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日本大阪挖出1500具屍骨,導致這些人死亡的原因是什麼?
8月13日,日本大阪市日表示,市北區“梅田墓”出土的人體骨骼超過1500塊。負責人說,他們可能是同時感染瘟疫後死亡的。時間為江戶末期至明治初年,具體位置在JR大阪站以北的商業區。
1.可能是梅毒和骨腫瘤導致死亡:
這是大阪市首次同時出土如此大量的人體骨骼。他們大多被埋在木棺材裡,有些被火化。人類學家安步甘孜教授說,近30%的死者手腳有病變,可能患有梅毒和骨腫瘤。現場一位負責人說,墓地地勢比周邊低。死者大多是30多歲的年輕人,還有孩子。他們可能同時死於一場瘟疫。
2.梅田墓出土大量陪葬品:
“梅田墓”出土了大量的隨葬品,包括銅幣、玉鐲、煙斗、土偶、金幣等,多為江戶晚期至明治前期。作為“大阪七墓”之一,墓園出現在日本傳統說唱藝術“靜六里”的許多作品中。據安部教授介紹,只有這樣大規模的墓葬才會出現在城市附近。通過對出土的人骨和隨葬品的分析,並與同期的史料相比較,希望能再現當時大阪的風貌。
3.史上最可怕的瘟疫:
人類歷史上有許多瘟疫,其中中世紀的黑死病有一個著名的名字——“黑死病”。科學家現在認為,鼠疫的病原體最早來自中國是在14世紀30年代,很可能是通過家鼠身上的跳蚤傳播的。1347年,這些跳蚤和它們的主人乘坐商船來到歐洲。黑死病已造成數千萬人死亡,包括窮人和富人。可以說“瘟疫面前,人人平等”。
17世紀的醫生戴著裝滿芳香物質的喙面具來保護自己。幾個世紀以來,這場瘟疫仍是一個謎,盡管誕生了多種療法,但結果大體相同,病人在幾天內死亡。
2、請問能幫忙查詢一下,日本有治癒骨髓瘤腎病的相關醫療資源嗎?
日本治療多發性骨髓瘤有三種方法
1、對症治療
①患者出現高鈣血症:出現高鈣血症的話應補充水分,服用降鈣素等。
②骨痛:骨痛是多發性骨髓瘤比較常見的一種症狀,不過通過局部的放射治療可以緩解疼痛。
2、化療 ①靶向性葯物:新型生物靶向葯物有磷酸鹽類葯物、但應停及類似內物、蛋白酶抑制劑、三氧化二砷以及血管生長因子抑制劑。②維持治療:化療葯物一直持續大反應後兩個療程,通過一些激素葯物或者其他葯物進行來維持治療。
3、造血幹細胞移植 造血幹細胞一直效果比較不錯,可以通過自體干容細胞移植或者異體幹細胞移植。不過手術完成率比較低,自體幹細胞移植的話效果比較明顯,會出現什麼免疫排斥的作用,但是異體幹細胞移植費用昂貴,配型困難,容易出現免疫排斥。
3、問一下治療骨腫瘤到哪裡看最好?
