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的媽媽在南京軍區總院查出髖骨那裡長了一個惡性的腫瘤,
我也不止一次遇到這種兩難的抉擇,由於醫生講了:可能是惡性的。如果現在已經很痛苦,還是選擇手術吧。醫生一定不會打包票的,醫生說的「那裡的神經和血管很多,手術也可能不會完全切除干凈」,你可以理解成是程序性的「套話」,與手術簽字時,醫生告訴你的全是嚇人情況一樣。
這種情況下猶豫是不可取的,你只能簽。
另外,對於癌症,多數情況手術與非手術生存期差不多,非手術或許還更長,保守治療就是帶瘤生存,要看病人的心態,心胸開朗的人可以考慮。
2、惡性孤立性纖維性腫瘤轉移
【結】蠍【結】原【結】肽【結】
【結】克【結】扣【結】1【結】
【結】風【結】扣【結】3【結】
【結】濕【結】1 【結】1【結】
【結】戰【結】6 【結】4【結】
【結】腫【結】8 【結】6【結】
【結】瘤【結】5 【結】9【結】
【結】除【結】3 【結】4【結】
【結】頑【結】1 【結】8【結】
【結】症【結】2 【結】5【結】
【結】粉【結】8 【結】5【結】
【結】刺【結】1 【結】7【結】
012
3、原發性肝癌傳染嗎 原發性肝癌就是肝炎嗎
乙肝、丙肝病毒(HBV、HCV)、肝炎、肝硬化:肝癌臨床上常見的病因之一。通過調查顯示,乙型和丙型的肝炎病毒與疾病的發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其中,乙型肝炎是世界上諸多發展中國家發生肝癌的關鍵因素,亞洲有60%的肝癌發病率是因為乙型肝炎感染而導致的。丙型肝炎是世界上諸多發達國家發生肝癌的關鍵因素。80-90%的肝癌患者因慢性肝炎轉變成肝硬化的過程中肝細胞癌化而進展成肝癌。總體來說,5年內,肝硬化導致肝癌的幾率是5到30%。
黃麴黴素:流行病學調查發現糧食受到黃麴黴素污染嚴重的地區,人群肝癌發病率高,而黃麴黴素的代謝產物黃麴黴素B1有強烈的致癌作用。
其它化學因素:動物實驗證明,一些化學物如亞硝胺類和偶氮苯類在很多動物中能引起肝癌。
原發性肝癌的常見臨床分型包括肝細胞型、肝內膽管癌(膽管癌)、血管肉瘤與血管內皮瘤及肝母細胞癌。其中肝細胞型(HCC)是成年人中最常見的肝癌類型,約占所有肝癌發病率的3/4。肝細胞癌有兩種常見的生長形態:第一種以單一腫瘤的形式開始,並逐漸生長變大,只有到了疾病晚期,這種肝癌才會擴散到肝臟的其它部位;第二種從患病初期便在肝臟內長滿小型癌症結節,而非單一腫瘤。這種癌症在患有肝硬化(慢性肝臟損傷)的患者身上最為常見。
原發性肝癌的轉移途徑以血行轉移、肝門靜脈轉移、淋巴轉移、膽道轉移最為常見。血行轉移:最早的肝內轉移途徑,血行轉移會侵犯到門靜脈並形成瘤栓,當瘤栓脫落在肝內時就會
引發多發性的轉移病灶,還會轉移到身體的各個部位。其中,肺轉移在遠處轉移中發生率最高,約佔90%;骨轉移在原發性肝癌中亦較常見,約佔3%~11.2%,其中以胸、腰椎最多見,其它常見部位有髂骨、髖骨、肋骨,偶見胸骨、鎖骨、顱骨;另外,肝癌可經血道轉移至腦形成顱內轉移。淋巴結轉移:約30%的肝癌細胞經淋巴道轉移,多數首先轉移至肝門淋巴,少數也可以轉移到胰周、腹主動脈旁、腹膜後、縱隔及鎖骨上淋巴結。
原發性肝癌的病因及確切分子機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認為,其發病是一個多基因參與的,多步驟的復雜而漫長的不斷演化過程。其中包括一系列原癌基因的活化和抑癌基因的失活。
原癌基因的激活,如ras基因家族點突變。
