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血管性陽痿該如何進行治療
血管性陽痿是器質性陽痿最常見的病症之一,約占器質性陽痿的,臨床通常分為動脈性陽痿和靜脈性陽痿兩類。陰器血脈之充盈,為肝脈所主。血管性陽痿的治療要點1、動脈性陽痿和靜脈性陽痿都是肝經氣血失調所致,立法用方當注重調和肝脈的氣血。動脈性陽痿陰莖動脈血流減少是「瘀滯」所致,中醫的治療機理主要是運用活血化瘀的方葯,改善陰莖動脈的供血,促進陰莖動脈的血流增加;2、靜脈性陽痿陰莖靜脈血流增多是「氣失固攝」或「氣血失調」所致,中醫的治療機理主要是益氣活血或理氣活血的方葯,減少陰莖靜脈的血流量,同時增加陰莖動脈的血流量。血管性陽痿的治療方葯血府逐淤湯、柴胡疏肝散、當歸補 血湯、桃紅四物湯是治療血管性陽痿常用的四個血府逐方劑。1、治療動脈性陽痿和靜脈性陽痿均可用柴胡疏肝散。方中四逆散疏理肝氣,加香附、川芎,一為氣中之血葯,一為血中之氣葯,能暢達情志,調理肝脈氣血,使陰莖動、靜脈功能協調,陰莖勃起有力。治療動脈性陽痿以血府逐瘀湯去桔梗,方中用桃紅四物湯活血養血,牛膝引葯下行,柴胡引葯入肝,柴胡、枳殼疏肝理氣以助血行,諸葯合用,能通肝脈,改善陰器的供血。2、治療靜脈性陽痿、動靜脈混合性陽痿多用當歸補血湯。方中重用黃芪,能大補肺脾之氣,亦能補肝氣,張錫純治療肝氣虛弱不能條達皆重用之,因氣有防止血液在人體內無故流失的作用,包括控制血液在脈道中的正常循行,合香辛溫潤活血養血之當歸,能補肝氣、調肝血,使陰莖動脈氣壯血旺,陰莖靜脈氣固血攝。治療陰莖動脈硬化性陽痿病程長者,用桃紅四物湯,有養血活血,調理肝脈,增加陰莖血流量的作用。
2、張錫純治膽熱移於腦用什麼?
張錫純治療膽熱一般都是運用一些清熱解毒的葯物調理身體。
3、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中的萆薢解里,說萆薢淋證禁用,而我們的中葯教科書中卻言其為膏淋之葯.甚是不解
《醫學衷中參西錄》——葯物 70.萆解
萆 :味淡,性溫。為其味淡而溫,故能直趨膀胱溫補下焦氣化,治小兒夜睡遺尿,或大人小便頻數,致大便乾燥。其溫補之性,兼能澀精秘氣,患淋證者禁用,醒脾升陷湯後曾詳論之。
萆 為治失溺要葯不可用之治淋。《 名醫別錄》謂萆薢,治陰萎、失溺、老人五緩。蓋失溺之證,實因膀胱之括約筋少約束之力,此系筋緩之病,實為五緩之一,萆薢,善治五緩,所以治之。拙擬醒脾升陷湯中,曾重用萆薢以治小便頻數不禁,屢次奏效,是萆薢為治失溺之要葯可知矣。乃萆薢釐清飲竟用之以治膏淋,何其背 謬若是?愚在籍時,鄰村有病淋者,醫者投以萆薢釐清飲,兩劑,其人小便滴瀝不通。再服各種利小便葯,皆無效。後延愚延醫,已至十日,精神昏憒,毫無知覺,脈數近十至,按之即無,因謂其家人曰∶「據此脈論,即小便通下,亦恐不救。」其家人懇求甚切,遂投以大滋真陰之劑,以利水之葯佐之。灌下移時,小便即通,床褥皆濕。再診其脈,微細欲無,愚急辭歸。後聞其人當日即亡。近又在津治一淋證,服葯十劑已愈,隔兩月病又反復,時值愚回籍,遂延他醫治療,方中亦重用萆薢。服兩劑,小便亦滴瀝不通,服利小便葯亦無效。遂屢用西法引溺管兼服利小便之葯,治近一旬,小便少通滴瀝,每小便一 次,必須兩小時。繼又服滋陰利水之葯十劑始全愈。
