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黃帝內經當中的怪病治法叫什麼方法的?
黃帝內經當中的怪病治法叫什麼方法的?岐伯告訴黃帝:病在初起時候,可以用刺法的方法就可治癒。如果病勢正盛,就必須等一下,等到病勢稍微衰退的時候,用針刺的方法就可以治癒了。所以當病輕的時候,就使用發散宣揚之法來治癒疾病;病重的時候,就使用削減的方法治癒疾病;如果氣血衰弱的,就應用補益的方法治療。如果患者形體虛弱,就應當用溫補其氣的方法治療;如果是精氣不足的患者,就應當用厚味補的方法來治療。如病在上的,可用吐法;病在下的,可用疏導之法;病在中為脹滿的,可用瀉下之法;其邪在外表的,可用湯葯浸漬以使出汗;邪在皮膚,可用發汗,使其外泄;病勢急暴的,可先控制他的症狀,然後再治療;對於實症,則用散法或瀉法。要觀察病在陰還是在陽,以辨別其剛柔,陽病應當治陰,陰病應當治陽。確定病邪在氣還是在血,更防其血病再傷及氣,氣病再傷及血,所以血實宜用瀉血法,氣虛宜用導引法。
岐伯在此經文中列舉了許多治療原則,而他的主要精神,在於辨別其病之屬陰屬陽,屬氣屬血,在上在下,在表在里,以及疾病之輕重,正氣之虛實,從而決定其治療原則,如補瀉、宣通、汗散等等,辨證論治,取用無窮。
《黃帝內經》原文:
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面已。故因其輕而揚之;因其重而減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滿者,寫之於內;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其在皮者,汗而發之其標悍者,按而收之;其實者,散而寫之。審其陰陽,以別柔剛,陽病治陰,陰病治陽;定其血氣,各守其鄉,血實宜決之,氣虛宜掣引之。
2、《黃帝內經》的按摩療法是怎樣的?
秦漢時期,出現了我國最早的醫典《黃帝內經》,共36卷162篇,其中《素問》9篇論及按摩,《版靈樞》有5篇論述權按摩。《黃帝內經》不僅記載了按摩的起源,而且指出了按摩的作用和應用,對按摩療法有了較為具體的論述,為後世繼承和發揚按摩奠定了理論基礎。
《素問·血氣形志篇》記載:「形數驚恐,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摩、醪酒。」指出了經絡不通,氣血不通,人體中的某個部位就會出現疾患,在治療上可以用按摩的方法疏通經絡氣血,達到治療的作用。
《黃帝內經》中曾有按摩工具的記載,《九針》中的「圓針」,既用於針灸,也用於按摩,常配合使用。
3、中醫四大經典的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是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本能論》),也是第一部冠以中華民族先祖「黃帝」之名的傳世巨著,是我國醫學寶庫中現存成書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治療原則和葯物學的醫學巨著。在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其醫學理論是建立在我國古代道家理論的基礎之上的,反映了我國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黃帝內經成編於戰國時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專著。總結了春秋至戰國時期的醫療經驗和學術理論,並吸收了秦漢以前有關天文學、歷算學、生物學、地理學、人類學、心理學,運用陰陽、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論,對人體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治療與預防,做了比較全面的闡述,確立了中醫學獨特的理論體系, 成為中國醫葯學發展的理論基礎和源泉。
現存最早的中醫葯學著作《黃帝內經》收載的成方13首中,就有10種中成葯,並有丸、散、酒、丹等劑型。
