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脊髓腫瘤有哪些類型?
1.根據腫瘤與脊柱水平部位的關系分為:頸段、胸段、腰段及馬尾部腫瘤。
2.按腫瘤的性質與組織學來源分為良性腫瘤與惡性腫瘤。前者有神經鞘瘤、脊膜瘤、血管瘤、皮樣囊腫、表皮樣囊腫、脂肪瘤及畸胎瘤等。後者有膠質瘤、侵入瘤及轉移性腫瘤。
3.根據腫瘤與硬脊膜的關系分為兩大類:即硬脊膜外腫瘤和硬脊膜內腫瘤,後者又分為髓內腫瘤和髓外腫瘤。
2、腦干斜坡處骨源性腫瘤,無方案,望您幫助,謝謝
MRI資料不全,另外要有顱底的薄層CT加骨窗像的片,綜合判斷。骨源性腫瘤是正確的,最大的可能是脊索瘤。手術可以做,但有較大的難度和風險,要採用不常採用的入路方式------極外側入路。目前沒有特效葯物可以讓腫瘤停止生長,手術是最佳選擇。
3、顱底腫瘤,顱底腫瘤如何治療,顱底腫瘤的症狀
顱底腫瘤的治療方法,具體如下: 1、腫瘤定位:選擇最佳的手術入路;
2、手術治療:分為顯微外科手術和神經內鏡手術,使用神經電生理檢查、術中喚醒等方法,以減少損傷,控制危險程度,使患者得到最大獲益;
3、放療:如腫瘤較大,可先行放療,使腫瘤縮小後再行手術治療。術後根據情況再考慮是否繼續進行放療;
4、其他治療:包括化療、免疫治療、心理治療、康復治療等。
顱底腫瘤的症狀表現
(1)前顱窩底腫瘤
起源於額骨的骨軟骨瘤和成骨肉瘤、前顱窩底腦膜瘤,以及起源於鼻腔內的惡性腫瘤較為常見。早期可有嗅覺減退或喪失,顱內壓增高症狀(頭痛,嘔吐),精神症狀,癲癇發作;顱眶溝通的腫瘤可有眼球突出、復視和視力減退或失明等。
(2)中顱窩底及海綿竇區的腫瘤
顳下窩腫瘤多起源於中顱窩底腦膜瘤、三叉神經鞘瘤和血管纖維瘤,亦可有鼻咽癌侵入顱內等。常見症狀是顏面部麻木或疼痛、咀嚼肌和顳肌萎縮以及海綿竇閉塞的表現如頭暈頭痛,復視,眼球運動障礙。亦可有癲癇發作等。
(3)後顱窩底及小腦橋腦角腫瘤
斜坡腦膜瘤和脊索瘤可出現一側或雙側多發性Ⅲ~Ⅷ顱神經麻痹,脊索瘤往往在鼻咽部有腫物突出。頸靜脈孔區腫瘤可出現Ⅸ~Ⅺ顱神經麻痹。舌下神經瘤表現為一側舌肌麻痹或萎縮。瘤體大者可出現頭暈,共濟失調等腦干症狀。
(4)岩斜區腫瘤
主要以後組顱神經症狀為主,常見為復視,面部麻木,眼球活動受限,飲食嗆咳,其次是頭痛,眩暈,半身無力或偏癱,共濟失調(醉漢步態)等。
4、了腦干膠質瘤,大能不能幫我推薦一下,哪有較好的治
腦膜瘤的臨床特點是發病緩、病程長。不同部位腦膜瘤可有不同的,臨床表現,因成年人發病較多,故凡成年人有慢性頭痛、精神改變、癲癇,一側或兩側視力減退甚至失明、共濟失調或有局限性顱骨包塊等,特別是伴有進行性加重的顱內壓增高症狀時,要考慮腦膜瘤的可能性。眼底檢查常發現慢性視神經乳頭水腫或已呈繼發性萎縮。腫瘤的確診還需依靠輔助性診斷檢查。診斷腦膜瘤,其有重要參考價值的檢查包括顱骨平片,CT掃描和腦血管造影。不僅可以達到定位,還可以了解腫瘤大小和定性。1.顱骨平片:顱內腦膜瘤需要常規攝顱骨平片,約有75%病例在平片上可以顯示出顱內腫瘤的徵象,而30%~60%的病例可根據平片的徵象作出腦膜瘤的診斷。X線顱骨平片的徵象,一部分屬於顱內腫瘤,顱內壓增高的間接徵象,如蝶鞍骨質侵蝕與擴大,腦回壓跡明顯與松果體鈣化斑移位,少數情況下,顱縫分離。另一部分是腦膜瘤直接引起的徵象,包括腫瘤局部骨質增生與破壞,腫瘤血運增加引起的腦膜動脈溝變寬與增多,腫瘤鈣化,局部骨質變薄等,這幾點常是腦膜瘤可靠的診斷依據。