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肩周炎 > 蠲痹湯治療肩周炎

蠲痹湯治療肩周炎

發布時間:2020-04-19 09:50:09

1、肩膀痛得厲害,照X光片無明顯異常...

肩關節疼痛,肩外展和旋轉活動受限明顯。疼痛表現為鈍痛、刀割樣痛,夜間加重甚至痛醒影響睡眠。

一、內容提要
二、肩關節炎的病因病理
三、肩周炎的發展過程及臨床症狀
四、肩周炎的預防
五、肩周炎的中醫辯證論治
六、肩周炎的偏單驗方
七、特色葯物治療
八、臨床治療效果
九、治療方法

一、內容提要

肩周炎又稱五十肩,是肩關節周圍軟組織的無菌性炎症。多見於中老年人,以女性為多,近年來有年輕化趨勢,症狀是患肢肩關節疼痛,肩活動受阻,尤以外展和旋轉活動受限明顯。疼痛表現為鈍痛、刀割樣痛,夜間加重,甚至痛醒,影響睡眠。
肩周炎的中醫治療方法很多,如熱敷、針灸、拔火罐、膏葯外敷、按摩、中葯內服等。我們疼痛專科採用特色葯物「太白草葯茶」配合「水火神針療法」、「微型針刀療法」、「中葯離子導入」、及局部外用葯敷,以達到治癒的目的。一般一個療程即可痊癒,無損傷、無痛苦、無副作用、深受患者好評。
我們獨家採用太白草葯茶治療取得顯著效果、特點:選用陝西秦嶺太白山,高山寒冷深山中的三十多種稀有野生草葯精製而成。以最獨特的祖傳秘方、最傳統的制葯工藝、保持野生草葯原生葯特有的性能,開水沖泡不破壞有效成分,具有葯味純濃、葯效力大、吸收快、口味好、無副作用,絕對不同於其他地區一般的中草葯。

二、肩關節周圍炎病因病理:

該病多發生在50歲左右的中老年人,發病較慢。其發病機理爭論較多,歷來眾說紛紜。過去一般醫學文獻都認為是①從組織退行性變論:肩部軟組織退行性變後,又受風寒濕浸人,引起肩關節的關節囊和關節周圍發生的一種范圍較廣的慢性無菌性炎症,軟組織廣泛粘連,限制了關節的活動,因此有『凍結肩』『凝肩』之稱。②從軟組織損傷論:肩部軟組織損傷,確實在發病後,炎性滲出,細胞壞死,軟組織增生結疤粘連。作者認為:深究起來兩種觀點都正確。過去中醫認為「筋脈空虛、外邪侵入」也不無道理,所以才有『漏肩風』之稱。但是為什麼都在50歲左右經脈空虛而發病呢?哪么在30、40、60、70歲筋脈就不空虛、外邪就不侵入嗎?非要是『五十』呢?作者根椐現代醫學科學的有關理論,及通過本人四十年臨床觀察總結認為:肩周炎的根本原因是內分泌失調。這種內分泌變化均在50歲左右,過了這個階段內分泌恢復正常,就是不治療,過了幾年之後,也會全愈,所以肩周炎的予後是良好的,絕少留有後遺症。但在發病期間,病程較長,痛苦極大,患者長期疼痛不堪,難以忍受,給生活和工作造成了很大影響。

三、肩關節周圍炎發展過程和症狀特點:

一肩關節周圍炎病理過程可分為三期:
①凝結期:此期病變主要見於肩關節囊、關節滑膜充血,關節液細胞數增多,並可見浮懸物,關節囊造影見關節囊緊縮,關節囊下段鄒壁互相粘連緊靠以致關節腔消失。二頭肌長頭與腱鞘間有的粘連。
②凍結期:關節囊攣縮嚴重,其周圍軟組織均受累,退行性變加劇,滑膜充血肥厚,組織缺乏彈性,尤其是外展外旋高舉明顯受限。
③解凍期:炎症逐漸消失,疼痛慢慢緩解,關節活動逐漸增加。
二肩關節周圍炎臨床症狀及特徵:
⒈肩痛:
①多數病人由於起病緩慢,在發病前期自覺肩臂前方或其他肌肉止點有輕微的疼痛,且呈陣發性,常因天氣變化及勞累而誘發,並漸漸加重,夜間為甚,有時痛醒,不敢向患側睡。
②急性期2—3周,有的延續至數月,伴隨時間的推移,逐漸發展為持續性疼痛,肩部疼痛仍有時放射至肘部、手或肩胛區,但無感覺障礙。
⒉肩關節功能活動受限:
①由於關節囊、肌肉、韌帶等的粘連,喙肱韌帶固定於縮短的內旋位等因素,肩關節可能明顯僵硬,並呈全方位的關節功能活動受限。
②此期得不到有效治療,發展為穿衣、插手、摸兜、梳頭、摸背、擦肛、晾曬衣物等日常活動都發生困難。
③發展到嚴重結段,甚至會累及肘關節功能,屈肘時手不能摸肩。
⒊肩部肌肉萎縮:
①肩周炎晚期,因患者懼怕疼痛,患者常期活動減少,漸漸肩部發生肌萎,有時伴有血管痙攣、手發脹、發涼、疼痛等症狀。
②特別是肩外側三角肌肌萎縮,可使肩部失去原有的豐滿外觀,出現肩峰突起現象,加重了肩關節運動障礙程度,產生上臂上舉不便,後伸欠佳等症。

四、肩關節周圍炎的預防

一預防措施
⑴一般預防:
堅持功能鍛練,持之以恆地在早晚做肩關節內收、外展、上舉後伸、環轉上臂、等動作、如手拉滑車、蠍子爬牆等動作。
注意勞逸結合,勿過勞,節制房事,勞動和勞心時盡量保持心情舒暢。
夏天晚上要避免在潮濕的地方睡覺,夜間宜保暖防止感受風寒而使疼痛加重。
積極防治各種慢性疾病,以保持良好的身體素質,增強抵抗力和耐受力。
飲食宜服溫熱之食品,不宜寒性和偏涼食品。
可飲少量的酒或者葯酒,切忌過量。
⑵肩關節周圍炎的葯食調護
鴿肉三風湯:(作者於河北滄州民間搜集)
白鴿1隻 海風藤15.0 防風10.0 鑽地風25.0 生薑、紅棗適量。將白鴿宰殺去毛腸雜洗凈,切塊。將三風姜棗洗凈,一齊放人砂鍋內,加清水適量,文火煮兩小時,再加調味即可,隨量吃肉喝湯。功可養血祛風、通絡止痛。適用於肩關節病屬肝血不足、血不養筋者。作者應用於肩關節病初期及晚期恢復階段效果甚佳。
蛇肉歸芪湯:(湖南湘西民間經驗方--作者採集)
活蛇(大白花蛇、烏蛇最佳)1條 當歸10.0 黃芪20.0 桑寄生30.0 桂枝尖15.0 生薑、大棗適量。先將蛇頭宰去,去皮及腸雜;歸芪桑桂姜棗洗凈。把用料等一齊放人砂鍋內,加清水適量,文火煮2小時,調味即可,隨量食肉喝湯。本方功能補氣、養血、祛風、除濕宣痹。適用於肩關節病屬於氣血兩虛、風濕侵襲、筋脈阻滯、纏綿難愈之症。
雞肉細烏湯:(師傳經驗方)
鮮雞肉150.0 細辛3.0 制川烏6.0 生薑10.0 把全用料洗凈,一齊放人鍋內,加清水適量,文火煮3小時,調味即可食肉喝湯。本方專以逐寒止痛。適用於肩關節病受風寒濕侵襲,劇烈疼痛者。作者在臨床用之甚驗。
狗肉三藤湯:(皖南草醫傳方)
狗肉100.0 雞血藤30.0 海風藤30.0 青風藤30.0 肉桂3.0 花椒 6.0 橘皮3.0生薑少許。將狗肉洗凈斬塊,起油鍋下狗肉炒至微赤鏟起放人砂鍋,將三藤桂椒等洗凈,然後把全部用料一齊放入砂鍋內,加清水適量,文火煮2小時,至狗內酥爛為度加調味即可食肉喝湯,隨量用之。本方功可溫經散寒、祛風除濕。適用於肩關節病屬風寒濕阻滯經脈者。
牛筋杞子湯:(寧夏民間驗方—作者採集)
牛筋(羊筋可代)150.0 構杞20.0 紅花15.0(布包)桂枝6.0 白芍15.0 生薑3.0將牛筋洗凈切塊,將杞桂芍花姜洗凈,把全部用料一齊放人砂鍋內,加清水適量,文火煮2-3小時,至牛筋熟爛為度,隨量食飲。適用於肩關節病肝腎氣血不足,筋脈痹阻者。

五、肩關節周圍炎的中醫辨證論治:

