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篩骨,蝶骨,顳骨相交的孔是什麼?
蝶骨體上面又稱大腦面,前方平滑處為蝶軛,軛的後界為交叉溝的前緣,溝向外側到視神經管。溝後為鞍結節,其後的深凹是蝶鞍,構成顱中窩的一部分,
2、蝶骨屬於外耳門嗎
蝶骨不來屬於外耳門自
蝶骨,形如蝴蝶,位於前方的額骨、篩骨和後方的顳骨、枕骨之間,橫向伸展於顱底部。蝶骨分為體、小翼、大翼和翼突四個部分。
外耳門位於顳骨鱗部與鼓部的交界處,從外耳門之鼓膜的管道為外耳道。鼓膜位於外耳道與中耳鼓室之間。
3、蝶骨在人體哪個部位?
蝶骨的位置,大致是在鼻骨的後面,在體表是看不到的。蝶骨形如蝴蝶,位於前方的額骨、篩骨和後方的顳骨、枕骨之間,橫向伸展於顱底部。
4、上額竇骨化纖維瘤
給你一篇論文自己看吧
鼻竇骨化纖維瘤是一種少見的發生於上頜骨、額骨、篩骨、蝶骨的良性腫瘤。發病原因不明,可能與外傷及發育異常有關,但一般認為是骨組織起源的良性新生物[1,2]。鼻竇骨化纖維瘤組織學上屬於良性腫瘤,但臨床上則具有侵襲性,腫瘤常常侵犯到眼眶、顱底及顱內,引起眼部及顱腦症狀。早期手術切除腫瘤是唯一肯定有效的治療方法。手術進路的選擇較多,一般依據病變范圍而定[3,4]。但如何選擇切除病變徹底、負損傷小、並發症少的術式,則是臨床上比較難於決定的。近年來,臨床上鼻竇骨化纖維瘤的病例逐漸增多,本研究回顧我院治療的35例患者,探討鼻竇骨化纖維瘤手術進路的選擇,分析各種手術的特點和方法。
臨床資料和方法
一般資料:我院1994年8月~2001年7月共治療鼻竇骨化纖維瘤患者35例,全部病例均有組織病理學證實。男23例,女12例。年齡2~45歲,平均17.1歲。年齡分布為:0~9歲10例,10~19歲14例,20~29歲4例,30~39歲5例,40歲以上2例。20歲以下佔68.6%(24/35)。
臨床表現:眼球突出17例,鼻塞17例,頭痛6例,視力下降5例,鼻出血4例,頜面部腫脹4例,嗅覺減退、斜視、視野缺失各1例。從出現症狀到來醫院就診間隔時間為:6個月以下11例,6個月~1年10例,1年以上24例,其中有1例病史達26年。
影像檢查:所有患者常規行鼻竇CT檢查,12例患者為進一步明確腫瘤與頸內動脈、視神經的關系而行MRI檢查。31例患者病變累及篩竇28例、蝶竇15例、上頜竇8例、額竇5例、下鼻甲1例,向周圍侵犯眶內23例、前顱窩13例、鞍區6例、翼齶窩1例。有16例腫瘤包繞了視神經,5例包繞頸內動脈。
手術方法:手術均在氣管插管加控制性低血壓全麻下進行。手術方式包括鼻內鏡下手術、冠狀切口顱骨切開手術、鼻側切開手術、Caldwell-Luc進路手術以及冠狀切口顱骨切開聯合鼻內鏡下手術、冠狀切口顱骨切開聯合鼻側切開手術。
