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肌腱 > 下頜骨肌腱

下頜骨肌腱

發布時間:2020-08-05 15:31:07

1、臉部整骨

你要磨腮骨呀!這樣可能有後遺症的。不過,還是提供一些資料吧!

方臉,俗稱「腮幫子(骨)大」;醫學上稱下頜角肥大或方臉畸形。這種臉形與東方人的審美觀是格格不入的。尤其是女性,東方女性崇尚的是瓜子臉或鵝蛋臉。面部除了要符合「三停五眼」的美學標准和黃金分割的比例外,曲線也要優美。面上部(即顳骨的寬度,或兩太陽穴之間的距離)、面中部(兩側顴弓外緣之間的距離)和面下部(即兩下頜骨最外側點之間的距離)應該有合適的比例,同時又與面部的長度相和諧。
下頜角肥大一般以雙側為多,單側的也不少見。往往與青少年身體發育期過多吃零食、嚼口香糖(或檳榔)有關,也可以由於夜間磨牙引起。這些都使提上頜肌群(咬肌、翼內肌等)過度鍛煉,刺激下頜角區的肌肉和骨骼發育,最終外觀呈現「方臉畸形」。所以可以認為下頜角肥大的成因有兩部分:一是下頜骨角部的骨性肥大;二是咬肌的過度發育凸出於兩側腮部。具體到每個病人,兩部分病因所起的影響可能不一樣,骨性為主或肌性為主都有可能。

知道了下頜角肥大的病因和發病機制,我們緊接著談談它的治療。隨著高科技的發展,人類可以在自然界做到上天入地,也可以做到在治療自身疾病時做到「踏雪無痕」。整形美容外科醫師的手術水平不斷提高,原來需要在面頸部做切口,留下疤痕才能治療的方臉改瓜子臉手術,在釣魚台醫院整形外科早就已經可以做到在病人體表不留下任何疤痕。到目前為止,已經作了近200例此類手術。擁有了相當豐富的經驗。我科一改需要切開下頜緣附近皮膚和肌肉、遺留5厘米長的疤痕、並且容易損傷面神經下頜緣支引起面癱的舊方法。而是從口內的黏膜做切口,真正做到毫無痕跡。

手術方法與臨床資料
1.方法
(1) 應用解剖⑴⑵下頜骨呈弓形,由水平的下頜體和垂直的下頜升支組成。下頜體與下頜升支相交部稱為下頜角。下頜角部外側為咬肌粗隆,有咬肌附著。內側為翼肌粗隆,有翼內肌附著。手術時需充分剝離下頜角部肌腱附著。下頜角大小個體差異較大。正常角度為120~。下頜骨內部無明顯大骨髓腔,主要為松質骨,可以作為下頜角去薄手術的解剖學基礎。
下頜升支內面中央偏後上方處有下頜孑L。在成人該孔約相當於下頜磨牙的駘平面,在女性則位置較低。下頜孔的後上方有下頜神經溝,下牙槽神經血管束經此溝進入下頜孔,為下牙槽神經口內阻滯麻醉注射處。在下頜孔前下方,有由喙突往下後及內髁突往前下匯合而成的頜隆凸,此處由前往後有頰神經、舌神經及下牙槽神經越過,在此隆凸處注射麻醉劑,同時可麻醉這3條神經,得到一側下頜骨、牙齒和口腔粘膜的麻醉。
下頜管位於下頜骨內,下牙槽神經血管束從下頜孔進入,頦孔穿出。手術截骨時勿傷及此管。
(2) 下頜角分型:根據外觀及參考下頜骨X線片將下頜骨分為三型即:①外翻型:(正面觀)下頜角明顯外翹,下頜角間距超過顴骨間距(圖1)。②後下突出型:(側面觀)下頜角向下向後突出,角度常小於110°(圖2,3)。③復合型:綜合具有前兩者特性者(圖4,5)。
(3) 術前准備:①拍照下頜骨正側位和曲面斷層X層,作為下頜分型及截骨的參考依據。②囑患者面對鏡子,用雙手掌遮住欲去除的下面部部分,與患者共同分析其下頜角肥大類型,雙方共同就手術方案,包括去骨范圍,是否去除咬肌或頰脂墊等達成共識。
(4) 手術要領:①局部神經阻滯麻醉:麻醉劑用2%利多卡因加1:20萬腎上腺素。大張口,在磨牙後方,翼下頜皺劈中央稍外側的頰脂墊尖端為進針點,將注射器置於對側下頜第1、2雙尖牙之間,向前推進約2.5cm,即抵達下頜骨升支內側面的下牙槽神經溝,回抽無血,即可注入麻葯1.5~2.0ml麻醉下齒槽神經,然後針頭退至肌層,粘膜下時注射麻葯0.5~1.0ml,即可將頰神經、舌神經麻醉。②局部浸潤麻醉:為加強麻醉效果,經皮在下頜角處進針,緊貼骨面,在骨膜下對咬肌及翼內肌附著區進行浸潤麻醉。③暴露下頜骨:在口內自下頜升支下前緣,向前沿頰齦溝至第2雙尖牙作切口,深達骨膜,在骨膜下將下頜骨升支外側板中下段及下頜體,尤其是下頜下緣、下頜角和下頜角後緣的骨膜盡量徹底剝離,不暴露頦神經。④截骨:在光導拉鉤輔助下,按術前預測用鉛筆在下頜角處作標記。使用Zimmer氣動擺鋸,對外翻型採用斜行截透下頜角外板,用骨鑿劈開外板行去薄術;對後下突出型採用弧形全層截透內外板,去除下頜角全層;對復合型,採用先弧形全層截骨,後去薄外板的聯合截骨方式。⑤咬肌和頰脂墊:對伴有咬肌肥大者,去薄後下部份咬肌;對面頰過度豐滿者,去除頰脂墊。⑥術後處理:彈力綳帶加壓固定。5d後換彈力頜托,7d拆線。繼帶領托至2w。

