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肌腱 > 石足肌腱圖

石足肌腱圖

發布時間:2020-08-07 03:05:44

1、為什麼足底肌腱拉傷腳包的太厚感覺憋的樣子?

足底肌腱拉傷,腳包的太厚,感覺憋的慌,那是因為你拉傷了以後腳會發腫腫脹,所以說包的話你會覺得有憋屈的感覺,等消炎以後腫腳就慢慢恢復了原樣。

2、我腳部肌腱斷了三根

肌腱斷裂5天出院?太急了;
出院時打石膏了嗎?如果打了石膏,要制動,患肢不要活動,因為你的肌腱還沒有癒合,防止再次拉斷,加強營養就可以了;

3、石承恩捻捏一塊肌腱治療61種病 出自哪本書?

您好;根據您所描述的情況來看、你這種症狀可能是因為局部神經受到刺激所導致的症狀。建議您去醫院檢查一下

4、足部有多少個肌腱?多少條經脈?那幾條

足部肌腱:骨間肌腱、拇長屈肌腱、趾長屈肌腱、腓骨短肌腱、腓骨後肌腱、腓骨長肌腱、跟腱等等。
足部主要有十條經脈通過,其中正經六條,奇經八脈四條
六條正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
奇經八脈:陰維脈 陽維脈 陰蹺脈 陽蹺脈
希望對樓主有所幫助。你這中西醫一起問了,呵呵。

5、求腳的骨骼結構圖,清楚點的。

腳骨骨骼結構圖如下:

足骨包括跗骨、跖骨和趾骨。

1、跗骨:7塊,屬短骨。分前、中、後三列。後列有上方的距骨和下方的跟骨;中列為位於距骨前方的足舟骨;前列為內側楔骨、中間楔骨、外側楔骨及跟骨前方的骰骨。

跟骨後端隆突,為跟骨結節。距骨前接足舟骨,其內下方隆起為舟骨粗隆,是重要的體表標志。記憶7塊跗骨名稱及排列的口訣是:上距下跟距前舟,舟前三楔外伴骰。

2、跖骨: 5塊,為第1-5跖骨,形狀和排列大致與掌骨相當。

3、趾骨:共14塊。足母趾為2節,其餘各趾為3節。形態和命名與指骨相同。

(5)石足肌腱圖擴展資料:

跗骨、跖骨和趾骨的作用及易發病症:

1、跗骨、跖骨以及足底的韌帶、肌腱共同構成凸向上方的足弓,是人體直立、步行及負重時重要的裝置,如果足弓塌陷,便形成扁平足。

2、跖骨位於足的前部,其基底部與楔骨、骰骨組成跖跗關節,跖骨頭是負重區域。任何損傷造成跖骨骨 折,如不能解剖復位,可能發生嚴重並發症。

3、趾骨之間為關節囊及韌帶連接,是除踝關節以外活動度最大的部位,又由於位於足的前端,因此也是最容易受傷的部位。

病因多為直接暴力損傷,如重物高處落下直接打擊足趾,或走路時踢及硬物等。重物打擊傷常導致粉碎骨折或縱形骨折,同時合並趾甲損傷,開放骨折多見。踢撞硬物致傷多發生橫形或抖形骨折。

6、誰能提供肩部骨骼及所有肌肉肌腱圖譜?

肩部疼痛有幾類情況:1外傷2風濕3肩周炎4膽結石引起的肩背部疼痛
鑒別方法:1就不說了2可以用刮痧來看看3可以到骨科看看4如果你是肥胖的體形,而且不吃早飯,並且愛吃油膩的就要小心了

7、照肌腱圖是屬於MRI嗎

屬於
磁共振成像是斷層成像的一種,它利用磁共振現象從人體中獲得電磁信號,並重建出人體信息。1946年斯坦福大學的Flelix Bloch和哈佛大學的Edward Purcell各自獨立的發現了核磁共振現象。磁共振成像技術正是基於這一物理現象。1972年Paul Lauterbur 發展了一套對核磁共振信號進行空間編碼的方法,這種方法可以重建出人體圖像。

MRI
磁共振成像技術與其它斷層成像技術(如CT)有一些共同點,比如它們都可以顯示某種物理量(如密度)在空間中的分布;同時也有它自身的特色,磁共振成像可以得到任何方向的斷層圖像,三維體圖像,甚至可以得到空間-波譜分布的四維圖像。