《黃帝內經》是早期中國醫學的理論典籍。世簡稱之為《內經》。最早著錄於劉歆《七略》及班固《漢書·藝文志》,原為18卷。醫聖張仲景「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為傷寒雜病論」,晉皇甫謐撰《針灸甲乙經》時,稱「今有針經九卷、素問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內經也」,《九卷》在唐王冰時稱之為《靈樞》。至宋,史嵩獻家藏《靈樞經》並予刊行。由此可知,《九卷》、《針經》、《靈樞》實則一書而多名。宋之後,《素問》、《靈樞》始成為《黃帝內經》組成的兩大部分。
《黃帝內經》是什麼意思呢?內經,不少人認為是講內在人體規律的,有的人認為是講內科的,但相關專家認為《黃帝內經》 是一部講「內求」的書,要使生命健康長壽,不要外求,要往裡求、往內求,所以叫「內經」。也就是說你要使生命健康, 比如有了病怎麼治病,不一定非要去吃什麼葯。
實際上《黃帝內經》整本書裡面只有13個葯方,葯方很少。它關鍵是要往裡求、往內求,首先是內觀、內視,就是往內觀看我們的五臟六腑,觀看我們的氣血怎麼流動,然後內煉,通過調整氣血、調整經絡、調整臟腑來達到健康,達到長壽。所以內求實際上是為我們指出了正確認識生命的一種方法、一種道路。這種方法跟現代醫學的方法是不同的,現代醫學是靠儀器、靠化驗、 靠解剖來內求。中醫則是靠內觀、靠體悟、靠直覺來內求。
相關專家認為,《黃帝內經》可以用三個「第一」給它作一概括。
第一,《黃帝內經》是第一部中醫理論經典。人類出現以後,就有疾病,有了疾病必然就要尋求各種醫治的方法,所以醫療技術的形成的確遠遠早於《黃帝內經》。但中醫學作為一個學術體系的形成,卻是從《黃帝內經》開始的,所以《黃帝內經》被公認為中醫學的奠基之作。這部著作第一次系統講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療的原則和方法,為人類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中醫學形成以後,就庇佑著我們中華民族,使我們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使我們中華兒女能夠戰勝疾患、災難,綿延至今。沒有中醫、沒有《黃帝內經》的中華民族,是難以想像的。
第二,《黃帝內經》是第一部養生寶典。《黃帝內經》中講到了怎樣治病,但更重要的講的是怎樣不得病,怎樣使我們在不吃葯的情況下就能夠健康、能夠長壽、能夠活到一百歲。
《黃帝內經》非常重要的思想—— 「治未病」。
《黃帝內經》中說:「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
「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意思是說,假如一個人的肝臟出了問題,不要指盲目的治療肝臟,還要從其他未生病的臟器著手。肝屬木,腎屬水,水生木,心屬火,木生火。 所以也要從腎臟和心臟上著手治療。
而「不治已亂治未亂」的意思是說,假設一個公司的管理模式上出了問題,造成了混亂。不要指盲目的解決當前的混亂,而要從造成混亂的原因,和混亂將會導致的後果著手。簡單的說,就是把前頭和後面兩端解決,中間的那段麻煩也就不存在了~
第三,《黃帝內經》是第一部關於生命的百科全書。《黃帝內經》以生命為中心,裡面講了醫學、天文學、地理學、心理學、社會學,還有哲學、歷史等,是一部圍繞生命問題而展開的百科全書。我們國學的核心實際上就是生命哲學,《黃帝 內經》就是以黃帝的名字命名的、影響最大的國學經典。中國古代有三大以「經」命名的奇書,第一部是《易經》,第二部是《道德經》,第三部就是《黃帝內經》。如今,這三部奇書不僅引起中華兒女,炎黃子孫的關注,而且引起世界各國人民的極大關注,因為它的價值在當今社會已經越來越凸顯出來。 《黃帝內經》作為祖國傳統醫學的理論思想基礎及精髓,在中華民族近二千年繁衍生息的漫漫歷史長河中,它的醫學主導作用及貢獻功不可沒。 試想,大略700年前,歐洲鼠疫暴發, 有四分之一的歐洲人失去了寶貴的生命,而中國近兩千年的歷史中雖也有瘟疫流行, 但從未有過象歐洲一樣慘痛的記錄,中醫葯及《內經》的作用由此可以充分展示。
《黃帝內經》的著成,標志著中國醫學由經驗醫學上升為理論醫學的新階段。《黃帝內經》總結了戰國以前的醫學成就,並為戰國以後的中國醫學發展提供了理論指導。在整體觀、矛盾觀、經絡學、臟象學、病因病機學、養生和預防醫學以及診斷治療原則等各方面,都為中醫學奠定了理論基礎,具有深遠影響。歷代著名醫家在理論和實踐方面的創新和建樹,大多與《黃帝內經》有著密切的淵源關系。
4、中醫對肩周炎的怎麼分類?