抑癌基因的功能失活或基因缺失突變,如RB,P21,P53等。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與肝癌的關系密切,HBV感染是原發性肝癌的首要病因。
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大約有50%~85%的患者發展成慢性感染,且常進展為肝硬化和肝細胞癌。
最近一項病例研究發現了表皮生長因子(EGF)基因多型性與肝癌之間有顯著的關聯性。
另一項最新研究發現,調節性T細胞可以顯著影響肝癌病人的存活時間:調節性T細胞水平較低,病人的存活期較長;反之,調節性T細胞水平越高,病人的存活期越短。
希望能幫到您~
4、什麼是惡性腫瘤骨轉移
骨癌可分為原發性骨癌或來自其他器官的轉移性病變,即腫瘤細胞可從原發腫瘤沿著血液或淋巴系統到達骨頭內成為新的腫瘤,這就是惡性腫瘤骨轉移,腫瘤骨轉移的細胞並非骨腫瘤細胞而是原發腫瘤的細胞所組成。一般惡性腫瘤若是發生骨轉移的話,最容易發生轉移的部位為脊骨,其他位置如骨盆、髖骨、大腿骨及頭骨也可能發生腫瘤骨轉移,一般發生轉移後,腫瘤會不斷的侵蝕骨頭,醫學上稱之為吸收,骨吸收會在骨頭上蛀出一個個小洞,造成溶骨性病變,這會觸發骨頭異常生長,結果在其他地方長出新的骨頭,導致硬化性病變;另外,腫瘤還會破壞骨質,使骨頭變得脆弱,容易折斷,這就是為何骨癌患者早期會發生骨折的原因。骨骼最為人體重要的支撐結構,使人體能夠正常活動的保證,一旦發病,必然會影響人體正常運動功能;另外骨髓發揮著人體血液的製造功能,若是發病,人體造血功能必然會受到影響,從而造成貧血,抵抗力下降,甚至腫瘤通過血液再轉移到全身其他組織器官。
5、我右髖骨長了一個包 裡面有 膿 可以看見的 懷疑是 不是 腫瘤 估計有三厘米吧 懂的來
我不知道這叫什麼病,但我得過,不是腫瘤,我覺得象褥瘡,腫瘤一般看不見,那個包以後會破掉,特疼,疼的你不能右側卧睡覺,完了自己會癒合,但是癒合後那地方皮膚會有點粗糙,不象原來那麼光滑,很巧,我和你一樣也是右邊,你最主要就是注意不要感染了,我是冬天得的,保持衛生,在飲食上多注意,我分析這個病的原因你平時一定經常朝右邊側睡,那個地方髖骨很大,和床接觸摩擦很多,導致循環不好,夏天一出汗,一泡,容易潰爛,我分析的不一定全對,但是結果是你不要壓它,不要讓他感染,過段時間自己會癒合,沒事的.
6、骨肉瘤的症狀有哪些?
疼痛為早期症狀,可發生在腫瘤出現以前,起初為間斷性疼痛,漸轉為持續性劇烈疼痛,尤以夜間為甚。惡性大的腫瘤疼痛發生較早且較劇烈,常有局部創傷史。骨端近關節處腫瘤大,硬度不一,有壓痛,局部溫度高,靜脈擴張,有時可摸出搏動,可有病理骨折。全身健康逐漸下降至衰竭,多數病人在一年內有肺部轉移。
臨床上常發生於青少年,下頜骨少上頜骨多見,並有損傷史。早期症狀是患部發生間歇性麻木和疼痛,進而轉變為持續性劇烈疼痛伴有反射性疼痛;腫瘤迅速生長,破壞牙槽突及頜骨,發生牙松動、移位,面部畸形,還可發生病理性骨折。在X線片上顯示為不規則破壞,由內向外擴展者為溶骨型;骨皮質破壞,代以增生的骨質,成日光放射排列者為成骨型。臨床上也可見兼有上述兩型表現的混合型。晚期患者血清鈣、鹼性磷酸酶可升高,腫瘤易沿血道轉移至肺。
