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幫忙看下這段診斷意見!!!這個是什麼意思???(第三趾骨遠端囊性改變)
囊性病變 這個一般來說是良性的一種病變 有可能是囊腫 最好是能結合一下全身的檢查看看 問題不大的話 積極治療就可以了 比如 手術 介入 葯物 其餘的沒什麼從你發的檢查來看
2、人體有幾個器官
人體患急性炎症時,每立方毫米血液中的細胞數可能是: 16000個人體患甲狀腺腫或腫瘤是因為缺乏微量元素: 碘人體所需的鋅必須從食物中攝取,食物中含鋅量最高的是: 牡蠣人體散熱主要靠什麼來完成? 皮膚人體是對稱的嗎? 不是人體最先老化的部位是: 眼睛人體最先衰老的器官是: 胸腺人體最可能肥胖的部位是: 肚子人體最堅硬的物質是: 牙釉質人體最堅硬的部分是: 牙齒人體最大塊的肌肉是: 臀肌 人體最大的內分泌腺是: 甲狀腺人體最大的器官是: 皮膚人體最大的消化腺: 肝臟人體最大的細胞是: 卵細胞人體最大的肌肉是: 臀大肌人體最大的解毒器官是: 肝臟人體最小的一塊骨頭是: 耳朵人體最小的器官是: 甲狀旁腺人體最小的肌肉是: 鐙骨肌人體最靈活的關節是: 肩關節人體最硬的組織是: 牙齒人體最粗的血管是: 主動脈人體最能耐受缺氧的器官是: 腦人體最重要的器官是: 肝人體最長的器官是: 小腸人體最長的神經是: 坐骨神經人體最長的骨是: 股骨人體有多少個脊椎骨? 33人體有多少根肋骨? 24人體有多少塊骨骼? 206人體本身能生成銅嗎? 不能人體每日平均流失多少毫升的水分? 3000人體氣管和支氣管的內表面是: 纖毛上皮人體水份約占體重的: 70%人體汗腺分布最多的部位是: 手掌和腳底人體消化道中最長的器官是: 小腸人體熱量源於主食的比例約為: 60%-70%人體熱量的最大供給源是: 糖人體生命中最重要的物質是: 蛋白質人體的DNA上帶有遺傳信息嗎? 帶有人體的發育是從一個細胞開始的,這個細胞是: 受精卵人體的各個部位有不同的溫度,請問以下哪個部位的溫度最高? 大腦人體的器官能分泌各種各樣的體液,分泌膽汁的是哪個器官呢? 肝臟人體的安全電壓是多少? 不高於36V人體的平均體表面積大約是多少? 2平方米 人體的平衡感受器在: 內耳人體的心肌是終生跳動永不休息的嗎? 不是人體的毛發、皮脂腺、汗腺和指甲等都屬於: 皮膚的衍生物人體的白細胞是不是白色的? 不是人體的第一次心跳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胚胎發育到第3星期人體的肉體骨養份由炭與水構成,其比例是: 3:7人體的肌肉共有多少塊? 600多塊人體的血液為什麼是紅色的? 紅細胞含紅色的血紅素人體的血管有幾種? 3種人體的身高與哪一種最有主要的關系? 遺傳人體的部位中,皮膚最薄的地方是? 眼瞼人體皮膚的哪一層對保持體溫起著最重要的作用? 皮下脂肪人體細胞有多少條染色體? 46條人體缺乏碘是造成什麼疾病? 甲狀腺腫人體缺乏維生素A可引起下列哪種明顯的疾病? 角膜軟化症人體缺乏維生素C會導致: 壞血症人體缺少什麼會造成甲狀腺腫大? 碘人體缺少哪種元素會造成甲狀腺腫大? 碘人體缺少哪種微量元素會造成甲狀腺腫大? 碘人體肌肉劇烈運動時會有酸痛感,引起這種感覺的物質是: 乳酸人體肌肉由三種類型,胃腸蠕動、呼吸、循環等活動都依靠: 平滑肌人體肌肉的胃腸蠕動、呼吸、循環等活動都依靠: 平滑肌 人體能直接消化利用纖維素。 錯人體營養的基本組成是: 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礦物質人體運動系統包括骨、骨連接和骨骼肌三部分,運動系約占成人體重的: 60%人體通常可以自製哪種所需的維生素? 維生素E人體隨尿液排出的尿素,是下列哪種物質的代謝最終產物? 蛋白質人體感染「SARS」病毒後,會導致患者肺部組織纖維化,進而危及患者生命,那麼導致患者肺部纖維化最直接的原因是: 人體免疫系統的防衛反應
3、這種病是否可以治癒
文章很長,但為了自己的媽媽請你仔細認真閱讀
骨細胞、骨質細胞、髓質細胞(血管和神經)發生了壞死,致骨組織營養中斷或嚴重不足,使骨的代謝障礙,局部骨組織失去了營養,即為骨壞死。
骨壞死原則上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由於細菌感染所致的骨壞死,如:骨髓炎、骨結核、化膿性關節炎等。另一類是因缺血造成的骨壞死,如外傷、飲酒、激素葯、寒濕、肝腎虧虛、骨質疏鬆、扁平髖、脊髓異常空洞症等導致的骨壞死。人體任何部位都可能發生骨壞死,臨床以手舟骨、足舟骨、距骨、肱骨頭、肋骨、髕骨、鎖骨、股骨頭為多見,尤以股骨頭發生率最高。骨壞死發生在股骨頭部位,就叫股骨頭壞死。 人體任何部位都可能發生骨壞死,而股骨頭壞死最多見,其主要原因:
第一是負重大。髖關節是人體最大的關節,它支撐著整個軀乾的重力,頭與臼壓力自然也就大。長期保持這種較大的壓力,容易造成結構上的損傷變形,骨小梁中斷、骨折,影響局部的血液循環。
其次是髖關節的活動范圍僅次肩關節,伸屈、內收、外展、旋轉等,能完成多方向運動。因此,損傷的機會也增加。
西醫認為形成骨壞死的病因有哪些?
臨床上我科專家將其劃分為肯定性病因與可能性病因。肯定性病因是部分病因關系是清楚的並被臨床骨科醫師所接受的,包括以下幾種:
① 外傷 股骨頸骨折、扭傷、摔傷、髖關節脫位、髖臼發育不全易發生股骨頭壞死,其發生的時間,一般認為絕大多數在骨折後1-5年,最早可以在傷後2-3個月出現,發生率一般在75%-95%,骨折手術後大部分均可發生骨壞死。髖部損傷(包括髖關節脫位、股骨頸骨折、轉子骨折等)直接影響局部的血運供給,尤其是股骨頭的供血不足,而超過24小時未整復的骨折脫位,股骨頭會100%發生壞死。
② 激素類葯物 長期大量使用腎上腺皮質類固醇(如:強的松、地塞米松之類),均可造成骨質疏鬆、動脈血管阻塞,使骨細胞、骨髓細胞、骨髓細胞逐漸發生壞死。
③ 風濕 一般多發生於氣候寒冷潮濕地區,在我國普遍存在,華南較少,往北逐漸增多,常與強直性脊性炎和類風濕性關節炎合並。
④ 骨質疏鬆 因骨組織的內部結構發生改變,骨小梁部分變性,骨的血液循環受阻,易致股骨頭壞死。
⑤ 高血脂症 血液中脂質的成分過高、血中脂質包括膽固醇,甘油三脂和磷脂。由於血中脂類成分增高,血液本身的粘稠度必然增加,流速減慢,從而開成小栓子而堵塞小動脈和小靜脈,導致骨壞死。
⑥ 慢性酒精中毒 長期大量飲酒可導致許多並發症如:A脂質代謝紊亂;B脂肪肝和高脂血症;C局部血管炎;D骨質疏鬆,以上幾種病理變化皆是導致骨壞死的罪魁禍首。
⑦ 減壓病(如潛水員、沉箱工人、飛行人員等)由於環境壓力改變,減壓不當,即減壓速度過快,幅度過大,以致減壓前已溶解於體內氣體(主要是惰性氣體氮)脫離溶解狀態,形成氣泡而栓塞脈管和或壓迫組織所引起。
⑧ 髖臼先天性發育不良及扁平髖,由於髖臼發育不良,頭臼不對稱,使股骨應力分布異常,長期作用導致髖臼壞死。
⑨ 骨營養不良 因長期飲食不佳,體內鈣、磷的攝入量不足,不能滿足骨組織的新陳代謝,生長發育等,易致循環受阻,股骨頭因供血不足,可發生壞死。
可能性病因是這些病因可能與以後骨壞死的某一過程有聯系或者在某種特殊的疾病中增加發病率,但尚未得到證實。包括:①痛風;②高尿酸血症;③靜脈疾患;④妊娠;⑤發育不良;⑥脂代謝失調;⑦結締組織疾病;⑧骨軟化等。
中醫將骨壞死的病因病機分為哪幾種?
我科博士科研專家組經多年臨床實踐經驗將骨壞死病因病機分為以下幾種:
① 肝腎不足:先天之本在於腎,腎藏精、生髓、主骨,若先天稟賦不足,腎精虧虛,腎氣不足,則骨失所養;筋骨不堅,或為各種先天畸形。肝與腎同源,主脈,腎氣既虧,肝亦不足,故臨床上常筋骨病症並見,而表現為筋骨同病。
② 氣血虧虛:脾胃為後天之本,主運化水谷而為氣血化生之源。脾胃失運化,則水谷精微不能化生氣血以充養機體,同時先天之精亦得不到後天之精的補充,腎陽虧虛,不能溫煦、推動脾胃運化,二者相互影響,益加虧虛,遇有各種誘因,則易發為骨壞死。
③ 外感六淫:寒為陰邪,易傷陽氣,陽氣既傷,則氣血失於鼓動而運行遲滯,終致瘀阻不通;同時,陽氣一虛,筋脈也失去溫煦而拘攣不舒,陽虛陰無以化生,骨失所養,而漸骨枯髓減,發為本病。
④ 情志因素:七情太過,臟腑功能失調,腑經絡的功能紊亂,氣血運行失常,人體的陰陽失去平衡協調,並導致疾病的發生。
⑤ 飲食所傷:過食肥甘厚味,釀濕化痰生熱。濕熱內蘊,消灼陰津,致使骨髓失充,發為骨痿、骨蝕。
⑥ 各種損傷:包括勞逸失度、髖部創傷、傷後失治、誤治。使髖部氣血運行失暢而瘀阻,經脈不通,骨失所養而為患;髖部遭受外傷後,該處機理因之虧虛,易感風寒濕熱燥邪,閉髖部筋脈而痹。
⑦ 痰濁阻滯:身體肥胖之人,氣虛濕盛,或過食肥甘味,或長期大量飲食飲酒,均可化濕生痰。痰既生成,隨氣而行,無處不至,如阻於髖部經脈,則該處筋骨失養,骨枯髓空而為病。
⑧ 血瘀不通:髖部跌撲扭挫,骨斷筋傷,手術創傷,都可引起血行遲滯而為瘀血。瘀血形成以後,反過來又成為致病因素,進一步阻滯經脈,使氣血不能化生,筋骨失去氣血榮養,遂變生本病。
⑨ 葯物濫用:長期應用激素,能引起氣虛血滯,傷陰傷陽或脾腎陽虛,導致筋骨,失養,發為本病。
股骨頭壞死有哪些臨床表現?
(1)疼痛:疼痛部位可在髖關節周圍,大腿內側、前側、外側或膝部,開始為隱痛、鈍痛、間歇痛,特別是活動多了疼痛加重,休息可緩解或減輕,也有呈持續性疼痛的。到晚期,行走活動後加重,動則即痛,靜則痛止。
(2)跛行:導致跛行的原因有疼痛,髖關節功能受限。疼痛跛行的特點是患肢不敢負重踩地,患側足部剛一踏地便立即抬起,即健足落地重而時間長,患足落地輕而時間短,功能受限。跛行的特點除疼痛、患肢短縮,最主要的表現是患髖內收。患側膝關節緊緊向健側靠攏,甚至兩膝之間相互摩擦。
(3)髖關節功能障礙,主要表現為:外展、內收前屈後伸困難、下蹲困難,不敢盤腿,關節僵硬,抬腿不靈活。
(4)患肢短縮,肌肉萎縮。
股骨頭壞死的早期信號與病因?
