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肩周炎 > 腕踝針對創傷性肩周炎效果

腕踝針對創傷性肩周炎效果

發布時間:2021-03-12 09:00:53

1、人體各個關節(肩關節 肘關節 腕關節 髖關節 膝關節 踝關節)會出現哪些臨床病症?以及其治療方法。

你好!范圍太大,簡述如下:

肩關節損傷多見於肩周炎,俗稱五十肩;肘關節損傷多見於肱骨外上髁炎,俗稱網球肘。腕關節損傷多見於腱鞘炎,腱鞘囊腫,Colles骨折等;髖關節損傷多見於股骨頭壞死;膝關節多見於滑膜炎,骨性關節炎半月板損傷等;踝關節多見於扭傷。

關節及關節周圍軟組織損傷,西醫、中醫治療方法都很多,也很有效,不一一例舉,詳細了解可以百度一下。

2、針灸肩周炎針肩五針都包括什麼

一、肩周炎常見的治療方法
1、拔罐:拔罐治療肩周炎常選用的穴位有:肩井、肩隅、肩前、肩貞、天宗等穴位。每次選兩個穴位,交替使用。
2、外敷葯膏。自我按摩、鍛煉之後,肩關節會感到疼痛、發熱、活動范圍增加,這是血液循環增加,粘連組織松解的表現。此時正是繼續鞏固治療的好時機,可以在肩部痛點處塗抹扶他林等解熱鎮痛的葯膏,也可塗些紅花油等中成葯水,以活血化淤。最好再外貼些葯膏,如傷濕祛痛膏、麝香壯骨膏、狗皮膏等。這是常見的治療肩周炎的方法之一。
3、中葯:以祛風散寒、解痙通絡,活血化淤為目的的。這是常見的治療肩周炎的方法。
4、刮痧:刮痧治療肩周炎常選用的經絡有:手臂外側的肺經、大腸經。每周可刮1~2次。
5、局部麻醉是屬於肩周炎的治療方式之一,是指在肩胛上神經周圍或臂叢神經肌間溝注射局麻葯物,可以緩解肩周炎的疼痛症狀,然而這種肩周炎的治療療效維持時間短暫,沒有證據表明能夠改變自然病程。所以治療肩周炎只能用於輔助。
6、肩痛穴(此穴位於腓骨小頭至外踝高點連線的上三分之一處。即足三里穴下兩寸,偏外一寸..)是治療肩周炎的特定穴位,經基礎研究,此穴具有消炎,鎮痛,促進軟組織修復等多種功能,還可以用於保健,抗衰老。

7、肩周炎早期,以疼痛症狀為主的病人,針灸治療可每日進行1次,後期以肩關節功能運動障礙為主的患者,治療通常隔日1次,12次為1個療程,兩個療程之間休息7日,針灸治療肩周炎所選擇的穴位主要有,肩髃,肩峰,肩髎,曲池,條口穴(距足三里5寸,脛骨前緣外側一指寬處),並結合循經取穴和同名經取穴的原則。如肩峰處有壓痛點或後伸肩痛,活動困難時,以太陰經為主,取手,足太陰經穴,先刺陰陵泉,再刺尺澤、太淵、肩髃、曲池、合谷、天宗等穴。有壓痛點或內收困難時,以陽經為主,取手,足太陽經為主,取手、足太陽經穴,先刺陽陵泉,再刺肩髎,外關。凡刺下肢穴位時,患肩應同時作上舉,外展和內收等動作。
8、還可以按摩:肩三針(肩前--在腋前皺襞盡頭上1 寸;肩後--在腋後皺襞盡頭上1.5 寸,此二為奇穴和肩髃)、肩髎、臑腧、肩貞、天宗、秉風、肩外俞、抬肩(肩峰前下1.5寸,此為奇穴)等。
9、陽陵泉穴治療肩關節周圍炎
取穴:陽陵泉穴,進針2寸,提插捻轉,手法強刺激,同時令患者活動患肢,10分鍾後頓覺肩部輕松,上舉、外展功能恢復正常。
10、條口穴治療肩關節周圍炎
取穴:條口透承山,取患側,採用26號3-4寸毫針,刺入條口,針尖透向承山,得氣後施捻轉之瀉法(強刺激),使針感放射到肩部,針感有酸麻脹熱,留針15分鍾而愈。
11、中平穴治療肩關節周圍炎
取穴:左側中平穴。患者取坐位,局部常規消毒,採用28號毫針3寸1根,行直刺法,病人感到針感閃電式傳至大腳趾,疼痛立即緩解,令其活動患肢,上舉達170°,外展達70°。

