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肌肉起止點是什麼意思
肌肉起止點就是肌肉兩端的肌腱在骨頭上的附著點。下面分別介紹幾種常見肌肉的起止點:
1、斜方肌
部位:項部及背上部皮下,一側為三角形,兩側相合為斜方形。
起點:上項線、枕外隆凸、項韌帶、第7頸椎棘突、全部胸椎棘突及其棘上韌帶。
止點:鎖骨外側1/3、肩峰和肩胛岡。
功能:近固定時,上部肌纖維收縮,使肩胛骨上提、上迴旋和後縮;中部肌纖維收縮,使肩胛骨後縮;下部肌纖維收縮,使肩胛骨下降、上迴旋和後縮。遠固定時,一側肌纖維收縮,使頭向同側屈和對側旋轉;兩側收縮,使脊柱伸。
2、背闊肌
部位:腰背部和胸部後外側皮下。
起點:第7~12胸椎及全部腰椎棘突、骶正中嵴、髂嵴後部和第10~12肋外側面。
止點:肱骨小結節嵴。
功能:近固定時,使肩關節伸、內收和內旋。遠固定時,拉軀干向上臂靠攏,並可輔助吸氣。
3、菱形肌
部位:斜方肌深層。
起點:第6、7頸椎和第1~4胸椎棘突。
止點:肩胛骨內側緣。
功能:近固定時,使肩胛骨上提、後縮和下迴旋。遠固定時,兩側收縮,使脊柱胸段伸。
4、豎脊肌
部位:脊柱兩側,由棘肌、最長肌和髂肋肌三部分組成。
起點:骶骨背面、髂嵴後部、腰椎棘突和胸腰筋膜。
止點:頸、胸椎的棘突與橫突、顳骨乳突和肋角。
功能:下固定時,一側收縮,使脊柱向同側屈;兩側收縮,使頭和脊柱伸。上固定時,使骨盆前傾。
5、胸大肌
部位:胸前上部皮下。
起點:鎖骨內側半、胸骨前面和第1~6肋軟骨以及腹直肌鞘前壁上部。
止點:肱骨大結節嵴。
功能:近固定時,使肩關節屈、水平屈、內收和內旋。遠固定時,拉軀干向上臂靠攏,提肋助吸氣。
要想有效的記住肌肉起止點,必須熟練掌握骨骼的標志、肌肉功能等。
2、肌腱袖由那些肌肉構成?
肌腱袖由岡上肌,岡下肌,小圓肌和肩胛下肌所組成。
3、關節疼痛怎麼辦
對於中老年朋友來說,出現關節疼痛比較多見。許多人以為是隨年齡增長導致的關節退行性病變,即使到醫院就診看病,也只是進行簡單X拍片檢查,對此進行消極治療,僅僅服用消炎鎮痛葯預防疼痛。其實不知道有許多關節疼痛情況,是一些關節的病損引起的。而這些病損通過進一步檢查(如核磁共振MRI),可以得到明確診斷;進而通過關節鏡微創手術治療,消除關節疼痛,延緩關節的退變,修復重建損傷的結構,得以最大程度保護關節的功能。
人身體有許多關節,但出現關節疼痛的部位往往多出現在上肢的肩關節和下肢的膝關節,這與關節的結構以及功能有關。
肩關節由肱骨頭和肩胛骨關節盂組成,也稱盂肱關節。關節周圍的肌腱、韌帶對穩定性起了重要作用,其關節結構有利於關節的運動,但減少了關節的穩定。它的主要作用是活動,是身體最靈活的關節;關節的長期活動、尤其是一些職業需要反復過舉動作,容易帶來關節的磨損,一旦有明顯外傷刺激,會加劇這種病損,出現關節的疼痛。可以這么說損傷是肩關節疼痛的最常見原因。損傷可以是有明確暴力作用引起的暴力損傷,可導致肩關節骨性損傷,更常見的是肩關節內外軟組織損傷,如關節盂唇、韌帶、肌腱袖、軟骨等。