重點:【濕熱可以導致淋證,但淋證不一定都是由濕熱引起的。淋證的形成最基本的有虛實兩端,虛證由於陰虛內熱,津液不足;實證由於下焦濕熱膀胱的開合功能失司。如果認為萆薢是利水葯,那麼用於淋證是無可非議的。但是如果用於由陰虛津液不足引起的淋證就會出現張氏所說的那種現象。如果用於由濕熱引起的淋證,濕化熱清淋證自愈。因此不能一概而論萆薢為患淋證者禁用葯。臨床只要見舌苔滑膩,大便不爽,小便淋澀不暢皆可放膽用之。】——引自360百科——萆薢
4、河北鹽山張錫純醫院皮膚濕疹出水瘙癢
濕疹是病因比較復雜的疾病,一般來說可能誘發因素有物理、化學、免疫等因素,一般建議你還是要保持局部的乾燥,如果是症狀較輕的話建議你可以使用爐甘石洗劑進行治療。
5、張錫純的歷史評價
張錫純(1860~1933)是近代中國醫學史上一位值得稱道的醫家,他曾在沈陽創建「立達中醫院」,療效卓著;在天津開辦國醫函授學校,培養了不少後繼人才;在當時各地醫學刊物上,發表了很多具有創見的論文,在醫界產生了很大影響。他聲名遠播,與當時江蘇陸晉笙、楊如候、廣東劉蔚楚齊名,被譽為「醫林四大家」,又與慈溪張生甫、嘉定張山雷並稱為海內「名醫三張」。極負盛名的《醫學衷中參西錄》一書,是他一生刻苦向學的心血結晶,也是他長期實踐經驗的總結,更是他的創新精神與創新實踐的豐碩成果。作為卓越的臨床家和中西醫匯通派的著名代表,張錫純在中國醫學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學習其創新精神,發揚光大祖國醫學具有重要的意義。
張氏在創制新方的實踐和成就更為後人稱道。從其臨床實踐來看,張氏用葯有不少獨到之處。注重實效、以實踐驗證葯用是張氏用葯的一大原則。
在理論上,常將中醫臟象學說與西醫解剖生理互證,力圖溝通中西醫,如認為《內經》所述厥證即西人所謂腦充血等。此外,他臨證講究詳細記錄病情,用葯講求實效,創制的許多新方如鎮肝熄風湯等,多為後人所喜用。
張錫純為人忠厚,志行高潔。其書自序雲:「人生有大願力而後有大建樹……學醫者為身家溫飽計則願力小,為濟世活人計則願力大」。這種志向基於「不為良相,必為良醫」的思想,張錫純雖終生未直接參與政治,仍常於詩文中流露出憂患的心情。1924年,他自題其書第五期卷首雲:「自命生平願不凡,良醫良相總空談。坎坷無礙胸懷闊,遭際常憐國運艱。憂世心從灰後熱,活人理向靜中參。軒岐奧理存靈素,化作甘露灑大千。」詩中委婉地表達了未能醫國的遺恨。
1954年,石家莊組織中醫運用張錫純重用石膏的經驗治療流行性乙型腦炎,獲得良好的效果,衛生部門曾作為重大科技成果向全國推廣。張錫純的這一寶貴的見解和經驗在人民共和國建國後得到了繼承和發揚。
為濟世活人計,張錫純治醫不計私利,凡有心得發現,必於醫界公布。刊印書籍有贈送慣例,每難盈利。至於他對靜坐吐納術(當時特風行於學校)的體會,更多向醫界提倡,以為不僅益於養生且利於治學。他的朋友和病人既有軍政界要人,也有城鄉貧民,相處中均一視同仁,不見傲下媚上形跡。他不置產業,日常業務僅足維持生計。1913年,黃河泛濫,有一災區孤兒流落至大名,病餓垂危,張錫純攜至寓所救活。因不知其鄉貫里居,即收為義子,取名張俊升,成人後為其家立業,使謀生於天津。張錫純逝世前終於查清其為河南滑縣盧姓,遂改名盧俊升,一時傳為義舉。
