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是否為骨腫瘤?性質、類型如何?是否現在需進行擴大切除?暫不做擴大切除有何影響?【骨腫瘤?】
您好!
骨腫瘤是少見病,患者較小,不當治療會影響發育,最好帶影像資料和病理切片來醫院會診。
(積水潭醫院張清大夫鄭重提醒:因不能面診患者,無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議僅供參考,具體診療請一定到醫院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2、做了良性骨腫瘤一年多了今天去拍片子手術時刮除的骨頭到現在才長一點出來
你好,你是做的什麼位置的骨腫瘤?目前有沒有不適症狀?
3、廣東首例3D列印人工椎體植入成功是怎麼回事?
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廣東省骨科醫院)14日公布,成功為一名脊索瘤患者切除腫瘤,並植入3D列印人工椎體。這是廣東省首例3D列印人工椎體植入手術。目前患者(中間)恢復良好,已下地行走,當天向醫生送上錦旗。
中新網廣州3月15日電 (王華 陳玉琪)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廣東省骨科醫院)14日公布,成功為一名脊索瘤患者切除腫瘤,並植入3D列印人工椎體。這是廣東省首例3D列印人工椎體植入手術。
30歲的王先生去年底出現腰部脹痛,隨後被確診為第3-5腰椎脊索瘤。經朋友介紹,他找到了南方醫大附屬三院的李浩淼主任。經多學科協作會診,院方確定了手術方案:先經脊柱後路手術、再經腹腔脊柱前路手術,一起整塊切除腫瘤,及3D列印人工椎體植入重建。
在廣東省骨科研究院院長金大地教授指導下,李浩淼主任率領骨腫瘤科團隊、多學科通力協作下,為患者徹底切除腫瘤並保留了大部分神經與正常的骨頭。術後C形臂透視可見,3D列印人工椎體匹配良好,人工椎體兩端弧形設計與上下椎體終板貼敷可靠。
目前,王先生術後恢復良好,術後兩周可下地行走,並將於近日出院。
4、3D列印的應用領域
2014年7月1日,美國海軍試驗了利用3D列印等先進製造技術快速製造艦艇零件,希望藉此提升執行任務速度並降低成本。
2014年6月24日至6月26日,美海軍在作戰指揮系統活動中舉辦了第一屆制匯節,開展了一系列「列印艦艇」研討會,並在此期間向水手及其他相關人員介紹了3D列印及增材製造技術。
美國海軍致力於未來在這方面培訓水手。採用3D列印及其他先進製造方法,能夠顯著提升執行任務速度及預備狀態,降低成本,避免從世界各地采購艦船配件。
美國海軍作戰艦隊後勤科副科長Phil Cullom表示,考慮到成本及海軍後勤及供應鏈現存的漏洞,以及面臨的資源約束,先進製造與3D列印的應用越來越廣,他們設想了一個由技術嫻熟的水手支持的先進製造商的全球網路,找出問題並製造產品。 2014年9月底,NASA預計將完成首台成像望遠鏡,所有元件基本全部通過3D列印技術製造。NASA也因此成為首家嘗試使用3D列印技術製造整台儀器的單位。這款太空望遠鏡功能齊全,其50.8毫米的攝像頭使其能夠放進立方體衛星(CubeSat,一款微型衛星)當中。據了解,這款太空望遠鏡的外管、外擋板及光學鏡架全部作為單獨的結構直接列印而成,只有鏡面和鏡頭尚未實現。該儀器將於2015年開展震動和熱真空測試。這款長50.8毫米的望遠鏡將全部由鋁和鈦製成,而且只需通過3D列印技術製造4個零件即可,相比而言,傳統製造方法所需的零件數是3D列印的5-10倍。此外,在3D列印的望遠鏡中,可將用來減少望遠鏡中雜散光的儀器擋板做成帶有角度的樣式,這是傳統製作方法在一個零件中所無法實現的。