肩周炎是骨科疾病裡面十分常見的一種,它有很多的別名,比如「凝肩」、「五十肩」、「漏肩風」,都是從肩周炎的臨床表現上來叫的,而且中醫在很早就有有關肩周炎此類疾病的認識。
中醫認為,人過中年陽氣虛弱,正氣漸損,肝腎不足,氣血虛弱,營衛失調,以致筋脈肌肉失去濡養,遇有風濕寒邪外侵,易使氣血凝滯,陽氣不布,脈絡不通故發本病。在中醫的認識里,
肩周炎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兩個
1、正氣內虧:
「七七腎氣衰」,人到50歲左右,肝腎精氣開始衰退,或勞逸過度,或病後體弱,致氣血不足,筋脈得不到充分滋養,日久筋脈拘急,營衛失調。《中藏經。五痹》曰:「腎氣內消……精氣日衰,則邪氣妄入」。宋·王懷隱《太平聖惠方》曰:「夫勞倦之人,表裡多虛,血氣衰弱,腠理疏泄,風邪易侵……隨其所惑,而眾痹生焉」。
2、邪氣外侵:
居住潮濕,中風冒雨,睡卧露肩等,均可致外邪內侵,寒濕留滯於筋脈,血受寒則凝,脈絡拘急則痛;寒濕之邪侵淫於筋肉關節,以致關節屈伸不利,如金元·張子和《儒門事親》曰:「此疾之作,多在四時陰雨之時,及三月九月,太陰寒水用事之月,故草枯水寒如甚,或瀕水之地,勞力之人,辛苦失度,觸冒風雨,寢處潮濕、痹從外入。」又如明《普濟方》曰:「此病蓋因久坐濕地,及曾經冷處睡卧而得。」
治肩周炎疼痛方:烏骨藤,黃芪,金雞兒根、竹節伸筋,古方活血散,豬腳1隻。將上葯洗凈後與豬腳同放入砂鍋內燉湯,熟後加食鹽調味,食肉喝湯。該方可祛風行氣、溫經散寒,治療肩周炎致關節疼痛、活動受限者,療效頗佳。
針灸療法
每個肩周炎都不是一個處方一套穴位,而是根據每個人的具體情況而變化包括同一個人治療的過程中所取穴位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病情的變化而變化."辨證實治""因人因地因時治宜"是中醫治療疾病的一個特點,只要辯證准確取穴恰當,常常一針下去疼痛立刻緩解。
第一個:陽陵泉 這個穴位針對的是患者肩部疼痛點不明確又有活動障礙的肩周炎。若是有明顯痛點可以按經絡辯證分別取用其他穴位治療效果更佳。
第二個:條口 也就是傳統的條口透承山這個穴位是老前輩們用了多少年的傳統穴位,這個穴位針對的是五十歲左右肝腎陰虛筋失所養陽明氣虛筋失溫煦都會出現肩部的不榮則通和活動障礙,因此肝腎陰虛和陽明脈虛才是肩周炎發病的真正內在病機。
第三個:魚肩穴 此穴在魚際穴下一點針對的是肺經循行線的肩周炎也就是肩前部疼痛,因其對應肩部又是經脈所過主之所及所以每用必效。
第四個:三間穴 此穴是針對辯證屬陽明經的肩周炎治療效果最佳。
第五個:後溪穴 這個穴位是針對肩後部疼甚則疼痛牽扯到肩胛者的肩周炎療效最佳。其實有這幾個穴位一般常見的肩周炎就是小菜一碟了很簡單很實用不會針灸的朋友們可以找到穴位後在穴位上用比較尖銳的物體刺激它同樣可以起到治療治癒的效果。
推拿療法
(1)舒筋活絡法:此為混備手法。肩周炎患者取端坐位,醫者以右手全攀若力,從手腕部開始,由肘、肩推撫至頸部,由上肢、肩內例至外佃、後側,依次報撫,反復施術20餘次。
(2)滾揉法:肩周炎患者仰卧或坐位.醫者用滾法或指揉法施術於思側肩前部及上肢內側,反復數次,配合患肢外展、外旋活動。再取卧位,醫者一手握住息肢肘部,另一手在肩外側或腋後部施用該揉法,並囑息者做思肢上舉、內收等活動;再讓思者仰卧,醫者用滾揉法或指揉法在思創胸外上部、肩前部滾揉,然後讓患者坐起,配合患肢後伸活動。
(3)點按穴位法:患者取坐位,醫者點按合谷、曲池、缺盆、肩船、肩貞,肩部、肩井、天宗、曲垣、阿是等穴,使局部產生酸脹感。