患者病程長短不一,從出現症狀到就診短則數天,長達數年,平均3~4個月。好發部位在膝關節周圍。最早出現的臨床症狀是疼痛,多為隱痛,持續性,在活動後疼痛加重。夜間痛較明顯。患部出現包塊,包塊增長速度常以月計,當腫塊明顯增大時可出現鄰近關節的反應性積液,關節活動受限。早期疼痛常於輕傷後突然發生,腫脹開始輕微,以後逐漸加重,呈偏心性梭形腫脹。腫塊硬度不一,因腫瘤質地而異,溶骨性病損者較成骨者為軟。患處皮膚發亮,表面靜脈擴張,皮溫升高。如腫瘤體積較大並鄰近關節,可影響關節功能。部分患者就診時已有其他部位轉移。
腫瘤體積的大小可根據腫瘤部位的深淺,以及腫瘤侵及軟組織大小而不一。腫塊局部伴有壓痛,其硬度根據腫瘤組織內所含的骨組織多少而不同。瘤體較大時則可出現皮膚表面血管怒張現象。
最典型的發病部位是四肢的管狀骨(佔80%),特別是股骨(40%)、脛骨(16%)和肱骨(15%)。股骨遠端、脛骨近端和肱骨近端是最常見的部位。50%~75%的骨肉瘤發生於膝關節附近。在腓骨、髖骨、下頜骨、上頜骨和脊柱骨的骨肉瘤相對少見。顱骨、肋骨、肩胛骨、鎖骨、胸骨、尺骨、橈骨和手足部的小骨骨肉瘤罕見。在長管狀骨中,骨肉瘤主要發生於干骺區。發生於骨乾的骨肉瘤約佔2%~11%。骨肉瘤可以蔓延至骺端,尤其當骺板閉合以後,但發生於骨端的骨肉瘤卻非常罕見。骨骺骨肉瘤(epiphysealosteosarcoma)主要見於股骨髁。
病人自出現症狀至來院就診時間多在2~4個月內。骨肉瘤細胞分化較好者,來院就診時間較晚,可在出現症狀半年左右。就診時病人全身情況良好,疾病發展到後期可出現發熱、體重減輕、貧血等中毒現象。出現肺轉移的病人最初肺
部可以無症狀,晚期出現咯血、氣憋及呼吸困難。
骨肉瘤的亞型:
1.毛細血管擴張型骨肉瘤較少,僅佔5%,是惡性度較高的成骨肉瘤。病史短,腫瘤生長迅速,X線片為溶骨性破壞。大體標本腫瘤呈梭形腫脹,皮質變薄,為紅褐色血竇,竇壁有腫瘤組織。鏡下:在充滿血液的腔隙里存在惡性腫瘤細胞及腫瘤性骨樣組織,X線片和低倍鏡觀察相似於動脈瘤樣骨囊腫。
2.小圓細胞骨肉瘤少見,惡性度高,預後差。X線片為溶骨性破壞,肉眼所見灰白魚肉樣,鏡下由大量密集的小圓細胞組成,細胞呈圓形、卵圓形、短梭形,包膜界限不清,胞質量少,核大小不等,核仁不清楚,細胞間有結締組織分隔。細胞間可見腫瘤性骨樣組織。
3.纖維組織細胞型骨肉瘤發病年齡通常在第3個年齡組之後。X線片為溶骨性破壞累及長骨骨端,有時有棉團狀或雲霧狀的陰影。很少有典型的骨膜反應。鏡下視野有特徵性的多形性梭形細胞及多核巨細胞,許多多核巨細胞有怪形核,有時有炎症背景,特徵性的車輻狀或螺旋狀排列,有時細胞可以有少數突起,像所有的成骨肉瘤一樣,多形細胞彌漫排列,鏡下還可見典型的腫瘤樣骨及骨樣組織形成。
4.髓內高分化骨肉瘤極少見,是惡性度低的骨肉瘤,發病年齡較大,症狀輕,X線相似纖維異樣增殖症,但邊界不清,侵犯或穿透皮質。大體標本為灰白色橡皮樣,鏡下為大量增生的纖維細胞,這些細胞核染色深,形態不一,細胞間可見數量不等的腫瘤性骨樣組織及骨。
5.多中心型骨肉瘤現代學者認為骨肉瘤是全身性疾病,多數為單發的病灶和現代檢測方法不能查出的微小病灶組成。多發型者少見,多個腫瘤病灶同時出現,而成年病人先為單發病灶,而後逐漸多發。均好發於長骨,X線表現為成骨型,AKP很高,預後較差,多無內臟轉移。
6.皮質內骨肉瘤極少見,病變常發生於脛骨乾的骨皮質內,X線在皮質內有透光區,周圍有硬化,相似骨樣骨瘤。鏡下同於一般的成骨肉瘤。可復發及轉移。
7.骨旁骨肉瘤常見,好發於30~40歲病人的股骨後側。典型的X線表現為相當緻密的陰影,位於正常骨皮質的表面,向周圍軟組織侵犯。X線片或CT可見腫瘤與皮質之間有放射透光縫隙。腫瘤表面呈完整的分葉狀,邊緣不規則。肉眼可見腫瘤為高度硬化的腫塊。鏡下:腫瘤為大量增生的梭形細胞,有輕度異形性,核分裂少見,其中可見中等量膠原纖維。這些梭形細胞間可見腫瘤性骨及骨樣組織生成。有時尚可見分化好的骨內病灶。預後較好。
