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肩周炎 > 什麼是動脈肩周炎

什麼是動脈肩周炎

發布時間:2020-12-07 00:49:29

1、肩周炎頸椎病會引起胸痛胸悶心悸嗎

肩周炎一般不會引起胸悶,胸痛,心悸的。頸椎病有時候會有這些現象,會引起胸痛,胸悶,心悸。
肩周炎一般是由於長期的肩背部受風寒侵襲所引起的,所以平常一定要注意保暖,不要著涼,即便是在夏天也要注意保暖,不要開電扇,不要吹空調。
可以做一些關於肩背部的鍛煉活動。
比如可以模仿小燕飛的動作練習。

2、頸椎痛能引起哪些疾痛?

隨著社會競爭和工作壓力的加大,現在患上頸椎病的幾率越來越大。但除了脖子僵硬、手指麻木之外,血管疾病、女性乳房脹痛、眩暈等都可能是患上頸椎病的症狀。

1.頸源性腦血管疾病

全國每年近100萬腦血管病人中,其中26%是因頸椎病而誘發。這是由於椎-基底動脈受壓,造成腦供血不足,長期維持這種狀態,就會出現頭暈、手足麻木、步態不穩,甚至發生腦血栓、腦梗死,有些病人可因此導致偏癱。如及時治療頸椎病,就不會惡化為中風偏癱等嚴重後果。

2.頸源性乳房疼痛

多見於中老年女性頸椎病患者,開始覺一側乳房或胸大肌疼痛,間斷隱疼或陣發性刺痛,向一側轉動頭部時最為明顯,有時疼痛難以忍受。這種疼痛被誤診為心絞痛或胸膜炎。由於增生骨壓迫第6、7頸椎的神經所致。

3.頸源性眩暈症

有的人患“高血壓”久治不愈,最後檢查竟然是頸椎病。頸椎病可引起血壓增高或降低,但以血壓增高為常見。這類病人常伴有頸部疼痛、發緊、上肢麻木等頸椎病症狀。一般按高血壓治療多不見效,而當頸椎病症狀被控制後,血壓即隨之下降。這與頸椎病所致椎基底動脈供血失常和交感神經受刺激發生功能紊亂有關。由於頸椎病和高血壓病皆為中老人多見,故兩者並存的機會較多。

4.頸源性視力障礙

有些頸椎病患者首先表現為視力障礙,如視力下降、間歇性視力模糊、一眼或雙眼脹痛、怕光、流波、瞳孔不等,甚至視野縮小、視力脫減等。其特點是眼部症狀與頸部姿勢改變有明顯關系,有些同時伴有頸椎病症狀。不少病人感覺到當頭頸部長時間處於某種特殊不良姿勢時出現視力障礙。這種視力障礙與頸椎病造成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及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而引發的大腦枕葉視覺中樞缺血性病損有關。

5.頸源性心絞痛

有些人患“心絞痛”,而一般葯物治療又無效,應想到是否為頸椎病所致的頸源性心絞痛。這是因為支配橫膈及心包的頸椎神經根受到頸椎骨刺激和壓迫所致,或心臟交感神經受到刺激所致。病人可出現心前區疼痛、胸悶、早搏等心律失常及心電圖ST段改變,易誤認為冠心病。當按壓頸椎附近的壓痛區可誘發疼痛,頭部處於某種特定的位置和姿勢時可使症狀加重,改變位置後則減輕,按頸椎病治療就能收到明顯效果。

6.頸源性吞咽困難

有的病人開始感覺咽部發癢,有異物感,後又覺吞咽困難,間斷發作,時輕時重。少數有惡心、嘔吐、聲音嘶啞、乾咳、胸悶。不少患者曾被懷疑為食管癌,但胃鏡檢查正常。經頸椎X線檢查為頸椎病,並且在頸椎側位X線片上,可見明顯向前突出的骨贅等退行性改變。這是由於頸椎椎體前緣骨質增生速度過快,骨贅過大直接壓迫食管後壁而引起食管狹窄,或因頸椎病引起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導致食管痙攣或過度鬆弛而出現的症狀。也可因骨刺形成使食管周圍軟組織發生刺激反應引起。

7.頸源性胃病

頸部的交感神經受到頸椎骨刺、退化的椎間盤以及變得狹窄椎間隙的刺激後,信號通過進入顱內的交感神經網路,傳入下丘腦自主神經中樞,然後又沿著交感或副交感神經再傳到內臟,引發胃部出現兩種現象。當交感神經興奮時,胃腸分泌蠕動受到抑制,出現口乾舌燥、厭食、腹脹不適、打嗝噯氣、上腹隱痛、惡心嘔吐等症狀;副交感神經興奮性增高時,可引起食慾增強、反酸燒心、噯氣以及飢餓時疼痛、進食後緩解等類似消化性潰瘍的症狀。治好頸椎病後,胃部症狀隨之消失。

8.頸源性猝倒

常在站立或走路時因突然扭頭,出現身體推動支援力而猝倒,倒地後因頸部位置改變可很快清醒並站起,不伴有意識障礙,亦無後遺症。此類病人可伴有頭暈、頭痛、惡心、嘔吐、出汗等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的症狀。這是由於頸椎增生的骨質壓迫椎動脈搏引起基底動脈供血障礙,導致一時性腦供血嚴重不足所致。

