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皮質旁骨肉瘤怎麼辦呢??著急···
建議:對於皮質旁骨肉瘤這個問題一定要重視。你提到皮質旁骨肉瘤的問題,為你解答如下。首先告訴朋友一個常識性的問題,只有發生在上皮細胞上的惡性腫瘤才稱為癌,骨骼屬於結締組織,應稱為肉瘤,所以,骨癌的說法不確切.疼痛是骨腫瘤的最主要症狀.它的特點是休息後不能緩解,夜間疼痛加重.骨腫瘤的年齡分布有一定的規律它有兩個年齡高峰,15--20歲,30--75歲.第一個年齡高峰大多數是原發性惡性骨腫瘤,而後者多為繼發性惡性骨腫瘤.
2、求骨腫瘤的治療方法
片子不太清楚,看骨病對片子要求較高,請樓主准備發骨病的片子時盡量拍清楚些,另外還應該把病史描述的詳細一些。看了半天片子,考慮為脛骨骨樣骨瘤,依據:1.好發部位,骨樣骨瘤好發於脛骨和股骨幹部的皮質。2.閱片,從這片子來看,脛骨內側皮質增厚,髓腔狹窄,增厚的皮質內似乎有一透亮帶(使勁看了半天,也許眼花了,呵呵)。需鑒別診斷疾病:1.骨梅毒,常對稱發病,冶遊史及血清學檢查可鑒別 2.良性成骨細胞瘤,病變區系溶骨性變化,瘤體內部有骨增生及硬化,周圍很少有反應性皮質增厚,生長較快。不支持骨旁肉瘤,骨旁肉瘤系由鄰近皮質的部分發生和長大的,理解為骨旁生長之腫瘤,與皮質骨相連,本片髓腔狹窄,瘤體系骨皮質內生長。 查看原帖>>
3、腫瘤腫塊應該是冷敷還是熱敷
鞣花酸和無酸維生素C對晚期腫瘤都是有幫助的,這些都採用天然植物成份,按抗氧化原理控制癌細胞。同時加上至尊營養液可以激發人體免疫力。
4、為什麼會得骨肉瘤,怎樣才會的骨肉瘤
骨肉瘤又稱成骨肉瘤,是原發性惡性骨腫瘤中最常見,惡性程度最高的骨腫瘤。易發生肺轉移。 本病以15—25歲發病者居多。
70%以上的病人發生在股骨遠端和脛骨近端。預後不良。
一、成骨性腫瘤
1.成骨肉瘤(Osteosarcoma)
2.皮質旁成骨肉瘤(Juxtacortical osteosarcoma)
二、成軟骨性腫瘤
1.軟骨肉瘤(Chondrosarcoma)
2.近皮質軟骨肉瘤(Juxtacortical Chondrosarcoma)
3.間葉性軟骨肉瘤(Mesenchimal Chondrosarcoma)
三、脈管腫瘤
血管肉瘤(Angiosarcoma)
四、其它結締組織腫瘤
1.纖維肉瘤(Fibrosarcoma)
2.脂肪肉瘤(Liposarcoma)
3.惡性間葉瘤(Malignant mesenchymoma)
4.未分化肉瘤(Undifferentiated sarcoma)
骨腫瘤的病因至今未明,以往認為損傷特別是慢性輕微損傷、慢性感染 均可引起骨腫瘤。近年通過實驗研究如Fujinaga曾用Harvey和Moloney的肉瘤病毒製成大量鼠骨肉瘤模型,Finkel曾用不同類型的同位素和病毒製成骨肉瘤動物模型,亦有人用放射性物質如鐳、鍶等製成骨肉瘤動物模型。這些致病因素已被許多學者確認。骨腫瘤發病年齡男性為15~24歲,女性為5~14歲,可能與不同性別骨的生長與內分泌發育的早晚和時間長短有關。
在大多數原發性骨癌的病例中,不能明確病因,但有些病例可能有遺傳性。某些染色體異常和少數少見的與遺傳相關的疾病與骨癌有關。過去癌多可能發生在骨折或感染的部位。暴露於特殊的致癌物下,如某種染料或塗料等化學物質,可能會增加患骨癌的危險性。高劑量的放射線和某些化學治療葯物,尤其是稱做烷基化物的制劑,可能與某些種類的骨癌發生有關。
5、骨腫瘤的特徵是什麼?