張錫純不避勞苦,自奉甚儉,常念學與年俱進,終生治學不輟。雖至晚年,每為人合葯餌,必躬自監制;修訂著作及復信答疑不肯假手他人。又力辟醫不叩門之說,每遇疑難重證,輒輾轉籌思,查考書籍,一旦有定見,雖昏夜立命車親赴病家調治。即或病在不治,亦勉盡人力,每救療至殮服已具,不肯稍有懈怠。時人稱之為一代大師,實當之無愧。
6、有沒有人試過張錫純的水晶桃方
中醫對病證進行分析歸納,以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六經來劃分疾病的深淺及邪正盛衰,從而為施治提供依據的辨證方法。主要用於外感病的辨證分析,據感邪時間長短、病邪輕重、正氣強弱等情況,將外感病大致劃分為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六個階段,揭示了外感病邪侵襲人體所引起的病機變化及傳變規律。六經辨證也可用於外感兼內傷以及內傷雜病的辨證。
六經辨證為漢代張仲景所創立,論述見於他所撰著的《傷寒論》。該辨證方法是在《內經》中《素問·熱論》關於外感疾病論述的基礎上,結合臟腑、經脈病機變化以及邪正消長的臨床特點,加以命名並發展而來的。它把疾病過程分為陰陽兩類,即三陽和三陰。三陽病證即太陽病證、陽明病證、少陽病證。三陰病證即太陰病證、少陰病證、厥陰病證。凡邪盛正氣未衰,多屬三陽病證,治療當以祛邪為主;凡正氣虛衰,多屬三陰病證,治療當以扶正為主。六經病證中,太陽主表,陽明主里,少陽主半表半里(即少陽為邪氣由陽入陰之樞),太陰、少陰、厥陰統屬於里。不僅如此,六經病證又是經絡、臟腑病機變化的反映,其中太陽、陽明、少陽病證以六腑病變為基礎,太陰、少陰、厥陰病證則以五臟病變為基礎。所以說六經病證實際上基本概括了臟腑和十二經的病變,臨床上當結合臟腑辨證、經絡辨證、〖HTK〗八綱辨證運用。但由於六經辨證的重點,在於分析外感病邪侵襲人體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變化及其傳變規律,因此與也針對內傷雜病的臟腑辨證尚有不同。
太陽病證 太陽主一身之表,統攝營衛,而人體衛氣具有抗禦病邪侵襲的功能。外邪始襲人體,則正邪相爭於表,導致營衛失調,主要表現為惡寒,發熱,頭項強痛,脈浮等表證,治當解表。但由於患者體質有強弱不同,病邪性質和感邪輕重有所差異,故太陽病證尚須進一步辨別是太陽中風(表虛),還是太陽傷寒(表實),主要憑據惡風或惡寒,脈浮緩或浮緊,尤其是有汗或無汗加以區別。表虛證有汗,主要是由於患者傷於風邪,衛表受傷,腠理疏鬆,衛不護營,營陰外泄而汗出,治宜疏風解表、調和營衛,代表方為桂枝湯。表實證無汗則因外感寒邪,衛氣被遏,腠理閉密,毛竅收斂而致,多兼見咳嗽、氣喘等肺氣不宣表現,當用麻黃湯以散寒解表、宣肺平喘。
