1、股後肌群起、止點?
股後肌群亦即腘繩肌,位於大腿後側,是主要的屈膝肌群之一。由股二頭肌(biceps femoris)、半腱肌(semitendinosus)、半膜肌(semimembranosus)組成。股二頭肌長頭起於坐骨結節,短頭起於股骨粗隆線外側唇下部,二頭合腱止於腓骨小頭;半腱肌和半膜肌亦起於坐骨結節,止於脛骨近端內側面,半腱肌位於半膜肌的淺面,這三塊肌肉是全身最長的雙關節肌,三肌共同的作用是伸髖、屈膝。當屈膝時,股二頭肌能使小腿輕度外旋,半腱肌和半膜肌能使小腿輕度內旋在完成走、跑動作時,牽拉腿部向後從而推動身體向前。肌肉所承受的力與髖、膝關節角度有直接的關系。當身體過度伸膝屈髖時表現為被動不足,過度屈膝伸髖時表現為主動不足。
股後肌群損傷習慣上又稱作股後肌群拉傷,是由於肌肉被動拉傷或主動收縮而導致的部分或完全的肌肉撕裂。
2、肌肉的起止點???
脊椎有關肌肉:
腹直肌:
起:恥骨聯合上緣
止:第5、6、7肋骨之軟骨
腹外斜肌:
起:最後8條肋骨的外緣
止:腹白線、盆骨、闊腱膜
腹內斜肌:
起:胸腰筋膜、髂嵴、
止:腹白線、恥骨嵴、最後3條肋骨
腹橫肌:
起:胸腰筋膜、最後6條肋骨的軟骨、髂嵴
止:腹白線、恥骨嵴
豎棘肌:
起:骶骨
止:枕骨、全部脊椎的橫突及棘突、肋骨骨角
肩胛部分肌肉
斜方肌:
起:枕骨、第7頸椎及全部胸椎
止:肩峰、肩胛棘、鎖骨外三分之一處
菱形肌:
起:(小)第7頸椎及第1胸椎的棘突;(大)第2~5胸椎的棘突
止:肩胛內緣
前鋸肌:
起:8或9條肌骨的外側表面
止:肩胛骨,靠近脊柱的一側(內側)的整個前表面。
肩關節有關肌肉 :
小圓肌:
起:肩胛骨後面的外側緣
止:肱骨大結節,位於棘下肌附著點的下方
大圓肌:
起:肩胛骨後面的下角
止:肱骨臆面的小結節,與背闊肌肌腱熔為一體
背闊肌:
起:最後6條胸椎、腰椎、最後3~4條肋骨、髂嵴及肩胛下角
止:肱骨前面
胸大肌:
起:鎖骨、胸骨、第1~6條肋骨間軟骨及腹外斜肌的腱膜
止:肱骨大結節
三角肌:
起:鎖骨外三分之一,肩峰及肩胛棘
止:肱骨三角肌粗隆
肘關節有關的肌肉:
肱二頭肌:
起:短頭喙突、長頭盂上結節及關結盂唇
止:橈骨粗隆
肱肌:
起:肱骨遠端前面
止:尺骨冠狀突及肘關節囊
肱三頭肌:
起:長頭盂下結節、內側頭肱後橈神經溝、外側肱骨後面大結節
止:尺骨的鷹嘴突
髖關節有關肌肉
臀大肌:
起:髂嵴、骶骨、尾骨及棘肌的筋膜
止:闊筋膜的髂脛束及股骨的臀肌粗隆
膝關節有關肌肉:
股四頭肌:
起:股直髂前下棘、股中間股骨前外側面、股外股骨大轉子及股骨嵴、股內股骨嵴
止:以髕骨韌帶附在脛骨粗隆上
股二頭:
起:長坐骨粗隆、短頭股骨嵴
止:腓骨頭及脛骨外側髁
半腱肌:
起:坐骨粗隆
止:脛骨內側面
半膜肌:
起:坐骨粗隆
止:脛骨內側髁
踝關節有關肌肉
腓腸肌:
起:股骨外側棘內側踝,踝關節囊
止:以跟腱附著在跟骨上
比目魚肌:
起:腓骨頭及脛骨內側緣
止:以跟腱附著於跟骨上
脛肌前肌:
起:脛骨體及其外側踝
止:第一足指骨及第一契狀骨
3、右足第1.2.3.跖骨骨折'右足第一趾咐關節脫位,右脛前肌腱止點撕脫骨折,盆骨骨折,右足內側楔骨骨
最好去法醫門診鑒定,因為她比較專業並且有權威。
4、付肘骨是什麼病??怎樣治療??
