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肌腱 > 頭部肌腱

頭部肌腱

發布時間:2020-08-03 10:43:20

1、列舉上肢、頭部的十個學位的取穴、主治及按摩手法???

單純穴位按摩方法以點按為主,一個穴位時間2-3分鍾 曲池穴 位置:曲肘成90°,肘橫紋外端凹陷中。 主治:袪風解表,清熱利濕,調和氣血。適用於外感發熱、高血壓、咽喉腫痛、上肢疼痛、麻木等病症。 感覺:局部按壓有酸脹感,有時向上肢指端發散。 內關穴 位置:掌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主治:寧心安神,理血止痛,寬胸理氣。適用於情志不暢、神經衰弱、失眠心煩、胃脘不舒、心絞痛、胃痛、惡心、嘔吐、暈船暈車等病症。 感覺:局部按壓有酸脹感,有時可發散至中指端。 外關穴 位置:腕背橫紋上2寸,尺、橈骨之間。 主治:清熱疏風,疏通肩臂。適用於上肢外側疼痛或麻木、偏癱、落枕、偏頭痛、熱病、耳鳴耳聾等病症。 感覺:局部按壓有酸脹感,有時發散至手指。 合谷穴 位置:拇、食指掌骨之中點,稍偏向食指側。 主治:疏風解表,通經活絡,鎮靜安神、通利五官。適用於頭昏腦脹、口眼歪斜、咽喉腫痛、頭痛、牙痛、耳鳴、發熱、神經衰弱、手臂疼痛等病症。並可防治感冒。 感覺:局部按壓有酸脹麻痛的感覺,有時可向上肢發散。 印堂穴 位置:兩眉頭連線的中點處。 主治:健腦醒神,安神定志,明目開竅。適用於前頭痛、目眩、眼疾、感冒、精神疲乏、失眠、鼻炎、高血壓等病症。 感覺:按壓有酸脹感。 迎香穴 位置:鼻翼外旁開5分,鼻唇溝內。 主治:清熱散風,宣通鼻竅,預防感冒。適用於感冒、鼻炎、鼻塞、嗅覺不靈、口眼歪斜等病症。 感覺:局部按壓有脹感。鼻子不聞香臭,經按壓有「通氣」感。 水溝穴 (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溝上三分之一與下三分之二交點處。 主治:常用於小兒驚風、中暑、中風、面神經麻痹、急性腰扭傷的治療與急救。 睛明穴 位置:目內眥旁上方0.1寸處。 主治:常用於目疾病的治療與保健。 攢竹穴 位置:在眉頭,當眶上切跡處。 主治:常用於頭痛、目眩、眉骨痛、目赤腫痛、視物不清、流淚、口眼歪斜等病症的治療與保健。 頰車穴 位置:下頜角前上方約一橫指處,咬牙時,咬肌隆起處。 主治:適用於下牙痛、牙關緊閉、腮腺炎、口眼歪斜等病症。 翳風穴 位置:在耳後乳突前下方,平耳垂後下緣的凹陷處。 主治:常用於耳聾、耳鳴、牙痛、顳頜關節病、面神經麻痹等疾病的治療與保健。

2、人的大腦分幾部分?

要說分幾部分,那麼就兩部分啦,左半部和右半部。在醫學上,腦包括大腦,小腦和腦干(延髓,腦橋,丘腦)。這才是完整的腦。
而我們平時說的大腦就是指這里的腦吧!記得給我打分哦!

3、人的大腦分為幾部分?

大腦(Brain)
郭卜樂 CPO生理健康網 http://www.zgxl.net

大腦(Brain)包括左、右兩個半球及連接兩個半球的中間部分,即第三腦室前端的終板。大腦半球被覆灰質,稱大腦皮質,其深方為白質,稱為髓質。髓質內的灰質核團為基底神經節。在大腦兩半球間由巨束纖維—相連。
具體內容有大腦半球各腦葉、大腦皮質功能定位、大腦半球深部結構、大腦半球內白質、嗅腦和邊緣系統五大部分。
大腦半球表面凹凸不平,布滿深淺不同的溝,溝間的隆凸部分稱腦回。大腦半球的背側面,各有一條斜向的溝,稱為側裂(lateral fissure)。側裂的上方,約當半球的中央處,有一由上走向前下方的腦溝,稱為中央溝(central fissure)。每一半球又分為四個葉(lobe)。在中央溝之前與側裂之上的部位,成為額葉(frontal lobe),為四個腦葉中之最大者,約佔大腦半球的三分之一;側裂以下的部位,稱為顳葉(temporal lobe);中央溝之後與側裂之上的部分,稱為頂葉(parietal lobe);頂葉與顳葉之後,在小腦之上大腦後端的部分,稱為枕葉(occipital lobe)。以上各腦葉,均向半球的內側面和底面延伸,而在各腦葉區域內,各有許多小的腦溝,其中蘊藏著各種神經中樞,分擔不同的任務,形成了大腦皮質的分區專司功能。
各葉的位置、結構和主要功能如下:
1、額葉:也叫前額葉。位於中央溝以前。在中央溝和中央前溝之間為中央前回。在其前方有額上溝和餓下溝,被兩溝相間的是額上回、額中回和額下回。額下回的後部有外側裂的升支和水平分支分為眶部、三角部和蓋部。額葉前端為額極。額葉底面有眶溝界出的直回和眶回,其最內方的深溝為嗅束溝,容納嗅束和嗅球。嗅束向後分為內側和外側嗅紋,其分叉界出的三角區稱為嗅三角,也稱為前穿質,前部腦底動脈環的許多穿支血管由此入腦。在額葉的內側面,中央前、後回延續的部分,稱為旁中央小葉。負責思維、計劃,與個體的需求和情感相關。
2、頂葉:位於中央溝之後,頂枕裂於枕前切跡連線之前。在中央溝和中央後溝之間為中央後回。橫行的頂間溝將頂葉余部分為頂上小葉和頂下小葉。頂下小葉又包括緣上回和角回。響應疼痛、觸摸、品嘗、溫度、壓力的感覺,該區域也與數學和邏輯相關。
3、顳葉:位於外側裂下方,由顳上、中、下三條溝分為顳上回、顳中回、顳下回。隱在外側裂內的是顳橫回。在顳葉的側面和底面,在顳下溝和側副裂間為梭狀回,,側副裂與海馬裂之間為海馬回,圍繞海馬裂前端的鉤狀部分稱為海馬鉤回。負責處理聽覺信息,也與記憶和情感有關。
4、枕葉位於枕頂裂和枕前切跡連線之後。在內側面,,距狀裂和頂枕裂之間為楔葉,與側副裂候補之間為舌回。負責處理視覺信息。
5、島葉:位於外側裂的深方,其表面的斜行中央鉤分為長回和短回。
6、邊緣系統:與記憶有關,在行為方面與情感有關。