2014年8月31日,美國宇航局的工程師們剛剛完成了3D列印火箭噴射器的測試,本項研究在於提高火箭發動機某個組件的性能,由於噴射器內液態氧和氣態氫一起混合反應,這里的燃燒溫度可達到6000華氏度,大約為3315攝氏度,可產生2萬磅的推力,約為9噸左右,驗證了3D列印技術在火箭發動機製造上的可行性。本項測試工作位於阿拉巴馬亨茨維爾的美國宇航局馬歇爾太空飛行中心,這里擁有較為完善的火箭發動機測試條件,工程師可驗證3D列印部件在點火環境中的性能。
製造火箭發動機的噴射器需要精度較高的加工技術,如果使用3D列印技術,就可以降低製造上的復雜程度,在計算機中建立噴射器的三維圖像,列印的材料為金屬粉末和激光,在較高的溫度下,金屬粉末可被重新塑造成我們需要的樣子。火箭發動機中的噴射器內有數十個噴射元件,要建造大小相似的元件需要一定的加工精度,該技術測試成功後將用於製造RS-25發動機,其作為美國宇航局未來太空發射系統的主要動力,該火箭可運載宇航員超越近地軌道,進入更遙遠的深空。馬歇爾中心的工程部主任克里斯認為3D列印技術在火箭發動機噴油器上應用只是第一步,我們的目的在於測試3D列印部件如何能徹底改變火箭的設計與製造,並提高系統的性能,更重要的是可以節省時間和成本,不太容易出現故障。本次測試中,兩具火箭噴射器進行了點火,每次5秒,設計人員創建的復雜幾何流體模型允許氧氣和氫氣充分混合,壓力為每平方英寸1400磅。
2014年10月11日,英國一個發燒友團隊用3D列印技術制出了一枚火箭,他們還准備讓這個世界上第一個列印出來的火箭升空。該團隊於當地時間在倫敦的辦公室向媒體介紹這個世界第一架用3D列印技術製造出的火箭。團隊隊長海恩斯說,有了3D列印技術,要製造出高度復雜的形狀並不困難。就算要修改設計原型,只要在計算機輔助設計的軟體上做出修改,列印機將會做出相對的調整。這比之前的傳統製造方式方便許多。既然美國宇航局已經在使用3D列印技術製造火箭的零件,3D列印技術的前景是十分光明的。
據介紹,這個名為「低軌道氦輔助導航」的工程項目由一家德國數據分析公司贊助。列印出的這枚火箭重3公斤,高度相當於一般成年人身高,是該團隊用4年時間、花了6000英鎊製造出來的。等一筆1.5萬英鎊的資助確定之後,他們將於今年底在新墨西哥州的美國航天港發射該火箭。一個裝滿氦的巨型氣球將把火箭提升到20000米高空,裝置在火箭里的全球定位系統將啟動火箭引擎,火箭噴射速度將達到每小時1610公里。之後,火箭上的自動駕駛系統將引導火箭回返地球,而里頭的攝像機將把整個過程拍攝下來。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官網2015年4月21日報道,NASA工程人員正通過利用增材製造技術製造首個全尺寸銅合金火箭發動機零件以節約成本,NASA空間技術任務部負責人表示,這是航空航天領域3D列印技術應用的新里程碑。
2015年6月22日報道,國營企業俄羅斯技術集團公司以3D列印技術製造出一架無人機樣機,重3.8公斤,翼展2.4米,飛行時速可達90至100公里,續航能力1至1.5小時。
公司發言人弗拉基米爾·庫塔霍夫介紹,公司用兩個半月實現了從概念到原型機的飛躍,實際生產耗時僅為31小時,製造成本不到20萬盧布(約合3700美元)。
2016年4月19日,中科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3D列印技術研究中心對外宣布,經過該院和中科院空間應用中心兩年多的努力,並在法國波爾多完成拋物線失重飛行試驗,國內首台空間在軌3D列印機宣告研製成功。這台3D列印機可列印最大零部件尺寸達200×130mm,它可以幫助宇航員在失重環境下自製所需的零件,大幅提高空間站實驗的靈活性,減少空間站備品備件的種類與數量和運營成本,降低空間站對地面補給的依賴性。 3D列印肝臟模型
日本築波大學和大日本印刷公司組成的科研團隊2015年7月8日宣布,已研發出用3D列印機低價製作可以看清血管等內部結構的肝臟立體模型的方法。據稱,該方法如果投入應用就可以為每位患者製作模型,有助於術前確認手術順序以及向患者說明治療方法。