肝腎不足:肩關節筋骨軟弱、活動不利、肌肉萎縮、喜揉喜按、四肢麻木、手足拘攣、頭暈耳鳴、舌紅少苔、脈沉細數。治宜補益肝腎,壯骨強筋。
【處方用葯】補腎強肝湯(師傳驗方)
熟地20.0 巴戟20.0 懷山葯15.0 構杞15.0 白芍20.0 乳香10.0 沒葯10.0 元胡10.0 桂枝10.0 木通10.0 姜黃15.0 甘草6.0 寒加附子10.0 虛加黃芪20.0 水煎服,一日一劑。
氣虛血弱:肩部酸困疼痛,夜間寒冷時疼痛加重,肩重不舉,神疲懶言,四肢無力,心悸氣短,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脈沉細弱。治宜補氣養血,營筋通脈。
【處方用葯】益氣養血湯 (作者經驗方)
黃芪30.0 黨參20.0 白芍15.0 桂枝10.0 當歸12.0香附15.0 元胡12.0 白術15.0茯苓15.0 熟地20.0 川芎12.0甘草6.0 水煎服。一日一劑,早晚分二次服。
風寒濕痹:肩關節疼痛,不能屈伸,遇天氣陰雨、寒冷、潮濕則加劇。治以祛風、散寒、除濕、通絡、調和氣血為主。
【處方用葯】加減蠲痹湯(經方)
羌活12.0 獨活12.0 秦艽12.0 川芎12.0 當歸12.0木香10.0 乳香12.0 沒葯12.0姜黃12.0 桂枝10.0 白芍15.0 甘草6.0 加減法:風氣勝者加防風12.0 白芷12.0 ;寒氣勝者加附子10.0(開水先煎30分鍾)細辛6.0 ;濕氣勝者加防己12.0 萆解12.0 薏苡仁20.0
水煎服,一日一劑,早晚分二次服。
瘀血型:肩部刺痛,痛處固定不移,日輕夜重,局部腫脹,屈伸不利,筋脈拘攣,舌質暗紫,邊有瘀癍,苔白或薄黃,脈弦細澀。治宜行氣活血,通絡止痛。
【處方用葯】加減身痛逐瘀湯(《醫林改錯》)
當歸12.0 赤芍15.0 川芎12.0 桃仁12.0 紅花12.0 乳香12.0 沒葯12.0 羌活12.0 香附15.0 木香12.0 甘草6.0 水煎服,一日一劑,早晚分二次服。
氣滯型:多發於婦女更年期。症見肩部疼痛突然加劇,呈遊走性,與情志有關,咳嗽或深呼吸時疼痛加重,隨病情進展漸趨嚴重,甚至關節固定不能作任何動作,局部有紅腫表現,舌質紅苔黃,舌邊或有瘀癍,脈多弦緊而數。治宜調氣活血,通絡止痛。
【處方用葯】調氣通絡止痛湯(60年代陝西省衛生廳中醫處長王潤亭老師傳方)
元胡12.0 只殼12.0 川楝子12.0 香附15.0 木香10.0 乳香12.0 沒葯12.0 血竭10.0 兒茶10.0 桂枝10.0 赤芍15.0 細辛6.0 甘草6.0 水煎服,一日一劑,早晚分二次服。

六、肩關節周圍炎的偏單驗方:

肩痹止痛湯(師傳驗方)
當歸12.0 雞血藤15.0 威靈仙15.0 片姜黃12.0 徐長卿12.0 羌活12.0 獨活12.0 乳香12.0 沒葯12.0 甘草6.0 水煎服,一日一劑,早晚分二次服。
肩凝外敷散 (民間驗方—作者採集)
馬前子20.0 細辛20.0 絞股蘭30.0 威靈仙30.0 乳香沒葯各25.0 羌活獨活各20.0 冰片5.0 蜈蚣10條 全蠍20.0 共研細末,取適量加人陳醋,熬成糊狀乘熱攤於布上,敷於疼痛部位,日敷2次。功可散寒凝、通血脈、舒筋止痛。
烏雞威靈葯酒(湖南民間驗方--作者採集)
烏蛇100.0 雞血藤30.0 生川烏草烏各10.0 威靈仙30.0 骨碎補30.0 蜈蚣全蠍各20.0 羌活獨活各20.0 白芷15.0 細辛6.0 玄胡20.0 菝葜30.0 當歸30.0 木香20.0 丹參30.0 桂枝20.0 木瓜秦艽各30.0 白花蛇6條 祁蛇60.0 防已五加皮各30.0 紅棗60.0
將上葯浸泡於3kg的黃酒中20天,以後每日3次,每次10ML ,7天為一療程,連服3—5個療程。
【特別警告!】方中有劇毒中葯生川烏草烏,千萬不能超量,以防中毒。作者在臨床應用本方治療數百例肩關節病均取得滿意療效。但有一中年農民因治病心急,一次服30ml而中毒(屬烏頭鹼中毒),幸得搶救及時脫險。

七、特色療法:
我們不用任何含有激素的葯物,採用我們的特色療法
①「太白草葯系列」為主。
②應用電腦中頻中葯包(太白草葯)離子導入輔助治療。

我們從傳統的中醫理論入手,結合現代醫學最新研究成果,在祖傳秘方的基礎上,獨辟蹊徑,勇於探索,找到了應用「太白草葯」治療肩關節周圍炎、脊柱相關疾病、免疫功能低下、內分泌失調、亞健康的特效療法—「太白草葯茶系列」。太白草葯總體功能有補氣養血、益肝強腎、健脾利濕、活血祛瘀、軟堅散結、溫經通絡,祛風止痛。並能徹底驅盡體內濕熱、瘀血,達到排毒之目的,同時能提高身體的免疫能力,遠離內分泌紊亂對肌體的干擾,對亞健康的患者無論病史長短,病情輕重均可達到治癒的治療目的。

八、臨床治療效果:

經過臨床實踐證明患者服用「太白草葯茶系列」後,不僅對肩關節周圍炎有顯著療效,並對頸椎病、腰椎病、骨質增生腰肌勞損、風濕關節疼痛、卵巢萎縮、不孕不育症等亞健康各種症狀迅速得到改善或消失,而且能夠調節內分泌紊亂和提高肌體免疫功能,增強肌體活動和抗病能力,使體質增強、精力充沛、精神旺盛,食慾增進,並有養顏、亮膚的奇特效果,使青春期白里透紅的容貌就會重新顯露,性功能得到恢復。曾多次在《人民日報》(海外版)《光明、鐵道、科技、安徽日報》等二十多家報刊報導。在國內外引起轟動,得到國內外學者及專家、教授的關注與贊許,現已治癒國內外患者逾萬人。

九、治療方法:

①該葯為草葯粉末,每日二包、用開水沖泡後當茶飲,次數不限,每包最少三次。有條件者也可煎服,每包連煎兩次。混合分兩至四次服完。②十天為一小療程、一個月為一大療程,根據病情,辯證施治,決定療程,最短必需服一個小療程。③既經濟又方便,是最佳療法和選擇,請與我們取得聯系。

2、尋求中醫。

我認為可能是風寒濕導致的。建議可以找中醫開方。我也提供一方供參考:蠲痹湯加減:羌活10克,姜黃6克,桑枝10克,當歸尾10克,雞血藤10克,炙黃芪10克,防風6克,杭芍10克,炙甘草10克。

3、肩周炎的病因、臨床表現與診斷治療方法有哪些?

「肩周」表現為肩痛及運動障礙綜合征。廣義的肩周炎包括肩峰下滑囊炎、岡上肌腱炎、肩袖破裂、肱二頭肌長頭肌腱鞘炎、喙突炎、凍結肩、肩鎖關節病變等。狹義的「肩周炎」習慣稱「凍結肩」或「五十肩」。

一、病因病機中醫認為,人過中年陽氣虛弱,正氣漸損,肝腎不足,氣血虛弱,營衛失調,以致筋脈肌肉失去濡養,遇有風濕寒邪外侵,易使氣血凝滯,陽氣不布,脈絡不通故發本病。

(1)正氣內虧:「七七腎氣衰」,人到50歲左右,肝腎精氣開始衰退,或勞逸過度,或病後體弱,致氣血不足,筋脈得不到充分滋養,日久筋脈拘急,營衛失調。

(2)邪氣外侵:居住潮濕,中風冒雨,睡卧露肩等,均可致外邪內侵,寒濕留滯於筋脈,血受寒則凝,脈絡拘急則痛;寒濕之邪侵淫於筋肉關節,以致關節屈伸不利。

二、臨床表現與診斷

1.臨床表現

(1)肩部疼痛:起初時肩部呈陣發性疼痛,多數為慢性發作,以後疼痛逐漸加劇或頓痛,或刀割樣痛,且呈持續性,氣候變化或勞累後,常使疼痛加重,疼痛可向頸項及上肢(特別是肘部)擴散,當肩部偶然受到碰撞或牽拉時,常可引起撕裂樣劇痛,肩痛晝輕夜重為本病一大特點,多數患者常訴說後半夜痛醒,不能成寐,尤其不能向患側側卧,此種情況因血虛而致者更為明顯;若因受寒而致痛者,則對氣候變化特別敏感。