2.CT掃描:在腦膜瘤的診斷上,CT掃描已取代同位素腦掃描、氣腦和腦室造影、腦膜瘤多為實質性且富於血運,最適合於CT檢查,其准確性能夠達到發現1cm大小的腦膜瘤。在CT掃描圖像上,腦膜瘤有其特殊徵象,在顱內顯示出局限性圓形密度均勻一致的造影劑增強影像,可並有骨質增生,腫瘤周邊出現密度減低的腦水腫帶,相應的腦移位,以及腦脊液循環梗阻引起的腦積水徵象。3.腦血管造影:對某些腦膜瘤,腦血管造影仍是必要的。尤其是深部腦膜瘤,它的血液供應是多渠道的,只有通過腦血管造影,才能夠了解腫瘤的供應來源,與腫瘤的血運程度和鄰近的血管分布情況,這些對制定手術計劃,研究手術入路與手術方法都有重要價值。如果能作選擇性的頸外動脈、頸內動脈及椎動脈造影,特別採用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技術,則血管改變徵象更為清晰而明確。此外腰椎穿刺可反映顱內壓增高,腦脊液蛋白含量增高的情況,在診斷與鑒別診斷上仍有一定參考意義。 生命健康在線--腫瘤/癌症發生在頭顱內的腫瘤稱為腦腫瘤。腦腫瘤分為良性與惡件兩種,約各佔一半,根據腫瘤的來源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大類。原發性腦腫瘤中以神經膠質瘤最為常見,約佔40%以上;繼發性腦腫瘤多由鼻咽部、肺臟、乳房、肝、腎等原發癌轉移而來。腦腫瘤可發生在任何年齡。10歲左右及30—40歲為兩個發病高峰,性別差異並不大。成人腦腫瘤大約70%發生在大腦半球、側腦室和腦垂體。小兒則70%發生在小腦、四腦室和腦干。腦腫瘤發生的部位不同其症狀和體征也有區別。由於顱殼沒有彈性,顱內腫瘤生長和擴展引起的佔位,必然會壓迫鄰近的正常組織,擾亂其功能而產生相應的症狀。因此,無論是良性還是惡性,原發還是繼發,若不及時處理,都會嚴重威脅生命。 腦腫瘤依其表現出的症狀,在臨床上可分為五個時期:(1)無症狀;(2)僅有局部症狀;(3)顱內壓增高;(4)意識障礙;(5)昏睡症狀。在這五個時期內,無症狀期和僅有局部症狀期都很容易忽略,只有出現顱內壓增高時,才很容易想到腦腫瘤的發生。腦腫瘤都有什麼症狀?1、顱內壓增高症狀 因為腦腫瘤的生長使顱內壓增高,出現三個主要症狀:其一,頭痛,是腦腫瘤最常見的症狀,早期常間歇性發作,進一步發展為持久性、進行性疼痛,性質可為搏動性鈍痛、脹痛或壓迫痛、裂開樣痛。頭痛部位多在前額部、雙顳部或後枕部,疼痛的部位與腫瘤的部位並不一致。其二,嘔吐,多因迷走神經受刺激,加上佔位性病變使顱內壓增高而引起。嘔吐常在早晨發生,或在頭痛劇烈時發生,嘔吐呈噴射性,無惡心感,與飲食無關。其三,視覺障礙,因顱內壓增高引起視乳頭水腫所致。用眼底鏡可查出視乳頭水腫。病人可表現為視力下降,看東西模糊,可有復視、偏盲或失明。2、精神症狀病人記憶力明顯減退.,自己或家屬發現經常「丟三落四」,或反應遲鈍,思維能力、理解能力、定向能力下降。嚴重者出現痴呆、嗜睡甚至昏迷。3、抽搐和癲癇 多由於慢性生長的大腦腫瘤引起。病人可出現突然昏倒,口、眼、面、四肢抽動,口吐白沫、小便失禁,幾分鍾後可逐漸清醒。部分病人可表現為一個肢體或一側上下肢體抽動。4、其他表現 病人常可出現頭暈,走路不穩,耳鳴,聽力下降,面部麻木,失語,月經不調,肢體麻痹,偏癱,及內分泌失調等表現。當病人自我發現有腦瘤的徵兆時,應立即到醫院找顱腦外科或神經科醫師進行檢查。神經系統檢查包括:顱神經、運動功能、感覺、反射和病理反射等。同時可選擇性進行X線檢查、各種造影檢查、超聲波檢查、腦電圖檢查、放射性同位素檢查、CT檢查、核磁共振檢查等。