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惡性腫瘤的發生發展過程包括哪幾個階段
惡性腫瘤的發生發展大致分為三個階段:早期、進展期、晚期。
2、發展過程
1.解放前的物探工作
我國金屬礦的物探始於1936年丁毅在安徽當塗鐵礦上做的電法試驗,而後李善邦、秦馨菱、顧功敘等在我國南方的鉛鋅礦、鐵礦、銅礦等近20個礦區用磁法、扭稱、電法開展了以試驗為主的工作,在湖南水口山外圍新沖、四川攀枝花等地還取得了找礦效果。
外國人在我國金屬礦上開展的物探工作最早是1933年日本人松源厚在遼寧弓長嶺鐵礦開展了電法工作;1936年,日本人還在山東玲瓏金礦開展了電法工作。自1937年到1945年,日本為了掠奪我國資源曾在東北、河北、山東、安徽、江蘇等地用磁法、電法、地震、重力開展了找鐵礦、鉛鋅礦等礦的物探工作。
這些工作多屬解決追索礦體和了解礦體相連狀況等礦區詳查、勘探中的地質問題,並為此進行方法試驗[1,2]。
2.1949~1958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第二年(1950年),東北地質調查所就在鞍山鐵礦用磁法和電阻率法開展找礦工作,同時還在遼寧清原等地開展過自電找礦工作。1951年,重工業部的有關單位在雲南會澤和易門等礦上開展了物探工作。1952年,東北地質調查所等單位分別在鞍山等地繼續工作,重工業部及國家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等單位組織了一部分力量在湖北大冶、安徽銅官山等地區開展了物探工作。
因第一個五年計劃建設需要,亟待找到並勘探一批鐵礦、銅礦等重工業所需的礦產資源。自1952年地質部成立起,地質部有計劃地組織力量在這些礦種開展地質工作,物探也圍繞這些礦進行。例如,1953年,地質部組成了12個分隊分赴大冶、銅官山、白銀廠、白雲鄂博等12個已知礦區用磁法、自電、電阻率、重力(扭稱)等方法直接找盲礦或了解礦體產狀、追索礦體、解決礦床勘探中的問題;個別地區還在礦區外圍找新的礦床,實現開辟新區的工作。重工業部和後來的冶金工業部的物探工作主要在鞍山、大冶及銅官山等地開展類似工作。主要成果有內蒙古白雲鄂博稀土-鐵礦西礦的發現,湖南黃沙坪鉛鋅礦的發現。
1955年後,根據原蘇聯專家關於「物探要遠遠走在地質前面」的建議,地質部的物探工作的重點轉向了普查。當時採用的方法中增加了等位線法、聯合剖面法、充電法等電法,成為尋找良導性含銅黃鐵礦等有色金屬礦的主要方法。開展面積普查最重要的成果是地面磁法在四川西昌地區陸續發現了紅格、白馬及太和大型—特大型釩鈦磁鐵礦床。隨著航空磁測和放射性測量工作的投入使用,物探的大面積普查成為可能,真正實現了物探先行,並在最初的使用中就找到一批礦床,例如河南舞陽、江西新余鐵礦。
為了綜合普查、綜合找礦的需要和區分異常、減少多解性,1956年以後在物探普查中已基本形成採用磁法、自電、聯合剖面等多種方法進行工作的模式,一些礦種(如鐵礦、鉻礦)還用重力、扭稱、電測深方法[1]。
3.1958~1978年
從1958年開始,地質部在各省區相繼組建了物探隊伍,工業部門也建立了地區的物探隊伍。
基於國家經濟建設的飛速發展,特別是「大躍進」及「大煉鋼鐵」的需要,從1958年起,磁法找鐵礦的工作形成高潮。檢查航磁異常成為找鐵礦、其他磁性礦產、超基性岩的主要工作模式,成效顯著。截止1965年,為找鐵礦檢查磁異常入手,發現了一大批礦產地,例如,江蘇梅山、安徽羅河和霍邱、山西五台地區的鐵礦和內蒙古黃崗鐵、錫礦均系由航磁異常發現;福建馬坑、河北武安-邢台地區、山東蒼嶧及淄河、湖南祁東等鐵礦系由地面磁法發現。另外還發現了新疆鯨魚鉻礦,安徽獅子山及安慶(西馬鞍山)、遼寧紅透山、江西武山、湖北銅綠山、湖南七寶山、廣東陽春石錄、青海銅峪溝及德爾尼銅礦或銅鈷礦,吉林紅旗嶺銅鎳礦,江西橫峰黃山鈮、鉭礦,雲南勐野井鉀鹽礦。