討 論
1.自1880年Legg⑷首先描述了咬肌肥大以來,西方學者一直將其定義為良性咬肌肥大,後有人⑶發現東方人下面部過寬或方型面的主要原因是下頜角骨質肥大而並非單純咬肌肥大。下頜角肥大是一種先天或後天發育上的缺陷,並非病態。東方人的審美觀點認為,瓜子型或橢圓面型更能顯出女性的嫵媚、溫柔和恬靜。故女性常有改方型臉為橢圓型的要求。本組病例20~30歲年輕女性比例佔85%,即可說明。
2.關於下頜角肥大的診斷及分型:由於方型臉或下頜角肥大的程度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下頜角角度、下頜骨體兩翼張開的角度以及咬肌肥大程度甚至頰部豐滿度均能影響下面部的寬度。有關下頜角肥大的診斷,目前尚無統一的診斷標准。有人⑶曾對下頜角X線側位片作過統計,認為角度<110°即可診斷。而另有人⑶認為正位相下頜角寬度等於或大於顴骨寬度即可診斷。本法綜合面型立體外觀和頭顱X線曲面斷層片,大致將下頜角肥大分為3型,以指導截骨方式。
3.採用不同的截骨方式以達到面型立體觀的改善:既往下頜角肥大多以截除角部實現側面觀圓滑、平順的效果,術後往往造成正面觀仍有下面部「過寬」之嫌。根據臨床觀察有相當一部分人下頜角部呈外翻肥厚狀態,但其角度正常或大於110°,本組病例此型佔19.8%,對這部分人只能採取下頜角外板去薄手術。另外一種情況是下頜角既有外翻肥厚又有角度過銳。本組此型佔42%,手術採用弧形截骨,使下頜升支後緣縮短(側頸部顯長)、下頜角角度增大並同時去薄外翻肥厚的下頜骨外板。對雙側下頜角不對稱者,依據兩側下頜角不同類型採取相應方式處理。
4.根據下頜角分型以便採取不同的截骨方式,如對後下突出型,截骨時可以盡量弧形截透內外板,把用骨鑿劈開時產生的震動程度減到最小。對外翻肥厚型,只截透外板,利用內外板與松質骨不同硬度的特性,用骨鑿巧將外板劈下。正確合理地使用骨鋸及骨鑿,不但便於截骨,而且可以防止出現下頜體意外骨折
5.方臉或圓臉型的綜合手術:對下頜角肥大並伴有咬肌肥大或圓臉型者,往往採取同時去除部分咬肌或摘除頰脂墊,這樣術後中下面部可以形成下頜角過渡自然,頰部輕凹的和諧美觀面型。
6.1948年Adams首先應用口外切口去除下頜角,1951年Converse將其改為口內切口⑷。以後經口內切口下頒角截骨成為一種流行術式,它的優點是:沒有皮膚瘢痕;完全在骨膜下操作,損傷面神經下頜緣支可能性小;可以同時去除咬肌和頰脂墊。但是以往口內切口下頜角手術往往需在全麻⑸⑹⑺⑻鼻插管下進行,手術風險性高,對病人全身影響大,並發症多,術後恢復慢,常需要麻醉專科醫生和設備。本術式完全在局部麻醉下進行,病人清醒,可與醫生配合,對超出麻醉范圍的組織病人可以感到,防止誤傷。由於麻葯中加入腎上腺素,手術出血少,腫脹輕,術後恢復快。缺點是:由於氣鋸響聲和截骨時震動,造成一些病人緊張,可以術前給鎮靜葯緩解。由於病人始終清醒,術後護理簡單,對有輸液條件者觀察一夜後,可以回家休息。適合門診開展工作。