在正常情形之下,大腦兩半球的功能是分工合作的,胼胝體是兩半球信息交流的橋梁,完成各功能區的分工合作。

對大腦半球的功能,可歸納為以下幾點認識:
大腦分左右兩個半球,每一半球上分別有運動區、體覺區、視覺區、聽覺區、聯合區等神經中樞。由此可見,大腦兩半球是對稱的。
在神經傳導的運作上,兩半球相對的神經中樞,彼此配合,發生交叉作用:兩半球的運動區對身體部位的管理,是左右交叉、上下倒置的;兩半球的視覺區與兩眼的關系是:左半球視覺區管理兩眼視網膜的左半,右半球視覺區管理兩眼視網膜的右半;兩半球的聽覺區共同分擔管理兩耳傳入的聽覺信息。
兩半球的聯合區,分別發揮左右半球相關各區的聯合功能。
在整個大腦功能上,兩半球並不是各自獨立的,兩者之間仍具有交互作用;而交互作用的發揮,乃是靠胼胝體的連接,得以完成。
在正常情形之下,大腦兩半球的功能是分工合作的,在兩半球之間,由神經纖維構成的胼胝體,負責溝通兩半球的信息。如果將胼胝體切斷,大腦兩半球被分割開來,各半球的功能陷入孤立,缺少相應的合作,在行為上會失去統合作用。

人類大腦的兩半球,在功能劃分上,大體上是左半球管右半身,右半球管左半身。每一半球的縱面,在功能上也有層次之分,原則上是上層管下肢,中層管軀干,下層管頭部。如此形成上下倒置,左右分叉的微妙構造。在每一半球上,有各自分區為數個神經中樞,每一中樞各有其固定的區域,分區專司形成大腦分化而又統合的復雜功能。在區域的分布上,兩半球並不完全相同:其中布氏語言區與威氏語言區,只分布在左腦半球,其他各區則兩半球都有。
運動區(motor area)
運動區是管理身體運動的神經中樞,其部位在中央溝之前的皮質內,身體內外所有隨意肌的運動,均受此中樞的支配。運動中樞發出的神經沖動,呈左右交叉上下倒置的方式進行。
體覺區(somatosensory area)
體覺區是管理身體上各種感覺的神經中樞。身體上所有熱覺、冷覺、壓覺、觸覺、痛覺等,均受此中樞的管理。體覺區位於頂葉的皮質內,隔中央溝與運動區相對。體覺區的功能與身體各部位的關系,也是上下顛倒與左右交叉的。
視覺區(visual area)
視覺區是管理視覺的神經中樞。視覺區位於兩個半球枕葉的皮質內,交叉控制兩隻眼睛。由視神經通路(neural pathway)可以看出:每隻眼球內視網膜(retina)的左半邊,均經由視神經通路,與左半球的視覺區連接。這說明左半球的視覺區,同時控制左右兩隻眼睛。同樣,右半球的視覺區也同時控制左右兩隻眼睛。視野(visual field)是指在眼不轉頭不搖的情形下目光所見及的廣闊面;只有出現在視野之內的東西,才有可能看見。視網膜是光線刺激的感受器,其功用相當於照相用的軟片。視神經(optic nerve)是傳導視覺神經沖動的神經元。視交叉(optic chiasma)位於視丘之下,是視神經通路的交會點。視神經(optic tract)是兩眼視神經沖動會合後通往視覺中樞的通路。
聽覺區(auditory area)
聽覺區是管理兩耳聽覺的神經中樞。位於兩半球的外側,屬於顳葉的區域。每一半球的聽覺區均與兩耳的聽覺神經連接,但與視覺區的特徵又不相同。每一半球的聽覺區,均具有管理兩耳聽覺的功能,其中一半球的聽覺區受到傷害時,對個體的聽覺能力只有輕微的影響。
聯合區(association area)
聯合區是具有多種功能的神經中樞。在每一半球上均有兩個聯合區。其一是從額葉一直延伸到運動區的一大片區域,成為前聯合區(frontal association area)。它的功能主要是於解決問題的記憶思考有關。其二是後聯合區(posterior association area),分散在各主要感覺區附近。如:額葉的下部就與視覺區有關,此區域受傷會減低視覺的辨識力,對物體的不同形狀,就不容易辨識。

