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骨頭是先天性沒有發育好需要動手術切除一塊兒,請問該掛哪個科室呢?
副舟骨?
積水潭幾個門診:脊柱外科 創傷骨科 手外科 矯形骨科 骨腫瘤科 小兒骨科 運動損傷科
看了下裡面的專家介紹,應該是掛矯形骨科。
周乙雄 知名專家 股骨頭缺血壞死,骨性關節炎,足、踝關節疾病,髖臼發育不良、畸形
李為 知名專家 骨關節疾病、膝、踝、足疾病,骨壞死
2、足部有什麼秘密?
足為健康之本雙足在人類的產生和發展過程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古猿雙足站立行走,是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促進了大腦的發育,使人類擺脫了低級的境地,成為萬物之靈。
俗話說:「人老足先衰,木枯根先竭。」若把人體比喻為一棵樹的話,那麼足就是其根部,根部枯竭則枝折葉落,樹木夭折。因此,足與人類健康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
雙足由52塊骨骼、66個關節、40條肌肉和200多條韌帶組成,是人體重要的運動和負重器官,承受著身體的全部重量,是人體重要的組成部分,更是人體健康的基石。
足部密布著豐富的毛細血管、淋巴管和神經末梢,有66個穴位、70多個反射區和70多個與臟器相關連的敏感點,與人體五臟六腑和大腦組織密切相關。人體所有臟腑功能的變化,都能從足部反映出來。
雙足處於人體最低位置,遠離心臟,並受地心力的影響,血液供應少,血流緩慢,而且表層脂肪薄,保暖功能差,極易受邪氣的侵襲,導致疾病。若能經常活動或按摩雙足,促進足部的血液循環,不但有利於足部保健,還有利於血液迴流,增加回心血量,故足有人體「第二心臟」之稱。
人類雖然無法抗拒死亡的自然規律,但是,倘若平時保養得當,可以延緩衰老。因此,應該順應自然規律,保持身體內外環境的平衡,愛護自己的雙足,力求健康長壽。
從足部體察健康足型與健康不同的足型可以顯示出不同的身體健康狀況。
1.正常足型。
足背曲線柔和、豐滿,指頭圓潤,足趾整齊柔軟有彈性;指甲光亮透明,甲色紅潤;足弓正常,弧度勻美;足掌前部、外沿、跟部掌墊規整,沒有異常增厚或軟薄;足趾間沒有足癬,掌背光滑。正足型是精力充沛的象徵。
2.實型足。
實型足,五趾向中間靠攏,拇趾外傾弧度適當,且緊並第二趾。足趾甲、足弓、掌墊等正常,亦沒有足癬和足部實質形狀變化。表明機體抗病能力強,多見於輕體力勞動者。倘若足部柔軟、韌性好,多預示健康長壽。
3.鼓型足。
鼓形足,足大趾短窄,二趾突出,各趾明顯向心歪斜,足中部鼓寬,足呈鈍梭型,趾甲不透明,甲下色不均勻。常見於慢性腎病,泌尿生殖系統病變和神經系統病變。
4.散型足。
散型足,五趾向外散開無法並合,足部整體顯瘦小,足趾甲泛白,透明度降低,足彈性不強,掌弓下陷,掌墊擴大。多預示機體抵抗力差,易患病,特別是易感冒。
5.枯型足。
枯型足,足部皮膚乾燥,骨形突出,趾甲沒有華,甚至指甲產生折皺或重甲。多提示營養吸收不好,常見於腦力.勞動過度或房勞過度,損傷腎精者。
6.翹型足。
