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骨腫瘤 > 骨腫瘤的磁共振成像

骨腫瘤的磁共振成像

發布時間:2021-07-06 20:55:00

1、磁共振能檢查什麼誰知道

您好!
磁共振成像(MRI)是根據有磁距的原子核在磁場作用下,能產生能級間的躍遷的原理而採用的一項新檢查技術,總的說來MRI有助於檢查癲癇患者腦的能量狀態和腦血流情況,對變性病診斷價值很大。磁共振成像具體適應症如下:

中樞神經系統:可以清楚顯示中樞神經系統病變,如腦脫髓鞘疾病,腦梗塞,腦血腫,腦及脊髓先天發育異常,脊髓腫瘤與脊髓空洞症等.MRA使血管清晰顯影,對腦血管病變,包括動脈瘤和動靜脈畸形及其並發症如出血和腦血管閉塞的診斷具有較高的價值.彌散和灌注成像使腦梗死的早期診斷得以實現.

頭頸部:眶內病變,特別對腫瘤的定位,定量乃至定性診斷有很大幫助.對鼻竇的腫瘤,粘液囊腫診斷很有價值.水成像技術使內耳膜迷路顯示清晰,對內耳前庭,耳蝸及半規管顯示清晰,有助於先天發育異常的診斷.清楚顯示頭頸部佔位性病變以及腫大的淋巴結.

胸部:易於顯示縱隔腫瘤及其與血管間的解剖關系.

腹盆部:對肝臟,膽道,胰腺,脾臟,腎臟,膀胱,前列腺和子宮附件病變的診斷具有較高的價值.磁共振膽胰管成像(MRCP)安全,無創,已成為膽道系統疾病的首選診斷方法.磁共振輸尿管成像(MRU)對尿道梗阻的診斷也具有較高的價值.

骨腫瘤及其它侵及骨髓的病變如白血病,感染,全身代謝類疾病;關節病變,如膝關節半月板損傷,股骨頭缺血壞死;肌肉軟組織病變的診斷有很大的幫助.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

2、CT,B超和核磁共振 X光分別用在什麼部位的掃描???

這個問題面太廣,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同的病用不同的檢查方法或者要綜合幾種檢查方法才能確診。我只能給你簡單分類大概介紹一下。
1、超聲價格便宜,適合一些部位的常規查體,無損傷,無輻射,簡單快捷。超聲在心臟血流方面有其他檢查不可比擬的優勢。
2、X線主要用於骨骼的檢查以及部分腫瘤的初級篩查,一般四肢的外傷第一步就是拍X線片。
3、CT解析度高,主要用於發現疾病後的鑒別診斷以及治療後復查。CT掃描時間短,適合絕大部分患者。
4、MRI在一些特殊部位的檢查有明顯優勢,比如中樞神經系統、肝臟、前列腺、子宮等等,圖像直觀、信息量大,對診斷疾病非常好。但是MRI在骨腫瘤的鑒別上略遜於CT。MRI檢查時間較長,一些年紀大的或者躁動的患者、體內有金屬支架或者金屬異物的患者、幽閉恐懼症的患者不適合此檢查。
下面我給你簡單列舉一些部位的首選檢查方法:
超聲:心臟、甲狀腺、腹部、盆腔(子宮及其附件)、泌尿系統、乳腺、部分血管疾病(比如動脈瘤)。
X線:外傷、雙肺、骨腫瘤、骨折
CT:頭外傷、椎間盤、雙肺、骨骼病變(骨腫瘤或骨折)、腹部(肝臟、消化系統、泌尿系統)、冠狀動脈、鼻咽部、大血管的血管成像。
MRI:中樞神經系統疾病、上腹部(肝臟、胰腺)、乳腺、前列腺、子宮、膝關節(半月板及韌帶)、椎間盤、肩袖損傷、鼻咽部。
各個檢查方法有交叉的部分,成百上千中的疾病需要不同的檢查方法交替使用,具體需要醫生視情況而定,請非學醫朋友不要盲目選擇。

以上列舉只是個大概,有很多不盡詳實的地方,僅供參考^_^

3、X光片、CT和磁共振(MRI)能相互替代嗎?三者間有什麼區別呢?