這種模型是根據CT等醫療檢查獲得患者數據用3D列印機製作的。模型按照表面外側線條呈現肝臟整體形狀,詳細地再現其內部的血管和腫瘤。
由於肝臟模型內部基本是空洞,重要血管等的位置一目瞭然。據稱,製作模型需要少量價格不菲的樹脂材料,使原本約30萬至4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1.5萬至2萬元)的製作費降到原先的三分之一以下。
利用3D列印技術製作的內臟器官模型主要用於研究,由於價格高昂,在臨床上沒有得到普及。科研團隊表示,他們一方面爭取到2016年度實現肝臟模型的實際應用,另一方面將推進對胰臟等器官模型製作技術的研發 。
3D列印頭蓋骨
2014年8月28日,46歲的周至農民胡師傅在自家蓋房子時,從3層樓墜落後砸到一堆木頭上,左腦蓋被撞碎,在當地醫院手術後,胡師傅雖然性命無損,但左腦蓋凹陷,在別人眼裡成了個「半頭人」。
除了面容異於常人,事故還傷了胡師傅的視力和語言功能。醫生為幫其恢復形象,採用3D列印技術輔助設計缺損顱骨外形,設計了鈦金屬網重建缺損顱眶骨,製作出缺損的左「腦蓋」,最終實現左右對稱。
醫生稱手術約需5至10小時,除了用鈦網支撐起左邊腦蓋外,還需要從腿部取肌肉進行填補。手術後,胡師傅的容貌將恢復,至於語言功能還得術後看恢復情況。
3D列印脊椎植入人體
2014年8月,北京大學研究團隊成功地為一名12歲男孩植入了3D列印脊椎,這屬全球首例。據了解,這位小男孩的脊椎在一次足球受傷之後長出了一顆惡性腫瘤,醫生不得不選擇移除掉腫瘤所在的脊椎。不過,這次的手術比較特殊的是,醫生並未採用傳統的脊椎移植手術,而是嘗試先進的3D列印技術。
研究人員表示,這種植入物可以跟現有骨骼非常好地結合起來,而且還能縮短病人的康復時間。由於植入的3D脊椎可以很好地跟周圍的骨骼結合在一起,所以它並不需要太多的「錨定」。此外,研究人員還在上面設立了微孔洞,它能幫助骨骼在合金之間生長,換言之,植入進去的3D列印脊椎將跟原脊柱牢牢地生長在一起,這也意味著未來不會發生松動的情況。
3D列印手掌治療殘疾
2014年10月,醫生和科學家們使用3D列印技術為英國蘇格蘭一名5歲女童裝上手掌。
這名女童名為海莉·弗雷澤,出生時左臂就有殘疾,沒有手掌,只有手腕。在醫生和科學家的合作下,為她設計了專用假肢並成功安裝。
3D列印心臟救活2周大先心病嬰兒
2014年10月13日,紐約長老會醫院的埃米爾·巴查博士(Dr.Emile Bacha)醫生就講述了他使用3D列印的心臟救活一名2周大嬰兒的故事。這名嬰兒患有先天性心臟缺陷,它會在心臟內部製造「大量的洞」。在過去,這種類型的手術需要停掉心臟,將其打開並進行觀察,然後在很短的時間內來決定接下來應該做什麼。
但有了3D列印技術之後,巴查醫生就可以在手術之前製作出心臟的模型,從而使他的團隊可以對其進行檢查,然後決定在手術當中到底應該做什麼。這名嬰兒原本需要進行3-4次手術,而現在一次就夠了,這名原本被認為壽命有限的嬰兒可以過上正常的生活。
巴查醫生說,他使用了嬰兒的MRI數據和3D列印技術製作了這個心臟模型。整個製作過程共花費了數千美元,不過他預計製作價格會在未來降低。
3D列印技術能夠讓醫生提前練習,從而減少病人在手術台上的時間。3D模型有助於減少手術步驟,使手術變得更為安全。
2015年1月,在邁阿密兒童醫院,有一位患有「完全型肺靜脈畸形引流(TAPVC)」的4歲女孩Adanelie Gonzalez,由於疾病她的呼吸困難免疫系統薄弱,如果不實施矯正手術僅能存活數周甚至數日。
心血管外科醫生藉助3D心臟模型的幫助,通過對小女孩心臟的完全復制3D模型,成功地制定出了一個復雜的矯正手術方案。最終根據方案,成功地為小女孩實施了永久手術,現在小女孩的血液恢復正常流動,身體在治療中逐漸恢復正常。
3D列印製葯