陽明病證 陽明是正邪斗爭的極期,主要反映胃腸病變。多由太陽病治療失誤,邪熱內傳入里,傷津化燥而燥結成實所致,或因燥熱之邪直犯陽明而成。根據證候特點的不同,陽明病證有陽明經證和腑證之分。陽明經證系邪熱彌漫全身,而腸中無燥屎內結,以大汗出,大熱,大渴而心煩,舌苔黃燥,脈洪大為辨證要點,治宜清熱生津,方如白虎湯。若陽明裡熱與燥屎相結便成陽明腑證,既可見身熱,汗出連綿,日晡(下午3~5時)潮熱,舌苔黃燥或焦黃起刺,脈沉實有力等里熱熾盛表現,又可有腹滿疼痛拒按,便秘等腑氣不通之象,甚則燥熱之邪挾濁氣上攻心神而見煩躁,譫語,或神志不清,治宜清熱攻下,可選用不同的承氣湯。
少陽病證 多由太陽病發展而來,亦有初起即為少陽病證者。此時邪氣尚存而正氣已傷,邪正多相持於表裡之間。如邪勝則惡寒,正勝則發熱,正邪分爭便寒熱交替出現,所謂「寒熱往來」。因而少陽病的特點是既非發熱與惡寒並見、全身疼痛之表徵,亦非發熱不惡寒、大便燥結之里證,而多伴見口苦,咽干,目眩,胸脅苦滿,心煩喜嘔,不欲飲食,脈弦等少陽經氣不利、膽氣犯胃、氣機不暢之症。故治法不若太陽病解表可愈和陽明病「清」、「下」可痊,而須和解少陽,即一面祛病邪,一面扶正氣,方如小柴胡湯。
太陰病證 病入三陰,太陰首當其沖。太陰病可由三陽病治療失當,損傷脾陽而致,或因脾陽素虛,寒邪直中太陰,以致寒濕內阻,脾之運化功能失職,氣機升降紊亂造成。其表現為腹滿,嘔吐,食慾不振,腹瀉腹痛,喜溫喜按,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脈遲或緩等。上述太陰病證與陽明病證同為里證,只是陽明病多表現為實證、熱證,太陰病多表現為虛證、寒證。但在發病過程中可以相互轉化,如陽明病而中氣虛,即可轉為太陰病;太陰病而陽氣漸復,亦可轉為陽明病。由於太陰病證為虛寒里證的開始階段,病勢較少陰、厥陰病輕淺,治宜溫中散寒,方如理中湯。
少陰病證 主要是病在心腎。可因太陽病治療不當,損傷心腎陽氣,太陰病嘔吐下利進一步嚴重,累及腎陽,或腎陽素虛,寒邪直中少陰,從而使全身內外失去心腎陽氣的溫煦等原因造成。可見全身性虛寒表現,如畏寒蜷卧,精神萎靡不振,嗜睡,手足厥冷,脈微細,或見下利清水樣糞便,小便清長,舌淡苔白等。此外,少陰病亦可因心腎陰液受損,虛熱內生,邪從熱化,以致腎陰虧於下,心火亢逆於上而成,出現心煩不眠,口燥咽干,尿黃,舌尖紅或紅絳少苔,脈細數等症。因此少陰病又有寒化和熱化之分。
治療少陰寒化證宜回陽救逆,方如四逆湯;治療少陰熱化證則宜滋陰降火,方如黃連阿膠湯。
厥陰病證 厥陰為疾病終期轉化階段。如陰寒由盛極而轉衰,陽氣由虛衰而恢復,則病情好轉。若陰寒盛極,陽氣不能與之接續而先絕,則病勢危重。如陰寒雖盛,但陽氣尚能與之抗爭則呈現陰陽對峙,相互交爭,出現口渴,自覺一股氣從下腹上沖心胸,胃脘部疼痛、灼熱,飢不欲食,甚至吐出蛔蟲,四肢厥冷或厥熱交替(陰氣勝則厥冷,陽氣復則發熱),厥多熱少,神志昏亂等寒熱錯雜的症狀。治當調理寒熱,方如烏梅丸。
合病、並病 臨床上病情變化很復雜。上述六種病證既可單獨出現,亦可兩種或三種合並出現。如頭項強痛,惡寒發熱,四肢關節微痛等太陽病證既可與陽明病的身熱,口渴,下利黃色糞水,肛門灼熱等里熱症狀同時出現,亦可在太陽病邪未盡的基礎上,進而出現嘔吐、胸脅苦悶等少陽病證。對於太陽與陽明合病可用葛根湯發汗解表、生津止利,而太陽與少陽並病時可用柴胡桂枝湯雙解太陽與少陽。
追問:
還是沒能理清思路,何為六經?為何要這樣分類?各經有什麼具體含義?要怎樣系統運用?網上的看過啦,但不夠究竟,希望有高人用自己心得指點一二
回答:
經者,氣血流通之處也。人之臟腑與某經相通,即為某經之府,其流通之氣血原由府發出,而外感之內侵遂多以府為歸宿。
傷寒治法以六經分篇,然手足各有六經,實則十二經也。手足之經既有十二,而《傷寒論》但分為六經者何也?按《內經》之論十二經也,凡言某經而不明言其為手經、足經者皆系足經,至言手經則必明言其為手某經。蓋人之足經長、手經短,足經大、手經小,足經原可以統手經,但言足經而手經亦恆寓其中矣。《傷寒論》之以六經分篇,此遵《內經》定例,寓手經於足經中也。彼解《傷寒論》者,謂其所言之六經皆系足經,是猶未明仲景著傷寒之深意也。
經者,氣血流通之處也。人之臟腑與某經相通,即為某經之府,其流通之氣血原由府發出,而外感之內侵遂多以府為歸宿。今將手足十二經及手足十二經之府詳列於下。
手足雖有十二經,其名則分為六經,因手足經之名原相同也。其經有陰有陽,其陽經分太陽、陽明、少陽,其陰經分太陰、少陰、厥陰。其陰陽之經原互相表裡,太陽與少陰為表裡,陽明與太陰為表裡,少陽與厥陰為表裡。凡互為表裡者,因其陰陽之經並行,其陽行於表,陰行於里也。至於經之分屬於府者,足太陽經之府在膀胱,足少陰經之府在腎,足陽明經之府在胃,足太陰經之府在脾,足少陽經之府在膽,足厥陰經之府在肝,此足之三陰、三陽經與府也。
手之太陽經其府在小腸,手之少陰經其府在心,手之陽明經其府在大腸,手之太陰經其府在肺,手之少陽經其府在三焦,手之厥陰經其府在心胞,此手之三陰、三陽經與府也。陽經為陰經之表,而太陽經又為表中之表。其經之大都會在背,而實則為周身之外廓,周身之營血衛氣皆賴其衛護保合,且具有充分之熱力,為營衛御外感之內侵,是以《內經》名之為巨陽。推原其熱力之由來,不外君、相二火,君火生於心之血脈與肺相循環,而散熱於胸中大氣(一名宗氣)以外通於營衛,此如日麗中天有陽光下濟之熱也,是以其經名為太陽。相火生於腎中命門,腎原屬水,中藏相火,其水火蒸熱之氣,由膀胱連三焦之脂膜以透達於身之外表,此猶地心水火之氣(地中心有水火之氣)應春令上透地面以生熱也,為其熱力發於水中,故太陽之經又名太陽寒水之經也。為太陽經之熱力生於君、相二火,是以其經不但以膀胱為府,而亦以胸中為府,觀《傷寒論》陷胸諸湯、丸及瀉心諸湯,皆列於太陽篇中可知也。
至於人病傷寒,其六經相傳之次第,詳於《內經》素問熱論篇,謂「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一日巨陽受之,故頭項痛、腰脊強;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肌肉,其脈俠(同夾)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陽受之,少陽主膽,其脈循脅絡於耳,故胸脅痛而耳聾;三陽經絡皆受其病而未入於臟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陰受之,太陰脈布胃中絡於嗌(咽喉),故腹滿而嗌干;五日少陰受之,少陰脈貫腎絡於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陰受之,厥陰之脈循陰器而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經絡受病入於府者,故可下而已,此《內經》論六經相傳之次第也。