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腫瘤是怎麼形成的?
腫瘤在生物學上是一類的細胞疾病,腫瘤分為良性和惡性兩大類,他的主要特徵是細胞的異常生長。因為每個腫瘤都起源於單一細胞,所以腫瘤細胞的惡性行為是通過細胞增殖傳遞給子代細胞的,這表明腫瘤是涉及遺傳物質結構和功能改改變的疾病,所以腫瘤的主要原因是遺傳和基因,其次是環境,環境因素主要是污染,抽煙 飲食 葯物等,都會破壞退行性反應炎症,使得DNA細胞增殖,從而形成腫瘤
2、腫瘤是怎麼形成的
3、腫瘤是怎樣形成的
腫瘤(Tumor)是機體在各種致癌因素作用下,局部組織的某一個細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對其生長的正常調控,導致其克隆性異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一般認為,腫瘤細胞是單克隆性的,即一個腫瘤中的所有瘤細胞均是一個突變的細胞的後代。 一般將腫瘤分為良性和惡性兩大類。所有的惡性腫瘤總稱為癌症(cancer)。
腫瘤是由一個轉化細胞不斷增生繁衍形成的 一個典型的惡性腫瘤的自然生長史可以分為幾個階段: 一個細胞的惡性轉化→轉化細胞的克隆性增生→局部浸潤→遠處轉移 在此過程中,惡性轉化細胞的內在特點(如腫瘤的生長分數)和宿主對腫瘤細胞及其產物的反應(如腫瘤血管形成)共同影響腫瘤的生長和演進。
4、腫瘤是怎麼形成的?
腫瘤是機體在各種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組織的細胞異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常表現為局部腫塊。腫瘤細胞具有異常的形態、代謝和功能。它生長旺盛,常呈持續性生長。
癌症是一組疾病,其特徵為異常細胞的失控生長,並由原發部位向其他部位播散,這種播散如無法控制,將侵犯要害器官和引起衰竭,最後導致死亡。
人類發現腫瘤已有3000年以上歷史。不僅人類患腫瘤,動、植物也有腫瘤。直到19世紀應用顯微鏡後,才建立了目前腫瘤學的框架。20世紀以來,由於自然科學的發展、基礎理論研究與新技術的應用,腫瘤學研究有了長足的進步。
5、腫瘤是怎麼形成的,而腫瘤裡面是什麼組織.謝謝!!
癌症的發病原因,目前仍在深入研究之中,但大量的監床觀察和實驗研究資料表明,許多因素與惡性腫瘤的發病有著密切的關系。 祖國醫學典籍遠在2000多年前,就記載了對腫瘤形成具有重要影響的因素,並從宏觀上進行推論,開創了探索腫瘤病因病機的先河。在當時已經認識到外邪侵害、水土不適、包含不調、情志失常均可導致機體罹患昔瘤、腸覃、石瘕、癖結等痼疾。如《靈樞。九針論》說:"四時八風之客於經絡之中,為痼病者也。"在《素問。異法方宜論》就明確論斷,多食肥甘厚味對人體的危害,"東方之域┅┅皆安其處,美其食┅┅其病皆癰瘍。"還有,如《呂氏春秋。盡數》中就說:"輕水所,多禿與癭人"。說明古人已經認識到水中缺少微量元素或人體必需的維生素,易誘發腫瘤,包括甲狀腺瘤或甲狀腺癌等。 現代醫學研究從流行病學調查及實驗資料證實,歸納癌症的病因可分以下幾個方面:癌症發病外部因素(包括化學、物理、生物等致癌因子);癌症發病內部因素(包括免疫功能、內分泌、遺傳、精神因素等),以及飲食營養失調和不良生活習慣等。限於篇幅,不能詳細論述,僅作概要介紹如下。 1.癌症發病的外部因素 (1)化學致癌因素:這類因素是目前導致腫瘤的主要原因,其來源甚廣,種類繁多。經考察和動物實驗證實有致癌作用的化學物質已發現有千餘種,其中與人類關系密切的化學致癌物就有數百種之多。