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骨頭鈣化,是什麼意思?
骨頭鈣化機體的組織由於鈣鹽的沉著而變硬。如兒童的骨骼經過鈣化變成成人的骨骼,又如肺結核的病灶經過鈣化而痊癒。
骨骼本來就是會鈣化別擔心。
骨骼是相當穩定的組織,但並非是一成不變,骨骼中的鈣經常與血液中的鈣交換,當血液鈣濃度高時,鈣就沉澱在骨骼上,稱為鈣化;當血液鈣濃度過高時,鈣化就會增加。不需再食補不要過度服用鈣質。
2、為什麼會得骨肉瘤,怎樣才會的骨肉瘤
骨肉瘤又稱成骨肉瘤,是原發性惡性骨腫瘤中最常見,惡性程度最高的骨腫瘤。易發生肺轉移。 本病以15—25歲發病者居多。 70%以上的病人發生在股骨遠端和脛骨近端。預後不良。 一、成骨性腫瘤 1.成骨肉瘤(Osteosarcoma) 2.皮質旁成骨肉瘤(Juxtacortical osteosarcoma) 二、成軟骨性腫瘤 1.軟骨肉瘤(Chondrosarcoma) 2.近皮質軟骨肉瘤(Juxtacortical Chondrosarcoma) 3.間葉性軟骨肉瘤(Mesenchimal Chondrosarcoma) 三、脈管腫瘤 血管肉瘤(Angiosarcoma) 四、其它結締組織腫瘤 1.纖維肉瘤(Fibrosarcoma) 2.脂肪肉瘤(Liposarcoma) 3.惡性間葉瘤(Malignant mesenchymoma) 4.未分化肉瘤(Undifferentiated sarcoma) 骨腫瘤的病因至今未明,以往認為損傷特別是慢性輕微損傷、慢性感染 均可引起骨腫瘤。近年通過實驗研究如Fujinaga曾用Harvey和Moloney的肉瘤病毒製成大量鼠骨肉瘤模型,Finkel曾用不同類型的同位素和病毒製成骨肉瘤動物模型,亦有人用放射性物質如鐳、鍶等製成骨肉瘤動物模型。這些致病因素已被許多學者確認。骨腫瘤發病年齡男性為15~24歲,女性為5~14歲,可能與不同性別骨的生長與內分泌發育的早晚和時間長短有關。 在大多數原發性骨癌的病例中,不能明確病因,但有些病例可能有遺傳性。某些染色體異常和少數少見的與遺傳相關的疾病與骨癌有關。過去癌多可能發生在骨折或感染的部位。暴露於特殊的致癌物下,如某種染料或塗料等化學物質,可能會增加患骨癌的危險性。高劑量的放射線和某些化學治療葯物,尤其是稱做烷基化物的制劑,可能與某些種類的骨癌發生有關。
3、腎結石的軟文
草酸積存過多(25%):
體內草酸的大量積存,是導致腎尿結石的因素之一。如菠菜、豆類、葡萄、可可、茶葉、桔子、番茄、土豆、李子、竹筍等這些人們普遍愛吃的東西,正是含草酸較高的食物。醫生通過研究發現:200克菠菜中,含草酸725.6毫克,如果一人一次將200克菠菜全部吃完。有些食物易致結石掉,食後8小時,檢查尿中草酸排泄量為20-25毫克,相當於正常人24小時排出的草酸平均總量。
嘌呤代謝失常(20%):
動物內臟、海產食品、花生、豆角、菠菜等,均含有較多的嘌呤成分。嘌呤進入體內後,要進行新陳代謝,它代謝的最終產物是尿酸。尿酸可促使尿中草酸鹽沉澱。如果,一次過多地食用了含嘌呤豐富的食物,嘌呤的代謝又失常,草酸鹽便在尿中沉積而形成尿結石。
脂肪攝取太多(15%):
各種動物的肉類,尤其是肥豬肉,都是脂肪多的食品。多吃了體內脂肪必然增高,脂肪會減少腸道中可結合的鈣,因而引起對草酸鹽的吸收增多,如果一旦出現排泄功能故障,如出汗多、喝水少,尿量少,腎結石很可能就在這種情況下形成。所以,醫生們常講,為了預防得結石病,熱天要多喝點水,吃了油水多的食物時,也要多喝點水,以促進排尿暢通,稀釋尿液成分,就減少了得結石的危險。
糖分增高(10%):
糖是人體的重要養分,要經常適量增補,但一下子增加太多,尤其是乳糖,也會使結石形成創造條件。專家發現:不論正常人或結石病人,在食用100克蔗糖後,過2小時去檢查他們的尿,發現尿中的鈣和草酸濃度均上升,若是服用乳糖,它更能促進鈣的吸收,更可能導致草酸鈣在體內的積存而形成尿結石。
蛋白質過量(10%):
