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額竇骨化纖維瘤
給你一篇論文自己看吧
鼻竇骨化纖維瘤是一種少見的發生於上頜骨、額骨、篩骨、蝶骨的良性腫瘤。發病原因不明,可能與外傷及發育異常有關,但一般認為是骨組織起源的良性新生物[1,2]。鼻竇骨化纖維瘤組織學上屬於良性腫瘤,但臨床上則具有侵襲性,腫瘤常常侵犯到眼眶、顱底及顱內,引起眼部及顱腦症狀。早期手術切除腫瘤是唯一肯定有效的治療方法。手術進路的選擇較多,一般依據病變范圍而定[3,4]。但如何選擇切除病變徹底、負損傷小、並發症少的術式,則是臨床上比較難於決定的。近年來,臨床上鼻竇骨化纖維瘤的病例逐漸增多,本研究回顧我院治療的35例患者,探討鼻竇骨化纖維瘤手術進路的選擇,分析各種手術的特點和方法。
臨床資料和方法
一般資料:我院1994年8月~2001年7月共治療鼻竇骨化纖維瘤患者35例,全部病例均有組織病理學證實。男23例,女12例。年齡2~45歲,平均17.1歲。年齡分布為:0~9歲10例,10~19歲14例,20~29歲4例,30~39歲5例,40歲以上2例。20歲以下佔68.6%(24/35)。
臨床表現:眼球突出17例,鼻塞17例,頭痛6例,視力下降5例,鼻出血4例,頜面部腫脹4例,嗅覺減退、斜視、視野缺失各1例。從出現症狀到來醫院就診間隔時間為:6個月以下11例,6個月~1年10例,1年以上24例,其中有1例病史達26年。
影像檢查:所有患者常規行鼻竇CT檢查,12例患者為進一步明確腫瘤與頸內動脈、視神經的關系而行MRI檢查。31例患者病變累及篩竇28例、蝶竇15例、上頜竇8例、額竇5例、下鼻甲1例,向周圍侵犯眶內23例、前顱窩13例、鞍區6例、翼齶窩1例。有16例腫瘤包繞了視神經,5例包繞頸內動脈。
手術方法:手術均在氣管插管加控制性低血壓全麻下進行。手術方式包括鼻內鏡下手術、冠狀切口顱骨切開手術、鼻側切開手術、Caldwell-Luc進路手術以及冠狀切口顱骨切開聯合鼻內鏡下手術、冠狀切口顱骨切開聯合鼻側切開手術。
鼻內鏡下手術22例。腫瘤徹底切除8例,部分切除14例。徹底切除的8例中,病變局限於鼻竇或鼻腔的6例,侵犯眶紙板的2例(連同眶紙板一起切除)。部分切除的14例中,病變至少侵犯眶內、前顱窩和鞍區中的一個部位。2例在影像導航輔助下手術。術中出血100~2200ml,平均700ml。
鼻側切開手術6例,另有2例為鼻內鏡術後復發的病例,共8例。徹底切除6例,1例局限於鼻竇,5例侵犯眶,1例侵犯翼齶窩。部分切除2例,均有視神經的侵犯。術中出血150~2000ml,平均900ml。
冠狀切口顱骨切開手術5例,另有2例為鼻內鏡及鼻側切開術後復發的病例,共7例。徹底切除3例,3例均有眶內的侵犯,2例侵犯前顱窩,1例侵犯鞍區。部分切除4例,3例侵犯視神經,3例侵犯頸內動脈。7例患者有3例聯合鼻內鏡下手術,1例聯合鼻側切開手術,這4例除有前顱窩侵犯外,均有廣泛的鼻竇病變。術中出血200~3500ml,平均1500ml。
Caldwell-Luc進路手術2例,均為部分切除。病變主要為於上頜竇,1例侵犯眶尖視神經,1例為避免破壞面容而部分切除。術中出血100~2200ml,平均700ml。
特殊病例:男,13歲。病變主要位於篩竇,侵犯篩板及眶壁。1996年3月18日在鼻內鏡下行腫瘤部分切除術。術後半月復發,腫瘤占據篩竇和大部分鼻腔,再次行鼻內鏡手術。術後半月腫瘤又迅速復發,第三次行鼻內鏡手術。術後行局部放療。
結果
