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足部有多少個肌腱?多少條經脈?那幾條
足部肌腱:骨間肌腱、拇長屈肌腱、趾長屈肌腱、腓骨短肌腱、腓骨後肌腱、腓骨長肌腱、跟腱等等。
足部主要有十條經脈通過,其中正經六條,奇經八脈四條
六條正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
奇經八脈:陰維脈 陽維脈 陰蹺脈 陽蹺脈
希望對樓主有所幫助。你這中西醫一起問了,呵呵。
2、足背動脈的具體位置
於伸肌上支持帶下緣續於脛前動脈。在踝關節前方行於姆長肌腱和趾長肌腱之間,位置表淺,其搏動易於觸摸。主幹繼續沿著拇指伸肌內側緣和深面前行,沿途發跗外側動脈lateral tarsal artery,足背動脈,行向足背外側;跗內測動脈medial tarsal artery1-3支,行於足背內側及足底;弓狀動脈arcuate artery向足背外側弓彎行,與跗外側動脈吻合,並發3支跖背動脈;足底深支deep branch of plantar artery,穿第一跖骨間隙至足底與足底動脈吻合;第一跖背動脈,為足背動脈主幹的終末,分布於 趾和第2趾背面內側。
3、足部四個基本反射區有哪些
1、肺經:手太陰肺經取太淵,定位在掌後橫紋橈側端,橈動脈橈側凹陷中。
2、心包經:手厥陰心包經取大陵,定位在腕橫紋中央,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3、心經:手少陰心經取神門,定位在腕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中
4、小腸經:手太陽小腸經取腕骨,定位在手背尺側端,尺側腕豆骨前凹陷中。
5、三焦經:手少陽三焦經取陽池,定位在腕骨橫紋中,指總伸肌腱尺側緣凹陷中
6、大腸經:手陽明大腸經取陽溪,定位在腕背橫紋橈側端,拇短伸肌腱與拇長伸肌腱之間的凹陷中。
7、脾經:足太陰脾經取太白,定位在第一跖骨小頭後緣,赤白肉際。
8、肝經:足厥陰肝經取太沖,定位在足背,第一、二跖骨底之間凹陷中。
9、腎經:足少陰腎經取太溪,定位在內踝與跟腱之間凹陷中。
10、膀胱經:足太陽膀胱經取束骨,定位在第五跖骨小頭後緣,赤白肉際。
11、膽經:足少陽膽經取丘墟,定位在外踝前下方,趾長伸肌腱外側凹陷中。
12、胃經:足陽明胃經取沖陽,定位在足背高處,第二、三趾間的縫紋端上5寸(約合受檢測者 5 個大拇指寬度)。
13、督脈:定位在大椎,俯卧,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14、任脈:定位在中脘,仰卧,前正中線,臍上4寸。
15、帶脈:定位在帶脈,側卧,第十一肋骨游離端直下,平臍外取穴。
16、寸:掌後高骨(橈骨莖突)的部位為關,關前(腕端)為寸。
17、關:掌後高骨(橈骨莖突)的部位為關。
18、尺:掌後高骨(橈骨莖突)的部位為關,關後(腕端)為尺。
19、陰維:定位在築賓,內踝上高點5寸,腓骨肌內側肌腹下端取穴。
20、陽維:定位在陽交,外踝點上7寸,腓骨後緣取穴。
21、陰蹺:定位在照海,內踝正下方凹陷中取穴。
22、沖脈:定位在公孫,第一趾骨基底前下緣,赤白肉際處取穴。
23、陽蹺:定位在申脈,外踝正下方凹陷中取穴。
24、左足外側:第三趾上三寸。
25、左腳:第一拇指中間
26、右腳:腳板第四趾下四寸。
27、右腳背:第三、四趾中間上三寸。
28、足內側:內踝尖下兩寸(男左女右)。
腳底按摩是一種非常好的預防和治療疾病的方法.