307醫院的動脈泵技術治療這個最好。。
千萬不要去積水潭或301。。
4、骨癌多發生的部位
本人曾看過很大的骨腫瘤個案,腫瘤拖到那麼大父母才帶孩子到大醫院就診,這在歐美先進國家少見,但在台灣甚至亞洲國家,可能因風俗,就醫習慣使然,令人扼腕。
骨癌的種類相當多,主要分成三大類:
一. 原發性骨癌:不明原因由骨骼原發長出的骨腫瘤。
二. 續發性骨癌:原本有良性腫瘤或良性疾病,後來卻轉為惡性腫瘤。
三. 轉移性骨癌:最常見的骨癌,由其他器官惡性腫瘤轉移而來,尤其是老年人攝護腺癌、肺癌、乳癌等轉移到骨頭。
青少年常見原發性骨肉癌
若以病理上來區分,骨癌可分為數十種,如青少年骨癌最常見的骨肉癌,其他尚有軟骨癌、纖維肉瘤、多發性骨髓瘤等。
一般來說,青少年的骨癌以原發性骨肉癌(Osteosarcoma)為主;四十五歲以上的年齡層,則以轉移性骨癌及多發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較多。相對來說,二十歲至四十五歲則較為安全的年齡層,骨癌較為少見。
骨癌的成因至今不明,不若肺癌與吸菸、肝癌與肝炎的相關性那麼明確,有些骨癌可能與基因有關。去年本人曾發現一個16歲的骨肉癌病例,其母親、姊姊都是骨肉癌病人,一定與基因脫不了關系,但這種個案相當少見。
另外,證實與骨癌有關的為放射線。如果曾經接受過放射線照射也就是鈷60的高劑量照射,過一段時日,可能產生惡性病變。
骨癌的成因不明,所以沒有有效的預防方法,惟一的因應之道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骨肉癌好發於膝關節
十至十九歲是骨肉瘤的好發年齡,這是因為青少年時期,孩子的發育特別快,骨頭細胞分化自然也特別快,骨細胞容易變性,產生病變。
骨肉癌發生的部位最多位於膝關節,我們的下肢長度為何會變長,這是因為大腿骨(股骨)及小腿骨(脛骨)的上端、下端各有生長板,尤以膝關節附近的生長板成長得最快。50%以上的骨肉瘤發生在膝關節上、下方,如果小孩常抱怨該處疼痛或摸到腫塊,千萬不可再延誤就醫,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其次多發生於肩關節,此處是攸關上肢生長最多的部分,換言之,生長得愈快的地方,變性的機會愈大。
骨肉癌初期症狀為酸痛不已,尤其夜間更為不適,中後期症狀是關節附近已有腫塊發生,甚至卡到關節無法活動自如。所以父母不應該掉以輕心,以為是生長痛而延誤就診,而且,骨肉癌的誤診率相當高,患者經常被診斷為生長痛或肌腱炎。
生長痛不會固定在同一處
骨肉癌如何與生長痛、肌腱炎區分?
生長痛多發在二個年齡層:3~5歲及8~11歲,生長痛很少固定在同一處,可能有時是右腳、左膝、右手不一定,生長痛絕對不會摸到腫塊。
肌腱炎的發生則一定與用力不當、運動傷害、扭傷有關,而且一定不會摸到腫塊。
骨癌的診斷最好尋求專業骨科醫生的協助。90%以上的骨癌可由X光攝影診斷出來,若無法判斷再作進一步電腦斷層攝影、磁振造影,甚至病理切片檢查。
有些家長質疑X光檢查會造成日後骨細胞病變,其實X光的輻射劑量很低,並不會導致骨癌。
X光片中正常的骨頭是很完整的,如果呈現陽光散射狀(sunburst reaction),則是典型的骨肉癌。
作骨癌治療之前,即使從X光片中確認是骨肉癌,仍須以病理切片作最正確的診斷,才開始治療。
骨肉癌在七○年之前絕大多數要行截肢手術治療,而且五年存活率相當低,只有20%左右,所幸在1990年代以後的現在,隨著化療的發展、放射診斷學(磁振造影的發明)的進步,目前在榮總兩年存活率可達90%,五年存活率已大幅提高到70%左右,國外知名醫學中心五年存活率更高達80%左右。
更可喜的是,九○年代以後,手術治療也進步到85%以上的病患不必行截肢手術,取而代之的趨勢為肢體保留手術,術後的五年存活率與局部復發率和截肢手術相當,讓病人可以繼續成長、走路,減低對患者的身心沖擊,病人較有勇氣面對罹癌現實。