大腦皮質為中樞神經系統的最高級中樞,各皮質的功能復雜,不僅與軀體的各種感覺和運動有關,也與語言、文字等密切相關。根據大腦皮質的細胞成分、排列、構築等特點,將皮質分為若干區。
現在按Brodmann提出的機能區定位簡述如下:
皮質運動區:位於中央前回(4區),是支配對側軀體隨意運動的中樞。它主要接受來自對側骨骼肌、肌腱和關節的本體感覺沖動,以感受身體的位置、姿勢和運動感覺,並發出纖維,即錐體束控制對側骨骼肌的隨意運動。返回
皮質運動前區:位於中央前回之前(6區),為錐體外系皮質區。它發出纖維至丘腦、基底神經節、紅核、黑質等。與聯合運動和姿勢動作協調有關,也具有植物神經皮質中樞的部分功能。
皮質眼球運動區:位於額葉的8樞和枕葉19區,為眼球運動同向凝視中樞,管理兩眼球同時向對側注視。
皮質一般感覺區:位於中央後回(1、2、3區),接受身體對側的痛、溫、觸和本體感覺沖動,並形成相應的感覺。頂上小葉(5、7)為精細觸覺和實體覺的皮質區。
額葉聯合區:為額葉前部的9、10、11區,與智力和精神活動有密切關系。
視覺皮質區:在枕葉的距狀裂上、下唇與楔葉、舌回的相鄰區(17區)。每一側的上述區域皮質都接受來自兩眼對側視野的視覺沖動,並形成視覺。返回
聽覺皮區:位於顳橫回中部(41、42區),又稱Heschl氏回。每側皮質均按來自雙耳的聽覺沖動產生聽覺。
嗅覺皮質區:位於嗅區、鉤回和海馬回的前部(25、28、34)和35區的大部分)。每側皮質均接受雙側嗅神經傳入的沖動。
內臟皮質區:該區定位不太集中,主要分布在扣帶回前部、顳葉前部、眶回後部、島葉、海馬及海馬鉤回等區域。
語言運用中樞:人類的語言及使用工具等特殊活動在一側皮層上也有較集中的代表區(優勢半球),也稱為語言運用中樞。它們分別是:①運動語言中樞:位於額下回後部(44、45區,又稱Broca區)。②聽覺語言中樞:位於顳上回42、22區皮質,該區具有能夠聽到聲音並將聲音理解成語言的一系列過程的功能。③視覺語言中樞:位於頂下小葉的角回,即39區。該區具有理解看到的符號和文字意義的功能。④運用中樞:位於頂下小葉的緣上回,即40區。此區主管精細的協調功能。⑤書寫中樞:位於額中回後部8、6區,即中央前回手區的前方。 返回
大腦半球深部結構
基底神經節:基底神經節是大腦皮質下的一組神經細胞核團,它包括紋狀體、杏仁核和屏狀核(帶狀核)。
紋狀體又包括尾狀核、豆狀核兩部分。紋狀體是丘腦錐體外系重經結構之一,是運動整合中樞的一部分。它主要接受大腦皮質、丘腦、丘腦底核和黑質的傳入沖動,並與紅核、網狀結構等形成廣泛的聯系,以維持肌張力和肌肉活動的協調。
內囊:內囊位於豆狀核、尾狀核和丘腦之間,是大腦皮層與下級中樞之間聯系的重要神經束的必經之路,形似寬厚的白質纖維帶。內囊可分三部,額部稱前肢,枕部稱後肢,兩部的匯合區為膝部。
大腦半球內的白質為有髓纖維所組成,也稱為髓質。它分為三類。
連合系:即兩側大腦半球之間或兩側的其他結構之間的纖維束。主要的有3個連合纖維:胼胝體、前連合、海馬連合。
固有連合系:固有連合系為大腦半球同側各部皮質之間互相聯合的纖維。
投射系:投射系是指大腦皮質、基底神經節、間腦、腦干、脊髓等結構之間的連接纖維,如內囊的纖維,視放射的纖維等。
嗅腦:位於腦的底面,包括嗅球、嗅束和梨狀皮質。
邊緣系統:由皮質結構和皮質下結構兩部分組成。皮質結構包括海馬結構(海馬和齒狀回)、邊緣葉(扣帶回、海馬回和海馬回鉤)、腦島和額葉眶後部等。邊緣系統不是一個獨立的解剖學和功能性實體,它是管理著學習經驗、整合新近與既往經驗,同時為啟動和調節種種行為和情感反應的復雜神經環路中重要的一部分。

參考資料:杏仁核||海馬體||語言中樞
大腦(Brain)包括左、右兩個半球及連接兩個半球的中間部分,即第三腦室前端的終板。大腦半球被覆灰質,稱大腦皮質,其深方為白質,稱為髓質。髓質內的灰質核團為基底神經節。在大腦兩半球間由巨束纖維—相連。
具體內容有大腦半球各腦葉、大腦皮質功能定位、大腦半球深部結構、大腦半球內白質、嗅腦和邊緣系統五大部分。
大腦半球表面凹凸不平,布滿深淺不同的溝,溝間的隆凸部分稱腦回。大腦半球的背側面,各有一條斜向的溝,稱為側裂(lateral fissure)。側裂的上方,約當半球的中央處,有一由上走向前下方的腦溝,稱為中央溝(central fissure)。每一半球又分為四個葉(lobe)。在中央溝之前與側裂之上的部位,成為額葉(frontal lobe),為四個腦葉中之最大者,約佔大腦半球的三分之一;側裂以下的部位,稱為顳葉(temporal lobe);中央溝之後與側裂之上的部分,稱為頂葉(parietal lobe);頂葉與顳葉之後,在小腦之上大腦後端的部分,稱為枕葉(occipital lobe)。以上各腦葉,均向半球的內側面和底面延伸,而在各腦葉區域內,各有許多小的腦溝,其中蘊藏著各種神經中樞,分擔不同的任務,形成了大腦皮質的分區專司功能。
各葉的位置、結構和主要功能如下:
1、額葉:也叫前額葉。位於中央溝以前。在中央溝和中央前溝之間為中央前回。在其前方有額上溝和餓下溝,被兩溝相間的是額上回、額中回和額下回。額下回的後部有外側裂的升支和水平分支分為眶部、三角部和蓋部。額葉前端為額極。額葉底面有眶溝界出的直回和眶回,其最內方的深溝為嗅束溝,容納嗅束和嗅球。嗅束向後分為內側和外側嗅紋,其分叉界出的三角區稱為嗅三角,也稱為前穿質,前部腦底動脈環的許多穿支血管由此入腦。在額葉的內側面,中央前、後回延續的部分,稱為旁中央小葉。負責思維、計劃,與個體的需求和情感相關。
2、頂葉:位於中央溝之後,頂枕裂於枕前切跡連線之前。在中央溝和中央後溝之間為中央後回。橫行的頂間溝將頂葉余部分為頂上小葉和頂下小葉。頂下小葉又包括緣上回和角回。響應疼痛、觸摸、品嘗、溫度、壓力的感覺,該區域也與數學和邏輯相關。
3、顳葉:位於外側裂下方,由顳上、中、下三條溝分為顳上回、顳中回、顳下回。隱在外側裂內的是顳橫回。在顳葉的側面和底面,在顳下溝和側副裂間為梭狀回,,側副裂與海馬裂之間為海馬回,圍繞海馬裂前端的鉤狀部分稱為海馬鉤回。負責處理聽覺信息,也與記憶和情感有關。
4、枕葉位於枕頂裂和枕前切跡連線之後。在內側面,距狀裂和頂枕裂之間為楔葉,與側副裂候補之間為舌回。負責處理視覺信息。
5、島葉:位於外側裂的深方,其表面的斜行中央鉤分為長回和短回。
6、邊緣系統:與記憶有關,在行為方面與情感有關。