(4)環轉播肩法:醫者站在患者患側稍後,一手挾患肩,一手握住腕部或托住肘部.以肩關節為軸做環轉運動,幅度由小到大。然後,一手托起前劈,使息姻肘屈曲,前臀內收,思側手由健肩繞頭頂、息肩、面前反復環繞10次。同時,另一手拿捏患肩。
(5)上肢被動後扳法:醫者站在患者患側稍前方,一手握住思餾腕部,以肩頂住患者思側肩前部,根骯之手將患管由前方扳向背後,逐漸用力使之後伸,反復4—5次。
(6)背後拉臂法:醫者站在患者健佣稍後方,一手扶健側肩患者上身前屈,另—手握住患側腕部,從背後將息肢向使側牽拉力,加大活動范圍,以患者能忍耐為度。
)提抖法:醫者站在患者患側肩外佣。雙手握住患肢碗部稍上方。將患肢提起,用提抖的方法向斜上牽拉,牽拉時要求患者先沉肩屈肘,醫者緩緩向斜上方串拉思肢,活動幅度逐漸增大,手法力量由小到大,注意用力不能過猛,防止意外發生
5、黃帝內經是給人怎麼治病用的嗎
個人感覺更像是給醫生的教科書 和 大眾的養生百科書·~
《黃帝內經》分《靈樞回》《素問》兩部答分,為古代醫家托軒轅黃帝名之作,為醫家、醫學理論家聯合創作,一般認為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在以黃帝、岐伯、雷公對話、問答的形式闡述病機病理的同時,主張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時主張養生、攝生、益壽、延年。是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是我國醫學寶庫中現存成書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治療原則和葯物學的醫學巨著。在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等。
6、《黃帝內經》內容有多高深?為何被贊為中國醫術的祖宗?
據歷史記載《黃帝內經》是由黃帝所著,所以我們明白了為什麼是叫《黃帝內經》。黃帝是何許人也,我們呢也都知道的,從時間上來看,而這本書也有非常就有的歷史了。我們都知道中醫是我們中國特有的一種醫術,當然在現在的今天,依然有特別多的外國人和少些中國人認為中醫這種東西就是騙人的,是沒有道理可講的,而一昧的鼓吹著西醫。那麼《黃帝內經》這本書可以算做是中國的中醫的先鋒了。這本書呢,主要分為兩個部分,即《素問》和《靈柩》。
《黃帝內經》這本書講的非常的系統和全面,人的身體上的各個方面都有所講到,但是它的重點是論述了經絡,病機,病症,臟腑,治療原則以及中國特有的針灸為主要內容,可以說是中國古代的在醫術上的集大成之著了。我們為何要稱《黃帝內經》非常的高深不是沒有道理的。
首先,《黃帝內經》這本書是用文言文寫的,畢竟是在古代的古人所著的嘛,所以你要是文言文的功底不夠好,你可能看都看不懂,當然現在也有了白話文版的《黃帝內經》了。再者,《黃帝內經》的內容非常多,而且大多數都非常的准確。在我們今天來運用它這本書裡面所講到的東西都是非常有用的。
而且這本書不僅包含了病症,還有治療方法,所以如若你能把這些內容都搞懂,或許也能給自己看個小病啥的了。《黃帝內經》它的優秀我們可以給許多的第一來概括,首先他是第一部中醫理論經典,所以我們稱它為中國醫術的祖宗,也不是沒有原因的。而且他還是本養生的寶典。如若你有仔細看過的話會發現裡面有很多內容告訴你如何保護身體。
7、《黃帝內經》記載的都是針對哪些疾病的治療方案?