小於五歲的骨癌病人宜截肢治療
不是所有的骨癌患者都可以保留肢體,還是有10~15%的病人需行截肢手術。如果骨癌范圍大,或侵犯重要的血管、神經,最好還是截肢。
另外,年齡小於5歲的病人也是截肢較好。這常令人費解,幼兒來日方長,為何要截肢?這是因為膝關節附近有二個非常重要的生長板,如果不截肢,日後一腿繼續生長,一腿停止生長,將造成長短腳的問題。所以年齡太小的幼兒,還是截肢,再裝上義肢,日後調整義肢的長度即可。
肢體保留手術分為三大類:
一、骨骼移植:移植他人捐贈的骨骼到患者身上,取代腫瘤切除之後
的骨骼缺損。
二、訂裝型的人工關節:截去的骨頭部分以訂作的人工關節重建,讓
病人的關節仍可活動。
三、高劑量放射線照射肢體自體骨骼重建:目前在台灣只有榮總採行。
異體骨骼移植可能感染病毒
異體骨骼移植的優點為耐久,但來源有限。因為在亞洲遺體捐贈的風氣未開,骨骼的來源很少。其缺點為:
一、癒合不良。
二、受撞擊易斷裂。
三、捐贈者若為病毒帶原者,受贈者可能遭感染。
四、捐贈骨骼尾端靠近關節的軟骨不易保存,經過處理之後,軟骨細
胞往往會死亡,過了幾年後,如同關節退化般,關節面就不見了。
針對這種缺點,於是發展出異體骨骼移植合並人工關節混合式重建。有一位30歲的骨肉癌患者,在辦公室工作時骨頭就莫名其妙斷掉,後來得知是骨肉癌引起的病理性骨折。我們為這位病人先作三個月的化療之後,再以手術切掉腫瘤,切除腫瘤時要注意力求完整切除不可讓腫瘤裸露出來,所以要連周圍的肌肉一並切除。
作這種廣泛性骨癌切除時,適逢骨庫中有捐贈之異體骨,其骨骼大小與患者完全相合,但是因為異體骨骼移植,尾端的軟骨過了幾年會崩解,所以我們以人工關節如牙套般包覆關節端,完成了異體骨骼移植合並人工關節混合式重節。
一人捐贈骨骼可以遺愛十數人
對於骨骼捐贈,許多人心存疑慮,認為心臟、肝臟、、、可以捐,骨骼那能捐?其實骨骼也是人體器官之一,而且捐贈後也不影響火葬、土葬,因為骨骼捐贈只選擇長形骨,包括大腿骨、小腿骨、上肢的上臂骨等,其他的頭蓋骨及脊椎骨等則保留原狀,取出的部分則以人工骨骼或其他代替物裝回重建,所以大體仍是一派庄嚴,不影響土葬,再者,火葬也不受影響,因為骨灰仍有,只是少了一些。
但骨骼的捐贈在台灣社會仍窒礙難行。以榮總來說,十具大體的捐贈,只有一具願意捐出骨頭,一具大體的骨骼可以遺愛十數人,不似一枚角膜只能遺愛一人,讓其他骨骼受贈者對社會繼續有所貢獻,意義不凡。而且骨骼移植幾乎沒有排斥問題,不必檢測HLA、血型、低溫冷凍兩周後就可植入了。
榮總從72年設有骨庫迄今,低溫控制在零下70~80之間,存入的骨骼可以保存二年以上。
人工關節昂貴且二度重建不易
第二大類型的肢體保留手術則採用訂制型人工關節,亦即腫瘤切除後的缺損以訂作的人工關節植入,人工關節相當昂貴,一套要十幾萬台幣,自1993年起,國內已可自行研發生產。
這種手術較為容易,而且早期的結果最好,病人術後馬上能彎能走,但是日後關節可能產生松動,因為骨本流失之後,重建更為困難。
茲舉採用人工關節的骨癌病例說明:
一、髖骨長骨肉癌的患者,術後訂作一個同樣大小的人工關節植回。
二、16歲的男性骨癌患者,以人工關節植入手術缺損部位。
三、13歲的女性骨癌患者,在股骨靠近膝關節處長有骨腫瘤,切除後植入金屬的人工關節。
小女孩回校上課,能蹲能跳,一年多後人工關節出現松動,所以早期的效果雖然較好,但是再換一個又是十幾萬的健保支出,對國家社會的成本較高,如果有善心人士的骨骼可以遺愛人間,對健保的窘境可以略為紓困。
異體骨骼重建盛行於西方國家
異體骨骼損贈在西方國家是取之不竭,用之不盡,廣被採用,但在台灣由於風俗習慣回異,異體骨骼不敷使用,有時甚至以小腿骨裝大腿骨、大腿骨裝小腿骨,只求大小大致相仿就予以植入。
因為異體骨骼移植有感染病毒之虞,所以從80年11月迄今,榮總常採用高劑量放射線照射肢體骨骼重建,雖然並非榮總首創,卻擁有全世界最多的病例,在歐美國家不被採行的原因是他們的異體骨骼移植太普遍了。在台灣、日本因骨骼捐贈不易,較有需求。