對腎結石成分進行化驗分析,發現結石中的草酸鈣佔87.5%。這么大比重的草酸鈣的來源就是因為蛋白質里除含有草酸的原料——甘氨酸、羥脯氨酸之外,蛋白質還能促進腸道功能對鈣的吸收。如果經常過量食用高蛋白質的食物,便使腎臟和尿中的鈣、草酸、尿酸的成分普遍增高。如果不能及時有效地通過腎臟功能把多餘的鈣、草酸、尿酸排出體外,這樣,得腎臟結石、輸尿管結石症的條件就形成了。當今世界經濟發達國家腎結石發病率增高的主要原因就是如此。
腎結石形成主要原因就是飲食。它是由飲食中可形成結石的有關成分攝入過多引起的。
發病機制
1.影響結石形成的因素包括:
(1)尿液晶體物質排泄量增高
①高鈣尿:正常人每天攝入25mmol鈣和100mmol鈉時,每天尿鈣排量<7.5mmol(或0.1mmol/kg);每天攝入10mmol時,尿鈣排量<5mmol,持續高鈣尿是腎結石患者最常見的獨立異常因素,所引起的結石多為草酸鈣結石,糾正高鈣尿能有效防止腎結石復發,因此高鈣尿在腎結石發病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按其發病機制可分為下列四種類型。
A.吸收性高鈣尿:最常見,見於20%~40%的腎結石患者,其病因多為一些腸道疾病(如空腸)引起腸道鈣吸收增多,血鈣升高,抑制甲狀旁腺激素(PTH)分泌,由於血鈣升高導致腎小球濾過鈣增多,PTH減少導致腎小管重吸收鈣減少,造成尿鈣增多,使血鈣恢復正常,鈣攝入增多,VitD中毒和結節病引起的VitD增多,也可導致吸收性高鈣尿,此類患者由於代償性鈣排泄增多,血鈣濃度常在正常范圍。
B.腎性高鈣尿:系特發性高鈣尿的一種,約占腎結石患者的1%~3%,由於腎小管尤其是近端小管功能異常,導致重吸收鈣減少,此類患者常發生繼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PTH分泌增多;而1,25(OH)2VitD3合成也增多,從而骨鈣動員和腸鈣吸收均增加,患者血鈣常可正常。
C.骨吸收性高鈣尿:主要見於原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約占腎結石患者的3%~5%;而原發性甲旁亢患者10%~30%並發腎結石,另外尚見於甲狀腺功能亢進,轉移性骨腫瘤,長期卧床所致的骨質吸收和庫欣氏綜合征。
D.不伴PTH升高的飢餓性高鈣尿:約見於5%~25%的腎結石患者,某些因素如腎磷排泄增多引起低磷血症而導致1,25(OH)2VitD3合成增多,後者抑制PTH分泌,從而增加尿鈣排泄。
②高草酸尿:正常人每天尿草酸排量為15~60mg,草酸是除鈣以外腎結石的第二重要組成成分,但大多數草酸鈣腎結石患者並沒有草酸代謝異常,高草酸尿多見於腸道草酸吸收異常,或稱腸源性高草酸尿,占腎結石患者的2%,正常人腸腔內鈣與草酸結合可阻止草酸吸收,回腸疾病(如回腸切除,空-回腸旁路形成術後,感染性小腸疾病,慢性胰腺和膽道疾病時)由於脂肪吸收減少,腸腔內脂肪與鈣結合,因而沒有足夠的鈣與草酸結合,導致結腸吸收草酸增多;而未吸收的脂肪酸和膽鹽本身還可損害結腸黏膜,導致結腸吸收草酸增多,另外在吸收性高鈣尿時,由於腸吸收鈣增多,也可引起草酸吸收增多,高草酸尿偶見於草酸攝入過多,VitB缺乏,VitC攝入過多和原發性高草酸尿,後者分Ⅰ型和Ⅱ型,Ⅰ型是由於肝臟內的丙氨酸-乙醛酸轉氨酶(AGT)有缺陷引起的;Ⅱ型則是肝臟D-甘油酸脫氫酶和乙醛酸還原酶不足導致尿草酸和甘油酸排泄增多,任何原因引起的高草酸尿可致腎小管及間質損害,導致腎結石。
③高尿酸尿:正常人一般每天尿酸排量≤4.5mmol,高尿酸尿是10%~20%草酸鈣結石患者的唯一生化異常,有人稱之為「高尿酸性草酸鈣結石」,並作為一個獨立的腎結石類型,另外40%高尿酸尿患者同時存在高鈣尿症和低枸櫞酸尿症,高尿酸尿症的病因有原發性及骨髓增生性疾病,惡性腫瘤尤其是化療後,糖原累積症和Lesch-Nyhan綜合征,慢性腹瀉如潰瘍性結腸炎,局灶性腸炎和空-回腸旁路成形術後等因素,一方面腸道鹼丟失引起尿pH下降,另一方面使尿量減少,從而促使形成尿酸結石。
④高胱氨酸尿:系近端小管和空腸對胱氨酸,賴氨酸等轉運障礙所致的遺傳性疾病,由於腎小管轉運障礙,大量胱氨酸從尿中排泄,尿中胱氨酸飽和度與pH有關,當尿pH為5時,飽和度為300mg/L;尿pH7.5時,則飽和度為500mg/L。