翹型足,大趾上翹,其餘四趾向下扣,足背可見青色血管浮露,趾甲厚而沒有華,足大趾下掌墊加厚。多見於腦.力勞動者和性生活沒有度之人,常伴有頭暈、腰痛、視疲勞、記憶力減退等。
觀足趾的學問人們似乎很少去關心自己的腳趾,其功能和肌肉也日漸退化。倘若仔細去分析五根腳趾與全身各部位的聯系,就會發現它們各自具有獨特的功能。通過仔細觀察五根腳趾,可以了解身體相應部位的機能狀況。
1.觀拇趾察健康。
肝經經絡起自於拇趾內側的趾甲外。肝經負擔太重時,拇趾會出現彎曲;身體疲倦或肝功能差時,拇趾會顯得柔軟發脹。而拇趾柔軟肥胖,通常是精力不足或胃內空氣堆積所致。
另外,第四趾處有膽經經絡,和肝經有著密切的關系。觀察拇趾的同時也必須觀察第四趾,這是很重要的。因此,平時經常觀察拇趾,可避免延誤疾病的醫治。
拇趾外側的趾甲處,為脾經所屬,控制著機體的營養吸收,也是控制機體氣血流通的要害。若此路不通暢,可表現出腳冰涼、月經不調等。
拇趾代表頭部,其內側為頭的中央,外側有幾處則形成頭的側面。倘若在拇趾上出現痣或類似的東西,則通常是腦部發生異常的前兆。
拇趾底部乾燥破裂,標志著體內長年毒物蓄積,肝臟負擔過重,並且性方面的反應較為遲鈍;拇趾變得極端肥硬(緊張狀態)時,尤其是拇趾根部,小心患有糖尿病。
另外,左腳拇趾比右腳拇趾粗,多為有偏食、糖尿病、月經過多、腫胞等毛病;若右拇趾比左拇趾粗的人,多為頭腦、體力都很強的人。
2.從第二趾了解健康。
因為第二趾與胃的關系密切,倘若勉強穿著不合腳的鞋,勢必會壓迫腳趾,從而影響到胃,出現食慾不振、腹痛、便秘、身體疲倦、喉乾等多種症狀。
此趾端柔軟腫脹、多皺紋,呈萎縮、彎曲狀,大都是與胃有關聯的某些疾患所表現出來的徵兆。此趾若往下躍出,大多是食慾不振;往上躍出時,則表示食慾過盛。
通常認為第二趾有中和毒物的作用。食物中毒時,將第二趾的趾根稍下附近仔細揉搓,十分有效。另外,倘若此趾和拇趾並列堅硬時,要注意是否患有癌症等疾病的可能性。
3.第三趾連通心臟。
通常認為此趾和心臟有關,因為與心臟密切相關的心包經通過此趾。因此揉搓第三趾,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有利於心臟病的治療。
4.從第四趾察健康。
此趾有膽經經過,是支配膽囊的地方,並與拇趾處的肝經有著密切聯系。膽囊有殺菌和幫助消化食物的功能,倘若膽囊的功能惡化,則食物不能充分消化,胃內容易積氣。
若此趾沒有力,呈柔軟腫脹狀,則可見膽經異常。若此處變弱,人就會疲軟慵懶、急躁不安,易導致腹瀉、便秘,或是痔瘡等疾病,或是和膽汁有關的膽結石、膽囊炎等。
另外,若此趾端出現瘀血、痣或類似的東西,可視作腦內部產生障礙的徵兆。若養成揉搓拇趾和第四趾的習慣,可有效防止腳部肌肉痙攣,並可增強相應器官的功能。
5.小趾與健康的關系。
小趾和腎臟、膀胱有關,中醫學認為這些器官在五行中屬水,與全身的水液代謝關系密切。
若膀胱經機能減弱,水液流動停滯,會引發肩周炎、眼睛疲勞、耳鳴、重聽、頭痛、中耳炎、眩昏、低血壓、痔瘡、膀胱炎、腦部疾病、子宮異常等所有症狀。因此,平時應經常按摩小趾,促進體內的水液流通。
此趾虛弱時,容易引發自律神經異常,導致昏眩、站起時頭暈、耳鳴和重聽等;到中年以後,小趾堅硬或彎曲變形時,慎防白內障、青光眼、眼睛疲勞、癌症、腦軟化症等。