骨壞死病的早期信號和病因,主要有以下幾點要引起注意:
(1)髖病膝痛,又稱異位性疼痛,是早期股骨頭缺血症狀的主要表現,因其「遠」離髖關節常被忽視,易被誤診關節炎或關節損傷,實則是股骨頭壞死的相關的放射症狀。這種疼痛可因勞累、外傷、大量飲酒、過度活動、上下樓梯等誘因而明顯。
(2)3-10歲的兒童,發病前有輕微外傷或上感史。突然發病,患兒指膝關節及大腿內偵痛,幾天後轉為髖痛,後引起跛行,體溫不高和低熱,髖關節有壓痛,患髖維持於微屈、內收位,髖關節內旋、外展活動明顯受限,患側髖關節照片對比,骨骺及軟骨面不光滑。
(3)皮膚疾病(如牛皮癬、多形性紅斑症等)使用類固醇葯物治療的患者,可使成骨細胞的骨膠質合成減慢,阻礙前成骨細胞向成骨細胞轉變,影9向鈣從腸道的吸收,發生骨質疏鬆,外傷後可發生骨骼的細微骨折,對抗力減低,引起骨質壓縮或塌陷。因壓縮髓細胞和毛細血管,血運受阻可導致骨壞死,若發生在股骨頭則為股骨頭壞死。當你發現走路時跛行,休息後減輕,下坐時有髖部不適或酸困感覺時,多數提示應警惕本病。
(4)長期過量飲酒後出現的高血脂症,目前日益增多。據統計,男士每日飲酒量超過250克(半市斤)以上,會出現血中游離脂酸升高,能夠發生骨內血管栓塞,最後導致骨壞死。早期感覺髖膝痛,以夜間或勞累後尤甚,有時覺大腿內側或膝關節痛,多診為風濕病。這種異常感覺,就是早期"髖關節冠心病",延誤治療會造成難以補救的殘疾後遺症。
(5)無聲的疾病。指骨組織細胞減少,起負荷作用的髖骨質結構疏鬆,骨的物理強度減弱,因反復發生微小骨折而造成骨缺血,因自身並不知道,數年後才有症狀發生,故稱為「無聲的疾病」。城市老年人發病率高於農村老年人。髖關節易發,生股骨不完全性骨折,早期患者也不易發現,走路過久,僅感酸困無力或跛行、大腿肌肉逐漸萎縮變細。這些異常現象,提示「髖關節冠心病」即將發生。預防勝於治療。注意在飲食中補充足夠的蛋白質、維生素D和鈣,常吃蝦米、小魚和螃蟹,對強筋壯骨有奇效。
如何判斷自己患有早期股骨頭壞死病?
股骨頭壞死症,最早出現的症狀是髖關節酸、困,有時呈間斷性疼痛。這是本病的主要症狀。引起髖 關節疼痛的原因很多,外傷、髖關節脫位、退行性病變、炎症、腫瘤、腰椎疾患及內科、皮膚科疾病等, '都可以引起髖關節的疼痛。股骨頭壞死症僅是諸多引起髖關節疼痛的一種,股骨頭壞死症作為一種獨立 的疾病,有它自己的特殊性。
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自我檢查,判斷自己是否患有股骨頭壞死症:
(1)髖關節疼痛向腹股溝區或臀後側、外側或膝內側放射。
(2)髖關節僵硬、無力、活動受限,抬腿不靈活,早期出現的症狀是盤腿或向外撇腿以及下蹲困難。
(3)跛行:即走起路來患肢不敢用力負重,象踮腳樣走路。
(4)骨折、脫位或髖關節扭傷癒合後,又逐漸或突然出現髖部間歇性或持續性疼痛。行走活動後加重, 有時為休息痛,疼痛多為針刺樣或酸痛,並出現上述反應。
(5)長期或短期大量使用激素或經常酗酒者出現髖關節疼痛,多為隱痛、鈍痛,常位於腹股溝,活動時 明顯,休息後減輕。
(6)寒濕:天氣寒冷時,髖關節酸困、疼痛加重,功能受限。
(7)炎症:感冒發燒時,血沉加快,白血球升高,患側髖關節則疼痛加重。
出現了上述情況者,就有可能患有股骨頭壞死症,需到醫院確診。
股骨頭壞死早期和晚期疼痛的表現有哪些?
股骨頭壞死最先出現的自覺症狀就是疼痛,疼痛的部位是髖關節周圍、大腿內側、前側或膝部。早期 疼痛開始為隱痛、鈍痛、間歇痛,活動多了疼痛加重,休息可以緩解或減輕。但也有呈持續性疼痛的,不 管是勞累還是休息,甚至躺在床上也痛。而且,疼痛逐漸加重。此時在X線上雖然沒有明顯的形態異常改 變,但是髖關節已有不同程度的功能受限。比如病人患側髖關節外展、旋轉受限,下蹲不到位等等。
到了晚期,股骨頭塌陷、碎裂、變形,有的可造成髖關節半脫位,此時的疼痛與髖關節活動、負重有 直接關系。活動時關節內因骨性磨擦而疼痛,靜止時頭臼之間不發生磨擦,疼痛也就不明顯了。所以說, 行走、活動疼痛加重,動則即痛,靜則痛止或減輕。
總之,早期是以疼痛為主,伴有功能受限;晚期以功能障礙為主,伴有疼痛。
股骨頭壞死的檢查方法有哪些?
①患者朋友,當你感到髖關節疼痛時,不要亂用葯,先觀察幾天,然後到醫院咨詢。
②自我感到疼痛加重時,可深壓疼痛部位做一下「4」字征試驗,若是陽性,證明為有病變。
③自我做一下髖關節功能試驗,如髖關節外展、骨收、屈曲等,有無股內肌痙攣、疼痛。
④早期可作ECT或者做磁共振檢查,一般早期缺血都能診斷出來。
⑤中期和晚期做放射檢查就可以明確診斷出來。
股骨頭壞死治癒後會再復發嗎?
股骨頭壞死治癒後一般不復發,但是,如果治癒後,又有以下情況發性,仍可能發生股骨頭壞死:
①嚴重創傷;
②激素葯物長期使用;
③寒濕因素;
④大量飲酒等。
這些誘發因素的長期存在,都易導致股骨頭壞死。因此在生活中要避免這些情況。
如何預防股骨頭壞死?
股骨頭壞死症的發生是可以預防的。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一般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加強髖部的自我保護意識。
(2)走路時要腳下留神、避免摔跤,若滑倒時盡量不要讓臀部著地。冬季在冰雪地行走時,要注意鞋底 防滑。
(3)在體育活動之前,要充分做好髖部的准備活動,以感覺自身發熱、四肢靈活為度。
(4)在扛、背重物時,要避免髖部扭傷,盡量不要干過重的活。幹活時要注意地面平整。
(5)髖部若受傷後應及時治療,切不可在病傷未愈情況下過多行走,以免反復損傷髖關節。
股骨頭壞死有哪些治療方法?
(1)局部介入法為世界領先技術,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快速恢復局部血液供給,使骨壞死快速吸收,新生骨迅速長成,具有療程短、見效快之明顯優勢,無論是從X線片中或是患者自覺症狀均在短期內可見到明顯好轉。
(2)內服有效方葯為博士科研組會診的辯證用葯,具有療效佳,修復快,在全國已成為人人皆知的有效治療方法。
(3)外用葯物治療,採用博士科研組研製的外貼膏葯,促使局部血管壁擴張,活血化瘀,疏通經絡,消炎止痛。
(4)為便壞死骨塊快速吸收,可適當先用無任何毒副作用的西葯對症治療。
(5)按摩療法,可減輕局部疼痛、疏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改善髖關節功能。
(6)針灸療法,疏通經絡,改善局部血液循環,解除部分疼痛。
(7)葯敷、理療熏蒸等輔助治療,可改善部分症狀。
(8)不負重治療,行走、站立使用雙拐杖和施行床頭牽引。
(9)食療,多吃含鈣、磷適當的高蛋白、低脂肪食物。合理搭配飲食。
(10)心療,保持樂觀的心態,積極配合治療,增強信心,爭取早日戰勝疾病。
(11)手術治療,對於IV期股骨頭壞死患者已出現各種並發症或經保守治療已無法逆轉者,可根據病情選擇手術方案。
早、中、晚期股骨頭壞死都可用局部直接介入法嗎?