骨腫瘤早期往往無明顯的症狀,即使有輕微的症狀也容易被忽略。隨著疾病的發展,可以出現一系列的症狀和體征,其中尤以局部的症狀和體征更為突出。具體的臨床表現因疾病的性質、部位以及發病的階段不同而有較大的差異,常見有:
(1)疼痛:這是骨腫瘤早期出現的主要症狀,一般在開始時較輕,並往往呈間歇性,隨症病情的進展,疼痛可逐漸加重增劇,且由間歇性發展為持續性。多數患者在夜間疼痛加劇以致影響睡眠。其疼痛可限於局部,也可以向遠處放射。
(2)腫脹或腫塊:一般在疼痛發生了一定的時間後才會出現,位於骨膜下或表淺的腫瘤出現較早些,可觸及骨膨脹變形。如腫瘤穿破到骨外,可產生大小不等,固定的軟組織腫塊,表面光滑或者凹凸不平,並常於短期內形成較大的腫塊。
(3)功能障礙:骨腫瘤後期,因疼痛腫脹而患部功能將受到障礙,病情發展迅速則功能障礙症狀更為明顯,可伴有相應部位肌肉萎縮。
(4)壓迫症狀:向顱腔和鼻腔內生長的腫瘤,可壓迫腦組織和鼻險,因而出現顱腦受壓和呼吸不暢的症狀;盆腔腫瘤可壓迫直腸與膀胱,產生排便及排尿困難;脊椎腫瘤可壓迫脊髓而產生癱瘓。
(5)畸形:因腫瘤影響肢體骨骼的發育及堅固性而合並畸形,以下肢為明顯,如髖內翻,膝外翻及膝內翻。
(6)病理性骨折:腫瘤部位只要有輕微外力就易引起骨折,骨折部位腫脹疼痛劇烈,脊椎病理性骨折常合並截癱。
(7)全身症狀:骨腫瘤在早期時一般無明顯的全身症狀,後期由於腫瘤的消耗、毒素的刺激和痛苦的折磨,因而可出現一系列全身症狀,如失眠煩躁,食慾不振,精神萎靡,面色常蒼白,進行性消瘦、貧血、惡病質等。
6、骨腫瘤的症狀有哪些?
「骨腫瘤的症狀常見如下:1.腫塊:腫脹或腫塊位於骨膜下或表淺的腫瘤出現較早,可觸及骨膨脹變形,常伴有疼痛;2.疼痛:為骨腫瘤早期出現的主要症狀,病初較輕,呈間歇性,隨病情的進展,疼痛可逐漸加重,發展為持續性。多數患者在夜間疼痛加劇以致影響睡眠;3.功能障礙:骨腫瘤後期,因疼痛...」
7、關於骨肉瘤轉移的問題?