至《傷寒論》六經之次序,皆以《內經》為法,而未明言其日傳一經,至愚生平臨證之實驗,見有傷寒至旬日,病猶在太陽之府者,至他經相傳之日期,亦無一定,蓋《內經》言其常,而病情之變化恆有出於常例之外者,至傳至某經,即現某經之病狀,此又不盡然,推原其所以然之故,且加以生平臨證之實驗,知傳至某經即現某經之病狀者,多系因其經先有內傷也。若無內傷則傳至某經恆有不即現某經之病時,此在臨證者細心體察耳。
至於六經之命名,手足皆同,然有因手經發源之府而命名者,有因足經發源之府而命名者。如太陽經名為太陽寒水之經,此原因足太陽之府命名,而手太陽亦名太陽寒水之經者,是以足經而連帶其手經也。他如陽明經名為陽明燥金之經,是因手陽明之府命名(手陽明府大腸屬金,其互為表裡之肺亦屬金),而足陽明經亦名陽明燥金之經者,是以手經而連帶其足經也。少陽經名為少陽相火之經,此因足少陽之府命名(膽中寄有相火),而手少陽經亦名為少陽相火之經者,是以足經而連帶其手經也。太陰經名為太陰濕土之經,此因足太陰之府命名(脾為濕土),而手太陰經亦名太陰濕土之經者,是以足經而連帶其手經也。少陰經名為少陰君火之經,此因手少陰之府命名(心為君火),而足少陰經亦名少陰君火之經者,是以手經而連帶其足經也。厥陰經名為厥陰風木之經,此因足厥陰之府命名(肝屬木而主風),而手厥陰經亦名厥陰風木之經者,是以足經而連帶其手經也。此手足十二經可並為六經之義也。
【來源】鹽山張錫純著《醫學衷中參西錄》
7、張錫純的《醫學衷中參西錄》,對後世有何重要意義?
《醫學衷中參西錄》是河北鹽山縣已故名醫張錫純所著,書中收錄了大量的病例及方劑,以及張錫純先生的評點文章。張錫純先生是我國醫學史上一位捍衛與發揚中醫學的傑出人物,醫界稱其為”執全國醫壇之牛耳者”。
一、重要價值
而所著《醫學衷中參西錄》是他畢生心血的結晶,堪稱理論聯系實際的典範,當時《山西醫學雜志》稱之為“醫書中第一可法之書”,《紹興醫報》稱為“醫家必讀之書”,據《奉天醫學雜志》記載,朝鮮人稱為"至貴至寶之救命書”,而且當時各省立醫校多以此為教材。幾十年前,該書不失為站在時代前沿的偉著,時至今日,仍是一-本授人以巧的傑作。對於指導臨床防病治病、科學研究,仍是不可多得的參考書。
二、作者功績
張錫純,近代中西匯通醫家。反對崇古泥古,固步自封,並崇尚實驗。畢生從事臨床與研究著述,所著《醫學衷中參西錄》影響頗大。重視葯物研究。其於臨床的主要貢獻,是在中西醫匯通思想基礎上充分發揮生石膏治療熱病的功效,創”升陷湯”治大氣下陷。在治療急證、防治霍亂等方面,有所建樹。張錫純青壯年時代,中國內憂外患頻仍,殖民地化迅速加深,人民起義此起彼伏,清王朝統治風雨飄搖。他雖伏處草莽,亦漸知僅習舊學考科舉,難以經世濟民。1881年,補博士弟子員,首次赴北闈鄉試落第,為慰藉祖、父願望,徑赴天津正式進學。後即長期在鄉間教私塾,至1893年方再次參加鄉試。這期間其中醫水平不斷提高,常為人疏方看病,教學時文醫兼授,弟子中日後有多人以醫為業。1885年,他治癒邑中名醫高魯軒、毛仙閣束手的危重症,頗受二人稱道,自此應診幾無虛日。然而,1911年前,仍以訓蒙、教書為職業。第二次鄉試後,張錫純開始接觸西醫及其他西學。1904年,中國廢科舉,興學校,張錫純成為鹽山縣唯一可教代數和幾何學的教員。