(2)肩關節活動受限:肩關節向各方向活動均可受限,以外展、上舉、內外旋更為明顯,隨著病情進展,由於長期廢用引起關節囊及肩周軟組織的粘連,肌力逐漸下降,加上喙肱韌帶固定於縮短的內旋位等因素,使肩關節各方向的主動和被動活動均受限,當肩關節外展時出現典型的「扛肩」現象,特別是梳頭、穿衣、洗臉、叉腰等動作均難以完成,嚴重時肘關節功能也可受影響,屈肘時手不能摸到同側肩部,尤其在手臂後伸時不能完成屈肘動作。

(3)怕冷:患肩怕冷,不少患者終年用棉墊包肩,即使在暑天,肩部也不敢吹風。

(4)壓痛:多數患者在肩關節周圍可觸到明顯的壓痛點,壓痛點多在肱二頭肌長頭腱溝。肩峰下滑囊、喙突、岡上肌附著點等處,尤以肱二頭肌腱長頭腱溝為甚,少數呈肩周軟組織廣泛性壓痛,無壓痛點者少見。

(5)肌肉痙攣與萎縮:三角肌、岡上肌等肩周圍肌肉早期可出現痙攣,晚期可發生廢用性肌萎縮,出現肩峰突起,上舉不便,後彎不利等典型症狀,此時疼痛症狀反而減輕。

(6)X線及實驗室檢查:常規攝片,大多正常,後期部分患者可見骨質疏鬆,但無骨質破壞,可在肩峰下見到鈣化陰影。實驗室檢查多正常。

2.診斷

(1)40~50歲以上中老年,常有風濕寒邪侵襲史或外傷史。

(2)肩部疼痛及活動痛,夜間加重,可放射到手,但無感覺異常。

(3)肩關節活動尤以上舉、外展、內、外旋受限。

(4)肩周壓痛,特別是肱二頭肌長頭腱溝。

(5)肩周肌肉痙攣或肌萎縮。

(6)X線及實驗室檢查一般無異常發現。

三、辨證施治

1.風寒侵襲型

【辨證】肩部疼痛較輕,病程較短,疼痛局限於肩部,多為鈍疼或隱痛,或有麻木感,不影響上肢活動,局部發涼,得暖或撫摩則痛減。舌苔白,脈浮或緊,多為肩周炎早期。

【施治】祛風散寒,通絡止痛。

【方葯】蠲痹湯加減:海風藤15g,羌活、獨活、桂枝、秦艽、桑枝、當歸、川芎、木香、乳香各10g,甘草6g。

【加減】寒勝者加制川烏、細辛;風勝者,重用羌活,再加防風。

2.寒濕凝滯型

【辨證】肩部及周圍筋肉疼痛劇烈或向遠端放射,晝輕夜甚,病程較長,因痛而不能舉肩,肩部感寒冷、麻木、沉重、畏寒得暖稍減。舌淡胖,苔自膩,脈弦滑。

【施治】散寒除濕,化瘀通絡。

【方葯】烏頭湯加減:麻黃10g,制川烏12g(先煎),白芍15g,黃芪30g,全蟲12g,羌活12g,細辛6g,甘草6g。

3.瘀血阻絡型

【辨證】外傷後或久病肩痛,痛有定處,局部疼痛劇烈,呈針刺樣,拒按,肩活動受限。或局部腫脹,皮色紫暗。舌質紫暗,脈弦澀。

【施治】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方葯】活絡效靈丹與桃紅四物湯合並加減:當歸、丹參、乳香、沒葯、雞血藤各15g,桃仁、紅花、熟地、川芎、桂枝、白芍各10g,桑枝20g。

4.氣血虧虛型

【辨證】肩部酸痛麻木,肢體軟弱無力,肌膚不澤,神疲乏力,或局部肌肉攣縮,肩峰突起。舌質淡,脈細弱無力。

【施治】益氣養血,祛風通絡。

【方葯】秦桂四物湯:黃芪15g,秦艽、桂枝、當歸、白芍、生地各12g,川芎10g。

【加減】寒甚加羌活、獨活、附子;濕甚加苡米、海桐皮;筋縮不利加木瓜、雞血藤、忍冬藤;痛甚加全蟲。

四、輔助治療

1.成葯方

(1)昆明山海棠片(適用於肩周炎早期)。

(2)風濕寒痛片、痹苦乃停片(適用於肩周炎各期)。

(3)風痛安膠囊(適用於肩周炎早、中期有熱象者)。

(4)痹隆清安片(適用於肩周炎各期有熱象者)。

2.驗方

(1)丹參25g,當歸、川芎、羌活、白芍各15g,防風、姜黃、乳香、沒葯各10g,威靈仙、熟地各18g,秦艽、大棗各9g。水煎服,每日3次。偏寒甚者加桂枝12g,制附片10g(先熬);偏濕甚者加防己30g,木瓜15g;肝腎虛者加巴戟天15g,補骨脂15g;血瘀甚者加桃仁、紅花各10g;痛甚者加制川烏10g(先煎1小時);前屈後轉困難者加桑枝30g,伸筋草30g;久病者加甲珠10g,蜈蚣1條。

(2)茯苓5g,姜半夏12g,枳殼10g,風化硝6g,白術12g,白芥子12g,姜黃10g,桑枝12g,生薑8g。水煎服,日1劑(適用於肩周炎痰濕阻絡者)。

(3)玉竹、桑寄生各30g,鹿銜草、白術、茯苓、懷牛膝、自芍各15g,炙甘草9g。日1劑,水煎,2次分服(適用於肩周炎一臂或兩臂疼痛,不能高舉或轉動不靈不論病之新久者)。

3.外治方伸筋草30g,透骨草、海風藤各25g,蘇木、桂枝、羌活、川芎、桑寄生各15g,艾葉、防己、生薑各20g,防風、紅花各12g。煎水熏洗,日1~2次。

五、調護

(1)對疼痛劇烈,影響睡眠時,可服止痛片,局部熱敷,理療或配合中葯熏洗。

(2)肩關節活動受限、疼痛明顯,或封閉、按摩、推拿、針灸治療後,生活上要給予照顧和協助,如幫助患者穿衣,梳頭等。

(3)鼓勵協助病人做好功能鍛煉,如使受累關節被動上舉、外展及內、外旋等各種運動。

4、我的左肩抬一會兒就會針扎式的痛,看過醫生說是肩隙炎,但他沒有給我看好啊。各位有什麼意見嗎

樓主是長時間坐電腦坐的吧,我也百是有這樣的情況。
建議你如果情況不度嚴重的話,每在電腦前玩一個小時後,最少休息15分鍾,這樣可以有效問的緩解設置消除你的症狀。答
如果比較嚴重,建議去專業的按摩點專接受按摩,效果不錯
我不喜歡復制別人的東西屬,樓主覺得回答的好就給分吧

5、肩關節周圍炎偏方能不能治療?

