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肩周炎刮痧刮哪些部位
肩周炎較頑固,教你一個簡單管用的方法,用大鹽粒子一斤炒熱,裝布口袋裡捆結實(不要讓鹽粒子掉出),放在肩部來回熨燙,感覺很舒服為宜,每天晚上一次,1-2周即可,時間久的也可以。
2、肩周炎如何刮痧
背部:督脈----大椎至至陽
膀胱經----患側大杼至膈俞
小腸經----患側天宗
胸背部:膽經----患側肩井
大腸經----患側肩髃
小腸經----患側肩貞
肺經-----患側雲門
上肢: 大腸經----患側曲池
三焦經-----患側外關.中渚
阿是穴----疼痛局部
3、肩周炎患者如何刮痧
肩周炎又稱漏肩鳳肩凝風肩凝症,中醫多認為由肩部受風寒或睡眠時肩部著涼誘發,導致肩部經絡閉阻、營衛氣血運行不暢、樞機不利以致關節、肌肉疼痛,活動障礙,屬於肩凝肩痹的范疇。刮痧是指利用手指或刮痧板、玉石片等光滑的硬物器對身體特定部位進行刮、擠、捏、刺、拍等動作來刺激體表經絡,起到改善機體氣血流通的作用,從而達到祛除寒邪、疏通經絡、活血袪瘀、消腫止痛、調節陰陽、提高機體自身免疫力的功效。對於肩周炎病人,刮拭部位及順序:後頸部:風府至靈台以及天柱至膈俞;肩上部:風池到肩井;肩胛部:秉風、天宗、肩貞;肩前部:中府至雲門;肩外三角肌:肩隅至曲池;上肢背部:曲池至合谷。刮痧的手法也是因人、因病而異,外邪內侵、氣滯血瘀致肩周炎的病人宜用泄法;對於氣血虛弱的肩周炎病人宜用補法。刮痧時,肩周炎病人需要裸露皮膚而且刮痧能使皮膚汗孔開瀉,因此要特別注意避風保暖,防止風寒之邪侵襲引發新的疾病。
4、刮沙的正確手法的什麼???
古錢幣是刮痧療法使用的最常用的工具。目前已經發展到專業工具:刮痧板、扶陽罐。
刮痧手法有十幾種,其中最常用的手法:
●手拿刮板,治療時刮板厚的一面對手掌,保健時刮板薄的一面對手掌。刮拭方向從頸到背、腹、上肢再到下肢,從上向下刮拭,胸部從內向外刮拭。刮板與刮拭方向一般保持在45度-90度進行刮痧。刮痧板一定要消毒。刮痧時間一般每個部位刮3-5分鍾,最長不超20分鍾。對於一些不出痧或出痧少的患者,不可強求出痧,以患者感到舒服為原則。刮痧次數一般是第一次刮完等3至5天,痧退後再進行第二次刮治。出痧後一至二天,皮膚可能輕度疼痛、發癢,這些反應屬正常現象。
●扶陽罐,集溫刮、溫灸、磁療、紅外線於一體,國家專利產品,為新一代的刮痧醫療器械,據專家介紹,傳統刮痧都伴有疼痛,一種結合了傳統醫學和現代科技的全新溫通經絡醫療器械「扶陽罐」,它所倡導的「無痛刮痧,扶陽養生」新理念逐漸被社會認識並認同,因其使用方便、安全可靠等優點被人們廣為推崇。
刮痧療法不僅能治病,而且還可以起保健作用。只要皮膚沒有什麼疾病,尤其是出血性疾病,沿著經絡適當刮一刮對身體還是比較有益的。刮痧的保健作用主要應用於疏通經絡方面。常見有些患有肩周炎的50歲左右的人,採用刮痧的療法療效比較好,但是一般不是一次能完成,大概要二、三次左右。
刮痧療法對皮膚有一定的損傷,所以一次刮完後要等過一段時間,一般為五至七天左右,再進行第二次刮刮痧療法具有活血化瘀、調整陰陽、舒筋通絡,排除毒素等作用,操作方便,療效顯著,深受廣大患者的歡迎。
刮痧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意外及處理:刮痧療法和針灸、按摩等方法是一樣的,都是對人體的穴位進行刺激,只不過使用的工具不同而已。所以刮痧也和針灸一樣,有可能像暈針一樣出現暈刮。
(1)暈刮出現的症狀為頭暈,面色蒼白、心慌、出冷汗、四肢發冷,惡心欲吐或神昏撲倒等。
(2)預防措施:空腹、過度疲勞患者忌刮;低血壓、低血糖、過度虛弱和神經緊張特別怕痛的患者輕刮。
(3)急救措施:迅速讓患者平卧;讓患者飲用1杯溫糖開水;迅速用刮板刮拭患者百會穴(重刮)、人中穴(稜角輕刮)、內關穴(重刮)、足三里穴(重刮)、湧泉穴(重刮)。
注意事項
工具、體位:刮痧板由水牛角製成,形狀為長方形,邊緣鈍圓。背部刮痧取俯卧位,肩部取正坐位。刮拭後會出現青紫色出血點。
適應症:感冒、發燒、中暑、頭痛、腸胃病、落枕、肩周炎、腰肌勞損、肌肉驚攣、風濕性關節炎等病症。
刮痧禁忌證:
1.孕婦的腹部、腰骶部,婦女的乳頭禁刮。
2.白血病,血小板少慎刮。
3.心臟病出現心力衰竭者、腎功能衰竭者,肝硬化腹水,全身重度浮腫者禁刮。
4.下肢靜脈曲張,刮拭方向應從下向上刮,用輕手法。
5.凡刮治部位的皮膚有潰爛、損傷、炎症都不宜用這種療法,大病初癒、重病、氣虛血虧及飽食、飢餓狀態下也不宜刮痧。
5、肩周炎需要刮痧的穴位有哪些?
肩周炎
肩周炎多發於50歲左右的中老年人,故又名「五十肩」。本病是肩關節周圍的軟組織,如關節囊、肩袖韌帶等退行性病變,並有滲出與細胞浸潤,繼而纖維化和粘連。本病早期以肩部疼痛為主,尤以夜間為甚,並有涼、僵感。後期病變組織產生粘連,功能障礙隨之產生或加重,疼痛可略有減輕,故後期以功能障礙為主。
【刮痧部位】
刮天柱、肩井、天髎、天宗、膈關、肩貞及肩背部、肩髎、曲池、外關及上肢後外側;抑或刮缺盆、中府、壓痛點及肩前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