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肌腱 > 肌腱承重

肌腱承重

發布時間:2020-08-09 11:33:56

1、肌腱斷裂接好了剛過去一天不小心按了一下

您想問什麼?您按得什麼程度?肌腱斷裂一段來說zd是用線縫合接在一起的,因為是需要承重的,所以一般縫肌腱的線內都比較結實。您按的程度不會比您需要承的重還大吧?應該沒有什麼問題。而且您術後才一天,現在還在醫院吧?您問一下容您的主管醫生就好了。

2、跟腱斷裂後期應該怎麼正確鍛煉

第一階段
第一周
承重狀況:絕對禁止承重; 保護手術部位; 訓練:活動范圍:去除外固定積極的主動活動 跖屈/背伸,每次2組每組5次,每日做3次訓練。
第二周
承重狀況:絕對禁止承重;

訓練:活動范圍:跖屈/背伸,每次2組每組20次,每日做3次訓練內外翻,每次2組每組20次,每日做3次訓練環形運動,每次2組每組20次,每日做3次訓練訓練強度:等長跖屈/背伸,每次2組每組20次,每日做3次訓練用固定帶屈曲足趾輔助療法:輕柔的用手活動瘢痕組織對於一些開放性損傷的治療要注意。
第三周
承重狀況:逐漸的開始讓病人在石膏或制具的保護下部分承重下地慢走;訓練:活動范圍:在繼續增加主動活動訓練之前,用橡皮帶溫和的進行被動牽張的跖屈;訓練。訓練強度:內外翻,每次2組每組10次,每日做3次訓練等長跖屈,

每次2組每組10次,三周訓練後,逐漸增加到每次2組每組20次,每日做3次訓練用橡皮帶輔助做內外翻,每次2組每組10次,每日做3次訓練用橡皮帶輔助做跖屈和背屈,每次2組每組10次,每日做3次訓練;器械活動訓練:腳踏車訓練,在最小抵抗力的情況下,每次7-12分鍾利用浮力原理,在完全浮起的情況下,開始水下體操運動。在水中,下肢處於保護的狀態下,開始踝關節的跑步行走等動作的范圍。在水中可以開始非負重的活動。
輔助治療: 開始進行瘢痕的按摩和冷凍療法。
第二階段 第4-6周
承重狀況:在5-6周從部分負重進一步轉變為全部負重;活動范圍:在上述各方向的活動減少到一組十次膝關節處於35或40度的屈曲位,踝關節被動屈曲活動逐漸增加並且增大強度。開始完全伸展膝關節在第5周。伸展的練習:減少一組(一組十次)等長的內外翻和跖屈。進一步用三根橡皮帶進行內外翻,跖屈和背屈的練習,為三組每組20次。在最小阻力下,進行腳踏車訓練20分鍾。器械活動訓練:腳踏車應固定良好水中訓練應在完全浮起的情況下進行輔助理療:溫和的橫向按摩跟腱,從而減少肌腱和腱膜的粘鏈。持續的低溫療法,超聲和電刺激有助於緩解慢性的腫脹和皮膚瘢痕的形成。
第三階段 第6-12周
承重狀況: 完全的負重活動范圍:進一步的直立和伸展肢體;強度訓練:不再等長;繼續用三根橡皮帶增強在踝關節個方向的活動;在可承重范圍內練習提鍾動作;開始進行訓練本體感覺的平衡板練習;器械練習:固定腳踏車步行機\練習爬樓器具齊胸深的水池;輔助治療:同前。
第四階段 第12 周以後
強度訓練: 足的負重應增加到一般的體重,如果是身體強壯或運動員,應該能承受 1.5倍的體重。單足應該能承受開始時的重量。
器械練習:進一步開始慢跑,練習蹦床,通過慢跑機訓練。術中如進行8字縫合,最後可以開始在戶外進行穩定的慢跑,時間20分鍾。水中訓練開始在較淺的深度進行(齊腰深)。在水中開始一些包括快速的前移和跳躍等訓練。踝關節能背伸110到115度,表明跟腱完全的康復,並且應該保持伸展療法。強度和耐力應恢復到損傷前的水平,並且應繼續進行強度和柔韌度的訓練。

3、人體大腿能承受多少的力量

人體所能承受的各種極限

體溫極限身體能承受多低的體溫

通常人體的體溫一般都在
37
攝氏度。
當體溫降至
36
攝氏度時,
反應和
判斷

就會削弱;當體溫降至
35
攝氏度時,你將無法用筆寫下自己的名字,甚至連
走路都很困難;當體溫降至
33
攝氏度時,你將會變得徹底失去理性。當人體核
心體溫降至
32
攝氏度時,
大多數人都會虛脫;
到達
30
攝氏度時,
大多數人都會
陷入昏迷。