二、生活中如何預防肩周炎?
首先,應保持正確的做卧站姿勢。如:站立時要挺拔胸背、沉降肩臂,下頜內收,後方觀看,軀干左右對稱;坐著時要挺拔胸背,下頜內收。椅背7°~10°後傾,膝關節的位置比股關節水平稍高一些,覺得舒適自然;卧姿:高低適中的枕頭,符合頸部的生理曲線,通常仰卧、側卧等各個狀態均可,但俯卧姿勢盡量避免。側卧時尤其要注意避免下位肩膀的過度受壓。可選擇厚薄相宜的軟枕墊在耳側,維持頸肩部的相對位置。
其次,避免長時間的伏案工作。伏案工作者常低首聳肩,長時間這一姿勢將使頸部及肩部肌肉的負擔增大,導致肩周肌肉群的勞損。近來,隨著電腦的普及和網路的發達,越來越多的人坐在屏幕前敲打鍵盤,使腕源性肩周炎的發生大大增加。這類人首先應選擇高矮適中的椅子和電腦台,另外在工作30~45分鍾後,最好起立作5~15分鍾的康復運動,舒展腰肢,轉動頭頸,舒松肩關節。
同時,洗澡不宜用過涼的浴水。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到你,謝謝

3、穴道是封閉著的么?為什麼要打通。怎麼打通,打通之後的好處,壞處。

平時穴位因各種原因可能造成堵塞,所以要用按摩等方式打通。打通不同的穴位後,可以緩解疾病,保健養生。但值得注意的是打通穴位因人而異,不是所有人都適合。

穴位:

醫學上指人體上可以針灸的部位,多為神經末梢密集或較粗的神經纖維經過的地方。也叫穴、穴道。

按摩養生穴位的好處:

平常按摩養生穴位可以治療和緩解疾病,有養生保健的作用,但並不意味著它能包治百病。除了局部按揉外,還要調整全身的狀況。值得注意的是,穴位按揉雖然簡單有效,也並不是人人適合,尤其是孕產婦和體弱者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不要隨意嘗試。

養生穴位-足三里穴

在民間一直有「常按足三里,勝吃老母雞」的說法,在本站中,關於足三里穴位的介紹文章也有好幾篇,看來這個穴位的確是人體內非常重要的養生穴位,足三里的位置在外膝蓋窩下方3寸。中醫有「肚腹三里留」的要訣,說的是,如果我們有肚腹部的疾病,如慢性胃腸炎、慢性腹瀉、胃寒等,都可以按揉足三里。另外,足三里對高血壓、冠心病、肺心病、腦出血、動脈硬化等心腦血管疾病也有很好的預防作用。在白領和亞健康人群中,每天按壓足三里養生穴位10分鍾,可以減輕工作壓力,緩解疲勞狀態。

養生穴位二:湧泉穴-安神健體穴

湧泉穴為腎經之首,位於足底,在足掌的前1/3、彎屈腳趾時的凹陷處。民間有「三里湧泉穴,長壽妙中訣;睡前按百次,健脾益精血」的說法。每天洗腳後,可以用艾灸來回灸上十分鍾,或者用雙手大拇指摩搓兩足底湧泉穴10分鍾左右,非常有助於睡眠。對於有神經衰弱的人,可將漸漸將時間延長為半個小時。夏天快到了,你可赤腳或穿襪在鵝卵石路上散散步,多刺激湧泉穴,雖然開始不習慣時會很痛,多練習就好了,不要怕痛對身體效果很好的。