【病理】
骨肉瘤的主要組織成分為腫瘤性成骨細胞、腫瘤性骨樣組織和腫瘤骨。其成分的多寡,隨腫瘤性成骨細胞分化程度而異。分化比較成熱者,腫瘤骨多,稱為硬化性骨肉瘤,分化比較原始者,腫瘤骨少,稱為溶骨性骨肉瘤。介乎二者之間者,即有不同程度的溶骨性和硬化性骨肉瘤。
在肉眼觀察下,骨肉瘤的性質頗不一致,有堅硬如象牙者(硬化性骨肉瘤),有脆軟如肉芽易出血、瘤骨極少者(溶骨性骨肉瘤),由於生長迅速而血不足, 以致部分腫瘤壞死,形成含棕色或血性液體的囊腫者,有生長迅速而血運豐富,腫瘤組織含有極多的擴張血管和血安,以致腫瘤產生搏動和雜音,形成假性動脈瘤者。
顯微鏡檢查,腫瘤組織的成分亦復雜無常。在硬化性部分的切片中,可以發現不分層,無骨小管系統,排列雜亂、染色頗深的腫瘤骨小梁。腫瘤骨小粱間隙之中,可能有未被破壞的正常骨質存在,與腫瘤骨對比,更顯出腫瘤骨小粱不服從生理力線原則的紊亂現象。在溶骨性部分的切片中,則可以發現腫瘤骨稀少或不存在,偶爾或有散在的骨樣組織,但腫瘤性成骨細胞極多,分化原始,大小不一,胞漿多少不勻,胞膜不清,胞核大,染色深,分裂多。此外血管豐富,有成竇狀者,其管壁系由腫瘤細胞所形成。上,述兩種顯微鏡下的不同組織象, 可能存在千同一骨肉瘤中。此點說明,骨肉瘤一且發生,不論其為硬化性或溶骨性,惡性的程度不可能有絕大差別。除上述鏡下所見外,尚可發現兩種比較少見的細胞:一為腫瘤巨細胞,胞核多至3-10個,染色頗深,一為異物巨細胞,散在於腫瘤壞死部分或出血部分的周圍。其形態與骨巨細胞瘤的巨細胞同。總的說,骨肉瘤的主要成分為腫瘤性成骨細胞,骨樣組織和腫瘤骨。但也可能有一些惡性程度不等的軟骨組織小島,數量小,不能左右骨肉瘤的本質。因此,不應因軟骨組織的出現,更變骨肉瘤的名稱。
骨肉瘤轉移早而迅速,轉移瘤幾乎完全發現於肺部,通過肺部轉移至其他器官者則罕見;局部淋巴結因腫瘤壞死可有增生擴大現象,但很少有轉移瘤的存在。
【臨床表現】
患者多為10~25歲的少年或青年: 由畸形性骨炎轉變者, 年齡常超過50歲,男性多於女性,約為2:1。長管狀骨的干骺端為骨肉瘤最易發生的部位。骨骺、 骨乾和其他任何部位的骨組織,亦能發生骨肉瘤。最典型位置在管狀骨(約80%病例)。股骨遠端及脛骨、肱骨的近端是最常發病部位。最早的主訴為持續的局部鑽入樣疼痛。劇痛往往不能忍受, 尤以夜間為甚。 因此,患者睡眠不佳, 食慾不振,全身迅速消瘦,精神萎靡。疼痛發生2~3個月後, 局部或可摸到腫瘤, 但軟硬不定, 且有輕度壓痛。 腫瘤周圍肌肉萎縮甚早, 使腫瘤部分顯得更大。 以後皮膚緊張發亮,色澤改變, 呈紫銅色, 表面靜脈怒張, 有時可以摸到搏動, 或聽到血管搏動的雜音,故有稱為惡性骨動脈瘤者。患者體溫略有增高,體重減輕。
【化驗檢查】
早期可發現輕度貧血、白細胞計數增多和血清鹼性磷酸酶增加。患者經徹底手術治療後,血清鹼性磷酸酶應立即減至正常含量,如其含量仍繼續超過正常水平,即有轉移瘤存在的可疑。血清銅、鋅及銅鋅比有助於成骨肉瘤的診斷、療效觀察、預後估計的指標。對於成骨肉瘤患者,血清銅含量增高的程度代表了腫瘤在體內的活動程度。在原發骨肉瘤且無轉移的病人,患肢做截肢術後血清銅可降至正常水平。對於成骨肉瘤患者或是伴肺轉移者可以出現血清鋅下降。骨肉瘤伴有轉移者較單純骨肉瘤患者血清鋅低。銅/鋅比在單有骨肉瘤無轉移患者中,其比值為0.94±0.47,尚在有轉移者,比值為2.28±0.48