小趾結實的人性慾較強。若小趾和拇趾都漲滿,必須注意是否是性慾亢進和糖尿病;小趾虛弱者,其性慾較弱,性情較陰沉;若小趾彎曲歪斜時,則應考慮子宮的異常。
另外,腳趾的異常,還有以下具體表現。
■趾甲透裂、直貫甲頂為中風先兆;■指甲青紫,反映出機體循環系統障礙;■趾甲有縱溝、不平、薄軟、剝脫,為營養不良的表現;■趾甲殘脫,為靜脈炎的表現;■趾甲動搖松脫,為肝病血虛;■趾甲下有一條或數條縱行黑線,為內分泌失調、痛經、月經紊亂;■趾甲蒼白沒有血色,可見於貧血及再生障礙性貧血;■趾甲緊扣入肉,為肝氣郁滯;■趾甲凹凸不平,多見於慢性肝腎疾患;■趾甲有白斑或紅白相間斑點,為小兒蟲積;■大拇趾腫脹,為糖尿病;■足第四趾蒼白水腫,多見於高血壓及動脈硬化;足底的秘密足底異常,常有以下具體表現:
一足底內側緣骨突畸形,多有脊椎畸形;■足底塌陷(扁平足),多因為骨骼、韌帶、肌肉受損及先天性發育不良所引發;■扁平足兼有皮膚蒼白,常伴有脊椎病;■右扁平足,多有肝臟和膽囊疾患;■左扁平足,多有心臟疾患;■拇趾外翻,常有頸椎和甲狀腺疾患;■足底拇趾外側出現突起,多為五官科炎症;■足底拇趾端出現瘦弱,多表現為耳部疾患;■足底拇趾關節趾骨突起,為頸椎病變;從足背看病情腳背出現異常,常有以下表現:
■足踝部水腫,多為心衰、腎炎;■足踝內側出現紫斑點,多見於痛經及子宮疾患;■足踝內側出現蒼白,多見於小腹疝氣;■足背外翻,多見於外翻扭傷;■足背內翻,多見於內翻扭傷(外側韌帶損傷);■足背的足趾跟部有小白脂肪塊,多為高血壓病的表現;■足背趾關節部分出現水腫,多提示有盆腔炎及胸膜炎;■足背部出現血點、斑點,多見於造血系統疾病;■足背部出現隆起,多見於泌尿系統結石;■足背部出現凹陷,多見於肝硬化、肝癌;■足背部出現隆起腫大的結節,多見於所有腫瘤徵候。
足部感知察健康身體某部位不適時,會影響至腳底反射區。也既是說,按壓腳底,可以探察身體不適之處。例如,胃不好的人若按壓胃的反射區,就會感到強烈疼痛。
腳跟處感到疼痛時,多半是身體疲勞、能源長期性不足,或肝臟衰弱所致;腳跟附近為生殖器反射區,若腳跟疼痛應考慮是否有生殖器的麻煩。
因為痛的感覺因人而異,無法一概而論。但是,若反射區痛得較劇烈,其身體相對部位的毛病癒大。相反地,痛的程度愈弱,則病況愈輕,或是舊疾未痊癒者。但是,因鞋不適而引發的急性腳痛,腳變形時,則應當別論。
足部骨骼足部骨骼組成人體足部骨骼包括跗骨、跖骨和趾骨三部分,每隻足共有26塊骨。
1.跗骨。
較粗大,位於足的後半部,分為前、中、後三列,共有七塊。前列由內向外依次為第一楔骨、第二楔骨、第三楔骨和骰骨;中列有足舟骨;後列有距骨和跟骨。
距骨分體、頸、頭三部分,與舟骨的關節面相接;跟骨為最大的跗骨,上面有3個關節面,分別與距骨、舟狀骨構成大關節;足舟骨介於距骨頭與3個楔骨之間,位於足內側縱弓的中央部分,其內緣有一向下垂的舟骨粗隆,為足部明顯標志;骰骨為不規則的立方體,嵌在跟骨與第4、5跖骨之間。
2.跖骨。
位於跗骨之前、趾骨之後,共五塊,由內向外依次為第一至五跖骨,構成足掌跖部的前半部。每塊跖骨分為頭、體、底三部分。第五跖骨底外側部突向後,稱為第五跖骨粗隆。
3.趾骨。