養生穴位-湧泉穴查看大圖

養生穴位二:湧泉穴

養生穴位三:三陰交穴-滋陰養顏穴

三陰交被稱為女人的穴位,位於小腿內側,腳踝骨的最高點往上3寸處。按揉三陰交,有助於打通人體淤塞,保養子宮和卵巢,還有調月經、除斑、祛皺、祛痘,治療皮膚過敏、皮炎、濕疹的作用。從經期前三天開始,每天按揉三陰交,堅持三個月,可以緩解月經不調、痛經等問題。按揉時,將拇指直立放在穴位上,先向下按壓再揉,每次1分鍾左右,停歇後再揉。按揉三陰交有調暢人體氣血運轉的作用,但它並不適合孕婦,如果您快當媽媽了的話,就不要常按了哦。

養生穴位四:關元穴-補腎固元穴

十大養生穴位中的關元穴在肚臍以下3寸(約為除拇指外四根手指並攏的寬度)處就是關元穴。按揉關元穴可補充腎氣,延緩衰老。對男性來說,按揉關元穴可以緩解腎虛、腰酸、掉發等問題。對女性來說,按揉關元穴可以治療和緩解很多婦科病。按揉關元穴前,要先搓熱手掌,將掌心對准腹部的關元穴做搓揉的動作,由輕到重,直到感覺發熱。

養生穴位-關元穴查看大圖

養生穴位-關元穴

養生穴位五:風池穴-明目醒腦穴

中醫講「頭目風池主」,就是因為風池穴能治療大部分風病。風池穴位於後頸部,後頭骨下,兩條大筋外緣陷窩處,與耳垂齊平,常與攢竹穴、太陽穴、睛明穴、四白穴等配合,治療眼部疾病,緩解眼部症狀。按揉以上穴位,同時配合頸椎矯治,對治療近視眼有很好的療效。此外,按揉風池穴和周圍肌肉,可以有效地緩解頸椎病、外感風寒、內外風邪引發的頭痛,以及長時間低頭工作導致的頸部疲勞。工作間隙,輕叩風池穴,可起到提神醒腦、消除疲勞的作用。

養生穴位六:中脘穴-養胃穴

中脘穴在腹部正中線上,胸骨下端與肚臍連接線中點處,按壓時會有酸痛感。胃不好的人可以常按中脘穴。急性胃刺痛患者可點按中脘穴,用手指按壓10秒,松開,再壓,如此反復,三五分鍾就可緩解症狀;慢性胃不適患者可按揉中脘穴,用手掌輕揉,可促進消化;急性胃腸炎患者在按揉中脘穴的同時,還可以按揉天樞穴(位於肚臍旁2寸處)、大巨穴(位於臍下2寸旁開2寸)配合治療。

養生穴位七:內關穴-養護心臟穴

伸開手臂,掌心向上,握拳並抬起手腕,可以看到手臂中間有兩條筋,內關穴就在離手腕距離兩個手指寬的兩條筋之間。按揉內關穴有助於血氣暢通,用大拇指垂直往下按,每次按揉3分鍾左右,直至局部感到酸麻。除了保護心臟,內關穴還是個救急的穴位,在病人突發心臟病時,先讓病人平躺,在等待急救期間,配合按揉內關穴可起到緩解疼痛的效果。此外,按揉內關穴還能緩解頭疼、口乾、嗓子疼、頸椎病、肩周炎、腰部疼痛等病症。

養生穴位八:合谷穴-清熱止痛穴

合谷穴又稱虎口,位於拇指和食指合攏後,隆起肌肉最高處。合谷穴有清熱解表、鎮靜止痛的作用,對頭面部疾病,有很好的緩解和治療作用。由於風熱感冒引起的頭痛發燒、上火牙疼,吃了葯不能馬上見效,均可通過指壓合谷穴來緩解,力道以感到酸、麻、脹為宜。如果伴有發燒,可用瓷湯勺刮頸後部皮膚或用手指揪拉周圍皮膚,直到發紅發紫,有助於排出熱毒,較快退燒。

養生穴位九:委中穴-解腰背酸痛穴

委中穴位於膝內窩腘窩處中點。中醫講,「腰背委中求」,長期久坐、姿勢不當造成腰背和肩膀不舒服的上班族或常感腰酸背痛的老年人,常按委中穴可以通暢腰背氣血。按揉委中穴時,力度以稍感酸痛為宜,一壓一松為1次,一般可連續按壓20次左右。值得提醒的是,腎虛引起的腰痛還是要以補腎為本。

養生穴位十:陽陵泉穴-舒筋活絡穴

陽陵泉在小腿上,找它的時候要端坐不動,用手摸腿,膝關節外下方有一個突起,叫腓骨小頭,腓骨小頭前下方的凹陷就是陽陵泉的位置。平時按揉陽陵泉,再配合活動肩膀,可以緩解肩膀周圍的疼痛。此外,陽陵泉還對乳房脹痛、兩肋脹痛,肋間神經痛有緩解作用。

4、風濕性關節炎,大腿關節響,肩周炎疼痛,雙手不能彎曲無力,腳踝掛氣,吃什麼葯治療?