人體在正常情況下,左右各有12根肋骨,但有些人會多出2根,在最下方,左右各一,比較短,稱為副肋。一般來說沒有什麼影響,不用手術治療。
補充:原來你說的是舟骨,沒事的,如果沒有不適的話,可以不用管。人體有很多副骨或者子骨,不是每個都用做手術的。
5、脛骨前肌肌腱在哪裡
脛骨前肌,起自脛骨上端外側面,止於足內側楔骨內側面和第一跖骨底,而脛骨前肌肌腱就是在肌肉下行到脛骨下端時轉為肌腱,繼續下行到止點。
不好意思啊~~~~
就是在足背屈(即綳直腳時)和足內翻時,該肌肉是收縮的。
你摸到緊綳的那個肌肉就是了。
6、後跟腱離皮膚多少距離
跟腱損傷包括腱圍炎、腱炎、跟腱斷裂,是運動只常見損傷,發病率約佔8%。患有腱圍炎、腱炎時,局部疼痛、壓痛,蹬哋,踏跳、提踵用力時疼痛更加明顯,時間一長,跟腱逐漸變粗,成梭形腫大。腱圍炎,腱炎往往是跟腱斷裂的潛在危險。 跟腱一旦斷裂,足的跖屈功能喪失。跟腱損傷病程一般都較長,治療效果也不夠滿意,對運動愛好者影響較大,故應引起重視。 一、跟腱解剖 跟腱是人體最大肌腱之一,近端連接小腿三頭肌(腓腸肌、比目魚肌的總稱),遠端止於限骨後上方。跟腱附著處受兩個滑囊保護,一個是皮下滑囊,位於皮膚和跟腱之間。另一個是跟骨後滑囊,位於跟骨和眼腱之間。跟腱由緻密結締組織構成,含有膠原纖維和蛋白質粘多糖類。膠原纖維集合成束,束與束之間被以疏鬆的膜網,膜網內含有血管、淋巴,神經末梢。跟腱的背側在深筋膜和腱之間,約有5~8層滑潤層,層與層之間可以互相滑動,當踝關節伸層活動時,可以減少跟腱的摩擦。滑潤層也稱腱圍組織,這里有病變時,稱為腱圍炎。 跟腱的血液供給不如肌肉豐富。血液來源於肌~腱、腱~骨的連接處和腱旁組織的血管供應。經血管造影和放射*同位素觀察,在跟腱止點上方2—6厘米段血液供應極差,跟腱損傷多發生在這個部位。 人的步行、跑、跳都有提蹱的動作,跟腱的重要作用是提蹱,跟腱有了毛病,很多動作受影響。 二、損傷原因 1、生物力學因素 足踝活動主要有冠狀面上的內翻、外翻;矢狀面上的背伸,跖屈;橫斷面上的內收、外展。還有內翻、內收,跖屈的聯合動作稱為旋後;外翻、外展、背伸的聯合動作稱為旋前。 正常人的步態是踏步時,足跟著地,足將產生輕微的旋前動作,使足跟處於外側緣與地面接觸,著地的片刻,產生一個急速的旋前,跗間關節開鎖,跖筋膜放鬆,使足部更好地適合地面,旋前時足部的支持結構將吸收大部分沖力,直到跖骨頭(相當前腳掌)與負重面接觸為止。當人體重心前移通過足部時,足前部轉向旋後位,跗間關節閉鎖,跖筋膜被拉緊,使足從踏步相轉入跨步相。若前足有內翻畸形時,因遠端跖骨頭與負重面相接觸前需要增加它移動的距離,旋前動作過分延長,跟腱被拉緊,導致跟腱勞損。而運動者除了走的最基本動作外,還有各種各樣的跳,旋轉等動作,跟腱的負荷量比一般步態時大得多。如一個體重為45.4公斤的人員,提蹱角為44°時,跟腱的牽拉力是61.52公斤,用力蹬地時跟腱的拉力達600公斤,有力的踏跳時可達780公斤。 跟腱斷裂多發生在踝關節背伸位60°~70°時的突然暴發式用力。