8.去分化骨旁骨肉瘤罕見,可以從低度惡性骨旁骨肉瘤發展而成或由先前切除不徹底的低度惡性骨旁骨肉瘤復發而成高度惡性腫瘤。X線相似於傳統型骨肉瘤。鏡下可見分化較好的梭形細胞成分,平行而不規則的骨小梁排列,相鄰部位可見高度間變纖維肉瘤成分並可見腫瘤性骨及骨樣組織生成。預後相似於傳統型骨肉瘤。
9.骨膜骨肉瘤很少見,好發於青年人的長骨乾的表面,向外生長形成透光性軟組織腫塊,邊緣不清。中間可見放射狀骨針垂直於長骨幹。肉眼腫瘤分葉狀,有明顯的軟骨,其中有鈣化和骨化。鏡下為分葉狀惡性軟骨組織可見纖細的花邊狀的骨樣組織生成,病變晚期可侵犯髓腔。預後較好。
10.高度惡性表面骨肉瘤較少見,常發生在股骨乾的表面,骨皮質表面與髓腔不相通。X線像骨膜骨肉瘤。肉眼所見腫瘤體積較大,常見出血壞死。鏡下為高度間變的腫瘤,細胞形成腫瘤性骨及骨樣組織。預後與傳統型骨肉瘤相同。
根據病史、外傷史(誘因)、全身表現、局部體征、X線檢查能夠成立診斷。
臨床上對青少年有近膝關節的骨端疼痛,腫脹等應認真檢查,根據病史、體征及X線片、放射性核素骨掃描、CT、MRI及實驗室檢查,大多可以診斷,必要時作活體組織檢查。應注意與下述病變鑒別:骨化肌炎、掌骨和跖骨結核性骨炎(此處骨肉瘤極少發生),慢性骨髓炎、骨囊腫與巨細胞瘤等。
7、原發性骨關節炎和繼發性骨關節炎有何區別
骨關節炎可以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大類。原發性有局部性與全身性兩種。前者以膝、髖與足部多見,後者則多見於手指與脊柱。原發性骨關節炎都發生在中年以後,而繼發性骨關節炎也可發生於年輕人。原發性骨關節炎是指關節軟骨和骨發生退行性改變的結果,用目前的方法查發病原因尚不清楚,繼發性骨關節炎系指已知有骨關節疾病,由於原有疾病不能控制或未發現而產生了骨關節炎。能產生繼發性骨關節炎的原因很多:(1)先天性關節畸形:如關節過度活動,關節面形狀或結構異常等; (2)兒童期發生骨關節病:如股骨骨骺滑脫等;(3)外傷或機械性刺激:如骨折損傷關節面、習慣性關節脫位、半月板切除術或運動員關節外傷後遺症等;(4)關節內結晶沉著性疾病:如痛風、假痛風等;(5)關節軟骨代謝病:如褐黃病等;(6)缺血性壞死:如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等;(7)關節軟骨損傷後:如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關節結核、化膿性關節炎、血友病性關節炎等。繼發性骨關節炎首先發生關節軟骨退行性病變,繼之受累關節局部發生類似於原發性骨關節炎的改變。與原發性者相比較,此型好發於青年人,常侵犯個別關節,以上下肢關節多見,關節症狀與原發性骨關節炎相同。因此下面所述,均為原發性骨關節炎。
8、母親得了惡性黑色素瘤,已經發生骨轉移?請問有什麼治療的好方法嗎?
脈絡膜惡性黑色素瘤,骨轉移。
胸前肋骨和髖骨處有陰影,確認屬於腫瘤晚期。
既然考慮為黑色素瘤轉移,為什麼還要做肝移植呢?
骨掃描發現了腫瘤轉移至肝臟?
帶狀皰疹遺性神經痛可以採用神經阻滯的方法,效果不錯。
骨轉移可以用「雙膦酸鹽」治療。氯曲膦酸、伊班膦酸、唑來膦酸等。一般是一個月一次。
也可局部放療止痛。
黑色素瘤的化療效果不好。最近也沒有很好的新葯可供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