⑤黃嘌呤尿:是一種罕見的代謝性疾病,因缺乏黃嘌呤氧化酶,次黃嘌呤向黃嘌呤及黃嘌呤向尿酸的轉化受阻,導致尿黃嘌呤升高(>13mmol/24h),而尿尿酸減少,在應用別嘌呤醇治療時,因黃嘌呤氧化酶活性受抑制而尿黃嘌呤增高,但在沒有機體原有黃嘌呤代謝障礙基礎的情況下,一般不致發生黃嘌呤結石。
(2)尿液中其他成分對結石形成的影響
①尿pH:尿pH改變對腎結石的形成有重要影響,尿pH降低有利於尿酸結石和胱氨酸結石形成;而pH升高有利於磷酸鈣結石(pH>6.6)和磷酸銨鎂結石(pH>7.2)形成。
②尿量:尿量過少則尿中晶體物質濃度升高,有利於形成過飽和狀態,約見於26%腎結石患者,且有10%患者除每日尿量少於1L外無任何其他異常。
③鎂離子:鎂離子能抑制腸道草酸的吸收以及抑制草酸鈣和磷酸鈣在尿中形成結晶。
④枸櫞酸:能顯著增加草酸鈣的溶解度。
⑤低枸櫞酸尿:枸櫞酸與鈣離子結合而降低尿中鈣鹽的飽和度,抑制鈣鹽發生結晶,尿中枸櫞酸減少,有利於含鈣結石尤其是草酸鈣結石形成,低枸櫞酸尿見於任何酸化狀態如腎小管酸中毒,慢性腹瀉,胃切除術後,噻嗪類利尿葯引起低鉀血症(細胞內酸中毒),攝入過多動物蛋白以及尿路感染(細菌分解枸櫞酸),另有一些低枸櫞酸尿病因不清楚,低枸櫞酸尿可作為腎結石患者的唯一生化異常(10%)或與其他異常同時存在(50%)。
(3)尿路感染:持續或反復尿路感染可引起感染性結石,含尿素分解酶的細菌如變形桿菌,某些克雷白桿菌,沙雷菌,產氣腸桿菌和大腸桿菌,能分解尿中尿素生成氨,使尿pH升高,促使磷酸銨鎂和碳酸磷石處於過飽和狀態,另外,感染時的膿塊和壞死組織等也促使結晶聚集在其表面形成結石,在一些腎臟結構異常的疾病如異位腎,多囊腎,馬蹄腎等,可由於反復感染及尿流不暢而發生腎結石,感染尚作為其他類型腎結石的並發症,而且互為因果。
(4)飲食與葯物:飲用硬化水;營養不良,缺乏VitA可造成尿路上皮脫落,形成結石核心;服用氨苯蝶啶(作為結石基質)和醋唑磺胺(乙醯唑胺),另外約5%腎結石患者不存在任何生化異常,其結石成因不清楚。
2.腎石的成分
腎石很少由單純一種晶體組成,大多有兩種或兩種以上,而以其中一種為主體,90%腎石含鈣質,如草酸鈣,磷酸碳酸鈣和磷酸銨鎂,不含鈣的結石由尿酸和胱氨酸形成的核心,在X線片上絕大多數含鈣腎石能顯影,結石在X線上的密度以及其表面光滑或不規則程度,對判定結石成分有幫助。
(1)草酸鈣腎石:最為常見,佔71%~84%,尿中單水草酸鈣結晶常與紅細胞相似,亦可呈啞鈴狀,形狀和大小具雙折光性,而二水草酸鈣結晶呈雙錐體狀,弱雙折光性,結石呈球形,橢圓形,菱形或桑葚狀,深褐色,質甚堅硬,表面粗糙,故易損傷組織引起血尿,多見於鹼性尿,有時可形成小球形而邊緣光滑的結石,可見球狀分層,極易合並輸尿管梗阻,結石也可呈樹狀排列或單獨存在,X線特徵為腎石中有較深的斑紋,邊緣不規則,有時呈腎盂或腎盞外形。
(2)磷酸鈣和碳酸鈣腎石:磷酸鈣結晶無定形,且因太小不能確定其折光性,結石顆粒狀,灰白色,在鹼性尿液中可迅速增大,但單純的罕見,多與草酸鈣或磷酸銨鎂混合成石,X線顯影清晰,層狀紋較明顯,有時充填整個腎盂腎盞的腔隙,呈鹿角形。
(3)尿酸結石:佔5%~10%,無水尿酸結晶很小,無定形,二水尿酸結晶呈「淚滴」狀或方片狀,具雙折光性,結石呈圓形或橢圓形,表面光滑,橘紅色,質堅硬,切面呈放射狀排列,在酸性尿液中易發生,由於多數由單一尿酸組成,X線下顯影較淡或不顯影。
(4)胱氨酸腎石:約佔1%,其結晶呈六角形狀,結石淡黃色,表面光滑,質柔軟,因含硫而在X線片上易顯影。
(5)磷酸銨鎂結石:增大較快,結石大多呈「鹿角」狀,X線顯影清晰,結石密度不均,尿內結晶呈長方體。
發病機制
1.腎結石結石形成的有關學說
(1)腎鈣斑學說:有學者曾多次報道在腎乳頭發現鈣化斑塊,在1154個受檢腎臟中佔19.6%,65例結石在鈣化斑上生長,因此推測鈣化斑是結石發生的基礎,從目前認識看,腎內鈣化和微結石的成因可以是全身結石鹽過飽和的一種表現(異位鈣化),也可以是腎組織受各種因素作用導致壞死而鈣化的原因,不論異位鈣化還是腎損害,都與結石形成密切相關,但有這種病理損害者不一定都形成結石,而結石形成也並非必須以鈣化灶為基礎。