化學物質致癌潛伏期的相對較長,對人類危害極大,它廣泛存在於食物、生產作業環境、農葯、醫療葯品之中。人們所熟知的黃黴毒素,在花生、玉米、高粱、大米等許多糧食作物中都有沾染,它具有公認的致癌作用,有明顯的致癌力,已被證實可導致肝癌的發生。廣布於自然界的亞硝胺類化合物(在腌制過的魚、肉、雞中含量較高)和熏烤或燒焦後的食物中(尤其是高蛋白食品,如魚、肉、蛋類)致癌物的種類和含量劇增,以及受到多環芳烴類化合物,如3,4苯並芘、二甲基苯蒽、二苯蒽等致癌物污染的空氣,均會對人體產生影響,嚴重的會誘發並導致肺癌、鼻咽癌、食管癌、賁門癌、胃癌、肝癌、白血病、膀胱癌、大腸癌、陰囊癌、皮膚癌等。 (2)物理致癌因素:物理致癌因素包括灼熱、機械性刺激、創傷、紫外錢、放射線等。值得高度重視的是,受輻射危害可以來自環境污染,也可以來自醫源性。比如多次反復接受X射線照射檢查或放射性核素檢查可使受檢人群患腫瘤機率增加,若用放射療法治療某些疾病,也可誘發某些腫瘤。有資料報告,在用放射性核素磷治療紅細胞增多症後,相當數量的患者經過一定的潛伏期而出現白血病。肺結核患者反復的胸透檢查,可誘發乳腺癌。 (3)生物致癌因素:目前,對這類因素研究較多的是病毒。近代科學研究已證明,有30多種動物的腫瘤是由病毒引起的。近來發現人類的某些腫瘤與病毒的關系密切,在一些鼻咽癌、宮頸癌、肝癌、白血病等患者的血清中可以發現有相應病毒的抗體。有資料報道,血吸蟲病可誘發大腸癌、肝癌等。 2.癌症發病的內部因素 (1)免疫功能的影響:人體免疫系統是機體的護衛軍,當其功能正常時,能有效地抵抗、消滅外侵的細菌、病毒等,並能清除外來的有毒物質及機體內的代謝產物。機體的免疫功能在腫瘤的發生、發慌中佔有重要地位。臨床研究的資料證明,人體對腫瘤確有免疫能力,有不少病人可以長期帶瘤生存而不惡化,說明了機體對腫瘤有一定的抵抗力,正如《內經》所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當機體的免疫功能受到抑制或損傷時,腫瘤的發生率高,生長亦快,並容易轉移。祖國醫學認為腫瘤形成與正氣不足有關,《醫宗必讀》說得很清楚:"積之成也,正氣不足而後邪氣踞之。" (2)內分泌紊亂的影響:內分泌紊亂對某些腫瘤的發生、發展有一定的作用。臨床觀察資料表明,有些長期服用已烯雌性激素治療,或用雌激素治療(60歲以下者)用男性激素治療,或用雌激素治療,或用雌激素治療(60歲以上者),均可減輕症狀。現已發現,內分泌紊亂與甲狀腺癌、乳腺癌、宮頸癌、卵巢癌等發生有關。 (3)遺傳因素的影響:遺傳因素對人類腫瘤的直接影響問題,目前尚無定論。到目前為止,在人類腫瘤中,只有視網膜母細胞瘤、腎母細胞瘤、神經纖維瘤病以及結腸息肉綜合征被認為有明顯的遺傳傾向。有學者報道,在歐美婦女中最常見的乳腺癌約有30%的病例有遺傳傾向;某些潤滑脂道癌瘤(如胃癌、食管癌、肝癌)也具有遺傳性;肺癌也似有一定的遺傳傾向。 (4)精神因素的影響:精神因素即祖國醫學所概括的喜、怒、憂、思、悲、恐、驚等情志活動,這對於患者賴以抵抗癌症侵襲的免疫力是有重要影響的。《婦人良方》認為"乳岩"的發生:"此屬肝脾郁怒,氣血虧損。"許多臨床研究資料表明,情緒的好壞與癌症的發生有重大關系。癌症患者精神多有重大創傷,或有較長時間精神的壓抑、郁悶等,性格開朗的人很少患癌症。 3.飲食營養失調 包含營養是人類生存和保持健康的必要條件,但飲食要有節制,營養要充分,否則公影響人體生理功能,導致氣機紊亂或正氣操作而產生疾病。祖國醫學早就認識到包含勞傷可導致腫瘤的發生。若瓷食膏粱厚味、辛辣灸之物,影響脾胃功能,脾主濕,脾虛不能運化水濕,濕蘊於內,積久不散,津液不化,津液凝聚成痰濁,痰積而為腫物。《景岳全書.痢疾.