當人體核心體溫降至
28
攝氏度時,你的心跳將會
心律失常
;等體溫降至
20
攝氏度時,心臟將會徹底停跳。

失血
極限失去多少鮮血不會死亡

一個健康的成人體內大約有
3.8
升到
5.6
升的血液。
如果所失血液超過全身
血液總量的
15%
,你的
脈搏
就會跳得更快,同時身體也會產生
暈眩
等不良反應。

當人體所失血液超過全身總量的
40%
時,人體
血壓
將會變得太低,無法迴流
充滿心房,
心臟將會出現「心室性心博過速」症狀,
該症狀通常會導致致命的後
果。科學家認為,理論上人體可以失去全身
50%
的血液
(

1.9

2.8

)
而仍能
存活下來。

速度極限你的雙腿能跑多快

自從
電子計時器

1968
年使用以來,
男子
100

短跑
紀錄已經被刷新了多
次,
但這些紀錄的差距通常也只有零點幾秒而已,
這意味著人體的雙腿在能跑多
快的問題上已經抵達了一個「極限區域」。

研究人員在上世紀
7
0
年代
末通過實驗發現,如果賽跑者跑完
100
米的速度
快過
9.6
秒的話,
達到這一速度所需的
力道
將會大到足以
撕裂大腿肌
腱,
(
但是,
博爾特
卻跑出了
9.58
秒的
世界紀錄
)
所以人體奔跑的最快速度極限大約為每小

43.06
公里。

電擊極限人能承受多大伏特的電擊

通常當一毫安的電流通過人體時,就會產生麻刺等不舒服感覺;如果
10

安以上的電流通過人體,就會產生
麻痹
、劇痛、痙攣、
血壓升高

呼吸困難
等症
狀,
通過人體的電流如果超過
200
毫安,
將會立即致人於死地。
電流的大小是由
電壓和
電阻
決定的,
人體表面的電阻越大,
通過人體的電流就會越小,
人體表面
的電阻由於皮膚濕潤或乾燥原因也從
1000
歐姆

10
萬歐姆不等,
所以致命的電
壓也從
200
伏到
2
萬伏不等。
通常一顆健康的心臟理論上在承受
27000
伏的電擊
後仍有倖存的機會。

噪音極限
耳膜
能承受多大音量

音量的單位是
分貝
,研究發現,人體耳膜所能忍受的最大音量是
160
分貝,
因為一旦超過這個數字後,
人的耳膜將有可能被震裂。
不過由於聲音只是一種壓
力波
,所以聲音的大小幾乎沒有理論上的上限。

過響的聲音可能導致人大
小便失禁
,甚至有可能導致人體
內臟
器官受到傷
害。目前有
史記
載的最大聲音是
1883
年印尼
喀拉喀托火山
噴發時發出的聲音,
當時記錄下來的噴發爆炸聲響高達
180
分貝,即使隔著
160
公里遠。

4、機械手能夠承受多大重量啊?

首先的得明白什麼是機械手。不要把它想的太神秘,就像看科幻片似的,其實機械手就是一個通過電路完成機械功能的設備。它由動力系統+傳輸系統+執行系統構成,可電動可氣動。至於能不能承重10KG那要看你選擇的系統的承重量的,就好像是說你是選擇拿一個粗杠子去太水還是選擇細杠子太水一個道理

5、肌腱斷裂不做手術可以么

建議馬上手術。你現在不做,將來殘余部分承重不行,還要發生繼發斷裂(完整的跟腱在劇烈運動的時候都會斷裂,是體育運動員的常見傷病),那時候再行修復手術由於先前斷裂部分攣縮和肌肉萎縮問題效果遠不如現在修復。

6、人的身體可以承受多少重量?

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普通戰斗機飛行員在飛特級時一般是5個G左右(1G相當於自己的體重,5G就是5倍體重的力量),宇航員一般承受的在8G左右,人最大不會超過12G(這種人很少見的)。

7、足跟痛是怎麼回事?