(2)尿過飽和結晶學說:該學說認為,結石是在尿液析出結晶成分基礎上形成的,有人單用過飽和溶液進行試驗,其中不附加任何基質類物質,或用纖維薄膜除去尿中大分子物質也能形成人造結石,說明過飽和溶液可能為結石形成的機制之一。
(3)抑制因素缺乏學說:尿中抑制因素的概念最早來源於膠體化學,目前學者們對草酸鈣,磷酸鈣兩種體系以及對同質成核,異質成核,生長,聚集各環節起抑製作用的低分子和大分子物質都做了比較系統的研究,尿抑制物活性測定的可重復性和可比性均明顯提高,在此基礎上有人還研究了人工合成抑制結石形成的葯物。
(4)游離顆粒和固定顆粒學說:游離顆粒形成結石學說的看法之一是尿中結石成分飽和度提高,析出晶體後繼續長大成為結石,游離顆粒在流經腎小管時不可能長大到足以阻塞集合管的程度,因此,必須有固定的顆粒才能長大成石,晶體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大量聚集生長,也可以迅速聚集變為大的團塊,藉助黏蛋白黏附在細胞壁上,此外,腎小管損害也有利於晶體附著,顆粒在尿路中滯留是結石長大的重要因素。
(5)取向附生學說:大部分結石為混合性的,草酸鈣結石常含羥磷灰石(或以此為核心),草酸鈣結石以尿酸為核心的也不少見,另外在臨床上不少患草酸鈣結石的病人尿中尿酸也升高,用別嘌醇治療可減少結石復發,取向附生學說認為,結石的各種晶體面的晶格排列相互間常有明顯相似之處,兩種晶體面如有較高的吻合性即可取向附生,取向附生的結果是在體外比較簡單的液體實驗中取得的,在復雜的尿液中,這種機制的重要性尚待證實。
(6)免疫抑制學說:該學說認為,結石的形成存在免疫和免疫抑制問題,感染或環境因素的作用可縮短或延長結石形成的潛伏期,一旦免疫系統受到激惹,淋巴細胞即產生抗體,由α-球蛋白轉運並侵犯腎臟上皮細胞引起腎結石,這種學說亦有待證實。
(7)多因素學說:尿中存在各種分子和離子,互相吸引或相互排斥,由於尿液中的理化環境極為復雜,企圖用一種學說或一種簡單現象來說明結石的形成原理是困難的,至今,許多基礎和臨床的研究結果都更支持多因素學說,目前對結石形成的綜合性研究已日趨深入,Robertson提出,結石形成的6個危險因素是:①尿pH值降低或升高均可能導致結石形成;②尿草酸增高;③尿鈣增高;④尿尿酸增加;⑤尿中促進結石形成的物質增加,包括尿結晶增多,TH蛋白,細胞分解產物,磷脂,細胞及其碎片等;⑥尿中抑制結石形成物質減少,包括焦磷酸鹽,枸櫞酸,鎂離子,二磷酸鹽等,最近,巨噬細胞和細胞生長因子在結石形成中的作用也受到關注。
2.結石形成的物理化學過程及影響因素
從物理化學觀點看,結石形成至少與3個因素密切相關:①尿液中結石鹽過飽和;②抑制物減少或促進物過多;③尿路通暢性和黏膜表面性狀異常。
(1)尿液晶體過飽和:尿液過飽和是結石形成的「能量」來源,尿液中結石鹽的過飽和程度可以用結石鹽離子活度積(activity proct,AP)與溶度積(solubility proct,SP)之比來表示,它與形成固相的自由能(△G)有如下關系,即:△G=RT/n(AP/SP),式中R為熱力學常數,T為絕對溫度,當活度積低於溶度積時,尿液處於未飽和狀態;當活度積高於溶度積時,尿液處於過飽和狀態,尿液中也常見到各種結石鹽結晶,提示這些結石鹽雖在尿液中呈過飽和,但不一定形成結石,說明尿液過飽和僅是結石形成的前提因素,因此,研究結石形成的動力學過程及影響這些過程的因素(如抑制物,促進物)較熱力學過程更為重要。
(2)結石形成的動力學過程:尿液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物理化學體系,其中數種結石鹽都可呈過飽和狀態,究竟由尿液中析出何種晶體,則由熱力學和動力學兩方面來決定,結石形成的化學動力學過程主要包括:①成核,即指從過飽和溶液中形成固相的過程;②生長,晶核成長包含兩個基本過程,即溶質的運送(由溶液向晶體附近)和溶質結合到晶格中,即運送過程和表面作用過程,晶體生長的方式有多種類型,其中主要方式為螺旋生長和多核生長;③聚集,固體粒子變大,不一定僅是晶體的生長,有時也由小顆粒的絮凝而構成較大團塊;④固相轉化,尿液中有各種不同的固相物質,但其化學組成不同,或化學組成相同而水合程度不同,一般在動力學上有利而熱力學上不利的條件下所形成的固相物質是不穩定的,結合的前身團塊將依次轉化形成穩定相,這種轉化不僅是單純的晶格轉變,還包含其他一系列改變,如鈣,磷比值和水合程度等化學反應。
