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臨床上常用的耳部影像學檢查法有幾種?
(1)耳部X 線檢查法:顳骨岩乳突部的X 線拍片是耳部疾病的重要檢查方法之一。常用的投照位有:
①乳突側斜位(35°):亦稱倫氏位。可顯示鼓室、鼓竇入口、鼓竇及乳突氣房,尚可觀察乙狀竇板、下頜關節突等。有助於了解中耳乳突的骨質破壞性病變及其范圍。
②岩部軸位:又稱麥氏位。能顯示上鼓室及鼓竇入口。臨床上常將該位與倫氏位共同作為中耳乳突X 線拍片的常規位置。
③岩部斜位:又稱斯氏位。主要用於觀察內耳道、內耳骨迷路、岩尖等病變。
④顳骨額枕位:又稱湯氏位。可觀察岩尖、內耳道及內耳。
(2)顳骨CT 掃描:顳骨CT 掃描能清晰地顯示顳骨的細微解剖結構,如外耳道、鼓室、鼓竇入口、乳突、3 個聽小骨、面神經管、內耳道、乙狀竇、前庭水管開口、耳蝸、前庭及3 個半規管等。顳骨CT 掃描儀不僅可清晰顯示顳骨的細微骨性病變,尚可顯示其中的異常軟組織塊影。因此,對耳的先天畸形,顳骨骨折,各種中耳炎症,腫瘤等具有較高的助診價值。
顳骨CT 掃描一般採取軸位(橫斷面)和冠狀位,掃描層厚2mm。軸位以外耳道口上緣與眶上緣頂點的連線為基線,由下而上逐層掃描。冠狀面則與聽眥線(外耳道口與同側眼外眥的連線)相垂直,從外耳道口前緣開始,自前而後逐層掃描。
顱腦CT 掃描對某些耳源性並發症及小腦腦橋角腫瘤的診斷有參考價值。
磁共振成像可顯示與顳骨病變有關的小腦腦橋角及顳葉、腦室等軟組織解剖結構變化,如腫瘤、膿腫、出血等。
2、臨床上常用的耳部影像學檢查法有哪些?
(1)耳部X 線檢查法。顳骨岩乳突部的X 線拍片是耳部疾病的重要檢查方法之一。常用的投照位如下。
①乳突側斜位(35°)。亦稱倫氏位。可顯示鼓室、鼓竇入口、鼓竇及乳突氣房,尚可觀察乙狀竇板、下頜關節突等。有助於了解中耳乳突的骨質破壞性病變及其范圍。
②岩部軸位。又稱麥氏位。能顯示上鼓室及鼓竇入口。臨床上常將該位與倫氏位共同作為中耳乳突X 線拍片的常規位置。
③岩部斜位。又稱斯氏位。主要用於觀察內耳道、內耳骨迷路、岩尖等病變。
④顳骨額枕位。又稱湯氏位。可觀察岩尖、內耳道及內耳。
(2)顳骨CT 掃描。顳骨CT 掃描能清晰地顯示顳骨的細微解剖結構,如外耳道、鼓室、鼓竇入口、乳突、3 個聽小骨、面神經管、內耳道、乙狀竇、前庭水管開口、耳蝸、前庭及3 個半規管等。顳骨CT 掃描儀不僅可清晰顯示顳骨的細微骨性病變,尚可顯示其中的異常軟組織塊影。因此,對耳的先天畸形、顳骨骨折、各種中耳炎症、腫瘤等具有較高的助診價值。
顳骨CT 掃描一般採取軸位(橫斷面)和冠狀位,掃描層厚2mm。軸位以外耳道口上緣與眶上緣頂點的連線為基線,由下而上逐層掃描。冠狀面則與聽眥線(外耳道口與同側眼外眥的連線)相垂直,從外耳道口前緣開始,自前而後逐層掃描。
顱腦CT 掃描對某些耳源性並發症及小腦腦橋角腫瘤的診斷有參考價值。
磁共振成像可顯示與顳骨病變有關的小腦腦橋角及顳葉、腦室等軟組織解剖結構變化,如腫瘤、膿腫、出血等。
3、顱腦磁共振平掃+增強掃描(腫瘤科二) 2016-06-07 檢查所見 鼻咽部右側頂壁
腰1-5椎體骨質增生這是正常成年人常見的現象,不是患病,沒有椎間盤突出的描述,值得慶賀。 腰3椎體內異常信號,考慮脂肪變性。----這是椎體骨髓內有點狀脂肪積聚,正常人檢查偶可見到,骨髓內局部脂肪稍多了,也不是病態。
4、腦部磁共振能可看出顳骨和顳頜關節的問題嗎
?
5、是否為甲狀腺腫瘤轉移?【顳骨發現腫瘤】
鑒於病人身體狀況,個人建議暫時不要手術,腦轉移瘤可以考慮伽馬刀治療。另外到底是否是甲狀腺癌轉移還是其他部位腫瘤,最好進行全身的PET-CT檢查,可以免去很多繁雜的檢查,一次完成查找原發灶、判斷有無其他部位轉移。
(史文傑大夫鄭重提醒:因不能面診患者,無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議僅供參考,具體診療請一定到醫院在醫生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