進入20世紀60年代後,物探方法技術有了很大進步。重磁測量精度提高,特別是為找鉻礦高精度重力測量技術不斷改進,研究重磁弱異常、復雜異常及斜磁化異常技術的成熟,大功率短導線激電等技術的推廣,電磁感應法、井中無線電波法、井中三分量磁測以及金屬礦測井(主要是磁化率測井)等方法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推廣應用,使物探的找礦手段日趨完善,為迎接新的技術挑戰提供了技術可能。
20世紀60年代中期,在國民經濟調整方針的指導下,物探的固體礦產找礦任務一度由主要找鐵礦轉向其他礦產,特別是某些有色金屬礦、稀有金屬礦及壓電石英、金剛石等非金屬礦,這對常規物探方法直接找礦提出了挑戰。為此,物探工作者進行了相應的試驗研究,積累了一些經驗。
1965年後,隨著建設大三線的需要,物探的找礦任務又主要圍繞基礎工業所需的鐵、銅、鉻等礦種,同時在金礦和一些非金屬礦方面也進行了系統工作,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文化大革命」開始後,金屬、非金屬礦物探工作受到極大沖擊;自20世紀70年代後,野外工作逐步恢復。1976年後,還組織了12個地區的鐵礦會戰。自20世紀60年代中後期以來,物探取得的主要成果較多。例如,河北邯邢地區中關、雲南大紅山、安徽大鮑庄、吉林老牛溝、山東萊蕪張家窪、河南許昌、新疆磁海、湖南江口等鐵礦床的發現;物探還發現了甘肅大道爾吉、西藏依拉山及羅布莎鉻礦,西藏玉龍等地的銅礦床的主盲礦體,甘肅金川銅鎳礦床三和四號盲礦,黑龍江翠宏山鐵多金屬礦,內蒙古甲生盤和謝爾塔拉鉛鋅及鋅鐵礦,湖南曹家壩鎢礦等多種礦床。與化探結合發現了江西陽儲嶺鎢鉬礦及曾家壠錫礦,河南夜長坪鉬鎢礦。放射性方法發現了內蒙古「801」稀有、稀土礦和湖北廟埡鈮、稀土礦。物探還追索和發現了山東膠東地區的新城、馬塘、河東寺庄、東季等金礦帶。在黑龍江、河南、雲南等地還圈出了含鉑、鈀礦的岩體。在山東、遼寧圈出了金伯利岩筒[1,2,10]。
4.1978~1990年
這一時期地質找礦進入一個新階段,物探面臨找各類深部礦、物性差異較小的礦、難識別礦及新類型礦的任務,同時也面臨在中高山區及荒漠戈壁地區、交通條件差的地區開展面積性普查的任務,以及檢查、評價水系化探異常的任務。這些新形勢和新任務的出現向物探提出了挑戰。
在總結我國金屬礦找礦經驗和吸收原蘇聯等國外經驗基礎上,認識到物探在研究控礦條件、礦化蝕變帶等方面的優勢。自20世紀80年代初,地質部與其他部門的金屬礦物探界逐步提出了「在直接找礦不完全有效時,採用間接找礦的辦法」,進而發展為「直接找礦與間接找礦並舉」的物探找礦思路[3,4,6]。由於各類電測深法、高精度磁測和井中物探方法技術的完善,更有利於立體填圖、間接找礦和找深部礦的目標實現。與此同時提出了運用地質-地球物理模型指導找礦的思路[3,4,5]。
隨著地質找礦工作在全國的系統展開及優化找礦的戰略部署,自1979年起地質界擬開展成礦區帶的劃分,地質部物探界及時提出了用物探、化探和地質的綜合信息開展成礦預測,並進行了一些試點摸索經驗。1983年,地礦部印發的「成礦遠景區劃基本要求試行」中反映了這些做法及經驗,並提出物探普查選區應在綜合信息的預測區中優選,避免僅憑少數地質資料確定。