高劑量放射線照射自體骨骼重建,第一步驟也是切除腫瘤,其次是將切下來的腫瘤送去作高達三萬雷德的高劑量放射線照射後,即刻送回手術房剝除骨癌軟組織,再將原骨骼重建植回體內。
有一位18歲的年輕人來求診,主訴被棒球打到而膝關節腫痛,原本想開了葯膏讓他回去擦,後來想到十八歲還是骨腫瘤的好發年紀,於是安排了X光片檢查,結果X光片見到膝關節下方呈陽光散射狀,是典型的骨肉癌。
作了高劑量放射線照射自體骨骼重建,一年二個月後,健康的骨骼長入植入的部分黏在一起,惟一美中之不足的是,由於照射過高劑量放射線,所以軟骨細胞同樣會死亡,有如關節炎、關節老化一般,關節面不見了,但是不會疼痛。病人已從大學畢業,腳彎曲得很好,走路也看不出異樣。
自體骨骼重建適用於骨源缺少的國家
這種自體骨骼重建,尺寸完全相合,完全沒有排斥問題,也不會傳染疾病,適用於骨源缺少的國家,如台灣、日本等亞洲國家。這種手術最早源自比利時。現今採用最多的為台灣、日本及韓國。
但是並非每位骨癌病人都可作自體骨骼重建,如果骨癌腫瘤太大,刮除癌組織後,空空洞洞或只剩骨灰,並不適合作這種手術;生長板尚未關閉的病人也不適合,因為照過放射線生長板會分開,只得尋求其他方式重建。另外,沒有任何肢體保留手術的禁忌者;血管、神經未受侵犯者,才可以採用自體骨骼重建手術。
轉移性骨癌常源自肺癌、乳癌及攝護腺癌
轉移性骨癌是最為常見的骨癌,美國每年有14~15萬轉移性骨癌的新病例,台灣人口約其十分之一,每年也約有1萬左右的新增病人。轉移性骨癌之所以會逐年增加,這是因為癌症愈來愈可以早期發現與治療,所以日後有機會逐漸轉移出去,這個趨勢在世界各國都是如此,轉移性骨癌比原發性骨癌高了40倍左右。
骨骼是僅次於肺臟、肝臟容易被癌細胞轉移侵犯的器官。骨癌常發生於45歲以上的年齡層,最常由肺癌、乳癌、攝護腺癌、腎臟癌及甲狀腺癌轉移而來,在國外的報告如此,但在台灣卻不然。
根據榮總的報告,在台灣地區由於有相當多的B型、C型肝炎帶原者及與之息息相關的肝癌病例,所以我們也發現為數相當多的轉移性骨癌是源自肝癌,僅次於肺癌轉移而來。
如果癌症患者發現有不明原因的軀干或肢體疼痛,最好能盡早就醫檢查,根據榮總經驗及文獻報告,發現不少的病例是先查出轉移性骨癌,才繼而診斷出乳癌、肝癌、肺癌等癌症
同一部位的肢體疼痛不可等閑視之
所以年長者如常覺得同一部位的軀干或四肢長期疼痛,千萬不可等閑視之,以為只是肌肉扭傷或關節老化而已,最好還是延醫治療,90%以上的病灶靠一張X光片即可初步的診斷。但即使再先進的儀器設備,約有10~15%的轉移性骨癌查不出源自何處,在榮總、在其他國家皆是如此。
查不出出處的轉移性骨癌,平均存活率只有11個月,1993年榮總曾發表文獻報告於國外。
有一位71歲的老先生,身體頗為硬朗,因膝關節疼痛來榮總求診,之前的診斷都說是關節炎,關節有磨損、老化,合並些微骨刺,但我從X光片中看到一小點陰影,於是安排他作電腦斷層掃瞄。
電腦斷層掃描顯示骨骼被吃掉一個洞,再作全身性的檢查,查出是腎臟癌轉移出來的骨癌。像這樣的故事反覆發生,初始被誤診為關節炎,吃葯經久不愈,再作進一步檢查,才知道是癌症使然。
雖然對轉移性骨癌要提高警覺,但與關節炎病人比較起來,還是少了很多,故也不必過於恐慌。
如果骨頭問題查來查去還是沒有答案,可以安排核子醫學掃描,如果看過骨骼掃描,發現多處顯影黑點,要高度懷疑是轉移性骨癌。
病理切片也可以幫助骨癌的診斷,現今的切片技術很進步,在X光或電腦斷層的輔助下,以細針穿刺入懷疑的部位,開關一按取出標本,病人不必住院開刀,即可得到病理的診斷。
轉移性骨癌的治療首在減輕疼痛
針對轉移性骨癌,醫師努力的目標首在減輕疼痛,侵犯骨骼的疼痛非常人所能忍受,第二為防止癌細胞繼續擴散侵犯導致骨折,第三為延長生命,甚至想治癒癌症,但這個目標除非是單一轉移,否則難以企及。
如何治療轉移性骨癌?