爭取早期明確診斷,早期治療。生命健康在線--腫瘤/癌症惡性腦腫瘤經常稱為腦癌,為生長迅速的侵襲性腫瘤,它的"根"進入並破壞周圍正常組織,很快威脅病人生命。良性腦腫瘤是由生長緩慢的細胞構成,有清楚的界限,易於手術切除。但若腦腫瘤長在可引起生命威脅的重要部位,這種腫瘤生物學上雖是良性的但臨床過程為惡性。原發性腦腫瘤是指腫瘤原發於腦。如各種膠質瘤、腦膜瘤、垂體瘤等。轉移性腦腫瘤是癌細胞從機體的其他部位轉移至腦形成的轉移瘤。最常見的腦轉移瘤來自:肺癌、乳房癌、結腸癌及皮膚癌(黑色素瘤)等,所有轉移性腫瘤均為惡性腫瘤。根據腫瘤生長的部位以及病理類型,還冠以更為詳細的診斷名稱,如小腦膠質瘤、大腦鐮旁腦膜瘤、垂體瘤、脊髓神經纖維瘤、聽神經瘤等。 腦部惡性腫瘤的常見治療方法: 一、手術手術治療是腦瘤最主要的治療方法,神經外科醫師將顱骨切開並切除腦瘤,這種手術方式成為「開顱術」。切除腦瘤時,醫師的考慮在於盡可能切除腫瘤,但也要注意不傷害到重要腦組織造成新的神經功能缺損為目的,所以要將腦瘤完全清除是一艱巨挑戰。部份腫瘤切除可減緩症狀及減低腦內壓力,剩餘的腫瘤可用放射線及化學葯物治療。某些腦瘤是無法被切除的,此時醫師只能夠做切片,取下一小塊的腫瘤組織經由病理學醫師在顯微鏡底下去檢查及診斷是何種型態的細胞,這可幫助醫師決定下一歨使用何種治療方式。開顱術是個大手術,手術後的病人多會轉至加護病房觀察,待生命徵象穩定後再轉回一般病房。外科手術有可能傷害到正常的腦部組織或造成腦水腫。另外可能造成抽痙,身體虛弱、協調能力失常、性格改變,及語言思考等障礙。事實上,在手術後的短時間內症狀可能比術前更嚴重,大部份的副作用在手術後會隨著時間而減少或消失。二、放療放射線治療所扮演的角色通常為手術無法將腫瘤完全切除時的輔助治療或是無法以外科方式切除,或切除後經常復發的腫瘤,有時亦與化學治療合並治療。放射線治療也可以減輕疼痛症狀。整個放射線治療療程需4-5個星期,照射的也許是全腦也可能是局部,這些得視病人的整體狀況而定。三、化療化學治療是使用一種或多種化學葯物來殺死癌細胞的治療方式。目前化學治療給葯途徑有:1. 靜脈注射。2. 脊椎管內注射:由於腦部有腦血管障壁,所以化學葯物可藉由脊椎管內注射,讓葯物通過腦血管障壁達到腦部已消滅癌細胞。3. 腦室內給葯:醫師在腦室植入一個給葯系統(ommaya),藉此路徑將化學葯物直接注射至中樞神經系統。化療通常是治療一段時間後待病人恢復後再進行下一個新療程。病人不一定需要住院進行治療,依化學葯物種類,決定給葯的途徑,依病人身體狀況可選擇短期之住院治療或門診治療。治療腦瘤的方法西醫多以 X刀、光子刀聯合放、化療為主,但這些方法的適應症非常局限,且屬創傷性療法,術後多易復發和轉移。化療葯物則很難通過血腦屏障進入腦病灶局部,無法達到治療目的。普通放療多不盡人意,常引起顱神經放射性損傷,放射性腦壞死等副作用。生命健康在線--腫瘤/癌症
5、腦干膠質瘤怎樣治療
腦干膠質瘤是一種特殊類型的膠質瘤,常好發於兒童,特別是在橋延部,一般是以星形細胞瘤最為常見,而腦干下部,一般是多形性膠質瘤比較常見,總體來說,腦干膠質瘤治療上比較棘手,只有那些位於背側型的,和局限型向側方生長的膠質瘤,才可以進行手術切除,而對於彌漫性膠質瘤,一般認為難以經手術切除,有時可以做立體影像的活檢,在活檢之後,進行一些放療和化療,引起腦積水的患者,也可以考慮進行,腦室腹腔分流手術等方法,來緩解顱內壓增高,所以來說腦干膠質瘤治療上,還是比較困難的一種膠質瘤類型。
6、脊椎上部位於腦干顱骨外的突出骨頭是不是骨瘤?