9.頸源性抽動症

多見於少年兒童,主要是長期趴著、歪頭、偏頭看書寫字,易引發頸椎病,出現頭向一側偏斜,頻頻抽動不止等現象。改變不良習慣,積極治療後會很快中止抽動,逐漸康復。

10.頸源性下肢癱瘓或排便障礙

下肢癱瘓或排便障礙系脊髓的椎體側束受刺激所致。患者上肢麻木、疼痛有力、跛行,頸部症狀多數輕微易被掩蓋。有的伴有尿頻、尿急、排尿不凈或大小便失禁。

3、上網久了。經常頸椎疼有什麼辦法可以緩解。

頸椎病是指頸椎骨質增生,刺激和壓迫了頸神經根、脊髓、椎動脈和頸部的交感神經等而引起的一種症狀復雜的綜合癥候群。臨床常表現為頸、肩臂、肩胛上背及胸前區疼痛,臂手麻木,肌肉萎縮,甚則四肢癱瘓。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以 40 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為多。肩周炎是指肩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退行性改變所引起的肌肉、肌腱、滑囊、關節囊等肩關節周圍軟組織的廣泛慢性炎症反應。其主要特點為肩部疼痛和肩關節活動受限,是常見病、多發病。頸椎病、肩周炎具有發病率高,治療時間長,治療後極易復發等特點。目前國內多採用手術、理療等治療方法、效果都不理想。常規葯物治療中多以抗炎為主,停止用葯後復發率極高。 祖國醫學經過了數千年實踐,留下了大量的醫學著述,其中也包含與頸椎病、肩周炎臨床表現有關的理論及治療經驗。古人經過大量的實踐,細致的觀察,詳細地記錄了和我們今天所述頸椎病、肩周炎的各型病變相似的症狀和治療方法。頸椎病、肩周炎的頸、肩、臂痛等症多包括在祖國醫學痹證中,中醫認為,本病系外感風寒濕邪,阻滯經絡,以致氣血阻閉不通,不通則痛。氣血阻滯則經脈失養,發生頭昏頭痛,上肢麻木等。 武當保健枕頸肩型根據益氣養血、活血通絡,散風止痛的原則,精選武當名貴中草葯精製而成,按君、臣、佐、使配伍,共達溫經通絡,驅風除濕,活血止痛的目的。 首先武當保健枕肩頸型通過口腔、鼻咽腔粘膜和皮膚對葯物的吸收,達到疏通氣血,消除臨床症狀的預期效果,起到內治作用。 其次葯枕作為一種頸部葯墊,起到托扶支撐頸部的作用,可使頭稍自然後傾,頭部重力向後、向下,特別在睡眠狀態下,頸部肌群鬆弛,形成微妙的頸椎牽引力。通過症狀的緩解證明,可能使頸椎間隙拉寬,減輕頸椎病變對局部神經的壓迫,亦解除白天工作、學習長時間低頭、前傾帶來頸部不平衡而出現的疲勞感,起到外治作用。 武當保健枕肩頸型內外結合,可迅速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消除局部無菌性炎症,有助於解除頸部及肩關節軟組織粘連現象,有效的恢復頸椎及相關組織的正常生理功能,可在最短的時間內快速解除病變部位的無菌性炎症,減輕頸肩枕後等部位的疼痛、酸脹、麻木等。有效解除脖子發僵、發硬、疼痛、頸部活動受限、肩背部沉重、肌肉變硬、上肢無力、手指麻木、肢體皮膚感覺減退、手裡握物有時不自覺地落下、頭痛、頭暈、視力減退、耳鳴、惡心等頸椎病症狀。並有效解除肩部疼痛、壓痛、活動不便、睡覺時不能壓迫肩部,有時夜間痛醒、肩關節粘連,活動功能明顯受限、局部肌肉有僵硬、緊張或肌肉萎縮現象等肩周炎症狀。最終去除頸椎骨質增生及頸椎間盤突出,使疾病得到根除。 武當保健枕能為您解決頸肩部的各類病患,我們為能向您提供這樣的優質保健枕感到榮幸和自豪。 當你出現這些症狀…… 頸椎病多數以頸部的局部症狀為主,比如頸部酸、痛、脹以及不適感,常於晨起、過勞、姿勢不正及寒冷刺激後症狀加重。這種症狀雖然明顯,但卻是最輕的一種類型。頸椎病還有很多時候頸部症狀不明顯,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可能你已經患上頸椎病了。 ■經常感到手指發麻 上肢有時會突然出現放射性疼痛以及麻木等感覺障礙,同時手部握力減退,但休息或改變軀體位置後症狀減輕或者消失;平時僅有輕度症狀,甚至是非常輕的手指麻木,那麼你很可能有頸椎問題。頸椎病患者的手指麻木有一定的特徵性,或橈側,或尺側,或5個手指。有時不僅指尖發麻、感覺遲鈍,甚至累及前臂、上臂,同時伴有握力下降。主要是由於頸椎退行性變,髓核突出或脫出、椎節松動或骨質增生、骨刺形成,對脊神經根造成刺激、牽拉和壓迫,引起同側上肢的疼痛、麻木、肌力減退,而頸部症狀可能並不明顯。 ■後枕部頻頻出現疼痛 許多人後枕部經常出現頭痛,而且隨著年齡的增大,疼痛越來越頻繁,多為頸椎病造成的。頸椎病引起的頭痛主要是由於頸椎病累及頸部肌群,引起頸部肌肉持久痙攣性收縮,導致肌肉的血流循環障礙而引起頭痛;頸椎病直接刺激、壓迫或牽拉頭部敏感組織或神經而引起頭痛。此外,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因病變直接累及椎動脈,使椎-基底動脈系統供血不足也可以產生頭痛。 ■下肢發軟或全身出現「電擊式反應」 脊髓型頸椎病不僅症狀嚴重,而且多數呈「隱性」發病,中年後發病率上升,會突然出現上述爆發式發病,或雙下肢發軟,甚至跪倒。而平時可能僅有輕度的手足感覺障礙或肌肉乏力。這類患者多數在頸椎先天發育性椎管狹窄的基礎上發病,再加上其他動力性因素和機械性因素以及脊髓缺血等對脊髓形成持續性不良刺激。 值得注意的是,此型患者除了神經系統表現外,還較多的表現為內臟系統異常,比如胃腸道症狀(惡心、嘔吐),心血管病症狀(常被誤診為冠心病),還有的表現為泌尿系統症狀(如尿急、尿頻、排尿不盡等)。主要是由於脊髓內的交感神經纖維(通向內臟、血管等肢體軀干以外的各種組織的神經纖維)受到壓迫引起的。這一型頸椎病患者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最怕頸部前屈動作,所以,如果突然低頭,下肢或四肢會出現「觸電樣」感覺,應該及早到醫院檢查。 ■旋頸後加重眩暈等症狀 椎動脈型頸椎病至少半數以上是在毫無預兆的情況下突發的,只因頭頸向某個方向轉動一下,即出現眩暈,甚至天昏地暗。在老年人除頸椎本身退變因素外,血管也發生硬化改變或出現粥樣斑塊,更易引發本病。這型患者的症狀也十分復雜:偏頭痛、心臟病、胃腸病、梅尼埃病,甚至精神病,但是頭面部症狀較常見。偏頭痛為最多,大約70%有一側性偏頭痛症狀。其次是耳部症狀:耳鳴、聽力減退及耳性眩暈等,發生率也佔70%左右。再次是視力障礙。 此型表現雖復雜,但往往有一個共同的特徵:一般症狀在旋頸後發生,來得快,去得也快,休息一下可使症狀明顯減輕,甚至消失。 ■不明原因的吞咽困難 頸部骨刺過度向前生長,刺激或壓迫食管,可以引起進食及吞咽困難,尤其是食用較硬食物時更加明顯。如果把頭低下來,困難程度會更加明顯。如有這樣的表現的,除了考慮食管本身的病變外,還要想到頸椎病的可能。 讓頸肩肌肉放鬆 預防頸椎病,最重要的是要減少頸椎的外傷和勞損。如長時間伏案、低頭、打電腦等動作易引起頸肌疲勞,時間久了會造成頸椎的損傷,導致頸椎病的發生。因此,工作時要保持既不抬頭又不低頭的舒適姿態。固定一段時間後要活動頭頸部,使頸韌帶肌肉得到休息。也可以做如下鍛煉:頭向前低,使下巴觸胸點頭,然後仰頭看天,每次5分鍾,每天3次,以改變頸肩長時間固定位置。 睡眠時枕頭高低要適中,枕頭的高度以側卧時與肩平,並感到舒適為好。使頸部、頭部與背部保持在同一水平上,以利頸部肌肉的放鬆和保持正常的弧度。 http://.baidu.com/question/6541842.html?si=2 鋼崩在燃燒 2008-06-25 21:51 檢舉應該是骨質增生,最好去醫院理療一下,做下牽引;自己在家的話,要睡低點的軟枕頭,睡前熱敷,按摩,疼的話,可用掛歷卷個大卷墊頸後(入睡前要取掉) 笨笨 2008-06-25 22:35 檢舉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症,可發生於中老年人,也可發生於青年人,是由於人體頸椎間盤逐漸地發生退行性變、頸椎骨質增生或頸椎正常生理曲線改變後刺激或壓迫頸神經根、頸部脊髓、椎動脈、頸部交感神經而引起的一組綜合症狀。 頸椎病的症狀有哪些 1. 頸型: 主訴頭、頸、肩疼痛等異常感覺,並伴有相應的壓痛點。特徵是頸部僵硬、不舒服、疼痛,以及活動不靈活,這也是最常見的一種類型。 2.神經根型: 病人的手掌或手臂麻木、疼痛、握力減弱,有時連拿杯都覺得沒有力,病情嚴重時,整夜疼痛難於入睡。

