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痰是怎麼形成的?
中醫學所說的痰,多指人體臟腑氣血失和,津液運化失常的病理產物而言。其中包括可咳吐而出的肺胃之痰,可以觸見的痛病、痰核等外在之痰,停積於臟腑、經絡、血脈之中的潛在之痰,人體內痰生成到一定程度而不能消除時,便可能引起包括多種常見病、多發病、疑難病、急危重症、奇異怪症在內的錯綜復雜的病理變化,中醫學將這些病變統稱為疾病,因此,痰又是一種為害甚廣的致病因素。中醫痰病學術的發生發展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理論和實踐方面,均有著極其豐富的內涵,若能充分發掘、整理提高,將對中醫葯學術進步,對人類的疾病防治,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1.研究痰病發病,發展中醫病因病機理論 中醫病因病機學,是中醫基礎理論和臨床醫學的交匯點。從中醫學的發展歷史來看,病因病機學的突破,不僅能夠推動中醫理論體系的全面發展,而且會促進從基礎到臨床整個中醫學術的進步,痰病學術研究的根本意義即在於此。中醫所說的病因,主要包括六淫、疫癧、七情、飲食、勞倦、外傷,以及痰飲、瘀血等。痰飲和瘀血,除具有病因屬性外,同時又屬於人體病理變化的產物,是與其它致病因素有別的一類特殊病因,這就增加了其所致病變的復性。從臨床上看,由痰飲所致的病變,較瘀血更為廣泛。另一方面,由於在生理上津血同源,病情況下痰瘀往往互為因果而同病,出現更為復雜的病情。 從現可考的中醫文獻來看,成書於秦漢之際的《神農本草經》中,已有"胸中痰結""留飲痰瘤"之類的記載,與其時代相近的《黃帝內經》中,對痰與腫瘤的關系已有初步的認識。如《靈樞·刺節真邪》中"有所結,氣歸之,津液留之,邪氣中之,凝結日以易甚,連以聚居,為昔瘤,以手按之堅"等記載,已揭示氣滯津結痰凝可形成腫瘤。公元七世紀成書的《諸病源候論》中,對痰病的病因病機已有了比較明確的認識。如書中的"痰飲病諸候"雲:"諸痰者,此由血脈壅塞,飲水積聚而不消散,故成痰也。或冷,或熱,或結實,或食不消,或胸腹痞滿,或短氣好眠,諸候非一,故雲諸痰。"可見,當時已認識到血瘀水停會形成痰,而且指出了痰病臨床癥候的復雜性。書中還著眼於外邪內痰相挾為患,臟腑功能失調,陰陽氣血失和,疾阻氣機不利等方面,論述和總結了臨床各科多種痰病癥候的病因病機,為後世中醫認識和研究痰病的病因病機開了先河。其後,歷代醫家對痰病病因病機的認識見仁見智,不斷深化。從總體上說來,古今關於痰病的病因病機學研究,一方面著眼於研究破壞人體生理動態平衡,導致痰生成的各種原因、條件及其性質、致病特點和臨床表現;另一方面,根據五臟為中心的臟象學說,將因痰所致的各種病變同機體的全身狀況聯系起來,從機體內部臟腑經絡、氣血津液之間的相互聯系,來探討痰病發生、發展和變化的機理。迄今為止,已普遍認識到,六淫之感,七情之郁,飲食勞倦,氣血不暢,臟腑內傷,皆可導致痰的形成;痰在體內的存在達 到一定程度時.便會造成病理性的影響而發主痰病。痰由於具有流動不居,隨氣升降流行的特性,故內至臟腑經絡,外至筋骨皮肉,泛濫橫溢,無處不到,既可因病生痰,又可因痰生病,互為因果,為害甚廣,從而發生各種復雜的病理變化。