這些損傷無例外地會引起肩關節的疼痛,同時使關節活動功能大大受限。對於肩關節疼痛,這些中老年患者以為是「肩周炎」;認為只要加大關節的活動,就可以消除疼痛、恢復關節的活動。其實這是一個誤區,首先「肩周炎」的診斷不準確。這些老年性肩關節的退變性疾患並不是「肩周炎」,多是由於肩關節長期反復上舉動作,造成肩峰撞擊進而出現肩袖損傷;從而導致肩關節疼痛、伴有關節活動受限。這種疼痛活動後加劇,尤其夜晚疼痛明顯,並常因疼痛影響睡眠或睡著後疼醒。這是因為睡眠時,患者關節失去上肢重力影響,導致關節間隙變窄,肩關節囊或其他肩關節周圍組織受壓或牽拉刺激,因而產生疼痛。對於這類肩關節退變性疾患出現的疼痛,可以通過仔細檢查,明確病因,通過關節鏡下對這些病損進行處理,同時修復損傷的結構;可以有效消除關節疼痛,恢復其功能。
膝關節作為人體最大的關節,其組成結構復雜,在負重情況下保證肢體的活動功能。尤其易於受到損傷出現病痛。引起膝關節疼痛有下面幾種情況:
1)髕股關節高壓(髕骨軟化症),是最常見的髕股疾患,也是中老年膝關節疼痛的主要原因。髕骨與股骨滑車相關節,在肢體上下活動中一直處於受壓狀態,如果髕股發育不相稱,則更易出現關節軟骨磨損,引致疼痛。多發生於經常步行、登山或者蹲起運動較頻繁的人群。患者會覺得膝關節疼痛,尤其下蹲時疼痛加重,但關節活動並不受到限制。
2)半月板損傷是一種常見運動損傷,甚至在不經意的情況下也可能出現。損傷多出現在下肢負重,足部固定,膝關節微屈時,如果突然過度內旋伸膝或外旋伸膝就有可能引起半月板撕裂。半月板損傷會有明顯的膝部撕裂感,隨即關節疼痛,活動受限,走路跛行。關節表現出腫脹和滑落感,並且在關節活動時有彈響,偶爾會引起關節絞鎖。
3)各種類型膝關節滑膜炎,膝關節滑膜是組成膝關節的主要結構之一。滑膜細胞分泌滑液,可以保持關節軟骨面的滑潤,增加關節活動范圍。由於外傷其他因素影響滑膜出現大量增生,會產生大量積液,使關節內壓力增高,出現疼痛,影響正常活動。患者會感覺膝關節疼痛、腫脹、壓痛,活動不便。
4)膝關節骨性關節炎這種病症多見於中老年,女性居多。關節負荷磨損是致病的主要原因。如果軟骨缺損導致負重疼痛,同時伴有膝關節腫脹;有時關節內出現碎裂的骨片引起關節絞鎖,活動關節會有摩擦音。此外關節液的各種致痛因子導致關節的夜間疼。隨著病程發展,關節應力出現變化,導致膝內翻畸形並伴有內側疼痛。
5)膝關節韌帶損傷,穩定膝關節的韌帶有關節內的前後交叉韌帶和內外側的復合韌帶結構,這些韌帶能夠保證關節前後內外方向的穩定。如果其中任何韌帶結構受到損傷,均會導致膝關節穩定性差。如果對這些損傷的韌帶不予以重建修復,盡管可以進行關節的日常活動,其結果以關節的過度磨損為代價。這些患者有明確的外傷史,膝關節疼痛、壓痛,活動時有明顯的不穩,同時膝關節活動會受到限制。
引起膝關節疼痛的這些病損是無法自愈的。如果不加以即時治療,關節的退變就會加速。所以對於這些關節的疼痛應予早期就診,明確診斷,以免貽誤治療的最佳時機。而這些疾病絕大數可以在關節鏡下進行清理修整,這樣可以解除關節疼痛的病因,恢復關節的功能。
4、網球運動中引起肩袖損傷的原因?如何治療?