35例患者隨訪29例,失訪6例。隨訪時間1~8年,平均3.5年。結果13例無復發,11例帶瘤生存,5例復發後再次手術。
鼻內鏡下手術的22例,隨訪18例,失訪4例。徹底切除的7例無復發,1例失訪。部分切除的7例帶瘤生存,4例復發,3例失訪。復發的4例中,1例行冠狀切口腫瘤部分切除術,2例行鼻側切開腫瘤徹底切除術,1例為特殊病例,放療後隨訪6年無復發無惡變。
鼻側切開手術的6例,隨訪5例,失訪1例。徹底切除的3例無復發,1例失訪。部分切除的1例帶瘤生存,1例復發,行冠狀切口腫瘤徹底切除術。
冠狀切口顱骨切開手術的5例,3例無復發,2例帶瘤生存。
Caldwell-Luc進路手術的2例,1例帶瘤生存,1例失訪。
討論
鼻竇骨化纖維瘤臨床上較少見,發病多在少兒及青少年時期,20~40歲也有發病,40歲以上少見[1]。本文20歲以下佔68.6%,40歲以上僅2例,男:女約2:1。臨床表現以眼球突出和鼻塞為多見,與其它鼻竇腫瘤相比無明顯特異性。診斷依靠鼻竇CT和組織病理學。
鼻竇骨化纖維瘤CT有其獨特的表現:腫物為邊界清楚的圓形或橢圓形高密度影,壁厚而不均勻,有鈣化和骨化,瘤內有緻密骨樣間隔及低密度囊變區。鼻竇CT作為常規檢查手段,一方面協助診斷,另一方面明確病變范圍制定手術方案。
外科進路的選擇主要依據腫瘤原發部位及侵犯的范圍。Caldwell-Luc進路可以徹底切除局限於上頜竇的病變,而對病變涉及顱底、眶內甚至篩蝶竇等部位時則不易切除。鼻側切開手術以往是主要的治療手段[1],它適合於篩竇、蝶竇、上頜竇、額竇以及眶內、翼齶窩的病變,對小部分顱底受侵的病變也可切除。但鼻側切開手術會遺留面部較大的瘢痕,影響容貌,對顱內的病變也不易切除。冠狀切口顱骨切開手術適合於病變侵犯顱底、顱內、眶內等部位的病例,手術視野大,便於徹底切除和整塊取出腫瘤,不易損傷視神經和硬腦膜,並發症少,且面部無切口瘢痕[5]。對於腫瘤同時廣泛波及鼻竇的病例,則可以聯合鼻內鏡下手術或鼻側切開手術。鼻內鏡下手術適應證包括:病變局限於篩竇、蝶竇、小部分上頜竇、小部分眶內壁的病例,可以徹底切除;對鼻側切開手術或冠狀切口顱骨切開手術也不能徹底切除的病變則適合鼻內鏡下部分切除;對面容要求高,又不適合進行冠狀切口顱骨切開大手術的病例。鼻內鏡下手術的優點是操作簡單,手術時間短,恢復快,面部不留瘢痕,術後容易復查,早期發現疾病的復發並及時處理。鼻內鏡下手術的缺點是不容易完整地取出腫瘤,常需分次分塊切除,容易造成病變的殘留。影像導航輔助下鼻內鏡手術則可以幫助術者識別重要的解剖結構,指導部位深在、不易觀察的腫瘤切除。對侵犯視神經、頸內動脈、海綿竇的病變,不管那種手術方法均不易徹底切除,盲目切除會引起嚴重並發症,為了保證手術的安全,只能進行部分切除,隨著患者的成熟,病變生長漸趨緩慢,其療效是穩定的,本研究有11例患者帶瘤生存,其腫瘤生長較慢,對患者生活無明顯影響。對術後復發的病例,盡可能再次手術徹底切除。
外科進路的選擇除了依據病變范圍外,還要考慮器官結構功能的保護、美容、手術的難易程度以及術者的經驗和習慣。
鼻竇骨化纖維瘤一般不主張放療,但本文特殊病例1先後三次手術,每次手術後約半個月腫瘤即復發,最後行局部放療,病變得到了控制,隨訪6年無復發無惡變,需要進一步追蹤隨訪。
2、蝶骨嵴腦膜瘤
手術治療是首要選擇,內側型手術切除較困難,外側相對易.蝶骨嵴外1/3及中1/3腦膜瘤之絕大多數能做到完全切除,效果較好。至於內1/3腦膜瘤則全切困難,手術死亡率較高。瘤壓迫神經和動脈後手術難度較大.建議到天壇醫院治療.