共有14塊。拇趾有兩節趾骨,即近節趾骨與末節趾骨;其餘各趾有三節趾骨,即近節、中節和末節趾骨。每節趾骨分為滑車(小頭)、體、底三部分。
足部關節足部各骨之間連結成的關節達33個之多。脛骨下端、內踝、外踝與距骨共同構成踝關節(距上關節);距跟關節和距舟關節組合成距下關節;距上關節和距下關節形成足關節。
跖骨與近節趾骨之間構成跖趾關節,第一跖骨與拇趾近節趾骨近端構成第一跖趾關節。趾骨之間構成趾間關節,第二至五趾的近節趾骨與中節趾骨間構成近側趾間關節(或第一趾間關節),中節趾骨與末節趾骨間構成遠側趾間關節(或第二趾間關節)。
足部經脈足三陰經起於足,足三陽經止於足。因此,足部是足三陰、足三陽經脈循行、分布之處,是足三陰、足三陽經脈的根部與本部的所在地。
足部6條經脈與全身其他各經絡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正如《素問·厥論》所說:「陽氣起於足五趾之表,陰氣起於足五趾之里。」說明足部與周身陰陽經絡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按摩足部相應的穴位可以治療遠端部位(頭面、臟腑、軀乾等)的疾病,或對全身的某些機能狀態起到調整作用。
足部六條經絡的循行、分布如下:
足陽明胃經行走於足背中央,止於足第二趾的外側端「厲兌」穴,其支脈進入拇趾和中趾。分布於足部的穴位有:解溪、沖陽、陷谷、內庭、厲兌。
足太陽膀胱經經過足外側赤白肉際,止於足小趾外側的「至陰」穴。分布於足部的穴位有:昆侖、仆參、申脈、金門、京骨、束骨、足通谷、至陰。
足少陽膽經行於足背外側,止於足第四趾外側端,其支脈斜入拇趾。分布於足部的穴位有:丘墟、足臨泣、地五會、俠溪、足竅陰。
足太陰脾經起於拇趾甲根內側的「隱白」穴,沿足內側赤白肉際上行。分布於足部的穴位有:隱白、大都、太白、公孫、商丘。
足厥陰肝經起於拇趾甲根外側的「大敦」穴,沿足背內側上行。分布於足部的穴位有:大敦、行間、太沖、中封。
足少陰腎經起於足底內側「湧泉」穴,斜著穿過足底後,沿著足內側上行。分布於足部的穴位有:湧泉、然谷、太溪、大鍾、水泉、照海。
足部重要穴位及功效厲兌定位:位於第二趾末節外側,距甲根邊緣下約2毫米處。
主治:牙痛、咽喉腫痛、熱病、多夢、頭痛、眼睛疲勞、下痢、便秘等。
第二厲兌定位:位於第二趾甲根邊緣中央下方的2毫米處。
主治:呃逆、嘔吐、食慾不振等。
第三厲兌定位:位於第三趾甲根邊緣中央下方約2毫米處。
主治:呃逆、惡心嘔吐、胃酸過多、胃痛、胸部悶脹等。
至陰定位:在足小趾末節外側,距甲根邊緣下方約2毫米處。
主治:頭痛、目痛、胎位不正、難產、肩酸痛、便秘、下痢、夜尿症等。
內至陰定位:位於小趾內側(靠第四趾)甲根邊緣下2毫米處。
主治:頭痛、怕冷等。
足竅陰定位:在足第四趾末節外側,距甲根邊緣下約2毫米處。
主治:頭痛、失眠、月經不調、牙痛等。
隱白定位:在拇趾末節內側,距甲根邊緣約2毫米處。
主治:腹脹、便血、尿血、月經過多、多夢、頭痛、肩酸痛、便秘等。
大敦定位:位於大拇指外側(靠第二趾)甲根邊緣約2毫米處。
主治:疝氣、遺尿、經閉、崩漏、目眩,腹痛。
第二大敦定位:位於大拇趾甲根邊緣中央下約2毫米處。