自1979年開始,系統部署了的區域重力調查及中小比例尺航空磁測。自1985年起,又逐步開展的1:5萬物探(主要是重力、地面磁測)均使得區域性物探資料日漸增多,為開展中大比例尺成礦預測提供了信息源。
20世紀80年代中,地礦部提出了在選出的普查區有計劃開展第二代物探化探綜合普查的思想及工作要求,地礦部物探界進一步提出了第二代物探的概念及工作方向[3,7]。
在總結多年工作經驗基礎上,1989年地礦部頒發了《固體礦產普查物探化探工作要求》,其中規定了普查中物探階段的劃分、工作任務、工作流程及一些具體要求。
在這一階段引進和自行研製了大量新技術、新儀器,例如,頻率域激電儀、多功能電法儀、航空伽馬能譜儀、井中無線電波、井中激電、井中聲波、地面和航空光泵磁力儀、高精度重力儀等等,在方法技術方面逐步形成系列。計算機的逐步推廣應用使得重、磁的數據處理、解釋上了一個台階。
在這一時期,物探在許多有色金屬礦區外圍開展工作效果很好,發現一批礦床特別是盲礦,同時還在金、銀礦和鉀鹽、各種粘土類礦等非金屬礦方面取得了找礦效果。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期,鐵礦任務已減少很多,一些省區已無找鐵礦任務。
這一階段取得的主要成果有:安徽龍橋鐵礦的發現;內蒙古烏奴格吐山銅鉬礦、大井錫銀多金屬礦、浩布高和白音諾鉛鋅礦及額仁陶勒蓋銀礦的發現(或擴大);新疆阿舍勒銅礦、索爾庫都克銅鉬礦、喀拉通克和哈密黃山銅鎳礦、可可塔勒鉛鋅礦(該礦系與化探相結合)發現;河北蔡家營鉛鋅礦及大灣鋅鉬礦、福建梅仙及水吉鉛鋅礦、廣西芒場錫多金屬礦、山東倉上金礦、青海金龍溝金礦等的發現。與化探結合還發現了一批金、銀礦,例如吉林山門、河南破山銀礦。另外,物探還圈定或研究了河北雙碑、湖北高店子、湖南歇架山石膏礦的含礦層位或構造[1,10]。
5.1990~2000年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建立,地質找礦任務逐步按市場的需求而調整,金屬與非金屬礦物探任務減少;特別是前五年礦產物探大量轉向配合化探找金礦,在一些銅等有色金屬礦的礦區開展了深部找礦。後五年礦產物探主要在中、西部進行的找銅、鉛鋅和銀礦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例如,雲南思茅大平掌銅礦、新疆哈密小熱泉子及土屋銅礦、四川鹽源西苑坪銅礦、甘肅肅北黑山銅鎳礦、河北隆化北岔溝門鉛鋅礦的發現以及在甘肅白銀廠小鐵山深部發現了多金屬礦等。另外在新疆羅布泊北凹地發現鉀鹽礦。這一時間純鐵礦工作已少有,非金屬礦物探工作也較少。
20世紀90年代初,地礦部組織了華北地台北緣等七個片區跨省綜合方法編圖及綜合解釋,面積總計280萬km2。除研究構造外,重點進行了成礦區帶劃分,提出了一系列遠景區。各省區也進行了全省、區的綜合編圖及解釋,為地質部署找礦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據。
在這一時期,一些新的電法儀器研製成功,為開展一定面積的電法普查和深部找礦提供了有效手段。重磁三維解釋軟體(工作站)和常規電法二維解釋軟體(工作站)的研製和初步推廣,為物探資料的解釋提供了有效手段。井中物探方法的數字化及解釋系統的實現也為找盲礦提供了可選的方法技術。地礦部等有關單位還組織了金屬礦地震的試驗研究,並取得了一些進展,在一些地區還解決了相應的地質構造問題。