足跟痛指足跟一側或兩側疼痛,不紅不腫,行走不便,又稱腳跟痛。是由於足跟的骨質、關節、滑囊、筋膜等處病變引起的疾病。常見的為跖筋膜炎,往往發生在久立或行走工作者,長期、慢性輕傷引起。中醫學認為,足跟痛多屬肝腎陰虛、痰濕、血熱等因所致。肝主筋、腎主骨,肝腎虧虛,筋骨失養,復感風寒濕邪或慢性勞損便導致經絡瘀滯,氣血運行受阻,使筋骨肌肉失養而發病。

8、人骨能夠承受幾百斤的重量為什麼?

人體骨頭知多少 通常,成年人有206塊骨頭,包括顱骨、軀干骨和四肢骨。可是,我們中國人和日本人,只有204塊骨頭。這是因為我們的第五趾骨只有2節,而歐美人卻有3節,所以中國人比歐美人少了2塊。兒童的骨頭比成年人多一些,一般為217或218塊。他們正處於生長發育時期,沒有成型的骨頭如骶骨和尾骨等,往往幾塊連在一起,長大成人後,幾塊相連的骨頭便合為一塊了。 人體的骨頭形狀不同,大小各異,可分為長骨、短骨、扁骨和不規則骨四種類型。其中,長骨像棍棒,短骨近似立方體,扁骨猶如扁扁的板條。人體中最長的骨頭是大腿上的股骨,一般占人體身高的27%。有個叫康斯坦丁的德國人股骨長75.9厘米,可稱得上是世界之最。耳朵里的3塊骨頭是人體最小的骨頭,其中最小的鐙骨只有0.25~0.43厘米長。 人的骨頭是很硬的。有人曾作過一番測試,每平方厘米的骨頭能承受2 100千克的壓力,花崗石是很硬實的,也只能承受1350千克。 人的骨頭中,一半是水,一半是礦物質和有機物。一般,成年人尤其是老人骨頭中礦物質的比例比較大,因而骨頭硬而脆,容易骨折。少年兒童恰好相反,有機物的比例較大,所以他們的骨頭韌而嫩,容易變形。相比之下,男子的骨頭重而粗,女子的骨頭輕而細;胖人的骨頭,表面比較光滑,而瘦子的骨頭表面比較粗糙。 從顱骨到腿骨 顱骨像個堅硬的球殼,保護著我們的大腦。如果沒有顱骨,那麼,我們栽了一個跟斗就永遠別想爬起來,更別說足球隊員頂球射門、雜技演員用頭頂物,演出多姿多採的節目了。 男人的肋骨和女人一樣多,一共有12對。這些肋骨和胸骨及脊柱共同圍成胸廓,好像一隻堅固的籠子,保護著裡面的心和肺等內臟器官。 連接胸骨和肩胛骨的長骨叫鎖骨。它們位於脖子兩側的皮下,伸手就可以摸到。這是頸部和胸部的分界標志,也是上肢和軀乾的唯一骨骼聯系。鎖骨支撐著肩胛骨,既能維持肩關節的正常位置,又保證了上肢的靈活運動。 如果說股骨是人體最長的骨頭,那麼,脛骨就是人體最堅硬的骨頭了。脛骨位於小腿的內側,它們像兩根鐵柱,承擔著全身的重量。舉重運動員手舉幾百千克杠鈴,而不會被壓垮,與一副堅固的脛骨是分不開的。據測量,脛骨能承受的重量,可以超過人體平均重量的20多倍。 人體頂樑柱 一間房屋,最重要的是大梁。在人體中,脊柱像頂樑柱一樣,支撐著大部分體重,因而俗稱脊樑骨。它是人體軀干中央的一串骨骼,包括7塊頸椎、12塊胸椎、5塊腰椎以及1塊骶骨和1塊尾骨。這個頂樑柱是可以活動的,能前屈、後伸、左彎、右旋,作各種方向的運動。 正常人的脊柱並不是筆直的。從側面看,它是S形的——有四個地方是彎曲的。這些彎曲不是生來就有,而是逐漸形成的。新生兒的脊柱是弓形的。小兒開始抬頭時,頸部的椎骨逐漸凸向前方,出現了頸曲。孩子能坐了,胸椎的後凸便變得明顯起來;要是胸椎後凸得很厲害,就會成為駝背。孩子開始學走路了,為了保持身體平衡,腰椎會前凸,骶骨和尾骨就彎向後方。這四個彎曲可以減輕走路、跳躍時從下面傳到脊柱的震動,從而減輕對頭部的沖擊。 在人的脊柱中,頸椎的體積最小,而活動量最大。我們能「抬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也能左顧右盼地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是和頸椎的正常功能分不開的。