2、下頜骨關節會響

一般來說,僅有彈響、外表不紅不腫,也不感到疼痛,不伴活動障礙者屬於生理性彈響,不需要特別處理,也不必為此過於惶恐不安。特別是那些久坐的人,關節間產生的潤滑液少,加大了關節摩擦的損耗,更容易聽到彈響了。當伴有疼痛或關節活動受限時,需要到醫院就診,以確定是否是關節錯位或關節受損。
關節會發出聲音,乍聽下似乎很新鮮,不過,以物理學觀點來看,關節的動作不外是滑動(如膝之初彎)、滾動、磨動(旋轉)等,這些都不離線械原理,自然會因摩擦、振動而產生聲音,只因關節腔完密的封閉,以及關節滑液有效滑潤,聲音小到聽不到。
當關節初「動」時,肌腱的作用力(如拉力等)會瞬間先使關節產生形變,最多可增大至7%,形變產生關節腔負壓。這負壓雖微,但足以使關節囊凹陷(被吸入),使溶於滑液內的氮氣、氧氣、二氧化碳等氣體,部分氣化成氣泡。動作將完成之際,氣泡及滑液受壓縮,即像開香檳似「叭」 一聲,把凹陷的關節囊給彈回去,回復原形,氣體又再度溶回液中。也因氣體回溶需要時間,所以指節響聲雖可周而復始,卻無法連發。
當然,除此機轉外,膝關節、踝關節或背部發出聲音,也可能是綳緊的肌腱在關節運動時,先稍有「走」位,再彈回原位;或是與關節隆突處有較大的磨擦,而發出響聲,若未伴隨紅腫熱痛,一般應無大礙。
目前也知道,正常關節在休止狀況下是負壓的。當關節發炎,腔壓升高,除了疼痛,也對軟骨細胞存活不利,反之,四頭肌的縮收運動,會降低膝壓,有利於減緩關節退化。因此,能作適當的肌腱伸展運動降低關節腔壓,理論上應當可以有效改善關節退化,瑜伽的某些動作,或許與此不謀而合。
至於因關節退化、病變,如退化性關節炎、軟骨潰壞、膝關節半月軟骨破裂等,所發出的聲音通常都伴有其它症狀及病理變化,非本文所述之關節響聲,不可混淆,仍應循正軌求醫以免延誤。針對這一症狀,就要早些通過葯物療法,改善關節的功能,在此介紹一種叫做苗老爹的產品。針對你脖子的酸痛和聲音問題,可以起到緩解和康復作用。

3、顳下頜關節盤結構和功能

顳下頜關節的構成——顳骨關節窩及關節結節(顳骨關節面),下頜骨髁突,前兩者之間的關節盤,外包有關節囊和囊內外韌帶
關節盤分五部分:前伸部、版前帶、中間帶、後帶、雙板區。中間帶、雙板區都是關節盤穿孔的好發部位。
顳下頜關節主要有三條神經分布:耳顳神經、顳深神經、咬肌神經。
顳下頜關節的運動權歸納為 開閉頜運動 、 前後運動、 側方運動 三種基本形式。
希望滿意吧。。。