我們調查14例跟腱斷裂者舞蹈動作,後空翻8例,拉腿蹦子2例,凌空越2例,前空翻,飛腿各1例,這些動作都是踝關節過度背伸位用力。踏跳動作從踝關節的背伸位過渡到跖屈,必須靠小腿三頭肌、脛後肌、跖屈肌的協同作用來完成。踏蹬時踝關節所處的角度不同,這些肌肉用力大小是不同的,當踝關節處在背伸60°~70°時,小腿三頭肌用力最大,跟腱極度緊張這,是因跟腱末端附著點(跟骨結節)到踝關節的軸心的半徑比踝尖到踝關節軸心的半徑大,這時的脛後肌,腓骨肌相對松馳,用力較小,在這個位置起跳易造成跟腱斷裂。相反當跖屈位起跳,跟腱的間距變短,牽拉力減少,而脛後肌、腓骨肌、跖屈肌承擔的力相對增大,緩和了跟腱的拉力。 2、停練因素 長時間不運動,不但身體素質下降,協調性,靈活性不好,跟腱組織中的血管開放數目減少,供血不足,組織變異,跟腱的抗拉強度降低,一旦冒然做劇烈運動,易致損傷。 3、年齡因素 rau研究後指出,年齡越輕,跟腱血供越豐富,隨著年齡的增長,跟腱內的血管數逐漸減少,血管管徑變細。從25~26歲以後開始明顯變化,同時跟腱的膠原纖維彈*下降,腱的附著力也減弱,且易鈣化。另外肌肉的力量也下降,25歲以後年齡增加一歲,肌力下降1%,45~60歲肌力下降20%,65歲以後下降40%。我們統計14例跟腱斷裂多是25~30歲,沒有20歲以下者,也說明與年齡有關。 4、鞋的因素 鞋後跟過尖,後幫過窄,練功鞋系帶過緊都可擠壓,磨擦跟腱。或鞋底過硬,在過硬場地練功,都延長了從踝到足的杠桿力臂,增加跟腱的牽拉力,引起勞損。 5、醫源性因素 類固醇葯治療運動創傷曾廣泛應用,不少單位用來治療跟腱損傷,有緩解症狀的近期效果。但被越來越多的人證實,類固醇對膠原纖維具有損害作用,可導致跟腱張力強度減退,甚至引起永久性損傷。故應嚴格掌握適應症和禁忌症。類固醇局部注射適用於腱圍炎,跟腱部的滑囊炎,不適用跟腱炎。 注射時要注意三點:(1)嚴格消毒,防止感染;(2)在射部位要准確,不要注入腱內;(3)注射次數一般不要超過三次,過多會引起腱的變異,壞死。
7、腘繩肌的起止點?
腘繩肌起自坐骨結節,止於脛骨。
腘繩肌是一組肌群而不是單獨一塊肌肉,通常由半腱肌、半膜肌和股二頭肌三塊肌肉組成。這些肌肉共同的起點位骨盆的坐骨結節。
其中股二頭肌由兩部分組成,從名字上來看知道它有兩個頭,除起自坐骨結節的一個頭外,另一個頭起點在股骨上,位置偏外下方向。
有時候大收肌後方的部分肌肉也被認為是腘繩肌一部分,原因是它同其它幾塊腘繩肌常聯合在一起。
所有的這些肌肉均跨越膝關節,半腱肌和半膜肌向下止於脛骨內側,而股二頭肌止於膝關節外側的腓骨頭。
(7)脛後肌腱止點擴展資料:
腘繩肌很容易受傷,經常參加跑步或短跑運動的人,容易在這部分肌肉中發生緊綳或受傷。腘繩肌指的是大腿後部的肌肉群。
幾乎大腿後側的整個面積都是這塊肌肉群,從臀部到膝蓋。這個肌肉群幫助人體走路,跑步和跳躍。
因為人們在日常運動中使用到腘繩肌,例如走路,所以保持這些肌肉鬆弛有度是很重要的。拉伸將幫助人們避免拉傷和肌肉撕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