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骨巨細胞瘤傳染嗎?
不傳染
骨巨細胞瘤在中國是較常見的原發性骨腫瘤之一,此瘤生長活躍,對骨質侵蝕破壞性大,如得不到及時妥善的治療,可造成嚴重殘廢而導致截肢,少數病例尚可轉移而致命。按良性和惡性程度分為三度。鄰近關節的腫瘤,生長緩慢,局部可有腫脹,疼痛及壓痛,關節活動度常受限,瘤內出血或病理骨折往往伴有嚴重疼痛。
[編輯本段]疾病名稱
骨巨細胞瘤
[編輯本段]疾病簡介
骨巨細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是起源於松質骨的溶骨性腫瘤,屬潛在惡性,有時是明顯惡性。骨巨細胞瘤多見於年輕成人。腫瘤主要由巨細胞(破骨細胞)和基質細胞構成。骨巨細胞瘤在我國是較常見的原發性骨腫瘤之一,此瘤生長活躍,對骨質侵蝕破壞性大,如得不到及時妥善的治療,可造成嚴重殘廢而導致截肢,少數病例尚可轉移而致命。按良性和惡性程度分為三度。症狀:鄰近關節的腫瘤,生長緩慢,局部可有腫脹,疼痛及壓痛,關節活動度常受限,瘤內出血或病理骨折往往伴有嚴重疼痛。檢查:X線片表現:骨骺處有局限的囊性改變,一般呈溶骨性破壞,也可有「肥皂泡」樣改變,其擴展一般為軟骨所限。不破入關節,少有骨膜反應,腫瘤范圍清楚,初發時病變在骨骺內旁側,發展後可占骨端的全部,骨皮質膨脹變薄,有的可以穿破,進入軟組織。X線片可顯示其一般特點,但仍不足以確診。
[編輯本段]疾病分類
骨腫瘤科,腫瘤內科
[編輯本段]疾病描述
巨細胞瘤很可能起源於骨髓結締組織間充質細胞,以基質細胞核和多核巨細胞為主要結構,是一種潛在惡性或介於良好惡之間溶骨性腫瘤。好發年齡20—40歲,性別差異不大,好發部位為股骨下端和脛骨上端。
[編輯本段]症狀體征
主要的症狀為疼痛和腫脹,與病情的發展相關,局部包塊壓之有乒乓球樣感覺,病變的關節活動受限。
[編輯本段]疾病病因
病因不明。
[編輯本段]骨巨細胞瘤-流行病學
經統計,骨巨細胞瘤的發病率約佔全部原發骨腫瘤的16 %。腫瘤通常發生在骨已發育成熟的病人中,骨巨細胞瘤II-III級好發年齡為20~40 歲,極少病人在骨骺未閉合前發病。女性發病率略高於男性, 約佔56.14 %。在年齡低於20 歲年齡組中,女性發病率明顯高於男性, 可佔到72 %。骨巨細胞瘤在成人中主要累及骨端,而如果發生在骨骺閉合前的兒童中, 則主要累及干骺端。 症狀主要表現為不同程度的疼痛,可伴有腫脹、活動受限,病程從數周至數月不等,無特異性表現,不易從症狀方面與其他骨腫瘤區別。骨巨細胞瘤多為單發病變,常見部位是長骨的骨端,最常見的部位是股骨遠瑞、脛骨近端、橈骨遠端,也可見於骶骨、脛骨遠端、肱骨近端,股骨近端和腓骨近端。偶見於手及足部的小骨、胸腰段的椎體和肋骨。
[編輯本段]骨巨細胞瘤-影像學