4、頸椎病如何按摩

頸椎病的治療方法:

(一)牽引
1. 適應證 頸椎牽引常作為神經根型、頸型和交感型頸椎病的首選療法。但脊髓型頸椎病脊髓受壓較明顯者和有明顯頸椎節段性不穩者不宜採用。
2. 頸椎牽引的方法 一般用頸枕牽引帶作頸椎牽引。
(1)姿位:體位可採取坐位或卧位,為了方便,多取穩當的靠坐位,使頸部自軀干縱軸向前前傾約10°-3O°,避免過伸。要求患者充分放鬆頸部、肩部及整個軀體肌肉。牽引姿位應使患者感覺舒適,如有不適即應酌情調整。在椎動脈型患者前傾角宜較小,脊髓型頸椎病患者宜取幾近垂直姿位,忌前屈牽引。
(2)牽引重量與持續時間:常用的牽引重量差異很大,可自患者自身體重的1/10至1/5,多數用6-7kg,開始時用較小重量以利患者適應。每次牽引近結束時患者應有明顯的頸部受牽伸感覺,但無特殊不適,如這種感覺不明顯,重量應酌情增加。每次牽引持續時間通常為20-30分鍾。牽引重量與持續時間可作不同的組合,一般牽引重量較大時持續時間較短,牽引重量較小時持續時間較長。
(3)牽引頻度與療程:一般每日牽引1-2次,也有每日3次者,10-20天為一療程,可持續數個療程直至症狀基本消除。
(4)如坐位牽引療效不著,或患者症狀較重或體弱不耐久坐時,可採用仰卧位牽引。用枕墊保持適當姿位,牽引重量一般為2-3kg。持續牽引2小時後休息15分鍾,然後再作牽引,每天牽引總時間可達1O-14小時。
(5)利用電動牽引器械可進行間歇牽引,被認為有利於放鬆肌肉,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一般是牽引2分鍾,放鬆或減小牽引重量1分鍾,反復進行半小時左右。
(二)推拿
1.作用與適應證 中醫學認為頸椎病系因頸項長期勞累,氣血失和,加上外感風寒、阻滯經絡所致,推拿治療可以調和氣血,桂風散寒,疏筋通絡,從而達到解痙止痛的作用。推拿適用於除了嚴重頸脊髓受壓的脊髓型以外的所有各型頸椎病。
對於脊髓型頸椎病,傳統不主張進行推拿治療,認為有可能加重脊髓損害,但國內已有安全有效的牽引和推拿治療的報道,因此,輕型脊髓型頸椎病不一定禁忌推拿治療,只是手法宜溫和,免除旋扳手法。
2. 方法 頸椎病的推拿手法應剛柔結合,切忌粗暴,常用手法程序如:
(1)在頸背部反復作掌揉、探法和一指禪推法,然後在頸肩部的督脈、手三陽經的部分俞穴如風池、風府、肩內俞、肩井、天宗、缺盆等穴作點、壓或拿法,再在斜方肌與提肩胛肌處行彈撥法。若為神經根型,手法治療應包括肩、肘、手的主要穴位;若為椎動脈型,應包括頭、臉部的百會、太陽等穴位。接著用旋扳手法。最後以抹法、叩擊、拍法作結束。
(2)施行旋扳手法時,先囑患者向一側旋轉頸部,施術者兩手分別置於病人的下枕部和枕後部順勢同時稍用力旋轉頭頸。此時必須注意:1)旋轉角度不可過大。2)不可片面追求旋頸時可能發出的"咔嗒"聲。3)脊髓型及椎動脈型頸椎病不作旋扳手法。
(三)理療
理療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放鬆痙攣肌肉,緩解症狀。方法可選用高頻(微波、超短波)、低中頻電療(如TENS,間動電療,電腦中頻)、超聲波、磁療等。
(四)運動療法
1. 運動療法的作用 頸椎病的運動療法主要是做醫療體操練習,頸椎病醫療體操的目的與作用主要有兩方面:(1)通過頸部各方向的放鬆性運動,活躍頸椎區域血液循環,消除淤血水腫,同時牽伸頸部韌帶,放鬆痙攣肌肉,從而減輕症狀;(2)增強頸部肌肉,增強其對疲勞的耐受能力,改善頸椎的穩定性,從而鞏固治療效果,防止反復發作。
2. 適應證和禁忌證 各型頸椎病症狀基本緩解或呈慢性狀態時,可開始醫療體操以促進症狀的進一步消除及鞏固療效。症狀急性發作期宜局部休息,不宜增加運動刺激。有較明顯或進行性脊髓受壓症狀時禁忌運動,特別是頸椎後仰運動應禁忌。椎動脈型頸椎病時頸部旋轉運動宜輕柔緩慢,幅度要適當控制。
(五)神經阻滯療法
椎間孔阻滯(硬膜外腔阻滯)和椎旁交感神經阻滯術,是有效的治療方法,反復單次阻滯或置管連續注葯,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單次阻滯每周兩次,5次為一療程。硬膜外腔置管者可每日注葯一次,每5次為一療程。
星狀神經節阻滯術,對治療交感型頸椎病有特效(一般配合椎間孔、頸部痛點阻滯)。常於第一次阻滯治療後即可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多不能維持長久的療效,故須反復施術以鞏固效果,至少須連續治療2~4個療程。
(六)葯物治療
頸椎病症狀顯著時常用葯物作輔助治療以促進症狀緩解,常用葯物有解痙鎮痛葯、非甾體類消炎止痛葯、神經營養葯及血管擴張葯等。中葯也常應用。
(七)心理治療
(八)日常生活活動指導
1. 枕頭與睡眠:枕頭中央應略凹進,高度為12~16cm,頸部應枕在枕頭上,不能懸空,使頭部保持略後仰。習慣側卧位者,應將使枕頭與肩同高。睡覺時,不要躺著看書,也不要長時間將雙手放在頭上方。
2. 避免做頸部過伸過屈活動:脊髓型頸椎病患者,在洗臉、刷牙、飲水、寫字時,要避免頸部過伸過屈活動。
3. 某些日常活動應該停止:在患病期間,應停止做某些過度活動頸椎的活動,如擦高處的玻璃。

