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耳穴壓豆治慢病效果怎樣?
從傳統中醫理論角度上講,耳與臟腑、經絡系統息息相關,耳穴可以反映經絡系統、五臟六腑的疾病,亦可經刺激耳廓反應點(耳穴)對其進行調節,已達到治病強身的目的。中醫認為近視是因為眼部調節機能失常、臟腑功能失調,肝氣不足、眼部氣血不暢、先天發育不足或後天用眼不當,「久視傷目」等所致。耳穴具有疏經活血、疏肝明目,健腦宜視的功效,故耳穴療法有顯著療效不足為奇。
耳穴壓豆通常用中葯王不留行籽在耳朵壓痛點或特殊耳穴上貼壓,對皮膚無損害,亦無任何副作用。每次根據情況選取3~5穴,可雙耳取穴。3~5天換帖一次,6次為一療程,貼壓期間可每天自行按壓耳穴3~5次,每穴1~2分鍾。
2、耳穴壓豆法的主治病症
一、膽石症
膽石耳穴方(《中國民間療法》) 王不留行e68a847a6431333361303035籽。取耳穴胰、肝、膽、脾、胃、食道、賁門、內分泌、皮質下、交感、神門等。將王不留行籽放置在一塊o.6×0.8cm見方的橡皮膏中央,上述耳穴(單側)分別各貼置一塊,間隔1~2天後撕去,貼另一耳穴,反復交替。每次飯後用手輕輕揉按各穴,共20分鍾左右,以加強刺激。治療期間每天中午食脂肪餐,可吃油煎雞蛋兩個或其它高脂肪、高蛋白飲食。功能疏肝利膽排石。主治膽石症。
二、失眠
壓豆安眠方(中醫雜志1990;(10):46) 王不留行籽。選擇耳穴神門、皮質下、枕、垂前、失眠(主穴);心、肝、脾、腎、膽、胃(配穴)。先用75%酒精局部消毒,然後取王不留行籽貼在0.6cm見方的膠布中間,對准穴位帖敷,並用手指按壓,每日3~5次,每次3分鍾左右,貼敷1次持續3~5天。功能清心安神,交通心腎。主治頑固性失眠。
三、支氣管哮喘
耳穴壓豆定喘方(黑龍江中醫葯1978;(1):36) 生白芥子或王不留行籽。取耳部支氣管、肺、腎上腺、前列腺、內分泌等穴,將葯籽置於O.3×0.5cm的膠布中央,貼雙耳上述穴位,囑患者每日壓4~6次,每次每穴按壓1~2分鍾。功能宣肺平喘。主治各型哮喘。
四、腹痛
腹痛耳穴壓豆方(經驗方) 王不留行籽或白芥子。取耳穴腹點、腹痛點、脾俞點,將葯籽置於O.3×0.5cm的膠布上,貼於雙側上述部位,囑患者半小時按壓1次,每次按壓5分鍾。功能理氣止痛。主治各種原因所致的腹痛。
五、膽囊炎
利膽耳穴方(《中醫外科》) 王不留行籽。用耳穴探測儀檢查,在耳穴壓痛點上敷貼中葯王不留行籽。每日或隔日1換,10次為1療程。功能疏肝利膽止痛。主治膽囊炎、膽區疼痛。
六、冠心病
冠心止痛方(四川中醫1987;(2):28) 王不留行籽。取耳穴心、冠狀動脈後(位於三角窩內側和耳輪腳末端)、小腸、前列腺後穴,取王不留行籽置於菱形膠布上,貼一側耳穴上述各穴,囑病人每日按壓4次,每次每穴按壓40次,5天交換1次,10天為1療程。功能理氣活血止痛。主治冠心病、心包炎、胸膜炎等引起的心前區疼痛。
七、高血壓病
降壓耳穴方(黑龍江中醫葯1988;(4):29~31) 王不留行籽。取單側耳降壓溝、降壓點、神門、內分泌、腦、耳後腎穴。將王不留行籽置於菱形膠布上,壓於耳穴上,每穴壓1粒,每次按揉各穴3~5分鍾,每日按壓3次,每隔3日換壓對側穴位,1個月為1療程。功能降血壓。主治各種原因引起的高血壓。
八、眩暈
止暈耳穴方(江西中醫葯雜志1988;(1):43) 王不留行籽。主穴:內耳、額、枕、腦點、神門、交感;配穴:肝陽上亢加心、肝、腎、三焦。氣血虧虛加脾、胃、腎;腎精不足加腎、子宮或睾丸、內分泌;痰濁內蘊加肺、脾、腎、皮質下;瘀血阻絡選加腦干、腎、內分泌、皮質下。將王不留行籽貼壓於穴位上,每穴1粒,隔日換葯1次,3次為1療程。功能滋陰潛陽、活血化瘀、化痰通絡。主治各型眩暈。