X線平片 對於骨巨細胞瘤的影像學檢查, X 線平片是最具診斷價值的放射學檢查手段。骨巨細胞瘤在X 線片上表現為骨端的溶骨性破壞,可侵及干骺端,向關節側延伸侵及部分或全部鄰近關節軟骨下的骨皮骨巨細胞瘤質。腫瘤大小與發生病變骨的大小有關。腫瘤延患肢骨長軸侵及的范圍往往小於延橫軸侵及的范圍,在骨幹側可見篩孔樣改變,而在骨端的周圍可見明顯的骨皮質膨脹、變薄。病變內部為不同程度的溶骨改變,皮質外多沒有骨膜反應;當出現病理骨折時則可見骨膜反應。通常可見到骨膜下新生骨有中斷,骨膜保持完整,病變的松質骨邊緣部分可有明顯的界限。骨巨細胞瘤沒有腫瘤基質的礦物化,關節滲出少見,但經常伴有病理性骨折發生。長骨以外部位的骨巨細胞瘤在X 線片上無特徵性表現,與其他溶骨病變沒有區別。 CT 在確定腫瘤范圍方面優於X 線平片。其可精確確定腫瘤在皮質內的范圍, 腫瘤與其他結構的關系,皮質是否完整和確定腫瘤的侵襲范圍。在CT片中,皮質表面及滑膜的反應性改變和水腫酷似腫瘤的一部分。另外,非強化下CT 也不能區分腫瘤與肌肉, 因為兩者之間的衰減系數相同。CT只能通過重建的方式才可顯示軟骨下骨的破壞程度。腫瘤內能見到液-液平面,這是骨巨細胞瘤合並動脈瘤樣骨囊腫所致。 磁共振 對於骨巨細胞瘤來說, 磁共振(MRI) 是最好的影像學檢查方法, 具有高質量的對比度和解析度,並可多平面成像。無論是水平軸位、冠狀軸位還是矢狀軸位,和大多數骨腫瘤一樣,骨巨細胞瘤顯示出長的縱向弛豫時間和長的橫向弛豫時間。腫瘤在縱向弛豫時間表現為低強度信號,在橫向弛豫時間表現為高強度信號。因此看髓內病變最好用縱向弛豫時間 加權像,在觀察皮質外病變時最好用橫向弛豫時間加權像。CT 不能確定皮質外腫瘤的范圍,MRI 也不能,因為腫瘤與相鄰肌肉的衰減系數相同。用CT 確定微小的皮質破壞更好一些, 因為MRI 對於空間存在的解析度很差。 骨掃描 也用於骨巨細胞瘤的診斷, 在骨巨細胞瘤累及的部位,放射性核素99mTc 的攝取量增加。放射性核素攝取升高的情況可能是彌散的,血液集中在邊緣部分,而中央部分的濃聚較低。放射性核素攝取可以超過腫瘤的邊界,因此無法用來正確判斷其在髓腔內的侵及范圍。位於軟組織的腫瘤對放射性核素的攝取很低,亦無法用來確定腫瘤的骨外范圍。放射物攝取增加可以發生在與腫瘤相鄰的關節,未被腫瘤侵及的關節同樣可以發生放射性濃 聚。骨掃描既不能確診骨巨細胞瘤, 也不能確定腫瘤的侵及范圍,所以用途是有限的。骨掃描可以除外或幫助確診多發病變。
[編輯本段]病理生理
骨巨細胞瘤按分化程度可分為三級:1級,基質細胞頗稀疏,核分裂少,多核巨細胞甚多。骨巨細胞瘤2級基質細胞多而密集,核分裂較多。3級,以基質細胞為主,核異形性明顯,分裂極多,多核細胞很少,因此1級偏良性,2級為侵襲性,3級為惡性。雖然腫瘤的生物學行為,良惡性並不完全與病理分級一致,但分級對腫瘤屬性和程度的確定及治療方案的制定有較大程度的參考價值。