2015年8月5日,首款由Aprecia制葯公司採用3D列印技術制備的SPRITAM(左乙拉西坦,levetiracetam)速溶片得到美國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FDA)上市批准,並將於2016年正式售賣。這意味著3D列印技術繼列印人體器官後進一步向制葯領域邁進,對未來實現精準性制葯、針對性制葯有重大的意義。該款獲批上市的「左乙拉西坦速溶片」採用了Aprecia公司自主知識產權的ZipDose3D列印技術。
通過3D列印製葯生產出來的葯片內部具有豐富的孔洞,具有極高的內表面積,故能在短時間內迅速被少量的水融化。這樣的特性給某些具有吞咽性障礙的患者帶來了福音。
這種設想主要針對病人對葯品數量的需求問題,可以有效地減少由於葯品庫存而引發的一系列葯品發潮變質、過期等問題。事實上,3D列印製葯最重要的突破是它能進一步實現為病人量身定做葯品的夢想。
3D列印胸腔
最近科學家們為傳統的3D列印身體部件增添了一種鈦制的胸骨和胸腔—3D列印胸腔。
這些3D列印部件的幸運接受者是一位54歲的西班牙人,他患有一種胸壁肉瘤,這種腫瘤形成於骨骼、軟組織和軟骨當中。醫生不得不切除病人的胸骨和部分肋骨,以此阻止癌細胞擴散。
這些切除的部位需要找到替代品,在正常情況下所使用的金屬盤會隨著時間變得不牢固,並容易引發並發症。澳大利亞的CSIRO公司創造了一種鈦制的胸骨和肋骨,與患者的幾何學結構完全吻合。
CSIRO公司根據病人的CT掃描設計並製造所需的身體部件。工作人員會藉助CAD軟體設計身體部分,輸入到3D列印機中。手術完成兩周後,病人就被允許離開醫院了,而且一切狀況良好。
3D血管列印機
2015年10月,我國863計劃3D列印血管項目取得重大突破,世界首創的3D生物血管列印機由四川藍光英諾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研製問世。
該款血管列印機性能先進,僅僅2分鍾便打出10厘米長的血管。不同於市面上現有的3D生物列印機,3D生物血管列印機可以列印出血管獨有的中空結構、多層不同種類細胞,這是世界首創。 2014年8月,10幢3D列印建築在上海張江高新青浦園區內交付使用,作為當地動遷工程的辦公用房。這些「列印」的建築牆體是用建築垃圾製成的特殊「油墨」,按照電腦設計的圖紙和方案,經一台大型3D列印機層層疊加噴繪而成,10幢小屋的建築過程僅花費24小時。
2014年9月5日,世界各地的建築師們正在為打造全球首款3D列印房屋而競賽。3D列印房屋在住房容納能力和房屋定製方面具有意義深遠的突破。在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一個建築師團隊已經開始製造全球首棟3D列印房屋,而且採用的建築材料是可再生的生物基材料。這棟建築名為「運河住宅(Canal House)」,由13間房屋組成。這個項目位於阿姆斯特丹北部運河的一塊空地上,有望3年內完工。在建中的「運河住宅」已經成了公共博物館,美國總統奧巴馬曾經到那裡參觀。荷蘭DUS建築師漢斯·韋爾默朗(Hans Vermeulen)在接受BI采訪時表示,他們的主要目標是「能夠提供定製的房屋。」
2014年1月,數幢使用3D列印技術建造的建築亮相蘇州工業園區。這批建築包括一棟面積1100平方米的別墅和一棟6層居民樓。這些建築的牆體由大型3D列印機層層疊加噴繪而成,而列印使用的「油墨」則由建築垃圾製成。
2015年7月17日上午,由3D列印的模塊新材料別墅現身西安,建造方在三個小時完成了別墅的搭建。據建造方介紹,這座三個小時建成的精裝別墅,只要擺上傢具就能拎包入住。 2014年9月15日,世界上已經出現3D列印建築、裙帽以及珠寶等,第一輛3D列印汽車也終於面世。這輛汽車只有40個零部件,建造它花費了44個小時,最低售價1.1萬英鎊(約合人民幣11萬元)。
世界第一台3D列印車已經問世——這輛由美國Local Motors公司設計製造、名叫「Strati」的小巧兩座家用汽車開啟了汽車行業新篇章。這款創新產品在為期六天的2014美國芝加哥國際製造技術展覽會上公開亮相。
