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逆湯 通脈四逆湯,當歸四逆湯是一種葯嗎?
3首方劑不是一種湯葯。其葯味組成不同,功能,主治也有區別。
2、中醫中「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是什麼意思
你好,這是《傷寒論》的條文,不能單獨理解,要結合上下文以及少陰篇的提綱來理解回。利止脈不出者是指少陰答病下利清谷的情況消失了,但脈摸不到,或脈潛伏著不明顯,這個時候就要用通脈四逆湯來溫陽並通陽,從而使陽氣能通周全身,人則復活。
3、白通湯與通脈四逆湯異同?非誠勿答!!!
出自《傷寒論》的兩方對比
相同點:所適用的證型都是少陰病陰盛格陽證,證見里寒外熱專、手足厥逆屬、下利、面赤、脈微等等。功效都為回陽救逆。
不同點:所適用的病勢不同,這方面有點爭議,我個人看法,雖然通脈四逆湯中附子、乾薑的用量比白通湯大,但不代表通脈四逆湯就用於陰盛格陽重證,白通湯就用於輕證。因為這個證有個症狀是下利,下利必然是傷陰的,而附子乾薑都是大辛大熱之品,多用必然也是傷陰的。所以我認為,當下利比較嚴重的時候,反而應該少用,所以,白通湯應該用於重證。
對於下利的區別也就在於此。
《重訂嚴氏濟生方》里也有一個通脈四逆湯,但是適用的證型為陰寒內盛,陽氣衰微。幾乎沒有熱象,和白通湯的區別就很明顯了。
4、有沒有中醫專家,關於氣血和膠囊。解決我的疑惑追加100以上。
試試玉龍膏吧。就是桂圓和西洋參一起按照10:1的比例蒸著吃,你血熱,估計西洋參的專比例要增高。血屬熱的話,人體新城代謝就快,簡單的講,衰老的快。謝謝。氣血和這種葯盡量少吃,個人還是建議食療,畢竟,是葯三分毒。希望可以幫助到。祝早日恢復健康。
5、陳士鐸方子怎麼樣
陳士鐸名方——「引火湯」
引火歸原是用溫葯治療龍火上燔的一種方法,屬於從治法。王冰在《內經》「甚者從之」句下註解中指出:「病之大甚者,猶龍火也,得濕而焰,遇水而燔。不知其性,以水濕折之,適足以光焰詣天,物窮方止矣。識其性者,反常其理,以火逐之,則燔灼自消,焰光撲滅」。明清溫補醫家根據上述理論,將引火歸原廣泛用於臨床,但由於離原之火理論上的不確定,造成了諸多認識上的混亂,不少醫家陷於相互矛盾之中。如既稱陰虛之火,又稱陽虛之火;既指有根之火,又指無根之火;既包括格陽,又涵蓋戴陽。
李可對引火歸原治療,喜用傅青主之引火湯,原方組成為:
熟地 90g,巴戟、天冬、麥冬各30g,茯苓15-20g,五味子6g,主治陰虛乳蛾。出處引火湯原用於咽喉腫痛屬陰蛾者。
陳士鐸《辨證奇聞》卷三「咽喉門」載:「咽喉腫痛,日輕夜重,亦成蛾如陽症,但不甚痛,自覺咽喉燥極,水咽少快,人腹又不安,吐涎如水,將涎投水中,即散化為水。人謂喉痛生蛾,用泄火葯反重,亦有勺水不能下咽者。蓋日輕夜重,陰蛾也,陽蛾則日重夜輕。此火因水虧,火無可藏,上沖咽喉。宜大補腎水,加補火,以引火歸藏,上熱自愈。
現根據其醫案40餘則,整理出以下內容:
1、水淺不養龍,龍火離位上奔。
李可認為,腎為先天之本,內寄命門之火,為水火之臟。腎中水火,共處一宅。水火相抱,陰平陽密。水足則火藏於下,溫煦臟腑,統領一身氣化,是為健康無病。若因外感內傷,致水虧於下,則火失其制,古人喻為火淺不養龍,於是離位上奔(240頁)。