肩關節周圍炎,簡稱肩周炎,是肩周肌肉、肌腱、滑囊和關節囊等軟組織退行性改變所引起的廣泛的炎症反應。中醫認為,本病的發生是年老體弱,肝腎不足,精血虧虛,筋骨失於濡養,感受風寒濕邪而致。
臨床以肩關節疼痛、活動受限為主要特徵的慢性疾患,好發於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女性多於男性,左側較右側多見,雙側同時發病者少見。早期表現,僅以疼痛為主,或僅有輕微隱痛或肩關節不適和束縛感;繼則疼痛逐漸加重,夜間尤甚,常影響睡眠,肩關節活動也逐漸完全受限;最後形成「凍結狀態」。本病在中醫學屬「痹證」范圍,又稱為五十肩、漏肩風、肩凝症、凍結肩等。
肩周炎的發生與發展大致可分為三期:即急性期(開始期)、慢性或(凍結期)、恢復期(解凍期),各期的臨床表現也不盡相同。
【方一】粗鹽外敷方【來源】民間。
【組成】食用粗鹽500克,生薑片3錢、小茴香25克【功用】消炎止痛,溫經散寒。
【主治】肩周炎,各種關節炎。
【用法】炒熱(不要太燙),用棉布包好,每晚睡前敷患處至鹽涼,三日後調換用料,連用9天。
【按】粗鹽具有消炎、鎮痛、發汗的作用,可以排出體內多餘的水分,並且促進皮膚的新陳代謝,排除體內廢物。生薑片辛溫行氣,小茴香溫經散寒。【方二】活血通絡葯酒【來源】宋祿法。東方葯膳,2006,(1):26。
【組成】黃芪10克,白術10克,川木瓜9克,青皮6克,廣木香6克,龍眼肉15克,丁香6克,白蔻仁6克,茯苓6克,當歸10克,川芎9克,白芍6克,秦艽8克,羌活5克,川牛膝9克【加減】若肩腫加防己20克,以利濕消腫;疼痛甚加姜黃10克,以通絡止痛;頭昏者加天麻10克,鉤藤10克,以熄風邪。
【功用】溫經散寒,養血和血,通絡止痛。
【主治】肩周炎。
【方解】黃芪、白術、龍眼肉補氣;川木瓜、羌活、秦艽、白蔻仁、茯苓祛濕;青皮、廣木香、當歸、川芎、白芍行氣活血;丁香、川牛膝補腎強壯。
【用法】上葯製成粗末,放入玻璃容器中,加入冰糖180克,白酒500毫升,夏天密閉浸泡5日,冬天浸泡10日,濾去渣,取上清液備用。每次服用10毫升,1日2次,飯後溫服,連服15天為1療程。一般服用2~3療程即可獲愈。
【方三】健腎蠲痹湯【來源】陳彥,劉鴻賓。湖南中醫葯導報,2000,6(1):42。
【組成】狗脊30克,骨碎補、活血藤、威靈仙各20克,續斷、淫羊藿、秦艽、木瓜、烏梢蛇、桑枝、當歸各15克,防風12克,甘草5克【功用】補腎強筋,祛風勝濕,通絡止痛。
【主治】肩周炎。
【方解】方中骨碎補、淫羊藿、續斷、狗脊補肝腎、強筋骨、祛風濕、通筋絡;木瓜、威靈仙、秦艽祛風散寒除濕、宣痹通絡;桑枝、烏梢蛇、當歸活血祛瘀,消腫散結。配合中葯外敷,具有祛風散寒除濕,活血祛瘀止痛之功。
【用法】水煎服,日1劑。同時配合消炎治血散外敷:金銀花50克,連翹、防風、白芷、續斷、紅花、透骨草各20克,樟腦10克,細辛6克諸葯研末,用水拌濕裝入紗布袋,放火鍋內用中火蒸煮1小時,取出後加入食醋外敷(每次蒸熱後可加醋外用)肩關節周圍,紗布袋上再加壓熱水袋,應用時先將局部皮膚洗凈,將准備好的葯末貼在壓痛最明顯處。每天1次,7天為1療程。
【按】外用葯末先用水蒸煮,再用醋調和,目的是使中葯有效成分能夠充分浸出,並起到疏通、祛毒和有利於葯性發揮的作用。採用熱水袋加壓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毛孔開放,增進皮膚對葯液的吸收,直達病所,且減輕組織粘連,加速炎性物的消除和新陳代謝,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方四】加味芍葯甘草湯【來源】吳曉,張徐德,韓啟鎖,等。陝西中醫,2000,21(11):491。
【組成】白芍、黃芪各30克,炙甘草20克,當歸15克,川芎、羌活各10克,桂枝9克【加減】腎虛者,加山茱萸、淫羊藿各10克【功用】養血止痛,疏風通絡,調和營衛。
【主治】肩周炎。
【方解】芍葯為君,入肝經,補肝血,斂肝陰,合甘草治療陰血不足、筋脈失養、四肢攣急作痛;羌活辛甘溫,具有補血活血、散寒止痛之功,可除血虛血寒諸痛;羌活辛散祛風,味苦燥濕,善治肩背肢節濕痛;桂枝合芍葯以調和營衛、通陽解肌、宣痹止痛。
【用法】每天1劑,加水300毫升,水煎25分鍾,取液;葯渣加水200毫升,水煎30分鍾,去渣留液,合並2次葯液,分早晚服。10劑為1療程,治療2個療程。
【按】現代葯理研究表明,甘草有抑制末梢神經興奮,配伍白芍對中樞性和脊髓性的疼痛均具有抑製作用。
【方五】肩凝方【來源】楊火蓮。新中醫,2000,32(增刊):325。
【組成】羌活10克,桑枝、葛根、生薏苡仁、千年健、豨薟草、雞血藤、寬筋藤各30克,延胡索、白芍、白花蛇(先煎)、威靈仙各15克【加減】風濕熱型者,用肩凝方基本方;風寒型者,去薏苡仁,加桂枝、細辛、制川烏;氣虛痰阻型者,去薏苡仁加黃芪30克,白術、地龍各15克,黨參25克;血虛型者,去羌活、延胡索、薏苡仁,加黃精、當歸、川芎、熟地黃;寒熱夾雜型者,加制川烏(先煎)、桂枝、姜黃。偏陰虛型,去羌活、薏苡仁,加玉竹、秦艽、鱉甲(先煎);瘀阻脈絡型者,加桃仁、三七(先煎)、制乳香、制沒葯、地鱉蟲。
【功用】溫經通絡,活血化瘀。
【主治】肩周炎。
【方解】方中羌活祛風散寒,勝濕止痛,尤以上半身關節疼痛更為有效,白花蛇、桑枝、豨薟草、葛根、千年健、寬筋藤、威靈仙等均有祛風通絡止痛作用,白芍、雞血藤養血活血,且延胡索有良好的止痛效果,薏苡仁能緩解肌肉緊張疼痛。全方共奏祛風通絡止痛之效。據臨床葯理報道:羌活、延胡索、薏苡仁、威靈仙、豨薟草、千年健、白芍、白花蛇等均有緩解疼痛的功效。
【用法】水煎服,日1劑,分早晚兩次溫服。
【方六】加味桂枝芍葯知母湯【來源】楊潤蘭。新中醫,1998,30(7):42。
【組成】桂枝、麻黃、熟附子各8克,白芍20克,白術、知母、地龍各15克,防風、羌活、姜黃各10克,白花蛇1條(約30克),蜈蚣2條,全蠍6克,葛根30克【加減】病程較長,痛有定處,舌質瘀黯者,加蘇木10克,炮穿山甲15克;血虛者,加當歸、川芎各10克,氣虛者,加黨參、黃芪各20克,陰虛者,加山茱萸10克,熟地黃15克;陽虛者,加肉桂6克,乾薑10克;前伸受限明顯者,加白芷10克;後伸受限者加柴胡10克。
【功用】活血化瘀,溫經通絡。
【主治】肩周炎。
【方解】方中桂枝、生薑、麻黃、防風溫通經脈,驅散寒濕;白術、熟附子益氣通陽,逐濕;白芍、知母、甘草養陰清熱,緩急止痛又可制陽葯之溫燥;痹痛日久入絡,痰瘀深伏,故酌加白花蛇、全蠍、蜈蚣、地龍等蟲類葯,以其性善走竄,搜剔以祛伏痰,逐瘀滯,蠲痹痛。
【用法】每天1劑,水煎溫服,復渣葯液適溫外洗患部。同時囑適當配合功能鍛煉。
【按】桂枝芍葯知母湯出自《金匱要略》,由桂枝、知母、防風、白術、生薑、白芍、麻黃、炮附子、甘草味葯組成。主治風濕痹證,郁而化火,肢節腫痛灼熱諸症。
【方七】辛芥桂枝湯【來源】陳振隆。新中醫,1998,30(4):35。
【組成】細辛、姜黃各10克,桂枝、甘草各6克,白芥子12克,白芍30克,蜈蚣3條,茯苓20克【加減】寒痛者,加制川烏、麻黃,甚者,加重細辛至20克;背痛者,加羌活、吳茱萸;氣虛者,加黨參、黃芪;血虛者,加何首烏;筋攣者,加木瓜;陰虛者,去細辛,加女貞子;濕濕者,加制半夏;氣滯者,加香附;血瘀者,加丹參、桃仁、川芎、三棱;陰虛有熱象者,去桂枝、細辛、加桑枝、地龍、葛根。
【功用】溫陽益氣。
【主治】肩周炎。
【方解】加細辛以溫陽散寒止痛;姜黃活血通絡;蜈蚣驅風通絡治痹;桂枝合羌活引諸葯至肩臂部;白芥子善除腠理膜內之痰,對治療肌膜、筋膜粘連有獨到之妙用。方中重用細辛有祛寒止痛的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劑。治療10天為1療程。
【按】凡肩關節活動范圍受限者配合推拿、按摩、拔火罐,或作自我功能鍛煉:搖肩、伸臂、旋轉肩關節、爬牆、搭肩或引體向上等運動。
【方八】葛根湯【來源】梁豐。江蘇中醫,1998,19(11):30。
【組成】葛根20克,麻黃、甘草各9克,桂枝6克,白芍30克,生薑2片、大棗3枚【功用】解肌發汗,生津舒筋,舒柔筋脈,活血定痛。
【主治】肩周炎。
【方解】方中葛根味甘辛涼,重用之有顯著的解肌舒柔筋脈作用;麻黃辛溫,具溫通發散之力,有溫通血脈、活血通絡、祛瘀定痛的作用,其氣味輕清,外可疏通肌膚經絡,內可消解積痰凝血,是活血化瘀之佳品,其雖有較強的發汗作用,然臨床應用於此症時多不發汗,亦未見明顯副作用;桂枝辛溫通陽,助麻黃以通行氣血;芍葯配甘草酸甘化陰,助葛根柔筋緩急止痛,又可制麻黃、桂枝之辛散太過;姜棗調和營衛,補益氣血。
【用法】每天1劑,水煎2次,共取葯液400毫升,分3次服,2周為1療程。同時配合外敷。取蘭香草,打成粉末,每次50克,以米醋炒熱敷患處,每天1次。
【按】蘭香草味辛,氣香,性微溫,具有祛風除濕、行氣止痛、散瘀消腫之功效。用米醋炒熱後,散寒溫通作用更強,外敷患處疼痛明顯減輕。【方九】溫經活絡湯【來源】秦泗明。陝西中醫,1996,17(9):414。
【組成】桂枝、白芍、黃芪、葛根、當歸、川芎、桑枝各20克,姜黃、制乳香、制沒葯、防風、地龍、全蠍各10克【功用】舒筋活血,搜風止痛。
【主治】肩周炎。
【方解】黃芪補氣;桂枝、桑枝溫經通絡;葛根、白芍、當歸、川芎、姜黃、制乳香、制沒葯、地龍、全蠍舒筋活血;防風祛風散寒。
【用法】每天1劑,水煎2次,早晚分服。服葯10天為1療程。
【方十】祛寒化濕散【來源】宮衛東。江蘇中醫,1997,18(8):24。
【組成】麻黃、樟腦、高良姜各10克,桂枝20克,紅花、細辛、白芷、制沒葯、赤芍、羌活、獨活各6克,威靈仙、薏苡仁、蒼術各12克【功用】溫經通絡,散寒除濕。
【主治】肩周炎。
【方解】本葯散為麻桂溫經湯和薏苡仁湯的合方。其中麻桂溫經湯溫經散寒解痙,薏苡仁湯化濕通絡,樟腦、高良姜祛邪止痛。重用桂枝既能溫經散寒,又能引葯上行,直達病所。本組葯物外敷,能使局部皮膚溫度上升,毛細血管擴張,血流加速,保證了組織所需的氧和營養物供給,使機體在風寒濕刺激下產生的一系列病理變化得到改善。樟腦、細辛則具有麻醉樣鎮痛作用,這使該方鎮痛作用更強。
【用法】上葯共研末,加蜜調勻如糊狀,以不流動為度。用時將上葯於睡前一次性外敷於患肩部,外蓋塑料薄膜,再加熱水袋熨之。每次5~10小時,連續5天更換敷葯。患肩配合功能鍛煉。