4、全身有哪些骨性和肌性標志

1、幹部的體
表標志胸骨:胸骨柄、胸骨體、劍突。肋骨:第二到第十二肋骨、第一到第十肋軟骨。椎骨:頸椎、胸椎、腰椎、骶骨、尾骨。
2、肢部的體
表標志肩胛骨:肩峰、肩胛岡、肩胛下角。鎖骨:全長。肱骨:肱骨內上踝、外上髁。尺骨:鷹嘴、尺骨頭、莖突。橈骨:橈骨頭、莖突。手骨:腕骨、掌骨和指骨的背面。
3;下肢部的體
表標志髂骨:髂嵴、髂前上棘、髂後上棘、恥骨聯合、坐骨結節。股骨:大轉子。髕骨:前面。脛骨:脛骨前緣。腓骨:腓骨頭和外踝。足骨:跗骨、跖骨、趾骨。

體表的肌性標志

一、頭頸部
咬肌 當牙咬緊時,在下頜角的前上方,顴弓下方可摸到堅硬的條狀隆起。
囁肌 當牙咬緊時,在聶窩,於顴弓上方可摸到堅硬的隆起。
胸鎖乳突肌 當面部轉向外側時,可明顯看到從前下方斜向後上方呈長條狀的隆起。
二、軀幹部
斜方肌 在項部和背上部,可見斜方肌的外上緣的輪廓。
背闊肌 在背下部可見此肌的輪廓,它的外下緣參與形成腋後壁。
豎脊肌 脊柱兩旁的縱形肌性隆起。
胸大肌 胸前壁較膨隆的肌性隆起,其下緣構成腋前壁。
前鋸肌 在胸部外側壁,發達者可見其肌齒。
腹直肌 腹前正中線兩側的縱形隆起,肌肉發達者可見臍以上有三條橫溝,即為腹直肌的腱劃。
三、上肢
三角肌 在肩部形成園隆的外形,其止點在臂外側中部呈現一小凹。
肱二頭肌 當屈肘握拳時,此肌收縮可明顯在臂前面見到膨隆的肌腹。在肘窩中央,當屈肘時可明顯模到此肌的肌腱。
肱三頭肌 在臂的後面,三角肌後緣的下方可見到肢三頭肌長頭。
肱橈肌 當握拳用力屈肘時,在肘部可見到肱橈肌的膨隆肌腹。
掌長肌 當手握拳、屈腕並使外展時,在腕掌面的中份、腕橫紋的上方,可明顯見此肌的肌腱。
橈側腕屈肌 同上述掌長肌的動作,在掌長肌腱的橈側,可見此肌的肌腱。
尺側腕屈肌 用力外展手指,在腕橫紋上方的尺側,豌豆骨的上方,可見此肌的肌腱。
鼻煙窩 在腕背側面,當拇指伸直外展時,自橈側向尺側可見拇長展肌、拇短伸肌和拇長伸肌腱。在後二肌腹之間有深的凹隆,稱鼻煙窩。
指伸肌腱 在手背,伸直手指,可見此肌至2~5指的肌腱。
四、下肢
股四頭肌 在大腿前方,股直肌在縫匠肌和闊筋膜張肌所組成的夾角內。股內側肌和股外側肌在大腿前面的下部,分別位於股直肌的內、外側。
臀大肌 在臀部形成圓隆外形。
股二頭肌 在國窩的外上界,可摸到它的肌腱止於腓骨頭。
半腱肌、半膜肌 在國窩的內上界,可摸到它們的肌腱止於脛骨,其中半腱肌腱較窄,位置淺表且略靠外,而半膜肌腱粗而圓鈍,它位於半腱肌腱的深面和靠內。
拇長伸肌 當用力伸姆趾時,在踝關節前方和足背可摸到此肌的肌腱。
脛骨前肌 在踝關節的前方,姆伸肌腱的內側可摸到此肌的肌腱。
趾長伸肌 當背屈時,在踝關節前方,拇長伸肌腱的外側可摸到此肌的肌腱。在伸趾時,在足背可清晰見到至各趾的肌腱。
小腿三頭肌(腓腸肌和比目魚肌)在小腿後面,可明顯見到該肌膨隆的肌腹,並向下形成粗索狀的跟腱,止於跟骨結節。

5、顳下頜關節主要韌帶的附著及其功能

好專業的問題,兄弟在讀研還是讀博啊?這問題恐怕能答出來的人還真不多,嘿嘿。
答案:
1 顳下頜韌帶:
淺層起於顴弓,向下、後呈扇形集中止於髁突頸部的外側和後緣。深層起於關節結節,水平向後止於髁突外側和關節盤外側。
功能:左右一對可防止關節向側方脫位,只允許髁突向前滑動,限制過度向下、後運動。
2 蝶下頜韌帶:
起於蝶骨角棘,止於下頜小舌。
功能:髁突向前滑動時,顳下頜韌帶鬆弛,下頜主要有蝶下頜韌帶懸掛,有保護進入下頜孔的血管和神經的作用。
3 莖突下頜韌帶:
起於莖突,止於下頜角和下頜支後緣,部分韌帶止於翼內肌的筋膜。
功能:防止下頜過度向前移位。

6、全身有哪些骨性和肌性標志?