九、水腫
利水消腫耳穴方(中國針灸1989;(6):15) 王不留行籽。
主穴:腎、腎俞、輸尿管、膀胱;配穴:交感、腎上腺、神門、三焦、內分泌,根據病情再配以心、肝、脾、肺穴。將粘有王不留行籽的膠布貼於所選穴位上,囑患者每日按捏十幾次,每次3~5分鍾。每次選『3~4個穴。2天1次,1周為l療程。功能疏通三焦。化氣行水。主治各型水腫。
十、自汗
止汗耳穴方(經驗方) 王不留行籽。選擇耳穴肺、交感、腎(主穴)、內分泌、腎上腺、三焦(配穴)。局部常規消毒後,將粘有王不留行籽的O.6cm見方的膠布對准穴位敷貼。用手指按壓3分鍾,每日5次。3~5天換穴1次。功能調陰陽和營衛。主治自汗、盜汗。
十一、尿瀦留
耳穴利尿方(北京中醫1986;(5):58) 火柴1根。在耳穴的泌尿區(腎、膀胱點),找出明顯的壓痛點,以火柴棍的火葯端,捻轉壓迫,強刺激,兩耳交替進行,每個壓痛點捻轉壓迫5分鍾。功能化氣行水利小便。主治肛門術後尿瀦留。
十二、泌尿系結石
排石利尿方(吉林中醫葯1986;(4):15) 王不留行籽。耳穴腎、膀胱、輸尿管、尿道、三焦、外生殖器。用帶王不留行籽的膠布固定於穴點處,每日壓迫5次(每次按壓處微痛為度),每次30分鍾,3日換葯一次。並囑病人在按壓前20分鍾,飲水250~500ml,並適當增加活動量。功能利水通淋排石。主治泌尿系結石、小便淋漓。
十三、頸椎病
頸椎病耳穴壓豆方(《耳穴診療法》) 王不留行籽。選擇頸椎耳穴相應部位對稱貼壓,3天換貼1次,治療間酌情進行耳穴局部按摩。雙耳貼壓10次為1療程。主治各型頸椎病。
十四、腰痛
耳穴壓豆止痛方(《耳穴診療法》) 王不留行籽。耳穴腰、腎、肝、神門等,按耳穴壓豆法操作,3天換1次,1個月l療程。功能補養肝腎。主治腎虛腰痛。
十五、月經不調
耳穴壓豆調經方(河北中醫1987;(3):17) 王不留行籽。主穴:腎、子宮附件、盆腔、內分泌、腎上腺、皮質下、卵巢。配穴:膈、心、肝、脾、腰痛點。以王不留行籽用膠布貼壓穴處,主穴必貼,配穴隨症選用,左右交替貼壓,每日按壓3~4次,每次15~20分鍾。隔日1次,15次為1療程,連貼兩個療程,間隔半個月可繼續貼。功能涼血活血、調經止血。主治月經過多的月經不調。
十六、閉經
通經耳穴壓豆方(雲南中醫雜志1985;(5):37) 綠豆。以綠豆壓耳穴內分泌、子 宮、腎、卵巢、肝,每次取單側,每3日交換1次,連用至愈。功能調氣血通經脈。主治各種閉經。
十七、痛經
調經止痛方(湖北中醫雜志1986;(6):44) 王不留行。以王不留行用膠布貼壓子宮、肝、膽、腎、腹、內分泌、腎上腺、降壓溝、耳迷根穴位。每日按壓10次以上,越痛越按。功能調經止痛。主治各種痛經。
十八、小兒遺尿
耳穴壓豆遺尿方(中醫葯學報1987;(4):32) 王不留行。耳穴取膀胱、腎、脾、胃、心、神門、腦點。常規消毒一側耳廓,將王不留行籽粘在O.3×O.3cm見方的膠布上,對准以上所選穴位貼壓。囑其每日按壓3次,每次5分鍾左右,睡前必須按壓1次。每6日兩耳交替貼壓1次。治療期間定時換醒小兒小便。功能溫補下元。主治小兒遺尿。
十九、失音
耳穴壓豆發音方(經驗方) 王不留行籽。選取耳穴肺、大腸、腎、膀胱等處,埋壓王不留行籽,膠布固定。功能滋腎潤肺。主治肺腎陰虛型失音。
3、耳穴壓豆的禁忌症
有傷口就不能用,比如有潰爛或者耳朵長凍瘡等
4、耳穴壓豆越疼說明病的越重嗎?
