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腫瘤位置不同,小兒椎管內腫瘤患者臨床表現會有哪些不同?
對於小兒椎管內腫瘤患者而言,醫生經常對患者說這樣的話:「你的病變位置處於XXX,所以才會出現XXX症狀。」其實,這句換也揭示了一個小兒椎管內腫瘤的特點——瘤體位置不同,患者的症狀表現有著極大的差異。那麼,小兒椎管內腫瘤患者腫瘤位置不同,患者臨床表現都有哪些呢?
椎體腫瘤:
兒童起源於椎體骨質的腫瘤較成人少見的多,最常見的是動脈瘤樣骨囊腫和骨嗜酸性肉芽腫,脊索瘤和良性骨腫瘤也比較常見。
動脈瘤樣骨囊腫可多導致椎體膨脹性骨質破壞,臨床表現以疼痛和脊髓受壓症狀為主,頸椎病變可表現為特徵性斜頸,腰椎病變出現神經根性疼痛,CT可見椎骨內邊界清楚、多房性、膨脹性軟組織病變,有骨質破壞和骨殼的形成。治療可採取病變椎體的切除和椎體融合固定術,放射治療效果不肯定。
骨嗜酸性肉芽腫常見於頸椎,輕微的外傷可導致頸部的疼痛,雖然患兒很少發生頸椎脫位,但劇烈的疼痛、斜頸及神經根性疼痛在患兒中比較多見,治療可手術切除病變椎骨,但應保留部分椎體結構作內固定以免導致椎體不穩,放療和化療有一定效果,對多發或侵犯范圍廣泛的患兒可以試用。
脊索瘤多見於骶尾區和上頸段,椎體骨質破壞時產生相應節段的脊髓壓迫症狀,上頸段和斜坡脊索瘤的浸潤性生長可導致後組腦神經受損症狀,臨床表現類似於後顱凹腫瘤。因腫瘤具有惡性變的傾向,因此應當早診斷早治療,放化療價值有限,應爭取手術完全切除。
髓外腫瘤:
兒童期髓外腫瘤多位於骶尾部,常合並有椎管閉合不全,局部皮膚可有顯著標志,如:皮下脂肪瘤、血管瘤、毛發異常分布及皮毛竇。常見的腫瘤有:椎管內脂肪瘤、皮樣囊腫、表皮樣囊腫、腸源性囊腫和畸胎瘤,均系先天性發育異常引起,可產生脊髓栓系綜合征。
兒童骶尾區脂肪瘤侵犯范圍廣泛,可位於硬脊膜內外或包裹馬尾神經,腫瘤與軟脊膜粘連緊密,並有纖維隔穿入髓內。神經根性疼痛症狀少見,主要以肢體麻木和直腸膀胱括約肌功能障礙為主,影像學有脂肪組織的特徵性表現,手術全切除困難。皮樣囊腫和表皮樣囊腫除了有椎管內佔位的一般表現外,多因囊腫內容物的滲漏刺激導致反復發作的腦膜炎。成人較為常見的髓外腫瘤神經纖維瘤和脊膜瘤在兒童期少見,多發生在患有神經纖維瘤病的患兒中,神經纖維瘤起源於感覺神經根,腫瘤生長可導致椎間孔的擴大,產生明顯的神經根痛和脊髓受壓症狀。顱內腫瘤的椎管內種植轉移也可表現為小兒髓外腫瘤,常見的有髓母細胞瘤、惡性室管膜瘤或惡性脈絡叢乳頭狀瘤等。
2、神經外科常見病椎管內腫瘤有哪幾種
人之所以能夠直立行走,是因為人有一根強大而堅固的脊樑,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脊椎骨。可它不僅僅只是堅硬的骨頭而已,在它的中間,貫穿著由無數神經纖維組成連接著人類大腦的脊髓和神經束,而來源於這些組織的腫瘤就稱為椎管內腫瘤。
椎管內腫瘤是神經外科常見病和多發病,醫學上的定義是指原發於脊髓、脊膜、神經根及椎管內各種周圍軟組織的腫瘤。根據脊柱的生理彎曲劃分,可分為頸、胸、腰、骶段腫瘤。根據腫瘤與脊髓和硬脊膜的解剖關系分為椎管內腫瘤可分為三大類,即髓內腫瘤、髓外硬脊膜下腫瘤、硬脊膜外腫瘤。髓內腫瘤的主要病理類型有室管膜瘤、星形細胞瘤及膠質母細胞瘤等;髓外硬脊膜下腫瘤主要病理類型有神經類腫瘤及脊膜瘤等;硬脊膜外腫瘤主要病理類型有神經鞘瘤、脊膜瘤、血管瘤、皮樣及上皮樣囊腫、脂肪瘤及轉移瘤等。其中病理類型又以神經鞘膜瘤和脊膜瘤最為常見,國內資料統計前者約佔23.1
~46.7%,後者約佔12.9
~32.9
%
。其他尚有室管膜瘤,脂肪瘤,血管瘤,畸胎瘤,表皮樣囊腫與表皮囊腫等,臨床上則比較少見。
由於本病臨床表現復雜、起病隱匿常被誤診、漏診。椎管內腫瘤多發生在中年,但各個年齡段均可發病。脊髓壓迫症是其最主要的臨床表現,病程多在1~3年,起病以肢體疼痛痛、活動障礙和感覺障礙為首發症狀。
3、椎管腫瘤患者會有什麼後遺症?