不像其他用於肌肉收縮的下行脊髓通路那樣,激發和控制手指精細運動的信號並非源於脊髓頂部的腦干,而是源於腦的最高的區域——皮層的條形區,這一區域橫跨腦,有點像束發帶,稱為運動皮層。運動皮層直接向手指發送信號,控制手的精細運動。它還通過向腦干中四個運動通路中樞發送其他信號來對運動施加間接的影響,這些信號轉而又使肌肉作適當的收縮。運動皮層的不同部分被分派來控制身體的不同部位。人們也許會設想,這種分派會與身體有關部位的大小相對應,即像手這樣的小區域將受微小的運動皮層區控制,而像背部這樣大的區域,將由皮層中最大的份額去控制其運動。但事實並非如此。
SENSORY CORTEX 感覺皮層
正像存在從大腦出發經脊髓的控制肌肉和運動的通路一樣,也存在沿脊髓上行傳入大腦的輸入信號(見第一章)。這些信號與觸覺和痛覺有關,稱為軀體感覺系統。例如,針刺皮膚後,皮下局部神經把信號傳遞給脊髓,爾後,這些信號在脊髓上傳,最終到達大腦的最外層部位,即緊靠運動皮層後稱為軀體感覺皮層的皮層區。

存在兩條沿脊髓上行到達軀體感覺皮層的主要運動通路:一是進化而來的系統,主要與痛和溫度有關,而另一較後出現的系統則傳遞與觸覺相關的精細信號。這是在直覺上很吸引人的安排,它把更基本的既定的系統,與痛、溫度這樣基本的生存因素相關是有道理的,而有精細觸覺參與的更精緻的技能,隨著生物體的進化才變得日益重要起來。

既然是LOBE,那前面就只有四種可能(LOBE的含義見上方):
額葉(frontal lobe)
顳葉(temporal lobe)
頂葉(parietal lobe)
枕葉(occipital lobe)
大腦 [2001年1月31日]
大腦佔去了絕大部分的腦部組織。其中有一個硬膜形成的垂直隔物——大腦鐮將大腦分隔為兩個半球。這兩個半球宛如半顆剝了殼的核桃。
大腦皮質--大腦的四周是由一層只有幾毫米厚的灰色細胞層——大腦皮質所構成。形成所有的大腦皮質和一部分大腦皮質下組織的灰質是由神經元的間質所構成的。灰質下的部分稱為白質。由於大腦皮質尚有許多裂溝和腦回,所以縱表面積頗為可觀。大腦皮質具有意識、記憶、思想和發出動作訊息的作用,是大腦最發達的部分。
腦葉--大腦的兩個半球皆由下列四個腦葉構成:
額葉,位於羅蘭度氏裂溝的前方。
頂葉,位於羅蘭度氏裂溝的後方。
顳葉,位於薛耳味司氏裂溝的下方。
枕葉,位於薛耳味司氏裂溝的後方。
胼胝體--大腦鐮的底下有一個胼胝體,可連貫左右半球。所有訊息都儲存在一個大腦半球內,在必要的時候,這些訊息會經由胼胝體傳入另一個大腦半球。萬一胼胝體遭到損傷,便會發生紊亂的情形,然而這對人的行為舉止並沒有太大影響,他的性格和智力依然未變;只不過,它的一隻手臂的動作不能被另一隻所模仿,這是因為一個大腦半球不能憶起另一個大腦半球所傳給它的訊息而引起的。
運動區--位於額葉中的羅蘭度氏裂溝前,負責控制隨意肌的運動機能,是手掌、手指和臉等做出各式各樣的動作。
感覺區--位於頂葉中,羅蘭度氏裂溝後面的位置。
顳葉中有聽覺區,此區專門負責接收辨認由耳朵所接受的刺激。除了聽覺區外,顳葉中同時還有嗅覺區和味覺區。
眼睛接受到的刺激會傳送到大腦枕葉中的視覺區。
語言中心--人類是萬物中唯一能以語言溝通的,這項特性跟大腦的某些區域息息相關。通常這些區域都為在一個大腦半球,我們稱此半球為優性半球。通常,慣用右手者,它的左半球占優勢,而慣用左手者則可能左半球或右半球占優勢。
聽覺包括一個理解的階段,也就是說,將所接收到的聲音加以辨認,變成可被理解的概念。這個理解的特性源於位於優性半球的顳葉中的魏尼凱氏語言中樞。而在發音之前要先把概念譯成字詞,而後變成聲音或是音素。這種形成字詞的能力是來自於優性半球額葉中的布洛卡氏回。布洛卡氏回是大腦語言中心的主要轉變站,我們可將它視為語言運動區。