20世紀90年代初,地礦部門、有色部門以及其他單位分別組織力量研究和建立我國主要礦床(特別是長江中下游鐵銅礦床,南嶺多金屬礦床,新疆銅鎳礦床,膠東金礦床等)的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模型[8],為指導找礦提供了科學依據。專門設立了「我國主要類型金礦床綜合方法找礦模型研究」的課題,開展了找礦模型研究[1,7,9]。
3、骶骨腫瘤惡性怎麼辦
惡性腫瘤無論手術與否、放化療與否,都應該吃葯(中葯),中西醫結合。這一條是肯定的(早期的話可手術,晚期手術是幫倒忙。晚期的話手術是無任何價值的,並且是起反作用,會更快。晚期擴散、轉移了,意思就是癌不是局限於一個部位,身體的許多部位都有,血流中更多,這種情況下手術有何作用?只能激化得更快)
平時我們老說「中西醫結合」,遇到這種大病的時候,是真正應當中西醫結合的時候了,應當綜合治療,不要單用一種方法。
並且,癌症是終身疾病(癌細胞沒擴散時,可以切除,但是就算是切得再干凈,也總是體內存在癌細胞的,隨著時間的積累,復發率是高的。所以說,癌症是終身疾病),一定要堅持服葯,不能認為手術了、化療了就萬事大吉不管了(手術、化療結束之後,仍然任重道遠,這時的主要任務就是防復發了。這是個醫學常識。許多患者,就是覺得已經手術切掉了,並且醫生明確地說了「手術成功」,就以為是病好了。這明顯是缺乏醫學常識,結果就吃了這方面的虧)。應該在手術後吃葯,不停葯的話,能不復發,已經是謝天謝地很了不起的成績了,何況不吃葯。
中葯可充分考慮。用化瘀散結、解毒消腫,針對疙瘩、腫瘤類的中葯丸來治。找對了葯則會者不難。筆者因工作關系,深知中葯魅力,親眼目睹了大量乳腺癌、淋巴癌、腦瘤、胃癌、腸癌、食道癌等被中葯治得很典型的病例,驗證了祖國中醫葯的獨特之處。中葯在惡性腫瘤的治療上,對於抵制癌細胞的發展,縮小腫瘤體積,減輕病人的痛苦效果是非常明顯的,患病部位皮膚顏色的改變,患者感覺身上有勁了,飯量增加了,等等方面,對比效果患者更是滿意。旨在化瘀散結、解毒消腫,消縮疙瘩、腫塊效果顯著,至於單純的消除積液、水腫,自不必說,如腦瘤引起的腦積水,肺結核引起的肺積水,盆腔炎引起的盆腔積液;至於單純的止痛,那是在消縮腫塊的過程中附帶的一個功能。如果已手術、化療過,中葯的一個明顯的作用就是對於患者各種不舒服的症狀都在短期內會有明顯減輕改善。
平時要注意別吃辛辣的,以及油炸的、燒烤的,這些屬燥熱類的食品。還要會調節情緒,焦慮生氣上火、勞累對這病沒有好處。
4、骶骨腫瘤術後大概能存活多長時間?求解
冷***咨詢病情狀態:就診前提問:所患疾病:惡性骶骨腫瘤手術後存活時間大概有多長
一直按腰間盤突出治療 沒療效
手術風險有多大 術後存活大概多少年
化驗、檢查結果:s2 s3 s4 水平病灶呈不均勻增強高信號影,其內片狀高信號區呈明顯增強信號影,病變大小約8.4(上下徑)*6.4(左右徑)*6.2(前後徑),相鄰左側肌肉內可見點片狀增強信號影。左側髂骨耳狀面內圓形高信號影增強掃描無明顯變化。所示盆腔內未見腫大淋巴結影響。 印象:1 s2 s3 s4椎體偏左側佔位性病變,考慮脊索瘤可能性大,其他性質病變不除外。 2 左側髂骨耳狀面小圓形高信號,不除外轉移性病變。
最後一次就診的醫院:滄州醫院
,以便醫生了解病情,給出診療建議。
5、骶骨腫瘤的治療方案
<
6、骶骨腫瘤後遺症是什麼
骶骨腫瘤手術並發症及對策
常見並發症有:神經、內臟損傷,包括坐骨神經、輸尿管、膀胱、直腸的損傷和感染。
對策:熟練的解剖知識和操作技術,術前明確血管、神經與腫瘤關系,預置輸尿管導管,術後壓迫。
7、腫瘤治療方法的歷史發展過程是怎樣的?