在大量臨床中觀察,經局部直接介入法治療的股骨頭壞死患者,X線、CT、核磁共振片,好轉明顯優於其它單獨只用中葯內服及外貼治療的患者,其功能恢復也明顯增快。但以上這些必須要求患肢不負重。該介入法不僅受到大量患者的好評,而且還獲得多次國內及國際論文大獎。也為骨科同行們提供了局部介入法可治癒骨壞死的依據。
該先進療法適合於各期骨壞死,尤對股骨頭壞死療效奇佳,股骨頭壞死患者在我科經系統的治療後,有的患者40天之內,自我感覺疼痛減輕和功能上活動有好轉,一個療程拍片,CT、X線、核磁片上有所改善,80天後疼痛基本消失,肢體功能基本,一般I期半年,II期10個月左右,III期1年以上,IV期15個月以上。臨床治癒標準是活動功能正常,疼痛消失。
4、中老年人保健
建議多打太極拳,釣魚或者散步、游泳,多進行舒緩的體育運動,鍛煉身體;來
另外建議進行食補,多注意補充鈣質,服用液體鈣軟膠囊是老年人補充鈣質最有效的途徑;您的眼自睛有些花了,可以適量補充胡蘿卜素,平時也可以多吃一些動物肝臟;您感覺渾身沒勁,是由於進入了中老年階段人體的免疫力和體力衰退,建議您多服用海豹油,魚油卵磷脂等保健食品
推薦給你一個直銷網站 可以參考一下 http://www.zgbjspw.com
5、骨頭科學知識
相關知識
骨(bone)主要由骨組織(包括骨細胞、膠原纖維和基質等)構成,成人有206塊骨。骨有新陳代謝活動和生長發育過程,外傷後有修復再生能力,所以骨是一種器官。按其在體內的部位可分為軀干骨、顱骨和四肢骨。前二者統稱為中軸骨,四肢骨包括上肢骨和下肢骨。
組織結構
骨組織(osseous tissue)由數種細胞成分和大量鈣化的細胞間質組成。
骨的形態
形態和功能是互相制約的,由於功能的不同,骨有不同的形態。基本可分為四類:長骨、短骨、扁骨和不規則骨。
1 長骨long bone呈長管狀,分布於四肢,適應支持體重、移動身體和進行勞動的運動,在運動中起杠桿作用。長骨有一體和兩端。體又名骨幹,骨質緻密,骨幹內的空腔稱為骨髓腔,內含骨髓;在體的一定部位有血管出入的滋養孔。端又名骺,較膨大並具有光滑的關節面,由關節軟骨覆蓋。
小兒長骨的骨幹與骺之間夾有一層 軟骨,稱骺軟骨。骺軟骨能不斷增生,又不斷骨化,使骨的長度增長。成年後骺軟骨骨化,原骺軟骨處留有一線狀痕跡,稱骺線。
2 短骨short bone一般呈立方形,多成群地連接存在,位於既承受重量又運動復雜的部位,如腕骨和跗骨。
3 扁骨(falt bone)呈板狀,分布於頭、胸等處。常構成骨性腔的壁,對腔內器官有保護作用,如顱蓋骨保護腦,胸骨和肋骨保護心肺等。
4 不規則骨 irregular bone 形態不規則,如椎骨。有些不規則骨,內有含氣的腔,稱含氣骨,如位於鼻腔周圍的上頜骨和篩骨等,發音時能起共鳴作用,並能減輕骨的重量。
骨基質
骨的鈣化細胞間質又稱骨基質(bone matrix),由有機
骨
成分和無機成分構成。
(l)有機成分:包括膠原纖維和無定形基質,約占骨乾重的35%,是由骨細胞分泌形成的。有機成分的95%是膠原纖維(骨膠纖維),主要由I型膠原蛋白構成,還有少量V型膠原蛋白。無定形基質的含量只佔5%,呈凝膠狀,化學成分為糖胺多糖和蛋白質的復合物。糖胺多糖包括硫酸軟骨素、硫酸角質素和透明質酸等。而蛋白質成分中有些具有特殊作用,如骨粘連蛋白可將骨的無機成分與骨膠原蛋白結合起來;而骨鈣蛋白(osteocalcin)是與鈣結合的蛋白質,其作用與骨的鈣化及鈣的運輸有關。有機成分使骨具有韌性。
(2)無機成分:主要為鈣鹽,又稱骨鹽(bone salt),約占骨乾重的65%。主要成分是羥基磷灰石結晶[hydroxyapatite crystal,Ca10(PO4)6(OH)2],電鏡下,結晶體為細針狀,長約10~20nm,它們緊密而有規律地沿著膠原纖維的長軸排列。骨鹽一旦與有機成分結合後,骨基質則十分堅硬,以適應其支持功能。
成熟骨組織的骨基質均以骨板的形式存在,即膠原纖維平行排列成層並借無定形基質粘合在一起,其上有骨鹽沉積,形成薄板狀結構,稱為骨板(bone lamella)。同一層骨板內的膠原纖維平行排列,相鄰兩層骨板內的纖維方向互相垂直,如同多層木質膠合板一樣,這種結構形式,能承受多方壓力,增強了骨的支持力。
由骨板逐層排列而成的骨組織稱為板層骨。成人的骨組織幾乎都是板層骨。按照骨板的排列形式和空間結構不同而分為骨松質和骨密質。骨松質構成扁骨的板障和長骨骨骺的大部分;骨密質構成扁骨的皮質、長骨骨乾的大部分和骨髓的表層。
細胞成分
骨組織的細胞成分包括骨祖細胞、成骨細胞、骨細胞和破骨細胞。只有骨細胞存在於骨組織內,其他三種細胞均位於骨組織的邊緣。
(1)骨細胞(osteocyte):骨細胞為扁橢圓形多突起的細胞,核亦扁圓、染色深。胞質弱嗜鹼性。電鏡下,胞質內有少量溶酶體、線粒體和粗面內質網,高爾基復合體亦不發達。骨細胞夾在相鄰兩層骨板間或分散排列於骨板內。相鄰骨細胞的突起之間有縫隙連接。在骨基質中,骨細胞胞體所佔據的橢圓形小腔,稱為骨陷窩(bone lacun),其突起所在的空間稱骨小管(bone canaliculi)。相鄰的骨陷窩借骨小管彼此通連。骨陷窩和骨小管內均含有組織液,骨細胞從中
(2)骨祖細胞(osteoprogenitor cell):骨原細胞是骨組織中的幹細胞。細胞呈梭形,胞體小,核卵圓形,胞質少呈弱嗜鹼性。骨原細胞存在於骨外膜及骨內膜的內層及中央管內,靠近骨基質面。在骨的生長發育時期,或成年後骨的改建或骨組織修復過程中,它可分裂增殖並分化為成骨細胞。
(3)成骨細胞(osteoblast):成骨細胞由骨原細胞分化而來,比骨原細胞體大,呈矮柱狀或立方形,並帶有小突起。核大而圓、核仁清楚。胞質嗜鹼性,含有豐富的鹼性磷酸酶。電鏡下,胞質內有大量的粗面內質網、游離核糖體和發達的高爾基復合體,線粒體亦較多。當骨生長和再生時,成骨細胞於骨組織表面排列成規則的一層,並向周圍分泌基質和纖維,將自身包理於其中,形成類骨質(osteoid),有骨鹽沉積後則變為骨組織,成骨細胞則成熟為骨細胞。
成骨細胞以頂質分泌的方式向類骨質內釋放有膜包裹的小泡,稱為基質小泡(matrix vesicle),其直徑約 0.1μm。小泡膜上有大量的鹼性磷酸酶和ATP酶,泡內含有磷脂和小的鈣鹽結晶。通常認為,基質小泡是類骨質鈣化的重要結構。醫學研究認為,成骨細胞能向基質中分泌骨鈣蛋白。
(4)破骨細胞(osteoclast):破骨細胞是一種多核的大細胞,直徑可達100μm,可有2~50個核,胞質嗜酸性強。其數量遠比成骨細胞少。多位於骨組織被吸收部位所形成的陷窩內。電鏡下,破骨細胞靠近骨組織一面有許多高而密集的微絨毛,形成皺褶緣(ruffled border),其基部的胞質內含有大量的溶酶體和吞飲小泡,泡內含有小的鈣鹽結晶及溶解的有機成分。皺褶緣周圍有一環形的胞質區,其中只含微絲,其他細胞器很少,稱為亮區(clear zone)亮區的細胞膜平整,緊貼於骨組織表面,恰似一道圍牆在皺褶緣周圍,使其封閉的皺褶緣處形成一個微環境。破骨細胞可向其中釋放多種蛋白酶、碳酸酐酶和乳酸等,溶解骨組織。醫學研究認為,破骨細胞是由多個單核細胞融合而成。
構造
骨的構造
骨由骨膜、骨質和骨髓構成,此外還有豐富的血管和神經分布。
1. 骨膜(periosteum)分骨外膜和骨內膜。骨外膜分兩層,外層為纖維層,有營養和保護作用。內層為成骨層,參與骨的生長和修補。故骨外膜受損,骨不易癒合。在肌肉和韌帶附著處,骨外膜顯著增厚。骨內膜(endosteum)主要襯附於骨髓腔面以及骨小梁表面。
2. 骨質 是骨的主要成分,由骨組織構成,分骨密質和骨松質。骨密質(compact bone)分布在骨的表面,厚而緻密,由緊密排列的骨板構成,抗壓、抗扭力強。骨松質(spongy bone)位於骨內部,由針狀或片狀的骨小梁組成,骨小梁按重力方向和肌肉牽引的張力方向排列。這兩種排列方式,使骨以最經濟的材料,達到最大的堅固性和輕便性。頭骨內、外骨板之間的松質稱板障(diploe)。
3. 骨髓(bone marrow) 位於長骨的骨髓腔和骨松質的間隙內,由造血細胞和網狀結締組織構成。分為紅骨髓和黃骨髓兩種。幼畜的骨髓均為紅骨髓(red bone marrow),其內含大量不同發育階段的紅細胞及其他幼稚型的血細胞,故呈紅色,具有造血功能;在青春期,骨髓腔內既有紅骨髓(red bone marrow)又有黃骨髓(yellow bone marrow);成年後骨髓腔中的紅骨髓逐漸發生脂肪沉積,呈黃色,轉為黃骨髓(yellow bone marrow)失去造血能力。大量失血後,黃骨髓可以逆轉為紅骨髓,再次執行造血功能。骨松質中的紅骨髓一直具有造血功能。
4.血管和神經 骨有豐富的血管和神經,主要分布在骨膜。骨表面有肉眼明顯可見的小孔,分布於骨質的血管由此出入。分布於骨的神經主要是血管的運動神經和骨膜的感覺神經。
表面形態及名稱
骨表面附著骨骼肌,有血管神經通過,骨與骨之間以多種方式形成關節,故在骨的表面形成多種結構。這些結構都有一定的名稱,且有一定的規律可循。
1.供肌肉和韌帶附著的突起 ⑴突(process):為骨表面突然高起的部分;⑵棘(spine):為頂端尖銳的突起;⑶結節(tuber)或小結節(tubercle):為粗糙而較高的突起;⑷粗隆(tuberosity):為粗糙而較平的突起;⑸嵴(crest):為邊緣薄的長隆起;⑹線(line):為低而細長的隆起。另外還有其它一些名稱,如轉子(trochanter)、隆起(eminence)等。
2.骨表面的凹陷按大小和形態分別稱為窩(fossa)、凹(fovea)或小凹(foveala)、溝(sulcus)和壓跡(impression)等。
3.骨內的空腔骨內的腔洞稱腔(cavity)、竇(sinus)或房(antrum),小的稱小房(cellules),長形的稱管(canal)或道(meatus),腔或管的開口稱口(aperture)或孔(foramen),不整齊的口稱裂孔(hiatus)。
4.關節面及其周圍的結構⑴頭(head):為球形的關節面;⑵滑車(trochlea):為滑車狀的關節面;⑶髁(condyle):為圓柱狀的關節面。髁附近非關節面的突起稱上髁(epicondyle)。
骨的構造:骨質,分為骨密質骨松質兩種,骨密質構成外層,骨松質有許多片狀和桿狀的骨小梁交織成網,呈海綿狀,骨松質分布於外部。
骨膜:骨膜由緻密結締組織構成,包裹除關節面以外的整個骨面,骨膜內含有豐富的血管和神經,故感覺敏銳,並對骨的生長和營養有重要作用。
骨髓:充填於長骨骨髓腔及骨松質腔隙里,分為紅骨髓和黃骨髓
在骨的關節面上,有透明軟骨構成的關節軟骨覆蓋,具有減少摩擦,增強關節靈活性的作用
化學與物理特性
新鮮骨呈乳白色或粉紅色,乾燥的骨輕而白。骨是體內最堅硬的組織,能承受很大的壓力和張力,並富有彈性。骨的這種物理特性不僅取決於骨的形態和內部結構,還與骨的化學成分有密切關系。骨由有機物和無機物構成,有機物決定其彈性,無機物決定其硬度。有機物的主要成分有膠原纖維、骨粘蛋白和硫酸軟骨素。如用稀鹽酸脫去骨中的無機物,則骨變得柔軟而易彎曲。骨中的無機物又稱骨鹽,主要成分有磷酸鈣和碳酸鈣等,它們以羥磷灰石[Ca5(PO4)3OH]和無定形的膠體磷酸鈣等形式分布於有機物中。如將骨煅燒除去有機物,則骨發脆易碎。骨中的有機物與無機物的含量比例不是一成不變的。成年人骨含有2/3的無機物和1/3的有機物,幼年時有機物含量高,而老年人則相反,易發生骨折。妊娠和泌乳婦女,由於胎兒發育和泌乳的需要,在食物調配不當時,易發生軟骨病。為了預防軟骨症,應注意食物的調配。
生長發育
骨起源於胚胎時期的間充質。在胚胎期,有兩種成骨方式,一種是由胚性結締組織膜演變成骨組織,稱膜化骨,如面骨等扁骨的成骨方式;另一種是先形成軟骨,在軟骨的基礎上形成骨組織,稱軟骨化骨,如四肢的長骨。
膜化骨