下面看一則水淺不養龍案:
血管神經性頭痛 李某,女,38歲。患者因劇烈右偏頭痛7日入院,診為血管神經性頭痛,經用安絡痛、當歸注射液穴位封閉不能控制,邀李氏會診。自冬至近1個月以來,每到太陽出山便覺有熱流上攻頭面,面赤如醉,轟熱難忍。一周前拂曉,突覺熱流攻沖不止,右下頜角突然如電擊、火灼,陣陣劇痛竄至右太陽,約3~5分鍾發作1次。每日如此反復發作10餘次,5時痛起,日中痛劇,下午5時漸松,太陽落山痛止,入夜則如常人。便燥口乾,雙膝獨冷,夜難成寐。脈洪大而虛,舌光紅無苔。脈證合參,當屬腎陰虧損,陰不抱陽,水淺不養龍,故龍雷之火上奔無制。陰虛之患,寅末日將出而病,日中陽氣大盛,故病重。日落陽氣衰,得天時之助而暫愈。入夜陰氣漸充,故如常人。法宜大劑滋水,導龍歸海,引火歸原,佐入酸甘柔肝緩急:熟地90g,巴戟、天麥冬各30g,茯苓15g,五味子6g,白芍100g,炙草30g,葛根60g。二診:葯進3劑,當天熱流攻沖之勢大緩,次日轟熱止而痛亦止。偶於下午2~3時有短暫發作,脈斂,面色轉淡,舌上生出薄白苔,帶原方3劑出院。追訪3年未復發(239頁)。
按 龍雷之火,顧名思義,是形容它產生於頃刻之間、突然而來。中醫認為,肝腎同源,腎水既虧,肝失滋榮,勢必隨腎中龍火上燔,而成燎原之勢。證見日出便熱流上攻,面赤如醉,日落痛止。治以引火湯壯水,芍葯甘草湯緩急柔肝,3劑而解。
2、水寒不藏龍,無根之火上擾。
李可認為,腎水寒於下,逼真火浮游於上,亦可致成火不歸原之證(241頁)。
下而看一則水寒不藏龍案:
齒衄 王某,男,44歲。腹瀉日3~5次,月余不愈。近1周來,上下牙齦出血,紅腫如柿色。舌紅少苔,脈細肢涼,雙膝尤冷。腰困不耐坐立,近日尤感氣怯身軟。證由泄瀉日久,中陽大傷,脾失統血之能,且下焦腎氣虛寒已露,火不歸原。擬四君補脾,三仙炭止血,七味益腎,骨碎補、肉桂引火歸原:黨參、焦術、茯苓各30g,炙草、姜炭、三仙炭各10g,熟地、砂仁各10g,山葯、山萸肉各30g,五味子、澤瀉各10g,骨碎補12g,肉桂沖服3g。二診:6劑後瀉止,牙齦腫斂,出血亦止。原方守服3劑善後(297頁)。
按 此案牙齦出血,紅腫如柿色,舌紅少苔,脈細肢涼,膝冷腰困,證屬腎氣虛寒,無根之火上擾。李氏喜用引火湯加肉桂,溫臟斂陽。但本例病人,脾虛泄瀉,中陽大傷,故改為四君補脾,七味益腎,骨碎補、肉桂引火歸原。
3、陰盛格陽,浮陽上越。
所謂格陽證,是指陰寒內盛而格陽於外;戴陽證,是陰寒下盛而格陽於上。《傷寒論》中的通脈四逆湯證、白通加豬膽汁湯證,便是格陽、戴陽之明證。二者均為上熱下寒證,與龍雷之火有相近之處,故不少醫家把格陽、戴陽之治法稱為「引火歸原」。李可也有這方面案例,例如:
陰盛格陽 趙某,女,29歲。因無故頭面陣陣發熱,服升陽散火湯1劑,變為心悸、氣喘、自汗,頭面轟熱不止,面色嫩紅,煩躁欲寐,足膝冰冷,多尿失禁,脈微細而急,120次/分。本屬陰盛格陽,誤作上焦鬱火而投升散之劑,致有此變。幸在壯年,未致亡陽暴脫。予白通加人尿豬膽汁湯,破陰通陽為治:附子、乾薑各30g,蔥白3節,童便、豬膽汁各1杯對入,2劑。次日來告,上葯服1劑,心悸喘汗均止,足膝已熱,月余之轟熱證亦罷。本病病機,為下焦陰寒獨盛,格拒真陽不能回歸宅窟而浮越於上,故見種種上熱假象。以白通湯破陰通陽,因有假熱在上,以人尿豬膽汁之苦咸寒為反佐,熱因寒用,宣通上下,消除格拒,引浮越之陽歸於下焦而病癒(187頁)。