[編輯本段]診斷檢查
X線主要表現為骨端變心位溶骨性破壞而無滑膜反應,病灶骨皮質膨脹變薄,呈肥皂泡樣改變。
[編輯本段]輔助檢查
X線片表現:骨骺處有局限的囊性改變,一般呈溶骨性破壞,也可有「肥皂泡」樣改變,其擴展一般為軟骨所限。不破入關節,少有骨膜反應,腫瘤范圍清楚,初發時病變在骨骺內旁側,發展後可占骨端的全部,骨皮質膨脹變薄,有的可以穿破,進入軟組織。X線片可顯示其一般特點,但仍不足以確診。
[編輯本段]治療方案
以手術治療為主,採用切刮術加滅活處理,植入自體或異體松質骨或骨水泥,但易復發,對於復發者,應作切除或節段截除術或假體植入術。屬G1-2T1-2M0者,採用廣泛或根治切除,化療無效,對發生於手術困難部位如脊椎者,可採用放療,但放療後易肉瘤變,應高度重視。
[編輯本段]治療措施
(1)局部切除 如病變部分切除後對功能影響不大,最好完全切除,如腓骨上端、尺骨下端、橈骨上端、手骨、足骨等。骨巨細胞瘤 (2)徹底刮除,50%氯化鋅燒灼加植骨術。對鄰近大關節的良性骨巨細胞瘤,如採用單純刮除植骨法,復發率可高達40~70%,所以不少學者採取破壞性的大手術,如連同關節面一起作瘤段切除,然後以屍體骨關節或人工假體置換,此法合並症多,如骨不連接,關節僵直,假體松動、感染等,可造成嚴重病廢,甚至導致截肢。其實,所謂復發,乃手術刮除不徹底所致,為了減少復發,我們設計了如下方法:適當暴露腫瘤部位,直視下徹底刮除腫瘤組織,然後以50%氯化鋅周道地燒灼骨壁,以殺滅殘存瘤細胞,經用生理鹽水徹底沖洗干凈後,再用自體松質骨植骨(必要時植部分同種異體骨)。實驗證明,50%氯化鋅有較強的穿透能力,可殺滅5毫米深處的瘤細胞,且對植骨癒合無不良影響,刮除後的骨殼仍有良好的血液供應,保證了植骨的癒合。另外,關節四周的正常軟組織附著不受任何影響,術後的關節功能得以保證。自1964年來,用此法處理130例骨巨細胞瘤,復發率下降至10%,個別復發病例經用同法處理,仍得到治癒。 (3)切除或截肢 如為惡性,范圍較大,有軟組織浸潤或術後復發,應根據具體情況考慮局部切除或截肢,有的切除腫瘤後失去關節作用,如股骨頸,可考慮切除後應用人工關節或關節融合術。 (4)放射治療 在手術不易達到,或切除後對功能影響過大者,如椎體骨巨細胞瘤,可考慮放射治療,劑量要足夠。有一定療效,少數病人照射後可發生惡變。經手術或放射治療的病人,要長期隨診,注意有無局部復發,惡性改變及肺部轉移。
[編輯本段]骨巨細胞瘤-病變
骨巨細胞瘤(GCT)與之易混淆的骨瘤樣病變的鑒別診斷。方法:3例骨瘤樣病變進行病理特點和臨床特徵進行對比。結果:對於患者是兒童,病變在除骶骨外的椎骨、頜骨和手足骨,病灶多發,通常不是骨巨細胞瘤。結論:GCT與骨瘤樣病變鑒別時一定要結合年齡、病史、部位和臨床特點進行診斷與鑒別診斷對臨床和預後是重要的。骨巨細胞瘤 骨巨細胞瘤(giant
2、骨巨細胞瘤肺轉移還能活多久?