鼻內鏡下手術22例。腫瘤徹底切除8例,部分切除14例。徹底切除的8例中,病變局限於鼻竇或鼻腔的6例,侵犯眶紙板的2例(連同眶紙板一起切除)。部分切除的14例中,病變至少侵犯眶內、前顱窩和鞍區中的一個部位。2例在影像導航輔助下手術。術中出血100~2200ml,平均700ml。
鼻側切開手術6例,另有2例為鼻內鏡術後復發的病例,共8例。徹底切除6例,1例局限於鼻竇,5例侵犯眶,1例侵犯翼齶窩。部分切除2例,均有視神經的侵犯。術中出血150~2000ml,平均900ml。
冠狀切口顱骨切開手術5例,另有2例為鼻內鏡及鼻側切開術後復發的病例,共7例。徹底切除3例,3例均有眶內的侵犯,2例侵犯前顱窩,1例侵犯鞍區。部分切除4例,3例侵犯視神經,3例侵犯頸內動脈。7例患者有3例聯合鼻內鏡下手術,1例聯合鼻側切開手術,這4例除有前顱窩侵犯外,均有廣泛的鼻竇病變。術中出血200~3500ml,平均1500ml。
Caldwell-Luc進路手術2例,均為部分切除。病變主要為於上頜竇,1例侵犯眶尖視神經,1例為避免破壞面容而部分切除。術中出血100~2200ml,平均700ml。
特殊病例:男,13歲。病變主要位於篩竇,侵犯篩板及眶壁。1996年3月18日在鼻內鏡下行腫瘤部分切除術。術後半月復發,腫瘤占據篩竇和大部分鼻腔,再次行鼻內鏡手術。術後半月腫瘤又迅速復發,第三次行鼻內鏡手術。術後行局部放療。
結果
35例患者隨訪29例,失訪6例。隨訪時間1~8年,平均3.5年。結果13例無復發,11例帶瘤生存,5例復發後再次手術。
鼻內鏡下手術的22例,隨訪18例,失訪4例。徹底切除的7例無復發,1例失訪。部分切除的7例帶瘤生存,4例復發,3例失訪。復發的4例中,1例行冠狀切口腫瘤部分切除術,2例行鼻側切開腫瘤徹底切除術,1例為特殊病例,放療後隨訪6年無復發無惡變。
鼻側切開手術的6例,隨訪5例,失訪1例。徹底切除的3例無復發,1例失訪。部分切除的1例帶瘤生存,1例復發,行冠狀切口腫瘤徹底切除術。
冠狀切口顱骨切開手術的5例,3例無復發,2例帶瘤生存。
Caldwell-Luc進路手術的2例,1例帶瘤生存,1例失訪。
討論
鼻竇骨化纖維瘤臨床上較少見,發病多在少兒及青少年時期,20~40歲也有發病,40歲以上少見[1]。本文20歲以下佔68.6%,40歲以上僅2例,男:女約2:1。臨床表現以眼球突出和鼻塞為多見,與其它鼻竇腫瘤相比無明顯特異性。診斷依靠鼻竇CT和組織病理學。
鼻竇骨化纖維瘤CT有其獨特的表現:腫物為邊界清楚的圓形或橢圓形高密度影,壁厚而不均勻,有鈣化和骨化,瘤內有緻密骨樣間隔及低密度囊變區。鼻竇CT作為常規檢查手段,一方面協助診斷,另一方面明確病變范圍制定手術方案。