主治:目眩、耳鳴等。
龜頭穴定位:於大拇趾前端中央。
主治:性沒有能、冷感症等生殖系統疾病。
昆侖定位:在足部外踝後方,外踝頂點與跟腱之間的凹陷中。
主治:腳跟腫痛、頭痛、腰痛、高血壓、眼疾、怕冷症、下痢等。
仆參定位:在足外側部,外踝後下方,昆侖穴直下,跟骨外側赤白肉際處。
主治:腦溢血、高血壓、頭痛、神經官能症、腰痛、坐骨神經痛等。
金門定位:在足外側,外踝前緣直下,骰骨下緣處。
主治:痔瘡、頭痛、腰痛、閃腰、腳關節痛、五十肩和下腹痛等。
足通谷定位:位於小趾,小趾彎曲時外側橫紋末端,即為本穴。
主治:頭痛、目眩、痔瘡、腰痛、膀胱炎、腳背痛、坐骨神經痛。
足臨泣定位:在足背外側,第四跖趾關節的後方,第四趾、小趾跖骨夾縫中。
主治:月經不調、遺尿、頭痛、腰痛、肌肉痙攣、眼疾、膽囊炎、神經官能症等。
行間定位:在足背側,第一、二趾間,趾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
主治:頭痛、目眩、目赤腫痛、肝臟疾病、宿醉、肋間神經痛、月經過多等。
太沖定位:在足背側,第一跖骨間隙的後方凹陷處。
主治:頭痛、眩暈、肝臟病、牙痛、眼疾、消化系統、呼吸系統、生殖系統等病變。
商丘定位:在足內踝前下方凹陷中,腳腕橫紋末端。
主治:便秘、黃疸、足踝痛、虛弱倦怠、消化不良、胸悶欲吐、腹痛等。
中封定位:位於商丘前方(靠腳趾方向)約2—3毫米處。
主治:肝炎、怕冷症、風濕關節炎、腰痛、便秘、下痢、食慾不振等。
然谷定位:在足內側緣,足舟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際處。
主治:月經不調、帶下、遺精、泄瀉、小便不利、心悸、不孕症等。
太溪定位:在足內側,內踝後方,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主治:月經不調、遺精、陽痿、氣喘、咽喉腫痛、腎臟病、牙痛、支氣管炎、關節痛等。
水泉定位:在足內側,內踝後下方,太溪直下一橫指,即內踝後緣下方與跟骨內側凹陷中。
主治:月經不調、痛經、經閉、失眠、胃炎、膀胱炎、下痢、腎臟病等。
三陰交定位:位於內踝上緣三橫指,踝尖正上方脛骨邊緣陷中。
主治:怕冷症、更年期障礙、婦科所有疾患。對胃酸、食慾不振亦有效。
里內庭定位:位於第二趾根部,腳趾彎曲時趾尖碰到處。
主治:食物中毒、蕁麻疹等。
湧泉定位:位於腳掌前1/4線中央,人字形紋頂點下約l毫米處。
主治:頭痛、頭昏、高血壓、糖尿病、過敏性鼻炎、更年期障礙、怕冷症、腎臟病等。
泉生足定位:位於足底第二趾第一關節和第二關節中央。
主治:心臟病、心悸、呼吸困難、頭痛、嘔吐、宿醉不適等。
第二泉生足定位:位於足底第三趾第一關節和第二關節中央。
主治:對所有心臟疾病有良效。
心包區定位:位於腳掌前像的中央部位,即腳掌中分線的中央。
主治:低血壓、自律神經失調、焦慮症、更年期障礙等。
足心定位:位於足弓中心部位,直徑約3毫米圓形區域。
主治:低血壓、心臟病、風濕關節炎等。
失眠定位:位於足跟部中央的正中線上,內外踝連線的交叉點。
主治:失眠、高血壓等。
足三里定位:位於外膝眼下四橫指,脛骨邊緣。找穴時,以食指(左腿用右手、右腿用左手)第二關節沿脛骨上移,至有突出的斜面骨頭阻擋為止,指尖處即為此穴。