用3D列印技術列印一輛斯特拉提轎車並完成組裝需時44小時。整個車身上靠3D列印出的部件總數為40個,相較傳統汽車20000多個零件來說可謂十分簡潔。充滿曲線的車身由先由黑色塑料製造,再層層包裹碳纖維以增加強度,這一製造設計尚屬首創。汽車由電池提供動力,最高時速約64公里,車內電池可供行駛190至240公里。
盡管汽車的座椅、輪胎等可更換部件仍以傳統方式製造,但用3D製造這些零件的計劃已經提上日程。製造該轎車的車間里有一架超大的3D列印機,能列印長3米、寬1.5米、高1米的大型零件,而普通的3D列印機只能列印25立方厘米大小的東西。
2014年10月29日,在芝加哥舉行的國際製造技術展覽會上,美國亞利桑那州的Local Motors汽車公司現場演示世界上第一款3D列印電動汽車的製造過程。這款電動汽車名為「Strati」,整個製造過程僅用了45個小時。Strati採用一體成型車身,最大速度可達到每小時40英里(約合每小時64公里),一次充電可行駛120到150英里(約合190到240公里)。Strati只有49個零部件,動力傳動系統、懸架、電池、輪胎、車輪、線路、電動馬達和擋風玻璃採用傳統技術製造,包括底盤、儀錶板、座椅和車身在內的餘下部件均由3D列印機列印,所用材料為碳纖維增強熱塑性塑料。Strati的車身一體成型,由3D列印機列印,共有212層碳纖維增強熱塑性塑料。辛辛那提公司負責提供製造Strati使用的大幅面增材製造3D列印機,能夠列印3英尺×5英尺×10英尺(約合90厘米×152厘米×305厘米)的零部件。
最近來自美國舊金山的Divergent Microfactories(DM)公司推出了世界上首款3D列印超級跑車「刀鋒(Blade)」。該公司表示此款車由一系列鋁制「節點」和碳纖維管材拼插相連,輕松組裝成汽車底盤,因此更加環保。
Blade 搭載一台可使用汽油或壓縮天然氣為燃料的雙燃料700馬力發動機。此外由於整車質量很輕,整車質量僅為1400磅(約合0.64噸),從靜止加速到每小時60英里(96公里)僅用時兩秒,輕松躋身頂尖超跑行列。
2015年7月,美國舊金山的Divergent Microfactories(DM)公司推出了世界上首款3D列印超級跑車「刀鋒(Blade)」。 2014年11月10日,全世界首款3D列印的筆記本電腦已開始預售了,它允許任何人在自己的客廳里列印自己的設備,價格僅為傳統產品的一半。
這款筆記本電腦名為Pi-Top,將會到2015年五月才會正式推出。但是,通過口耳相傳,它現在已在兩周內累計獲得了7.6萬英鎊的預訂單。
服裝服飾
許多女人深知,遇到一件很合身的衣服是很不容易的事,用3D列印機製作的衣服,可謂是解決女人們挑選服裝時遇到困境的萬能鑰匙。一個設計工作室已經成功使用3D列印技術製作出服裝,使用此技術製作出的服裝不但外觀新穎,而且舒適合體。
這件裙子價格為1.9萬人民幣,製作過程中使用了2,279個印刷板塊,由3316條鏈子連接。這種被稱作「4D裙」的服裝,就像編織的衣服一樣,很容易就可以從壓縮的狀態中舒展開來。創始人之一,並擔任創意總監的傑西卡回憶說這件衣服花費了大約48個小時來印製。
這家位於美國馬薩諸塞州的公司還編寫了一個適用於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應用程序,這有助於用戶調整自己的衣服。使用這個應用程序,可以改變衣服的風格和舒適性。
無影高跟鞋
2015年8月27日,深圳美女創客SexyCyborg發明了「無影高跟鞋」。它裡面是空的,可以裝進去一套安全滲透測試工具包。
「無影高跟鞋」足以令一些美女級黑客輕松攻破某些企業或政府機構的防禦,獲取到有價值的重要信息。每隻鞋裡面都有一個抽屜,使用者不用脫鞋就能把它拿下來。然後再把一套滲透測試套件裝進去,其中的部件都是黑客用的裝備。
5、3D列印的仿生骨盆已經投入使用了嗎?