為了使頸椎能正常地發揮作用,我們可以在平時適當作些頸部的旋轉活動。睡覺時,枕頭不要過高、過低或過硬。萬一頸部受到損傷,自己不要輕易扭動,最好去請醫生幫忙。 科學家發現,十到十六七歲的孩子應該特別注意脊柱的正常發育,否則就容易造成脊柱變形,產生不正常彎曲。這不僅會影響人體美,還會使肺活量減少,影響全身的健康發育。 人體的三根彈簧 人體的第一根彈簧在脊柱上。這是脊椎骨之間的「海綿軟墊」——椎間盤。它由內、外兩部分組成:外部是堅韌而富有彈性的纖維環,內部是白色而有彈性的膠狀物質的髓核。這種結構可以使脊柱承受壓力、吸收震盪、減輕沖擊。不同部位的椎間盤,厚度是不一樣的:胸部中段最薄,腰部最厚,因而腰部活動起來方便得多。女子的腰所以要比男子柔軟,原因也在這里。女子腰部的椎間盤比男子要厚,而且空隙要大一些。這就使她們得天獨厚,能完成柔軟的體操或雜技動作,而男子只能望塵莫及了。 人體腿部的肌肉以及連接肌肉和骨骼的肌腱,也是一種彈簧。其中,最出色的莫過於小腿的腓腸肌和比目魚肌,特別是與它們相連的跟腱。跟腱全長37厘米,彈性與優質橡膠相仿。據測算,一個人以每秒4. 5米的中等速度奔跑時,地面的最大作用力大約是人體重量的2. 8倍,而跟腱承受的力量約等於人體重量的7倍。 足弓是人體的另外一種彈簧。這是腳底的拱形結構。猿類幾乎沒有足弓,所以走起路來搖搖晃晃,踉踉蹌蹌。有了足弓,人的體重大約52%就落在腳後跟,剩下的落在拇趾跖骨頭和小趾跖骨頭上。體重主要落在這「三腳架」上,走路時就不會左右搖擺。有了足弓,腳就富於彈性,勞動和運動時能對震動起緩沖作用。 軟骨人和脆骨人 缺鈣或缺維生素D的人,會得佝僂病和骨軟化症。這種人的骨頭會因變軟而發生畸形,所以又稱軟骨病。據考證,秦始皇就是個軟骨病人。 從小進行訓練的人,身體會變得特別柔軟,如有的雜技演員鑽壇子,反曲身咬花等等,柔軟自如。1987年在瑞士蘇黎世的一次比賽中,一個孩子將兩腳從前胸經腋窩拉到了後腦,而且保持這種姿勢達半個小時,被譽為「軟骨人」。 加拿大30歲男子皮耶全身關節生來就像橡皮一樣柔軟,可以把兩只腳向後轉180度,也可以把兩只手臂向後扭轉,好像脫了臼。吃飯時,他常將兩腳扭轉向上,把腳底當桌子,自由自在地用餐。醫生發現此人一切正常,無法解釋他為何能如此彎曲自如。 人的骨頭是很堅硬的。然而,有的人骨骼卻脆得像玻璃。中國廣州有位20多歲的「玻璃姑娘」,從小骨頭就特別脆,有時在床上翻個身也會骨折。她的手骨和腳骨經常骨折,好在骨折處會很快自行癒合,而且她自我感覺並不很痛苦。有的醫生認為,這是「先天性骨形成不全症」,並不是缺鈣引起的,可是真正的病因卻尚未查明。 年齡和骨齡 人體的骨骼發育有一個過程,先是軟骨階段,以後隨著年齡增長,軟骨逐漸被骨組織代替。研究表明,在人的不同生長發育階段,骨骼的發育程度有著明顯的區別。科學家用骨骼生長發育的程度來評定一個人的生理年齡,這就是骨齡。一般,人們是用手掌骨的X光片來判斷骨齡的。 我們平時說的年齡,是指人出生後經歷的年份,也就是生活年齡。由於每個人生長發育的早晚和快慢不同,有些人的骨齡和生活年齡是一致的,也有些人的骨齡會略大於或小於生活年齡。比如,在15歲少年中,有的人骨齡已達到十六七歲,有的人骨齡卻只有14歲。科學家認為,與生活年齡相比,骨齡能更准確地反映一個人的生長發育狀況。 通常,骨齡小於生活年齡的少年兒童,將來身體比較高大;相反,骨齡大於生活年齡的以後個子不會太高。此外,骨齡小於生活年齡的少年,生長發育高潮的持續時間較長,運動能力「自然增長」的潛力也比較大,這樣的少年經過一定的科學訓練,常常能在體育比賽中取得優異的成績。因而,測定骨齡是選拔優秀運動員的方法之一。

9、人最大能承受多大重量?