在膜的一定部位開始形成骨化點,骨化點的間充質細胞大量繁殖,並分化為成骨細胞,周圍血管增多,在成骨細胞的活動下,產生纖維和基質,形成類骨質,次後鈣鹽沉積,成骨細胞被埋入鈣化的基質中而成為骨細胞。上述過程從骨化點逐漸向四周放射擴展,形成骨小梁,骨小梁交織成網狀,形成骨松質。在新生骨質外面的結締組織形成骨膜,骨膜下面的成骨細胞不斷產生新的骨質,使骨逐漸加厚。同時已經形成的骨質又不斷的被破骨細胞破壞而被重吸收。這樣,骨的外形和內部結構隨著其機能及周圍環境的改變而不斷的進行改建。如頂骨在發育的過程中,隨著腦的不斷發育增大,頂骨表層的骨小梁逐漸增多,但顱腔面的骨小梁不斷的被破壞和重吸收,通過這種發育和改建過程,顱腔的體積不斷增大,以適應腦的生長發育。
軟骨化骨
在胚胎的早期,由間充質先形成透明軟骨原基,這時的軟骨已具有成年骨的雛形,外被軟骨膜,並不斷生長,達到一定體積後,在軟骨中部出現初級骨化中心,在成骨細胞活動下鈣鹽沉積,形成骨質。與此同時,軟骨膜內層的細胞分化為成骨細胞,在骨表面形成一薄層骨質,稱為骨領。此時骨領表面的軟骨膜也轉化成骨膜,骨膜內層的成骨細胞不斷形成新骨質,使骨加粗。同時,隨著血管的長入,原來由初級骨化中心形成的骨質被破骨細胞破壞吸收,形成骨髓腔。由於成骨細胞的成骨作用和破骨細胞的破骨活動,使得骨越來越粗,骨髓腔越來越大。隨後,在軟骨原基兩骨端的中心也出現次級(骺)骨化中心,同樣經過造骨與破骨的復雜過程形成骺的骨松質,但在成年前,在骨骺與骨幹之間仍保留一層軟骨,即骺軟骨。它不斷分裂,其骨乾麵的軟骨不斷骨化,從而使骨幹不斷加長。接近成年期,骺軟骨的增生減弱,最後停止分裂,骺軟骨消失,骨乾和骨骺結合成一個整體,在原來骺軟骨處留有痕跡稱骺線,這時骨的長度不再增加,骺端關節面存留的薄層軟骨終生不骨化,成為關節軟骨。
骨的基本形態是由遺傳因子決定的,但骨在生長發育的過程中,體內、外環境均對其形態結構產生一定的影響。影響骨生長發育的因素有神經、內分泌、維生素、營養、物理化學因素、疾病等。神經系統調節骨的營養過程,功能加強時促進骨質增生,骨堅韌粗壯,反之,骨質變得疏鬆。激素對骨的生長發育有很大的影響,如人成年以前,垂體生長激素分泌亢進可促使骨快速過度生長形成巨人症,分泌不足則導致骨發育停滯成為侏儒。老年人常因激素水平下降,影響鈣、磷的吸收和沉積,骨質出現多孔性,骨組織總量減少,出現骨質疏鬆症。主要由脂肪細胞分泌的leptin影響骨和軟骨的形成。維生素D促進腸道對鈣、磷的吸收,缺乏時體內鈣、磷減少,影響骨的鈣化,在幼齡動物造成佝僂病。維生素A調節成骨細胞和破骨細胞的作用,保持骨的正常生長。加強鍛煉可使骨正常發育,腫瘤等對骨的長期不正常壓迫,可引起骨的變形。
常見骨病
骨質增生
骨質增生,又稱增生性關節炎,中醫稱「骨痹」、「骨痛」,是
骨
常見的慢性關節病。發生本病的外因多為跌打折,整復不良或膝足畸形,脊柱側彎等因素。內因是風寒濕邪,阻塞經絡,肝腎虧虛,氣滯血瘀所致。骨質增生不危及生命,但病程甚長,痛苦連綿,民間不乏治癒良方。
骨壞死
好多人對什麼是骨壞死都不是太過了解,有些人只認為骨壞死就是股骨頭壞死,其實不然,股骨頭壞死只是其中一種病症,而所謂的骨壞死,是指人體骨骼活組織成份壞死。祖國醫學把骨壞死稱之為骨蝕症。人體很多部位,例如:腕骨、月骨、脛骨結節、跖骨、足舟骨、跟骨、股骨都會引起骨壞死,骨壞死的原因很多,在臨床常以股骨頭壞死最多見,大都注重介紹股骨頭壞死的原因、症狀、治療、鍛練、預防為主。而對於骨壞死,人體在任何部位都有可能發生,僅就缺血性壞死已經發現40餘處,而股骨頭壞死發生率最高,這主要由生物力學和解剖學方面的特點來決定的。因股骨頭為終末血管呈扇狀20--25支,在頭頸交界形成動、靜脈環,其來源於旋股內外動脈。
(1)負重大。髖關節是人體最大的關節,支撐著整個軀乾的重量,頭與臼之間壓力必然增大,長期保持著這種較大的壓力,不但容易造成結構上的損傷,而且影響局部的血液循環。
(2)剪力在。髖關節不同於其它負重關節那樣兩骨端關節力線垂直,股骨幹與股骨頭頸之間形成132度的角,軀乾的重力是由髖臼通過股骨頭,頸移行至股骨幹,力線不垂直,就形成了剪力。因此,頭頸所承受的生理壓力要比其它關節大得多。
(3)活動范圍大。髖關節的活動范圍僅次於肩關節,伸展、內收、外展、旋轉等。能完成各軸向運動,損傷的機會也較多。
(4)血供少。股骨頭的血供主要依靠囊外動脈環發出的外側支持帶和內側支持帶動脈,血管的吻合支量少且薄弱,當一支血管被阻斷而另一支不能及時代償時,即會造成股骨頭的供血障礙。
股骨頭壞死
股骨頭壞死,又稱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或股骨頭無菌性壞死。它以髖關節疼痛、跛行為主要臨床表現。但早期往往僅表現為膝關節、大腿內側疼痛而被誤診。
造成股骨頭壞死的原因大致有兩類:一類是創傷性,多因髖部受傷後引起股骨頭骨折、股骨頸骨折、髖關節脫位,以及沒有骨折脫位的髖部軟組織損傷。其中,由股骨頸骨折而發展成股骨頭壞死者最為多見,約占股骨頭頸骨折的30%左右,而且患者年齡越小,發生股骨頭壞死的機會越多,這主要是因為創傷引起股骨頭滋養血管中斷或瘀阻,股骨頭缺血而造成;另一類是非創傷性的,包括長期大量使用糖皮質激素(是因為某些疾病的治療需要,也有的時候是誤用激素)、酒精中毒、減壓病等等,這些因素有的可以造成血液粘稠度增加,也可以導致血管壁增厚、管腔狹窄。不論是創傷性和非創傷性的因素,最終的結果一是造成動脈供血不足,二是造成靜脈瘀阻,而後者又可以引起骨內壓升高,進一步加重動脈供血不足,最終導致股骨頭缺血、缺氧、骨細胞變性、壞死。
股骨頭壞死屬中醫"骨蝕"、"骨痹"范圍。中醫學認為:人體五臟六腑、四肢、百骸都有經絡相連,通過經絡傳導信息、輸送氣血、骨組織的生長、發育、修復及其正常的生理功能,一方面和"腎氣"盛有關,另一方面,也和骨中絡脈的狀態有關,在正常情況下,骨中絡脈通暢無阻,能將氣血運行於骨骼中,對骨的生長、發育、修復起重要作用。如果由於外傷或其它原因使得骨中絡脈不通,骨的生長、發育、修復就會受到影響,且股骨頭中的"絡脈"不豐、"氣血"罕少,更易產生供血障礙,引起缺血、壞死,這與現代醫學研究證實的動脈供血不足、靜脈淤血相一致,從這一理論出發,以疏通骨中絡脈為治法,選用一些透達骨絡的中葯內服、外敷,就可以從根本上改變股骨頭的血運狀態,再適當配合益腎中葯就能在股骨頭血運改善的基礎上,刺激成骨細胞和破骨細胞的活躍,促使死骨吸收和新骨生長,從而較快消除股骨頭壞死患者的疼痛、跛行等症狀,改善其功能,促進其早日康復。
椎間盤突出症
椎間盤突出症,是一個多發病、常見病,它主要因椎間盤勞損變性、纖維環破裂或髓核脫出等,刺激或壓迫脊神經、脊髓等引起的一系列症狀群。頸、腰椎間盤突出症: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脊柱疾病之一。主要是因為頸、腰椎間盤各組成部分(髓核、纖維環、軟骨板),尤其是髓核,發生不同程度的退行性病變後,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椎間盤的纖維環破裂,髓核組織從破裂之處突出(或脫出)於後(側)方或椎管內,從而導致相鄰的組織,如脊神經根。
成年人椎間盤發生退行性改變,纖維環中的纖維變粗,變脆以致最後斷裂,使椎間盤失去原有的彈性,不能擔負原來承擔的壓力。在過度勞損,體位驟變,猛力動作或暴力撞擊下,纖維環即可向外膨出,從而髓核也可經過破裂的纖維環的裂隙向外突出,這就是所謂的椎間盤突出。腰椎間盤突出導致腰部脹痛、坐骨神經放射痛,下肢麻木脹痛、感覺減退或疼痛過敏、肌肉萎縮、患腿變細、行走困難等,嚴重時大小便功能障礙、下肢癱瘓、長期卧床不起使病人生活質量下降、工作和勞動能力喪失。人體的老化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人體的各個器官系統幾乎是同步老化的,人老化以後,各個器官系統可以出現一定程度的功能下降,甚至某些人還可以出現相應的老年疾病和相應症狀。隨著年齡的增長,骨關節由於運動磨損不可避免地會出現退行性改變,這是一種正常的老化表現。年齡增加意味著「磨損」的增加,這就像人老了臉上會長皺紋、頭發會變白、眼睛會變老花一樣,在腰椎的老化表現就是前面提到的椎間盤的退變,以及以後出現的腰椎骨刺等表現。這是一種自然的生理性老化現象,符合人體正常的新陳代謝規律。
絕大部分60歲以上的正常人拍片時均可發現腰椎的骨刺形成,椎間隙狹窄等退變老化現象。60歲以上的人各個器官系統都有不同程度的退變老化,但並不是60歲以上的人都會有病。拍片發現有腰椎的骨刺、椎間隙狹窄等退變老化者,絕大部分人也並不一定有相應的臨床症狀。因此不必談骨刺色變,單純的骨刺不一定引起臨床症狀,只要掌握它的規律,就可採取相應的措施,預防或減輕它帶來的不良影響。另外還有一些病人害怕骨刺,非常關心自己的腰椎骨刺以及身體其它關節部位的骨刺是否在發展,發展的速度怎樣等。其實,骨刺的發展是人體老化的自然表現,只要不在關鍵部位,不對重要的組織結構組成壓迫,不出現相應的症狀,大家不必為人體的自然老化而過分擔憂。另外,在談癌色變的今天,人們害怕骨刺,也可能與害怕骨刺會癌變的心理狀態有關,在門診我們也常常可以碰到一些病人非常關切地向醫生詢問骨刺是否會癌變這樣的問題。其實,骨刺等退變表現是不會癌變的,這一點病人應當充分放心。腰椎開始退變後,首先出現椎間盤的變性,使椎間盤容易被壓縮而喪失其正常的高度,椎體間距離縮短、脊椎骨前後的韌帶因此而變得鬆弛,造成椎體之間的不穩定,相互之間活動過度。椎體間活動度增大後,在椎體邊緣易於出現微小的、反復的、積累性損傷,可以導致微小的局部出血及滲出。經過一段時間以後,出血及滲出被吸收纖維化,以後可逐步形成鈣化,從而在局部,也就是在該間隙的椎體上下緣出現骨的增生性反應,這就是骨刺。有些書上叫做骨贅或者骨質增生,其實都是一樣的意思。由於不斷的刺激,反復的創傷,骨刺將不斷增大。這就如同長期手握鋤頭鐵鍬勞動一樣,剛開始時可在手掌部損傷刺激形成血泡,血泡癒合後,可在手掌形成老繭。以後對手掌部的反復刺激,可使在手掌部形成的老繭越長越厚;反之,停止體力勞動多年以後,手掌部的老繭會逐漸變薄以至消失。因此,如果腰椎長期受到反復勞損以及過度活動等不良因素的刺激,則有可能加速腰椎的退變,使椎間盤突出,骨刺形成並不斷增大;反之,注意腰部的休息和保養,就可以減緩腰椎的退變速度和骨刺的進展。人們因勞作程度不同,手掌部的老繭厚薄可有不同;人們的腰椎因所受到的不良刺激的不同,休息保養不同,其形成的骨刺等退變表現也因人而異。我們人是要活動的,無論怎樣休息和保養,腰椎也會在運動中逐漸退變老化,只不過,通過正確的休息和保養措施,我們的腰椎可以延緩退變。
研究表明,腰椎的退變過程,除隨年齡變化以外,也與腰椎是否長期過度的屈伸活動及負重損傷等因素有關,這是腰椎退變及發病的外在因素。某些腰部負重過大以及腰部容易受到外傷的職業,腰椎退變的速度要快一些,出現腰椎疾病的可能性也要大一些。例如,重體力勞動者、經常肩扛背托重物者,某些運動員如舉重、體操、摔跤及其它劇烈運動,都很容易損傷腰椎,加重腰椎的勞損及退變,這就不難理解,有不少專業運動員和體力勞動者,到了中老年以後,易於出現腰腿痛。據統計,在臨床上大約有很多腰腿痛人可以回憶起有過腰部的外傷史。青少年時代的腰椎外傷,也是中年以後發生腰腿痛的重要外因。
腰椎的骨刺可以長在椎體上下緣的前後部分以及關節突關節,腰椎的骨刺在反復刺激下逐漸增大,可以使脊椎骨之間的活動度減少甚至僵直,這樣可以導致鄰近的脊椎骨之間的活動度卻代償性加大,使其椎間盤及椎骨間關節退變程度加重。這樣,久而久之,勞損因素的進一步作用,整個頸椎或者腰椎就可以出現廣泛的椎間盤膨出或突出、椎間隙狹窄、椎體緣的骨刺形成、關節突增生肥大、黃韌帶肥厚、脊椎骨之間不穩定等表現,這些表現在拍X線片、CT以及核磁共振等檢查時可以得到證實。
大多數腰椎的骨刺並不導致腰痛和腰神經根壓迫,也不必過分憂慮,只有少數情況下在特定部位的骨刺才會出現症狀。腰椎椎體後緣的骨刺,連同膨出的椎間盤的纖維環、後縱韌帶和創傷反應所引起的水腫或者纖維化組織,在椎間盤的節段平面形成一個向後方或側後方突出的混合物,結合後方肥厚的黃韌帶,可以對局部的腰神經根形成直接的刺激壓迫。
6、足部有什麼秘密?