6、肩周炎怎麼治才好。

目前肩周炎治療中醫方法很多,來效果明顯,掌握治療原則:消除水腫、松解粘連。
急性期制動少動,預防二次損傷,可以內服中葯湯劑,經典名自方:蠲痹湯;另施以針灸、艾灸、拔罐等中醫治療。
恢復期功能鍛煉很重要,松解粘連為目的,循循漸進知,不可暴力,如:爬牆訓練,拉伸訓練,伸道懶腰等;也可以找中醫推拿醫生松解關節。

7、肩周炎怎麼止痛?

肩周炎一般分急性期、粘連期、恢復期。不同時期的臨床表現不同,治療方法也不同。
急性期為炎症期,以肩關節疼痛為主要表現。炎症初期,肩部疼痛難忍, 常有日輕夜重的特點。疼痛也是一種保護反應,因此在急性期應減少運動,充分休息。劇烈活動不利於炎症吸收,反而會加重炎症滲出,造成日後更廣泛的關節粘連。
急性期治療以消炎止痛為主:
1、消炎止痛葯物,如戴芬 75mg/粒 日1次; 或萘普生 250~500mg 早晚各1 次 ;此外,針灸、熱敷、理療、推拿等,均可應用。針灸每日或隔日一次,10一療程。
2、中醫葯治療:
1) 正紅花油——祛風散寒、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外塗後用手掌按摩患處至發熱。
2) 解痙鎮痛酊——用法同上。
3) 麝香狀骨膏或萬靈五香膏外貼。
4) 蠲痹湯——羌活 9克,獨活 9 克,秦艽9克,當歸9克,川芎9克,桂枝6克,木香6克,乳香4克,海風藤30克,炙甘草5克。 肩周炎急性期療效佳。水煎服,日1劑,分2次服。
粘連期與恢復期的治療則以推拿、按摩、理療、特別是功能鍛練為主。
功能鍛練開始時間為粘連期(急性期後約1個月),是防止關節粘連的最佳時期。功能鍛練的程度和質量,直接關系關節功能的恢復。
常用的功能鍛練方法有:面壁爬牆法、背牆外旋法、越頭摸耳法、彎腰轉肩法、擱手壓肩法等。

8、因為著涼引起的肩周炎,怎麼樣食療

治療方案
1.肩周炎有其自然病程,一般在1年左右能自愈。但若不配合治療和功能鍛煉,即使自愈也將遺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
2.早期給予理療、針灸、適度的推拿按摩,可改善症狀。
3.痛點局限時,可局部注射醋酸強地松龍、能明顯緩解疼痛。
4.疼痛持續、夜間難以入睡時,可短期服用非甾體抗炎葯,並加以適量口服肌鬆弛劑。
5.無論病程長、短,症狀輕、重,均應每日進行肩關節的主動活動,活動時以不引起劇痛為限。
疾病預防
避免長期過度活動,姿勢不良等所產生的慢性致傷因素。
保健貼士
1、注意肩關節局部保暖,隨氣候變化隨時增減衣服,避免受寒受風及久居潮濕之地。
2、避免過度勞累,避免提重物,注意局部保暖。
3、要加強身體各關節的活動和戶外鍛煉,注意安全,防止意外損傷。
4、老年人要加強營養,補充鈣質,如吃牛奶,雞蛋,豆製品,骨頭湯,黑木耳等,或口服鈣劑。
5、急性期不宜做肩關節的主動活動,可採用熱敷、拔火罐、輕手法推拿、按摩等方法綜合治療,注意熱敷時不要燙傷。