 1、幹部的體
表標志胸骨:胸骨柄、胸骨體、劍突。肋骨:第二到第十二肋骨、第一到第十肋軟骨。椎骨:頸椎、胸椎、腰椎、骶骨、尾骨。
2、肢部的體
表標志肩胛骨:肩峰、肩胛岡、肩胛下角。鎖骨:全長。肱骨:肱骨內上踝、外上髁。尺骨:鷹嘴、尺骨頭、莖突。橈骨:橈骨頭、莖突。手骨:腕骨、掌骨和指骨的背面。
3;下肢部的體
表標志髂骨:髂嵴、髂前上棘、髂後上棘、恥骨聯合、坐骨結節。股骨:大轉子。髕骨:前面。脛骨:脛骨前緣。腓骨:腓骨頭和外踝。足骨:跗骨、跖骨、趾骨。

體表的肌性標志

一、頭頸部
咬肌 當牙咬緊時,在下頜角的前上方,顴弓下方可摸到堅硬的條狀隆起。
囁肌 當牙咬緊時,在聶窩,於顴弓上方可摸到堅硬的隆起。
胸鎖乳突肌 當面部轉向外側時,可明顯看到從前下方斜向後上方呈長條狀的隆起。
二、軀幹部
斜方肌 在項部和背上部,可見斜方肌的外上緣的輪廓。
背闊肌 在背下部可見此肌的輪廓,它的外下緣參與形成腋後壁。
豎脊肌 脊柱兩旁的縱形肌性隆起。
胸大肌 胸前壁較膨隆的肌性隆起,其下緣構成腋前壁。
前鋸肌 在胸部外側壁,發達者可見其肌齒。
腹直肌 腹前正中線兩側的縱形隆起,肌肉發達者可見臍以上有三條橫溝,即為腹直肌的腱劃。
三、上肢
三角肌 在肩部形成園隆的外形,其止點在臂外側中部呈現一小凹。
肱二頭肌 當屈肘握拳時,此肌收縮可明顯在臂前面見到膨隆的肌腹。在肘窩中央,當屈肘時可明顯模到此肌的肌腱。
肱三頭肌 在臂的後面,三角肌後緣的下方可見到肢三頭肌長頭。
肱橈肌 當握拳用力屈肘時,在肘部可見到肱橈肌的膨隆肌腹。
掌長肌 當手握拳、屈腕並使外展時,在腕掌面的中份、腕橫紋的上方,可明顯見此肌的肌腱。
橈側腕屈肌 同上述掌長肌的動作,在掌長肌腱的橈側,可見此肌的肌腱。
尺側腕屈肌 用力外展手指,在腕橫紋上方的尺側,豌豆骨的上方,可見此肌的肌腱。
鼻煙窩 在腕背側面,當拇指伸直外展時,自橈側向尺側可見拇長展肌、拇短伸肌和拇長伸肌腱。在後二肌腹之間有深的凹隆,稱鼻煙窩。
指伸肌腱 在手背,伸直手指,可見此肌至2~5指的肌腱。
四、下肢
股四頭肌 在大腿前方,股直肌在縫匠肌和闊筋膜張肌所組成的夾角內。股內側肌和股外側肌在大腿前面的下部,分別位於股直肌的內、外側。
臀大肌 在臀部形成圓隆外形。
股二頭肌 在國窩的外上界,可摸到它的肌腱止於腓骨頭。
半腱肌、半膜肌 在國窩的內上界,可摸到它們的肌腱止於脛骨,其中半腱肌腱較窄,位置淺表且略靠外,而半膜肌腱粗而圓鈍,它位於半腱肌腱的深面和靠內。
拇長伸肌 當用力伸姆趾時,在踝關節前方和足背可摸到此肌的肌腱。
脛骨前肌 在踝關節的前方,姆伸肌腱的內側可摸到此肌的肌腱。
趾長伸肌 當背屈時,在踝關節前方,拇長伸肌腱的外側可摸到此肌的肌腱。在伸趾時,在足背可清晰見到至各趾的肌腱。
小腿三頭肌(腓腸肌和比目魚肌)在小腿後面,可明顯見到該肌膨隆的肌腹,並向下形成粗索狀的跟腱,止於跟骨結節。