4、你好。我想問我老公被人砍傷手的肌腱,頭部7.5厘米。法醫鑒定不低於輕傷

一、 你老公在本案中是刑事案件的受害人,在案件審理過程中你可以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刑事訴訟法第77條規定,被害人由於被告人的犯罪行為而遭受物質損失的,在刑事訴訟過程中,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
二、至於賠償方面,你老公是因為犯罪嫌疑人的犯罪行為導致身體傷害,造成經濟損失,符合「由於被告人的犯罪行為而遭受物質損失」的條件。犯罪嫌疑人應當賠償你的經濟損失。
三、賠償的范圍:賠償的范圍僅限於物質損失,精神損失是得不到賠償的。根據你提供的信息,那些醫療費用和美容修復等等費用是應當得到賠償的。
四、關於怎麼操作::附帶民事訴訟應當在刑事案件立案以後第一審判決宣告之前提起。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人在第一審判決宣告以前沒有提起,不得再提起附帶民事訴訟。但可以在刑事判決生效後另行提起民事訴訟。
五、如果犯罪嫌疑人沒有財產賠償怎麼辦?可以申請被害人救助金。具體怎麼操作你可以向相關的部門咨詢。我也記不清走什麼程序了。

5、頭部構成輕傷的長度與深度多少是多少

依據人體輕傷鑒定標准 第二十一條 肢體皮膚及皮下組織單個創口長度達10厘米(兒童達8厘米)或者創口累計總長度達15厘米(兒童達12厘米);傷及感覺神經、血管、肌腱影響功能的。

6、大腦的結構和功能?

運動除了能夠促進大腦功能,還會影響兒童的大腦生理結構。現在大家都知道「大腦可塑性」概念。

家長在日常生活中通過正確引導孩子所觀所感來潛移默化改變孩子行為相類似,人的大腦也會受到外界的影響而產生相應變化。

實際上,人們的有意行為均是由大腦發出指令而產生的。

那麼運動對兒童大腦結構可塑性的影響具體表現為哪些方面呢?

機體各部位的協調動作都是在神經系統的統一控制和調節下進行的,因此兒童在運動的同時,大腦結構也發生了變化,腦區之間的連接性增強。

Chaddock-Heyman教授在2014年的研究結果證實了運動對兒童大腦白質結構的促進作用:即有氧體能越高的孩子,其腦部腦區之間的神經連接性更強。而教授也認為,這種由腦區向腦網路的轉變,對兒童的認知功能和學業成績有重要促進作用。

此外,兒童時期的學習還處於灌輸式、記憶式的學習,由此可見記憶能力對孩子的重要性。那麼多學多背就能夠達到學習的目標嗎?

相信眾多家長已經發現,壓力下的死記硬背效果並不明顯。那何不讓孩子在學習之餘來一次運動放鬆呢,既能夠緩解學習的緊張情緒和改善身體不適,又能夠增強記憶能力。

後者已經得到了實證數據的支持,研究者發現有氧體能越高的孩子,其雙側海馬體體積越大,並且記憶任務成績越好,海馬體主要負責學習記憶能力。

7、人的大腦是什麼樣子的?

