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講,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後很快就可以下地行走,如果是骨水泥型的,應該在術後3-5天就可以完全負重。如果是非骨水泥型的應該早期(4-6周)扶拐保護下部分負重行走,2個月應該完全能離拐獨立行走。
2、關節鏡手術要多久才能恢復
關節鏡手術後的康復和護理同其他手術治療後不同。
由於手術創傷很小,傷口癒合很快,皮膚手術刀口僅一天就不痛了,病人術後一天可鍛煉,3天左右即可下床活動。由於康復快,許多病人誤認為傷口癒合了關節內的創面也恢復了。
其實不然,以膝關節手術為例。骨性關節炎的病人,需清理髕股關節軟骨、脛股關節的內、外髁軟骨、增厚的關節滑膜、損傷的半月板及游離體等。這些骨和組織創面的癒合比皮膚刀口癒合慢得多,需八周甚至更長。如不遵醫囑過早強化鍛煉和下床負重活動,很容易造成關節水腫、積水、關節痛。
所以術後早期能活動但少活動,能走路但不鼓勵多走路,因為走路對關節病灶是一種負重壓迫,可阻礙病灶癒合甚至加重病情,而影響遠期療效。
因此,關節鏡術後病人一定按醫囑鍛煉,切記:刀口癒合與關節病灶癒合是有一段時間差的。
3、換骨頭手術要多久
您好:不知你影像檢查的結果如何?現在年齡還小,置換後弊端是在太大,如果病情未發展到全頭壞死的程度,還是以採取保守治療為佳,以便保留患者自身的關節功能提高生活質量。
置換手術的費用與假體的材質有關,一般在2-4萬元左右一側,接受手術的患者從術前准備到出院,時間大概在三周左右。
人工關節的使用壽命一般為10—15年,這是在沒有出現感染、假體松動等合並症的情況下才會達到。因此做人工關節最佳的年齡為60歲以上。因此,一般不建議青年或者是中年患者做股骨頭置換手術。但低於60歲的患者如果關節疾病確實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為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也可做,只是面臨更長時間的考驗。建議慎重考慮。
4、骨肉瘤膝關節置換術後如何進行康復鍛煉
沒必要考慮康復訓練的問題,主要先考慮抵抗轉移的問題.
5、我是一名骨癌患者 做完關節置換手術了 想問問如何保護腿等相關問題
首選要知道你的年齡啊 年輕人恢復的快,年齡大的慢,保護方面注意刀口的清潔,建議用下改善微循環的被褥,建議吃點珍奧核酸,能促進骨頭恢復,個人建議
6、髖關節置換術多久恢復正常
理論上講,術後第二天即可下地
實際上,最好等術後一周左右,既不影響術後恢復,也不會增加傷口出血,影響傷口癒合
至於恢復正常走路的時間,跟病人情況、術前的情況還是有很大相關性的。比如,年齡較輕的病人,肯定要比年齡大的病人恢復時間短;術前能正常走路的肯定比術前不能正常走路的恢復時間短。這個不能一概而論的。而且,跟手術做得好壞也有很大關系,這是顯而易見的
髖關節為多軸性關節,能作屈伸、收展、旋轉及環轉運動。但由於股骨頭深嵌在髖臼中,髖臼又有關節盂緣加深,包繞股骨頭近2/3,所以關節頭與關節窩二者的面積差甚小,故運動范圍較小。
髖關節置換術後不單純是身體的恢復,更需要預防並發症。大手術給病人體力帶來很大消耗,病人很需要卧床恢復體力,但卧床太久會產生褥瘡、肺炎、誘發心臟病。一旦出現這些並發症則嚴重影響整體的康復。另外,缺乏運動時肢體血流會減慢,血流緩慢的時候血管內的血液容易發生凝固,造成血管栓塞,堵塞血管的栓子如果脫落,順著血液流到心臟進一步流到肺臟則會堵住肺臟的大血管,危及患者生命。所以手術後要早起下地運動,預防並發症的發生。
手術後什麼時候開始進行康復運動合適呢?應該說手術結束後越早恢復運動越好,但由於傷口一般放有將傷口內的瘀血引流出來的管子,在引流管拔出之前不方便下地行走,所以手術當天一般只能在床上做被動的運動,如按摩下肢,這樣可以促進下肢血流加快,預防血管的栓塞。手術後第一天就可以把引流管拔除,拔除引流管後就應該下地練習下地行走了。年齡太大的病人,比如90歲以上的老人做了手術是不是可以酌情考慮晚幾天下地呢?恰恰相反,年齡越大越容易出現手術後卧床並發症,就越應該早下地行走。
全髖人工關節置換術後恢復選擇何種運動比較好呢?這個沒有統一的意見,應該因地制宜,但有統一的原則,那就是運動量由小到大,逐漸增加。比方手術當天可以幫患者按摩下肢的肌肉和關節,術後第一天上午可以增加床上運動,讓患者自己練習在床上屈伸下肢關節,主動抬高下肢,下午就可以練習下床站立,如果病人體力允許,除了站立之外還要增加逐漸練習行走。術後第二天開始逐漸增加練習行走的次數和行走距離。術後5-7天就要開始練習上下樓梯、登自行車等運動,增加運動的協調性。術後兩周,如果病人體力較好,在能站穩不摔倒的情況下可以逐漸放棄助行器練習行走。
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的原發病、手術中使用的人工關節假體類型、有沒有使用骨水泥固定等等對手術後的運動恢復有沒有影響呢?一般是沒有影響的,只要患者沒有感覺到手術部位的疼痛,就可以完全負重,也就是說將身體的重量完全放在手術的肢體上。除非手術中因為患者骨頭結構缺損比較大進行了重建,一般都能在術後一到倆天內恢復下地行走。手術中如果重建了骨頭,也應該早期下地,但醫生可能會告訴病人手術側的肢體不能負重或者不能完全負重,需要拄拐來代替患側肢體的負重。
患者術後選擇何種運動要根據患者本身的情況及醫院的條件來定,注意循序漸進,運動量由小到大,注意不要摔倒,上下床時預防關節脫位。為了預防並發症和增加康復速度,髖關節關節置換術後的病人應該能走的時候不要站,能站的時候不要坐,能坐的時候不要躺。如果運動後感覺傷口疼痛加重或者夜間疲勞感很重,說明運動量過大,需要適當減少運動量。
7、人工關節置換術後,多久可以正常行走?
人工關節置換如同倒吃甘蔗,愈吃愈甜,術後前幾天較辛苦,待引流管拔除後(約兩、三天),即鼓勵病人下床,以助行器或拐杖練習行走,並開始床邊的復健運動,術後約七天左右可出院,現手術技術持續進步,傷口日益縮小,全人工髖關節甚至可以三至四天出院,而全人工膝關節縮短至住院五天左右即可。如關節固定方式是採用多孔性固定或氫氧基磷灰石噴塗,術後通常需使用助行器或拐杖六周至三個月,減少關節承重,以使骨頭長入孔狀人工關節表面,產生牢固的結合。使用骨水泥固定人工關節,術後肢體可以馬上承重,縮短拐杖使用時間,常常兩周左右即可丟掉拐杖。一般說來,術後三個月日常活動可漸回復正常。病患偶而仍會覺得肢體輕微腫痛或酸麻,只要沒有疼痛加劇或出現發炎現象,不必太在意,隨著時間會漸入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