X光檢查是傳統的影像學檢查手段,是疾病初篩的首選檢查方式。對於有移位骨折、有骨質改變的骨病、關節部位骨性病變、不透光異物存留、心肺器質性疾病、消化系統梗阻等疾病有很好的診斷價值。另外,X光片還能拍攝動力位相,能發現患者在改變體位時才感覺到不適的疾病。尤其是動力位片檢查,目前在國內尚極少能用磁共振替代X光檢查的。X光檢查費用低廉,投照量小,適合絕大多數患者常規檢查。
CT檢查在顯示橫斷面方面明顯優於X光片,尤其是對密度高的組織顯像清晰,對於測量骨性結構之間的距離精確度高。CTA能清晰的顯示血管走向及血管病變,對腫瘤的檢查靈敏度明顯高於普通X光片。而且,多排螺旋CT能進行三維成像,有助於立體顯示組織和器官病變。但是,CT掃描限於技術員的專業水平不同及掃描層面間隔限制,不能整體的閱讀檢查部位的信息,導致有一定的漏診率。另外,CT拍攝動力位相極少運用於臨床工作中,而且CT對軟組織顯像清晰度和解析度不高。
磁共振(MRI)檢查與X光和CT檢查最大的不同在於檢查過程中沒有X線輻射,對機體的損害很小。其主要用於發現軟組織疾病,在骨科主要用於發現椎間盤病變、脊髓病變、半月板病變、炎性病變和出血性病變等。通過不同的處理技術能早期發現松質骨骨折如椎體骨折、骨盆骨折;早期發現炎性疾病如股骨頭無菌性壞死、骨結核、骨腫瘤等。MRA對血管方面的疾病靈敏度高。但是,MRI也是有缺點的。普通MRI檢查費用相對較昂貴;每個部位檢查時間較長;體內有非鈦質金屬患者無法進行磁共振檢查;對骨組織的顯像精確度不如CT;動態MRI費用是動態X光片的數十倍;MRI檢查與CT檢查一樣,在選擇圖像時受到技術員水平的限制。
因此,在脊柱外科,診斷脊柱骨折、脊柱滑脫、脊柱畸形、脊柱失穩等疾病首選X光片檢查,在判斷是否為新鮮骨折時可以使用脫脂相MRI檢查;在診斷椎間盤病變尤其是頸椎病的診斷時,首選MRI檢查,在進行脊髓形態、脊髓畸形、脊柱腫瘤、脊柱結核等疾病檢查時亦首選MRI。對於脊柱骨折、椎管病變、關節突關節病變診斷中,CT檢查有著不可替代的優勢。總之,三者是不可相互替代,不是越貴的檢查越能發現問題,就診時要遵從醫生的檢查要求,以便能盡早、准確的發現問題。

4、急!高手幫我看下這份磁共振成像診斷報告.關於骨質增生的。謝謝了!

醫生開的葯可以吃,但不會有什麼效果。
從你MRI片的結論來判斷,我認為你媽媽應該會經常出現胳膊麻木的症狀。我沒看到你的片子,不知道具體骨質增生的程度,一般情況,增生物影響到椎動脈時候,會導致頭暈,有的人會比較嚴重。治療上最好結合MRI片,病情允許的話,考慮中醫理療,效果應該是不錯的。

5、x光機,ct和mri分別適用於哪些組織或器官的成像,各有什麼優點

胃腸,仍主要 使用 x 射線檢查.骨骼肌肉系統和胸部也多首先應用 x 射線檢查。
CT 的密度 分辨力要遠高於 x 射線圖像、這就是它的突出優點。它能夠使軟組織這種密度差別小,吸收 系數接近於水的結構也形成對比而成像,不論是那些由軟組織構成的器官,如腦、脊髓、縱 隔、肺、肝、膽、胰以及盆部器官等,還是其病變都可清晰顯示
磁共振(MRI)檢查與 X 光和 CT 檢查最大的不同在於檢查過程中沒有 X 線輻射,對 機體的損害很小。 其主要用於發現軟組織疾病, 在骨科主要用於發現椎間盤病變、 脊髓病變、 半月板病變、 炎性病變和出血性病變等。 通過不同的處理技術能早期發現松質骨骨折如椎體 骨折、骨盆骨折;早期發現炎性疾病如股骨頭無菌性壞死、骨結核、骨腫瘤等。MRA 對血管 方面的疾病靈敏度高。但是,MRI 也是有缺點的。普通 MRI 檢查費用相對較昂貴;每個部位 檢查時間較長;體內有非鈦質金屬患者無法進行磁共振檢查;對骨組織的顯像精確度不如 CT;動態 MRI 費用是動態 X 光片的數十倍;MRI 檢查與 CT 檢查一樣,在選擇圖像時受到技 術員水平的限制。 因此,在脊柱外科,診斷脊柱骨折、脊柱滑脫、脊柱畸形、脊柱失穩等疾病首選 X 光片檢查, 在判斷是否為新鮮骨折時可以使用脫脂相 MRI 檢查; 在診斷椎間盤病變尤其是頸 椎病的診斷時,首選 MRI 檢查,在進行脊髓形態、脊髓畸形、脊柱腫瘤、脊柱結核等疾病檢 查時亦首選 MRI。對於脊柱骨折、椎管病變、關節突關節病變診斷中,CT 檢查有著不可替代 的優勢。