大腦(Brain)包括左、右兩個半球及連接兩個半球的中間部分,即第三腦室前端的終板。大腦半球被覆灰質,稱大腦皮質,其深方為白質,稱為髓質。髓質內的灰質核團為基底神經節。在大腦兩半球間由巨束纖維—相連。 具體內容有大腦半球各腦葉、大腦皮質功能定位、大腦半球深部結構、大腦半球內白質、嗅腦和邊緣系統五大部分。 大腦半球表面凹凸不平,布滿深淺不同的溝,溝間的隆凸部分稱腦回。大腦半球的背側面,各有一條斜向的溝,稱為側裂(lateral fissure)。側裂的上方,約當半球的中央處,有一由上走向前下方的腦溝,稱為中央溝(central fissure)。每一半球又分為四個葉(lobe)。在中央溝之前與側裂之上的部位,成為額葉(frontal lobe),為四個腦葉中之最大者,約佔大腦半球的三分之一;側裂以下的部位,稱為顳葉(temporal lobe);中央溝之後與側裂之上的部分,稱為頂葉(parietal lobe);頂葉與顳葉之後,在小腦之上大腦後端的部分,稱為枕葉(occipital lobe)。以上各腦葉,均向半球的內側面和底面延伸,而在各腦葉區域內,各有許多小的腦溝,其中蘊藏著各種神經中樞,分擔不同的任務,形成了大腦皮質的分區專司功能。 各葉的位置、結構和主要功能如下: 1、額葉:也叫前額葉。位於中央溝以前。在中央溝和中央前溝之間為中央前回。在其前方有額上溝和餓下溝,被兩溝相間的是額上回、額中回和額下回。額下回的後部有外側裂的升支和水平分支分為眶部、三角部和蓋部。額葉前端為額極。額葉底面有眶溝界出的直回和眶回,其最內方的深溝為嗅束溝,容納嗅束和嗅球。嗅束向後分為內側和外側嗅紋,其分叉界出的三角區稱為嗅三角,也稱為前穿質,前部腦底動脈環的許多穿支血管由此入腦。在額葉的內側面,中央前、後回延續的部分,稱為旁中央小葉。負責思維、計劃,與個體的需求和情感相關。 2、頂葉:位於中央溝之後,頂枕裂於枕前切跡連線之前。在中央溝和中央後溝之間為中央後回。橫行的頂間溝將頂葉余部分為頂上小葉和頂下小葉。頂下小葉又包括緣上回和角回。響應疼痛、觸摸、品嘗、溫度、壓力的感覺,該區域也與數學和邏輯相關。 3、顳葉:位於外側裂下方,由顳上、中、下三條溝分為顳上回、顳中回、顳下回。隱在外側裂內的是顳橫回。在顳葉的側面和底面,在顳下溝和側副裂間為梭狀回,,側副裂與海馬裂之間為海馬回,圍繞海馬裂前端的鉤狀部分稱為海馬鉤回。負責處理聽覺信息,也與記憶和情感有關。 4、枕葉位於枕頂裂和枕前切跡連線之後。在內側面,,距狀裂和頂枕裂之間為楔葉,與側副裂候補之間為舌回。負責處理視覺信息。 5、島葉:位於外側裂的深方,其表面的斜行中央鉤分為長回和短回。 6、邊緣系統:與記憶有關,在行為方面與情感有關。 在正常情形之下,大腦兩半球的功能是分工合作的,胼胝體是兩半球信息交流的橋梁,完成各功能區的分工合作。 對大腦半球的功能,可歸納為以下幾點認識: 大腦分左右兩個半球,每一半球上分別有運動區、體覺區、視覺區、聽覺區、聯合區等神經中樞。由此可見,大腦兩半球是對稱的。 在神經傳導的運作上,兩半球相對的神經中樞,彼此配合,發生交叉作用:兩半球的運動區對身體部位的管理,是左右交叉、上下倒置的;兩半球的視覺區與兩眼的關系是:左半球視覺區管理兩眼視網膜的左半,右半球視覺區管理兩眼視網膜的右半;兩半球的聽覺區共同分擔管理兩耳傳入的聽覺信息。 兩半球的聯合區,分別發揮左右半球相關各區的聯合功能。 在整個大腦功能上,兩半球並不是各自獨立的,兩者之間仍具有交互作用;而交互作用的發揮,乃是靠胼胝體的連接,得以完成。 在正常情形之下,大腦兩半球的功能是分工合作的,在兩半球之間,由神經纖維構成的胼胝體,負責溝通兩半球的信息。如果將胼胝體切斷,大腦兩半球被分割開來,各半球的功能陷入孤立,缺少相應的合作,在行為上會失去統合作用。 人類大腦的兩半球,在功能劃分上,大體上是左半球管右半身,右半球管左半身。每一半球的縱面,在功能上也有層次之分,原則上是上層管下肢,中層管軀干,下層管頭部。如此形成上下倒置,左右分叉的微妙構造。在每一半球上,有各自分區為數個神經中樞,每一中樞各有其固定的區域,分區專司形成大腦分化而又統合的復雜功能。在區域的分布上,兩半球並不完全相同:其中布氏語言區與威氏語言區,只分布在左腦半球,其他各區則兩半球都有。 運動區(motor area) 運動區是管理身體運動的神經中樞,其部位在中央溝之前的皮質內,身體內外所有隨意肌的運動,均受此中樞的支配。運動中樞發出的神經沖動,呈左右交叉上下倒置的方式進行。 體覺區(somatosensory area) 體覺區是管理身體上各種感覺的神經中樞。身體上所有熱覺、冷覺、壓覺、觸覺、痛覺等,均受此中樞的管理。體覺區位於頂葉的皮質內,隔中央溝與運動區相對。體覺區的功能與身體各部位的關系,也是上下顛倒與左右交叉的。 視覺區(visual area) 視覺區是管理視覺的神經中樞。視覺區位於兩個半球枕葉的皮質內,交叉控制兩隻眼睛。由視神經通路(neural pathway)可以看出:每隻眼球內視網膜(retina)的左半邊,均經由視神經通路,與左半球的視覺區連接。這說明左半球的視覺區,同時控制左右兩隻眼睛。同樣,右半球的視覺區也同時控制左右兩隻眼睛。視野(visual field)是指在眼不轉頭不搖的情形下目光所見及的廣闊面;只有出現在視野之內的東西,才有可能看見。視網膜是光線刺激的感受器,其功用相當於照相用的軟片。視神經(optic nerve)是傳導視覺神經沖動的神經元。視交叉(optic chiasma)位於視丘之下,是視神經通路的交會點。視神經(optic tract)是兩眼視神經沖動會合後通往視覺中樞的通路。 聽覺區(auditory area) 聽覺區是管理兩耳聽覺的神經中樞。