脊髓是人體重要神經中樞系統,手術的創傷會造成相應區域的神經損傷導致支配區域異常。積極進行術後鍛煉恢復配合營養神經用葯,有些症狀可以逐步恢復……
4、椎管內腫瘤的治療
1.手術治療
椎管內腫瘤尤其是髓外硬膜內腫瘤屬良性,一旦定位診斷明確,應盡早手術切除,多能恢復健康。髓內室管膜瘤術中藉助於顯微鏡有利於腫瘤完全切除。髓內膠質細胞瘤與正常脊髓分界不清,只能部分切除,但必須充分減壓,緩解脊髓壓迫症狀,以獲得較長時間症狀緩解。硬脊膜外的惡性腫瘤,如病人全身情況好,骨質破壞較局限,也可手術切除,術後輔以放射治療及化學治療。
2.放射治療
凡屬惡性腫瘤在術後均可進行放療,多能提高治療效果。
3.化學治療
膠質細胞瘤用脂溶性烷化劑有一定的療效。轉移癌(腺癌、上皮癌)應用環磷醯胺、氨甲喋呤等。
5、脊髓腫瘤有哪些類型?
1.根據腫瘤與脊柱水平部位的關系分為:頸段、胸段、腰段及馬尾部腫瘤。
2.按腫瘤的性質與組織學來源分為良性腫瘤與惡性腫瘤。前者有神經鞘瘤、脊膜瘤、血管瘤、皮樣囊腫、表皮樣囊腫、脂肪瘤及畸胎瘤等。後者有膠質瘤、侵入瘤及轉移性腫瘤。
3.根據腫瘤與硬脊膜的關系分為兩大類:即硬脊膜外腫瘤和硬脊膜內腫瘤,後者又分為髓內腫瘤和髓外腫瘤。
6、椎管內腫瘤的檢查
1.實驗室檢查
(1)血象檢查感染存在時,外周血象白細胞計數和中性粒細胞可顯著增高。
(2)腰椎穿刺腰穿後測壓及動力試驗常有不同程度的脊髓蛛網膜下腔梗阻,腦脊液蛋白含量絕大多數增高。梗阻越完全梗阻部位越低,蛋白含量越高;神經纖維瘤和脊膜瘤的蛋白定量較其他腫瘤高腦脊液的細胞數一般正常,有上皮樣囊腫或皮樣囊腫繼發感染者白細胞數可增高,如穿刺恰好刺入腰骶段腫瘤內,可無腦脊液流出皮樣或上皮樣囊腫腰穿可抽出豆腐渣樣物。
2.輔助檢查
(1)脊柱X線平片由於先天性腫瘤的長期壓迫使椎弓根變扁及椎管變寬椎體後緣出現凹陷壓跡。
(2)CT檢查椎體的腫瘤(如動脈瘤樣骨囊腫、嗜酸性肉芽腫脊索瘤等)多見椎體塌陷、骨質廣泛性破壞,出現低密度病變區周圍可見高密度成骨反應或鈣化;多有椎體膨脹和邊界不清的軟組織腫塊影,向椎管內發展時可見脊髓的受壓移位。髓內腫瘤(室管膜瘤、星形細胞瘤等)多見,脊髓的局限性增粗脹大伴有脊蛛網膜下腔或硬膜外間隙的變窄腫瘤密度均一,多為低或等密度少數為高密度腫瘤與正常脊髓界限不清,可增強或不增強。髓外硬膜下腫瘤可因不同腫瘤的類型表現各異神經纖維瘤多呈等或稍高密度,有囊變和鈣化,中等均一強化可因腫瘤的椎管外生長導致椎管或椎間孔的擴大,多見椎管內外相連的啞鈴型腫塊影;脊膜瘤多為高密度,明顯均一強化;脂肪瘤多呈分葉狀低密度腫塊不強化;椎管內腸源性囊腫多位於頸胸髓的腹側邊界規則清楚呈囊性信號不強化或僅包膜輕度強化。
(3)MRI檢查脊髓的MRI矢狀位成像可不受脊椎生理彎曲的影響,充分連續的顯示脊髓的全長及椎管前後緣的關系更好的確定病變的解剖界限;冠狀位可觀察脊髓兩側的神經根和脊髓的形狀,以鑒別髓內髓外病變及其范圍;而且MRI對脊髓內病變的信號特徵顯示也優於CT是椎管內病變的首選檢查措施。
7、請求幫助!更渴求尊重!!萬謝!!! 我今年28歲,得了椎管內腫瘤,背疼,腰疼,左臀麻木,連帶左下肢時有
你這樣的症狀就是屬腰突的現象的,吃葯打針消除不了炎症,會傷及腸胃;針灸、按摩、牽引只能緩解一下暫時的疼痛,當受涼,勞累,姿勢不正確時就易復發或加重,可以採用中醫穴位外敷法可強筋健骨,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不僅能控制阻止骨關節病的發展惡化,而且患者康復後不易復發.安全無副作用
8、怎樣判斷是椎管內腫瘤呢?該做哪些檢查