痰病發生發展的主要病理機制,是由於 痰的存在阻礙經脈氣血運行,影響氣機升降出入,導致臟腑功能失調,而且痰又最易蒙蔽神明。從歷史上來說,中醫學關於痰的研究,一直在不斷地充實病因病機理論,促進臨床醫學進步;在現代中醫臨床上,也發揮著不可低估的作用。但從中醫學術的發展,以及人類衛生保健事業對中醫葯學迫切需要的角度來說,痰病學術的現代研究,還應該爭取在病因病機方面,有新的進展和突破。不僅要從繼承的角度,加深、加快對中醫痰病病因病機各家學說的發掘、整理和系統研究,而且要針對與痰密切相關的重大疑難疾病、老年病等展開專門的病因病機學研 究,以取得對上述疾病本質的更深刻的認識。與此同時,應加快對痰病病因病機現代多學科研究的步伐,分別從整體--細胞--分子水平上,乃至更深的層次,探索揭示痰與痰病的本質。其研究結果,不僅中醫學的病因病機理論,將會取得具有時代特徵的新發展,而且將對現代多種與痰密切相關的重大疑難疾病和臨床常見病的防治起到重要的指導作用,給上述疾病的早期預防和治療帶來新的希望。2.研究痰病診治,促進中醫臨床醫學進步 痰病,不僅是病因病機學研究的主要內容,而且是臨床醫學研究的重要命題。痰致病的廣泛性、復雜性、嚴重性,決定了它對人體造成的危害是不容忽視的,同時也決定了臨床診斷和治療上的難度。但從另一意義上說,痰病病因病機研究的深入、診斷和治療水平的提高,必然 帶來中醫臨床醫學的顯著進步。 首先從痰的致病范圍來看,可以說與臨床各科疾病皆有著密切的關系。如中醫內科的咳嗽、風溫肺熱病、肺癰、肺痞、咯血、喘病、哮病、胃脘痛、痞病、噎隔、嘔吐、泄瀉、便秘、囊蟲病、胸痹心痛、心悸、不寐、多夢、神昏、汗病、郁病、癲病、狂病、癇病、厥病、頭風、眩暈、中風、顫病、痙病、痴呆、消渴、癃閉、陽痿、遺精、尪痹、痛風等;中醫外科的岩(癌)、痰毒、流注、癭癰、肉癭、瘰瘍、乳癧、乳癖、乳核、子癰、子痰、精癃、流痰、毒蛇咬傷等;中醫婦科的月經病、帶下病、妊娠惡阻、滑胎、不孕症等;中醫兒科的感冒、咳嗽、哮喘、喘嗽、急慢驚風、癰病等;中醫眼科的胞生痰核、風輪赤豆、綠風內障、視直如曲、暴盲、表盲、目偏視、鵲眼凝睛、聚星障、針眼、視歧等;中醫耳鼻喉科的耳脹耳閉、久聾、耳眩暈、慢喉痹、急慢喉暗、梅核氣等;中醫皮膚科的雞眼、臍腸、粉刺等;中醫骨科的頸椎病、股骨頭缺血性壞死、膝關節半月板損傷、膝關節創傷性滑膜炎、骸骨軟化症、頭部內傷等,皆與痰直接相關。其它,還有許多從痰論治而取效的奇異怪症,古今文獻中均有記載。其中,元·王硅著《泰定養生主論》。明·樓英著《醫學綱目》、清·何夢瑤著《醫碥》等文獻中的奇異怪症最為典型,可以說"怪誕百般,不可癬述。"(《醫碥·痰》)上述病變,分別屬於人體的神經、循環、呼吸、消化代謝、內分泌、免疫、泌尿、生殖等多系統和器官、組織的病理改變。其中有許多屬於現代公認的重大疑難疹病,如腫瘤、心腦疾病、糖尿病。自身免疫病等。現代西方醫學對這些疾病目前尚無理想的治療方法,中醫學在治療上具有一定特色和優勢而從痰論治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 中醫對痰病的治療記載,始於《神農本草經》。此以後。直到魏晉南北朝之前,基本上屬於比較簡單的經驗療法。如《神農本草經》和《名醫別錄》及《葛氏方》、《集驗方》等早期 方書中,均有關於治療談癬、痰結、停痰等病症的葯物和驗方。這期間,東漢·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中,有關於結腦、臟結、胸痹、心痛從痰治療的記載,但並未明言其屬痰病。