外科進路的選擇主要依據腫瘤原發部位及侵犯的范圍。Caldwell-Luc進路可以徹底切除局限於上頜竇的病變,而對病變涉及顱底、眶內甚至篩蝶竇等部位時則不易切除。鼻側切開手術以往是主要的治療手段[1],它適合於篩竇、蝶竇、上頜竇、額竇以及眶內、翼齶窩的病變,對小部分顱底受侵的病變也可切除。但鼻側切開手術會遺留面部較大的瘢痕,影響容貌,對顱內的病變也不易切除。冠狀切口顱骨切開手術適合於病變侵犯顱底、顱內、眶內等部位的病例,手術視野大,便於徹底切除和整塊取出腫瘤,不易損傷視神經和硬腦膜,並發症少,且面部無切口瘢痕[5]。對於腫瘤同時廣泛波及鼻竇的病例,則可以聯合鼻內鏡下手術或鼻側切開手術。鼻內鏡下手術適應證包括:病變局限於篩竇、蝶竇、小部分上頜竇、小部分眶內壁的病例,可以徹底切除;對鼻側切開手術或冠狀切口顱骨切開手術也不能徹底切除的病變則適合鼻內鏡下部分切除;對面容要求高,又不適合進行冠狀切口顱骨切開大手術的病例。鼻內鏡下手術的優點是操作簡單,手術時間短,恢復快,面部不留瘢痕,術後容易復查,早期發現疾病的復發並及時處理。鼻內鏡下手術的缺點是不容易完整地取出腫瘤,常需分次分塊切除,容易造成病變的殘留。影像導航輔助下鼻內鏡手術則可以幫助術者識別重要的解剖結構,指導部位深在、不易觀察的腫瘤切除。對侵犯視神經、頸內動脈、海綿竇的病變,不管那種手術方法均不易徹底切除,盲目切除會引起嚴重並發症,為了保證手術的安全,只能進行部分切除,隨著患者的成熟,病變生長漸趨緩慢,其療效是穩定的,本研究有11例患者帶瘤生存,其腫瘤生長較慢,對患者生活無明顯影響。對術後復發的病例,盡可能再次手術徹底切除。
外科進路的選擇除了依據病變范圍外,還要考慮器官結構功能的保護、美容、手術的難易程度以及術者的經驗和習慣。
鼻竇骨化纖維瘤一般不主張放療,但本文特殊病例1先後三次手術,每次手術後約半個月腫瘤即復發,最後行局部放療,病變得到了控制,隨訪6年無復發無惡變,需要進一步追蹤隨訪。
5、右側顳骨,顴骨,蝶骨,上頜骨及部分篩骨骨質改變,考慮為骨纖維異常增殖症
這種手術比較疼,我個人覺得,最好不要動手術,試著就去找找的其他的方法,畢竟在臉上動刀是一樣大事情
6、腦顱骨分成額骨、篩骨、蝶骨、枕骨各1塊,頂骨、顳骨各2塊。怎麼記憶...
我知道是否有順口溜,我可以給你說一下我的記憶方法,把這個骨名對應自己的身體部位,如比額骨,你就指著自己的額頭了,呵呵
7、下列各骨中,不屬於規則骨. A.蝶骨.B.上頜骨.C.篩骨.D.椎骨.E跟骨
病情分析:你好,在解剖學定義上,形狀不規則的骨稱為不規則骨。在一些不規則骨內,具有含氣的空腔。
意見建議:從前面所列舉的骨中,符合不規則骨的主要有蝶骨,上頜骨,篩骨(上面幾塊骨中都含有空腔),椎骨(屬於典型的不規則骨)。而跟骨屬於短骨,是一種規則骨。
8、左側篩骨質板屬於盧骨嗎?