論積垢》中闡述得很清楚,認為積的生成是"飲食之滯,留蓄於中,或結聚成塊,或脹滿硬痛,不化不行,有所阻隔者,乃為之積。"《濟生方》中有精闢的論述,認為微瘕的形成是:"過餐五味,於腥乳酪,強食生冷果菜,停蓄胃脘,┅┅久則積結為微瘕。"這與近代醫學研究中的營養失調與腫瘤發生相關的觀點是一致的。 國內外有報道,認為飲燙茶能破壞人體食管的"粘膜屏障"。我國食管癌高發區的流行病學調查也表明,食管癌的發病與包含習慣有關,如高熱飲食、食物粗糙、質硬難化、吞咽過快等都能促使食管粘膜受到損傷,加上感染等因素作用,使食管炎症經久不愈,導致癌變的發生。 4.不良生活習慣 不良生活習慣包括偏食、吸煙、嗜酒、不科學烹調等行為。現代醫學研究證實,不良的習慣是導致癌症發生的最大危害。這在我國醫葯典籍中早有記載,《醫碥.反胃噎膈》中就說,噎膈(即現代病名食管癌或賁門癌等)的成因為"酒客多噎膈,飲熱酒者尤多,以熱傷津液,咽管幹澀,食不得入也。"《醫學統旨》中還深刻地指出:"酒面灸博,粘滑難化之物,滯於中宮,損傷脾胃,漸成痞滿吞酸,甚則為噎膈反胃。"唐代大文學家韓愈說"斷送一生唯有酒"這句話,其哲理是非常精深的。 當前,吸煙已成為世界性的社會公害,嚴重地威脅著人類的健康。有綜合研究報告,美、英、加拿大吸煙者癌症發病情況:吸煙者肺癌死亡是非吸煙者的10.8倍;喉癌死亡是5.4倍;有學者呼籲:由於大量吸煙,中國男性死於肺癌的人數將會猛增,到下個世紀,將有200萬人死於吸煙,其中的一半是因肺癌而死.這是一個多麼驚人的數字. 美國癌症權威研究機構的報告指出:不良包含習慣占致癌因素35%,吸煙佔30%,兩者加起來就佔65%.有鑒於此,重視以上可近代環節的防範,就能讓絕大多數人遠離癌症,每個人都從自己做起,是非常重要的. 癌細胞是健康細胞結構改變的結果,是人體自身健康細胞在各種外因和內因作用下形成的質變性病細胞。科學研究發現,癌細胞的形成其實是正常細胞在老化過程中,功能與活性喪失平衡所致。正常細胞可以抑制細胞生長速度與新陳代謝,癌細胞卻不能。因此它們只會再造細胞,讓細胞慢慢累積成一個巨大的腫瘤。
6、腫瘤是怎麼產生的?
惡性腫瘤一直是我們非常害怕的疾病,大家都知道它的嚴重性,雖然現在的醫學技術已經非常先進了,但是對於腫瘤仍然沒有什麼太好的辦法,死亡率極高。不少人被醫生告知得了惡性腫瘤這樣的疾病之後心裡都是害怕的,非常想弄清楚惡性腫瘤是怎麼形成的?帶大家去詳細了解一下。
(1)化學致癌因素
1)間接作用的化學致癌物:多環芳烴,芳香胺類與氨基偶氮染料,亞硝胺類,真菌毒素。
2)直接作用的化學致癌物:這些致癌物不經體內活化就可致癌,如烷化劑與醯化劑。
(1)亞硝胺類,這是一類致癌性較強,能引起動物多種癌症的化學致癌物質。在變質的蔬菜及食品中含量較高,能引起消化系統、腎臟等多種器官的腫瘤。
(2)多環芳香烴類,這類致癌物以苯並芘為代表,將它塗抹在動物皮膚上,可引起皮膚癌,皮下注射則可誘發肉瘤。汽車廢氣、煤煙、香煙及熏制食品中
(3)烷化劑類,如芥子氣、環磷醯胺等,可引起白血病、肺癌、乳腺癌等
(4)氯乙烯,目前應用較廣的一種塑料聚氯乙烯,是由氯乙烯單體聚合而成。可誘發肺、皮膚及骨等處的腫瘤。通過塑料工廠工人流行病學調查已證實氯乙烯能引起肝血管肉瘤,潛伏期一般在15年以上;
(5)某些金屬,如鉻、鎳、砷等也可致癌。
化學致癌物引起人體腫瘤的作用機制很復雜。少數致癌物質進入人體後可以直接誘發腫瘤,這種物質稱為直接致癌物;而大多數化學致癌物進入人體後,需要經過體內代謝活化或生物轉化,成為具有致癌活性的較終致癌物,方可引起腫瘤發生,這種物質稱為間接致癌物。放射線引起的腫瘤有:甲狀腺腫瘤、肺癌、骨腫瘤、皮膚癌、多發性骨髓瘤、淋巴瘤等
(2)物理致癌因素