1、反射區:重點反射區——垂體、甲狀腺、腎、輸尿管、膀胱等;
關聯反射區——胃、肝、脾、上下身淋巴結、前列腺、生殖腺等。
甲狀腺功能亢進反射區:重點反射區——甲狀腺、垂體、腎及腎上腺、生殖腺、上下身淋巴結等;關聯反射區——脾、胃、大小腸、心、前列腺、肝等。
中醫理論記載,人有「四根」——耳根、鼻根、乳根和腳根,其中以腳根為四根之本。人老腳先衰,木枯根先竭,可見腳對人體的重要性。
4、踝關節背伸需要哪些肌肉肌腱
腓總神經損傷?腓總神經損傷常因外傷引起,主要表現為足下垂,走路呈跨越步態;踝關節不能背伸及外翻,足趾不能背伸;小腿外側及足背皮膚感覺減退或缺失;脛前及小腿外側肌肉萎縮。肌腱斷裂?建議請醫生診斷
5、足背伸 足背屈分別是指哪個動作
足背伸:即足部向小腿前方運動,通俗說法即為「勾腳」,如果將小腿算作一基準水平線,能使足背與小腿所成夾角小於90度的動作即為足背伸,該動作主要由足背拇長伸肌腱,及其他四趾伸肌腱收縮完成,足背伸時可見足背肌腱隆起。
足背屈:在足踝處於正常功能位時,脛前肌收縮,產生足背上翹的運動(即足背與脛前角度減小,距離接近),俗語的「綳腳」,足背與小腿所成角大於90度,足朝向足底方向運動,為足的背屈。
(5)足背側肌腱擴展資料:
這兩個動作的不同之處
1、這兩個動作的腳趾用力方向不同
跖屈:跖屈的腳趾用力方向是向上。
背伸:背伸的腳趾用力方向是朝下。
2、這兩個動作的腳尖與小腿之間的角度不同
跖屈:跖屈時,腳尖朝下,此時腳尖與小腿之間的角度大於90度。
背伸:背伸時,腳尖朝上,此時腳尖與小腿之間的角度小於90度。
參考資料:網路-跖屈
6、怎樣找足背動脈
足背動脈的位置很好找,在內、外踝背側連線上,兩個肌腱之間,患者可以用雙手食指施加相同壓力,勁兒不要太大,找到後自己感覺一下脈搏跳動的強弱,如果搏動明顯減弱或消失,發生足部病變的可能性較大,就要及時去醫院就診,以便發現病變。
7、什麼叫做跖屈
足尖下垂,足背向小腿前面遠離為踝關節的屈,亦稱跖屈。
跖趾關節是由趾骨頭凸形關節與近節趾骨底凹性關節形成。關節囊背側位伸肌腱加強,兩側為扇形側副韌帶,跖側有增厚的跖韌帶,與跖橫韌帶融合,橫行連接各跖骨頭。
在姆趾跖趾關節。關節囊趾面有兩個籽骨,姆短屈肌內側肌腱與躅展肌的共同腱,牢固附著於內側籽骨上,而姆短屈肌腱與姆收肌的共同腱,牢固地附著於外側耔骨上,姆長屈肌腱位於內外側耔骨形成的溝內。
趾骨間關節是由近側趾骨的滑車與遠側趾骨底構成,關節囊兩側有副韌帶,趾骨間關節是屈戌關節。跖趾關節和趾骨間關節脫位臨床上較多見,尤其姆趾跖趾關節脫位時,治療時可能發生復位閑難。
(7)足背側肌腱擴展資料:
臨床技術與應用:
1、跖趾關節疾病常表現為功能受限、嚴重疼痛、外觀畸形,跖趾關節置換術可有效解決這些臨床症狀。
2、適應症:跖骨頭缺血性壞死(Freiberg病),好發於第二跖骨,對SmillieⅢ期(趾骨軟骨塌陷,跖骨軟骨完整)以上、伴有嚴重跖痛患者可行跖趾關節置換術。
跖趾關節置換術具有緩解跖痛、增加跖趾關節活動度等良好效果。跖趾骨關節炎患者疼痛程度、年齡、影像學分級為是否進行跖趾關節置換術的重要因素,術前應嚴格評估患者術前全身情況及預後。
類風濕關節炎作為自身免疫性關節炎症,主要表現為四肢多關節骨破壞。對伴有嚴重前足畸形或影像學顯示跖趾關節骨破壞嚴重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均可考慮行跖趾關節置換術。
3、禁忌症:骨質疏鬆症患者骨質量下降,不僅影響跖趾關節置換術手術過程中截骨及假體植入操作,術後骨組織向假體生物長入特性下降,而且會醫源性地增加術中、術後關節及周圍骨折風險。重度糖尿病常會引起手術切口延遲癒合,尤其是足部手術更應慎重對待。
對先天性足部疾病如先天性跖趾關節脫位、小兒麻痹症等患者,臨床手術還是以跖趾關節融合術、跖趾關節成形術為主。
4、並發症跖趾關節置換術並發症與手術醫師經驗、手術方式、人工關節種類等眾多因素相關。與其他部位關節置換術類似,跖趾關節置換術並發症有感染、疼痛、功能受限、假體松動等。
跖趾關節置換術能有效解決患者跖趾關節疼痛及活動受限等問題,有較好的患者滿意度,是跖趾關節疾病外科手術的理想選擇。
8、正常人足背動脈是否可以觸及
足背動脈搏動存在或消失,觸及和未觸及各臨床意義
9、足背屈什麼意思
足尖向上,足與小腿間的角度小於90°叫背屈,反之,足尖向下,足與小腿間的角度大於直角叫做跖屈。
三角韌帶主要限制足的背屈,位於關節的內側。起自內踝,呈扇形向下止於距、跟、舟三骨。
(9)足背側肌腱擴展資料
直腿抬高試驗,為神經根受刺激的表現。檢查時囑病人仰卧,兩下肢伸直,醫師一手置於膝關節上,使下肢保持伸直,另一手將下肢抬起。
正常人可抬高70度以上,如抬高不到30度,即出現由上而下的放射性疼痛,為直腿抬高試驗陽性。見於坐骨神經痛、腰椎間盤突出或腰骶神經根炎等。
為增加坐骨神經牽拉強度可被動使踝關節背屈,如有椎間盤突出症時,坐骨神經的串痛將明顯加劇,此方法稱直腿抬高加強試驗(足背屈試驗)。
使患者仰卧、伸膝、被動抬高患肢,當抬高到60°以內,即出現坐骨神經分布區域的放射性疼痛,為直腿抬高試驗陽性,直腿抬高加強試驗對於因肌肉等因素引起的病變常為陰性,因此對鑒別椎間盤突出引起的神經根壓迫特異性高於直腿抬高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