位於兩半球的外側,屬於顳葉的區域。每一半球的聽覺區均與兩耳的聽覺神經連接,但與視覺區的特徵又不相同。每一半球的聽覺區,均具有管理兩耳聽覺的功能,其中一半球的聽覺區受到傷害時,對個體的聽覺能力只有輕微的影響。 聯合區(association area) 聯合區是具有多種功能的神經中樞。在每一半球上均有兩個聯合區。其一是從額葉一直延伸到運動區的一大片區域,成為前聯合區(frontal association area)。它的功能主要是於解決問題的記憶思考有關。其二是後聯合區(posterior association area),分散在各主要感覺區附近。如:額葉的下部就與視覺區有關,此區域受傷會減低視覺的辨識力,對物體的不同形狀,就不容易辨識。 大腦皮質為中樞神經系統的最高級中樞,各皮質的功能復雜,不僅與軀體的各種感覺和運動有關,也與語言、文字等密切相關。根據大腦皮質的細胞成分、排列、構築等特點,將皮質分為若干區。 現在按Brodmann提出的機能區定位簡述如下: 皮質運動區:位於中央前回(4區),是支配對側軀體隨意運動的中樞。它主要接受來自對側骨骼肌、肌腱和關節的本體感覺沖動,以感受身體的位置、姿勢和運動感覺,並發出纖維,即錐體束控制對側骨骼肌的隨意運動。返回 皮質運動前區:位於中央前回之前(6區),為錐體外系皮質區。它發出纖維至丘腦、基底神經節、紅核、黑質等。與聯合運動和姿勢動作協調有關,也具有植物神經皮質中樞的部分功能。 皮質眼球運動區:位於額葉的8樞和枕葉19區,為眼球運動同向凝視中樞,管理兩眼球同時向對側注視。 皮質一般感覺區:位於中央後回(1、2、3區),接受身體對側的痛、溫、觸和本體感覺沖動,並形成相應的感覺。頂上小葉(5、7)為精細觸覺和實體覺的皮質區。 額葉聯合區:為額葉前部的9、10、11區,與智力和精神活動有密切關系。 視覺皮質區:在枕葉的距狀裂上、下唇與楔葉、舌回的相鄰區(17區)。每一側的上述區域皮質都接受來自兩眼對側視野的視覺沖動,並形成視覺。返回 聽覺皮區:位於顳橫回中部(41、42區),又稱Heschl氏回。每側皮質均按來自雙耳的聽覺沖動產生聽覺。 嗅覺皮質區:位於嗅區、鉤回和海馬回的前部(25、28、34)和35區的大部分)。每側皮質均接受雙側嗅神經傳入的沖動。 內臟皮質區:該區定位不太集中,主要分布在扣帶回前部、顳葉前部、眶回後部、島葉、海馬及海馬鉤回等區域。 語言運用中樞:人類的語言及使用工具等特殊活動在一側皮層上也有較集中的代表區(優勢半球),也稱為語言運用中樞。它們分別是:①運動語言中樞:位於額下回後部(44、45區,又稱Broca區)。②聽覺語言中樞:位於顳上回42、22區皮質,該區具有能夠聽到聲音並將聲音理解成語言的一系列過程的功能。③視覺語言中樞:位於頂下小葉的角回,即39區。該區具有理解看到的符號和文字意義的功能。④運用中樞:位於頂下小葉的緣上回,即40區。此區主管精細的協調功能。⑤書寫中樞:位於額中回後部8、6區,即中央前回手區的前方。 返回 大腦半球深部結構 基底神經節:基底神經節是大腦皮質下的一組神經細胞核團,它包括紋狀體、杏仁核和屏狀核(帶狀核)。 紋狀體又包括尾狀核、豆狀核兩部分。紋狀體是丘腦錐體外系重經結構之一,是運動整合中樞的一部分。它主要接受大腦皮質、丘腦、丘腦底核和黑質的傳入沖動,並與紅核、網狀結構等形成廣泛的聯系,以維持肌張力和肌肉活動的協調。 內囊:內囊位於豆狀核、尾狀核和丘腦之間,是大腦皮層與下級中樞之間聯系的重要神經束的必經之路,形似寬厚的白質纖維帶。內囊可分三部,額部稱前肢,枕部稱後肢,兩部的匯合區為膝部。 大腦半球內的白質為有髓纖維所組成,也稱為髓質。它分為三類。 連合系:即兩側大腦半球之間或兩側的其他結構之間的纖維束。主要的有3個連合纖維:胼胝體、前連合、海馬連合。 固有連合系:固有連合系為大腦半球同側各部皮質之間互相聯合的纖維。 投射系:投射系是指大腦皮質、基底神經節、間腦、腦干、脊髓等結構之間的連接纖維,如內囊的纖維,視放射的纖維等。 嗅腦:位於腦的底面,包括嗅球、嗅束和梨狀皮質。 邊緣系統:由皮質結構和皮質下結構兩部分組成。皮質結構包括海馬結構(海馬和齒狀回)、邊緣葉(扣帶回、海馬回和海馬回鉤)、腦島和額葉眶後部等。邊緣系統不是一個獨立的解剖學和功能性實體,它是管理著學習經驗、整合新近與既往經驗,同時為啟動和調節種種行為和情感反應的復雜神經環路中重要的一部分。 參考資料:杏仁核||海馬體||語言中樞 大腦(Brain)包括左、右兩個半球及連接兩個半球的中間部分,即第三腦室前端的終板。大腦半球被覆灰質,稱大腦皮質,其深方為白質,稱為髓質。髓質內的灰質核團為基底神經節。在大腦兩半球間由巨束纖維—相連。 具體內容有大腦半球各腦葉、大腦皮質功能定位、大腦半球深部結構、大腦半球內白質、嗅腦和邊緣系統五大部分。 大腦半球表面凹凸不平,布滿深淺不同的溝,溝間的隆凸部分稱腦回。大腦半球的背側面,各有一條斜向的溝,稱為側裂(lateral fissure)。側裂的上方,約當半球的中央處,有一由上走向前下方的腦溝,稱為中央溝(central fissure)。每一半球又分為四個葉(lobe)。在中央溝之前與側裂之上的部位,成為額葉(frontal lobe),為四個腦葉中之最大者,約佔大腦半球的三分之一;側裂以下的部位,稱為顳葉(temporal lobe);中央溝之後與側裂之上的部分,稱為頂葉(parietal lobe);頂葉與顳葉之後,在小腦之上大腦後端的部分,稱為枕葉(occipital lobe)。以上各腦葉,均向半球的內側面和底面延伸,而在各腦葉區域內,各有許多小的腦溝,其中蘊藏著各種神經中樞,分擔不同的任務,形成了大腦皮質的分區專司功能。 