肺結核合並肺心病(戴陽危證) 英某,女,68歲。傳染科住院病人,診斷:肺結核;肺氣腫合並急性感染。經抗結核、抗菌治療無效,請中醫協治。李氏診見雙頰艷若桃花,雙目神采外露,發熱煩躁,咳喘月余。盜汗,渴喜熱飲,雙膝極冷,心動神搖,六脈細數無倫,心率132次/分,舌淡。患者年近古稀,腎元久虛,復加久病耗傷,過服清熱涼劑,致成上盛下虛戴陽格局,有欲脫之虞。急急固腎斂肝,引火歸原,納氣歸根為治:山萸肉90g,紅參(另燉)15g,龍牡、白芍各30g,炙草15g,油桂3g(米丸吞),附子30g。上葯連服3劑,脫險,出院回家調養(23頁)。
李按 此戴陽為下元虛極,真陽不能下守,浮游於上,陰盛格陽之危候。又因過用秦艽鱉甲之類,開破肝氣,致肝虛不斂。故用參附龍牡救逆湯合來復湯(山萸肉90g,紅參15g,龍牡、白芍各30g,炙草15g),加油桂固攝下焦、溫納浮陽,重用山萸肉斂肝固脫(23頁)。
4、八脈失養,沖脈上攻。
李可認為,奇經八脈病有兩大特點,一是久治不愈的「頻發痼疾」;二是「定時發作」類病證。經方桂枝加桂湯是治療奔豚症(沖脈病變)的特效療法(194頁)。因奇經八脈病有定時發作和沖脈上攻等特點,與龍火上奔有相近之處,故在此舉例證之:
奇經頻發痼疾 趙某,女,45歲。1周前晚8時,忽覺舌根部如電擊樣麻辣,抽搐,口不能言,繼而雙腿從踝部以上,震顫抖動不止,寒戰嘎齒,不能自製,10餘分鍾後漸止。此後,每晚8時,准時發病。心盪神搖,恐懼殊甚。脈急而細,120次/分。舌紅、口渴喜熱飲。西醫診為癔病,用葯3日不能控制,請李可診治。詢知患者5年前暴崩幾死,久病耗傷,損及於腎,腎陽虛不主溫煦,寒由內生。腎之經脈絡舌本,寒主收引,故舌根麻而抽搐;腎在變動為「栗」,在志為恐,故震顫抖動,無故恐懼;腎精不充,血海空虛,八脈失養,故有此變。予溫氏奔豚湯(附子、肉桂、紅參、沉香、砂仁、山葯、茯苓、澤瀉、牛膝、炙草),重用附子50g、油桂10g,壯命門之火,加芪歸阿膠益氣養血,龜鹿膠填充八脈,龍牡磁石攝納上下而定志。煎取濃汁300毫升,於每晚7時病發前1小時頓服。葯進1劑,發作停止,3劑後痊癒,予培元固本散1料治本(386頁)。
按本案每晚8時准時發病,雙腿震顫,舌根麻辣,寒戰嘎齒,不能自製。證由5年前暴崩欲死,損及於腎,八脈失養。故以溫氏奔豚湯壯命門之火,龜鹿膠填充八脈,芪歸阿膠益氣養血,3劑而愈。
5、火不歸原證的特點:
李可認為,龍雷之火是臟腑內生虛火,與六淫外感實火大不相同。龍火上奔,多見種種上熱見證,如頭痛、頭暈、耳痛、齒浮、齒衄、目赤如鳩、面赤如醉、心悸暴喘,耳鳴如潮、口舌生瘡、咽痛如灼等(240頁)。現根據其醫案,歸納以下內容:
5.1、火不歸原發病特點 龍火上燔有兩大特點:①交節病作、遇陽則動:李可指出,龍雷之火隨陰陽盛衰之年節律、日節律演變,如冬至陽生則病,春令陽升轉重,夏至陰生漸緩;日出病作,日中病甚,日落病緩,入夜自愈(240頁)。如「鼻衄奇案」,病發冬至時節,清晨4時突然鼻衄出血(279頁)。②來勢暴急、頃刻突變:李可說,龍火上燔往往來勢暴急跋扈,如迅雷閃電,頃刻突變(241頁)。如「白塞氏綜合症案」,其口腔、外陰潰瘍,每逢冬至當日立刻發病,一兩分鍾即令人不能忍耐(291頁)。