三、作者簡介
張錫純,字壽甫,先世原籍山東諸城,明初遷居直隸鹽山邊務里,遂為鹽山人。家道小康,自曾祖始累代業儒,父彤元(字丹亭)為庠生,以訓蒙終其生。其家訓教子孫宜訓蒙兼習醫而益世潤身。錫純天資穎悟,遵家訓,誦讀之暇,游藝方書,後兩赴秋闈不第,竟以醫名於時。
受時代思潮的影響,接觸西學之後,張錫純萌發了衷中參西的思想,主要潛心於醫學。1900年前後十餘年的讀書、應診過程,使他的學術思想趨於成熟。1909年 ,完成《醫學衷中參西錄》前三期初稿。此時他年近50 ,開始在《紹興醫葯學報》發表文章,醫名漸著於國內。
8、肚子脹五年多了,小腹也墜脹,大便不成型,吃了很多葯也沒治好,睡覺也不好,用張錫純的什麼葯方能治好?
指導意見:
朋友你好,從您的情況來看考慮是胃腸動力差啊,多跟長期飲食無規律,胃腸功能紊亂等因素有關可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嗎丁啉或者西沙比利進行治療,要按時吃飯飲食有規律,避免暴飲暴食,堅持飯後散步,經常坐坐腹 部按摩也是非常好的,
9、張錫純呼降吸升法有用嗎
個人覺得非常有用,堅持過半年,心清神明。大病的不知道,但對一般的感冒有很好的輔助治療作用,其中對失眠最為有效,是走出亞健康的最好方法。
10、張錫純治病的經典方子
1916年的正月上旬,張錫純隨著部隊的巡防營調動,從廣平移師到德州。
他們是在邯鄲上的火車,從南向北進發。正月里天氣寒冷,而那個時候調動部隊用的火車都很破,刺骨的寒風從破掉的車窗吹入。結果等到了德州時,同行的有五六人都發燒了,但奇怪的是一點汗都沒有。
這是什麼病呢?是傷寒,也就是風寒感冒。一般是被冷風吹到了,開始時是身上冷,如果這個時候沒有辦法控制,則會入里化熱,變成身上高熱,發燒,心煩,一般還有出汗的症狀,此時張仲景是用白虎湯來治療的,如果沒有出汗,說明體表仍為寒邪所閉,張仲景是用麻杏石甘湯等方劑來治療。
但是,張錫純學習張仲景,卻並不拘泥於使用原方。他看這些士兵都不出汗,身上發熱,就想了一個辦法,他找來生石膏和粳米兩味葯,生石膏用二兩,壓成細末,粳米就是我們吃的大米,用二兩半,這叫石膏粳米湯,是張錫純自創的方子,用水三碗熬湯。等大米熟了,這個湯也好了,趁熱喝這個清汁,借著這個熱氣,讓身上出汗。方子裡面的生石膏是透里熱的,能夠把熱邪從裡面清透出去,這個粳米是用來和胃氣的,不讓生石膏傷胃氣,同時可以使得生石膏的葯性逗留於胃中,這樣更長時間地發揮作用。
那麼張錫純怎麼散去這些患者體表的寒邪呢?他非常巧妙地用這個熱湯來散寒,人喝了熱湯以後,會出一身汗,那麼體表的寒邪就會散了,這就和我們在剛剛感冒的時候,喝碗熱姜湯可以出汗散寒一樣。
當時,張錫純就讓這些士兵一起喝這個熱湯,大家都出了一身的汗,病就都痊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