全醫網為您解答: 骨巨細胞瘤是一種具有局部侵襲性及復發傾向的原發性骨腫瘤,屬惡性腫瘤,也就是骨癌的一種。它由梭形和卵圓形的基質細胞及大量散布在其間的多核巨細胞組成,腫瘤間質富於血管。由於本瘤內有大量多核巨細胞,因而稱為巨細胞瘤;又因過去認為這些多核巨細胞是破骨細胞,故也稱為破骨細胞瘤 本瘤的組織來源未明,以上各名稱純系形態學的描述性命名。在我國骨巨細胞瘤的發病率較高,僅次於骨軟骨瘤和骨肉瘤,居第三位。本瘤好發年齡為20~40歲的青壯年,性別無明顯差異。病理改變可分為三級:Ⅰ級為良性;Ⅱ級有惡變傾向;Ⅲ級為惡性。但Ⅰ級者也可以早期肺轉移。 治療原則: 1.骨巨細胞瘤需手術治療,化療無效,放射治療對骨巨細胞瘤只有抑製作用,僅用於不能手術或手術的輔助治療。 2.對次要之骨骼,如腓骨小頭、尺骨遠端肋骨,可作腫瘤全切除。對橈骨遠端切除後可行腓骨小頭移植重建腕關節。 3.對范圍較小之Ⅰ、Ⅱ級腫瘤行徹底刮除病變組織,後選用50%氯化鋅、甲醛、酒精、石炭酸、液氮冷凍或鐳射燒灼等辦法殺滅殘留的腫瘤細胞,然後植入自體骨、異體骨、骨水泥或人工骨材料。 4.對范圍較大或刮除術後復發之Ⅰ、Ⅱ級腫瘤可行節段切除術,人工關節或異體關節移植術。 5.Ⅲ級骨巨細胞瘤應行截肢術或節段截除術。 用葯原則: 1.本病主要行手術治療,術後要用抗生素預防感染,必要時要用新特葯物抑制癌細胞控制擴散。2.對於已經出現擴散和轉移性得患者必須采耐中草葯控制症狀,延長生命,如果使用中草葯能夠度過危險期就可能長壽;機遇比較稀少! 輔助檢查: 1.對骨巨細胞瘤之診斷根據臨床、X線攝片和病理檢查三結合定級。 2.住院病人,以檢查框限「A」及「B」為主。如懷疑遠處轉移之可能,可酌情選用檢查框限「C」。 療效評價: 1.治癒:骨巨細胞瘤經手術治療後不復發。 2.好轉:腫瘤經手術治療,傷口癒合。 3.未愈:腫瘤雖經手術,但殘存腫瘤,近期內又復發。 專家提示: 骨巨細胞瘤是我國常見的原發骨腫瘤之一,化療無效,放療只有起抑制腫瘤生長之作用但有促使惡性變的發生,僅用於無法手術部位(如脊椎、骨盆)的腫瘤,一般均需手術治療。手術方法取決於腫瘤分級和腫瘤部位。中草葯稱用於已經擴散得對象,也可以用於早期手術治療的輔助排毒療法!本人水平有限,希望你看了能得到幫助!
3、請問一下,因 「骨巨細胞瘤 」已經截肢後,還會復發嗎?患者的生命還會受到影響嗎?
骨巨細胞瘤是屬於骨腫瘤的一種,放療對其不敏感,臨床效果不肯定。但局部腫瘤經超高壓照射後能起到有效控制,但要特別注意放療後繼發肉瘤的可能,因此常常需要配合中葯。
其確切病因不明;骨腫瘤有良性,惡性之分,良性骨腫瘤易根治,預後良好,惡性骨腫瘤發展迅速,預後不佳,死亡率高,至今尚無滿意的治療方法。惡性骨腫瘤可以是原發的,也可以是繼發的,從體內其它組織或器官的惡性腫瘤經血液循環,淋巴系統轉移至骨骼或直接侵犯骨骼。還有一類病損稱瘤樣病變,腫瘤樣病變的組織不具有腫瘤細胞形態的特點,但其生態和行為都具有腫瘤的破壞性,一般較局限,易根治。
骨巨細胞瘤常稱良性骨巨細胞瘤或破骨細胞瘤。它是比較多見的原發骨組織腫瘤之一。其主要組織成分為類似破骨細胞的巨細胞和比較瘦小的梭形或圓形的基質細胞。近十數年來對它的認識更深入了一步。它是一種局部破壞性較大、生長活躍的腫瘤,經過搔刮治療以後,有相當數量的病例可能復發,甚而惡變,並發生遠處轉移。部分病例因局部感染、外傷或經久不治而發生惡變,另有一小部分病例,其組織形態一開始就有趨向惡性的徵象,或基本上是一種含有多量巨細胞的惡性巨細胞瘤。因此,把它們一律稱為良性骨巨細胞瘤不符實際,而且給大以不應有的假安全感。
【病理】 骨巨細胞瘤好發於長管狀骨的骨端,其好發部位順次為股骨下端、橈骨下端、股骨上端和脛骨上端。但任何由軟骨化骨所形成的骨胳均有發生骨巨細胞瘤的可能,故骨盆、脊椎、肱骨、跖骨、跟骨、距骨以及上下頜骨所產生的骨巨細胞瘤,亦不在少數。