離子輻射引起各種癌症。長期的熱輻射也有一定的致癌作用,金屬元素鎳、鉻、鎘、鈹等對人類也有致癌的作用。臨床上有一些腫瘤還與創傷有關,骨肉瘤、睾丸肉瘤、腦瘤患者常有創傷史。另一類與腫瘤有關的異物是寄生蟲。
(3)病毒和細菌致癌
1)RNA致瘤病毒:通過轉導和插入突變將遺傳物質整和到宿主細胞DNA中,並使宿主細胞發生轉化,存在兩種機制致癌:①急性轉化病毒②慢性轉化病毒。
2)DNA致瘤病毒:常見的有人類乳頭狀瘤病毒(HPV)與人類上皮性腫瘤尤其是子宮頸和肛門生殖器區域的鱗狀細胞癌發生密切相關。 Epstein?barr病毒(EBV)與伯基特淋巴瘤和鼻咽癌密切相關。流行病學調查乙型肝炎與肝細胞性肝癌有密切的關系。幽門螺桿菌引起的慢性胃炎與胃低度惡性B細胞性淋巴瘤發生有關。
3.影響腫瘤發生、發展的內在因素及其作用機制
(1)遺傳因素
1)呈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的腫瘤如視網膜母細胞瘤、腎母細胞瘤、腎上腺或神經節的神經母細胞瘤。一些癌前疾病,如結腸多發性腺瘤性息肉病、神經纖維瘤病等本身並不是惡性疾病,但惡變率很高。這些腫瘤和癌前病變都屬於單基因遺傳,以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的規律出現。其發病特點為早年(兒童期)發病,腫瘤呈多發性,常累及雙側器官。
2)呈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的遺傳綜合征如Bloom綜合征易發生白血病和其他惡性腫瘤;毛細血管擴張共濟失調症患者易發生急性白血病和淋巴瘤;著色性干皮病患者經紫外線照射後易患皮膚基底細胞癌和磷狀細胞癌或黑色素瘤。這些腫瘤易感性高的人群常伴有某種遺傳性缺陷,以上三種遺傳綜合征均累及DNA修復基因。。
3)遺傳因素與環境因素在腫瘤發生中起協同作用,而環境因素更為重要。決定這種腫瘤的遺傳因素是屬於多基因的。目前發現不少腫瘤有家族史,如乳腺癌、胃腸癌、食管癌、肝癌、鼻咽癌等。
(2)宿主對腫瘤的反應——腫瘤免疫
CD8+的細胞毒性T細胞在細胞免疫中起重要作用
1)腫瘤抗原可分為兩類:①只存在於腫瘤細胞而不存在與正常細胞的腫瘤特異性抗原。②存在與腫瘤細胞與某些正常細胞的腫瘤相關抗原。
2) 抗腫瘤的免疫效應機制。腫瘤免疫以細胞免疫為主,體液免疫為輔,參加細胞免疫的效應細胞主要是(CTL)、自然殺傷細胞(NK)和巨噬細胞。
3)免疫監視。免疫監視在抗腫瘤的機制中較有力的證據是,在免疫缺陷病患者和接受免疫抑制治療的病人中,惡性腫瘤的發病率明顯增加。
(3)其他與腫瘤發病有關的因素
7、腫瘤是如何形成的
腫瘤是常見病,多發病,其中惡性腫瘤是目前危害人類健康最嚴重的一類疾病.不僅人類患腫瘤,動、植物也有腫瘤。
腫瘤是機體在各種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組織的細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對其生長的調控,導致單克隆性異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這種新生物常形成局部腫塊,因而得名。
腫瘤性增生與非腫瘤性增生具有本質的區別。非腫瘤性增生為機體生存所需,所增生的組織能夠分化成熟,並且能夠恢復原來正常組織的結構和功能,且這種增生是具有一定限度的,一旦原因去除後就不再繼續。正常細胞轉化為腫瘤細胞就具有異常的形態、代謝、功能,並在不同程度上失去了分化成熟的能力。腫瘤生長旺盛,並具有相對自主性。即使後來致瘤因素不存在時仍能持續生長。
腫瘤的特異性