顱骨位於脊柱上方,由23塊形狀和大小不同的扁骨和不規則骨組成(中耳的3對聽小骨未計入)。除下頜骨及舌骨外,其餘各骨彼此借縫或軟骨牢固連結,起著保護和支持腦、感覺器官以及消化器和呼吸器的起始部分的作用。
人和脊椎動物頭部的骨架。
以眶上緣及外耳門上緣連線為分界線,將顱分為腦顱和面顱兩部分。腦顱位於顱的後上部,包括成對的頂骨和顳骨,不成對的額骨、蝶骨、枕骨和篩骨,共8塊,圍成顱腔,容納腦。面顱為顱的前下部分,包含成對的上頜骨、顴骨、鼻骨、淚骨、齶骨及鼻甲骨,不成對的犁骨、下頜骨、舌骨,共15塊,構成眶、鼻腔、口腔和面部的骨性支架。各結構組成
顱骨由腦顱和面顱兩部分組成。腦顱骨分為顱蓋骨和顱底骨。
(1)顱蓋骨由外板、板障及內板組成,包括額骨、頂骨、枕骨、顳骨及部分顴骨和蝶骨大翼,經冠狀縫、矢狀縫、「人」字縫和鱗狀縫連接在一起。顱蓋骨的內面凹陷,壓跡為腦回、蛛網膜粒、靜脈竇及腦膜血管壓跡構成。
(2)顱底骨顱底內面高低不平,由前至後以蝶骨嵴和岩骨嵴為界,形成三級階梯狀的結構,分別稱為前、中、後顱窩。
前顱窩的中央小部為篩骨篩板,兩側大部為額骨眶板,後部為蝶骨小翼,容納額葉。
中顱窩由蝶骨體和蝶骨大翼組成,呈蝶形,分為較小的中央部(鞍區)和兩個較大而凹陷的外側部(容納顳葉)。蝶鞍位於中顱窩中央,蝶骨體上方,前方正中突起稱鞍結節,兩側為前床突,下方為視交叉溝和視神經管,是視神經出顱通道,鞍的中央凹陷為容納垂體的垂體窩,後方骨板的上突起叫鞍背,兩側外上角為後床突。中顱窩有很多骨孔和裂隙與顱外溝通,是神經、血管的通道,其中包括:①眶上裂:內有動眼神經、滑車神經、外展神經及三叉神經眼支和眼上靜脈通過;②圓孔、卵圓孔和棘孔:在蝶骨大翼根部從前向後排列,分別為三叉神經第二支、第三支及腦膜中動脈通過;③破裂孔:位於蝶鞍與岩尖之間,有頸內動脈、交感神經叢通過。
後顱窩大部分由枕骨構成,兩側部的前壁為岩骨的後面,容納小腦、腦橋和延髓。窩中央是枕骨大孔,為顱腔與椎管相連處,延髓經此與脊髓相連,並有椎動脈和副神經頸支通過。枕骨大孔的前方為斜坡,斜坡下端的兩側各有一圓形隆起為頸靜脈結節。岩骨嵴後面有內耳孔,為面神經、聽神經和迷路動、靜脈通過。枕內隆突為竇匯所在處,橫竇起自竇匯的兩側,走向顳骨岩部上緣的後端,續於乙狀竇。頸靜脈孔內有頸內靜脈、舌咽、迷走和副神經通過。
9、什麼的蝶骨
顱骨分兩類:腦顱骨6種(額、頂、枕、篩、顳、蝶骨)共8塊和面顱骨9種(上頜、下頜、鼻、淚、顴、犁、下鼻甲、齶、舌骨)共15塊。
蝶骨sphenoid bone形如蝴蝶,位於前方的額骨、篩骨和後方的顳骨、枕骨之間,橫向伸展於顱底部。蝶骨分為體、小翼、大翼和翼突四個部分。體部位居中央,上面構成顱中窩的中央部,呈馬鞍狀,叫蝶鞍,其中央凹陷,叫垂體窩;體部內有空腔,叫蝶竇,向前開口於鼻腔。小翼從體部前上方向左右平伸,小翼後緣是顱前窩和顱中窩的分界線。小翼根部有視神經管通過,兩視神經管內口之間有視交叉溝連系。大翼後緣是顱前窩和顱中窩的分界線。小翼根部有視神經管通過,兩視神經管內口之間有視交叉溝連系。大翼由體部平伸向兩側,繼而上翹,可分三個面:腦面位於顱中窩,眶面朝向眶,顳面向外向下。在大翼近根部處由前向後可見圓孔,卵圓孔和棘孔,從棘孔入顱的腦膜中動脈在骨面上留有動脈溝。體部兩側有由後向前行走的淺溝,叫頸動脈溝,頸內動脈經頸動脈管入顱後行於此溝內。在小翼和大翼之間有狹長的眶上裂使顱腔與眶腔相通。翼突位於蝶骨下面,由大翼根部向下伸出,由內側板和外側板構成,兩板的後部之間有楔形深窩叫翼突窩,翼突根部有前後方向貫穿的翼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