肩袖損傷系指肩袖肌腱或合並肩峰下滑囊的損傷性炎症病變,肩袖肌腱由岡上肌、岡下肌、小圓肌和肩胛下肌4個肌腱組成,附著在肱骨大結節和解剖頸邊緣。主要功能是使肱骨頭緊密靠著肩關節盂,起穩定肩關節作用及協同三角肌實現上肢外展的功能。當網球運動員正反手擊球、揮拍、高壓扣球和發球時,由於過分地伸展肩關節附近的肌腱,肩關節反復完成超常范圍的運動,而肩袖肌腱周圍有肩峰和喙肩韌帶,反復強力的伸展運動,使肌腱袖與骨及韌帶不斷摩擦,或肌肉的反復牽拉,使肌腱、滑囊發生微細損傷或勞損,若不及時治療,則會使傷勢加劇甚至惡化。肩袖損傷發生後肩外展疼痛,有時疼痛會向上臂和頸部放射,肩外展或伴有內、外旋時,疼痛加重。壓痛局限於肩峰與肱骨大結節之間,疼痛弧試驗陽性。上臂外展上舉時,60°以內不痛,60~120°內出現疼痛,超過120°則疼痛消失。
治療方法如下:
(1)急性肩袖損傷的治療在急性肩袖損傷中最有效的治療方法是冷療,並暫停致傷動作的練習,然後使用抗炎葯物、熱療和超聲波治療。功能恢復和治療要同時進行,否則容易復發。治療一定療程後要逐漸加強肩袖及周圍肌肉力量的練習。
(2)早期肩袖損傷的治療對輕微的早期肩袖損傷,由於熱身後疼痛緩解,基本上不妨礙網球練習,只要注意患肢適當地放鬆和休息,及時調整和改變專項訓練負荷量,即可使症狀逐漸消失。對於症狀明顯、肩關節受限制和疼痛加劇的患者,應暫停專項訓練,使患肢得到充分休息和恢復。同時,局部關節腔內可注射強的松龍、1%~2%鹽酸普魯卡因,並配合局部理療,如紅外線、熱敷、蒸熏等,外敷一些有舒筋活絡、活血止痛功效的中草葯,如紅花、乳香、木通、獨活、木香、松節、續斷、宮桂和紫荊皮等,其治療效果明顯。
(3)後期肩袖損傷的治療對後期肩袖損傷患者,若已粘連者,可運用推摩、擦摩、揉捏、搓、運拉、分筋和點穴等手法按摩,以放鬆岡上肌、岡下肌、小圓肌、肩胛下肌和側副韌帶。對於後期已有明顯傷痛或骨質改變者,應盡快考慮手術治療以消除病痛,手術還可大大改善肩袖肌腱的屈伸功能。
5、長時間開車易得肩周炎嗎?
肩周炎全稱為肩關節周圍炎,主要臨床特徵為肩臂疼痛和活動受限,是肩關節周圍肌肉、肌腱、韌帶和滑囊等軟組織的慢性無菌性炎症,是一種多部位、多滑囊的病變。可發生本病的肩關節周圍軟組織如下。
(1)岡上肌腱或肌腱袖的損傷或炎症。
(2)肱二頭肌長頭腱或腱鞘的炎症可繼發粘連性關節囊炎。
(3)肩峰下滑囊、三角肌下滑囊等肩周滑膜囊的慢性炎症。
(4)盂肱關節囊的損傷或慢性炎症使關節內外發生廣泛性粘連。
(5)肩鎖關節、肩胸關節和胸鎖關節的病變等。
患了肩周炎,早期主要以肩臂疼痛為主,因為疼痛而不敢伸臂抬肩,夜晚時疼痛加重,常因疼痛而難以入睡或剛入睡又被疼醒。
進一步發展則以功能受限為主要表現,患側的肩臂凝滯在一起,外展、伸、屈和旋轉均明顯受限,所以有人將其命名為「凍結肩」。
6、肩袖肌肉群包括那些?