7、男女骨骼肌肉差異

頭部

相對女性而言男性的頭蓋骨更大,更有稜角,結構更有力度感,其表面更粗糙,更多的坑坑窪窪,可以使肌肉的肌腱部分緊緊附著在上面,從而增強肌肉的牽拉能力。男性下頜更方而女性更尖。女性的額部較直而平滑。男性有更多更明顯的額竇,這使雙眼上方的眉骨更為厚實。男性的面部肌肉較女性而言更厚實。

頸部
男性的甲狀軟骨(喉結)比女性的大得多,甲狀軟骨下的環狀軟骨也是男性的更明顯,在咽的下方引出一個小小的唧筒。女性的甲狀腺更大些,蓋住了環狀軟骨,使頸部外形更圓潤。甲狀腺腫大常造成脖頸變粗,這種情況在女性身上比男性更常見。
由於上肋骨與胸骨連接處的角度與男性不一樣,所以一般情況下女性的頸部要比男性長。男性的胸骨上端一般與第二胸椎一樣高,女性的胸骨較低,與第三胸椎齊平。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頸的前部都要比後部低,若將整個胸部往上提向下巴處的話,頸部就會變短。女性的枕骨比男性的更斜一點,這使其頸後部更高一些。男性的更為強有力的頸肌,尤其是頸後和兩側的肌肉使男性的頸部顯得更寬一些。

軀幹部
男性的肌肉明顯比女性更加厚實和發達,女性的皮膚下面的脂肪層要比男性更厚一些,因此女性身體的骨骼和肌肉都不象男性那麼明顯。

男性的胸大肌和胸小肌比較發達,輪廓清晰,而女性由於乳房的原因,胸部肌肉被乳房覆蓋,變得不那麼明顯。男性的乳頭在第五肋上面,也就是劍突上方一點點,當站直的時候,若從肩膀的最邊緣處畫一條到臍的直線,通常會經過乳頭。女性的兩個乳房向兩側偏,乳頭周圍的乳暈可以使略微隆起,也可以是平坦的。由於胸部及背部肌肉較為發達的原因,男性從側面看胸廓厚度通常呈倒梯形,較女性而言要厚的多。

由於男性的骨盆較為狹窄,肌肉表面的脂肪層較少,男性腰部兩側通常有較為明顯的腹外斜肌。女性非常不明顯。

肩和臂
男性的肩部更寬更平直,相對於男性而言,女性的肩部低垂,這一點在亞洲女性身上尤其明顯,歐洲女性相對於亞洲女性而言,肩部相對更寬,胸廓也較為寬大。男性手臂的脂肪較女性要少,肌肉較發達且輪廓清晰。

前臂和手
男性的前臂肌肉發達,握拳動作時粗細變化明顯。尺骨頭突起明顯,手腕部分更寬更粗大,手掌寬且更厚實,指關節粗大,手整體上看起來更方。由於男性脂肪較少,靜脈在皮膚下的凸起更為清晰可辨。女性的尺骨頭較不明顯,手腕部分較細,手掌窄長,指關節不明顯,手指顯得細長,女性很少可以在前臂皮膚下看到靜脈凸起。

髖和大腿
男性的骨盆較女性而言更高更狹窄,髂前上棘之間的距離更小,女性的骨盆較寬且淺,在體表,覆蓋在腹部,臀部及大腿肌肉上脂肪的厚度及其柔和的曲線決定了女性骨盆的外形。女性在懷孕生產後,骨盆會被撐得更開,髂嵴的位置發生變化,從背面觀察同一個女性的懷孕生產前後,會發現臀部的髂嵴、臀大肌和臀中肌所構成的輪廓會由少女時上小下大的梨形,逐漸變成上大下小的蝴蝶型。

從表面看,髖和大腿的肌肉通常男性的更大,因為他們的肌肉一般較大較強壯,肌肉的棱線和體塊更加清晰,骨點也更加明顯。而女性的大腿是由更多的脂肪構成,因此更為柔軟,從視覺角度來說,形體更渾圓,骨點較為圓潤及模糊,不象男性那樣清晰的顯現在形體表面。表層脂肪常能決定臀部和大腿上的皮膚肌理,女性尤為如此。