針灸療法
肩關節周圍炎是肩並節囊和關節周圍軟組織的一種退行性、炎性病變。其臨床表現為:多見於45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早期以疼痛為主,日輕夜重;晚期則以功能障礙來主,外展、外旋及後伸等動作受限最明顯。
中醫學中,本病稱「漏肩風」、「肩凝」等,屬痹症范疇。多因年老體虛,風寒濕邪乘虛而入,致經脈痹阻;或跌仆損傷,瘀血留內,氣血不行,經筋作用失常而道致本病。
針灸治療肩痛在《針灸甲乙經》、《備急千全要方》、《針灸資生經》及《針灸大成》等著作中,均有記載。現代明確提到肩關節周圍炎的針灸治療首見於1954年。六十年代報道頗多,但以傳統的針刺法為主。近二十年來,幾乎各種穴位刺激療法被用於本病的治療,諸如刺血、針刺、艾灸、拔罐、穴位激光照射、熱針、穴位微波法、電針以及穴位注射等,為提高療效,還往往將二或三種方法結合運用。目前,針灸及各種穴位刺激法的療效大致類似,有效率在95%以上。
【治療】
體針
(一)取穴
主穴:肩髃透極泉,天宗透秉風、肩貞、條口透承山。
配穴:曲池、尺澤、肩陵、肩井、合谷、陽陵泉。
肩陵穴位置:陰陵泉下8~9分。
(二)治法
以主穴為主,酌加配穴。囑病人垂曲肘。宜以28號針,長3~4寸,行深刺透刺,使局部有較強的酸麻脹感。條口透承山及肩陵穴、陽陵泉均宜針對側穴,為提高療效,可先針此類穴,待明顯得氣後,令患者活動肩部,內外旋轉、前伸後屈等;然後再針局部穴。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5天。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共治448例,結果痊癒226例,顯效100例,有效111例,無效11例,其總有效率為97.5%[1~5]。
電針加穴位注射
(一)取穴
主穴:肩髃、天宗、曲池、肩井。
配穴:條口透承山、臂(骨需)、阿是穴。
(二)治法
以主穴為主。配穴,病程<30天者,加條口透承山;>30天者,選余穴。先取肩髃,快速刺入1寸,得氣後,再向極泉方向刺入3~4寸,行針2~3分鍾,余主穴用常規刺法,然後接通電針儀,用密波或疏密波,留針30分鍾。電流強度以患者可耐受為度。如病程<30天,先取患側條口透承山,針深2.5寸,得氣後通電針儀之正極;手握負電極,電針法同上。>30天者,針其餘配穴,方法同上。選2穴行穴位注射,葯物用丁公藤注射液或5%當歸注射液,每穴1毫升。電針每日或隔日1次,穴注每周2次。電針、穴注不同日進行。
(三)療效評價
共治226例,結果痊癒或基本痊癒135例,顯效45例,有效41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97.6%[6,7]。
穴位激光照射
(一)取穴:
主穴:肩內陵、曲池、阿是穴。
配穴:肩貞、肩髃、天宗、臂(骨需)。
肩內陵穴位置:垂肩,腋前紋端與肩髃連線中點。
(二)治法
主穴均取,配穴酌加1~2穴。用低功率氦氖激光儀照射,輸出功率為7毫瓦,波長6328埃,光斑直徑4毫米,治療面積12.26平方毫米,照射距離50厘米左右。每穴照射5分鍾,痛點可8~10分鍾,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歇3~5日。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共治257例,結果,痊癒95例,顯效50例,有效100例,無效12例,總有效率為95.3%[8~10]。
拔罐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阿是穴位置:肩部壓痛點(下同)。
(二)治法
首先在患肩上進行按壓,找到壓痛點,在最明顯的一處用三棱針或鈹針迅速刺入,深1~2分左右,即出針。如此上、下、左、右,進行點刺,共5針,呈梅花狀,范圍以稍大於罐具口徑為宜,點刺處則應血出如珠。如痛點較分散,每次刺絡2~3個痛點。用閃火法或真空拔罐器拔罐10~15分鍾,拔出1~3毫升血為度。去罐後,用消毒棉球按壓針孔,並行被動活動5~10分鍾,每隔2~4日一次,連續3次為一療程。 患者平時加強功能鍛煉。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共治228例,結果痊癒120例,顯效54例,有效39例,無效15例,總有效率為93.5%[11~13]。
刺血
(一)取穴
主穴:尺澤、曲池、曲澤。
配穴:肩貞、肩髎、肩內陵、阿是穴。
(二)治法
主穴每次僅取一穴,配穴據症酌取,均為患側。先在穴位及其周圍仔細尋找有瘀血現象之靜脈,然後用消毒三棱針刺破血管,出血10~20毫升,血止後拔罐5分鍾。每10~20天治療1次,3次為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共治30例,經1~3次治療,痊癒28例,顯效2例,總愈顯率達100%[14]。
耳針
(一)取穴
主穴:肩、鎖骨、神門、肩關節。
配穴:肝、脾、皮質下。
肩關節穴位置:在肩穴與鎖骨穴之間。
(二)治法
主穴取2~3穴,酌加配穴。探得敏感點或陽性反應物後,用5分普通毫針快速刺入,得氣後,行捻轉手法,中強度刺激,約持續半至1分鍾。在運用手法的過程中,令病人適量活動患肩。疼痛較劇烈者,肩或肩關節穴用三棱針點刺出血數滴。毫針刺每日1次,刺血隔2~3日1次。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共治78例,結果臨床痊癒37例,顯效28例,有效6例,無效4例,其總有效率為94.4%[15,16]。
割治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二)治法
以左手食指、中指綳緊阿是穴,右手持鋒鉤針迅剌入皮下組織,病人有酸、麻、脹感時停止進針,然後上下提動針柄,鉤割數下,出針。加拔火罐,10~15分鍾。每周2次,4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1周。
(三)療效評價
共以上法治60例,痊癒56例,顯效4例,有效率為100%[17]。
按摩療法
一部分肩關節周圍炎患者有自愈趨勢,僅遺留輕度功能障礙。大部分患者須經有效的治療方能痊癒。手部按摩配合肩關節功能鍛煉治療肩關節周圍炎療效顯著。手部按摩可改善患部的血液循環,加速滲出物的吸收,起到通絡止痛的作用;功能鍛煉可以松解粘連,滑利關節,以促進肩關節功能的恢復,兩者相得益彰。
按摩選穴
經穴:經渠、少府、內關、合谷、後溪、中清等。
反射區:肩關節、頸肩區、斜方肌、腎、輸尿管、膀胱、肺、頸項、頸椎、胸椎、肝、脾等。
反應點:肩點、痙攣刺激點、後頭點、頸項點等。
全息穴:頸肩穴、上肢穴。
按摩方法
推按上述反射區,每穴1oo-200次;點按各反應點2o0-3o0次;掐按各全息穴30o次。上述經穴分為兩組,合谷、經渠、少府為一組,內關、後溪、中渚為另一組,每次按摩一組,兩組輪換使用。每穴按揉30-50次。每天按摩1次,30次為1個療程。可持續3-4個療程,直至痊癒。
配合適當的功能鍛煉,如爬牆活動,即雙腳並攏,面對牆壁,用雙手或單手沿牆壁緩緩向上爬動,使上臂盡量高舉,然後緩緩下回原處,反復數次;體後拉手,即雙手向後,用健側手拉住患側腕部,漸漸向上拉動,反復進行;另有甩手等肩關節的各向活動等。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10-2o分鍾。要持之以恆,循序漸進,幅度要由小漸大。
治療期間,避免提重物,注意局部保暖。局部可配合熱敷,每天1次,每次10分鍾。水溫不要過高,以免燙傷。
(一)
【辨證】久傷入絡,筋肉失養。
【治法】活血養血,舒筋通絡。
【方名】舒筋養血湯。
【組成】當歸12克,生地12克,熟地12克,雞血藤10克,赤芍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10克,威靈仙10克,桂枝6克,蜈蚣6克,橘絡6克,黃芪15克,細辛1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余錫明方。
(二)
【辨證】寒邪祛瘀,痹阻經絡。
【治法】溫經散寒,化痰祛瘀。
【方名】陽和活絡湯加減。
【組成】麻黃5克,白芥子10克,熟地15克,桂枝10克,甘草3克,炮附子10克,姜黃6克,淫羊藿15克,當歸10克,川芎6克,制乳沒各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出處】鄭國珍方。
(三)
【辨證】肝腎兩虛,痹阻關節。
【治法】滋補肝腎,溫經通絡。
【方名】三痹湯加減。
【組成】羌活12克,黨參12克,秦艽10克,防風10克,當歸10克,茯苓10克,狗脊10克,熟地15克,黃芪15克,白芍10克,細辛2克,蜈蚣2條,川芎6克,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余錫明方。
(四)
【辨證】寒凝血滯,兼有氣虛。
【治法】溫經散寒,益氣活血。
【方名】肩凝湯加味。
【組成】黃芪30克,川草烏各9克,當歸30克,丹參30克,桂枝15克,透骨草30克,羌活18克,生地30克,香附15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婁多峰方。
(五)
【辨證】筋骨勞損,營衛俱虛,氣血瘀滯,經脈受阻。
【治法】調營衛,行氣血,舒筋絡,止疼痛。
【方名】蠲痹湯加味。
【組成】炙黃芪15克,當歸15克,姜黃10克,羌活10克,赤芍10克,防風10克,甘草3克,生薑10克,大棗3枚,川芎10克,紅花10克,丹參15克,雞血藤15克,沒葯10克,續斷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出處】邱峰方。
(六)
【辨證】肝腎虧損,風濕痹阻,經絡凝滯。
【治法】補肝益腎,活血通絡。
【方名】補肝益腎通絡湯。
【組成】當歸9克,杜仲9克,黃芪12克,黨參9克,川斷9克,菟絲子9克,羌活9克,鹿角霜9克,枸杞9克,伸筋草6克,何首烏9克,城草3克,山楂9克,谷芽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李明智方。
(七)
【辨證】肝之精氣虛衰,筋失溫煦,復感風寒之邪,痹阻於肩。
【治法】溫補肝腎,祛散風寒。
【方名】補肝益氣湯。
【組成】昆黃芪30克,黨參20克,山萸肉20克,桑枝10克,桂枝10克,杜仲10克,當歸10克,川芎10克,白芍10克,生薑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程遠文方。
(八)
【辨證】肝腎虧虛,外邪內侵,氣虛血瘀。
【治法】補腎養肝,益氣活血,祛風勝濕。
【方名】蠲痹解凝湯。
【組成】黃芪20克,葛根20克,山萸肉10克,伸筋草10克,桂枝10克,姜黃10克,田三七5克,當歸12克,防風12克,秦切15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加黃酒少許溫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出處】王西周方。
(九)
【辨證】正氣不足,營衛失和,感受外在的風寒濕邪,襲於經脈,留而不去而致。
【治法】調和營衛,活血止痛。
【方名】肩凝湯。
【組成】麻黃15克,桂枝15克,威靈仙15克,白芍25克,穿山龍30克,紅花10克,甘草10克,生薑3片,大棗5枚。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柴國劍方。
(十)
【辨證】正氣不足,風寒之邪外束,營衛失和,脈絡內阻。
【治法】通經活絡定痛。
【方名】活絡定痛湯。
【組成】穿山龍20克,葯10克,土蟲10克,甲珠10克,川椒10克,蜣螂蟲10克,露蜂房15克,烏蛇15克,羌活15克,威靈仙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任繼學方。
(十一)
【辨證】風寒乘虛而入,凝之於肩,肩凝作痛。
【治法】疏肝和脾,散寒祛風。
【方名】增損逍遙散。
【組成】柴胡10克,當歸10克,白芍15克,陳皮15克,清半夏10克,羌活10克,桂枝10克,白芥子10克,附片10克,秦艽10克,茯苓10克,以白酒作引。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飯後服用。
【出處】郭煥章方。
(十二)
【辨證】衛氣虧虛,賊風邪氣入侵,寒濕阻滯經絡。
【治法】補衛氣,通經絡,散寒濕。
【方名】加味黃芪桂枝五物湯。
【組成】黃芪60克,當歸20克,桂枝12克,白芍20克,炙甘草16克,大棗10克,威靈仙12克,川山甲6克,防風12克,蜈蚣2條,生薑10克,羌活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胡國棟方。
常用中醫名方
1.生山楂甘草湯 生山楂50克,桑椹50克,桑枝25克,烏梅25克,白芍20克,伸筋草20克,醋制元胡20克,姜黃15克,桂枝15克,威靈仙15克,醋制香附15克,甘草10克。水煎溫服,3日2劑,1個月為1個療程。服葯期間除配合練功外停用其他葯物或療法。舒筋通絡,祛淤行痹止痛,滑利關節。主治肩周炎。
2.白芍湯 白芍、沙地龍各400克,制馬錢子、紅花、桃仁、威靈仙各350克,乳香、沒葯、骨碎補、五加皮、防己、葛根、生甘草各150克。將上葯共研為極細末,裝入膠囊,每粒含生葯0.2克,成人每次口服3粒,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半個月為1個療程,休息3天,再行下1個療程。主治肩周炎。
3.黃芪當歸湯 黃芪60克,當歸20克,桂枝12克,白芍20克,炙甘草16克,大棗10克,威靈仙120克,穿山甲6克,防風12克,蜈蚣2條,生薑10克,羌活12克。每日1劑,水煎服。補胃氣,通經絡,散寒濕。主治肩關節周圍炎。冷痛者,加制川草、烏草各10克;兼痰濕者,加法半夏12克,膽南星10克;病久三角肌萎縮者,加制馬錢子0.3克。局部可以配合以針灸治療。
4.千山活血膏 三七、大黃、續斷、乳香、沒葯、延胡索、細辛、千年健、山慈姑、土鱉蟲、羌活、羚羊角、桂枝等20味。
徒手體操療法
做肩關節三個軸向活動,用健肢帶動患肢進行各種練習。
器械體操:利用體操棒、啞鈴、吊環、滑輪、爬肩梯、拉力器、肩關節綜合練習器等進行鍛煉。
注意:應在無痛范圍內活動,因為疼痛可反射性地引起或加重肌痙攣,從而影響功能恢復。每次活動以不引起疼痛加重為宜。反之則提示活動過度或出現了新的損傷,宜隨時調整運動量。
下垂擺動練習:軀體前屈,使肩關節周圍肌腱放鬆,然後做內外、前後、繞臂擺動練習,幅度可逐漸加大,直至手指出現發脹或麻木為止。此時記錄擺動時間,然後直腰稍做休息放鬆,再做持重(1~2公斤)下垂擺動,做同樣時間的前後、內外、環繞擺動(30~50次),以不產生疼痛或不誘發肌肉痙攣為宜。也可在俯卧位下進行,即將患肩垂於床外,然後做放鬆擺動或提重物擺動練習。
按摩與被動運動:肩部按摩能達到改善血液循環、減輕肌痙攣和松解關節粘連的作用。按摩配合被動活動,可增大肩關節的活動范圍。但手法一定要輕柔,以免症狀加重。一般先在肩部施以推、揉、滾等手法,以放鬆肌肉,緩解痙攣。再拿或按肩井、肩骨禺、肩貞、中府、天宗等穴。用推按理筋法,彈撥肱二頭肌肌腱、肱三頭肌長頭及胸大肌止點。在做肩關節的抖動,同時做肩關節各方向輕巧的被動運動,逐漸擴大活動范圍,最後以搓、抹等手法結束按摩。