像PET和SPECT一樣,用於成像的磁共振信號直接來自於物體本身,也可以說,磁共振成像也是一種發射斷層成像。但與PET和SPECT不同的是磁共振成像不用注射放射性同位素就可成像。這一點也使磁共振成像技術更加安全。

從磁共振圖像中我們可以得到物質的多種物理特性參數,如質子密度,自旋-晶格馳豫時間T1,自旋-自旋馳豫時間T2,擴散系數,磁化系數,化學位移等等。對比其它成像技術(如CT 超聲 PET等)磁共振成像方式更加多樣,成像原理更加復雜,所得到信息也更加豐富。因此磁共振成像成為醫學影像中一個熱門的研究方向。

MR也存在不足之處。它的空間解析度不及CT,帶有心臟起搏器的患者或有某些金屬異物的部位不能作MR的檢查,另外價格比較昂貴、掃描時間相對較長,偽影也較CT多。

工作原理

核磁共振是一種物理現象,作為一種分析手段廣泛應用於物理、化學生物等領域,到1973年才將它用於醫學臨床檢測。為了避免與核醫學中放射成像混淆,把它稱為磁共振成像術(MR)。

MRI通過對靜磁場中的人體施加某種特定頻率的射頻脈沖,使人體中的氫質子受到激勵而發生磁共振現象。停止脈沖後,質子在弛豫過程中產生MR信號。通過對MR信號的接收、空間編碼和圖像重建等處理過程,即產生MR信號。

8、大拇指長伸肌腱與短伸肌腱和長展肌健的區別和各自的作用

大拇指長伸肌腱與短肌腱和長展肌腱的區別和各自的做用

9、治療平板腳

【概述】

扁平足是以足縱弓降低或消失為特徵的畸形足。因韌帶鬆弛所致的扁平足好發於青少年,具有遺傳傾向。

【治療措施】

輕、中型無症狀者不需要治療。以往曾提倡赤足在沙灘、草地上行走,訓練小腿及足部肌肉,增加對足跗間關節的穩定作用和提高足縱弓。也曾推薦穿各種矯形鞋,希望矯正扁平足。但實踐證明,這些措施對扁平足並沒有矯形作用。只能減輕局部不適和疼痛。因此,對有症狀的中、重型扁平足、年齡在10歲以下者,可採取被動或主動牽伸小腿三頭肌、緩解因該肌痙攣所致的小腿及足部不適。穿鞋底後內側加厚0.3~0.6cm的thomas矯形鞋,或在鞋底內面加一厚0.5~0.75cm的足縱弓支持墊,均能減輕或消除疼痛和不適,但無矯形作用。

若非手術治療不能解除疼痛,且影響負重行走和穿鞋的中、重型扁平足,病人年齡>10歲者,則是手術治療的適應證。手術治療方法有肌腱移位、韌帶緊縮等軟組織手術,也有跗間關節融合,三關節固定和跗骨截骨等骨性手術,但是,單純軟組織手術、單個跗間關節融合術因療效不好,已被擯棄。目前多傾向於軟組織和骨性手術聯合應用,其療效則明顯提高。

通常依據x線片測量,確定足縱弓下降的部位後,選擇手術方法。giannesstras手術是舟楔關節融合,跟舟跖側韌帶緊縮及脛前、脛後肌腱移位,適用於舟楔關節韌帶鬆弛所致的扁平足,其療效較好。其手術要點是:①經足內側縱切口,顯露距、舟、楔骨和脛前脛後肌腱;②從其點處切斷脛前、脛後肌腱,跟舟跖側韌帶,並在距、舟、楔骨的內側,掀起一條由前向後的關節囊,韌帶瓣,注意在該瓣深面保留一薄層骨片(圖30)。③切除舟、楔關節軟骨,從舟、楔的跖側向背側分別鑽一骨孔,兩者在背側的深面相匯合成倒「v」形骨隧道,用羊腸線或尼龍線固定舟楔關節在矯正的位置上(圖31);④緊縮縫合關節囊、韌帶瓣及跖舟跖側韌帶後,再把脛前、脛後肌腱斷端編織縫合在一起,從舟骨所預制骨孔的跖側,把脛前脛後肌腱向背側牽拉,並縫合固定到足背側的骨膜上(圖32);⑤術後用石膏管型固定8~12周。術後初期可有過度矯正的現象,但負重行走3~4周可逐漸消失。

圖30 在距、舟、楔骨內側形成關節囊、韌帶骨瓣

1.脛後肌腱 2.跟舟跖側韌帶 3.脛前肌腱

圖31 切除舟、楔關節軟骨(a) 於舟、楔骨跖側鑽孔(b)