肩袖肌群包括:岡上肌、岡下肌、小圓肌、肩胛下肌等4塊肌肉的肌腱。
肩袖又叫旋轉袖,是包繞在肱骨頭周圍的一組肌腱復合體,肱骨頭的前方為肩胛下肌腱 ,上方為岡上肌腱,後方為岡下肌腱和小圓肌腱,這些肌腱的運動導致肩關節旋內,旋外和上舉活動,但更重要的是,這些肌腱將肱骨頭穩定於肩胛盂上,對維持肩關節的穩定和肩關節活動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6)肌腱袖擴展資料
肩袖由岡上肌、岡下肌、小圓肌、肩胛下肌的肌腱組成,附著於肱骨大結節和肱骨解剖頸的邊緣,其內面與關節囊緊密相連,外面為三角肌下滑囊。其環繞肱骨頭的上端,可將肱骨頭納入關節盂內,使關節穩定,協助肩關節外展,且有旋轉功能。岡上肌附著於肱骨大結節最上部,經常受肩峰喙肩韌帶的磨損,從解剖結構和承受的機械應力來看,該部位為肩袖的薄弱點,當肩關節在外展位做急驟的內收活動時,易發生破裂,因肢體的重力和肩袖牽拉使裂口愈拉愈大,而且不易癒合。
【病因病機】
多見於40歲以上男性,如為青年人,絕大多數伴有嚴重外傷史。由於肩袖受肩峰保護,直接暴力很少造成肩袖破裂。間接暴力多因肩袖隨年齡增長發生退行性變後上肢外展,手掌扶地驟然內收而破裂,尤因岡上肌肌力薄弱,而承受牽拉力最大,故易破裂,約佔50%.
肩袖損傷依破裂程度可分為部分破裂和完全破裂兩類。若處理不當,部分破裂可發展為完全破裂。
【診斷】
(一)臨床表現
多見於40歲以上的男性,如為青年人必有嚴重外傷史,當肩袖破裂時,患者常自覺有撕裂聲響,局部腫脹,皮下出血,傷後局部疼痛限於肩頂,並向三角肌止點放散,大結節與肩峰間壓痛明顯,患者不能主動外展肩關節。
(二)檢查
1.壓痛大結節與肩峰間壓痛明顯,根據壓痛部位的大小,可以確定肩袖破裂范圍的大小。局部壓痛點用1%普魯卡因封閉,待疼痛消失以後患者可以主動外展肩關節,表明肩袖未破裂或僅為部分破裂,若封閉後仍不能主動外展,則表明嚴重破裂或完全破裂。
2.彈響肩袖裂口經過肩峰下時則彈響,尤其完全破裂者更為明顯。
3.疼痛弧部分破裂者肩關節外展60°~120°范圍內出現疼痛。
4.裂隙完全破裂者,可以摸到破裂的裂隙。
5.肌肉萎縮早期因有豐滿的三角肌遮蓋不明顯,日久同現岡上肌、岡下肌失用性萎縮,尤以岡下肌明顯。三角肌有時不但不萎縮反而肥大。
6.關節活動異常肩袖破裂較大時患臂不能外展,而由聳肩活動代替。由於肩袖破損,三角肌的收縮,肱骨沿其垂直軸向上,迫使肩胛骨在胸壁上滑動並旋轉,出現肩關節活動異常,同時抗阻力外展力量減弱。
7.上臂下垂試驗行局部麻醉後,將患側上臂被動外展至90°,如不加以支持,患肢仍能保持這一位置,表示肩袖無嚴重損傷,如不能維持被動外展位置則表明肩袖嚴重破裂或完全破裂。
(三)X線檢查
可關節內充氣亦可碘油造影,如發現肩關節腔與三角肌下滑囊陰影相互貫通,表示肩袖完全破裂。
(四)鑒別診斷
1.肩部骨折脫位。
2.肱二頭肌長頭肌腱斷裂,斷裂部多位於肱骨結節間溝處。急性外傷破裂時劇痛,肘部屈曲無力。慢性破裂者,屈肘力量逐漸減弱。抗阻力屈肘試驗無力感或疼痛加重。