足為健康之本雙足在人類的產生和發展過程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古猿雙足站立行走,是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促進了大腦的發育,使人類擺脫了低級的境地,成為萬物之靈。
俗話說:「人老足先衰,木枯根先竭。」若把人體比喻為一棵樹的話,那麼足就是其根部,根部枯竭則枝折葉落,樹木夭折。因此,足與人類健康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
雙足由52塊骨骼、66個關節、40條肌肉和200多條韌帶組成,是人體重要的運動和負重器官,承受著身體的全部重量,是人體重要的組成部分,更是人體健康的基石。
足部密布著豐富的毛細血管、淋巴管和神經末梢,有66個穴位、70多個反射區和70多個與臟器相關連的敏感點,與人體五臟六腑和大腦組織密切相關。人體所有臟腑功能的變化,都能從足部反映出來。
雙足處於人體最低位置,遠離心臟,並受地心力的影響,血液供應少,血流緩慢,而且表層脂肪薄,保暖功能差,極易受邪氣的侵襲,導致疾病。若能經常活動或按摩雙足,促進足部的血液循環,不但有利於足部保健,還有利於血液迴流,增加回心血量,故足有人體「第二心臟」之稱。
人類雖然無法抗拒死亡的自然規律,但是,倘若平時保養得當,可以延緩衰老。因此,應該順應自然規律,保持身體內外環境的平衡,愛護自己的雙足,力求健康長壽。
從足部體察健康足型與健康不同的足型可以顯示出不同的身體健康狀況。
1.正常足型。
足背曲線柔和、豐滿,指頭圓潤,足趾整齊柔軟有彈性;指甲光亮透明,甲色紅潤;足弓正常,弧度勻美;足掌前部、外沿、跟部掌墊規整,沒有異常增厚或軟薄;足趾間沒有足癬,掌背光滑。正足型是精力充沛的象徵。
2.實型足。
實型足,五趾向中間靠攏,拇趾外傾弧度適當,且緊並第二趾。足趾甲、足弓、掌墊等正常,亦沒有足癬和足部實質形狀變化。表明機體抗病能力強,多見於輕體力勞動者。倘若足部柔軟、韌性好,多預示健康長壽。
3.鼓型足。
鼓形足,足大趾短窄,二趾突出,各趾明顯向心歪斜,足中部鼓寬,足呈鈍梭型,趾甲不透明,甲下色不均勻。常見於慢性腎病,泌尿生殖系統病變和神經系統病變。
4.散型足。
散型足,五趾向外散開無法並合,足部整體顯瘦小,足趾甲泛白,透明度降低,足彈性不強,掌弓下陷,掌墊擴大。多預示機體抵抗力差,易患病,特別是易感冒。
5.枯型足。
枯型足,足部皮膚乾燥,骨形突出,趾甲沒有華,甚至指甲產生折皺或重甲。多提示營養吸收不好,常見於腦力.勞動過度或房勞過度,損傷腎精者。
6.翹型足。
翹型足,大趾上翹,其餘四趾向下扣,足背可見青色血管浮露,趾甲厚而沒有華,足大趾下掌墊加厚。多見於腦.力勞動者和性生活沒有度之人,常伴有頭暈、腰痛、視疲勞、記憶力減退等。
觀足趾的學問人們似乎很少去關心自己的腳趾,其功能和肌肉也日漸退化。倘若仔細去分析五根腳趾與全身各部位的聯系,就會發現它們各自具有獨特的功能。通過仔細觀察五根腳趾,可以了解身體相應部位的機能狀況。
1.觀拇趾察健康。
肝經經絡起自於拇趾內側的趾甲外。肝經負擔太重時,拇趾會出現彎曲;身體疲倦或肝功能差時,拇趾會顯得柔軟發脹。而拇趾柔軟肥胖,通常是精力不足或胃內空氣堆積所致。
另外,第四趾處有膽經經絡,和肝經有著密切的關系。觀察拇趾的同時也必須觀察第四趾,這是很重要的。因此,平時經常觀察拇趾,可避免延誤疾病的醫治。
拇趾外側的趾甲處,為脾經所屬,控制著機體的營養吸收,也是控制機體氣血流通的要害。若此路不通暢,可表現出腳冰涼、月經不調等。
拇趾代表頭部,其內側為頭的中央,外側有幾處則形成頭的側面。倘若在拇趾上出現痣或類似的東西,則通常是腦部發生異常的前兆。
拇趾底部乾燥破裂,標志著體內長年毒物蓄積,肝臟負擔過重,並且性方面的反應較為遲鈍;拇趾變得極端肥硬(緊張狀態)時,尤其是拇趾根部,小心患有糖尿病。
另外,左腳拇趾比右腳拇趾粗,多為有偏食、糖尿病、月經過多、腫胞等毛病;若右拇趾比左拇趾粗的人,多為頭腦、體力都很強的人。
2.從第二趾了解健康。
因為第二趾與胃的關系密切,倘若勉強穿著不合腳的鞋,勢必會壓迫腳趾,從而影響到胃,出現食慾不振、腹痛、便秘、身體疲倦、喉乾等多種症狀。
此趾端柔軟腫脹、多皺紋,呈萎縮、彎曲狀,大都是與胃有關聯的某些疾患所表現出來的徵兆。此趾若往下躍出,大多是食慾不振;往上躍出時,則表示食慾過盛。
通常認為第二趾有中和毒物的作用。食物中毒時,將第二趾的趾根稍下附近仔細揉搓,十分有效。另外,倘若此趾和拇趾並列堅硬時,要注意是否患有癌症等疾病的可能性。
3.第三趾連通心臟。
通常認為此趾和心臟有關,因為與心臟密切相關的心包經通過此趾。因此揉搓第三趾,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有利於心臟病的治療。
4.從第四趾察健康。
此趾有膽經經過,是支配膽囊的地方,並與拇趾處的肝經有著密切聯系。膽囊有殺菌和幫助消化食物的功能,倘若膽囊的功能惡化,則食物不能充分消化,胃內容易積氣。
若此趾沒有力,呈柔軟腫脹狀,則可見膽經異常。若此處變弱,人就會疲軟慵懶、急躁不安,易導致腹瀉、便秘,或是痔瘡等疾病,或是和膽汁有關的膽結石、膽囊炎等。
另外,若此趾端出現瘀血、痣或類似的東西,可視作腦內部產生障礙的徵兆。若養成揉搓拇趾和第四趾的習慣,可有效防止腳部肌肉痙攣,並可增強相應器官的功能。
5.小趾與健康的關系。
小趾和腎臟、膀胱有關,中醫學認為這些器官在五行中屬水,與全身的水液代謝關系密切。
若膀胱經機能減弱,水液流動停滯,會引發肩周炎、眼睛疲勞、耳鳴、重聽、頭痛、中耳炎、眩昏、低血壓、痔瘡、膀胱炎、腦部疾病、子宮異常等所有症狀。因此,平時應經常按摩小趾,促進體內的水液流通。
此趾虛弱時,容易引發自律神經異常,導致昏眩、站起時頭暈、耳鳴和重聽等;到中年以後,小趾堅硬或彎曲變形時,慎防白內障、青光眼、眼睛疲勞、癌症、腦軟化症等。
小趾結實的人性慾較強。若小趾和拇趾都漲滿,必須注意是否是性慾亢進和糖尿病;小趾虛弱者,其性慾較弱,性情較陰沉;若小趾彎曲歪斜時,則應考慮子宮的異常。
另外,腳趾的異常,還有以下具體表現。
■趾甲透裂、直貫甲頂為中風先兆;■指甲青紫,反映出機體循環系統障礙;■趾甲有縱溝、不平、薄軟、剝脫,為營養不良的表現;■趾甲殘脫,為靜脈炎的表現;■趾甲動搖松脫,為肝病血虛;■趾甲下有一條或數條縱行黑線,為內分泌失調、痛經、月經紊亂;■趾甲蒼白沒有血色,可見於貧血及再生障礙性貧血;■趾甲緊扣入肉,為肝氣郁滯;■趾甲凹凸不平,多見於慢性肝腎疾患;■趾甲有白斑或紅白相間斑點,為小兒蟲積;■大拇趾腫脹,為糖尿病;■足第四趾蒼白水腫,多見於高血壓及動脈硬化;足底的秘密足底異常,常有以下具體表現:
一足底內側緣骨突畸形,多有脊椎畸形;■足底塌陷(扁平足),多因為骨骼、韌帶、肌肉受損及先天性發育不良所引發;■扁平足兼有皮膚蒼白,常伴有脊椎病;■右扁平足,多有肝臟和膽囊疾患;■左扁平足,多有心臟疾患;■拇趾外翻,常有頸椎和甲狀腺疾患;■足底拇趾外側出現突起,多為五官科炎症;■足底拇趾端出現瘦弱,多表現為耳部疾患;■足底拇趾關節趾骨突起,為頸椎病變;從足背看病情腳背出現異常,常有以下表現:
■足踝部水腫,多為心衰、腎炎;■足踝內側出現紫斑點,多見於痛經及子宮疾患;■足踝內側出現蒼白,多見於小腹疝氣;■足背外翻,多見於外翻扭傷;■足背內翻,多見於內翻扭傷(外側韌帶損傷);■足背的足趾跟部有小白脂肪塊,多為高血壓病的表現;■足背趾關節部分出現水腫,多提示有盆腔炎及胸膜炎;■足背部出現血點、斑點,多見於造血系統疾病;■足背部出現隆起,多見於泌尿系統結石;■足背部出現凹陷,多見於肝硬化、肝癌;■足背部出現隆起腫大的結節,多見於所有腫瘤徵候。
足部感知察健康身體某部位不適時,會影響至腳底反射區。也既是說,按壓腳底,可以探察身體不適之處。例如,胃不好的人若按壓胃的反射區,就會感到強烈疼痛。
腳跟處感到疼痛時,多半是身體疲勞、能源長期性不足,或肝臟衰弱所致;腳跟附近為生殖器反射區,若腳跟疼痛應考慮是否有生殖器的麻煩。
因為痛的感覺因人而異,無法一概而論。但是,若反射區痛得較劇烈,其身體相對部位的毛病癒大。相反地,痛的程度愈弱,則病況愈輕,或是舊疾未痊癒者。但是,因鞋不適而引發的急性腳痛,腳變形時,則應當別論。
足部骨骼足部骨骼組成人體足部骨骼包括跗骨、跖骨和趾骨三部分,每隻足共有26塊骨。
1.跗骨。
較粗大,位於足的後半部,分為前、中、後三列,共有七塊。前列由內向外依次為第一楔骨、第二楔骨、第三楔骨和骰骨;中列有足舟骨;後列有距骨和跟骨。
距骨分體、頸、頭三部分,與舟骨的關節面相接;跟骨為最大的跗骨,上面有3個關節面,分別與距骨、舟狀骨構成大關節;足舟骨介於距骨頭與3個楔骨之間,位於足內側縱弓的中央部分,其內緣有一向下垂的舟骨粗隆,為足部明顯標志;骰骨為不規則的立方體,嵌在跟骨與第4、5跖骨之間。
2.跖骨。
位於跗骨之前、趾骨之後,共五塊,由內向外依次為第一至五跖骨,構成足掌跖部的前半部。每塊跖骨分為頭、體、底三部分。第五跖骨底外側部突向後,稱為第五跖骨粗隆。
3.趾骨。
共有14塊。拇趾有兩節趾骨,即近節趾骨與末節趾骨;其餘各趾有三節趾骨,即近節、中節和末節趾骨。每節趾骨分為滑車(小頭)、體、底三部分。
足部關節足部各骨之間連結成的關節達33個之多。脛骨下端、內踝、外踝與距骨共同構成踝關節(距上關節);距跟關節和距舟關節組合成距下關節;距上關節和距下關節形成足關節。