1.葯物:雙磷酸鹽葯物(Bisphosphonate),可以減緩癌細胞對骨骼的侵犯,病人較不會疼痛及骨折,很多研究報告顯示,對由乳癌轉移而來的骨癌,有很大的助益。
2.放射線治療:針對有問題的局部照射放射線,讓病灶減緩或不再繼續擴大,產生骨折。
3.化學治療。
4.手術治療。
(病例一)一位66歲的乳癌病人,經常抱怨大腿疼痛,經檢查發現大腿已被癌細胞吞噬了二個洞,脊椎也被侵犯,對於這樣的病人,只能讓其餘生的生活品質過得好些,不要因骨折而卧床不起,無法走路而已。所以必須及時為她植入預防性鋼釘,以免骨折。
(病例二)肺癌病人被癌細胞吃掉骨頭,轉個身就骨折了,經檢查脊椎也被侵犯,所以只能釘上鋼釘,讓他早日能夠下床,在剩餘的日子裡生活得愉快些。
單一骨骼轉移可視同原發性骨癌予以切除
如果幸運地早期發現只是單一骨骼轉移,全身只有一處轉移性骨癌,甚至還可視同原發性骨癌予以廣泛性切除,還是有機會將病人治癒。
(病例三)有一位70歲的老先生,因髖關節疼痛來求診,之前都被誤為關節炎,檢查後發現髖關節有一陰影,經穿刺骨骼病理切片證實為轉移性腺癌,但全身查不出癌症原發自何處,就當成原發性骨癌予以切除。術後將切除的標本送去作高劑量放射線照射,剝除所有的軟組織,再將此段骨骼加上人工髖關節植回體內,至今四年仍健在,腿部也行動正常。
希望透過衛教的宣導,不要讓骨癌成長到很大程度才來求醫的撼事再度發生,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骨癌也可以得到很好的預後。另外,強調的是只要懷疑為骨腫瘤,千萬不要作放血、推拿,雖然這些傳統治療為我們固有的國粹,但這樣的動作等於讓癌細胞擴散出去,侵犯周圍的正常組織,導玫無法收拾的局面,在公元2004年的今日,這樣的故事仍持續上演著,但願今後不再有遺憾發生。
5、去日本留學的問題求高人解答
100萬人民幣還是日元,日元的話不好說,因為如果要做手術的話,住院費是非常貴的,一天幾萬到幾十萬日元不等。
為了看病走留學,有點太麻煩了,如果你不怕你的病情托3,4個月的話。如果那邊有親戚,可以直接辦理去日本看病的短期簽證。擔保人當然是你舅舅。
如果以留學到日本的話,你可以馬上辦理國民健康保險,但國民健康保險只對診費和一般葯物承保70%,手術費以及住院費不在擔保范圍。
6、看過很多癌症相關的病症都需要做病理診斷,骨科是否有做這一塊的診斷項目
骨科癌症通常稱為骨癌,也就是骨腫瘤。骨腫瘤是發生於骨骼或其附屬組織的腫瘤。有良性,惡性之分。惡性骨腫瘤,其發展迅速,預後不佳,死亡率高。惡性骨腫瘤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從體內其他組織或器官的惡性腫瘤經血液循環、淋巴系統轉移至骨骼為繼發性惡性骨腫瘤。還有一類病損稱瘤樣病變,腫瘤樣病變的組織不具有腫瘤細胞形態的特點,但其生態和行為都具有腫瘤的破壞性,一般較局限,易根治。
另外所有的癌症診斷都是需要進行病理分析後得出的,除非是一些晚期癌症,過於明顯的,或是有足夠經驗的醫生才能去臨場判定腫瘤性質。畢竟這不是小事,下結論時要慎重。
希望我的回答能對您有所幫助。
7、日本大阪市中心挖出1500具人骨,這些人遇到了什麼事情?