你體重*10左右!!!
通常,成年人有206塊骨頭,包括顱骨、軀干骨和四肢骨。可是,我們中國人和日本人,只有204塊骨頭。這是因為我們的第五趾骨只有2節,而歐美人卻有3節,所以中國人比歐美人少了2塊。兒童的骨頭比成年人多一些,一般為217或218塊。他們正處於生長發育時期,沒有成型的骨頭如骶骨和尾骨等,往往幾塊連在一起,長大成人後,幾塊相連的骨頭便合為一塊了。

人體的骨頭形狀不同,大小各異,可分為長骨、短骨、扁骨和不規則骨四種類型。其中,長骨像棍棒,短骨近似立方體,扁骨猶如扁扁的板條。人體中最長的骨頭是大腿上的股骨,一般占人體身高的27%。有個叫康斯坦丁的德國人股骨長75.9厘米,可稱得上是世界之最。耳朵里的3塊骨頭是人體最小的骨頭,其中最小的鐙骨只有0.25~0.43厘米長。

人的骨頭是很硬的。有人曾作過一番測試,每平方厘米的骨頭能承受2 100千克的壓力,花崗石是很硬實的,也只能承受1350千克。

人的骨頭中,一半是水,一半是礦物質和有機物。一般,成年人尤其是老人骨頭中礦物質的比例比較大,因而骨頭硬而脆,容易骨折。少年兒童恰好相反,有機物的比例較大,所以他們的骨頭韌而嫩,容易變形。相比之下,男子的骨頭重而粗,女子的骨頭輕而細;胖人的骨頭,表面比較光滑,而瘦子的骨頭表面比較粗糙。
從顱骨到腿骨

顱骨像個堅硬的球殼,保護著我們的大腦。如果沒有顱骨,那麼,我們栽了一個跟斗就永遠別想爬起來,更別說足球隊員頂球射門、雜技演員用頭頂物,演出多姿多採的節目了。

男人的肋骨和女人一樣多,一共有12對。這些肋骨和胸骨及脊柱共同圍成胸廓,好像一隻堅固的籠子,保護著裡面的心和肺等內臟器官。

連接胸骨和肩胛骨的長骨叫鎖骨。它們位於脖子兩側的皮下,伸手就可以摸到。這是頸部和胸部的分界標志,也是上肢和軀乾的唯一骨骼聯系。鎖骨支撐著肩胛骨,既能維持肩關節的正常位置,又保證了上肢的靈活運動。

如果說股骨是人體最長的骨頭,那麼,脛骨就是人體最堅硬的骨頭了。脛骨位於小腿的內側,它們像兩根鐵柱,承擔著全身的重量。舉重運動員手舉幾百千克杠鈴,而不會被壓垮,與一副堅固的脛骨是分不開的。據測量,脛骨能承受的重量,可以超過人體平均重量的20多倍。人體頂樑柱

一間房屋,最重要的是大梁。在人體中,脊柱像頂樑柱一樣,支撐著大部分體重,因而俗稱脊樑骨。它是人體軀干中央的一串骨骼,包括7塊頸椎、12塊胸椎、5塊腰椎以及1塊骶骨和1塊尾骨。這個頂樑柱是可以活動的,能前屈、後伸、左彎、右旋,作各種方向的運動。

正常人的脊柱並不是筆直的。從側面看,它是S形的——有四個地方是彎曲的。這些彎曲不是生來就有,而是逐漸形成的。新生兒的脊柱是弓形的。小兒開始抬頭時,頸部的椎骨逐漸凸向前方,出現了頸曲。孩子能坐了,胸椎的後凸便變得明顯起來;要是胸椎後凸得很厲害,就會成為駝背。孩子開始學走路了,為了保持身體平衡,腰椎會前凸,骶骨和尾骨就彎向後方。這四個彎曲可以減輕走路、跳躍時從下面傳到脊柱的震動,從而減輕對頭部的沖擊。

在人的脊柱中,頸椎的體積最小,而活動量最大。我們能「抬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也能左顧右盼地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是和頸椎的正常功能分不開的。為了使頸椎能正常地發揮作用,我們可以在平時適當作些頸部的旋轉活動。睡覺時,枕頭不要過高、過低或過硬。萬一頸部受到損傷,自己不要輕易扭動,最好去請醫生幫忙。