3.牽拉肩。
【辨證論治】
(一)手法治療
急性期忌用手法治療,在功能恢復期可在肩關節周圍使用穴位點按、拿捏、彈撥、搖肩、牽抖等手法,並配合肩外展及上舉被動運動,爭取及早恢復肩關節功能。
(二)固定療法
不完全破裂者大多不需要手術治療,多採用在局部封閉下將肩部外展、前屈、外旋,用「人」字形石膏或外展夾板支架固定3~4周,以使肩袖破裂部分接近而獲得癒合。
(三)葯物治療
1.內服葯初期活血行氣、消腫止痛,可用雲南白葯、跌打丸,後期舒筋、活絡、止痛,口服舒筋丸。
2.外用葯外用消瘀止痛膏、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接骨續筋膏等。
(四)功能鍛煉
在疼痛可以耐受的情況下可進行肩關節功能鍛煉。開始時以被動活動為主,3個月內應避免做提舉重物等動作。
(五)其他療法
1.局部封閉療法局部疼痛較劇烈的患者,可在肩峰下間隙行局部封閉。
2.手術療法肩袖部分破裂經4~6周非手術治療,仍不能恢復肩關節有力、無痛、主動的外展活動及完全破裂和陳舊性破裂的患者,應行手術修補。
參考資料:網路—肩袖
7、幫幫我大神們,這是運動解剖學。
1
一、名詞解釋
1.人體解剖姿勢:人體標準的解剖姿勢為身體直立、雙眼平視、手臂下垂、掌心向前、兩足並立,腳尖向前。 2.水平面:橫斷身體,與地面平行的切面,又稱為橫切面。
3.額狀面:沿身體左右徑所作的與地面垂直的切面,又稱為冠狀面。
4.矢狀面:沿身體前後徑所作的與地面垂直的切面稱為矢狀面。其中,通過正中線的矢狀面稱為正中面。
5.近端和遠端:近端指四肢的近軀干端。(四肢靠近與軀干相連接的部分為近端)遠端:指四肢的遠軀干端。(四肢遠離與軀干相連接的部分為遠端)
6.橈側和腓側:橈側指前臂的外側。腓側指小腿的外側。 7.脛側和尺側:脛側指小腿的內側。尺側指前臂的內側。
8. 神經纖維:以神經元長的軸突或樹突為中軸,以及包裹在外面的神經膠質細胞所構成。根據包裹的神經膠質細胞是否形成髓鞘可分為有髓神經纖維和無髓神經纖維。
9.突觸:神經元與神經之間,或神經元與非神經元之間的一種特化的細胞連接。通過它的傳遞作用實現細胞與細胞之間的通訊。
10.單軸關節:只能繞一個軸在一個平面上運動的關節。分為滑車關節和車軸關節。 11. 雙軸關節:能繞兩個軸在兩個平面上運動的關節。包括橢圓關節和鞍狀關節。 12.多軸關節:能繞三個軸在三個平面上運動的關節。包括球窩關節和平面關節。
13.關節:全身各骨之間借結締組織、軟骨組織或骨組織相連,稱為骨連結,又稱為關節。
14.定點和動點:肌肉工作時運動明顯的一端稱為動點,另一端稱為定點。肌肉的動點與定點可隨肌肉的工作條件的變化而變化的。
15.近固定和遠固定:肌肉收縮時,定點在近側叫近固定,定點若在遠側端叫遠固定。
16.下固定、上固定和無固定:肌肉收縮時,定點在上端的稱為上固定,若定點在下端稱為下固定。若肌肉收縮時,兩端都不固定,則稱為無固定。