-------------------------

中醫對頸椎骨質增生如何辨證論治?
中醫在辨證分型上,一般主張分為虛實兩大類,虛包括肝腎陰虛和氣血虛弱型,實包括風濕寒邪侵襲,痰濕內阻和氣滯血瘀型。
(1)外邪痹阻
中年以後,肝腎不足,氣血漸虛,衛外不固,風濕寒邪乘虛入侵,導致氣血瘀滯,搏結於頸項筋骨,經脈不通,筋骨肌肉失於氣血的溫煦和濡養而致。
症見:頭頸肩背和四肢疼痛,痛有定處,喜熱惡寒,頸部僵硬,活動受限,後頸部可觸及到條索狀物和壓痛點,上肢沉重無力,伴有頭沉、胸悶、納獃等症狀,舌質正常或發黯,舌體肥胖或有齒痕,脈沉遲或弦滑。
治法:祛風散寒、舒經通絡除痹。
方葯:蠲痹湯加減。羌活15g,防風12g,當歸12g,炙甘草6g,赤白芍各12g,炙黃芪15g,片姜黃12g,生薑6g,蘇木10g。
本方益氣和營,祛風利濕,為風邪偏勝,麻木較重者而設。若疼痛劇烈、寒邪較盛者,加制川烏、附子、細辛、桂枝以散寒止痛;若濕邪偏勝者,可加海桐皮、

5、頸椎骨沒問題,但大腦供血不足?