在結石形成過程中,一旦大晶體形成,附著於尿路壁面,成核和聚集可能是一種快動力學過程,在過飽和尿環境中生成結石則可能是慢動力學過程,在結石中礦物質與基質共存,其成長過程中還會發生一系列脫水及態相轉變過程,使結石結構趨於緻密和堅硬。
(3)結石形成的促進物和抑制物:尿液的某種結石鹽呈過飽和狀態,但為什麼結石僅發生於少數人的原因未明,結石病人尿液中可能存在抑制物缺乏或促進物過多,除此之外,還有天然及人工合成抑制物如某些中草葯,人工半合成酸性黏多糖等。
3.結石基質與結石形成
腎結石結石由結晶成分和有機物質(基質)構成,但基質對結石形成意義未明,大多數學者認為,基質決定結石結構,是形成結石的必需物質。
(1)糖胺聚糖對結石形成的影響:
①糖胺聚糖的構成:糖胺聚糖(glycosaminoglycans,GAG)又稱為酸性黏多糖,GAG的分子量約為2~30kD,是細胞表面和結締組織的重要成分,在調節細胞外液容量,電解質移動,鈣在組織中的平衡和沉積(骨化或鈣化等)和組織纖維化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根據組成二糖單位的單糖不同可分為7種類型:透明質酸;硫酸軟骨素A;硫酸軟骨素B;硫酸軟骨素C;硫酸類肝素;肝素;硫酸角質。
GAG的酸性羥基和己糖胺硫酸基帶有負電荷,除透明質酸外,其他GAG均具有硫酸基,易與帶有正電荷的鈣結合,且與帶有負電荷的草酸有拮抗作用,肝素和硫酸類肝素有多種不同的結構形式和不同功能,被硫酸化的GAG具有與蛋白結合的重要作用,參與水的分布調節,1個GAG可與數百個水分子結合,最近報道,尿中一部分GAG是以蛋白多糖的形式排泄,在結晶和結石形成過程中,GAG可能以蛋白多糖的形式參與反應。
②尿GAG的排泄:成人1天可產生250mgGAG,其中約10%從尿中排泄,正常成人血清中GAG約為2~3mg/L,其中主要成分為硫酸軟骨素,尿中的GAG多為蛋白多糖分解酶的產物,經腎小球濾過或由腎小管分泌到尿中,其中一部分為蛋白多糖,60%左右的尿GAG為硫酸軟骨素A,18%為硫酸角質,15%為硫酸類肝素,4%為透明質酸,2%為硫酸軟骨素B,但無肝素。
③結石基質中的GAG:1956年,Boyce用EDTA將結石脫鈣,從基質中提取GAG(主要以黏蛋白的形式存在),基質中碳水化合物成分約佔1/3,蛋白質佔2/3,1968年,在基質中發現己糖胺,從而確立了GAG的存在。
目前認為,不同種類結石的基質GAG種類不同,如-水草酸鈣和尿酸結石基質中的主要成分是硫酸類肝素,二水草酸鈣結石基質中的主要成分是硫酸類肝素和透明質酸,而磷酸鈣結石則以透明質酸為主要成分。
④GAG對結石形成的影響:實驗證明,硫酸軟骨素A能抑制草酸結晶凝集,而硫酸類肝素和透明質酸對草酸鈣結晶的凝集無抑制甚至有促進作用,硫酸類肝素和透明質酸濃度的增高對草酸鈣結晶凝集的促進作用增大,硫酸類肝素對草酸鈣結晶凝集的促進作用略大於透明質酸,而兩者混合則有極強促進結晶凝集的活性。
(2)基質大分子物質對結石形成的作用:
①Tamm-Horsfall蛋白(TH protein,THP):THP是尿中存在的主要黏蛋白,由腎臟髓襻粗升支上皮細胞內高爾基體合成,可與鈣結合,多數學者認為,TH蛋白既可抑制也可促進結石形成。
②腎鈣素(nephrocalcin):多天門冬氨酸和多谷氨酸能抑制一水草酸鈣結晶的生長,應用色譜層析技術可從人尿中分離提取出來,Nakagawa和Coe等經10餘年的研究闡明了這一物質的本質,並命名為腎鈣素(14kD酸性糖蛋白),其氨基酸組成的特點是富含天門冬氨酸和谷氨酸,而賴氨酸,精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色氨酸的含量極少,應用免疫組化將其定位於近端腎小管和髓襻上行支。