17.原動肌和對抗肌:直接完成動作的肌群叫原動肌。與原動肌作用相反的肌群叫對抗肌。 18.固定肌:固定原動肌定點所附著的骨的肌肉叫固定肌。
19.離心工作:肌肉的收縮力小於阻力,環節的運動方向與肌肉的拉力方向相反,肌肉被拉長,肌肉的這種工作稱為離心工作。
20.向心工作:肌肉的收縮力大於阻力,環節朝肌肉的拉力方向運動,肌纖維的長度縮短,肌肉的這種工作稱為向心工作。 21.單關節肌和多關節肌:跨過一個關節的肌肉叫單關節肌,跨過兩個或兩個以上關節的肌肉叫多關節肌。
22. 肩袖:岡上肌、岡下肌、小圓肌、肩胛下肌均從肩關節上方、後方和前方跨過,並與肩關節囊緊貼,它們的腱共同形成「肌腱袖」即肩袖。
23.支持工作:位於關節運動軸一側的肌肉呈持續性收縮,平衡阻力,使環節保持一定的姿勢不動,如:馬步站樁等動作。 24.加固工作:關節周圍的肌肉持續收縮,防止相鄰環節由於外力作用而在關節處相互脫離。如:提重物等動作。
25. 固定工作:作用相反的兩群肌肉共同收縮,使受力作用的環節固定不動。如:舉重物時,肩關節處的屈、伸兩群肌肉共同收縮使整個上肢的環節保持不動。
簡答題:
1.多關節肌的「被動不足」:多關節肌作為對抗肌工作時,在一個關節處被拉長後,在其他的關節處就再不能被充分拉長的現象,叫多關節肌的「被動不足」。如:充分屈腕後,再屈指則會感到困難。前臂的伸肌群作為對抗肌發生了「被動不足」的現象。
2.多關節肌的「主動不足」:多關節肌作為原動肌工作時,其肌力充分作用於一個關節後,就不能再充分作用於其他關節,這種現象叫多關節的「主動不足」。如:充分屈腕後,再屈指則會感到困難,前臂的屈肌群作為原動肌發生了「主動不足」的現象。
3.垂直軸、額狀軸和矢狀軸:額狀軸:橫貫身體、垂直通過矢狀面的軸,又稱為冠狀軸。矢狀軸:前、後貫穿身體、垂直通過額狀面的軸。垂直軸:縱貫身體,垂直通過水平面的軸。
4.骨質:是骨的主要成分,按結構可分為骨密質、骨松質兩種類型。骨密質厚、緻密,堅硬、抗壓、抗扭曲力強。有外環骨板、內環骨板、哈佛氏系統(骨單位)和間骨板。骨松質往往形成桿狀或片狀的骨小梁。骨小梁的排列與其所受外力有關。 5.單關節和復關節:單關節是由兩塊骨組成的關節,即一個關節頭和一個關節窩。如:肩關節。復關節:由兩塊以上的骨組成的關節,被包在同一關節囊內,其中每一塊骨都能獨立活動,這樣的關節稱為復關節。如肘關節和膝關節。
6.單動關節和聯合關節:單動關節:只能單獨進行活動的關節,如肩關節。聯合關節: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獨立關節,在運動時需繞共同的運動軸活動。如:橈、尺近側和遠側關節在結構上是獨立的,活動時必須共同運動,使前臂做旋前和旋後的運
http://wenku.baidu.com/link?url=Hqx-R8vukhIdS2gFUcHRX00l72vbJD-B4P1T_
8、肩關節容易向哪個方向脫位?為什麼?