可能是頸椎病
頸椎病是由於頸椎間盤退行性變、頸椎骨質增生所引起的一系列臨床症 狀的綜合征。頸椎病可分為頸型、神經根型、脊髓型、椎動脈型、交感神經型和其他型,臨床常表現為頸、肩臂、肩胛上背及胸前區疼痛,臂手麻木,肌肉萎縮,甚至四肢癱瘓。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以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為多。頸椎病是多種疾病的根源,其退行性病變是一個長期、緩慢的過程,並非一日之寒。因此,您要重視早期鍛煉和頸椎病的預防保健,只有早發現、正確治療,才能擁有健康的生活!
頸椎介於頻繁活動和重量較大的頭顱與缺少活動而比較穩定的胸椎之間,其活動度很大,負重也多,在解剖上又相對比較薄弱,四周缺乏其他骨性保護,易受外力直接打擊,尤其是下頸椎及其周圍軟組織容易發生勞損 性病變。
1、勞損:長期使頭頸部處於單一姿勢位置,如長時間低頭工作,易發生頸椎病。小於30歲的頸椎病人,多從事低頭工種。
2、頭頸部外傷:50%髓型頸椎病與頸部外傷有關。一些病人因頸椎骨質增生、頸椎間盤膨出、椎管內軟組織病變等使頸椎管處於狹窄臨界狀態中,頸部外傷常誘發症狀的產生。
3、不良姿勢:如躺在床上看電視、看書、高枕、坐位睡覺等;卧車上睡覺,睡著時肌肉保護作用差,剎車時易出現頸部損傷。
4、慢性感染:主要是咽喉炎,其次為齲齒、牙周炎、中耳炎等。這些部位的炎症刺激頸部軟組織或通過豐富淋巴系統引起頸枕部軟組織病變。有人認為,慢性咽喉部感染是頸椎病重要發病因素,這可能與軟組織慢性勞損炎症相互影響而加重病情之故。
5、風寒濕因素:外界環境的風寒濕因素可以降低機體對疼痛的耐受力,可使肌肉痙攣、小血管收縮、淋巴迴流減慢、軟組織血循環障礙,繼之產生無菌性炎症。因此,風寒濕因素不僅是誘因,也可作為病因引起病變產生症狀。
6、頸椎結構的發育不良:先天性小椎管、頸椎退變等是一些頸椎病發病基礎。國外統計40—50歲有退變者佔25%,55歲以上有退變者佔85.5%。頸椎中央椎管、神經根管狹小者頸椎病的發病率比正常人高1倍。
頸椎病的病理改變
頸椎病的基本病理變化是椎間盤的退行性變。頸椎位於頭顱與胸廓之間,頸椎間盤在承重的情況下要做頻繁的活動,容易受到過多的細微創傷和勞損而發病。其主要病理改變是:早期為頸椎間盤變性,髓核的含水量減
少和纖維環的纖維腫脹、變粗,繼而發生玻璃樣變性,甚至破裂。頸椎間盤變性後,耐壓性能及耐牽拉性能減低。當受到頭顱的重力和頭胸間肌肉牽拉力的作用時,變性的椎間盤可以發生局限性或廣泛性向四周隆突,使椎間盤間隙變窄、關節突重疊、錯位,以及椎間孔的縱徑變小。由於椎間盤的耐牽拉力變弱,當頸椎活動時,相鄰椎骨之間的穩定性減小而出現椎骨間不穩,椎體間的活動度加大和使椎體有輕度滑脫,繼而出現後方小關節、鉤椎關節和椎板的骨質增生,黃韌帶和項韌帶變性,軟骨化和骨化等改變。
由於頸椎間盤向四周膨隆,可將其周圍組織(如前、後縱韌帶)及椎體骨膜掀起,而在椎體與突出的椎間盤及被掀起的韌帶組織之間形成間隙,稱"韌帶間盤間隙",其中有組織液積聚,再加上微細損傷所形起的出血,使這種血性液體發生機化然後鈣化、骨化,於是形成了骨贅。椎體前後韌帶的鬆弛,又使頸椎不穩定,更增加了受創傷的機會,使骨贅逐漸增大。骨贅連同膨出的纖維環,後縱韌帶和由於創傷反應所引起的水腫或纖維疤痕組織,在相當於椎間盤部位形成一個突向椎管內的混合物,就可能對脊神經或脊髓產生壓迫作用。鉤椎關節的骨贅可從前向後突入椎間孔壓迫神經根及椎動脈。椎體前緣的骨贅一般不會引起症狀,但文獻上也有這種前骨贅影響吞咽或造成嘶啞的報告。脊髓及神經根受壓後,開始時僅為功能上的改變,如不及時減輕壓力,逐漸會產生不可逆的變化。因此如果非手術治療無效,應及時進行手術治療。
頸椎病的臨床表現
本病的症狀變化多端,因而造成了診斷上的困難。發病年齡一般在40歲以上,年齡較輕者少見。起病緩慢,開始時並不引起注意,僅為頸部不適,有的表現為經常"落枕",經過一段時間,逐漸表現出上肢放射痛逐
漸出現。上頸椎的病變可以引起枕後部痛、頸強直、頭昏、耳鳴、惡心、聽力障礙、視力障礙以及發作性昏迷及猝倒;中頸椎的骨贅可以產生頸3~5根性疼痛及頸後肌、椎旁肌萎縮,膈肌亦可受累;下頸椎的病變可產生頸後、上背、肩胛區及胸前區的疼痛以及頸5~胸,的神經根性疼痛。中下頸椎的病變可壓迫脊髓,產生癱瘓。
Semmes及Murphy在手術中曾刺激後縱韌帶或纖維環均可引起肩胛內側、枕後及胸前區的疼痛,有人在手術時將普魯卡因封閉神經根後並將其拉開,壓迫突出物上的後縱韌帶,也會引起肩胛骨內緣、肩部、枕部、頸部及胸前壁的疼痛。如果沒有纖維環及後縱韌帶的破裂,則疼痛較輕及較模糊,這說明這些症狀與神經根無關。
為敘述方便起見,將頸椎病分為神經根型、脊髓型、椎動脈型及交感型。然而在臨床上常可見到各型症狀和體征彼此摻雜的混合型。
(一)神經根型 這是發生在頸椎後外方的突出物刺激或壓迫頸脊神經根所致,發病率最高,約占頸椎病的60%。
頸枕部及頸肩部有陣發性或持續性隱痛或劇痛。沿受累頸脊神經的行走方向有燒灼樣或刀割樣疼痛,或有觸電樣或針刺樣麻感,當頸部活動或腹壓增加時,症狀加重。同時上肢感到發沉及無力等現象。頸部有不同程度的僵硬或痛性斜頸畸形、肌肉緊張、活動受限。受累頸脊神經在其相應橫突下方出口處及棘突旁有壓痛。臂叢神經牽拉試驗陽性,椎間孔擠壓試驗(又名後頸試驗)陽性。此外,受累神經支配區皮膚有感覺障礙,肌肉萎縮及肌腱反射改變。