腫瘤組織無論在細胞形態和組織結構上,都與其發源的正常組織有不同程度的差異,這種差異稱為異型性。異型性是腫瘤異常分化在形態上的表現。異型性小,說明分化程度高,異型性大,說明分化程度低。區別這種異型性的大小是診斷腫瘤,確定其良、惡性的主要組織學依據。良性腫瘤細胞的異型性不明顯,一般與其來源組織相似。惡性腫瘤常具有明顯的異型性。
由未分化細胞構成的惡性腫瘤也稱為間變性腫瘤,間變是指惡性腫瘤細胞缺乏分化,異型性顯著。間變性腫瘤具有明顯的多形性,瘤細胞彼此在大小和形狀上有很大的變異,因此往往不能確定其組織來源。間變性腫瘤一般具有高度惡性。
1、腫瘤細胞的異型性
良性腫瘤瘤細胞的異型性小,一般與其來源的正常細胞相似。惡性腫瘤瘤細胞常具有高度的異型性,表現為以下特點:
(1)腫瘤細胞的多形性,即腫瘤細胞形態和大小不一致。惡性腫瘤細胞一般比正常細胞較大,有時可見瘤巨細胞。但少數分化很差的腫瘤其腫瘤細胞較小,圓形,大小也比較一致。
(2)瘤細胞核的多形性
瘤細胞核比正常細胞核增大,核大小、形狀和染色不一。並可出現雙核、巨核、多核、奇異核、核著色深(由於核內DNA增多)。染色質呈粗顆粒狀,分布不均勻,常堆積於核膜下,使核膜顯得肥厚。核分裂像增多,特別是出現不對稱性、多極性及頓挫性等病理性核分裂時,對惡性腫瘤具有診斷意義。惡性腫瘤細胞的核異常改變多與染色體呈多倍體或非整數倍體有關。
(3)瘤細胞胞漿的改變:由於胞漿內核蛋白體增多而多呈嗜鹼性。瘤細胞產生異常分泌物或代謝產物(如激素、粘液、 蛋白、色素等),因此具有不同特點。
(4)腫瘤細胞超微結構的異型性:一般來說,良性腫瘤的超微結構與其起源的組織基本相似。惡性腫瘤細胞根據其分化的程度表現出不同的異型性。總的來說,惡性腫瘤細胞通常絕對或相對明顯增大,核膜可有內陷或外凸,使核形不規則甚至形成奇異型核。胞漿內的細胞器常有數目減少、發育不良或形態異常。細胞連接常有減少,有利於腫瘤浸潤生長。
2.腫瘤組織結構的異型性
腫瘤的組織結構的異型性是指腫瘤組織在空間排列方式上(包括極向、器官樣結構及其與間質的關系等方面)與其來源的正常組織的差異。良性腫瘤瘤細胞的異型性不明顯,但排列與正常組織不同,診斷有賴於組織結構的異型性,如子宮平滑肌瘤。惡性腫瘤的組織結構異型性明顯,瘤細胞排列更為紊亂,失去正常的排列結構、層次或極向,如纖維肉瘤、腺癌。
三、腫瘤的生長和擴散
具有局部浸潤和遠處轉移是惡性腫瘤最重要的特點,並且是惡性腫瘤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1.腫瘤是由一個轉化細胞不斷增生繁衍形成的
一個典型的惡性腫瘤的自然生長史可以分為幾個階段:
一個細胞的惡性轉化→轉化細胞的克隆性增生→局部浸潤→遠處轉移
在此過程中,惡性轉化細胞的內在特點(如腫瘤的生長分數)和宿主對腫瘤細胞及其產物的反應(如腫瘤血管形成)共同影響腫瘤的生長和演進。
(l)腫瘤生長的動力學。腫瘤的生長速度與以下三個因素有關:
1)腫瘤細胞倍增時間:腫瘤群體的細胞周期也分為G0、G1、S、G2和M期。多數惡性腫瘤細胞的倍增時間並不比正常細胞更快,而是與正常細胞相似或比正常細胞更慢。
2)生長分數:指腫瘤細胞群體中處於增殖階段(S期+G2期)的細胞的比例。惡性轉化初期,生長分數較高,但是隨著腫瘤的持續增長,多數腫瘤細胞處於G0期,即使是生長迅速的腫瘤生長分數也只有20%。
3)瘤細胞的生長與丟失:營養供應不足、壞死脫落、機體抗腫瘤反應等因素會使腫瘤細胞丟失,腫瘤細胞的生成與丟失共同影響著腫瘤能否進行性長大及其長大速度。
腫瘤的生長速度決定於生長分數和腫瘤細胞的生成與丟失之比,而與倍增時間關系不大。目前化療葯物幾乎均針對處於增殖期細胞。因此生長分數高的腫瘤(如高度惡性淋巴瘤)對於化療特別敏感。常見的實體瘤(如結腸癌)生長分數低,故對化療不敏感。