③晶體基質蛋白(crystal matrix protein,CMP):1991年,Ryall等從草酸鈣結晶中提取了對草酸鈣結晶具有強烈抑製作用的蛋白,並命名為CMP(31kD),其N端與人凝血酶原相同,C端為活性肽(類似於人凝血酶原活性肽),CMP對草酸鈣結晶的生長凝集有強烈抑製作用,免疫組化發現,除腎小球外,腎單位的其他部分均存在CMP,免疫掃描電鏡可見結晶表面也存在CMP,由於腎組織和尿中存在有CMP,所以其不僅來源於血液,也可能來源於腎臟的分泌。
④血清蛋白:Dussol等發現,血清蛋白與草酸鈣結晶結合可進入結石基質,此外基質中尚含有α-球蛋白,偶含γ-球蛋白。
⑤骨橋素(osteopontine,OPN):OPN為一種糖蛋白,可將成骨細胞和羥基磷灰石連接,免疫組化發現,正常腎臟遠端腎小管有散在的OPN,給大鼠服用乙醛酸製作腎結石模型時發現,隨乙醛酸量增大,OPN含量增加,並使腎小管細胞肥大,空泡變性,繼之鈣鹽沉積,形成結石核心,動物實驗表明,PTH使腎組織中OPN的表達增加,腎積水,尿路感染時也可使OPN在腎組織中表達增加,雌激素可下調OPN的表達。
⑥鈣防素(calprotection):腎臟鈣防素可能主要由巨噬細胞分泌,存在於遠端腎小管及其周圍部位,腎臟形成結石時,局部的鈣防素明顯增多。
4.草酸代謝與結石形成
在腎結石結石中,以草酸鈣結石最為多見(約佔80%),因此研究草酸鈣結石的原因及其形成過程更具有實際意義。
(1)草酸的性質:草酸(HOOC-COOH)為簡單的二羥基酸,草酸是很多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的一種代謝終產物,草酸在動物或植物體內以鹽的形成存在,在自然界中最普通的形式是草酸鈣,草酸鈣構成植物的骨架或真菌的菌絲,但在動物(特別是人)體內往往是結石的生成因素。
(2)尿草酸的來源:約10%的尿草酸來源於日常飲食,其餘來源於體內代謝,雖然飲食中的草酸僅占尿草酸的10%,但卻是結石形成的重要原因,例如,阿拉伯人的飲食中草酸含量較多,鈣含量少,因此尿中鈣含量可以維持在一個較低的水平,由於尿草酸增加,所以結石的發病率顯著增加,此外,在低鈣飲食或空腹時,腸道對草酸的吸收顯著增加;一般進食後可見尿草酸增加;由於季節變化,尿中草酸水平出現波動,即蔬菜上市較多的季節,尿中草酸水平增高。
腸源性高草酸尿症病人尿中的草酸主要來源於飲食,回腸切除或行空腸-回腸吻合術(腸間短路)後,脂肪吸收不良,腸道內脂肪酸增加,此時,腸道內的鈣與脂肪酸結合形成糞石,與草酸結合的鈣減少,可被吸收的游離草酸增多,因此服用鈣劑可降低尿中草酸含量,然而,口服鈣不應超過3.0g/d,否則尿鈣可輕度升高,大量飲用礦泉水後,由於鈣攝入增多,所以尿鈣增多,而尿草酸卻減少。
(3)尿草酸排泄的影響因素:
①鈣的攝取:由於1,25-(OH)2D3和PTH的調節,所以即使增加鈣的攝取量,腸道吸收的鈣也不會過分增多,草酸在腸道的吸收缺乏這種反饋調節機制,若飲食中的草酸含量增多,腸道可吸收的游離草酸也增多,飲食中的草酸量可直接決定腸道吸收的草酸量,如果攝取的鈣增多,草酸的吸收反而降低,一般認為,草酸從腎小球濾過,在近端腎小管分泌或重吸收,內源性草酸和由腸道吸收的草酸幾乎均由腎臟排泄,同時服用乳酸鈣和枸櫞酸制劑可減少尿中草酸的排泄,因此,平時多進含鈣飲食,對降低我國的結石發病率可能有重要意義。
②高蛋白飲食:近年來,尿路結石發生率急劇增加的原因主要與高蛋白飲食(尤其是動物蛋白的過量攝取)有關,所以,過量攝取蛋白質使尿中草酸增加,促進結石形成,高蛋白飲食促進結石形成的原因可能是:進食高蛋白飲食後,使尿中尿酸增多,尿液pH值下降,易導致草酸鈣結石形成;尿中尿酸增多使尿酸結晶形成增多,產生附生作用有助於形成尿酸與草酸鈣的混合結石。
③高脂肪飲食:伊藤晴夫採用多變數分析攝入的營養物質與尿草酸的關系,結果發現,鈣可減少尿草酸,而脂肪可提高尿草酸水平,由於攝入的脂肪未被完全吸收,腸道中殘留的脂肪酸與鈣結合,所以本應與草酸結合的鈣減少,導致游離草酸增多而被腸道吸收,使尿草酸增多。
④腸道內草酸分解菌:從腸道內分離出可分解草酸的細菌(乳酸菌屬的培菲康(bifidobacterium bifim-sine)和丙酸菌屬的propionibacterium等),利用這些腸道細菌可探討預防腎結石形成的新途徑。