小腿和足
男性的髕骨,脛骨粗隆都較為寬大,因此膝關節顯得更粗大,髕骨也顯得較為突出,腳踝凸出也較明顯。女性的小腿通常線條更柔和,膝關節較狹窄,踝關節尤其是內踝凸出較不明顯。男性的足部骨骼清晰,足背部靜脈血管凸起清晰可辨。

8、身體各部位肌肉的名稱

骨骼肌是運動系統的動力器官,廣泛分布於人體各部 ,在神經系的指揮下,完成隨意運動 。

1.肌肉的形態結構

肌肉按形態可分為長肌、短肌、闊肌和輪匝肌四類。

每塊肌肉按組織結構可分為肌質和肌腱兩部分。肌質位於肌肉的中 央,由肌細胞構成,有收縮功能;肌腱位於兩端,是附著部分,由 緻密結締組織構成。每塊肌肉通常都跨越關節附著在骨面上,或一 端附著在骨面上,另一端附著在皮膚。一般將肌肉較固定的一端稱 為起點,較活動的一端稱為止點。

2.肌肉的輔助結構 肌肉的輔助結構主要有筋膜、滑液囊和腱鞘,是肌肉周圍的結締組 織所形成的結構,有保護肌肉和輔助肌肉運動的作用。

3.全身各部的主要肌肉 人體全身的肌肉可分為頭頸肌、軀干肌和四肢肌。

(1)頭頸肌:頭頸肌可分為頭肌和頸肌 。

頭肌可分為表情肌和咀嚼肌。表情肌位於頭面部皮下,多起於顱骨 ,止於面部皮膚。肌肉收縮時可牽動皮膚,產生各種表情。咀嚼肌 為運動下頜骨的肌肉,包括淺層的顳肌和咬肌,深層的翼內肌和翼 外肌。

(2)軀干肌:軀干肌包括背肌、胸肌、膈肌和腹肌等。

背肌可分為淺層和深層。淺層有斜方肌和背闊肌。深層的肌肉較多 ,主要有骶棘肌。

胸肌主要有胸大肌、胸小肌和肋間肌。 膈位於胸、腹腔之間,是一扁平闊肌,呈穹窿形凸向胸腔,是主要 的呼吸肌,收縮時助吸氣,舒張時助呼氣。

腹肌位於胸廓下部與骨盆上緣之間,參與腹壁的構成。可分為前外 側群和後群。前外側群包括位於前正中線兩側的腹直肌和外側的三 層扁闊肌,這三層闊肌由淺而深依次為腹外斜肌、腹內斜肌和腹橫 、肌。後群有腰方肌。

(3)四肢肌:四肢肌可分為上肢肌和下肢肌。

A.上肢肌:上肢肌結構精細,運動靈巧,包括肩部肌、臂肌、前臂 肌和手肌。 肩部肌分布於肩關節周圍,有保護和運動肩關節的作用。其中較重 要的有三角肌。 臂肌均為長肌,可分為前後兩群。前群為屈肌,有肱二頭肌、肱肌 和喙肱肌;後群為伸肌,為肱三頭肌。 前臂肌位於尺、橈骨的周圍,多為長棱形肌,可分為前、後兩群。 前群為屈肌群;後群為伸肌群。 手肌位於手掌。分為外側群、內側群和中間群。

B.下肢肌:下肢肌可分為髖肌、大腿肌、小腿肌和足肌。

髖肌起自軀干骨和骨盆,包繞髖關節的四周,止於股骨。按其部位 可分為兩群。 髖內肌位於骨盆內,主要有髂腰肌、梨狀肌和閉孔內肌。 髖外肌位於骨盆外,

主要有臀大肌、臀中肌、 臀小肌和閉孔外肌。

大腿肌分為前、內、後三群,分別位於股部的前面、內側面和後面。

前群有股四頭肌和縫匠肌。 內群位於大腿內側,有恥骨肌、長收肌、短收肌、大收肌和股薄肌 等。

後群包括外側的股二頭肌和內側的半腱肌、半膜肌。 小腿肌可分為前、外、後三群。 足肌可分為背肌與足底肌

與下頜骨肌腱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