隋唐時代的方書中,治療痰病的方劑尚不多。到宋金元時代,中醫學對痰病病因病機的認識趨向深入,診斷和治療的水平顯著提高。特別是元代的朱丹溪對臨床各科雜病從痰論治.開闊了此以後醫家論治痰病的視野和思路。同時氏的王硅論"痰生百病"、"痰生怪病",創制滾痰丸、 豁疾湯等,進一步促進了中醫學對痰病的診斷與治療水平的提高。明清時代,中醫學對痰病的辨證論治全面深化和普及,在臨床醫學領域已佔有相當重要的位置,在理論和實踐兩方面均取得了劃時代的進展。近、現代以來,中醫痰病學術仍普遍應用於臨床,其主要進展表現在,對痰病在診斷學上的基本特徵有若干新的認識;在許多病症的治療上取得了新的治療經驗,發現了一些由痰所致的新的疾病現象;少數學者正在痰病的中西醫結合研究方面,進行新的嘗試。目前在心血管病、高脂血症等方面己取得了一些有意義的進展。但從總體上看,現代中醫學術界,對痰病學術的內涵、科學意義、應用價值尚缺乏充分的了解和客觀的認識;中醫歷代治療痰病的經驗和辯證施治的規律尚未得到充分的發掘、整理、提高和有效運用。 筆者認為;中醫痰病學術,是具有重要探索研究價值和廣闊應用前景的學術室庫,是中醫葯學治療多種疾病的優勢、特色之所在,在現代重大疑難疾病和抗衰老方面尤具特殊價值,中醫葯學術界應對此高度重視。當前,在臨床研究方面,一方面對痰病學術要深入發掘、廣泛運 用,探索和積累新的治療經驗;另一方面要有計劃地對痰病開展中醫和中西醫結合臨床研究,尋找有關辨證施治的新規律、新方法、新葯物,並有重點地開展專方專病研究,其著眼點應放在,經古今臨床實踐證明,確實與痰有密切關系,從痰論治有一定優勢且療效肯定,屬於常見、多發的重大疑難疾病及老年病方面,爭取通過上述研究,對當代中醫臨床醫學的總體發展水平有所促進。3.研究痰病預防,提高中醫養生防病水平 中醫學的預防,是從整體觀念出發,未病先防和既病防變,再從中醫學的"痰"來看,是一定的因素和條件綜合作用於人體之後形成的。痰從形成作到發病,是有一個發展過程的。痰病的發生,有各方面的因素參與,包括機體臟腑、報導血、陰陽的狀態,痰之新久、多少,以及與其它致病因素的相互作用和蒹挾情況等。因此,通過防止痰的生成,抑制痰的發病,控制痰病進展,在臨床多種相關疾病的早期預防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1) 從未病先防的角度來看,應考慮以下兩點:1)消除致痰因素,杜絕生痰之源: 中醫學認為,生痰之源不一,但不外乎外感、內傷、飲食勞倦、瘀血停積等方面。消除致病的因素,杜絕生痰之源,從治療學上來說,屬於治本的法遇。如針對不同病理變化,採用宣肺、健脾、溫腎、舒肝、補心、行氣、活血、泄火、除濕、潤燥、散寒、消暑之法,以免因病生痰,皆屬此類。至;於氣血充盛、臟腑調和的無病之人,注意飲食起居,適時服用利濕化痰 的平和之品,對於痰病的預防同樣具有重要的意義…2)改善痰濁體質,減少發病因素 在痰病的預防方面,應根據不同的體質特點而採取相應的措施。特別是屬於痰濁體質者,必須加以改善,以避免發病,中醫學對痰濁與稟賦的關系,至少在元代已有相當明確的認識。如元·王硅即自述,"余自思父母俱有痰疾,我稟此疾則與生俱生也。"《泰定養生主論·卷 十四》)此後,清。