3、腦出血微創手術是幾級手術
神經外科一級手術1、頭皮腫物切除2、顱骨骨折整復術、顱骨腫瘤切除及顱骨缺損修補3、硬膜外及硬膜下血腫、膿腫清4、顳肌下減壓術二級手術1、 腦清創術2、 腦內血腫、腦膿腫清除術3、 大腦半球淺表腫瘤切除術4、 椎管內腫瘤切除術5、 腦脊液鼻瘺和耳瘺修補術6、 腦膜膨出、脊柱裂、脊膜膨出手術7、 腦室-腹腔分流術8、 全腦血管造影術9、 顱後凹減壓術10、 重度顱腦損傷手術三級手術1、 垂體瘤切除術2、 面肌痙攣微血管減壓術3、 幕上腫瘤切除:腦膜瘤,膠質瘤4、 小腦腫瘤切除術5、 鞍區佔位性病變切除術6、 顱外、顱內動脈血管吻合手術7、 神經內鏡手術8、 側腦室、第四腦室腫瘤切除術四級手術1、 顱內動脈瘤夾閉及栓塞術2、 腦動靜脈畸形(AVM)切除及栓塞術3、 海綿竇動靜脈瘺手術4、 橋腦小腦角腫瘤手術5、 岩斜坡腫瘤手術6、 腦干腫瘤切除術7、 高頸段脊髓內腫瘤切除術8、 鞍結節腦膜瘤、蝶骨嵴內1/3腦膜瘤及海綿竇腫瘤切除術9、 第三腦室腫瘤、顱咽管瘤及松果體區腫瘤鏡下全切術10、頸內動脈及椎動脈內支架置入術11、顱內動脈內支架置入術12、新開展手術你所問的應該屬於耳機手術。
4、腦膜瘤做完手術後還會復發嗎
腦腫瘤在手術切除後當然是有出現復發可能的,因為腦腫瘤有良性和惡性之分,良性腫瘤如果能夠完全切除干凈,可以不再復發完全治癒,但如果有殘留,那就會復發,而如果是惡性腫瘤,一般是切不幹凈的,並且容易出現轉移和擴散,在手術以後基本都會出現復發。
5、顱咽管瘤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一)治療
1.手術治療外科手術為顱咽管瘤的首選治療方法。手術治療的目的是通過切除腫瘤達到解除腫瘤對視神經交叉及其他神經組織的壓迫,解除顱內壓增高,對下丘腦-垂體功能障礙則較難恢復。對於實質性腫瘤,手術可切除瘤體;對於囊性腫瘤,手術可放去囊液,從而緩解腫瘤的壓迫症狀。由於顱咽管瘤為良性腫瘤,除部分與視交叉、灰結節、垂體柄、下丘腦、第三腦室底等某處粘連外,大多數與周圍組織結構有膠質反應邊界或蛛網膜分界,因此原則上應力爭做到腫瘤全切除,尤其對兒童患者,以防止復發。小的顱咽管瘤特別是鞍內型腫瘤一般採取經蝶術式,大瘤宜採取經顱術式。一般來說,成功的手術可有效緩解視交叉受壓引起的視力、視野改變以及高顱壓引起的頭痛等症狀,還能使腺垂體功能得到恢復。不過,很多鞍上型顱咽管瘤與周圍腦組織(特別是下丘腦)緊密相連,增加了手術的難度,對這些病人並不強求完全切除腫瘤,可採取部分切除,部分切除的缺點是術後復發率很高。根據腫瘤生長部位、大小、形狀、鈣化程度、囊腫部分的位置,以及與周圍組織的關系和容易接近腦脊液通路等因素,手術需選擇不同的入路或方式,並各自有其優缺點。
(1)額底入路:可暴露的主要結構有視神經、視交叉、頸內動脈、大腦前動脈、垂體柄等。適用於視交叉後置型,鞍內向鞍上生長較大腫瘤,或鞍上視交叉前上生長的腦室外型腫瘤。該入路又可進一步分為幾種不同的術式:如通過視交叉下術式,或若為視交叉前置,切除鞍結節及蝶骨平板到達視神經之間術式或打開終板術式,以及從頸內動脈與視神經或視束之間到達腫瘤術式。