骨巨細胞窘由軟而脆且易出血的肉芽樣組織所構成,無纖維包囊。由於瘤組織易出血和壞死,故可出現多種多樣的病變。因血紅蛋白的變化,可使腫,自呈紅棕色或綠色。血腫的纖維化可使腫瘤呈灰白色。瘤組織壞死,可使腫瘤呈黃色或形成假囊腫,囊內可能含有膠狀或棕色液體。骨質因腫瘤擴張壓迫而萎縮。當骨膜下的皮質骨萎縮消失後,骨膜即產生新生骨,在腫瘤進展中新骨消失和再生繼續反復,以致在x線照片上皮質骨似乎有被腫瘤由內向外擴張而變薄的錯覺。在顯微鏡下可見骨巨細胞瘤的主要組織為多核巨細胞和梭形或圓形基質細胞。此種多核巨細胞為巨細胞中最大者,含胞核數目最多,可多達200個,普通在50個左右, 均集中於細胞中心部位。胞核形狀與基質細胞的胞核同,故多數學者認為此種巨細胞系由基質細胞融合而成。基質細胞的形狀、分布和排列,對骨巨細胞瘤的性質有極重要的意義。一個比較良性的典型骨巨細胞瘤(又稱一級骨巨細胞瘤),所含的巨組胞體積大,數目多, 分布均勻;胞核數目一般在50個以上,形狀、染色均與基質細胞核相同;基質細胞以梭形為多,圓形次之,胞漿少,胞膜不清,大小一致,染色淺,分布比較疏鬆,不成束條或漩渦狀。有惡性傾向的骨巨細胞瘤(又稱二級骨巨細胞瘤),其基質細胞分布緊密,成束條或漩渦狀,胞核大,形狀不一,染色深,巨細胞數目較少,體積減小,分布不勻,胞核少,體形增大,染色加深。具有十足惡性的骨巨細胞瘤(又稱三級骨巨細胞瘤),基質細胞排列緊密紊亂,胞漿多,形狀不一,胞核增大增多,染色深,核分裂多,,巨細胞體積小,數目少,分布不勻,胞核增大,數目稀少,染色深。
[臨床表現] 骨巨細胞瘤的好發部位已在病理中述及。患者多為20一40歲的青壯年,占總數的80%以上。男女發病宰相等。50%以上的病例在發病前有損傷歷史。腫瘤生長活躍,平均病期為10個月左右。最早期的主訴為疼痛,其次為腫脹。疼痛不劇烈,無礙睡眠。約有16%的病例系因發生病理性骨折才去醫院診治。
在x線照片上,典型骨巨細胞瘤呈肥皂泡沫樣的囊腫樣陰影,早期位於長骨骨端的一側,逐漸向中心擴張,最後整個骨端和部分干骺端發生破壞,並向周圍擴張,但腫瘤極少穿透關節軟骨面。腫瘤周圍骨壁清晰整齊,與骨幹連接處可能有少量的骨質微密。在囊腫樣透明陰影內,無鈣化點或新生骨質。偶爾發生自愈或半自愈現象,大多由於病理性骨折和腫瘤內部大量出血所致。在臨床實踐中,典型肥皂泡沫x線徵象較為少見。多數病例呈周圍骨壁擴張,界限清晰,但無骨間隔的囊腫樣徵象,病理骨折後溶骨性變化的發展尤為顯著,須與中心型骨纖維肉瘤鑒別。
在極大多數病例中可根據病歷、臨床和x線徵象作出診斷。但組織切片檢查在骨巨細胞瘤的診斷中十分重要,它對處理的決定和預後的測知起指導作用。因此,病理檢查應盡量做到徹底、廣泛、仔細。只憑一小塊組織檢查的結果來推斷整個腫瘤的性質,很難達到正確的分級。手術可以根據冰凍切片或活組織檢查,結合臨床和x線徵象進行。術後對切除或刮除的標本應再作更全面的檢查,肯定分級後更好地進行觀察或進一步治療。
[治療] 早期病例如局部破壞並不嚴重,腫瘤附近的關節面保持完整,一般應採用徹底刮除和小塊植骨填充術。植骨前鑿掉腔內骨嵴,並用1%福爾馬林塗沫腔壁,藉此減少復發。最好切除一側腔壁,使周圍肌肉的血運便於進入植骨區。晚期病例如骨質破壞嚴重,:關節面凹陷不平,或經過搔刮腫瘤復發的病例,最宜採用局部切除、大塊植骨和關節融合術,或人造關節置換。如腫瘤位於較次要的骨端(如尺骨遠端、腓骨上端等),可以採用局部切除,根據切除范圍的大小, 再決定是否應同時需要大塊植骨。如經活組織(或經刮除治療所得的腫瘤組織)檢查證明有惡性傾向者,則應一律採取局部切除手術。對於有明顯惡性變化的巨細胞瘤(或稱惡性巨細胞瘤)則應行截肢或關節離斷術。
4、骨巨細胞瘤,你有多少了解?謝謝!