王燕昌貝(針對"肥胖痰濁體質,,提出肥人所忌",其雲:":肥人嗜酒者,濕熱生痰,多入口肢;嗜茶水者,水注為厭,多在胸肺嗜肥甘者,淤積生痰,多在腸胃:善怒者,郁熱生痰,結聚上焦,多淫倦卧者,相火淤閉於肝腎,氣血睏乏於肌肉,蘊痰不出,則為癰疽。知其痰所由生,則知所宜忌矣。"(《王氏醫存·卷九》現在一些學者也已注意到冠心病、腦血管意外、高脂血症等病症敲發生,與痰濁體質的密切相關性。王琦等學者的研究結果表明,肥胖人痰濁體質存在著免疫遺傳學基礎具有HLA一B12抗原的人,其發用的可能性是沒有該抗原人的3.868倍;肥胖人痰濕型體質除了易發冠心病外,還易發高血脂、高血壓、中風等,從而為從痰防治上述疾病;提供了新的依據和思路。改善痰濁體質的具體方法,不僅要辨證施治,利濕化痰降濁,而且應注意飲食起居。(2)從既病防變的角度來說,應考慮以下兩點:1)及時消除痰濁,避免痰多為害: 從廣義上來說,人體內一旦有因後天內外因素導致的痰濁生成,即屬痰病。但痰結程度輕微而量少時,未必繼發新的病變,即所謂因病生痰的情況,可以根據某些體征和症狀早期判斷體內有無痰濁。如凡有痰者,多表情呆滯或異常,面色晦暗,其形如腫,眼神滯澀不流利,眼 皮及眼下常有煙灰黑色;皮膚油垢明顯,或面色光亮如塗油;形體肥胖,手足作脹;厭油膩厚味,食肥甘厚味後即胃中泛惡或便搪;舌體胖大,舌苔膩或厚濁粘膩等。此時,應結合臨床其他表現力爭早期診斷,消除痰濁,避免痰多為害。2)早期診治痰病,避免發展演變 臨床上先因病生痰,而後又因痰生病,互為因果而發病時,必須早期診治,以免變症從生,勢至危殆中醫痰病學術,在腫瘤、心腦疾病、高脂血症、自身免疫病、老年病等疾病的早期防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要達到這一目標,首先應著眼於中醫和中西醫結合診斷水平的提高和標准化。同時應加強臨床流行病學研究,並根據研究結果採取相應的早期診治措施。當然,若能通過傳統的和現代多學科研究,取得疾病因病機研究的實質性突破,必將帶來痰病早期診斷水平的飛躍,以及治療水平的提高。中醫痰病學術,萌芽於秦漢,發端於晉唐,興盛於宋元,深化於明清,近現代也頗多進展,可謂源遠流長,代有闡發,其進展情況,正預示著深入開展中醫痰病學術的臨床研究究、現代多學科基礎研究已是勢在必行。若能科學論證、合理規劃,協作攻關、重點突破,將成為中醫理論發展、臨床醫學進步、預防水平提高的新契機,將給人類的疑難病防治帶來新希望。
2、發現頭部左頂骨局部隆起,身體無任何症狀。做了CT、MRI,醫生建議手術。手術前我要注意哪些?
根據MRI、CT的報告結果來看,(良性佔位性病變)手術是必須的,理論上沒有任何意外。大可不必擔心
3、痰凝局部和痰濁內阻病因有何不同,在什麼情況下發生內科疾病,什麼情況發生外科疾病?
痰凝局部,多是因為氣滯所引起的,因為痰隨氣行,也可以因為火熱之聖所導致,因為血熱經常練津成痰,痰飲寧於局部,形成外科病,如外科的脂肪瘤,痰濕內阻,多因脾虛痰濕困脾而導致痰濕中阻,多形成內科病
4、氣滯生痰什厶意思?
氣郁久而生瘀,瘀既阻而更阻塞氣機,使肝氣更加不舒暢,故急躁易怒,並影響脾胃,使脾氣不升,胃氣不降,而為呃逆、干嘔之症。
5、氣滯痰凝結節和血淤結節怎麼區分
氣滯痰凝這就是一種氣管的炎症性改變,血瘀結節這就是一種功能性改變形成的變化,所以,這方面的具體區別,需要依靠檢查結果確定,中醫講的就是一種症狀,沒有辦法具體的區分。
6、什麼是氣滯?