(4)草酸鈣結石:腎結石結石的絕大多數為草酸鈣結石,研究表明,草酸鈣結石與以下因素有密切關系:①結石形成部位的高草酸環境;②鈣結合蛋白參與草酸鈣結晶核心的形成;③巨噬細胞和細胞因子的作用參與草酸鈣結石形成;④結石基質和尿中存在的草酸鈣結石抑制物。
草酸鈣結石形成的大致過程如下:在結石的致病因素條件(如高草酸尿,感染和腎積水)下,在遠曲腎小管腔內或腎小管細胞內形成結晶,腎組織局部草酸濃度亦增高,前者使結晶繼續生長,凝集,黏附,滯留在腎小管腔內上皮細胞並形成結石顆粒,後者誘發巨噬細胞聚集,吞噬草酸和草酸鈣結晶,同時釋放骨橋素和鈣防素,在細胞因子的參與下,形成結石核心,並向管腔脫落,形成結石。
4、為什麼會得骨肉瘤,怎樣才會的骨肉瘤
骨肉瘤為骨生肉瘤中最惡性者,發病率略低於軟骨肉瘤,占骨生肉瘤的2/5弱,發病機理不明。多數學者認為骨組織的任何部分均能產生骨肉瘤,但以骨膜深層為最易。當中瘤發生或蔓延之骨膜下時,骨膜即背腫瘤由骨面剝離而產生反應性新生骨,骨紋呈日光放射樣。腫瘤與骨幹相連接處,新生骨呈三角形。當骨膜下的腫瘤繼續發展時,新生骨小梁逐漸消失,在x線照片上呈一種紊亂無秩序的骨性陰影。 [病理] 骨肉瘤的主要組織成分為腫瘤性成骨細胞、腫瘤性骨樣組織和腫瘤骨。其成分的多寡,隨腫瘤性成骨細胞分化程度而異。分化比較成熱者,腫瘤骨多,稱為硬化性骨肉瘤,分化比較原始者,腫瘤骨少,稱為溶骨性骨肉瘤。介乎二者之間者,即有不同程度的溶骨性和硬化性骨肉瘤。 在肉眼觀察下,骨肉瘤的性質頗不一致,有堅硬如象牙者(硬化性骨肉瘤),有脆軟如肉芽易出血、瘤骨極少者(溶骨性骨肉瘤),有田生長迅速而血不足, 以致部分腫瘤壞死,形成含棕色或血性液體的囊腫者,有生長迅速而血運豐富,腫瘤組織含有極多的擴張血管和血安,以致腫瘤產生搏動和雜音,形成假性動脈瘤者。 顯微鏡檢查,腫瘤組織的成分亦復雜無常。在硬化性部分的切片中,可以發現不分層,無骨小管系統,排列雜亂、染色頗深的腫瘤骨小梁。腫瘤骨小粱間隙之中,可能有未被破壞的正常骨質存在,與腫瘤骨對比,更顯出腫瘤骨小粱不服從生理力線原則的紊亂現象。在溶骨性部分的切片中,則可以發現腫瘤骨稀少或不存在,偶爾或有散在的骨樣組織,但腫瘤性成骨細胞極多,分化原始,大小不一,胞漿多少不勻,胞膜不清,胞核大,染色深,分裂多。此外血管豐富,有成竇狀者,其管壁系由腫瘤細胞所形成。上,述兩種顯微鏡下的不同組織象, 可能存在千同一骨肉瘤中。此點說明,骨肉瘤一且發生,不論其為硬化性或溶骨性,惡性的程度不可能有絕大差別。除上述鏡下所見外,尚可發現兩種比較少見的細胞:一為腫瘤巨細胞,胞核多至3—10個,染色頗深,一為異物巨細胞,散在於腫瘤壞死部分或出血部分的周圍。其形態與骨巨細胞瘤的巨細胞同。總的說,骨肉瘤的主要成分為腫瘤性成骨細胞,骨樣組織和腫瘤骨。但也可能有一些惡性程度不等的軟骨組織小島,數量小,不能左右骨肉瘤的本質。因此,不應因軟骨組織的出現,更變骨肉瘤的名稱。 骨肉瘤轉移早而迅速,轉移瘤幾乎完全發現於肺部,通過肺部轉移至其他器官者則罕見;局部淋巴結因腫瘤壞死可有增生擴大現象,但很少有轉移瘤的存在。 [臨床表現] 患者多為10~25歲的少年或青年: 由畸形性骨炎轉變者, 年齡常超過50歲。長管狀骨的干骺端為骨肉瘤最易發生的部位。骨骺、 骨乾和其他任何部位的骨組織,亦能發生骨肉瘤。 約75%發生於股骨下端和脛骨上端。最早的主訴為持續的局部鑽入樣疼痛。劇痛往往不能忍受, 尤以夜間為甚。 因此,患者睡眠不佳,食慾不振,全身迅速消瘦,精神萎靡。疼痛發生2~3個月後, 局部或可摸到腫瘤, 但軟硬不定, 且有輕度壓痛。 腫瘤周圍肌肉萎縮甚早, 使腫瘤部分顯得更大。 以後皮膚緊張發亮,色澤改變, 呈紫銅色, 表面靜脈怒張, 有時可以摸到搏動, 或聽到血管搏動的雜音,故有稱為惡性骨動脈瘤者。 患者體溫略有增高,體重減輕。化驗檢查,早期可發現輕度貧血、白細胞計數增多和血清礆性磷酸酶增加。患者經徹底手術治療後,血清礆性磷酸酶應立即減至正常含量,如其含量仍繼續超過正常水平,即有轉移瘤存在的可疑。 肺部和局部攝x線照片為診斷骨肉瘤和判斷肉瘤預後的重要步驟。茲從下列幾方面來敘述骨肉瘤的線徵象: (一)局部軟組織腫瘤;如腫瘤發生在骨膜深層,或腫瘤已由骨質內部向周圍突破,則在x線照片上可以發現軟組織中留影銀河不規則的古話去。 (二)骨膜變化: 早期的骨膜變化為三角形骨膜新骨形成, 其次為日光放射樣的骨膜反應。晚期因腫瘤向周圍擴大,三角形新生骨也隨之發生缺損,並向骨幹中部推移。日光放射樣的新生骨小梁,因受腫瘤細胞的擠壓和破壞,形成如毛發蓬鬆的紊亂狀態。最後因腫瘤繼續增生,新生骨可完全消失,軟組織可顯有不規則的腫瘤陰影。 (三)皮質骨變化: 骨肉瘤發生於骨膜渙層或皮質骨本身時,其最早和最主要的變化為一側皮質骨的輕度破壞和疏鬆。如腫瘤系硬化性骨肉瘤,除骨質破壞和疏鬆外,另有不規則的腫瘤骨增生的陰影。因此在x線照片中可以發現組織紊亂,毫無紋理,十分緻密的腫瘤骨陰影重迭於疏鬆破壞的骨質上。 (四)松質骨變化:由髓內發生的骨肉瘤以溶骨性為多,血運豐富, 生長快。骨質破壞系由內向外,迅速廣泛,周圍均勻,故骨膜反應性新生骨不易產生。x線徵象可能為囊腫樣,故易引起病理性骨折。 (五)肺部的變化:肺部轉移瘤一般在原發腫瘤出現4—9個月內發現。肺部轉移瘤在早期不易覺察,故在肺部x線照片上未發現轉移瘤時,決不等於肺中無轉移瘤存在。一般每隔2—3個月即應重攝肺部x線照片一次,繼續觀察至2—3年後,若肺中仍無轉移瘤發現,則其發現的可能性逐漸減少。轉移瘤多數分布於肺葉邊緣,偶爾亦可發生於肺門附近,後者應與鈣化淋巴結鑒別。轉移瘤呈大小不一的棉球狀。生長緩慢者,產骨較多,密度亦高。亦有轉移瘤完全不產生瘤骨,故其密度和其他軟組織的轉移瘤無異。 骨肉瘤和骨關節結核的鑒別,比較容易。後者為慢性疾病,疼痛不劇烈。骨關節結核局部腫脹較大,大多數病例有關節面破壞現象。骨肉瘤很少侵入關節內部。骨肉瘤與其他惡性骨腫瘤的鑒別,有時比較困難,須賴組織病理檢查,方可作出最後診斷。 在一部分病例,骨肉瘤與軟骨肉瘤之間,有時與骨纖維肉瘤之間,因無病理切片不能明確地區別,但這種鑒別對於治療的決定及療法的選擇無重大意義。當有必要進行術前活組織檢查時,Rb應准備冰凍切片,術者技術必須熟練,手術應在止血帶下進行。一經診斷確定,立刻在止血帶以上施行徹底手術治療。但必須認識到止血帶並不能完全制止骨髓腔內靜脈血液的迴流。當活組織檢查的結果與臨床和x線所見不相符合時,不宜採取以病理診斷為最後依據的態度,必須適當地考慮到活組織檢查的局限性。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一再進行切取檢查或長期等待觀察,坐視腫瘤發展,對患者是極為不利的。只有全面了解整個病例,既重視病理檢查又不忽視臨床和x線所見,才可減少誤診。 在實驗室檢查中血清礆性磷酸酶的測定對骨肉瘤的診斷和預後有一定意義。當血清礆性磷酸酶正常時,它對骨肉瘤的診斷不起否定作用,但當它經常超過6~7單位(甘油磷酸鈉法)時,結合其他徵象,對骨肉瘤的診斷卻起著一定的支持作用。腫瘤經過徹底手術切除,增高的血清礆性磷酸酶不見降低或降低後又重新升高,則應考慮轉移瘤的存在。 [治療和預後] 在還沒有找到更好的辦法以前,對診斷已確定而肺部尚無轉移徵象的病例,最好採用高位截肢或關節離斷術。至少應越過一個關節進行截肢或離斷。因此,脛骨腫瘤應作股骨截肢;股骨下端腫瘤應作髖關節離斷,股骨上端腫瘤應作半骨盆切除。值得注意的是,腫瘤的擴散部位往往遠超過X線所顯示的范圍。在被侵犯的同一骨幹進行鋸、鑿的操作,都有擴散腫瘤的危險,因止血並不能有效的制止髓腔腫瘤的擴散。術者必須充分了解腫瘤的性質,技術熟練,決定果斷,操作敏捷。必要時可先作一個簡單斬斷式截肢,去掉腫瘤,杜絕擴散的可能後,再仔細修整皮瓣和骨斷端。 上述的徹底手術在一小部分病例可達到根治;而在另一部分病例似乎亦有加速轉移瘤發生和縮短生命的跡象。對骨肉瘤在採用徹底手術以前(包括活組織檢查),進行一個短期的局部放射和全身化學治療可能有好處。雖然這種非手術措施對已形成的原發或轉移骨肉瘤療效不顯著(根據現有的條件和葯物),但對由手術而擴散的游離腫瘤細胞可能有抑制或甚至毀滅性的影響。這種綜合療法對降低轉移瘤發生率能否起作用,有待繼續研究和觀察。最近有人觀察到利用局部體外循環,在徹底手術之前進行化學治療,可以提高五年生存率。中葯和免疫療法也應用於骨肉瘤的治療。
採納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