(2)翼點入路:與顳底入路近似,但路徑最短,可直達鞍上區。可暴露同側頸內動脈、大腦前動脈、視神經及視束、視交叉下以及後方、垂體柄、第三腦室底、大腦腳間窩以及上斜坡等處,適用於鞍內向鞍上一側生長或鞍上視交叉下及視交叉後腳間池的腦室外型腫瘤。該入路目前應用最為廣泛,是手術切除顱咽管瘤的主要方法。
(3)終板入路:通過單側額下入路、翼點入路和雙額縱裂入路均可到達視交叉後並打開終板,暴露擴展至第三腦室外的腫瘤。故該入路適用於視交叉前置型,鞍上視交叉後生長的腦室內外型腫瘤。
(4)經胼胝體或側腦室入路:若腫瘤長入第三腦室,可經胼胝體入路(側腦室擴大不顯著者)或經側腦室入路(室間孔阻塞引起腦積水者)。有下列幾種方式進入第三腦室並暴露腫瘤:①分離單側穹隆;②分離室間孔旁的一處靜脈;③經脈絡叢下進入;④分離大腦內靜脈。
(5)經蝶入路:完全位於鞍內或鞍內向鞍上輕度生長或向蝶竇生長的腫瘤,可採用經蝶入路。
(6)其他入路及方式:為全部切除腫瘤,有時手術要分期進行,如先經顱切除鞍上部分腫瘤,再擇期經蝶切除鞍內部分腫瘤,或為切除巨大腫瘤而採取兩種以上入路的聯合入路。
一般說來,在手術入路選擇中,中軸外入路或單側入路比經中軸入路或雙側入路更可取。為達到腫瘤所在部位,應盡可能避免切除有功能的組織。手術應採用顯微技術,注意區分和保護蛛網膜的層次及界面,這樣有利於安全地切除腫瘤。暴露腫瘤後通常先行腫瘤穿刺抽取囊液,創造手術分離腫瘤的空間,並使包膜與蛛網膜分離,再行腫瘤包膜內切除,待瘤體縮小後依次電凝和分離腫瘤供應血管。術中注意保護供應視交叉及視束的位於正中隆起周圍的吻合血管,腫瘤後部及向上長至第三腦室的腫瘤部分幾乎沒有大的動脈供血,粘連也不緊密,但在分離基底動脈及大腦後動脈處的腫瘤時要十分小心,因為這里的粘連通常較為緊密。鈣化往往位於腫瘤底部,特別常在視交叉及視神經下方,需先行粉碎後再行切除。有時這部分腫瘤鈣化與神經、血管、垂體柄等粘連緊密,切除困難。長向第三腦室底部的腫瘤常使局部形成膠質反應層,分離囊壁應在此層內進行,若第三腦室已變薄而呈一層膠質層(含神經核團的較厚部分已向上方推移),該層可以打開。術野內見到的腫瘤包膜均應盡可能分塊切除,但粘連較緊者,不強求切除,以免損傷下丘腦等重要神經組織和血管。手術要求打通腦脊液循環,難以暢通者應行分流術。
手術能否做到全切除與下列因素有關:①年齡大小,兒童病人的腫瘤與周圍粘連較少,較易切除,一般年齡越小,越易作全切除,並發症亦越少。成人顱咽管瘤多與周圍組織(垂體、下丘腦、頸內動脈、顱底動脈環、視神經交叉及視束等)粘連甚緊,腫瘤深埋於灰結節部,因而全切除常使術後並發症多,死亡率高。②初次手術與復發手術,第一次手術較復發病人再次手術容易,腫瘤全切除的機會較多,死亡率亦較低。③臨床有明顯垂體、下丘腦功能障礙者,只適於作部分切除。④腫瘤位置,鞍內型及視交叉前型較易作全切除,對視交叉後型及腦室型則應根據囊壁與灰結節、下丘腦等處粘連情況選作全切除或部分切除。有些病例手術雖作全切除,甚至術後CT掃描復查正常者,仍可能有殘留較多瘤細胞而復發。15%~30%的患者在術前即有腦積水,若症狀僅由此而引起,應先行分流術。若患者出現意識障礙、下丘腦症狀嚴重、不能耐受開顱手術,可先行立體定向囊腔穿刺抽去囊液,以減輕腫瘤的局部壓迫,待患者病情緩解後再行手術,或抽出部分囊液後注入放射性核素行內照射治療。