體內氣行障礙,氣運不暢,臨床以胸、腹脹悶疼痛為
主要表現的證。多見於胃脘痛、胸痛、脅痛、腹痛、郁
證、 □瘕、痛經,以及西醫的神經官能症、 慢性胃炎、
腸炎、潰瘍病,慢性肝炎、更年期綜合征等疾病。
《內經》中雖無氣滯證名,但論述了由情志不暢引
起的「氣結」和「氣閉」。元代朱丹溪十分重視氣機郁
滯,強調「氣血沖和,萬病不生,一有怫鬱,諸病生焉。
故人身諸病,多生於郁」(《丹溪心法》)。
氣運行於全身,貴在流通舒暢,如情志不遂,心情
抑鬱,感受外邪,飲食失調,皆可致氣行障礙、停滯不
通的氣滯證。若元氣虧虛,氣行無力;或瘀血停聚,阻
礙氣行,也可導致氣滯證。
氣滯證的臨床表現以脹悶、疼痛為主,疼痛的基本
特徵為脹痛、竄痛或攻痛。辨證時要審症求因,確定定
位。如胃脘脹悶疼痛,噯腐吞酸,甚則厭食,大便臭如
敗卵,多由飲食不節,暴飲暴食,食物停滯胃脘所致;胸
悶嘆息,胸脅、乳房、少腹脹痛,是情志不暢、肝氣郁
結,經氣不利的表現;如項背強痛,伴有無□,惡風等
症,多因風寒侵襲肌表,足太陽膀胱經氣行不暢,不能
輸布津液以濡養絡脈所致。
血和津液屬陰主靜,其正常運行有賴於氣的推動。
氣行則血液暢行、津液布化。氣滯則血行不利,津液停
滯,形成氣滯血瘀、氣滯水停、氣滯痰凝和氣郁化火等
證。而血瘀、水停、痰凝又可反過來阻滯氣機,加重氣
滯。
氣滯證的治療以行氣為主,常用通氣散、五磨飲子
等。因氣滯證的病因病位比較復雜,臨床還應結合病位、
病性以及與其他病證的關系加減用葯。
7、這是肺癌嗎?幾率有多大?
這不是可能,是百分之百的肺癌!醫院忽視了,應該第一次就必須做病理活檢! 中草葯抗癌必須掌握中草葯的技巧,發展中葯特色的三大手段,提高患者生存質量採用心理疏導+葯物控制達到真正的標本治療以延長患者生命! 1 、整體治療和標本治療相結合 , 抑制癌細胞調節酸鹼度平衡而不傷正氣。 2 、持續治療以求全身陰陽的動態平衡,長久抑制癌細胞生長和轉移。 3 、調節機體的免疫,增強抵抗力,使機體達到免疫平衡。 研究認為,癌細胞是正常細胞在某些不良因素的長期作用下,出現的過度增生或異常分化而生成的新生物,在局部形成腫塊。一般治療癌細胞時往往採取創傷性治療模式,盲目追求瘤體的視覺消除和最大程度地殺滅癌細胞,殺滅癌細胞的同時也損傷了人體正常的細胞,患者常會出現身體虛弱、惡心嘔吐、發熱、食慾下降、疼痛、口乾舌燥、脫發、白細胞下降等症狀,無形中對機體造成極大的損傷,會導致癌細胞的擴散轉移甚至危及生命。 《中草葯特色》必須是專業醫師掌握, 不以損傷病人身體為代價進行治療,在抑殺癌細胞的同時,扶助正氣,提高免疫力和調節患者體質酸鹼度平衡,保護機體正常機能,改善病人臨床症狀,注重患者生存質量,增強病人和癌魔斗爭的信心。 希望天下所有癌症患者能度過難關!因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只要癌細胞消失了,內臟細胞還可以慢慢再生! 《野生中草葯》獨特配 方捐獻病友:核桃樹根1500克、重樓500克、半邊連500克、山海螺500克、玉簪花根500克、田七500克、野百合500克、冬蟲夏草500克、夏枯草1000克、守宮500克、紫金錠500克、犀角200克、靈芝500克、冬凌草500克、大蒜1000克、三白草1000克、黃葯子500克、八仙草1000克、鐵線蓮500克、九針子500克、甘草500克。土法加工:先用核桃樹根熬水把其他葯物侵泡七天曬干,加醋炒黃,磨粉,每天3次每次10克。