頸椎病與臨床檢查
(1)臂從神經牽拉試驗
(2)頸後伸壓頸試驗
(3)偏頭壓頸試驗
(二)脊髓型
這是因突出物壓迫脊髓所致,臨床表現為脊髓受壓,有不同程度的四肢癱瘓表現,約佔10~15%。本型症狀亦較復雜,主要為肢體麻木、酸脹、燒灼感、發僵、無力等症狀,且多發生於下肢,然後發展至上肢;但也有先發生於一側上肢或下肢。此外尚可有頭痛、頭昏或大小便異常等症狀。①脊髓單側受壓:可以出現典型的脊髓半切綜合征(Brown-séquard
Syndrme)。②脊髓雙側受壓:早期症狀有以感覺障礙為主者,也有以運動障礙為主者,以後者為多。後期則表現為不同程度的上運動神經元或神經束損害的痙攣性癱瘓,如肢體不靈活,步態笨拙,走路不穩,甚至卧床不起,小便不能自解。體格檢查可發現四肢肌張力增高,肌力減弱,腱反射亢進,淺反射消失,病理反射如Hoffmann,Babinski等征陽性,踝陣攣及髕陣攣陽性。感覺障礙平面往往與病變節段不相符並缺乏規律性。此外 胸腰部束帶感亦是常有的主訴。 (三)椎動脈型 這是突出物壓迫了椎動脈所致,可因①椎間盤側方的骨贅,②Zygapophyseal關節前方的骨贅,③後關節不穩定半脫位亦可以是因頸交感神經受刺激而發生反射性的動脈痙攣所致,約占頸椎病人的10~15%。單純的受壓可能並不引起症狀,需伴有動脈粥樣硬化,椎動脈供血不足的症狀有發作性眩暈、惡心、嘔吐等,症狀每於頭後伸或轉動頭部到某一方位時出現,而當頭部轉離該方位時症狀消失。於轉動頭部時,病人突然感到肢體無力而摔倒,摔倒時神志多半清醒,病人常可以總結出發作的體位。腦干症狀包括肢體麻木、感覺異常、持物落地,對側肢體輕癱等。此外尚有聲嘶、失音、吞咽困難、眼肌癱瘓、視物不清、視野狹窄、復視及Horner綜合征等。
(四)交感型 是頸脊神經根、脊膜、小關節囊上的交感神經纖維受到刺激所致。症狀有頭昏、遊走性頭痛、視物模糊、聽力改變,吞咽困難、心律失常及出汗障礙等。也有人認為是由於椎動脈壁上的神經受刺激所致,亦可以是椎動脈的間歇性血流改變,刺激了動脈周圍的神經所致。此型診斷困難,往往需經治療試驗成功後才能作出診斷。
頸椎病的診斷
1、臨床表現與影象學所見相符合者,可以確診。
2、具有典型頸椎病臨床表現,而影象學所見正常者,應注意除外其他病患後方可診斷頸椎病。
3、僅有影象學表現異常,而無頸椎病臨床症狀者,不應診斷頸椎病。
一、診斷依據分別為:
1、頸型:①主訴頭、頸、肩疼痛等異常感覺,並伴有相應的壓痛點。②X線片上頸椎顯示曲度改變或椎間關節不穩等表現。③應除外頸部其他疾患(落枕、肩周炎、風濕性肌纖維組織炎、神經衰弱及其他非椎間盤退行性變所致的肩頸部疼痛)。
2、神經根型:①具有較典型的根性症狀(麻木、疼痛),且范圍與頸脊神經所支配的區域相一致。②壓頭試驗或臂叢牽拉試驗陽性。③影象學所見與臨床表現相符合。④痛點封閉無顯效(診斷明確者可不作此試驗)。⑤除外頸椎外病變(胸廓出口綜合征、網球肘、腕管綜合征、肘管綜合征、肩周炎、肱二頭肌腱鞘炎等)所致以上肢疼痛為主的疾患。
3、脊髓型:①臨床上出現頸脊強損害的表現。②X線片上顯示椎體後緣骨質增生、椎管狹窄。影象學證實存在脊髓壓迫。③除外肌萎縮性脊膀例索硬化症、脊髓腫瘤、脊髓損傷、繼發性粘連性蛛網膜炎、多發性末梢神經炎。
4、椎動脈型:關於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診斷問題是有待於研究的問題。①曾有猝倒發作。並伴有頸性眩暈。②旋頸試驗陽性。③X線片顯示節段性不穩定或樞椎關節骨質增生。④多伴有交感症狀。⑤除外眼源性、耳源性眩暈。⑥除外椎動脈I段(進入頸6橫突孔以前的椎動脈段)和椎動脈III段(出頸椎進入顱內以前的椎動脈段)受壓所引起的基底動脈供血不全。⑦手術前需行椎動脈造影或數字減影椎動脈造影(DSA)。
5、交感神經型:臨床表現為頭暈、眼花、耳鳴、手麻、心動過速、心前區疼痛等一系列交感神經症狀,x線片有失穩或退變.椎動脈造影陰性。
6、其他型:頸椎椎體前烏嘴樣增生壓迫食管引起吞咽困難(經食管鋇劑檢查證實)等。
二、頸椎病的診斷標准有兩條:
(1) 臨床表現與X線片所見均符合頸椎病者,可以確診。
(2) 具有典型的頸椎病臨床表現,而X線片上尚未出現異常者,應在排除其它疾患的前提下,診斷為頸椎病。 但對臨床上無主訴與體征,而在X線片上出現異常者,不應診斷為頸椎病。可對X線片上的陽性所見加以描述。
三、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診斷要點:
(1)具有較典型的神經根性症狀,如麻木,疼痛,且范圍與頸神經所支配的區域相一致;
(2)壓頸試驗或上肢牽拉試驗陽性;
(3)X線片顯示頸椎曲度改變,不穩或骨贅形成;
(4)痛點封閉無顯效(診斷明確者可不作此試驗);
(5) 臨床表現與X線片的異常所見在節段上相一致;
(6) 除外頸椎骨實質性改變(如結核,腫瘤)。胸廓上口綜合症,肩周炎,網球肘,肱二頭肌腱鞘炎等以上肢疼痛為主的疾患。
四、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診斷要點:
(1)曾有猝倒發作,並伴有頸性眩暈;
(2)旋頸試驗陽性;
(3)X線片顯示椎間關節失穩或鉤椎關節骨質增生;
(4)除外耳源性或眼源性眩暈;
(5)除外椎動脈Ⅰ段和椎動脈Ⅱ段受壓所引起的基底動脈供血不足;
(6)除外神經官能症、顱內腫瘤等;
(7)確診本病,尤其是手術前定位,應根據椎動脈造影檢查。
(8) 椎動脈血流圖及腦電圖只有參考價值。
頸椎病的輔助檢查
一、頸椎的試驗檢查
頸椎病的試驗檢查即物理檢查,不需藉助儀器,它包括:
1.前屈旋頸試驗 令患者頸部前屈、囑其向左右旋轉活動。如頸椎處出現疼痛,表明頸椎小關節有退行性變。
2.椎間孔擠壓試驗(壓頂試驗):令患者頭偏向患側,檢查者左手掌放於患者頭頂部、右手握拳輕叩左手背,則出現肢體放射性痛或麻木、表示力量向下傳遞到椎間孔變小,有根性損害;對根性疼痛厲害者,檢查者用雙手重疊放於頭頂、間下加壓,即可誘發或加劇症狀。當患者頭部處於中立位或後伸位時出現加壓試驗陽性稱之為Jackson壓頭試驗陽性。
3.臂叢牽拉試驗:患者低頭、檢查者一手扶患者頭頸部、另一手握患肢腕部,作相反方向推拉,看患者是否感到放射痛或麻木,這稱為Eaten試驗。如牽拉同時再迫使患肢作內旋動作,則稱為Eaten加強試驗。
4.上肢後伸試驗:檢查者一手置於健側肩部起固定作用、另一手握於患者腕部,並使其逐漸向後、外呈伸展狀,以增加對頸神經根牽拉,若患肢出現放射痛,表明頸神經根或臂叢有受壓或損傷。
二、頸椎病的X線檢查
正常50歲以上的男性,60歲以上的女性約有90%存在頸椎椎體的骨刺。故有X線平片之改變,不一定有臨床症狀。現將與頸椎病有關的X線所見分述如後:
1、正位:觀察有無樞環關節脫位、齒狀突骨折或缺失。第七頸椎橫突有無過長,有無頸肋。鉤錐關節及椎間隙有無增寬或變窄。
三、側位:
(一)曲度的改變:頸椎發直、生理前突消失或反彎曲。
(二)異常活動度:在頸椎過伸過伸過屈側位X線片中,可以見到椎間盤的彈性有改變。
(三)骨贅:椎體前後接近椎間盤的部位均可產生骨贅及韌帶鈣化。
(四)椎間隙變窄:椎間盤可以因為髓核突出,椎間盤含水量減少發生纖維變性而變薄,表現在X線片上為椎間隙變窄。
(五)半脫位及椎間孔變小:椎間盤變性以後,椎體間的穩定性低下,椎體往往發生半脫位,或者稱之為滑椎。
(六)項韌帶鈣化:項韌帶鈣化是頸椎病的典型病變之一。
四、斜位
攝脊椎左右斜位片,主要用來觀察椎間孔的大小以及鉤椎關節骨質增生的情況。
五、頸椎病的肌電圖檢查
頸椎病及頸椎間盤突出症的肌電圖是由於不論是頸椎病還是頸椎間盤突出症都可使神經根長期受壓而發生變性,從而失去對所支配肌肉的抑製作用。這樣,失去神經支配的肌纖維,由於體內少量乙醯膽鹼的刺激,可產生自發性收縮。因此,在一側或兩側上肢肌肉中出現纖維電位,偶而出現少數束顫位。小用力收縮時,多相電位正常,不出現巨大電位。大用力收縮時,呈完全於擾相。運動單位電位的平均時限和平均電位正常。振幅為1~2毫伏。頸椎病因椎間盤廣泛變性,引起骨質增生。損害神經根的范圍較廣,出現失神經支配的肌肉也多些。在病變的晚期和病程較長的患者,在主動自力收縮時,可以出現波數減少和波幅降低。而頸椎間盤突出症往往為單個椎間盤突出,其改變多為一側上肢,失神經支配的肌肉范圍呈明顯的節段分布。
六、頸椎病的CT檢查
CT業已用於診斷椎弓閉合不全、骨質增生、椎體暴破性骨折、後縱韌帶骨化、椎管狹窄、脊髓腫瘤所致的椎管擴大或骨質破壞,測量骨質密度以估計骨質疏鬆的程度。此外,由於橫斷層圖象可以清晰地見到硬膜鞘內外的軟組織和蛛網膜下腔。故能正確地診斷推間盤突出症、神經纖維瘤。脊髓或延髓的空洞症,對於頸椎病的診斷及鑒別診斷具有一定的價值。
頸椎病的治療
對頸椎病的治療,主要是非手術療法。對於輕型的病例,只要適當休息,用一些消炎止痛葯物如消炎痛、炎痛喜康等即可減輕症狀,再輔以針灸、理療等可以得到良好的療效。為限制頸部活動,可以佩帶頸圈。一般症
狀在2周~1月內可以緩解。如果症狀仍明顯,則應進行牽引治療。頸部牽引是頸椎病非手術療法的主要手段,牽引的目的是使頸椎間隙得到拉開,減少突出物所起的壓迫作用。但實際上牽引的作用主要還是使頸部得到休息及解除頸肌的痙攣。
牽引有坐位牽引及卧位牽引兩種。坐位牽引時,病人坐在橙子上,用四頭帶固定住下頜及枕部,向上垂直牽引,以體重作為反牽引力,重量可達10~20kg,每次1~ 2小時,每日1~2次,視病人的反應而增加或減少牽引時間及重量,1月為一療程。卧床牽引時病人仰卧於床上,頭部床腳抬高,用四頭帶與身體縱軸呈30°角方向牽引,重量為3kg,每牽引2小時休息1小時,可1日多次。1月為一療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大多數均可通過牽引得到治癒。牽引療程結束,症狀緩解或減輕,仍需應用頸圈固定。 、
椎病不宜用推拿及手法治療。如需推拿,則手法宜輕柔,切忌進行強力旋轉手法。因為患者的頸椎不穩定,強力的手法可致頸椎半脫位或脫位甚至造成四肢癱瘓。