2.放射治療早在1937年,有人就採用放射線治療顱咽管瘤。一般採用外照射的方法。由於大多數顱咽管瘤用手術方法不能完全切除,而其化療又不敏感,故主張術後加用放射治療。顱咽管瘤的術後復發率高,而再次手術的風險很大,故對復發病人也只能採用放射治療。近年,有人採用立體定向技術植入膠體磷[32P]酸鉻、膠體釔[90Y]、膠體金[198Au]治療顱咽管瘤,也取得了成功,其優點為放射損傷小。
(1)外放療:分化良好的顱咽管瘤曾被認為是放射非敏感性腫瘤。半個世紀前,國外Carpenter等報道了一小組顱咽管瘤病人,在放療後病情有明顯改善,他們認為雖然腫瘤未被X線破壞,但有分泌能力和形成囊腫的細胞可被殺死。然而人們對放療能破壞顱咽管瘤上皮仍存在著疑問。1961年Kramer等報道了腫瘤次全切除並超高壓放療後取得良好效果。之後許多研究顯示,放療既可增加生存期,又可延長腫瘤復發的時間,採用手術加放療,病人的生存率比單純手術的病人高,而無復發病人的生存率更高。
但放療的危害不容忽視,放射治療的副作用主要有:放射性視神經炎、蝶鞍及鞍周腦組織的放射性壞死、垂體功能減退及痴獃等,亦可誘發腦膜瘤、肉瘤、膠質瘤,尤其是對兒童患者,放療可嚴重損害智力。這些副作用的發生率隨劑量的增加而增加,如劑量超過60Gy,視神經炎的發生率可達30%,腦壞死的發生率也達12.5%,故放射劑量及療程應控制在一定范圍內。放射治療引起的腺垂體功能減退主要表現為GH和LH/FSH的缺乏。據報道,GH缺乏的發生率幾近100%,且出現很快(於照射3天後即可出現),數月後病兒的生長即受影響。LH/FSH缺乏的發生率亦很高,但出現較GH缺乏為遲,表現為性發育障礙(兒童)或性功能不全(成人)。GH缺乏的原因可能為下丘腦受損,因為用GHRH治療有效。目前認為,LH/FSH缺乏的部位也在下丘腦。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病人於放射治療後反而出現性早熟,其機制未明。
文獻推薦的治療方案為兒童每6周50Gy/32次,成人每7周55Gy/35次,以減少或避免並發症的發生。近年有採用放射外科(γ刀、X刀)治療顱咽管瘤並取得一定療效。
(2)內放療:內放療是將放射性核素置入腫瘤內進行的治療。該方法由Leksell於1953年創用。過去該治療方法多通過開顱手術,也有經鼻蝶穿刺開展立體定向技術,尤其是CT、MRI應用以來,目前多採用定向穿刺技術或定向穿刺加置入貯液囊方法。通過抽取腫瘤內囊性部分,可迅速改善症狀,且風險及並發症較開顱手術的明顯為小。國內海軍總醫院對300例顱咽管瘤進行385次治療,平均隨訪4年(6個月~8年),92%的病人恢復良好,其中腫瘤消失佔72%,腫瘤縮小80%以上佔12%,縮小50%左右佔8%,腫瘤增大佔6.4%(主要為實體性瘤),死亡僅1.6%。內放療適用於囊內含大量液體的顱咽管瘤,而不主張用於實體性和囊壁鈣化或囊壁菲薄(放射性核素可透入周圍組織中)的腫瘤。多囊性腫瘤效果亦差。一般認為,囊壁皺縮或消失發生於內放療4~6個月後。常用的放射性核素有32磷(32P)、90釔(90Y)、198金(198Au)。