從西醫角度講: 癌 、是正常人體細胞病變,產生不正常的細胞,隨後這種變異細胞無限復制,導致機體細胞最終全面崩潰。附方內含冬蟲夏草和九針子等葯物能夠切斷癌細胞的復制功能,也就是切斷癌細胞的分裂方式——微管蛋白合成,促使癌細胞體積逐暫縮小,在血管內形成永遠的抗癌細胞,從而提高人體的代謝功能。中醫認為:癌是正氣不足、氣滯、痰凝、血瘀日久引起的,中醫以為治療癌症要以「軟堅散結」為原則;通過:田七、重樓、玉簪花等等葯物根將硬結打散,可以延長患者生命,減輕患者痛苦,防止復發轉移,最終實現帶癌生存。 研究表明: ① 癌症不能在弱鹼性的人體中形成; ② 癌症只能在酸性身體中形成; ③ 如果你有癌症,說明身體是酸性的; ④ 癌症只能在一個酸性的身體擴展; ⑤ 如果你的身體變弱鹼性,癌症不能擴展; ⑥ 如果你能平衡你的身體PH值,讓你的身體轉變成弱鹼性,不管你得的是什麼癌症都有轉變和被治好; ⑦ 不管你的情況多麼糟糕,哪怕只能活6個月,如果你能轉變你的身體PH值到弱鹼性,你的癌症就不會擴展,就會好; ⑧ 不用擔心你的家族中你的媽媽、爸爸或任何人有癌症,只要你的身體是弱鹼性的,你不會得,如果你已經有了,它將會轉變; ⑨ 癌症都是酸性體液中生存的,沒別的。如果你的身體是酸的,你就會得癌症。如果是弱鹼的,你就不會得癌症。如果你已有了癌症,只要你能調整你身體的PH值到弱鹼性,癌症就會離你而去。
8、痰凝是什麼意思
氣滯痰凝證,中醫病證名。是指因憂思郁怒,肝旺侮土,脾失運化,痰濕內蘊,致氣滯痰凝所表現出來的局部腫塊,胸悶脅脹,苔薄膩,脈弦滑一類病證。本病證見於肉癭、癭癰、乳癆及瘰癧。
從中醫理論分析,痰凝血瘀是腫瘤病程中的重要病理產物,從而印證了「久病責痰,久病成瘀」的理論,表明脾虛濕盛、痰凝血瘀為腫瘤患者的基本病機。
(8)骨腫瘤痰凝氣滯擴展資料
《靈樞·營衛生會篇》指出:「壯者之氣血盛,其肌肉滑,氣道通,營衛之行,不失其常,故晝精而夜暝;老者之氣血衰,其肌肉枯,氣道澀,五臟之氣相博,其營氣衰少而衛氣內伐,故晝不精,夜不暝」。老年人氣血陰陽虧虛,氣虛血運不暢,體內氣血不通,久成瘀滯。
紫暗舌尤其是青紫舌,多見於肝膽惡性腫瘤,而肝癌的病理機制可能與瘀血關系更為密切。中醫學理論認為,隨著年齡增大,正氣愈虛,機體的防禦功能減弱,故易受致癌因素影響。
除去這一常見舌象,各類腫瘤也有其相對特徵性的舌象,比如,肺癌常見的舌象是齒痕舌、裂紋舌、剝脫兼膩苔。其中,齒痕舌為脾虛水濕不化的表現,裂紋舌則是津液匱乏的表現。
9、中醫認為什麼是腫瘤?
中醫看癌症主要證候及特徵
癌症以臟腑組織發生異常腫塊為其基本特徵(白血病為骨髓及其他造血組織中白細胞系列的數目與質量的異常增生)。腫塊的發生多責之於氣滯、痰凝、濕滯、瘀血、毒聚等相互糾結,日久積滯而成為有形之腫塊。癌症患者素體多虛,加之癌症病變耗傷人體之氣血津液,故中晚期患者多出現氣血虧虛、陰陽兩虛等病機轉變。主要的證候有如下幾種:
中醫看癌症氣滯
1.主要脈症病變臟腑或相應部位出現脹滿、疼痛,苔薄膩,脈弦。
2.證候特徵氣滯以脹滿、疼痛多為主要症狀,其疼痛為脹痛而非刺痛,部位可以遊走不定,時作時止。
中醫看癌症痰凝
1.主要脈症咳嗽咯痰,神昏,痰核,肢體關節疼痛,病變臟腑出現痞塊,苔白,脈滑。
2.證候特徵痰濁蘊肺表現為咳嗽咯痰,痰蒙神竅則見神昏譫語,痰滯肌肉筋骨而為痰核,痰阻經絡則見肢體關節疼痛,痰凝於臟腑或與濕聚、血瘀等相互糾結而成痞塊,腫塊質地不硬,可伴有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