(2)腫瘤血管形成。誘導血管的生成能力是惡性腫瘤的生長、浸潤與轉移的前提之一。腫瘤細胞本身和浸潤到腫瘤組織內及其周圍的炎細胞(主要是巨噬細胞)能產生一類血管生成因子,如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VEGF)和鹼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b-FGF)。這些血管生成因子促進血管內皮細胞分裂和毛細血管出芽生長。新生的毛細血管既為腫瘤生長提供營養,又為腫瘤轉移提供了有利條件。
(3)腫瘤的演進和異質化。惡性腫瘤在生長過程中變得越來越有侵襲性的現象稱為腫瘤的演進,包括生長加快、浸潤周圍組織和遠處轉移等。這些生物學現象的出現與腫瘤的異質化有關。腫瘤的異質化是指一個克隆來源的腫瘤細胞在生長過程中形成在侵襲能力、生長速度、對激素的反應、對抗癌葯的敏感性等方面有所不同的亞克隆的過程。由於這些不同,腫瘤在生長過程中得以保留那些適應存活、生長、浸潤與轉移的亞克隆。
2.腫瘤的生長方式與擴散
(1)腫瘤的生長速度:各種腫瘤的生長速度有極大的差異,主要取決於腫瘤細胞的分化成熟程度。良性腫瘤生長緩慢,惡性腫瘤生長較快,良性腫瘤惡變時生長速度突然加快。
(2)腫瘤的生長方式:腫瘤可以呈膨脹性生長、外生性生長和浸潤性生長。
1)膨脹性生長:是大多數良性腫瘤所表現的生長方式,腫瘤生長緩慢,不侵襲周圍組織,往往呈結節狀,有完整的包膜,與周圍組織分界明顯,對周圍的器官、組織主要是擠壓或阻塞的作用。一般均不明顯破壞器官的結構和功能。因為其與周圍組織分界清楚,手術容易摘除,摘除後不易復發。
2)外生性生長:發生在體表、體腔表面或管道器官(如消化道、泌尿生殖道)表面的腫瘤,常向表面生長,形成突起的乳頭狀、息肉狀、菜花狀的腫物,良性、惡性腫瘤都可呈外生性生長。但惡性腫瘤在外生性生長的同時,其基底部也呈浸潤性生長,且外生性生長的惡性腫瘤由於生長迅速、血供不足,容易發生壞死脫落而形成底部高低不平、邊緣隆起的惡性潰瘍。
3)浸潤性生長:為大多數惡性腫瘤的生長方式。由於腫瘤生長迅速,侵入周圍組織間隙、淋巴管、血管,如樹根之長入泥土,浸潤並破壞周圍組織,腫瘤往往沒有包膜或包膜不完整,與周圍組織分界不明顯。臨床觸診時,腫瘤固定不活動,手術切除這種腫瘤時,為防止復發,切除范圍應該比肉眼所見范圍大,因為這些部位也可能有腫瘤細胞的浸潤。
3.腫瘤的擴散
是惡性腫瘤的主要特徵。具有浸潤性生長的惡性腫瘤,不僅可以在原發部位生長、蔓延(直接蔓延),而且可以通過各種途徑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轉移)。
(1)直接蔓延:瘤細胞沿組織間隙、淋巴管、血管或神經束浸潤,破壞臨近正常組織、器官,並繼續生長,稱為直接蔓延。例如晚期子宮頸癌可蔓延至直腸和膀胱,晚期乳腺癌可以穿過胸肌和胸腔甚至達肺。
(2)轉移:瘤細胞從原發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體腔,遷移到他處而繼續生長,形成與原發瘤同樣類型的腫瘤,這個過程稱為轉移。良性腫瘤不轉移,只有惡性腫瘤才轉移,常見的轉移途徑有以下幾種:
1)淋巴道轉移:上皮組織的惡性腫瘤多經淋巴道轉移。
2)血道轉移:各種惡性腫瘤均可發生,尤多見於肉癌、腎癌、肝癌、甲狀腺濾泡性癌及絨毛膜癌。
3)種植性轉移:常見於腹腔器官的癌瘤。
4.惡性腫瘤的浸潤和轉移機制
(l)局部浸潤。浸潤能力強的瘤細胞亞克隆的出現和腫瘤內血管形成對腫瘤的局部浸潤都起重要作用
局部浸潤的步驟:
1)由細胞粘附分子介導的腫瘤細胞之間的粘附力減少。
2)瘤細胞與基底膜緊密附著。