3.化學療法目前尚無特殊有效葯物。Takahashi應用博來黴素注入腫瘤囊內,有使囊液分泌減少,腫瘤細胞退化的作用。而Cavalheiro等向瘤腔內多次注入博來黴素治療一例巨大囊性顱咽管瘤,3個月後瘤腔消失,6個月後鈣化灶幾乎完全消失,且內分泌完全恢復正常。但該葯漏出囊外則可能對周圍正常組織產生損傷,臨床應用對囊性腫瘤效果好,對混合型及實質性腫瘤效果差,最終腫瘤復發。
4.其他治療對高顱壓者應立即給予脫水劑和利尿劑,以降低顱內壓,此類患者應盡快做術前准備,行手術治療。術前有腺垂體功能減退者,應注意補給足量的糖皮質激素,以免出現垂體危象。對其他腺垂體激素可暫不補給,因不少病人於術後腺垂體功能可得到恢復;如術後仍有腺垂體功能減退,應給予相應的治療。手術或放射治療引起的腺垂體功能減退一般為永久性,應予治療。
(二)預後
1.手術效果與預後過去該瘤的手術全切除率低,致死致殘率及復發率高。近30餘年來開展顯微手術,對保護正常腦組織、爭取腫瘤全切除、減少下丘腦及垂體損傷,降低致殘率及死亡率創造了有利條件,大大地改善了病人的預後。有人報道顱咽管瘤的手術死亡率已降至2%,10年生存率達58%~66%,復發率為7%~26.5%。國內同濟醫科大學、解放軍總院等單位進行的腫瘤全切除或積極手術切除,手術死亡率為4%~6%,腫瘤復發10%,取得較好療效。
2.放療效果與預後由放療引起的神經後遺症很少。從神經、智力、精神以及內分泌功能來評價顱咽管瘤放療長期效果在功能方面的變化不比手術治療差。全切除與次全切除後輔以放療的病人,兩組結果相似。Richmond報告顱咽管瘤放療後10年以上的生存率達44%~100%;Manaka對125例顱咽管瘤病人進行放療效果評價,結果5年及10年生存率分別為88.9%和7.6%,對照兩組僅分別為34.9%和27.1%,平均生存時間放療組大於10年,而對照組為3.12年。Kramer報道6例15歲以下兒童經放療後20年無症狀,且無腦壞死現象;Pollack報告的放療病例,經14~45個月隨訪,所有病例症狀均有改善,腫瘤囊壁明顯縮小。
3.瘤內/瘤腔內化療效果與預後Takahashi報告7例採用瘤內注射博來黴素治療顱咽管瘤,4例囊性者,平均隨訪5年,經CT掃描均無復發;3例實質性者,1例術後1.5個月死亡,2例暫時有好轉,後因復發死亡。由於這一療法開展不夠,其治療效果尚不能肯定。
顱咽管瘤於術後及放射治療後發生GH缺乏的比率很高,但有相當一部分病人仍能維持幾近正常的生長,並不出現矮小症,這稱為沒有生長激素的生長綜合征(),其機制尚未闡明,有人認為與血胰島素及其他肽類生因子水平升高有關。
6、我母親在去年11月份做的蝶骨大翼良性巨骨細胞瘤切除手術,今年3月份去做CT復查發現手術下方有陰影。
CT看出陰影來 肯定不是手術時的血,應該早就吸收或者鈣化了。
良性腫瘤也可以轉移的,比如侵襲性葡萄胎之類的
骨巨細胞瘤雖然是良性腫瘤,但是生物學行為可以有惡性行為。
盡量還是做手術吧,要不長大了就會有壓迫症狀 到時候還要做手術 而且比現在要難做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