[特色療法]
1.肩周炎的推拿療法
(1) 舒筋活絡法:此為准備手法。患者取端坐位,醫者以右手全掌著力,從手腕部開始,由肘、肩推撫至頸部,由上肢、肩內側至外側、後側,依次推撫,反復施術20餘次。
(2) 滾揉法:患者仰卧或坐位,醫者用滾法或指揉法施術於患側肩前部及上肢內側,反復數次,配合患肢外展、外旋活動。再取卧位,醫者一手握住患肢肘部,另一手在肩外側或腋後部施用滾揉法,並囑患者做患肢上舉、內收等活動;再讓患者仰卧,醫者用滾揉法或指揉法在患側胸外上部、肩前部滾揉,然後讓患者坐起,配合患肢後伸活動。
(3) 點按穴位法:患者取坐位,醫者點按合谷、曲池、缺盆、肩髑、肩貞,肩髂、肩井、天宗、曲垣、阿是等穴,使局部產生酸脹感。
(4) 環轉搖肩法:醫者站在患者患側稍後,一手挾患肩,一手握住腕部或托住肘部,以肩關節為軸做環轉運動,幅度由小到大。然後,一手托起前臂,使患側肘屈曲,前臂內收,患側手由健肩繞頭頂、患肩、面前反復環繞10次。同時,另一手拿捏患肩。
(5) 上肢被動後扳法:醫者站在患者患側稍前方,一手握住患側腕部,以肩頂住患者患側肩前部,握腕之手將患臂由前方扳向背後,逐漸用力使之後伸,反復4—5次。
(6) 背後拉臂法:醫者站在患者健側稍後方,一手扶健側肩,以防止患者上身前屈,另一手握住患側腕部,從背後將患肢向健側牽拉,逐漸用力,加大活動范圍,以患者能忍耐為度。
(7) 提抖法:醫者站在患者患側肩外側。雙手握住患肢腕部稍上方。將患肢提起,用提抖的方法向斜上牽拉,牽拉時要求患者先沉肩屈肘,醫者緩緩向斜上方牽拉患肢,活動幅度逐漸增大,手法力量由小到大,注意用力不能過猛,防止意外發生。
2.自我按摩
中醫認為,人的經絡有12條,其中6條通過肩膀,3條通過手背面,3條通過手掌面,因而疏通經絡可以治療肩周炎。治療時,可用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在手背面上,從手指朝肩膀方向按摩,然後在手掌面上從肩膀朝手指方向按摩,也可用毛巾做按摩工具,一般按摩3—5次,把皮膚擦紅即可。
手指按摩有4種方法:①左手手指和右手手指反交叉,同時拉伸手指根部的關節,然後手指再正交叉,有節奏地一張一合,做3~5次。②手指交叉,猶如基督教徒禱告似的,使手掌彎曲,以刺激手掌和所有的手指持續30秒鍾。③用大拇指和食指的指心揉另一隻手的手指,動作要輕柔,左右手的手指都要揉。④採用指壓法,用大拇指指心刺激手掌的肌肉和指根部,一面數「一、二、三」,一面有節奏地按壓,每處按壓3次。
3.常練健身球
對15例肩周炎患者試用健身球進行了3個月的臨床治療觀察,在使用健身球前後,用皮膚溫度測定儀進行了測量,結果練球前後30分鍾手心勞宮穴和肩關節前後兩個部位的溫度升高了0.67—0.76℃,而且15例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好轉。因為,運動使局部血液循環加快,從而改善了局部的營養供給,加快了新陳代謝,使各種症狀減輕,病情好轉。從祖國醫學的經絡學說來解釋練健身球對防治肩周炎的作用也有一定意義,手掌內側面有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經。肺主氣,心主血脈,健身球在手中運動,刺激手上的穴位和經絡,疏通經絡,調整氣血,從而達到治療作用,因此,肩周炎患者應該經常練健身球,以利早日康復。
[專家提醒]
1、加強體育鍛煉是預防和治療肩周炎的有效方法,但貴在堅持。如果不堅持鍛煉,不堅持做康復治療,則肩關節的功能難以恢復正常。
2、營養不良可導致體質虛弱,而體質虛弱又常導致肩周炎。如果營養補充得比較充分,加上適當鍛煉,肩周炎常可不葯而愈。
3、受涼常是肩周炎的誘發因素,因此,為了預防肩周炎,中老年人應重視保暖防寒,勿使肩部受涼。一旦著涼也要及時治療,切忌拖延不治。
肩周炎又稱肩關節組織炎,這是肩周肌肉、肌腱、滑囊和關節囊等軟組織的慢性炎症,50歲左右的人比較常見。但辦公室的工作人員由於長期伏案工作,肩部的肌肉韌帶處在緊張狀態,故50歲以下人中也不少見。中醫認為本病由肩部感受風寒所致,又因患病後胸肩關節僵硬,活動受限,好像凍結了一樣,所以稱「凍結肩」、「肩凝症」。
肩關節是人體全身各關節中活動范圍最大的關節。其關節囊較鬆弛,關節的穩定性大部分靠關節周圍的肌肉、肌健和韌帶的力量來維持。由於肌腱本身的血液供應較差,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生退行性改變,加之肩關節在生活中活動比較頻繁,周圍軟組織經常受到來自各方面的摩擦擠壓,故而易發生慢性勞損。
1.臨床表現
肩周炎的發病特點為慢性過程。初期為炎症期,肩部疼痛難忍,尤以夜間為甚。睡覺時常因肩怕壓而特定卧位,翻身困難,疼痛不止,不能入睡。如果初期治療不當,將逐漸發展為肩關節活動受限,不能上舉,呈凍結狀。常影響日常生活,吃飯穿衣,洗臉梳頭均感困難。嚴重時生活不能自理,肩臂局部肌肉也會萎縮,患者極為痛苦。
2.治療方法
中葯治療:肩周炎初期,中成葯可選用木瓜丸、小活絡丹、國公酒治療。湯葯可選用經驗方:柴胡10g,當歸10g,白芍10g,陳皮10g,清半夏10g,羌活10g,桔梗10g,白芥子10g,黑附片10g,秦艽10g,茯苓10g。以白酒作引,水煎服,每日2次,飯後服。
肩周炎後期,中成葯可選用大活絡丹、舒經活絡丸、五加皮酒治療。湯葯可選用經驗方:當歸30g,丹參30g,桂枝15g,透骨草30g,羌活18g,生地黃30g,香附10g,草烏9g,忍冬藤40g,桑枝20g。水煎服,每日2次。
3.功能鍛煉
目前,對肩周炎的治療,多數學者認為,服用止痛葯物只能治標,暫時緩解症狀,停葯後多數會復發。而運用手術松解方法治療,術後容易引起粘連。所以採用中醫的手法治療被認為是較佳方案,若患者能堅持功能鍛煉,預後相當不錯。
下面介紹肩周炎的八種自我防治動作供患者參考:
(1)屈肘甩手患者背部靠牆站立,或仰卧在床上,上臂貼身、屈肘,以肘點作為支點,進行外旋活動。
(2)手指爬牆患者面對牆壁站立,用患側手指沿牆緩緩向上爬動,使上肢盡量高舉,到最大限度,在牆上作一記號,然後再徐徐向下回原處,反復進行,逐漸增加高度。
(3)體後拉手患者自然站立,在患側上肢內旋並向後伸的姿勢下,健側手拉患側手或腕部,逐步拉向健側並向上牽拉。
(4)展臂站立患者上肢自然下垂,雙臂伸直,手心向下緩緩外展,向上用力抬起,到最大限度後停10分鍾,然後回原處,反復進行。
(5)後伸摸棘患者自然站立,在患側上肢內旋並向後伸的姿勢下,屈肘、屈腕,中指指腹觸摸脊柱棘突,由下逐漸向上至最大限度後呆住不動,2分鍾後再緩緩向下回原處,反復進行,逐漸增加高度。
(6)梳頭患者站立或仰卧均可,患側肘屈曲,前臂向前向上並旋前(掌心向上),盡量用肘部擦額部,即擦汗動作。
(7)頭枕雙手患者仰卧位,兩手十指交叉,掌心向上,放在頭後部(枕部),先使兩肘盡量內收,然後再盡量外展。
(8)旋肩患者站立,患肢自然下垂,肘部伸直,患臂由前向上向後劃圈,幅度由小到大,反復數遍。
請患者注意,以上八種動作不必每次都做完,可以根據個人的具體情況選擇交替鍛煉,每天3—5次,一般每個動作做30次左右,多者不限,只要持之以恆,對肩周炎的防治會大有益處。