6、骨瘤照CT還是磁力共振?哪個效果好?

核磁共振檢查(簡稱MRI)比CT更准確。

MRI是目前診斷許多疾病最先進的手段,在顯示病變方面比CT更優越。MRI具有高度的軟組織解析度,可多方向切層成像,且無放射性損傷及無骨性偽影,在脊髓、脊柱疾患、腎、膀胱、腎上腺、婦女盆腔與生殖器官疾病、骨關節和軟組織疾病等方面已被證明是最安全、方便、精確的影像學診斷方法。MRI雖然檢查費用高,但可一步到位,省時省力,也可減少其他檢查費用。此外,MRI還適用於五官、頭頸部、肺、心臟大血管、肝臟等部位疾病的診斷,尤其是病灶較小而用其他方法難以確診的病變。

7、磁共振成像診斷報告單!!!業內人士幫忙解讀!!!

沒看片子不好說,現在的報告越來越抽象了,原來還描述一下病灶的形態大小,現在什麼都沒有。
猜一下,胸11椎體內有幾種可能,骨腫瘤,骨結核;
胸1-2椎間盤輕度突出;硬膜囊受壓;黃韌帶肥厚。
肝內囊腫。

報告是什麼?

8、CT、磁共振和X光分別是檢查什麼的?

去醫院檢查,到底該選擇X光、CT、B超還是核磁共振呢?哪種對身體輻射傷害更小?價格更優?檢查效果更佳呢?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惑。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下常見的疾病檢查手段。

X光片

主要是通過X射線穿透身體,在底片上形成黑白不一的二維平面影像,具有方便快捷、價格便宜的優點,但具有一定的輻射性,且穿透力有限,容易受衣物、金屬飾物影響,通常用於胸部、骨骼四肢初步檢查。

CT檢查

利用人體數字化成像的原理,能直接放映出三維形態,診斷更清晰准確,常用於頭部胸部和脊柱檢查。相比X光價格略高,輻射也更大。

B超

利用超聲波回聲發射的原因成像,具有無輻射、無痛苦、、實時成像穿透力較弱等特點。通過B超可以實現多方位觀察對醫生的檢查水平較高,不同醫生診斷可能會有差別。

核磁共振

主要是利用電磁波信號成像的原理,利用震動差異區分正常組織和患病組織,相比其它幾種檢查方式價格更為昂貴,但具有較高的軟組織分辨能力,且沒有輻射。

根據檢查部位,選擇合適的檢查方式

腦和脊髓:檢查急性中風、脊柱外傷,最常見的為CT及核磁共振,通常現做CT,然後根據分析結果再確定要不要做進一步的核磁共振。

脊柱:檢查頸椎、腰椎及胸椎受傷情況,一般推薦核磁共振,如果經濟受限可以退而求其次選擇CT。

胸部:先拍X光、如果要進一步的分析選擇CT,肺部檢查一般不選核磁共振。

心臟:檢查心臟功能用B超,冠心病主要拍冠脈造影或CT,此外核磁共振也可用於心臟檢查。

食管、胃部:最常用X光,在進行消化道檢查前先囤服鋇劑再拍片造影檢查,確診通常採用胃鏡。

腹部盆腔:B超最為常用。除腸道外,B超都可以排查大部分疾病,CT、核磁共振也有時會用到。

骨骼四肢:檢查四肢骨骼通常採用X光,如診斷不明確可以進一步拍CT,關節軟組織及骨腫瘤檢查可以用核磁共振。

以上,CT、X光、B超、核磁共振在實際檢查中互為補充,並駕齊驅,互為補充,具體可以根據醫生建議及實際情況進行選擇。

與骨腫瘤的磁共振成像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