肩胛骨由肱骨頭和肩關節骨的關節盂組成,故也稱肱盂關節。關節囊薄而鬆弛,其前、後壁由肌腱袖加強,而前下部最薄弱,因此,肩關節最易向前下方脫出。
9、求解剖學的所有名詞解釋
運動系統1. 解剖學姿勢 2. 內側和外側 3. 骺線 4. 板障 5. 椎管 6. 椎間孔 7. 隆椎 8. 胸骨角 9. 肋弓 10. 翼齶窩 11. 顱囟 12. 翼點 13. 蝶篩隱窩 14. 鼻旁竇 15. Luschka關節 16. 腕骨溝 17. 橈神經溝 18. 髖臼 19. 關節囊 20. 屈和伸 21. 關節盤 22. 環轉 23. 關節 24. 椎間盤 25. 足弓 26. 胸廓 27. 脊柱 28. 掾肩弓 29. 旋內 30. 對掌運動 31. 坐骨大孔 32. 骨盆 33. 界線 34. 恥骨聯合 35. 內翻 36. 背屈 37. 筋膜 38. 腱膜 39. 腱鞘 40. 腕管 41. 四邊孔 42. 收肌管 43. 股三角 44. 斜角肌間隙 45. 腹股溝韌帶 46. 腹股溝鐮 47. 白線 48. 腹股溝管 49. 中心腱 50. 腰肋三角 51. 收肌腱裂孔 52. 跟腱 53. 肌腱袖 54. 髂脛束 55. 腹直肌鞘 56. 髕韌帶 57. 咀嚼肌消化系統 58. 頸動脈鞘 59. 門 60. 胸骨線 61. 口腔前庭 62. 咽隱窩 63. 咽峽 64. 幽門竇 65. 十二指腸大乳頭 66. 肝蒂 67. 肝胰壺腹 68. 肝門 69. 回盲瓣 70. 齒狀線 71. 肛梳 72. 肛直腸環 73. 膽囊三角 74. 第二肝門 75. 十二指腸懸韌帶呼吸系統 76. 上呼吸道 77. 固有鼻腔 78. 蝶篩隱窩 79. 聲門裂 80. 肺段 81. 喉室 82. 鼻旁竇 83. 肺門 84. 胸膜 85. 胸膜頂 86. 胸膜腔 87. 肋隔隱窩 88. 縱隔 89. 彈性圓錐 90. 聲帶 91. 肺小葉 92. 方形膜 93. 支氣管樹泌尿系統 94. 腎蒂 95. 腎乳頭 96. 腎竇 97. 腎盂 98. 腎區 99. 腎段 100. 輸尿管間劈 101. 膀胱三角 視聽器官102. 感受器 103. 視軸 104. 鞏膜靜脈竇 105. 虹膜角膜角 106. 結膜囊 107. 眼房 108. 視神經盤 109. 黃斑 110. 本體感受器 111. 捷狀突 112. 眶隔 113. 眶脂體 114. 光錐 115. 螺旋器 116. 鼓膜臍 117. 咽骨管 118. 橢圓囊斑 119. 第二鼓膜 120. 面神經管凸 121. 鼓室 神經系統122. 脊髓圓錐 123. 馬尾 124. 終絲 125. 網狀結構 126. 脊髓反射 127. 脊髓休克 128. 頂蓋 129. 菱形窩 130. 面神經丘 131. 髓紋 132. 最後區 133. 門一 134. 斜方體 135. 小腦中腳 136. 錐體交叉 137. 孤束 138. 前庭小腦 139. 小腦體 140. 小腦扁桃體 141. 內髓板 142. 髓體 143. 下丘腦溝 144. 邊緣葉 145. 海馬結構 146. 紋狀體 147. 基底核 148. 書寫中樞 149. 內囊 150. 姘砥體 151. 投射纖維 152. 穹隆 153. 隔區 154. 灰質 155. 突觸 156. 神經節 157. 神經膠質 158. 神經纖維 159. 下頜下神經節 160. 三叉神經節 161. 鼓索 162. 頸襻 163. 睫狀神經節 164. 咽叢 165. 交感干 166. 自主神經 167. 椎前神經節 168. 節前神經元 169. 內臟神經叢 170. 節後纖維 171. 灰交通支 172. 牽涉性痛 173. 內臟大神經 174. 交感神經 175. 上運動神經元 176. 丘腦中央輻射 177. 錐體外系 178. 本體感覺 179. 視野 180. 瞳孔對光反射 181. 硬膜外系 182. 海綿竇 183. 大腦動脈環 184. 