【X線檢查】
肺部和局部攝x線照片為診斷骨肉瘤和判斷肉瘤預後的重要步驟。茲從下列幾方面來敘述骨肉瘤的線徵象:
(一)局部軟組織腫瘤;如腫瘤發生在骨膜深層,或腫瘤已由骨質內部向周圍突破,則在x線照片上可以發現軟組織中留有陰影和不規則的骨化區。
(二)骨膜變化: 早期的骨膜變化為三角形骨膜新骨形成, 其次為日光放射樣的骨膜反應。晚期因腫瘤向周圍擴大,三角形新生骨也隨之發生缺損,並向骨幹中部推移。日光放射樣的新生骨小梁,因受腫瘤細胞的擠壓和破壞,形成如毛發蓬鬆的紊亂狀態。最後因腫瘤繼續增生,新生骨可完全消失,軟組織可顯有不規則的腫瘤陰影。
(三)皮質骨變化: 骨肉瘤發生於骨膜渙層或皮質骨本身時,其最早和最主要的變化為一側皮質骨的輕度破壞和疏鬆。如腫瘤系硬化性骨肉瘤,除骨質破壞和疏鬆外,另有不規則的腫瘤骨增生的陰影。因此在x線照片中可以發現組織紊亂,毫無紋理,十分緻密的腫瘤骨陰影重迭於疏鬆破壞的骨質上。
(四)松質骨變化:由髓內發生的骨肉瘤以溶骨性為多,血運豐富, 生長快。骨質破壞系由內向外,迅速廣泛,周圍均勻,故骨膜反應性新生骨不易產生。x線徵象可能為囊腫樣,故易引起病理性骨折。
(五)肺部的變化:肺部轉移瘤一般在原發腫瘤出現4-9個月內發現。肺部轉移瘤在早期不易覺察,故在肺部x線照片上未發現轉移瘤時,決不等於肺中無轉移瘤存在。一般每隔2-3個月即應重攝肺部x線照片一次,繼續觀察至2-3年後,若肺中仍無轉移瘤發現,則其發現的可能性逐漸減少。轉移瘤多數分布於肺葉邊緣,偶爾亦可發生於肺門附近,後者應與鈣化淋巴結鑒別。轉移瘤呈大小不一的棉球狀。生長緩慢者,產骨較多,密度亦高。亦有轉移瘤完全不產生瘤骨,故其密度和其他軟組織的轉移瘤無異。
【鑒別】
骨肉瘤和骨關節結核的鑒別,比較容易。後者為慢性疾病,疼痛不劇烈。骨關節結核局部腫脹較大,大多數病例有關節面破壞現象。骨肉瘤很少侵入關節內部。骨肉瘤與其他惡性骨腫瘤的鑒別,有時比較困難,須賴組織病理檢查,方可作出最後診斷。性程度不等的軟骨組織小島,數量小,不能左右骨肉瘤的本質。因此,不應因軟骨組織的出現,更變骨肉瘤的名稱。
骨肉瘤轉移早而迅速,轉移瘤幾乎完全發現於肺部,通過肺部轉移至其他器官者則罕見;局部淋巴結因腫瘤壞死可有增生擴大現象,但很少有轉移瘤的存在。
【治療和預後】
過去對經活體組織檢查診斷確診為骨肉瘤後,應盡早作根治術。腫瘤位於四肢長骨者,截肢平面原則上應超過患骨近側關節,但股骨下段發生腫瘤時,據統計,髖關節離斷術效果並不比在股骨上端做截肢術佳。位於股骨上端或髂骨的腫瘤,須做半骨盆切除術。位於肱骨上端者,須做肩肱胸壁間離斷術。如果腫瘤位置不適合手術者,才採用放療。
過去不論採用何種治療方法,骨腫瘤死亡率很高,文獻中經手術治療的5年生存率僅在5~20%左右,1972年Jaffe介紹了使用大劑量的氨甲蝶呤(MTX)和甲醯四氫葉酸鈣(CFR)治療骨肉瘤,有了很大發展。在有效化療基礎上,對成骨肉瘤治療不是單一採用截肢術或關節離斷術,而是可以在有條件的病例中選用人工關節置換,大塊骨切除,局部熱療等保留肢體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