?

5、關節炎最佳治療方法?求好方法!!請教了。

題主您好,從你的問題可以看出你不了解關節炎!
關節炎因其成因不同分為很多類,例如腎臟功能下降和代謝紊亂會造成痛風,肩部關節受風寒會造成肩周炎等等。
題主一定要搞清楚自己得的是什麼關節炎,然後在控制炎症和疼痛之後,著手治療引發關節炎的病根,只有這樣關節炎才能真正控制住
關節炎較難根治,但是可以控制和減輕,甚至於可以接近治癒,但一定要早,越早治療越容易
題主可以將確切的情況告知,我們針對性進行交流

6、頸椎病折磨的我快瘋了,求醫?

頸椎病一系列臨床表現
頸椎病,逐漸成為常見病,與長期低頭作業、伏案工作等有關。其主要病因是由於日常生活中,長時間不良姿勢導致頸椎退行性病變所引起的一系列臨床表現。
最常見的頸椎病有下列幾種:1、神經根型:由於支配上肢的神經受到刺激,肩部、上肢麻木、疼痛,手指活動不靈,不能很好地完成拿筷子、系扣子等動作。2、脊髓型:早期為雙下肢麻木、活動不靈、行走困難,走路時雙腳步感覺像踩棉花,後期可發展至大小便障礙,雙上肢麻木、無力。3、交感神經型:頭暈、頭痛、視物模糊,心慌、異常出汗、耳鳴等。4、椎動脈型:由於椎動脈受刺激,導致腦供血不足,表現頭暈、頭痛,可因轉頭時突然加重甚至暈厥(短暫昏迷)5、混合型:兩種或兩種以上類型同時存在。