黃帝內經是中國一個傳統的醫療典籍,很多學習中醫的小夥伴都會去閱讀黃帝內經,而黃帝內經裡面也記載了很多的醫療方法,可以針對一些疾病的治療。但是我們必須要認清楚一個現實的就是中醫發展到現在已經嚴重的落後於時代了。
我們現在的醫療體系主要是以西方的體系為主,並且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取得了特別重大的進步,甚至很多的病都能夠治療,最關鍵的是我們對於每一種葯物,每一種病的機理,了解的已經算是比較透徹了。所以我們對於西方醫療體系大多都是比較認可的,就是因為西方的醫療體系,對於很多葯物的研究都比較透徹。
而這一點恰恰是我們中醫所缺乏的,中醫發展了那麼多年,到現在有了一定的成長,但是卻遠遠跟不上我們時代的發展,就比如說現在去葯店買中成葯,中成葯裡面的說明書連不良反應都是未知的,這樣的葯我們是很難放心去吃的。
而且重要的一點是我們不應該說去放棄中醫,而是應該推動中醫的科學發展,在現代的科學基礎上對中醫做一定程度的驗證,去除糟粕留下精華,進一步推動重新的發展,屠呦呦發明的青蒿素,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我們可以在這個事情上獲得很多的靈感。
而黃帝內經等這些很久遠的醫療書籍可以作為參考,但是不能夠作為權威這一點是很重要的。
8、肩周炎怎麼能治好
9、黃帝內經的經典處方?
《黃帝內經》是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條辨》),也是第一部冠以中華民族先祖「黃帝」之名的傳世巨著,是我國醫學寶庫中現存成書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治療原則和葯物學的醫學巨著。在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其醫學理論是建立在我國古代道家理論的基礎之上的,反映了我國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黃帝內經成編於戰國時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專著。總結了春秋至戰國時期的醫療經驗和學術理論,並吸收了秦漢以前有關天文學、歷算學、生物學、地理學、人類學、心理學,運用陰陽、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論,對人體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治療與預防,做了比較全面的闡述,確立了中醫學獨特的理論體系, 成為中國醫葯學發展的理論基礎和源泉。
現存最早的中醫葯學著作《黃帝內經》收載的成方13首中,就有10種中成葯,並有丸、散、酒、丹等劑型。
《黃帝內經》是早期中國醫學的理論典籍。世簡稱之為《內經》。最早著錄於劉歆《七略》及班固《漢書·藝文志》,原為18卷。醫聖張仲景「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為傷寒雜病論」,晉皇甫謐撰《針灸甲乙經》時,稱「今有針經九卷、素問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內經也」,《九卷》在唐王冰時稱之為《靈樞》。至宋,史嵩獻家藏《靈樞經》並予刊行。由此可知,《九卷》、《針經》、《靈樞》實則一書而多名。宋之後,《素問》、《靈樞》始成為《黃帝內經》組成的兩大部分。
《黃帝內經》是什麼意思呢?內經,不少人認為是講內在人體規律的,有的人認為是講內科的,但相關專家認為《黃帝內經》 是一部講「內求」的書,要使生命健康長壽,不要外求,要往裡求、往內求,所以叫「內經」。也就是說你要使生命健康, 比如有了病怎麼治病,不一定非要去吃什麼葯。
實際上《黃帝內經》整本書裡面只有13個葯方,葯方很少。它關鍵是要往裡求、往內求,首先是內觀、內視,就是往內觀看我們的五臟六腑,觀看我們的氣血怎麼流動,然後內煉,通過調整氣血、調整經絡、調整臟腑來達到健康,達到長壽。所以內求實際上是為我們指出了正確認識生命的一種方法、一種道路。這種方法跟現代醫學的方法是不同的,現代醫學是靠儀器、靠化驗、 靠解剖來內求。中醫則是靠內觀、靠體悟、靠直覺來內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