骨巨細胞瘤常稱良性骨巨細胞瘤或破骨細胞瘤。它是比較多見的原發骨組織腫瘤之一。其主要組織成分為類似破骨細胞的巨細胞和比較瘦小的梭形或圓形的基質細胞。近十數年來對它的認識更深入了一步。它是一種局部破壞性較大、生長活躍的腫瘤,經過搔刮治療以後,有相當數量的病例可能復發,甚而惡變,並發生遠處轉移。部分病例因局部感染、外傷或經久不治而發生惡變,另有一小部分病例,其組織形態一開始就有趨向惡性的徵象,或基本上是一種含有多量巨細胞的惡性巨細胞瘤。因此,把它們一律稱為良性骨巨細胞瘤不符實際,而且給大以不應有的假安全感。
【病理】 骨巨細胞瘤好發於長管狀骨的骨端,其好發部位順次為股骨下端、橈骨下端、股骨上端和脛骨上端。但任何由軟骨化骨所形成的骨胳均有發生骨巨細胞瘤的可能,故骨盆、脊椎、肱骨、跖骨、跟骨、距骨以及上下頜骨所產生的骨巨細胞瘤,亦不在少數。
骨巨細胞窘由軟而脆且易出血的肉芽樣組織所構成,無纖維包囊。由於瘤組織易出血和壞死,故可出現多種多樣的病變。因血紅蛋白的變化,可使腫,自呈紅棕色或綠色。血腫的纖維化可使腫瘤呈灰白色。瘤組織壞死,可使腫瘤呈黃色或形成假囊腫,囊內可能含有膠狀或棕色液體。骨質因腫瘤擴張壓迫而萎縮。當骨膜下的皮質骨萎縮消失後,骨膜即產生新生骨,在腫瘤進展中新骨消失和再生繼續反復,以致在x線照片上皮質骨似乎有被腫瘤由內向外擴張而變薄的錯覺。在顯微鏡下可見骨巨細胞瘤的主要組織為多核巨細胞和梭形或圓形基質細胞。此種多核巨細胞為巨細胞中最大者,含胞核數目最多,可多達200個,普通在50個左右, 均集中於細胞中心部位。胞核形狀與基質細胞的胞核同,故多數學者認為此種巨細胞系由基質細胞融合而成。基質細胞的形狀、分布和排列,對骨巨細胞瘤的性質有極重要的意義。一個比較良性的典型骨巨細胞瘤(又稱一級骨巨細胞瘤),所含的巨組胞體積大,數目多, 分布均勻;胞核數目一般在50個以上,形狀、染色均與基質細胞核相同;基質細胞以梭形為多,圓形次之,胞漿少,胞膜不清,大小一致,染色淺,分布比較疏鬆,不成束條或漩渦狀。有惡性傾向的骨巨細胞瘤(又稱二級骨巨細胞瘤),其基質細胞分布緊密,成束條或漩渦狀,胞核大,形狀不一,染色深,巨細胞數目較少,體積減小,分布不勻,胞核少,體形增大,染色加深。具有十足惡性的骨巨細胞瘤(又稱三級骨巨細胞瘤),基質細胞排列緊密紊亂,胞漿多,形狀不一,胞核增大增多,染色深,核分裂多,,巨細胞體積小,數目少,分布不勻,胞核增大,數目稀少,染色深。
[臨床表現] 骨巨細胞瘤的好發部位已在病理中述及。患者多為20一40歲的青壯年,占總數的80%以上。男女發病宰相等。50%以上的病例在發病前有損傷歷史。腫瘤生長活躍,平均病期為10個月左右。最早期的主訴為疼痛,其次為腫脹。疼痛不劇烈,無礙睡眠。約有16%的病例系因發生病理性骨折才去醫院診治。