2)治療方法
1.初期中葯治療
①中成葯可選用木瓜丸、小活絡丹、國公酒治療。
②湯葯可選用經驗方:柴胡10克,當歸10克,白芍10克,陳皮10克,清半夏10克,羌活10克,桔梗10克,白芥子10克,黑附片10克,秦艽10克,茯苓10克。以白酒作引,水煎服,每日2次,飯後服用。
2.後期中葯治療
①中成葯治療:可選用大活絡丹、舒經活絡丸、五加皮酒治療。
②湯葯可選用經驗方:當歸30克,丹參30克,桂枝15克,透骨草30克,羌活18克,生地黃30克,香附10克,草烏9克,忍冬藤40克,桑枝20克。水煎服用,每日2次。
3)以下介紹幾則成功治療「肩周炎」的食療葯膳:
1.取追骨風30克,酒60克。追骨風入酒內浸泡5日。分數次內服。
2.用老生薑1000克,蔥子500克,甜酒250克。將二味葯搗爛後,炒熱,敷痛處。
3.取生薑500克,大蔥根50克,花椒250克,小茴香100克,白酒150克。先把生薑和蔥根切碎,搗成泥漿,小茴香和花椒搗成面,然後將四味混在一起攪勻,置於鐵鍋中用文火炒熱,加白酒攪和,再裝入紗布袋中,敷於患處。溫度以能耐受為度,上蓋毛巾,再蓋上棉被,使之發汗。第二天葯袋用鍋炒熱繼續用,不必換葯,此葯袋可加酒。每晚1次,堅持治療,定有療效。連服1個月見效,一般需服81天。

參考文獻:網上查找,希望對你有幫助

9、肩周炎的治療偏方

目前,對肩周炎主要是保守治療。口服消炎鎮痛葯,物理治療,痛點局部封閉,按摩推拿、自我按摩等綜合療法。同時進行關節功能練習,包括主動與被動外展、旋轉、伸屈及環轉運動。當肩痛明顯減輕而關節仍然僵硬時,可在全麻下手法松解,以恢復關節活動范圍。
自我按摩的步驟及方法為:
1.用健側的拇指或手掌自上而下按揉患側肩關節的前部及外側,時間1~2分鍾,在局部痛點處可以用拇指點按片刻。
2.用健側手的第2~4指的指腹按揉肩關節後部的各個部位,時間1~2分鍾,按揉過程中發現有局部痛點亦可用手指點按片刻。
3.用健側拇指及其餘手指的聯合動作揉捏患側上肢的上臂肌肉,由下至上揉捏至肩部,時間1~2分鍾。
4.還可在患肩外展等功能位置的情況下,用上述方法進行按摩,一邊按摩一邊進行肩關節各方向的活動。
5.最後用手掌自上而下地掌揉1~2分鍾,對於肩後部按摩不到的部位,可用拍打法進行治療。
自我按摩可每日進行1次,堅持1~2個月,會有較好的效果。

 中葯處方(一)
〖 辨 證 〗 肝之精氣虛衰,筋失溫煦,復感風寒之邪,痹阻於肩。
〖 治 法 〗 溫補肝腎,祛散風寒。
〖 方 名 〗 補肝益氣湯。
〖 組 成 〗 昆黃芪30克,黨參20克,山萸肉20克,桑枝10克,桂枝10克,杜仲10克,當歸10克,川芎10克,白芍10克,生薑10克。
〖 用 法 〗 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 出 處 〗 程遠文方。
中葯處方(二)
〖 辨 證 〗 肝腎虧虛,外邪內侵,氣虛血瘀。
〖 治 法 〗 補腎養肝,益氣活血,祛風勝濕。
〖 方 名 〗 蠲痹解凝湯。
〖 組 成 〗 黃芪20克,葛根20克,山萸肉10克,伸筋草10克,桂枝10克,姜黃10克,田三七5克,當歸12克,防風12克,秦切15克,甘草6克。
〖 用 法 〗 水煎加黃酒少許溫服。每日1劑,日服3次。
〖 出 處 〗 王西周方。
中葯處方(三)
〖 辨 證 〗 正氣不足,營衛失和,感受外在的風寒濕邪,襲於經脈,留而不去而致。
〖 治 法 〗 調和營衛,活血止痛。
〖 方 名 〗 肩凝湯。
〖 組 成 〗 麻黃15克,桂枝15克,威靈仙15克,白芍25克,穿山龍30克,紅花10克,甘草10克,生薑3片,大棗5枚。
〖 用 法 〗 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 出 處 〗 柴國劍肩周炎偏方。
中葯處方(四)
〖 辨 證 〗 正氣不足,風寒之邪外束,營衛失和,脈絡內阻。
〖 治 法 〗 通經活絡定痛。
〖 方 名 〗 活絡定痛湯。
〖 組 成 〗 穿山龍20克,沒葯10克,土蟲10克,甲珠10克,川椒10克,蜣螂蟲10克,露蜂房15克,烏蛇15克,羌活15克,威靈仙15克。
〖 用 法 〗 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 出 處 〗 任繼學方。
中葯處方(五)
〖 辨 證 〗 風寒乘虛而入,凝之於肩,肩凝作痛。
〖 治 法 〗 疏肝和脾,散寒祛風。
〖 方 名 〗 增損逍遙散。
〖 組 成 〗 柴胡10克,當歸10克,白芍15克,陳皮15克,清半夏10克,羌活10克,桂枝10克,白芥子10克,附片10克,秦艽10克,茯苓10克,以白酒作引。
〖 用 法 〗 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飯後服用。
〖 出 處 〗 郭煥章肩周炎偏方。
中葯處方(六)
〖 辨 證 〗 衛氣虧虛,賊風邪氣入侵,寒濕阻滯經絡。
〖 治 法 〗 補衛氣,通經絡,散寒濕。
〖 方 名 〗 加味黃芪桂枝五物湯。
〖 組 成 〗 黃芪60克,當歸20克,桂枝12克,白芍20克,炙甘草16克,大棗10克,威靈仙12克,川山甲6克,防風12克,蜈蚣2條,生薑10克,羌活12克。
〖 用 法 〗 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 出 處 〗 胡國棟方。

與蠲痹湯治療肩周炎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