椎管穿刺與腦液檢查 腦脊液的動力學改變和蛋白含量增高是椎管內腫瘤早期診斷的重要依據,當懷疑為椎管內腫瘤時,應盡早做奎肯試驗及腦脊液檢查。椎管內腫瘤患者行腦脊液常規系列化檢查可發現腦脊液蛋白含量增高而細胞數正常,動力學檢查(即奎肯試驗)可顯示部分或完全梗阻。
x線平片檢查 約有30%~40%的患者可見骨質改變,在常規的脊柱正側位片及斜位片上,常見的徵象有:(1)椎間孔擴大或破壞;(2)椎管擴大,表現為椎弓根間距增寬;(3)椎體及附件的骨質改變,可見椎體骨質缺損、椎弓根破壞等;(4)椎管內鈣化,偶見於少數脊膜瘤,畸胎瘤及血管母細胞瘤;(5)椎旁軟組織陰影。由於椎管內腫瘤多為良性,早期x線片上常無骨質異常表現,有時僅在晚期可見椎弓根間距增寬,椎管壁皮質骨變薄,椎管擴大等間接徵象。對於啞鈴形椎等內腫瘤,可見椎間孔擴大。x線片檢查,可排除脊柱畸形、腫瘤等原因造成的脊髓壓迫症,仍為一種不可缺少的常規檢查。
脊髓造影 是目前顯示椎管內佔位病變的有效方法之一,可選用碘油(如碘苯酯)或碘水造影劑(如amipaque或omnipaque)行頸脊髓椎管造影,尤其是經小腦延髓池注葯造影容易確診。顯示出造影劑在非椎間盤平面上出現杯口狀的缺損或阻塞。文獻報告180例神經鞘瘤,其中150例造影所見:呈杯口樣充盈缺損106例,水平截面狀18例,斜面錐刺樣7例,喇叭口狀5例,珠狀4例。omnipaque為第二代非離子碘水溶性造影劑,造影清晰,安全可靠,可根據脊髓膨大、移位及蛛網膜下腔梗阻確定脊髓腫瘤,結合腦脊液蛋白增高,作出正確診斷。由於粘連等原因,有時梗阻平面並非一定代表腫瘤真實邊界。倪斌等報告137例椎管內腫瘤有4例梗阻平面與手術探查結果相差1/4至1個椎體。除非進行二次造影,單次造影僅能確定腫瘤的上界或下界,且僅憑梗阻形態、骨質累及情況不能確定腫瘤的性質。但是脊髓造影可確定病變部位,再行ct掃描或mri檢查,以獲得更多的腫瘤病變信息。
ct檢查 ct掃描具有敏感的密度分辨力,在橫斷面上能清晰地顯示脊髓、神經根等組織結構,它能清晰地顯示出種瘤軟組織影,有助於椎管內腫瘤的診斷,這是傳統影像學方法所不具備的。但是ct掃描部位,特別是作為首項影像學檢查時,需根據臨床體征定位確定。有可能因定位不準而錯過腫瘤部位。ct基本上能確定椎管內腫瘤的節段分布和病變范圍,但較難與正常脊髓實質區分開。ctm(ct加脊髓受造影)能顯示整個脊髓與腫瘤的關系,並對脊髓內腫瘤與脊髓空洞進行鑒別。
mri檢查 磁共振成像是一種較理想的檢查方法,無電離輻射的副作用,可三維觀察脊髓像,能顯示腫瘤組織與正常組織的界線、腫瘤的部位、大小和范圍,並直接把腫瘤勾劃出來,顯示其縱向及橫向擴展情況和與周圍組織結構的關系,已成為脊髓腫瘤診斷的首選方法。mri對於區別髓內、髓外腫瘤更有其優越性。髓內腫瘤的mri成像,可見該部脊髓擴大,在不同脈沖序列,腫瘤顯示出不同信號強度,可與脊髓空洞症進行鑒別。髓外腫瘤可根據其與硬脊膜的關系進行定位,准確率高。mri矢狀面成像可見腫瘤呈邊界清楚的長t1、長t2信號區,但以長t1為主,有明顯增強效應,有的呈囊性變。軸位像顯示頸脊髓被擠壓至一側,腫瘤呈橢圓形或新月形。對於經椎間孔向外突出的啞鈴形腫瘤,可見椎管內、外腫塊的延續性。由於mri直接進行矢狀面成像,檢查脊髓范圍比ct掃描大,這是ct所無法比擬的,而且於mri可以顯示出腫瘤的大小、位置、及組織密度等,特別是順磁性造影劑gd-dtpa的應用可清楚顯示腫瘤的輪廓,所以mri對確診和手術定位都是非常重要的,這方面ct或ctm遠不如m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