在x線照片上,典型骨巨細胞瘤呈肥皂泡沫樣的囊腫樣陰影,早期位於長骨骨端的一側,逐漸向中心擴張,最後整個骨端和部分干骺端發生破壞,並向周圍擴張,但腫瘤極少穿透關節軟骨面。腫瘤周圍骨壁清晰整齊,與骨幹連接處可能有少量的骨質微密。在囊腫樣透明陰影內,無鈣化點或新生骨質。偶爾發生自愈或半自愈現象,大多由於病理性骨折和腫瘤內部大量出血所致。在臨床實踐中,典型肥皂泡沫x線徵象較為少見。多數病例呈周圍骨壁擴張,界限清晰,但無骨間隔的囊腫樣徵象,病理骨折後溶骨性變化的發展尤為顯著,須與中心型骨纖維肉瘤鑒別。
在極大多數病例中可根據病歷、臨床和x線徵象作出診斷。但組織切片檢查在骨巨細胞瘤的診斷中十分重要,它對處理的決定和預後的測知起指導作用。因此,病理檢查應盡量做到徹底、廣泛、仔細。只憑一小塊組織檢查的結果來推斷整個腫瘤的性質,很難達到正確的分級。手術可以根據冰凍切片或活組織檢查,結合臨床和x線徵象進行。術後對切除或刮除的標本應再作更全面的檢查,肯定分級後更好地進行觀察或進一步治療。
[治療] 早期病例如局部破壞並不嚴重,腫瘤附近的關節面保持完整,一般應採用徹底刮除和小塊植骨填充術。植骨前鑿掉腔內骨嵴,並用1%福爾馬林塗沫腔壁,藉此減少復發。最好切除一側腔壁,使周圍肌肉的血運便於進入植骨區。晚期病例如骨質破壞嚴重,:關節面凹陷不平,或經過搔刮腫瘤復發的病例,最宜採用局部切除、大塊植骨和關節融合術,或人造關節置換。如腫瘤位於較次要的骨端(如尺骨遠端、腓骨上端等),可以採用局部切除,根據切除范圍的大小, 再決定是否應同時需要大塊植骨。如經活組織(或經刮除治療所得的腫瘤組織)檢查證明有惡性傾向者,則應一律採取局部切除手術。對於有明顯惡性變化的巨細胞瘤(或稱惡性巨細胞瘤)則應行截肢或關節離斷術。
5、骨巨細胞瘤轉到肺上有何症狀
?
6、我年底手術的,醫生說是骨巨細胞瘤,病理檢查是良性,然後給出院診斷上寫的是:右內踝骨腫瘤
俗話說傷筋動骨100天。
這手術癒合可能比骨折稍慢些。每個人的癒合時間都不同,年輕和營養好,恢復的快。你的情況可能需要1-1.5月才能走幾步。現在可以下地輕輕走幾步,要人看著。到底恢復沒有,要拍X片再看。
腫瘤沒辦法直接預防。只能隨訪,萬一復發,及時發現,及時處理。
7、如何從形態上區分骨肉瘤和骨巨細胞瘤?
固定後的大體標本,要注意以下幾點:
1 骨組織有無完整性, 骨肉瘤多有骨破壞,且浸潤骨膜,所以會有骨的不連續性。骨巨細胞瘤屬於干骺端骨皮質的損害,通常不累及骨皮質,所以具有連續性。
2 骨內腫瘤組織的顏色 前者固定後多為白色或紅白的斑斕狀顏色,後者固定後有黃色的區域,這是因為泡沫細胞的原因。
3 壞死特點: 前者切面中通常為絮狀的纖維中有壞死, 後者通常為片狀壞死,有時呈砂礫樣。
4 干骺端形態 : 前者主要為 實性,腫瘤如長出骨皮質,會有codman三角形成 後者主要為泡狀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