到底是脊柱還是顱骨後側。從解剖上講,第七頸椎棘突比較長,是人體上的一個定位標志,是正常現象。顱骨後側有個枕外隆突,也是人體解剖的正常標記,我覺得你沒有任何問題,只是你的比較明顯而已,不用杞人憂天。補充一點如果是你在體表能夠摸到,不用做CT,X線片足亦。
7、腦干腫瘤的檢查
1.腦干聽覺誘發電位
腦干聽覺誘發電位結合其他聽覺功能檢查,對准確地診斷腫瘤部位多有所幫助。
2.CT掃描
通常腦干膠質細胞瘤以低密度灶和腦干腫脹多見,少數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影,囊變甚少;向上可侵及視丘,向後外可發展至腦橋臂及小腦半球。強化掃描可有不均勻增強或環形增強。海綿狀血管瘤在出血的急性期為均勻的高密度;在亞急性及慢性期為低密度。室管膜瘤為高密度,能增強。血管網狀細胞瘤為高密度,顯著增強。結核球呈環形高密度,中央為低密度,能顯著加強。為區別腦干腫瘤和腦干外腫瘤,必要時可進行腦池造影CT掃描。CT掃描可將腦干腫瘤分為3型:Ⅰ型為無強化病灶,表現為低密度病變;Ⅱ型彌漫性強化;Ⅲ型為環形強化。其中Ⅰ型多見,Ⅱ、Ⅲ型較少見。
3.MRI檢查
腦干膠質細胞瘤常呈長T1和長T2信號改變,多無囊變或出血,邊界一般不清,形態不規則,多數腫瘤有Gd-DTPA增強。與CT掃描相比,由於其多視角成像及無顱底骨偽影干擾,能更清晰地顯示病變部位及范圍。海綿狀血管瘤在出血的急性期T1WI及T2WI上皆為均勻的高密度,輪廓清晰,常呈圓形,在亞急性及慢性期T1Wl及T2W1上也皆為高密度。室管膜瘤為長T1,長T2,向腦干外發展至第四腦室或小腦腦橋角,血管網狀細胞瘤為長T1及長T2,球形位於延髓後方。結核球為環形高密度,加強後更顯著,中間為低密度。
8、腦干膠質瘤【腦干膠質瘤】
您好,部位不好,但是可以部分切除,手術後進行規范的放化療,化療比較貴,至少需要10萬左右。治療是綜合型的,整體費用在15~20萬。根據病理級別,目前我們的治療是和國外接軌的,國外最新的治療方案1年後我們就可以採用。但是整體的治療效果還是不好。只能希望延長生命
(北京協和醫院李桂林大夫鄭重提醒:因不能面診患者,無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議僅供參考,具體診療請一定到醫院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9、我親愛的爸爸在醫院被查出腦幹上長腦瘤,醫生說不能手術,為什麼啊?難道就這樣,真的治不好了嗎?我爸...
你的遭遇,我非常同情啊!腦干是生命的禁區,世界上做第一例腦干外科手術而且成功的是號稱「萬顱之魂」的王忠誠老院長,可惜他與去年9月30日去世了。不過,也不必害怕,現在他的徒弟們還在做,去北京天壇醫院看看吧!他的徒弟們大部分在那裡。那裡要說不好做,那也就沒法了。不過,到哪裡大部分都是做腦瘤開顱手術的,最好去看看,天壇醫院做過好多次的腦干開顱手術,成功率很高,別相信號販子的話,直接掛號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