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於做手術麻醉?
1.是可以這么做的但是是違法的
2.一般情況下取鋼板手術是需要全麻的
3.也有一些肢體的是個可以局部麻醉的
4.不要懷疑醫生醫生都有職責規范和道德
2、骨科手術該選擇哪種麻醉方式?
作為一個外科醫生,我為能夠用自己的雙手通過自己的手術技藝拯救病人而感到自豪。然而,有誰能說出現代外科學發展的基礎是什麼?對,是無菌技術和麻醉技術。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麻醉。大家也許都知道三國時期蜀國的大將關羽刮骨療毒的故事,我們常常用這個故事來比喻一個人勇敢堅強。但是作為一個病人誰也不會願意去嘗試沒有麻醉的手術,作為一個外科醫生也決不會讓自己的病人忍受手術所帶來的疼痛。這就是麻醉技術對外科醫生和病人的意義。
作為一個外科醫生,我想應該從三個方面來分析這個問題:首先是麻醉的有效性。也就是說我們選擇的麻醉效果要充分,能夠達到手術的要求,即病人在整個手術過程中沒有任何疼痛;另外就是要有利於手術醫生的外科操作,比如說接受脊柱外科手術的病人通常需要全身麻醉,因為手術要求病人的肌肉完全鬆弛。
那麼是不是所有病人都首選全身麻醉呢?不是!這就要談到我們說的第二個問題:麻醉對病人安全性的影響。這並不是說全身麻醉不安全,而是除了手術本身以外,我們要綜合考慮病人的全身情況。例如,一個下肢骨折的老年病人需要做骨科手術,同時合並有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
。如果選擇全麻,手術可能很順利,但是術後病人可能因為呼吸困難而需要長期在呼吸機的幫助下呼吸。相反選擇半身麻醉就不會影響病人的呼吸功能。
第三個要考慮的問題就是手術後的疼痛控制。全麻蘇醒後麻醉的效果通常很快消失,因此手術部位的疼痛感覺會很快恢復,而半麻對全身影響小,術後可以人為的延長半麻持續的時間,手術部位的疼痛感覺可以部分被阻斷,因此有利於術後鎮痛。比如,我們給病人做膝關節置換手術,就盡可能選擇半身麻醉,甚至部分麻醉。這樣就可以在術後維持手術部位較長時間的「無痛」,有利於病人膝關節的功能鍛煉和恢復。
總之,對於不同的麻醉方式,我們應該根據每位病人的具體情況,綜合考慮麻醉的有效性、安全性和術後鎮痛三個方面進行個體化的選擇。
3、麻醉的過程分為哪幾個時期
全麻分為麻醉誘導,麻醉維持和麻醉蘇醒三個階段。所謂麻醉誘導,便是讓人由清醒轉為睡著狀態。病人進入手術室後,先由護士開放靜脈通路(也就是扎針輸液),麻醉醫生連接心電圖,血壓,血氧飽和度等監測,面罩吸氧。然後,麻醉醫生便可以開始麻醉誘導了。麻醉醫生會給病人靜脈注射全身麻醉葯或者吸入麻醉氣體,病人在給葯後3~5分鍾便意識消失,由清醒進入睡眠狀態。在全身麻醉狀態下,由於沒有意識、全身肌肉鬆弛,病人喪失呼吸的力量,自主呼吸通常會消失,因此在病人進入全麻狀態後,麻醉醫生會進行氣管插管操作,即在喉鏡等插管器械的輔助下把一根氣管導管經病人的口腔或鼻腔插入病人的氣管,氣管導管的另一端連接麻醉機,由麻醉機通過氣管導管給病人輸送氧氣,幫助病人呼吸。
此後即進入麻醉維持狀態,麻醉醫生會通過麻醉機給病人持續吸入麻醉氣體,或通過靜脈通路持續輸注麻醉葯物,使病人持續處在麻醉狀態。此時就可以開始手術了。整個麻醉維持時間的長短,取決於手術時間的長短。手術時間長,麻醉維持時間就長;手術時間短,麻醉維持時間也短。當手術順利結束的時候,麻醉醫生會停止麻醉葯物的使用,病人即進入麻醉蘇醒期。隨著病人體內麻醉葯物的代謝排出,麻醉葯物濃度逐漸降低。當麻醉葯物體內濃度降低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病人就可以恢復自主呼吸,意識也會清醒,此時麻醉醫生會將氣管導管拔出,繼續給患者面罩吸氧,並吸除口腔分泌物。當病人的自主呼吸恢復良好,意識完全清醒,辯知能力良好,生命體征平穩時,即達到了麻醉蘇醒離室標准,便可以返回病房了。
4、請問如果屁股上做手術,那麻醉打哪裡?
怎麼是同樣的問題?!
一般就用局部浸潤麻醉,安全經濟,效果也不錯。
如果囊腫比較大,可選用腰麻,也很安全,但費用稍高。
5、求各腹部手術硬膜外麻醉穿刺點
穿刺點應根據手術部位選定,一般取支配手術范圍中央的相應棘突間隙。通常上肢穿刺點在胸3~4棘突間隙,上腹部手術在胸8~10棘突間隙,中腹部手術在胸9~11棘突間隙,下腹部手術在胸12至腰2棘突間隙,下肢手術在腰3~4棘突間隙,會陰部手術在腰4~5間隙,也可用骶管麻醉。確定棘突間隙,一般參考體表解剖標志。如頸部明顯突出的棘突,為頸下棘突;兩側肩胛崗聯線交於胸3棘突;兩側肩胛下角聯線交於胸7棘突;兩側髂嵴最高點聯線交於腰4棘突或腰3~4棘突間隙。
6、骨腫瘤刮骨術手術要幾個鍾?
看部位,如果解剖地方比較復雜的時間肯定很長,比如骨盆腫瘤和四肢骨的時間肯定差別很大,具體手術時間就算同一部位時間都有差別,術中情況也可能隨時變化,無法預估。有個體差異,最好問就診的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