圖32 a.縫合關節囊、韌帶骨瓣後,從舟背側向跖側鑽孔 b.脛前、脛後肌腱通過舟骨骨孔固定 1.脛前、脛後肌腱 2.脛前肌腱鞘

距舟關節鬆弛型扁平足,往往有明顯的跟骨外翻畸形。病人尚未發育成熟,採取grice關節外距下關節固定術,既能矯正扁平足,又不影響足的縱向發育。該手術通過外踝前方斜切口顯露跗骨竇,去除跗骨竇的骨皮質後,填入自體松質骨條,並用一枚螺絲釘固定。術後用石膏外固定直至植骨癒合。對於年長兒童或青少年,足三關節融合術也是一值得推薦的方法。

【發病機理】

病因尚未闡明,但流行病學研究發現本病具有明顯的遺傳傾向。病理觀察足跗骨無發育性畸形,但連接距跟、距舟和舟楔關節的關節囊的韌帶卻較正常者鬆弛,使足負重時跟骨在距骨下方發生內旋,其前端向背側及外側移位,距骨則向跖側及內側移位,導致鬆弛的跟舟跖側韌帶更加鬆弛,不能支持距骨頭,使足縱弓降低,跟距韌帶鬆弛致使跟骨外翻,則加劇足縱弓下降。

【臨床表現】

年幼兒童多無症狀。往往因鞋底異常磨損才引起家長注意。肥胖患兒和青少年患者久站時,出現足底疼痛和小腿部不適。通常不負重時足弓尚存在,但負重檢查可發現足縱弓降低或消失。臨床上可分為三個類型,但均要在負重時觀察足縱弓的改變,輕型:足縱弓降低;中型:足縱弓消失;重型:足縱弓消失,並有足內側緣凸起,距骨頭移位至足跖側即內踝的前下方。患者有時出現跟腱短縮及後足外翻。

x線檢查應負重條件下攝足正側位x線片,主要在足側片測量足弓的角度改變。①沿距、舟、第一楔骨及跖骨長軸中心畫一條直線,再於舟骨中央畫一條與其前後關節面相平等的直線,並與每一條線相交叉。通常足弓兩條線呈直角相交(圖29)。若病變或韌帶鬆弛發生在距舟關節,舟骨、第一楔骨及跖骨中軸線與距骨中軸線相互不連續,並在足跖側形成角度,距骨中軸絲經過舟骨跖側1/4處(圖29b)。如果韌帶鬆弛出現在舟楔關節,距骨中軸線則位於第一楔骨的跖側,而與舟骨中心的垂線直角相交(圖29c)。當通過舟骨中心的直線向前後延長,均位於距骨和第一跖骨的跖側時,表明距舟和舟楔關節均有韌帶鬆弛(圖29a)。②距骨跖屈角:沿足跖側畫一條水平線與距骨中軸線相交。正常值為26.5°±3.5°。當距骨有跖屈畸形時,此角度增大。③距舟背跖角:在負重的正位片上,沿舟骨遠端關節畫畫一平行線,再畫一條距骨中軸線,兩線相交所形成的內側角稱距舟背跖角。正常值為60°~80°。此角>60°表明有距骨移位。

圖29 足負重側位片測量距骨——跖骨角

【鑒別診斷】

扁平足有原發性和繼發性兩大類別。當診斷因韌帶鬆弛所致的原發性扁平足時,應仔細做好鑒別診斷,除外因副舟狀骨畸形,第一跖骨短縮、先天性馬蹄內翻術後並發的扁平足,還要排除神經肌肉性疾病如脊髓灰質炎所致的麻痹性扁平足,以及大腦性癱瘓所致的痙攣性扁平足。根據發病年齡、詳細的病史及體格檢查、x線檢查,多可做出正確的診斷。

扁平足的保健按摩能改善小腿和足部的血液循環,消除肌肉疲勞,對防治兒童和青少年扁平足具有一定的效果。每天1次,可於晚上臨睡前進行。先用水洗腳,擦乾水分後再做按摩。

①坐著。先用手掌擦摩小腿3-5次,然後自下而上做小腿推摩幾次,接著用手指或掌根揉小腿外側,揉捏小腿後群肌,反復數遍。最後和手輕輕抓住小腿三頭肌抖動20-30秒鍾。

②用手掌擦摩腳背和腳底3-5次後,用手指或掌根揉動腳背和腳底,最後逐一伸拔腳趾。做完一側後再做另一側。

與石足肌腱圖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