蛛網膜粒 185. 終池 186. 硬腦膜竇 187. 動脈冠 188. 齒狀韌帶 189. 白質 190. 皮質 191. 髓質 192. 神經核 193. 纖維束 194. 神經 195. 反射弧 196. Cauda equina 197. 脊髓節段 198. Anterior white commissure 199. 固有束 200. 頸膨大 201. 腰骶膨大 202. 腦干網狀結構 203. 頂蓋前區 204. Decussation of pyramid 205. Limbic system 206. Corpus callosum 207. Lateral ventricle 208. 腦橋小腦三角 209. 新紋狀體,舊紋狀體 210. 第四腦室 211. Internal capsule 212. 交通支 213. 腰骶干 214. 翼齶神經節 215. 耳神經節 216. 白交通支 217. 節前纖維 218. 內側丘系 219. 脊髓丘系 220. 三叉丘系 221. 錐體系 222. 下運動神經元 223. 外側丘系 224. Epiral space 225. 腦屏障 226. 小腦幕切跡生殖系統疝 227. Subarachnoid space 228. Cerebral arterial circle 229. 精索 230. 後尿道 231. 射精管 232. 鞘膜腔 233. 睾丸小葉 234. 精曲小管 235. 精液 236. 白膜 237. 尿道球 238. 陰莖懸韌帶 239. 卵巢門 240. 子宮峽 241. 陰道前庭 242. 乳房懸韌帶 243. 子宮頸管 244. 陰道穹 245. 輸卵管峽 246. 子宮旁組織 247. 卵巢傘 248. 卵巢固有韌帶 249. 腹膜 250. 腹膜腔 251. 網膜 252. 網膜孔 253. 腸系膜 254. 直腸子宮凹陷 255. 會陰 256. 會陰淺隙 257. 盆隔 258. 坐骨肛門窩 259. 肛提肌腱弓 260. 會陰中心腱 261. 子宮前屈 262. 子宮附件 263. 肝腎隱窩 264. 腸系膜根循環系統 265. 動脈 266. 靜脈 267. 體循環 268. 肺循環 269. 側支循環 270. 終動脈 271. 房室交點 272. 卵圓窩 273. 三尖瓣復合體 274. 節制索 275. 動脈圓錐 276. 二尖瓣 277. 主動脈瓣 278. 主動脈竇 279. 室間隔 280. 冠狀竇 281. 心包橫竇 282. 動脈韌帶 283. 頸動脈竇 284. 頸動脈小球 285. 靜脈瓣 286. 板障靜脈 287. 靜脈角 288. 危險三角 289. Koch三角 290. 隔緣肉柱 291. 竇房結 292. 中心纖維體 293. 心包腔 294. 心纖維骨骼 295. 掌淺弓 296. 邊緣動脈 297. 腹腔干 298. 翼靜脈叢 299. 硬腦膜竇 300. 淺靜脈 301. 椎靜脈叢 302. 頸靜脈弓 303. 局部淋巴結 304. 乳糜池 305. 右淋巴導管 306. 胸導管 307. 脾門 308. 淋巴結 內分泌309. 內分泌腺 310. 內分泌組織 311. 激素 312. 甲狀腺峽 313. 淋巴導管 314. 脾切跡 315. 內分泌器官 316. 靶器官 317. 睾丸的間質細胞 318. Pancreatic islets
10、運動肩關節的肌肉是如何配布的?
在肩關節周圍,肩帶肌腱板形成肌腱袖,加強和穩固肩關節。
進入肩胛區的血管神經有三組:肩胛上血管神經經肩胛上孔進入;旋肩胛血管和肩胛下神經經三邊孔進入;頸橫血管及副神經經肩胛骨上角進入。三組血管在肩胛骨背面吻合成網。
在肩胛骨的上角處,肩胛提肌的淺面為副神經及頸橫動脈淺支,其深面有菱形肌神經及頸橫動脈深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