2月8日,湖北省腫瘤醫院首例成功接受3D列印骨盆植入術的患者韓女士出院了。一個月前,醫生將病人的骨腫瘤切除後,完成了骨盆假體置換。
今年48歲的韓女士在2017年初開始感覺右邊腰部以下常常疼痛,有時候甚至疼到右腿都不能著地,行走困難。經檢查發現,她右側骨盆里長了一個很大的骨肉瘤。2017年5月,韓女士到湖北省腫瘤醫院骨軟組織外科治療,在做了4次化療後,見到腫瘤明顯縮小,醫院骨軟組織外科主任王華斌建議她手術切除腫瘤,因為聽說手術難度大、風險高,韓女士還是堅持繼續化療。
但是慢慢地,化療葯物已經控制不住腫瘤。2017年10月至12月,韓女士的腫瘤快速增大至10多公分,疼痛感比年初時更加劇烈了,不僅不能站立,連平躺都不行,晚上根本沒法睡覺,每天都要吃大量的止疼葯來緩解疼痛。實在熬不住了,她才終於決定做手術,聽說可以運用3D列印技術「量身定製」骨盆,韓女士和家人想要試一試。
術前,3D列印公司在專家醫師指導下,根據患者骨盆的三維CT數據,分析腫瘤病變大小並計算腫瘤及骨組織切除范圍,列印製作出一個骨盆模型。拿到模型後,主治醫師跟團隊醫生通過反復模擬手術,進一步准確評估骨盆破壞的程度,並優化切除范圍。隨後,根據制定的最終切除方案,精準定製了盆骨缺損部分的鈦合金假體。
1月10日,手術正式施行。在醫院手術室、麻醉科、介入科的積極配合下,醫護人員經過8個小時,順利完成了右側髖骨及髖骨惡性骨腫瘤切除、3D列印骨盆假體植入、右側股骨頭置換、軟組織重建等一系列操作,術中幾乎切除了右側骨盆的90%。
專家介紹,在沒有3D列印技術以前,骨肉瘤患者接受腫瘤切除術後,一般是植入人工骨盆,通常是由廠家批量生產的同樣規模的組配式假體,這樣就容易導致假體跟骨盆缺損部位尺寸不合,患者術後會跛腳,並且有明顯的不適感;而此次給韓女士植入的3D列印骨盆假體是按患者缺損骨組織的形態和尺寸定製,所有不規則的地方都能一一匹配。
另外,3D列印骨組織時,根據骨小梁的網狀結構進行了仿生模擬,能夠跟接壤的真骨組織較好地融合,既提升了假體的粘合性,又有利於患者早日康復。相比於傳統人工骨盆植入術,3D列印骨盆植入術的術後恢復時間可由3至6個月縮短至1至2個月。
經過近一個月的術後治療和調理,韓女士身體與精神狀況都大有好轉,折磨她許久的疼痛也消失了,她打算過完春節再好好配合醫生進行後續的抗癌綜合治療。
6、醫療上是如何運用3D列印技術的
現在在醫療上用到3D列印技術的情況還挺常見的。我之前去矯正牙齒的時候,醫生有給我看他們牙科里的一些產品,有不少是3D列印出來的呢。就好像我矯正牙齒用的那個隱形牙套,也有採用到3D列印技術。醫生會先用專業的口腔掃描儀掃描我的口腔,獲取到對應的口腔數據信息後,再上傳到電腦系統里。不過醫院不負責列印,這個得由專業的3D列印公司來做。我那時候的隱形牙套,是黑格科技用3D列印機先列印出牙模,有了牙模之後,再用醫用的專業膜片壓制出我專屬的隱形牙套,這種量身定製出來的牙套對比起傳統的鋼箍來說,佩戴上去會舒適些,不會像戴鋼箍那麼難受,也不容易磨破口唇,我很喜歡它透明隱形這一點,不仔細看是發現不了我有戴牙套的,悄咪咪地就把我的牙齒矯正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