主治:食慾不振、腹瀉、腹脹、嘔吐等腹部不適症。對更年期障礙、腰腿疲勞、皮膚粗糙亦有效。
陽陵泉定位:位於膝蓋下方,小腿外側之腓骨小頭稍前凹陷中。
主治:關節僵硬、抽筋、麻痹、腰腿疲勞、胃潰瘍等。
豐隆定位:位於腓骨小頭與外踝尖連線的中點處。
主治:肥胖、頭痛、便秘、高血壓、神經官能症、氣喘、多痰等。
3、腳上凸出一塊骨頭,是什麼嗎?求解釋
先天性足副舟骨,我是拍了片子查出來的,建議你也拍一個看一下是不是骨頭的問題。
我也是看到骨頭突然突出來一塊很慌張啊,但校醫院的醫生說沒關系,還說治了不如不治,給了我一條萬能葯膏安慰了我一下就完了。才三塊錢,好氣噢,感覺像是給我配一包創口貼,真•純安慰啊!當時想去三甲看的,後來懶癌發作就沒去,拖了一個學期了,不劇烈運動就不疼,也就想開了,不想去三甲送錢了嘻嘻嘻
要了解這個病可以到百科名醫網看一下,國家衛計委官網,感覺還是比較靠譜的。
病名說是先天性的但其實還是有點誘因的,我是下山腳別了一下後出現的。青年女性和運動員常發病,大概我屬於青年女性,你屬於運動員那類吧哈哈哈哈
還有拍片子到校醫院就好了,二十幾塊錢很便宜的,反正都是儀器拍的,沒什麼不放心的。
哇,答完了才發現這是四年前的問題……題主還在嗎?我想要那個財富值誒|・ω・`)(沒錯,就是這么赤果果)
4、幫忙看下這段診斷意見!!!這個是什麼意思???(第三趾骨遠端囊性改變)
囊性病變 這個一般來說是良性的一種病變 有可能是囊腫 最好是能結合一下全身的檢查看看 問題不大的話 積極治療就可以了 比如 手術 介入 葯物 其餘的沒什麼從你發的檢查來看
5、下卡骨關節能不能走路運動
盡管人體的關節有多種多樣,但其基本結構不外有關節面、關節囊和關節腔。
關節面:各骨相互接觸處的光滑面叫關節面。關節面為一層軟骨覆蓋稱關節軟骨。
關節囊:由結締組織組成,它附著於關節面周圍的骨面上。可分為內外兩層,外層為纖維層,由緻密結締組織構成;內層為滑膜層,由薄層疏鬆結締組織構成,可分泌滑液,起到潤滑作用。
關節腔:就是關節軟骨和關節囊間所密閉的腔隙。內含滑液,可以減少骨與骨之間的摩擦
關節軟骨:減少骨之間的摩擦。
關節頭:與關節窩緊扣,進行運動。
關節窩:與關節頭緊扣,進行運動。關節的基本病變。
關節腫脹 常由於關節積液或關節囊及其周圍軟組織充血、水腫、出血、和炎症所致。
關節破壞 關節軟骨及其下方的骨性關節面骨質為病理組織所侵犯、代替所致。
關節退行性變——早期改變為關節軟骨細胞變性、壞死、溶解,並逐漸為纖維組織或纖維軟骨所代替。
關節強直——可分為骨性強直和纖維性強直。
關節脫位——關節骨端的脫離、錯位。分為完全脫位和半脫位。
由於關節囊包圍肱骨頭和肩胛骨的關節盂而成。因肱骨頭的關節面大,呈半球形,肩胛骨關節盂小而且淺,加上關節囊松而薄,所以,肩關節活動靈活,是全身易脫位的關節之一。
肘關節
是一個復關節,由三個關節共居同一關節囊而成。
⑴ 肱尺關節:是肘關節的主關節,有肱骨滑車與尺骨滑車切跡構成。可展伸140度。
⑵ 肱橈關節:由肱骨小頭和橈骨的關節凹構成。只能作曲伸和迴旋運動。
⑶ 橈尺近側關節:由橈骨環狀關節面與骨上端的橈切跡構成。