手術治療:如診斷明確,經非手術治療無效或有脊髓壓迫症者應進行手術。在過去,均做後路椎板切除減壓,但由於減壓作用小療效不佳,故有人從後路切除椎板後拉開脊髓摘除突出物,但牽拉脊髓常使症狀加重,甚至造成不可恢復的截癱。60年代起,開始進行前路椎間盤切除及椎體間植骨融合術,取得良好的結果。經前路手術不但可以切除突出物,而且使椎體融合後可減少復發,原有的骨贅也會逐步吸收。手術方法是病人仰卧、肩部墊枕、頸左側或右側橫切口於胸鎖乳突肌內側頸動脈與甲狀腺之間直達椎體,用針刺入應切除的椎間盤,並拍床旁片定位,用骨刀、鑽頭或環鋸將椎間盤及其上下一部分椎體切除,一直要看到後縱韌帶或硬膜,再用咬骨鉗或刮匙將後緣的骨贅盡量清除,然後取髂骨做椎體間植骨,手術後用頸圈或石膏固定,一般需2~3月,手術可於頸叢阻滯或針麻下進行,病人清醒因而不易造成神經根或脊髓損傷。
頸椎病的預防
一、頸椎病的預防
(一)閱讀有關頸椎病的書,掌握用科學的手段防治疾病。
(二)保持樂觀精神,樹立與疾病艱苦抗衡的思想,配合醫生治療,減少復發。
(三)加強頸肩部肌肉的鍛煉,在工間或工余時,做頭及雙上肢的前屈、後伸及旋轉運動,既可緩解疲勞,又能使肌肉發達,韌度增強,從而有利於頸段脊柱的穩定性,增強頸肩順應頸部突然變化的能力。
(四)避免高枕睡眠的不良習慣,高枕使頭部前屈,增大下位頸椎的應力,有加速頸椎退變的可能。
(五)注意頸肩部保暖,避免頭頸負重物,避免過度疲勞,坐車時不要打瞌睡。
(六)及早,徹底治療頸肩、背軟組織勞損,防止其發展為頸椎病。
(七)勞動或走路時要防止閃、挫傷。
(八)長期伏案工作者,應定時改變頭部體位,按時做頸肩部肌肉的鍛煉。
(九)注意端正頭、頸、肩、背的姿勢,不要偏頭聳肩、談話、看書時要正面注視。要保持脊柱的正直。
(十)中醫認為胡桃、山萸肉、生地,黑芝麻等具有補腎髓之功,合理地少量服用可起到強壯筋骨,推遲腎與關節退變的作用。
二、頸椎病患者的床
各種床鋪各有其優缺點,而且與個人居住地、氣候、生活習慣、經濟狀況有關。但單從頸椎病的預防角度說,應該選擇有利於病情穩定,有利於保持脊柱平衡的床鋪為佳。因此,選擇一個放在床板上有彈性的席夢思床墊為好。它可以隨著脊柱的生理曲線變化起調節作用。
三、頸椎病患者的枕頭
枕頭是維持頭頸正常位置的主要工具。這個「正常」位置是指維持頭頸段本身的生理曲線。這種重量曲線既保證了頸椎外在的肌肉平衡,又保持了椎管內的生理解剖狀態。因此一個理想的枕頭應是符合頸椎生理曲度要求的,質地柔軟,透氣性好的,以中間低,兩端高的元寶形為佳。因為這種形狀可利用中間的凹陷部來維持頸椎的生理曲度,也可以對頭頸部起到相對制動與固定作用,可減少在睡眠中頭頸部的異常活動。
其次,對枕蕊內容物選擇也很重要,常用的有:
①蕎麥皮:價廉,透氣性好,可隨時調節枕頭的高低。②蒲絨:質地柔軟,透氣性好,可隨時調節高低。③綠豆殼:不僅通氣性好,而且清涼解暑,如果加上適量的茶葉或薄荷則更好,但主要用於夏天。其他如鴨毛等也不錯,但價格較高。
枕頭不宜過高或過低,切忌"高枕無憂"以生理位為佳,一般講,枕頭高以8~15cm為宜,或按公式計算:
(肩寬-頭寬)÷2。
頸椎枕亦可起預防或治療作用。
四、頸椎病患者的睡眠體位
一個良好的睡眠體位,既要維持整個脊柱的生理曲度,又應使患者感到舒適,方可達到使全身肌肉鬆弛,容易恢復疲勞的調整關節生理狀態的作用。根據這一良好體位的要求應該使胸、腰部保持自然曲度,雙髖及雙膝呈屈曲狀,此時全身肌肉即可放鬆,這樣,最好採取側卧或仰卧,不可俯卧。
五、頸椎病啞鈴醫療體操
(一)屈肘擴胸:兩腿分立肩寬,兩手啞鈴自然下垂,兩臂平肩屈肘,同時向後擴胸。反復12~16次。
(二)斜方出擊:兩腿分立與肩寬,兩手持啞鈴屈肘置於胸兩側,上體稍向左移,右手向左前斜方出擊,左右交替,各反復6~8次。
(三)側方出擊:兩腿分立與肩寬,兩手持啞鈴屈進置於胸兩側,左手持啞鈴向右側方出擊,左右交替,各反復6~8次。
(四)上方出擊,兩腿分開與肩寬,兩手持啞鈴屈時置於胸兩側,右手持啞鈴向上方出擊,左右交替,各反復6~8次。
(五)伸臂外展:兩腿分立與肩寬,雙手持啞鈴下垂,右上肢伸直由前向上舉,左右交替重復6~8次。
(六)聳肩後旋:兩腿分立與肩寬,兩手持啞鈴下垂,兩臂伸直向下,兩肩用力向上聳起,兩肩向後旋並放下,反復進行12~16次。
(七)兩肩後張擴胸後伸:兩腿分立與肩寬,兩手持啞鈴下垂,兩肩伸直外旋,兩肩後張,同時擴胸,反復12~16次。
(八)直臂前後擺動:兩腿前後分立,兩手持啞鈴下垂,左右上肢伸直同時前後交替擺動,重復6~8次,兩腿互換站定位置,同時擺動6~8次。
(九)頭側屈轉:兩腿分立與肩寬,兩手持啞鈴下垂,頭頸部向左屈曲,達最大范圍,再向右側旋轉到最大范圍,左右交替,反復6~8次。
(十)頭前屈後仰:兩腿分立與肩寬,兩手持啞鈴下垂,頭頸部前屈,盡可能達最大范圍;頭頸部向後仰達最大范圍,重復6~8次。
(十一)頭部旋轉:兩腿分立與肩寬,兩手持啞鈴下垂。頭頸部沿順時針方向旋轉一周,再向逆時針方向旋轉一周,重復6~8次。
以上動作要輕柔,旋轉動作因人而異每天可作1~2次。
頸椎病的預後
頸椎多數頸椎病病人一般有從急性發作到緩解、再發作、再緩解的規律。多數頸椎病患者預後良好;神經根型頸椎病預後不一,其中麻木型預後良好,萎縮型較差,根痛型介於二者之間;椎動脈型頸椎病多發於中年以後,對
腦力的影響較嚴重,對體力無明顯影響,有的椎動脈型患者終因椎--基底動脈系統供血不足形成偏癱、交叉癱,甚至四肢癱,脊髓型頸椎病對患者的體力損害較為嚴重,如不積極治療、多致終生殘疾、但對腦力的影響小

與什麼是動脈肩周炎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