5.2、火不歸原證候特點 火不歸原證候,可以這樣概括:頭面五官赤痛衄,上熱下寒熱上攻,尿多不渴膝獨冷,舌紅無苔脈大洪。下面分別論述:①頭面五官赤痛衄:證見頭痛、頭暈、面赤如醉、耳鳴如潮、鼻衄、咽痛如灼、舌衄、口舌生瘡,齒痛、齒浮、目赤如鳩、白睛溢血、心悸暴喘等(241頁)。②上熱下寒熱上攻:熱勢轟轟,或由腳底,或由臍下,上攻頭面,按火不歸原治速效。外感無此現象,誤用苦寒直折則危(241頁)。③尿多不渴膝獨冷:下寒常見膝冷、尿多不渴,還見腰困、足膝軟弱等腎虛之證。全書火不歸原案約20例,其中膝冷者12人,多尿者5人,不渴者3人。從中可見「膝冷」在辨證中的重要位置。筆者還注意到「膝冷」有輕重之別,輕者為自覺膝冷,重則膝捫如冰(280頁),或足膝捫之如冰(288頁)。④舌紅無苔脈大洪:全書火不歸原案,舌紅無苔者12人,脈洪、或大、或洪大者12人。故此舌脈應為龍火上燔的指證。
6、火不歸原分型論治。
6.1、火不歸原基本型 李可把火不歸原分為兩個基本證型:1水淺不養龍,陰虛於下,則火失其制而離位上奔;2水寒不藏龍,逼真火浮游於上,致成火不歸原之證。病機既明,當用「甚者從之」之法。水虧者,以引火湯壯水斂火,導龍歸海;水寒者,以引火湯加油桂飯丸先吞,溫臟斂陽、引火歸原(241頁)。筆者理解,水寒不藏龍是在水淺不養龍基礎上發展的,其主要指證是雙膝冷甚(363頁),它不是實寒、陰證,而是虛寒、陰損及陽。如「齒衄案」,李氏明確指出是下焦腎氣虛寒已露,用七味地黃益腎,骨碎補、油桂引火歸原(297頁);「虛寒性糖尿病案」,陰虛於下,水淺不養龍雷,故目赤轟熱;陰損及陽,命火衰微而津液不能上達,故飲多;腎失統束而膀胱失約,故尿多。治以引火湯加肉桂、山萸肉、紅參、胡桃等滋陰助陽、引火歸原(55頁)。明清醫家多用七味腎氣丸、七味地黃丸治水虧者,用八味地黃丸(桂附地黃丸)治水寒者。而李可卻喜用引火湯加肉桂,其原因何在?筆者分析:①引火湯乃滋陰大劑,熟地用至90克,力量專一,取效甚捷。如癌證化療、放療損傷腎陰,而見頭面升火之火不歸原證,引火湯兩劑必退(363頁)。②引火歸原用巴戟30克,五味子6克,油桂3克,寓有「陰中求陽」之意。其中肉桂米丸先吞,取於烏梅丸之法,專用於下焦痼疾,最宜深究。
6.2、火不歸原變通型 對於火不歸原兼脾虛泄瀉者,用引火湯易增加腹瀉,故李氏改用四君子合七味地黃湯變通。詳見下面案例:
復發性口腔潰瘍 燕某,女,29歲。口舌生瘡6年,1月數發,時愈時作。近1月來,因流產後恣食瓜果生冷,復因暑熱,夜睡不關電扇,門窗大開,又遭風寒外襲,遂致身痛嘔逆,食少便稀。外感愈後,口舌於今晨突發白色丘疹一圈,灼痛不可忍。按脈細弱,舌淡欠華,面色萎黃,腰困膝軟,此屬腎虛脾寒、虛火上僭。《證治准繩》治此類口瘡,用四君七味(六味加肉桂)合方加玄參、細辛,極效。但本例病人,脾胃氣弱殊甚,寒涼滋膩不可沾唇,變通如下:紅參(另燉)10g,焦白術、茯苓各30g,炙草、姜炭、細辛各10g,油桂1.5g(飯丸先吞),腎四味各15g,3劑。二診:諸證均愈。予補中益氣湯加腎四味(枸杞子、菟絲子、補骨脂、仙靈脾)、胎盤粉5克(沖),10劑,培元固本,以杜再發(286頁)。
按此方為四君理中湯培土斂火,腎四味、肉桂引火歸原,加細辛火郁發之。李氏凡遇火不歸原證而脾胃虛弱之病人,即投上述變通方,皆效。
6、四逆湯通脈四逆湯的區別是什麼?