跖骨與近節趾骨之間構成跖趾關節,第一跖骨與拇趾近節趾骨近端構成第一跖趾關節。趾骨之間構成趾間關節,第二至五趾的近節趾骨與中節趾骨間構成近側趾間關節(或第一趾間關節),中節趾骨與末節趾骨間構成遠側趾間關節(或第二趾間關節)。
足部經脈足三陰經起於足,足三陽經止於足。因此,足部是足三陰、足三陽經脈循行、分布之處,是足三陰、足三陽經脈的根部與本部的所在地。
足部6條經脈與全身其他各經絡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正如《素問·厥論》所說:「陽氣起於足五趾之表,陰氣起於足五趾之里。」說明足部與周身陰陽經絡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按摩足部相應的穴位可以治療遠端部位(頭面、臟腑、軀乾等)的疾病,或對全身的某些機能狀態起到調整作用。
足部六條經絡的循行、分布如下:
足陽明胃經行走於足背中央,止於足第二趾的外側端「厲兌」穴,其支脈進入拇趾和中趾。分布於足部的穴位有:解溪、沖陽、陷谷、內庭、厲兌。
足太陽膀胱經經過足外側赤白肉際,止於足小趾外側的「至陰」穴。分布於足部的穴位有:昆侖、仆參、申脈、金門、京骨、束骨、足通谷、至陰。
足少陽膽經行於足背外側,止於足第四趾外側端,其支脈斜入拇趾。分布於足部的穴位有:丘墟、足臨泣、地五會、俠溪、足竅陰。
足太陰脾經起於拇趾甲根內側的「隱白」穴,沿足內側赤白肉際上行。分布於足部的穴位有:隱白、大都、太白、公孫、商丘。
足厥陰肝經起於拇趾甲根外側的「大敦」穴,沿足背內側上行。分布於足部的穴位有:大敦、行間、太沖、中封。
足少陰腎經起於足底內側「湧泉」穴,斜著穿過足底後,沿著足內側上行。分布於足部的穴位有:湧泉、然谷、太溪、大鍾、水泉、照海。
足部重要穴位及功效厲兌定位:位於第二趾末節外側,距甲根邊緣下約2毫米處。
主治:牙痛、咽喉腫痛、熱病、多夢、頭痛、眼睛疲勞、下痢、便秘等。
第二厲兌定位:位於第二趾甲根邊緣中央下方的2毫米處。
主治:呃逆、嘔吐、食慾不振等。
第三厲兌定位:位於第三趾甲根邊緣中央下方約2毫米處。
主治:呃逆、惡心嘔吐、胃酸過多、胃痛、胸部悶脹等。
至陰定位:在足小趾末節外側,距甲根邊緣下方約2毫米處。
主治:頭痛、目痛、胎位不正、難產、肩酸痛、便秘、下痢、夜尿症等。
內至陰定位:位於小趾內側(靠第四趾)甲根邊緣下2毫米處。
主治:頭痛、怕冷等。
足竅陰定位:在足第四趾末節外側,距甲根邊緣下約2毫米處。
主治:頭痛、失眠、月經不調、牙痛等。
隱白定位:在拇趾末節內側,距甲根邊緣約2毫米處。
主治:腹脹、便血、尿血、月經過多、多夢、頭痛、肩酸痛、便秘等。
大敦定位:位於大拇指外側(靠第二趾)甲根邊緣約2毫米處。
主治:疝氣、遺尿、經閉、崩漏、目眩,腹痛。
第二大敦定位:位於大拇趾甲根邊緣中央下約2毫米處。
主治:目眩、耳鳴等。
龜頭穴定位:於大拇趾前端中央。
主治:性沒有能、冷感症等生殖系統疾病。
昆侖定位:在足部外踝後方,外踝頂點與跟腱之間的凹陷中。
主治:腳跟腫痛、頭痛、腰痛、高血壓、眼疾、怕冷症、下痢等。
仆參定位:在足外側部,外踝後下方,昆侖穴直下,跟骨外側赤白肉際處。
主治:腦溢血、高血壓、頭痛、神經官能症、腰痛、坐骨神經痛等。
金門定位:在足外側,外踝前緣直下,骰骨下緣處。
主治:痔瘡、頭痛、腰痛、閃腰、腳關節痛、五十肩和下腹痛等。
足通谷定位:位於小趾,小趾彎曲時外側橫紋末端,即為本穴。
主治:頭痛、目眩、痔瘡、腰痛、膀胱炎、腳背痛、坐骨神經痛。
足臨泣定位:在足背外側,第四跖趾關節的後方,第四趾、小趾跖骨夾縫中。
主治:月經不調、遺尿、頭痛、腰痛、肌肉痙攣、眼疾、膽囊炎、神經官能症等。
行間定位:在足背側,第一、二趾間,趾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
主治:頭痛、目眩、目赤腫痛、肝臟疾病、宿醉、肋間神經痛、月經過多等。
太沖定位:在足背側,第一跖骨間隙的後方凹陷處。
主治:頭痛、眩暈、肝臟病、牙痛、眼疾、消化系統、呼吸系統、生殖系統等病變。
商丘定位:在足內踝前下方凹陷中,腳腕橫紋末端。
主治:便秘、黃疸、足踝痛、虛弱倦怠、消化不良、胸悶欲吐、腹痛等。
中封定位:位於商丘前方(靠腳趾方向)約2—3毫米處。
主治:肝炎、怕冷症、風濕關節炎、腰痛、便秘、下痢、食慾不振等。
然谷定位:在足內側緣,足舟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際處。
主治:月經不調、帶下、遺精、泄瀉、小便不利、心悸、不孕症等。
太溪定位:在足內側,內踝後方,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主治:月經不調、遺精、陽痿、氣喘、咽喉腫痛、腎臟病、牙痛、支氣管炎、關節痛等。
水泉定位:在足內側,內踝後下方,太溪直下一橫指,即內踝後緣下方與跟骨內側凹陷中。
主治:月經不調、痛經、經閉、失眠、胃炎、膀胱炎、下痢、腎臟病等。
三陰交定位:位於內踝上緣三橫指,踝尖正上方脛骨邊緣陷中。
主治:怕冷症、更年期障礙、婦科所有疾患。對胃酸、食慾不振亦有效。
里內庭定位:位於第二趾根部,腳趾彎曲時趾尖碰到處。
主治:食物中毒、蕁麻疹等。
湧泉定位:位於腳掌前1/4線中央,人字形紋頂點下約l毫米處。
主治:頭痛、頭昏、高血壓、糖尿病、過敏性鼻炎、更年期障礙、怕冷症、腎臟病等。
泉生足定位:位於足底第二趾第一關節和第二關節中央。
主治:心臟病、心悸、呼吸困難、頭痛、嘔吐、宿醉不適等。
第二泉生足定位:位於足底第三趾第一關節和第二關節中央。
主治:對所有心臟疾病有良效。
心包區定位:位於腳掌前像的中央部位,即腳掌中分線的中央。
主治:低血壓、自律神經失調、焦慮症、更年期障礙等。
足心定位:位於足弓中心部位,直徑約3毫米圓形區域。
主治:低血壓、心臟病、風濕關節炎等。
失眠定位:位於足跟部中央的正中線上,內外踝連線的交叉點。
主治:失眠、高血壓等。
足三里定位:位於外膝眼下四橫指,脛骨邊緣。找穴時,以食指(左腿用右手、右腿用左手)第二關節沿脛骨上移,至有突出的斜面骨頭阻擋為止,指尖處即為此穴。
主治:食慾不振、腹瀉、腹脹、嘔吐等腹部不適症。對更年期障礙、腰腿疲勞、皮膚粗糙亦有效。
陽陵泉定位:位於膝蓋下方,小腿外側之腓骨小頭稍前凹陷中。
主治:關節僵硬、抽筋、麻痹、腰腿疲勞、胃潰瘍等。
豐隆定位:位於腓骨小頭與外踝尖連線的中點處。
主治:肥胖、頭痛、便秘、高血壓、神經官能症、氣喘、多痰等。
7、有關於骨的資料
骨科技名詞定義
中文名稱:骨 英文名稱:bone 定義:奇恆之腑之一,為人身的支架,由筋肉連接,有支撐形體、保護內臟和進行運動的功能。 所屬學科:中醫葯學(一級學科);中醫基礎理論(二級學科);臟象(三級學科) 本內容由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
網路名片
骨,即骨骼,指人或動物肢體中堅硬的組織部分。甲骨文的「骨」字,像一堆剔去骨的脛骨之形;小篆「骨」字加肉旁(月)則表示骨肉相連的意思。漢字中凡從「骨」的字都與人或動物的骨骼有關,如骷、骼、髀、髓等。
目錄
基本信息
漢字釋義
常用片語
組織結構骨的形態
骨基質
細胞成分
常見骨病骨質增生
骨壞死
股骨頭壞死
椎間盤突出症
基本信息
漢字釋義
常用片語
組織結構 骨的形態
骨基質
細胞成分
常見骨病 骨質增生
骨壞死
股骨頭壞死
椎間盤突出症
展開 編輯本段基本信息
漢字: 骨
骨 拼音:gǔ、gū 筆劃:9 畫 部首:骨 五筆輸入法:mef 筆順編號:255452511
編輯本段漢字釋義
①【骨朵兒】gū o er還沒有開放的花朵:那盆菊花的花骨朵兒即將綻放。 ②【骨碌】gūlu 滾動:他一骨碌從床上爬起來。 骨,表示聲、形、動作。如:骨都都(形容連續不斷向外冒);骨骨農農(咕咕噥噥;嘀嘀咕咕);骨轆轆( 骨
象聲詞。滾動聲)。 骨嘟:只有秋公骨嘟了嘴,坐在一邊。――明·馮夢龍《醒世恆言》 骨朵兒:這叫童子面,花期遲,剛打骨朵。――《茶花賦》 骨碌:排球在地上骨碌。但就在路上睡么?路只有一尺來寬,半夜裡一個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老山界》 骨碌碌:那男孩的眼睛骨碌碌地轉了幾下,思考看怎麼回答陌 骨gǔ: 1、骨頭,脊椎動物體內支持身體的堅硬組織:肋~。股~。 2、支撐物體的架子:傘~。鋼~水泥。 3、品質,氣概:傲~。媚~。有~氣。 4、①連結兩骨的關節。②骨間的段。泛指長條形東西的一段。 5、〔骨肉〕骨和肉。〈喻〉親人,有血統關系的人,指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等。 6、見gū、gú。
編輯本段常用片語