隨著對腫瘤本質認識的不斷深入,更由於腫瘤局部治療方法的停滯不前,惡性腫瘤逐漸地被看成一種全身性疾病由此而來,腫瘤(以下如沒有特殊說明,均指惡性腫瘤)治療觀念便發生了明顯的轉向,腫瘤綜合治療觀應運而生
縱觀惡性腫瘤治療方法的歷史發展與衍變,不難看出,腫瘤外科學腫瘤放射治療學腫瘤化學治療學構成了現代腫瘤治療學的三大支柱三種手段互有特點,互為補充
從治療效應看,外科手術和放射治療都為局部治療的方法因此,腫瘤外科學家和放射腫瘤學家對腫瘤概念結構認識極為相似,兩者都認為惡性腫瘤發生在局部,侵犯周圍組織經淋巴管血管或通過自然腔隙轉移他處這樣,治療的重點自然放在局部上,也即是控制局部生長和局部擴散特別是淋巴結的轉移上葯物治療屬於全身效應的方法因此腫瘤化學治療專家除了重視局部腫瘤外,更多地把著眼點放在惡性腫瘤的擴散和轉移上
他們對於腫瘤治療的觀點為細胞指數殺滅的觀點,故強調了多療程足劑量的用葯方法,以期能徹底殺滅絕大部分的腫瘤細胞
腫瘤治療歷經手術放療化療及生物治療,近年,眾多學者又提出腫瘤綜合治療的概念所謂腫瘤綜合治療,是指根據病人的機體狀況腫瘤的病理類型侵犯范圍(病期)和發展趨勢,有計劃地合理地應用現有的治療手段,以期大幅度地提高治癒率可以說,腫瘤治療學研究顯示出多學科的合作與補充,腫瘤的治療也已進入綜合治療的時代在腫瘤綜合治療中的根本思想是系統論中各組分相加的和大於各組分的代數和作為腫瘤綜合治療的組分,手術化療放療及生物治療,依照不同病例特點,進行有機組合,以期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人們在綜合治療癌瘤時,大多先切除原發病灶,再輔以化療,這不僅有利於病情分期,同時又可防止那些對化療不敏感腫瘤手術切除的時機但對睾丸肛門喉咽等部位的腫瘤,人們嘗試做過術前化療,顯示出化療的效果輔助化療是指在採取有效的局部治療後,針對微轉移癌灶,為防止復發轉移而進行的化療
20世紀80年代以來,以美國和日本為首的科學家對舞茸(Maitake,又名灰樹花)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給癌症患者帶來了全新的治療手段,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效果舞茸中含有以β-(1-6)結合為主鏈以β-(1-3)結合為側鏈的葡聚糖和以β-(1-3)結合為主鏈以β-(1-6)結合為側鏈的活性葡聚糖,實驗證明這些活性葡聚糖可通過活化免疫功能而顯著抑制腫瘤的生長;同時還發現純化的活性葡聚糖只有通過注射才能顯效,而舞茸D-fraction(活性葡聚糖和蛋白的結合物)通過口服便可得到理想的效果
舞茸D-fraction無論是化學結構和組成成分或是分子量都有別於從香菇雲芝靈芝等其他菇類中提取的同類物質,其生物活性也是這些同類物質所無法比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