科學家發現,十到十六七歲的孩子應該特別注意脊柱的正常發育,否則就容易造成脊柱變形,產生不正常彎曲。這不僅會影響人體美,還會使肺活量減少,影響全身的健康發育。

人體的三根彈簧人體的第一根彈簧在脊柱上。這是脊椎骨之間的「海綿軟墊」——椎間盤。它由內、外兩部分組成:外部是堅韌而富有彈性的纖維環,內部是白色而有彈性的膠狀物質的髓核。這種結構可以使脊柱承受壓力、吸收震盪、減輕沖擊。不同部位的椎間盤,厚度是不一樣的:胸部中段最薄,腰部最厚,因而腰部活動起來方便得多。女子的腰所以要比男子柔軟,原因也在這里。女子腰部的椎間盤比男子要厚,而且空隙要大一些。這就使她們得天獨厚,能完成柔軟的體操或雜技動作,而男子只能望塵莫及了。

人體腿部的肌肉以及連接肌肉和骨骼的肌腱,也是一種彈簧。其中,最出色的莫過於小腿的腓腸肌和比目魚肌,特別是與它們相連的跟腱。跟腱全長37厘米,彈性與優質橡膠相仿。據測算,一個人以每秒4. 5米的中等速度奔跑時,地面的最大作用力大約是人體重量的2. 8倍,而跟腱承受的力量約等於人體重量的7倍。

足弓是人體的另外一種彈簧。這是腳底的拱形結構。猿類幾乎沒有足弓,所以走起路來搖搖晃晃,踉踉蹌蹌。有了足弓,人的體重大約52%就落在腳後跟,剩下的落在拇趾跖骨頭和小趾跖骨頭上。體重主要落在這「三腳架」上,走路時就不會左右搖擺。有了足弓,腳就富於彈性,勞動和運動時能對震動起緩沖作用。

軟骨人和脆骨人

缺鈣或缺維生素D的人,會得佝僂病和骨軟化症。這種人的骨頭會因變軟而發生畸形,所以又稱軟骨病。據考證,秦始皇就是個軟骨病人。

從小進行訓練的人,身體會變得特別柔軟,如有的雜技演員鑽壇子,反曲身咬花等等,柔軟自如。1987年在瑞士蘇黎世的一次比賽中,一個孩子將兩腳從前胸經腋窩拉到了後腦,而且保持這種姿勢達半個小時,被譽為「軟骨人」。

加拿大30歲男子皮耶全身關節生來就像橡皮一樣柔軟,可以把兩只腳向後轉180度,也可以把兩只手臂向後扭轉,好像脫了臼。吃飯時,他常將兩腳扭轉向上,把腳底當桌子,自由自在地用餐。醫生發現此人一切正常,無法解釋他為何能如此彎曲自如。

人的骨頭是很堅硬的。然而,有的人骨骼卻脆得像玻璃。中國廣州有位20多歲的「玻璃姑娘」,從小骨頭就特別脆,有時在床上翻個身也會骨折。她的手骨和腳骨經常骨折,好在骨折處會很快自行癒合,而且她自我感覺並不很痛苦。有的醫生認為,這是「先天性骨形成不全症」,並不是缺鈣引起的,可是真正的病因卻尚未查明。

年齡和骨齡

人體的骨骼發育有一個過程,先是軟骨階段,以後隨著年齡增長,軟骨逐漸被骨組織代替。研究表明,在人的不同生長發育階段,骨骼的發育程度有著明顯的區別。科學家用骨骼生長發育的程度來評定一個人的生理年齡,這就是骨齡。一般,人們是用手掌骨的X光片來判斷骨齡的。

我們平時說的年齡,是指人出生後經歷的年份,也就是生活年齡。由於每個人生長發育的早晚和快慢不同,有些人的骨齡和生活年齡是一致的,也有些人的骨齡會略大於或小於生活年齡。比如,在15歲少年中,有的人骨齡已達到十六七歲,有的人骨齡卻只有14歲。科學家認為,與生活年齡相比,骨齡能更准確地反映一個人的生長發育狀況。

通常,骨齡小於生活年齡的少年兒童,將來身體比較高大;相反,骨齡大於生活年齡的以後個子不會太高。此外,骨齡小於生活年齡的少年,生長發育高潮的持續時間較長,運動能力「自然增長」的潛力也比較大,這樣的少年經過一定的科學訓練,常常能在體育比賽中取得優異的成績。因而,測定骨齡是選拔優秀運動員的方法之一。

與肌腱承重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