3)細胞外基質降解。在癌細胞和基底膜緊密接觸4~8小時後,細胞外基質的主要成分如LN、FN、蛋白多糖和膠原纖維可被癌細胞分泌的蛋白溶解酶溶解,使基底膜產生局部的缺損。
4)癌細胞以阿米巴運動通過溶解的基底膜缺損處。癌細胞穿過基底膜後重復上述步驟溶解間質性的結締組織,在間質中移動。到達血管壁時,再以同樣的方式穿過血管的基底膜進入血管。
(2)血行播散。單個癌細胞進入血管後,一般絕大多數被機體的免疫細胞所消滅,但被血小板凝集成團的瘤細胞團則不易被消滅,可以通過上述途徑穿過血管內皮和基底膜,形成新的轉移灶。
轉移的發生並不是隨機的,而是具有明顯的器官傾向性。血行轉移的位置和器官分布,在某些腫瘤具有特殊的親和性,如肺癌易轉移到腎上腺和腦,甲狀腺癌、腎癌和前列腺癌易轉移到骨,乳腺癌常轉移到肝、肺、骨。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還不清楚,可能是這些器官的血管內皮上有能與進入血循環的癌細胞表面的粘附分子特異性結合的配體,或由於這些器官能夠釋放吸引癌細胞的化學物質。
良性腫瘤與惡性腫瘤之間有時並無絕對的界限,某些腫瘤的組織形態介於兩者之間,稱為交界性腫瘤。如卵巢交界性漿液性乳頭狀囊腺瘤和粘液性囊腺瘤。即使是惡性腫瘤其惡性程度亦各不相同。有些良性腫瘤可發生惡性變化,個別惡性腫瘤也可停止生長甚至消退。如結腸息肉狀腺瘤可惡變為腺癌,個別的惡性腫瘤如惡性黑色素瘤也可由於機體的免疫力增強等原因,可以停止生長甚至完全消退。又如見於少年兒童的神經母細胞瘤的瘤細胞有時能發育為成熟的神經細胞,有時甚至轉移灶的瘤細胞也能發育成熟,使腫瘤停止生長而自愈。但這種情況十分罕見。
腫瘤的病因學和發病學
腫瘤在本質上是基因病。各種環境的和遺傳的致癌因素以協同或序貫的方式引起DNA損害,從而激活原癌基因和(或)滅活腫瘤抑制基因,加上凋亡調節基因和(或)DNA修復基因的改變,繼而引起表達水平的異常,使靶細胞發生轉化。被轉化的細胞先多呈克隆性的增生,經過一個漫長的多階段的演進過程,其中一個克隆相對無限制的擴增,通過附加突變,選擇性地形成具有不同特點的亞克隆(異質化),從而獲得浸潤和轉移的能力(惡性轉化),形成惡性腫瘤。
1.腫瘤發生的分子生物學基礎
(l)癌基因
1)原癌基因、癌基因及其產物
癌基因是具有潛在的轉化細胞的能力的基因。由於細胞癌基因在正常細胞中以非激活的形式存在,稱為原癌基因。原癌基因可被多種因素激活。
原癌基因編碼的蛋白質大都是對正常細胞生長十分重要的細胞生長因子和生長因子受體,如血小板生長因子(PGF),纖維母細胞生長因子(FGF),表皮細胞生長因子(EGF),重要的信號轉導蛋白質(如酪氨酸激酶),核調節蛋白質(如轉錄激活蛋白)和細胞周期調節蛋白(如周期素、周期素依賴激酶)等。
2)原癌基因的激活
原癌基因的激活有兩種方式:①發生結構改變(突變),產生具有異常功能的癌蛋白。②b.基因表達調節的改變(過度表達),產生過量的結構正常的生長促進蛋白。
基因水平的改變繼而導致細胞生長刺激信號的過度或持續出現,使細胞發生轉化。
引起原癌基因突變的DNA結構改變有:點突變、染色體易位、基因擴增。突變的原癌基因編碼的蛋白質與原癌基因的正常產物有結構上的不同,並失去正常產物的調節作用。通過以下方式影響其靶細胞:①生長因子增加;②生長因子受體增加;③產生突變的信號轉導蛋白;④產生與DNA結合的轉錄因子。
(2)腫瘤抑制基因
腫瘤抑制基因的產物能抑制細胞的生長,其功能的喪失可能促進細胞的腫瘤性轉化。腫瘤抑制基因的失活多是通過等位基因的兩次突變或缺失的方式實現的。
常見的腫瘤抑制基因有Rb基因,P53基因,神經纖維瘤病—1基因(NF-l),結腸腺瘤性息肉基因(DCC)和Wilms瘤基因(WT-1)等。Rb基因的純合性缺失見於所有的視網膜母細胞瘤及部分骨肉瘤、乳腺癌和小細胞肺癌等腫瘤,Rb基因定位於染色體13ql4,Rb基因的兩個等位基因必須都發生突變或缺失才能產生腫瘤,因此Rb基因是隱性癌基因。