通脈四逆復湯實為重劑四制逆湯,其功效較四逆湯更勝,能大破陰寒痼冷而招外越之陽,臨床以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身反不惡寒,汗出而厥,脈微欲絕或面赤等為審證要點。具體運用時應注意凡見陰寒內盛,陽氣虛衰嚴重者,無論有無陽越,均可用之,此外,還要注意辨別虛陽被格之象,虛陽或格於外,或越於上,臨床表現多為身熱,面赤,咽痛,舌紅,口乾等症,熱多欲覆衣,顏色紅嫩嬌艷,多渴喜熱飲而飲量不多。
通脈四逆湯與四逆湯兩方組成葯物完全相同,但用量不同,因此主治病證也不完全相同。四逆湯主治少陰心腎陽虛陰盛或欲脫證,病證較輕;而通脈四逆湯主治少陰心腎陽虛,陰盛格陽證,病證較重。
通脈四逆湯與四逆湯葯味相同,但倍用乾薑,重用附子,因此,溫陽驅寒力量更強,有破陰回陽,通達內外之功。本方能夠治療陰盛格陽之脈微欲絕,所以方名通脈四逆,以區別於四逆湯。方中附子辛熱,能溫陽散寒。倍用乾薑,既助附子溫陽散寒,又暖脾胃陽氣。甘草補中益氣,使附子、乾薑辛熱溫陽而不耗散,並調和諸葯。
7、四逆湯是治療什麼的?
【方名】
當歸四逆湯
【出處】
《傷寒論》
【分類】
溫里劑-溫經散寒
【組成】
當歸(12克)
桂枝(9克)
芍葯(9克)
細辛(3克)
通草(6克)
大棗(8枚,擘[bo])
炙甘草(6克)
【方訣】
【功用】
溫經散寒,養血通脈。
【主治】
血虛寒厥證。手足厥寒,或腰、股、腿、足、肩臂疼痛,口不渴,舌淡苔白,脈沉細或細而欲絕。(本方常用於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無脈症、雷諾病、小兒麻痹、凍瘡、婦女痛經、肩周炎、風濕性關節炎等屬血虛寒凝者。)
【用法】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現代用法:水煎服。)
【禁忌】
斟酌。
【方解】
本方證由營血虛弱,寒凝經脈,血行不利所致。素體血虛而又經脈受寒,寒邪凝滯,血行不利,陽氣不能達於四肢末端,營血不能充盈血脈,遂呈手足厥寒、脈細欲絕。此手足厥寒只是指掌至腕、踝不溫,與四肢厥逆有別。治當溫經散寒,養血通脈。本方以桂枝湯去生薑,倍大棗,加當歸、通草、細辛組成。方中當歸甘溫,養血和血;桂枝辛溫,溫經散寒,溫通血脈,為君葯。細辛溫經散寒,助桂枝溫通血脈;白芍養血和營,助當歸補益營血,共為臣葯。通草通經脈,以暢血行;大棗、甘草,益氣健脾養血,共為佐葯。重用大棗,既合歸、芍以補營血,又防栓枝、細辛燥烈大過,傷及陰血。甘草兼調葯性而為使葯。全方共奏溫經散寒,養血通脈之效。
本方的配伍特點是溫陽與散寒並用,養血與通脈兼施,溫而不燥,補而不滯。
【化裁】
治腰、股、腿、足疼痛屬血虛寒凝者,可酌加川斷、牛膝、雞血藤、木瓜等活血祛瘀之品;若加吳茱萸生薑,又可治本方證內有久寒,兼有水飲嘔逆者;若用治婦女血虛寒凝之經期腹痛,及男子寒疝、睾丸掣痛、牽引少腹冷痛、肢冷脈弦者,可酌加烏葯、茴香、良姜、香附等理氣止痛;若血虛寒凝所致的手足凍瘡,不論初期未潰或已潰者,均可以本方加減運用。
【附方】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傷寒論》)、黃芪桂枝五物湯(《金匱要略》)
【附註】
本方是養血溫經散寒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手足厥寒,舌淡苔白,脈細欲絕為辨證要點。
8、通脈四逆湯適用於寒濕體質嗎
通脈四逆湯組方中葯有三:附子、乾薑、甘草。附子乾薑為補陽葯,用於陽虛或亡陽證。寒濕證型應用散寒化濕之品。根本不是一回事。。。
9、請問有六味通脈膠囊這種葯么
傷寒論里有通脈四逆湯,六味通脈沒見過,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