骨鯁 gǔgěng 〖fishbone〗∶魚骨頭 骨鯁在喉 〖straightforward〗∶比喻個性正直、剛健 彼項王骨鯁之臣,亞父鍾離昧龍且周殷之屬,不過數人耳。——《史記·陳丞相世家》 骨鯁在喉 gǔgěng-zàihóu 〖haveafishbonecaughtinone'sthroat〗魚骨頭卡在喉嚨里,比喻心裡有話沒說出來,堵得難受 這些話悶在心裡多日了,如骨鯁在喉,不吐不快。 骨化 gǔhuà 〖ossify〗形成或轉化成骨 骨化 gǔhuà 〖ossification〗 骨的形成過程,在膜狀骨或軟骨的基礎上,首先在中心部有鈣鹽沉著形成骨化點,由此向周圍產生新骨質,外被以骨膜,新產生的骨質不斷破壞原來的類骨質,形成髓腔並逐漸改變外形 轉變成硬骨質的狀況 骨灰 gǔhuī 〖boneash;ashes〗人體經火葬或分解後的殘余 骨灰盒 骨灰堂 骨灰盒 gǔhuīhé 〖cinerarycasket〗存放屍體火化後骨灰的盒子 骨架 gǔjià 〖scaffolding;framework〗∶用作支持某物(如文學作品或有機體的一部分)的結構、基礎或輪廓的支架 這部小說的骨架已經搭好 〖skeleton〗 高大建築用以支撐外部牆壁並把負荷和應力分散到基礎之上的鋼架或混凝土支架 動植物(或動植物某部位的)支撐性、保護性架子或結構 骨節 gǔjié 〖joint〗∶骨骼 〖scleromere〗∶骨骼的一個節,相骨相接之處 骨科 gǔkē 〖orthopaedics〗矯形外科學,主要指兒童骨骼的畸形的矯正或預防;泛指治療任何骨、關節疾病的臨床科室 骨刻 gǔkè 〖bonesculpture〗用骨頭作的雕刻 骨力 gǔlì 〖strength〗 雄健的書法的筆力 對聯上的幾個字寫得很有骨力 時議者以為羲之草隸,江左中朝莫有及者。獻之骨力遠不及父,而頗有媚趣。——《晉書·王獻之傳》 力氣 大無骨力,角翼不頸,則以大而服小。——漢·王充《論衡·物勢》 〖stout〗[方言]∶硬挺;結實 這把傘真骨力 這老頭兒八十了,身子骨(gǔ)還挺骨力 骨立 gǔlì 〖thin〗形容人形貌極為消瘦 憔悴骨立 子貢茫然自失,歸家淫思,七日不寢不食,以至骨立。——《列子·仲尼》 骨料 gǔliào 〖aggregate〗混凝土的主要成分之一,分為粗骨料和細骨料兩種。粗骨料是碎石或礫石,構成混凝土的骨架。細骨料是砂子,填充粗骨料之間的空隙 骨瘤 gǔliú 〖osteoma〗病名。骨組織發生的良性腫瘤 骨牌 gǔpái 〖dominoes〗娛樂用具,用骨頭、象牙、竹子或烏木製成,每副32張,上面刻有2—12的點子 骨盆 gǔpén 〖pelvis〗人和許多脊椎動物的骨骼盆狀結構,它由髖骨、骶骨及尾骨圍成 骨氣 gǔqì 〖moralintegrity〗∶體貌氣質。後多指剛強不屈的人格及操守 他是一個有骨氣的人 中國人是有骨氣的。——《談骨氣》 〖〗∶喻書法的筆力和雄健的氣勢 字寫得很有骨氣 骨肉 gǔròu 〖body〗∶身體 骨肉歸復於土。——《禮記》 〖fleshandblood〗∶骨和肉 〖intimate;kindred〗∶比喻至親 親生骨肉 骨肉關系 父母之於子也,子之於父母也,……此之謂骨肉之親。——《呂氏春秋·精通》 恨透了秦始皇,說他無緣無故築什麼萬里長城,害得人家骨肉分離。——《孟姜女》 骨肉相連(gǔròu-xiānglián):象骨頭和肉一樣互相連接。比喻雙方關系密切,不可分離。中國人民解放軍是人民的子弟兵,和人民群眾是骨肉相連的 骨瘦如柴(gǔshòu-rúchái):形容消瘦到極點 延及歲余,奄奄待盡,骨瘦如柴,支枕而卧。——《警世通言》四回 骨髓(gǔsuǐ):一種軟而富含各種血細胞的結締組織,占據大多數骨的骨髓腔和網眼部分 〖wealth〗∶比喻人民的血汗和勞動果實 敲剝天下之骨髓,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樂。——清·黃宗羲《原君》 骨炭(gǔtàn):骨燃燒後生成的炭樣物質;尤指在用作脫色劑後再生的 骨頭(gǔtou):人和脊椎動物體內支持身體、保護內臟的堅硬組織,主要成分是碳酸鈣和磷酸鈣。比喻人的品質。 硬骨頭[方言]∶比喻話里暗含著的不滿、諷刺等意思。他的話里有骨頭。 骨頭架子(gǔtoujiàzi):人或其他脊椎動物的骨骼,常用以形容極瘦的人。瘦得只剩下個骨頭架子。 骨頭節兒(gǔtoujiér)[方言]∶骨節 骨血(gǔxuè):即骨肉、至親(多指子女等後代)。瓊英年幼,家主主母只有這點骨血,我若去了,便不知死活存亡。——《水滸傳》第九十八回 骨折(gǔzhé):又名折瘍。骨因外力而出現裂縫或斷裂 骨殖(gǔzhí):遺骨、屍骨。 骨子(gǔzi):物體中起支撐作用的架子 骨子裡(gǔzilǐ)∶比喻內心或實質上(含貶義)。真不知道他骨子裡都想些什麼東西。比喻私人之間。這是他們骨子裡的事,你不用管。
編輯本段組織結構
骨組織(osseous tissue)由數種細胞成分和大量鈣化的細胞間質組成。
骨的形態
形態和功能是互相制約的,由於功能的不同,骨有不同的形態。基本可分為四類:長骨、短骨、扁骨和不規則骨。 1 長骨long bone 呈長管狀,分布於四肢,在運動中起杠桿作用。長骨有一體和兩端。體又名骨幹,骨質緻密,骨幹內的空腔稱為骨髓腔,內含骨髓;在體的一定部位有血管出入的滋養孔。端又名骺,較膨大並具有光滑的關節面,由關節軟骨覆蓋。 小兒長骨的骨幹與骺之間夾有一層 軟骨,稱骺軟骨。骺軟骨能不斷增生,又不斷骨化,使骨的長度增長。成年後骺軟骨骨化,原骺軟骨處留有一線狀痕跡,稱骺線。 2 短骨short bone 一般呈立方形,多成群地連接存在,位於既承受重量又運動復雜的部位,如腕骨和跗骨。 3 扁骨falt bone 呈板狀,分布於頭、胸等處。常構成骨性腔的壁,對腔內器官有保護作用,如顱蓋骨保護腦,胸骨和肋骨保護心肺等。 4 不規則骨 irregular bone 形態不規則,如椎骨。有些不規則骨,內有含氣的腔,稱含氣骨,如位於鼻腔周圍的上頜骨和篩骨等,發音時能起共鳴作用,並能減輕骨的重量。
骨基質
骨的鈣化細胞間質又稱骨基質(bone matrix),由有機 骨
成分和無機成分構成。 (l)有機成分:包括膠原纖維和無定形基質,約占骨乾重的35%,是由骨細胞分泌形成的。有機成分的95%是膠原纖維(骨膠纖維),主要由I型膠原蛋白構成,還有少量V型膠原蛋白。無定形基質的含量只佔5%,呈凝膠狀,化學成分為糖胺多糖和蛋白質的復合物。糖胺多糖包括硫酸軟骨素、硫酸角質素和透明質酸等。而蛋白質成分中有些具有特殊作用,如骨粘連蛋白可將骨的無機成分與骨膠原蛋白結合起來;而骨鈣蛋白(osteocalcin)是與鈣結合的蛋白質,其作用與骨的鈣化及鈣的運輸有關。有機成分使骨具有韌性。 (2)無機成分:主要為鈣鹽,又稱骨鹽(bone salt),約占骨乾重的65%。主要成分是羥基磷灰石結晶[hydroxyapatite crystal ,Ca10(PO4)6(OH)2],電鏡下,結晶體為細針狀,長約10~20nm,它們緊密而有規律地沿著膠原纖維的長軸排列。骨鹽一旦與有機成分結合後,骨基質則十分堅硬,以適應其支持功能。 成熟骨組織的骨基質均以骨板的形式存在,即膠原纖維平行排列成層並借無定形基質粘合在一起,其上有骨鹽沉積,形成薄板狀結構,稱為骨板(bone lamella)。同一層骨板內的膠原纖維平行排列,相鄰兩層骨板內的纖維方向互相垂直,如同多層木質膠合板一樣,這種結構形式,能承受多方壓力,增強了骨的支持力。 由骨板逐層排列而成的骨組織稱為板層骨。成人的骨組織幾乎都是板層骨。按照骨板的排列形式和空間結構不同而分為骨松質和骨密質。骨松質構成扁骨的板障和長骨骨骺的大部分;骨密質構成扁骨的皮質、長骨骨乾的大部分和骨髓的表層。
細胞成分
骨組織的細胞成分包括骨原細胞、成骨細胞、骨細胞和破骨細胞。只有骨細胞存在於骨組織內,其他三種細胞均位於骨組織的邊緣。 (1)骨細胞(osteocyte):骨細胞為扁橢圓形多突起的細胞,核亦扁圓、染色深。胞質弱嗜鹼性。電鏡下,胞質內有少量溶酶體、線粒體和粗面內質網,高爾基復合體亦不發達。骨細胞夾在相鄰兩層骨板間或分散排列於骨板內。相鄰骨細胞的突起之間有縫隙連接。在骨基質中,骨細胞胞體所佔據的橢圓形小腔,稱為骨陷窩(bone lacun),其突起所在的空間稱骨小管(bone canaliculi)。相鄰的骨陷窩借骨小管彼此通連。骨陷窩和骨小管內均含有組織液,骨細胞從中(2)骨原細胞(osteogenic cell):骨原細胞是骨組織中的幹細胞。細胞呈梭形,胞體小,核卵圓形,胞質少呈弱嗜鹼性。骨原細胞存在於骨外膜及骨內膜的內層及中央管內,靠近骨基質面。在骨的生長發育時期,或成年後骨的改建或骨組織修復過程中,它可分裂增殖並分化為成骨細胞。 (3)成骨細胞(osteoblast):成骨細胞由骨原細胞分化而來,比骨原細胞體大,呈矮往狀或立方形,並帶有小突起。核大而圓、核仁清楚。胞質嗜鹼性,含有豐富的鹼性磷酸酶。電鏡下,胞質內有大量的粗面內質網、游離核糖體和發達的高爾基復合體,線粒體亦較多。當骨生長和再生時,成骨細胞於骨組織表面排列成規則的一層,並向周圍分泌基質和纖維,將自身包理於其中,形成類骨質(osteoid),有骨鹽沉積後則變為骨組織,成骨細胞則成熟為骨細胞。 成骨細胞以頂質分泌的方式向類骨質內釋放有膜包裹的小泡,稱為基質小泡(matrix vesicle),其直徑約 0.1μm。小泡膜上有大量的鹼性磷酸酶和ATP酶,泡內含有磷脂和小的鈣鹽結晶。通常認為,基質小泡是類骨質鈣化的重要結構。現在研究認為,成骨細胞能向基質中分泌骨鈣蛋白。 (4)破骨細胞(osteoclast):破骨細胞是一種多核的大細胞,直徑可達100μm,可有2~50個核,胞質嗜酸性強。其數量遠比成骨細胞少。多位於骨組織被吸收部位所形成的陷窩內。電鏡下,破骨細胞靠近骨組織一面有許多高而密集的微絨毛,形成皺褶緣(ruffled border),其基部的胞質內含有大量的溶酶體和吞飲小泡,泡內含有小的鈣鹽結晶及溶解的有機成分。皺褶緣周圍有一環形的胞質區,其中只含微絲,其他細胞器很少,稱為亮區(clear zone)亮區的細胞膜平整,緊貼於骨組織表面,恰似一道圍牆在皺褶緣周圍,使其封閉的皺褶緣處形成一個微環境。破 骨細胞可向其中釋放多種蛋白酶、碳酸酐酶和乳酸等,溶解骨組織。目前認為,破骨細胞是由多個單核細胞融合而成。
編輯本段常見骨病
骨質增生
骨質增生,又稱增生性關節炎,中醫稱「骨痹」、「骨痛」,是 骨