P53基因異常缺失包括純合性缺失和點突變,超過50%的腫瘤有P53基因的突變。尤其是結腸癌、肺癌、乳腺癌、胰腺癌中突變更為多見。
(3)凋亡調節基因和DNA修復調節基因
調節細胞進入程序性細胞死亡的基因及其產物在腫瘤的發生上起重要作用,如bcl-2可以抑制凋亡,bax蛋白可以促進凋亡,DNA錯配修復基因的缺失使DNA損害不能及時被修復,積累起來造成原癌基因和腫瘤抑制基因的突變,形成腫瘤,如遺傳性非息肉性結腸癌綜合征。
(4)端粒和腫瘤
端粒隨著細胞的復制而縮短,沒有端粒酶的修復,體細胞只能復制50次。腫瘤細胞存在某種不會縮短的機制,幾乎能夠無限制的復制。實驗表明,絕大多數的惡性腫瘤細胞都含有一定程度的端粒酶活性。
(5)多步癌變的分子基礎
惡性腫瘤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多因素形成的分階段的過程,要使細胞完全惡性轉化,需要多個基因的轉變,包括幾個癌基因的突變和兩個或更多腫瘤抑制基因的失活,以及凋亡調節和DNA修復基因的改變。
2.環境致癌因素及致癌機制
(1)化學致癌因素
1)間接作用的化學致癌物:多環芳烴,芳香胺類與氨基偶氮染料,亞硝胺類,真菌毒素。
2)直接作用的化學致癌物:這些致癌物不經體內活化就可致癌,如烷化劑與醯化劑。
(1)亞硝胺類,這是一類致癌性較強,能引起動物多種癌症的化學致癌物質。在變質的蔬菜及食品中含量較高,能引起消化系統、腎臟等多種器官的腫瘤。
(2)多環芳香烴類,這類致癌物以苯並芘為代表,將它塗抹在動物皮膚上,可引起皮膚癌,皮下注射則可誘發肉瘤。汽車廢氣、煤煙、香煙及熏制食品中;
(3)烷化劑類,如芥子氣、環磷醯胺等,可引起白血病、肺癌、乳腺癌等;
(4)氯乙烯,目前應用最廣的一種塑料聚氯乙烯,是由氯乙烯單體聚合而成。可誘發肺、皮膚及骨等處的腫瘤。通過塑料工廠工人流行病學調查已證實氯乙烯能引起肝血管肉瘤,潛伏期一般在15年以上;
(5)某些金屬,如鉻、鎳、砷等也可致癌。
化學致癌物引起人體腫瘤的作用機制很復雜。少數致癌物質進入人體後可以直接誘發腫瘤,這種物質稱為直接致癌物;而大多數化學致癌物進入人體後,需要經過體內代謝活化或生物轉化,成為具有致癌活性的最終致癌物,方可引起腫瘤發生,這種物質稱為間接致癌物。放射線引起的腫瘤有:甲狀腺腫瘤、肺癌、骨腫瘤、皮膚癌、多發性骨髓瘤、淋巴瘤等
(2)物理致癌因素
離子輻射引起各種癌症。長期的熱輻射也有一定的致癌作用,金屬元素鎳、鉻、鎘、鈹等對人類也有致癌的作用。臨床上有一些腫瘤還與創傷有關,骨肉瘤、睾丸肉瘤、腦瘤患者常有創傷史。另一類與腫瘤有關的異物是寄生蟲。
(3)病毒和細菌致癌
1)RNA致瘤病毒:通過轉導和插入突變將遺傳物質整和到宿主細胞DNA中,並使宿主細胞發生轉化,存在兩種機制致癌:①急性轉化病毒②慢性轉化病毒。
2)DNA致瘤病毒:常見的有人類乳頭狀瘤病毒(HPV)與人類上皮性腫瘤尤其是子宮頸和肛門生殖器區域的鱗狀細胞癌發生密切相關。Epstein
8、腫瘤是怎樣形成的?
腫瘤在生物學上是一類的細胞疾病,腫瘤分為良性和惡性兩大類,他的主要特徵是細胞的異常生長。因為每個腫瘤都起源於單一細胞,所以腫瘤細胞的惡性行為是通過細胞增殖傳遞給子代細胞的,這表明腫瘤是涉及遺傳物質結構和功能改改變的疾病,所以腫瘤的主要原因是遺傳和基因,其次是環境,環境因素主要是污染,抽煙 飲食 葯物等,都會破壞退行性反應炎症,使得DNA細胞增殖,從而形成腫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