海外網新華網大阪8月13日電日本大阪市13日說,市北區“梅田墓”出土的人體骨骼超過1500塊。負責人說,他們可能是同時感染鼠疫後死亡的。時間為江戶末期至明治初年,此次發掘的遺址是日本大阪市北區JR大阪站北側唯一的商業區。他們大多被埋在木棺材或瓮棺中,還有一些被火化。據調查,死者多為30多歲的年輕人,其中包括兒童。它死在江戶末年和明治初年之間。
1.這些人是死於瘟疫:
其中,當地學者發現,近30%的死者手腳有病變,可能有梅毒和骨腫瘤。通過這些線索,推測這些人可能同時死於鼠疫。瘟疫自古以來就是人類需要面對的四大災害之一。現存古籍《黃帝內經》記載有瘟疫。SARS、鼠疫、天花、流感、霍亂、瘧疾等是人類經歷過的最嚴重的瘟疫。
2.瘟疫是一種病毒引起的傳染病:
瘟疫是由細菌和病毒等高致病性物質引起的傳染病,一般是自然災害發生後環境衛生條件差造成的。這就是為什麼從古至今所有的戰爭都被清理干凈了。
3.在古代,感染了瘟疫就是死刑:
在古代,醫療措施不好的時候,感染了瘟疫的人直接被判死刑。在古代,對付瘟疫的常用方法是隔離、消毒、焚燒和吃葯。隔離一般是指災區所有的人都集中在一個地區,除政府官員外,醫生不準出入。在大多數情況下,由於古代醫療資源的有限,瘟疫一直到孤寂的人死去才算出來。
進入現代工業時代以來,雖然瘟疫像以前一樣大,但也不像以前那麼無助。目前,全世界都在經歷一場瘟疫,這是一個新的王冠。幸運的是,疫苗已經研製出來了,我相信我們很快就能渡過這場災難。
8、我剛從日本回來,去了十幾天,天天逛街,直到回國的那一天,2條小腿出現了酸疼症狀,沒有腫塊,腳有力
你是覺得肌肉疼啊還是骨頭疼啊?右腿左側會疼,分明是肌肉嘛,和骨頭都不搭邊,怎麼可能是骨癌呢。去醫院看看,肌肉也不是小事
9、華膜軟骨瘤日本怎麼治
問題分析:我脬腺裡面有一塊膜到華來華去己我脬腺裡面有一塊膜到華來華去己有一年了吃的白消但------------------最好到醫院檢查一下。
10、日本大阪市中心挖出1500具人骨,這些都是因何而死的?
據悉,此次出土的地點唯一日本大阪市北區JR大阪站北側的商業區內。
共挖掘出了1500多具人骨,大部分人骨都有用木棺或者瓮棺進行土葬土葬,也有部分是火化後進行埋葬的。
據調查發現死者的年齡多為30多歲的年輕人,還有不少兒童也在其中。大約是江戶末期至明治初期之間死亡的。
其中該地方學者發現近三成死者的手部和腳部都存在病變現象,可能患有梅毒和骨腫瘤,通過這些線索推測出這些人可能是同一時期感染瘟疫死去的。
瘟疫自古都是人類所需要面對的四大災害之一,在我國古籍中皆有記載瘟疫的可怕之處。
現存最早的中醫古籍《黃帝內經》也都有記載瘟疫。
人類所經歷的最嚴重的瘟疫中就包括非典、鼠疫、天花、流感、霍亂、瘧疾等。
瘟疫是由一些強烈致病性的物質,如細菌、病毒引起的傳染病。一般是自然災害後,環境衛生不好引起的。
這也是從古至今所有的戰爭過後都會進行清理戰場的原因。
在古代醫療措施不好的情況下,感染到了瘟疫就等於直接被判了死刑。
古代處理瘟疫常用的處理方法就是隔離消毒、焚燒、喝葯。隔離一般就是把受災區的人全部集中在一個地區內集中處理,除了政府官員醫生都不允許其他人進出。
大多數情況下,因為古代的醫療資源有限,只能是等隔離的人死絕了瘟疫才算挺過去。
自從進入現代工業化時代以後,瘟疫的危害雖然還是一樣的大,但是已經不再像以前一樣毫無方法。
目前全世界也在經歷一場瘟疫,那就是新冠,萬幸的是目前疫苗已經研製出來了,相信過不了多久就能度過這次災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