常見的慢性關節病。 發生本病的外因多為跌打折,整復不良或膝足畸形,脊柱側彎等因素。內因是風寒濕邪,阻塞經絡,肝腎虧虛,氣滯血瘀所致。 骨質增生不危及生命,但病程甚長,痛苦連綿,民間不乏治癒良方。
骨壞死
好多人對什麼是骨壞死都不是太過了解,有些人只認為骨壞死就是股骨頭壞死,其實不然,股骨頭壞死只是其中一種病症,而所謂的骨壞死,是指人體骨骼活組織成份壞死。祖國醫學把骨壞死稱之為骨蝕症。人體很多部位,例如:腕骨、月骨、脛骨結節、跖骨、足舟骨、跟骨、股骨都會引起骨壞死,骨壞死的原因很多,在臨床常以股骨頭壞死最多見,大都注重介紹股骨頭壞死的原因、症狀、治療、鍛練、預防為主。而對於骨壞死,人體在任何部位都有可能發生,僅就缺血性壞死已經發現40餘處,而股骨頭壞死發生率最高,這主要由生物力學和解剖學方面的特點來決定的。因股骨頭為終末血管呈扇狀20--25支,在頭頸交界形成動、靜脈環,其來源於旋股內外動脈。 (1)負重大。髖關節是人體最大的關節,支撐著整個軀乾的重量,頭與臼之間壓力必然增大,長期保持著這種較大的壓力,不但容易造成結構上的損傷,而且影響局部的血液環。 (2)剪力在。髖關節不同於其它負重關節那樣兩骨端關節力線垂直,股骨幹與股骨頭頸之間形成132度的角,軀乾的重力是由髖臼通過股骨頭,頸移行至股骨幹,力線不垂直,就形成了剪力。因此,頭頸所承受的生理壓力要比其它關節大得多。 (3)活動范圍大。髖關節的活動范圍僅次於肩關節,伸展、內收、外展、旋轉等。能完成各軸向運動,損傷的機會也較多。 (4)血供少。股骨頭的血供主要依靠囊外動脈環發出的外側支持帶和內側支持帶動脈,血管的吻合支量少且薄弱,當一支血管被阻斷而另一支不能及時代償時,即會造成股骨頭的供血障礙。
股骨頭壞死
股骨頭壞死,又稱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或股骨頭無菌性壞死。它以髖關節疼痛、跛行為主要臨床表現。但早期往往僅表現為膝關節、大腿內側疼痛而被誤診。 造成股骨頭壞死的原因大致有兩類:一類是創傷性,多因髖部受傷後引起股骨頭骨折、股骨頸骨折、髖關節脫位,以及沒有骨折脫位的髖部軟組織損傷。其中,由股骨頸骨折而發展成股骨頭壞死者最為多見,約占股骨頭頸骨折的30%左右,而且患者年齡越小,發生股骨頭壞死的機會越多,這主要是因為創傷引起股骨頭滋養血管中斷或瘀阻,股骨頭缺血而造成;另一類是非創傷性的,包括長期大量使用糖皮質激素(是因為某些疾病的治療需要,也有的時候是誤用激素)、酒精中毒、減壓病等等,這些因素有的可以造成血液粘稠度增加,也可以導致血管壁增厚、管腔狹窄。不論是創傷性和非創傷性的因素,最終的結果一是造成動脈供血不足,二是造成靜脈瘀阻,而後者又可以引起骨內壓升高,進一步加重動脈供血不足,最終導致股骨頭缺血、缺氧、骨細胞變性、壞死。 股骨頭壞死屬中醫"骨蝕"、"骨痹"范圍。中醫學認為:人體五臟六腑、四肢、百骸都有經絡相連,通過經絡傳導信息、輸送氣血、骨組織的生長、發育、修復及其正常的生理功能,一方面和"腎氣"盛有關,另一方面,也和骨中絡脈的狀態有關,在正常情況下,骨中絡脈通暢無阻,能將氣血運行於骨骼中,對骨的生長、發育、修復起重要作用。如果由於外傷或其它原因使得骨中絡脈不通,骨的生長、發育、修復就會受到影響,且股骨頭中的"絡脈"不豐、"氣血"罕少,更易產生供血障礙,引起缺血、壞死,這與現代醫學研究證實的動脈供血不足、靜脈淤血相一致,從這一理論出發,以疏通骨中絡脈為治法,選用一些透達骨絡的中葯內服、外敷,就可以從根本上改變股骨頭的血運狀態,再適當配合益腎中葯就能在股骨頭血運改善的基礎上,刺激成骨細胞和破骨細胞的活躍,促使死骨吸收和新骨生長,從而較快消除股骨頭壞死患者的疼痛、跛行等症狀,改善其功能,促進其早日康復。
椎間盤突出症
椎間盤突出症,是一個多發病、常見病,它主要因椎間盤勞損變性、纖維環破裂或髓核脫出等,刺激或壓迫脊神經、脊髓等引起的一系列症狀群。 頸、腰椎間盤突出症: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脊柱疾病之一。主要是因為頸、腰椎間盤各組成部分(髓核、纖維環、軟骨板),尤其是髓核,發生不同程度的退行性病變後,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椎間盤的纖維環破裂,髓核組織從破裂之處突出(或脫出)於後(側)方或椎管內,從而導致相鄰的組織,如脊神經根。 成年人椎間盤發生退行性改變,纖維環中的纖維變粗,變脆以致最後斷裂,使椎間盤失去原有的彈性,不能擔負原來承擔的壓力。在過度勞損,體位驟變,猛力動作或暴力撞擊下,纖維環即可向外膨出,從而髓核也可經過破裂的纖維環的裂隙向外突出,這就是所謂的椎間盤突出。 腰椎間盤突出導致腰部脹痛、坐骨神經放射痛,下肢麻木脹痛、感覺減退或疼痛過敏、肌肉萎縮、患腿變細、行走困難等,嚴重時大小便功能障礙、下肢癱瘓、長期卧床不起使病人生活質量下降、工作和勞動能力喪失。 人體的老化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人體的各個器官系統幾乎是同步老化的,人老化以後,各個器官系統可以出現一定程度的功能下降,甚至某些人還可以出現相應的老年疾病和相應症狀。隨著年齡的增長,骨關節由於運動磨損不可避免地會出現退行性改變,這是一種正常的老化表現。年齡增加意味著「磨損」的增加,這就像人老了臉上會長皺紋、頭發會變白、眼睛會變老花一樣,在腰椎的老化表現就是前面提到的椎間盤的退變,以及以後出現的腰椎骨刺等表現。這是一種自然的生理性老化現象,符合人體正常的新陳代謝規律。 絕大部分60歲以上的正常人拍片時均可發現腰椎的骨刺形成,椎間隙狹窄等退變老化現象。60歲以上的人各個器官系統都有不同程度的退變老化,但並不是60歲以上的人都會有病。拍片發現有腰椎的骨刺、椎間隙狹窄等退變老化者,絕大部分人也並不一定有相應的臨床症狀。因此不必談骨刺色變,單純的骨刺不一定引起臨床症狀,只要掌握它的規律,就可採取相應的措施,預防或減輕它帶來的不良影響。另外還有一些病人害怕骨刺,非常關心自己的腰椎骨刺以及身體其它關節部位的骨刺是否在發展,發展的速度怎樣等。其實,骨刺的發展是人體老化的自然表現,只要不在關鍵部位,不對重要的組織結構組成壓迫,不出現相應的症狀,大家不必為人體的自然老化而過分擔憂。另外,在談癌色變的今天,人們害怕骨刺,也可能與害怕骨刺會癌變的心理狀態有關,在門診我們也常常可以碰到一些病人非常關切地向醫生詢問骨刺是否會癌變這樣的問題。其實,骨刺等退變表現是不會癌變的,這一點病人應當充分放心。腰椎開始退變後,首先出現椎間盤的變性,使椎間盤容易被壓縮而喪失其正常的高度,椎體間距離縮短、脊椎骨前後的韌帶因此而變得鬆弛,造成椎體之間的不穩定,相互之間活動過度。椎體間活動度增大後,在椎體邊緣易於出現微小的、反復的、積累性損傷,可以導致微小的局部出血及滲出。經過一段時間以後,出血及滲出被吸收纖維化,以後可逐步形成鈣化,從而在局部,也就是在該間隙的椎體上下緣出現骨的增生性反應,這就是骨刺。有些書上叫做骨贅或者骨質增生,其實都是一樣的意思。由於不斷的刺激,反復的創傷,骨刺將不斷增大。這就如同長期手握鋤頭鐵鍬勞動一樣,剛開始時可在手掌部損傷刺激形成血泡,血泡癒合後,可在手掌形成老繭。以後對手掌部的反復刺激,可使在手掌部形成的老繭越長越厚;反之,停止體力勞動多年以後,手掌部的老繭會逐漸變薄以至消失。因此,如果腰椎長期受到反復勞損以及過度活動等不良因素的刺激,則有可能加速腰椎的退變,使椎間盤突出,骨刺形成並不斷增大;反之,注意腰部的休息和保養,就可以減緩腰椎的退變速度和骨刺的進展。人們因勞作程度不同,手掌部的老繭厚薄可有不同;人們的腰椎因所受到的不良刺激的不同,休息保養不同,其形成的骨刺等退變表現也因人而異。我們人是要活動的,無論怎樣休息和保養,腰椎也會在運動中逐漸退變老化,只不過,通過正確的休息和保養措施,我們的腰椎可以延緩退變。 研究表明,腰椎的退變過程,除隨年齡變化以外,也與腰椎是否長期過度的屈伸活動及負重損傷等因素有關,這是腰椎退變及發病的外在因素。某些腰部負重過大以及腰部容易受到外傷的職業,腰椎退變的速度要快一些,出現腰椎疾病的可能性也要大一些。例如,重體力勞動者、經常肩扛背托重物者,某些運動員如舉重、體操、摔跤及其它劇烈運動,都很容易損傷腰椎,加重腰椎的勞損及退變,這就不難理解,有不少專業運動員和體力勞動者,到了中老年以後,易於出現腰腿痛。據統計,在臨床上大約有很多腰腿痛人可以回憶起有過腰部的外傷史。青少年時代的腰椎外傷,也是中年以後發生腰腿痛的重要外因。 腰椎的骨刺可以長在椎體上下緣的前後部分以及關節突關節,腰椎的骨刺在反復刺激下逐漸增大,可以使脊椎骨之間的活動度減少甚至僵直,這樣可以導致鄰近的脊椎骨之間的活動度卻代償性加大,使其椎間盤及椎骨間關節退變程度加重。這樣,久而久之,勞損因素的進一步作用,整個頸椎或者腰椎就可以出現廣泛的椎間盤膨出或突出、椎間隙狹窄、椎體緣的骨刺形成、關節突增生肥大、黃韌帶肥厚、脊椎骨之間不穩定等表現,這些表現在拍X線片、CT以及核磁共振等檢查時可以得到證實。 大多數腰椎的骨刺並不導致腰痛和腰神經根壓迫,也不必過分憂慮,只有少數情況下在特定部位的骨刺才會出現症狀。腰椎椎體後緣的骨刺,連同膨出的椎間盤的纖維環、後縱韌帶和創傷反應所引起的水腫或者纖維化組織,在椎間盤的節段平面形成一個向後方或側後方突出的混合物,結合後方肥厚的黃韌帶,可以對局部的腰神經根形成直接的刺激壓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