頸椎病重在預防!
目前醫學界還沒有有效治療頸椎病的方法,總的來說頸椎病重在預防。雖然頸椎病多發生在中老年,但病變過程往往開始於青少年時期。特別在目前上班族中,頸椎病的發病年齡已經大大提前。
針對頸椎病的致病因素——勞損、落枕、睡姿不良、枕頭不當、風寒、頭頸外傷等,如我們能盡早採取有效預防措施,則可以降低頸椎病的發病率或推遲其發病時
有哪些人易患頸椎病?
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有一份特定的工作,而每種工作的性質、勞動強度和某種姿勢的持續時間是不相同的。對於頸椎病來說,有著其特定的發病人群。
從發病年齡來說,中老年患者的發病率最高,據統計,頸椎退變的發病在中年時為50%,至70歲以後,可達100%。首先是頸椎間盤的退變,髓核水分減少,彈性下降,纖維環纖維變性破裂,退變後的椎間盤,很容易造成損傷而促使頸椎病的發生。其次為骨質增生,多發生在肌肉及韌帶、關節囊等附著部,在頸椎上多出現在關節突、鉤突關節部及椎體的軟骨緣。另外尚有韌帶的退變,如黃韌帶肥厚、前後縱韌帶骨化、項韌帶勞損鈣化。
從職業因素來考慮,處於坐位,尤其是伏案低頭的人員,頸椎病的發病率特別高。這類人員常常從事刺綉、縫紉、微機操作、打字、編輯、雕刻、寫作、繪圖、儀表修理、化驗等工作。長期低頭伏案工作,因易造成頸後部的肌肉、韌帶勞損,椎管的內外平衡紊亂,椎間盤受力不均,從而加速發病。同理,長期從事頭頸部朝一個方向旋轉職業的人,如射擊運動員、教師、交通警察、紡織工等,亦易引起頸椎勞損,發生頸椎病。
隨著高科技、現代化大生產的發展,伏案工作人員越來越多,頸椎病的發病也呈增生趨勢,並且向年輕化發展。臨床上,年齡在20歲,甚至十幾歲的頸椎病人也能見到。因此,改善工作環境及工作姿勢,做好頸椎病的預防,降低發病率、延遲發病年齡是目前很重要的課題。
頸椎病的治療和護理
多數頸椎病病人一般有從急性發作到緩解、再發作、再緩解的規律。多數頸椎病患者預後良好;神經根型頸椎病預後不一,其中麻木型預後良好,萎縮型較差,根痛型介於二者之間;椎動脈型頸椎病多發於中年以後,對腦力的影響較嚴重,對體力無明顯影響,有的椎動脈型患者終因椎基底動脈系統供血不足形成偏癱、交叉癱,甚至四肢癱,脊髓型頸椎病對患者的體力損害較為嚴重,如不積極治療、多致終生殘疾、但對腦力的影響小。
治療方法:1、日常保健:睡覺時枕頭不要過高或過低,以頸部平直為宜(枕高8—10公分),質地應松軟;不要躺著看書、看電視;避免長時間低頭工作,伏案工作者,最好每2—3小時到戶外活動15—20分鍾,或做頸保健操,但禁劇烈活動;注意頸部保暖,避免風扇、空調直吹;乘車或運動時注意頸部保護,避免急拐彎、急煞車或突然轉頸。
2、葯物治療:在醫生指導下,服用止痛消炎、神經營養、活血化瘀等葯物。
3、物理治療:包括牽引、按摩、理療等,均需在有條件的正規醫院進行。
4、手術治療:對於症狀較重、保守治療無效的病人需要手術治療;脊髓型保守治療很少有效,盡管早期症狀較輕,一經明確診斷,也應盡早手術。
5、頸托和圍領:主要用以限制頸椎過度活動,而病人行動不受影響。目前有一種充氣型頸椎牽引器,除固定頸椎外,還有一定的牽引作用。
護理措施
(1)讓病人了解頸椎病的有關知識,提高防病意識,增強治療信心,掌握康復的方法。觀察病人治療過程中經受心理情緒的變化,調節心理情緒,保持心理健康。
(2)正確有效牽引,解除機械性壓迫。注意牽引時的姿勢、位置及牽引的重量,並及時發現牽引過程中的反應,如是否有頭暈、惡心、心悸等。由於病人頸部制動,應減輕局部刺激。正確應用理療、按摩、葯物等綜合治療,以解除病痛。正確指導病人的頭頸功能鍛煉,堅持頸部的活動鍛煉,方法為前、後、左、右活動及左、右旋轉活動,指導病人兩手做捏橡皮球或毛巾的訓練,以及手指的各種動作。
(3)非手術治療過程中注意疼痛部位,肢體麻木無力的變化。按時測量體溫、脈搏、呼吸、血壓。長期卧床的病人,應注意有關卧床並發症的預防與觀察。經常用50%的紅花酒精按摩病人的骨突部位,如骶骨、尾骨、足跟處、內外踝等。按摩上、下肢肌肉,鼓勵病人主動加強各關節活動。
4.治療與急救
(1)神經根型、交感型頸椎病可採用非手術療法治療。非手術療法也是手術治療的基礎,是治療頸椎病的基本方法,它可使頸椎病的症狀減輕、好轉、治癒,對早期病人尤其應如此治療。常採用頭部牽引、理療、局部制動、葯物治療等措施。
(2)頭部牽引用刻枕吊帶取坐位或仰卧牽引。
(3)按摩可與牽引治療配合,在牽引後進行,可以加速炎性水腫消退和改善神經的供血。按摩可以改善局部血液供應,松馳肌肉痙攣,解除疼痛,緩解症狀。
(4)局部制動症狀輕者不需制動,可用消炎鎮痛劑及舒筋活血中葯等。症狀嚴重者可用硬紙殼、泡沫塑料條或石膏條製成簡單圍頸局部制動,也可用頸支架制動。
(5)加強頸部活動鍛煉疼痛好轉後,逐漸作頸部各方向活動,以增強頸部肌力。平時應注意卧位的姿勢及枕頭的高度,仰卧時枕頭不宜過高;側卧時枕頭可略高,使頸部與軀干保持一條線,而不偏向一側。

與腕踝針對創傷性肩周炎效果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