伸肱時,前臂與上臂不在一條直線上,前臂與上臂之間形成一開向外側的角度,這個角叫提攜角(男性約為165度,女性約135度)。
橈腕關節
由橈骨的腕關節面與舟、月和三角骨構成,可做曲伸、內收、外展和環轉運動。橈腕關節與腕間關節共活動的范圍是:屈最大,約90度,伸45度,內收40度,外展20度,環轉度極小。
腕掌關節
由下排腕骨與掌骨構成。除拇指腕掌、小拇指掌關節能做屈伸、收展、對掌及環轉(僅拇指腕掌關節有)等運動外,餘三個腕掌關節基本不動。
髖關節
由髖臼和股骨頭組成。由於髖臼較深能容納股骨頭的2/3,而且髖關節囊及周圍的肌肉又比較強厚,因此,穩固性比肩關節大。髖關節脫位也僅次於肘關節和肩關節。
膝關節
由股骨下端的關節面,脛骨上端的關節面和髕骨關節面構成。滑膜腔被兩條交叉韌帶分割。前、後兩條交叉韌帶尚有防止脛骨前、後移位的作用。膝關節內有月牙狀的關節盤,叫半月板,其內側大,外側小。當膝關節半屈於內旋或外旋位時,突然的強力伸膝運動,可使半月板損傷。膝關節囊堅韌,關節囊的前壁有髕骨和髕韌帶;兩側有脛、腓側副韌帶;後放有斜韌帶加強。
踝關節
由脛骨下端及內踝、腓骨外踝與距骨構成,屬於滑車關節。踝關節負重最大,關節面較小,但踝關節囊有韌帶加強,內側韌帶從內側將內踝、足舟骨、距骨和跟骨。因踝關節周圍韌帶強而有力,以致在踝扭傷時,即使內外踝發生了骨折,韌帶尚未受損。由於細菌或病毒等致病因子和自身抗體的作用使關節的各部分,如滑膜、軟骨或軟骨下骨發生滲出,中性細胞和淋巴細胞浸潤,以及細胞因子活動等炎症性反應,稱為關節炎。一般,按病因和臨床表現,關節炎可分以下幾類:
踝關節
1)感染性關節炎
2)原因不明的多發性關節炎
3)代謝內分泌病
4)退行性關節病
5)關節創傷
6)神經性關節病
7)過敏性關節病
8)出血性疾病
9)腫瘤和腫瘤樣病變.
關節趣聞:人的一生中,手指關節平均需要彎曲2500萬次。骨與骨之間連接的地方稱為關節,能活動的叫「活動關節」,不能活動的叫「不動關節」。這里所說的關節是指活動關節,如四肢的肩、肘、指、髖、膝等關節。 關節由關節囊、關節面和關節腔構成。關節囊包圍在關節外面,關節內的光滑骨被稱為關節面,關節內的空腔部分為關節腔。正常時,關節腔內有少量液體,以減少關節運動時摩擦。關節有病時,可使關節腔內液體增多,形成關節積液和腫大。 關節周圍有許多肌肉附著,當肌肉收縮時,可作伸、屈、外展、內收以及環轉等運動。
出《靈樞·官針》:「病水腫不能通關節者」。中醫學對關節一詞之用有兩種不同含義。其一為解剖部位名,即骨與骨相接之處,有屈曲伸展並旋轉活動功能者,稱為關節。如肩關節、肘關節、髖關節、指(趾)關節等等,另有不能屈伸旋轉活動者則為不動關節,如腰骶關節,骶尾關節等。其二則系瘡瘍癰疽病勢發展之時日順序之名詞。《外科正宗》卷一稱:「關節在於斯時變生出於此候」之注文中曰:「關節者,陽瘡以十四日為關,陰瘡二十一日為節,此時務要出膿,勢定不可過攘,但膿出方自腐脫,腐脫方自肌生,肌生方自收斂,收斂方自瘡平,此為瘡之關節,亦由次序來也。如期不得膿者,後即便有變生,為一關順,後必多順,一關逆,後必多逆,以此觀之,不可不察也。」兩種含義截然不同,不可不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