您好患者,耳穴壓豆是穴位治療疾病的一種方式,不是說明越疼,病的越重。
5、什麼是耳穴壓豆療法
什麼是自行耳穴壓豆療法介紹: 耳穴壓豆療法是通過在耳廓穴位上貼壓各種葯豆,使局部產生酸、麻、脹、痛等刺激的反應,從而達到防治疾病的一種科學實用療法。 該療法現被廣泛地應用於臨床各科,尤其在治療粉刺、黃褐斑、近視眼、視疲勞、肥胖、神經衰弱、記憶減退、抑鬱、焦慮症、戒煙等有其獨特的效果。又被稱為「替代醫學療法」。筆者將自行該術的方法與技巧,以及在治療以上疾病中的神奇驗穴,教會讀者與患者,通過自行壓豆治癒自己的頑疾,其樂趣是無窮的,也免於您要奔忙於醫院與診所中實施耳穴壓豆。 【治病原理】 中醫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五臟六腑與四肢百骸通過分布於周身的經絡聯為一體,外在的任何生理與病理反應均是內在臟腑對外折射出的生理與病理體現,並又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方法診斷出正常與異常,從而根據辨證來處方用葯。 通過耳穴診療疾病早在2000年前《靈樞·厥病》篇就有記載;隨後歷代醫家對耳穴治病的機理進行了相關的研究,認為耳為十二經脈氣血匯聚之所。正如《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所言「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竅,其精陽之氣走於目而為睛,其別氣走於耳而為聽」。 根據全信息理論,認為耳為倒立的一個胎兒,內在臟腑與四肢軀干均在耳廓部有相應的對應點。通過這些對應點色與形的改變,以及局部脫屑、丘疹、結節,壓痛敏感等反應,就可通過耳廓視診來診斷內在臟腑的生理與病理變化;選擇這些對應點壓豆,並施以按、壓、捏等外力刺激,通過神經與經絡的感傳效應,可調整內在臟腑與氣血失調。 從耳廓的解剖關系來認識,耳廓神經分布十分豐富,包括了耳大神經、枕小神經、耳顳神經、迷走、舌咽面混合神經;同時論證了《黃帝內經》靈樞篇提出的「足太陽的分支到耳上角,足陽明上耳前,足少陽下耳後,分支到耳中,手太陽的分支到耳上角,手陽明別絡入耳中,陰經則通過其別支合於陽經而與耳部相聚也」。均說明了五臟六腑、十二經脈均匯聚於耳部。
6、有人用過耳穴壓豆么?
貼在耳朵上那些小粒粒嗎?貼過,很痛。不管用。。。
7、耳穴壓豆法治頸椎病的組方是什麼?
組方:在雙耳廓上取公安部
8、耳穴壓豆的介紹
中醫認為,人的五臟六腑均可以在耳朵上找到相應的位置,當人體有病時回,往往會在耳廓答上的相關穴區出現反應,刺激這些相應的反應點及穴位,可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這些反應點及穴位就是耳穴。耳穴壓豆法是在耳針療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保健方法。具體操作是將表面光滑近以圓球狀或橢圓狀的中葯王不留行籽或小綠豆等,貼於0.6×0.6厘米的小塊膠布中央,然後對准耳穴貼緊並稍加壓力,使患者耳朵感到酸麻脹或發熱。貼後囑患者每天自行按壓數次,每次1~2分鍾。每次貼壓後保持3~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