各葉的位置、結構和主要功能如下: 1、額葉:也叫前額葉。位於中央溝以前。在中央溝和中央前溝之間為中央前回。在其前方有額上溝和餓下溝,被兩溝相間的是額上回、額中回和額下回。額下回的後部有外側裂的升支和水平分支分為眶部、三角部和蓋部。額葉前端為額極。額葉底面有眶溝界出的直回和眶回,其最內方的深溝為嗅束溝,容納嗅束和嗅球。嗅束向後分為內側和外側嗅紋,其分叉界出的三角區稱為嗅三角,也稱為前穿質,前部腦底動脈環的許多穿支血管由此入腦。在額葉的內側面,中央前、後回延續的部分,稱為旁中央小葉。負責思維、計劃,與個體的需求和情感相關。 2、頂葉:位於中央溝之後,頂枕裂於枕前切跡連線之前。在中央溝和中央後溝之間為中央後回。橫行的頂間溝將頂葉余部分為頂上小葉和頂下小葉。頂下小葉又包括緣上回和角回。響應疼痛、觸摸、品嘗、溫度、壓力的感覺,該區域也與數學和邏輯相關。 3、顳葉:位於外側裂下方,由顳上、中、下三條溝分為顳上回、顳中回、顳下回。隱在外側裂內的是顳橫回。在顳葉的側面和底面,在顳下溝和側副裂間為梭狀回,,側副裂與海馬裂之間為海馬回,圍繞海馬裂前端的鉤狀部分稱為海馬鉤回。負責處理聽覺信息,也與記憶和情感有關。 4、枕葉位於枕頂裂和枕前切跡連線之後。在內側面,距狀裂和頂枕裂之間為楔葉,與側副裂候補之間為舌回。負責處理視覺信息。 5、島葉:位於外側裂的深方,其表面的斜行中央鉤分為長回和短回。 6、邊緣系統:與記憶有關,在行為方面與情感有關。 不像其他用於肌肉收縮的下行脊髓通路那樣,激發和控制手指精細運動的信號並非源於脊髓頂部的腦干,而是源於腦的最高的區域——皮層的條形區,這一區域橫跨腦,有點像束發帶,稱為運動皮層。運動皮層直接向手指發送信號,控制手的精細運動。它還通過向腦干中四個運動通路中樞發送其他信號來對運動施加間接的影響,這些信號轉而又使肌肉作適當的收縮。運動皮層的不同部分被分派來控制身體的不同部位。人們也許會設想,這種分派會與身體有關部位的大小相對應,即像手這樣的小區域將受微小的運動皮層區控制,而像背部這樣大的區域,將由皮層中最大的份額去控制其運動。但事實並非如此。 SENSORY CORTEX 感覺皮層 正像存在從大腦出發經脊髓的控制肌肉和運動的通路一樣,也存在沿脊髓上行傳入大腦的輸入信號(見第一章)。這些信號與觸覺和痛覺有關,稱為軀體感覺系統。例如,針刺皮膚後,皮下局部神經把信號傳遞給脊髓,爾後,這些信號在脊髓上傳,最終到達大腦的最外層部位,即緊靠運動皮層後稱為軀體感覺皮層的皮層區。 存在兩條沿脊髓上行到達軀體感覺皮層的主要運動通路:一是進化而來的系統,主要與痛和溫度有關,而另一較後出現的系統則傳遞與觸覺相關的精細信號。這是在直覺上很吸引人的安排,它把更基本的既定的系統,與痛、溫度這樣基本的生存因素相關是有道理的,而有精細觸覺參與的更精緻的技能,隨著生物體的進化才變得日益重要起來。 既然是LOBE,那前面就只有四種可能(LOBE的含義見上方): 額葉(frontal lobe) 顳葉(temporal lobe) 頂葉(parietal lobe) 枕葉(occipital lobe) 大腦[2001年1月31日] 大腦佔去了絕大部分的腦部組織。其中有一個硬膜形成的垂直隔物——大腦鐮將大腦分隔為兩個半球。這兩個半球宛如半顆剝了殼的核桃。 大腦皮質--大腦的四周是由一層只有幾毫米厚的灰色細胞層——大腦皮質所構成。形成所有的大腦皮質和一部分大腦皮質下組織的灰質是由神經元的間質所構成的。灰質下的部分稱為白質。由於大腦皮質尚有許多裂溝和腦回,所以縱表面積頗為可觀。大腦皮質具有意識、記憶、思想和發出動作訊息的作用,是大腦最發達的部分。 腦葉--大腦的兩個半球皆由下列四個腦葉構成: 額葉,位於羅蘭度氏裂溝的前方。 頂葉,位於羅蘭度氏裂溝的後方。 顳葉,位於薛耳味司氏裂溝的下方。 枕葉,位於薛耳味司氏裂溝的後方。 胼胝體--大腦鐮的底下有一個胼胝體,可連貫左右半球。所有訊息都儲存在一個大腦半球內,在必要的時候,這些訊息會經由胼胝體傳入另一個大腦半球。萬一胼胝體遭到損傷,便會發生紊亂的情形,然而這對人的行為舉止並沒有太大影響,他的性格和智力依然未變;只不過,它的一隻手臂的動作不能被另一隻所模仿,這是因為一個大腦半球不能憶起另一個大腦半球所傳給它的訊息而引起的。 運動區--位於額葉中的羅蘭度氏裂溝前,負責控制隨意肌的運動機能,是手掌、手指和臉等做出各式各樣的動作。 感覺區--位於頂葉中,羅蘭度氏裂溝後面的位置。 顳葉中有聽覺區,此區專門負責接收辨認由耳朵所接受的刺激。除了聽覺區外,顳葉中同時還有嗅覺區和味覺區。 眼睛接受到的刺激會傳送到大腦枕葉中的視覺區。 語言中心--人類是萬物中唯一能以語言溝通的,這項特性跟大腦的某些區域息息相關。通常這些區域都為在一個大腦半球,我們稱此半球為優性半球。通常,慣用右手者,它的左半球占優勢,而慣用左手者則可能左半球或右半球占優勢。 聽覺包括一個理解的階段,也就是說,將所接收到的聲音加以辨認,變成可被理解的概念。這個理解的特性源於位於優性半球的顳葉中的魏尼凱氏語言中樞。而在發音之前要先把概念譯成字詞,而後變成聲音或是音素。這種形成字詞的能力是來自於優性半球額葉中的布洛卡氏回。布洛卡氏回是大腦語言中心的主要轉變站,我們可將它視為語言運動區。

8、人的頭能使勁嗎?

人的頭部也覆蓋著肌肉和肌腱的,當然能動能使勁。

9、人體是靠什麼力量把頭部支撐起來的

骨骼起支撐作用 肌肉起固定作用

骨頭上有粗糙的地方 肌腱就附著在上面

骨骼是杠桿 關節是支點 肌肉是力

10、頭部被捅、肌腱斷裂、背部被捅,要養多少天?要縫針么

1年 之內慢慢會好起來的

與頭部肌腱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