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骨腫瘤 > 中性骨腫瘤

中性骨腫瘤

發布時間:2020-07-31 06:44:38

1、什麼是骨癌

一、概述

骨癌是骨骼的腫瘤,可發生於骨細胞、骨骼的造血成份、軟骨以及纖維性或骨膜成份。

二、病理

骨腫瘤因其來源不同,可分為原發與繼發兩種。原發腫瘤起始於骨系統本身,良性者多,病期長,預後佳;惡性者少,病期短,預後惡劣,死亡率可達80一90%。身體中其他組織或器官的惡性腫瘤細胞,可通過血液循環或淋巴系統(偶而亦有因直接浸潤而侵入骨質者)轉移至骨組織中,逐漸發展而形成骨組織中的轉移瘤,預後惡劣。

骨由多種組織組成,可分為骨本質與骨附屬組織兩大類。骨本質有骨內、外膜、骨和軟骨組織。這些組織簡稱骨組織。附屬在骨組織中的有血管、神經、脂肪、造血系綻組織以及網狀內皮系統組織等,這些組織簡稱骨附屬組織。骨組織和骨附屬組織都可以產生腫瘤,各種腫瘤的臨床發展、治療和預後均有所不同。所以有必要將原發骨腫瘤分為骨組織瘤和骨附屬組織瘤二類。屬於良性骨組織腫瘤者有:骨瘤、骨軟骨瘤、軟骨瘤、成軟骨細胞瘤、骨樣骨瘤和骨巨細胞瘤。屬於惡性骨組織腫瘤(又稱骨生肉瘤)者有:骨肉瘤、軟骨肉瘤和骨纖維肉瘤、。良性骨附屬組織腫瘤有:骨血管瘤、神經纖維流。惡性骨附屬組織腫瘤有:未分化網織細胞瘤、骨網狀細胞肉瘤和骨髓瘤等。

骨組織腫瘤(惡性):

(一)骨肉瘤
骨肉瘤為骨生肉瘤中最惡性者,發病率略低於軟骨肉瘤,占骨生肉瘤的2/5弱,發病機理不明。多數學者認為骨組織的任何部分均能產生骨肉瘤,但以骨膜深層為最易。當中瘤發生或蔓延之骨膜下時,骨膜即背腫瘤由骨面剝離而產生反應性新生骨,骨紋呈日光放射樣。腫瘤與骨幹相連接處,新生骨呈三角形。當骨膜下的腫瘤繼續發展時,新生骨小梁逐漸消失,在x線照片上呈一種紊亂無秩序的骨性陰影。

骨肉瘤的主要組織成分為腫瘤性成骨細胞、腫瘤性骨樣組織和腫瘤骨。其成分的多寡,隨腫瘤性成骨細胞分化程度而異。分化比較成熱者,腫瘤骨多,稱為硬化性骨肉瘤,分化比較原始者,腫瘤骨少,稱為溶骨性骨肉瘤。介乎二者之間者,即有不同程度的溶骨性和硬化性骨肉瘤。
在肉眼觀察下,骨肉瘤的性質頗不一致,有堅硬如象牙者(硬化性骨肉瘤),有脆軟如肉芽易出血、瘤骨極少者(溶骨性骨肉瘤),有田生長迅速而血不足, 以致部分腫瘤壞死,形成含棕色或血性液體的囊腫者,有生長迅速而血運豐富,腫瘤組織含有極多的擴張血管和血安,以致腫瘤產生搏動和雜音,形成假性動脈瘤者。

顯微鏡檢查,腫瘤組織的成分亦復雜無常。在硬化性部分的切片中,可以發現不分層,無骨小管系統,排列雜亂、染色頗深的腫瘤骨小梁。腫瘤骨小粱間隙之中,可能有未被破壞的正常骨質存在,與腫瘤骨對比,更顯出腫瘤骨小粱不服從生理力線原則的紊亂現象。在溶骨性部分的切片中,則可以發現腫瘤骨稀少或不存在,偶爾或有散在的骨樣組織,但腫瘤性成骨細胞極多,分化原始,大小不一,胞漿多少不勻,胞膜不清,胞核大,染色深,分裂多。此外血管豐富,有成竇狀者,其管壁系由腫瘤細胞所形成。上述兩種顯微鏡下的不同組織象, 可能存在千同一骨肉瘤中。此點說明,骨肉瘤一且發生,不論其為硬化性或溶骨性,惡性的程度不可能有絕大差別。除上述鏡下所見外,尚可發現兩種比較少見的細胞:一為腫瘤巨細胞,胞核多至3—10個,染色頗深,一為異物巨細胞,散在於腫瘤壞死部分或出血部分的周圍。其形態與骨巨細胞瘤的巨細胞同。總的說,骨肉瘤的主要成分為腫瘤性成骨細胞,骨樣組織和腫瘤骨。但也可能有一些惡性程度不等的軟骨組織小島,數量小,不能左右骨肉瘤的本質。因此,不應因軟骨組織的出現,更變骨肉瘤的名稱。

骨肉瘤轉移早而迅速,轉移瘤幾乎完全發現於肺部,通過肺部轉移至其他器官者則罕見;局部淋巴結因腫瘤壞死可有增生擴大現象,但很少有轉移瘤的存在。

(二)軟骨肉瘤

軟骨肉瘤的發病率較骨肉瘤稍高,占骨生肉瘤總數的2/5強。與骨肉瘤不同,由良性腫瘤惡變的軟骨肉瘤(繼發軟骨肉瘤)為數甚多,約占軟骨肉瘤總數的40%以上。繼發肉瘤發展慢,預後較好。

軟骨肉瘤的主要組織成分為腫瘤性軟骨細胞。此為其在病理上與骨肉瘤的唯一不同點。此外尚有少量粘液樣組織、瘤骨和纖維組織。在特殊情況下,粘液組織可能增加,甚至幾乎占據全部腫瘤。故病理學者有時將此種腫瘤診斷為粘液樣肉瘤。以肉眼觀察,軟骨肉瘤為不規則圓形或葫蘆狀腫物,一部分在皮質骨外,一部分在皮質和松質骨內。其切面多為白色或灰白色發亮的半透明體,白色部分為鈣化軟骨,灰白色部分為纖維組織。有時有纖維間隔膜,將腫瘤分為數葉。腫瘤無包膜,與周圍正常組織緊密相連,部分腫瘤因退行變性而形成假囊腫或粘液樣組織。

顯微鏡檢查可見主要腫瘤組織為排列紊亂、大小不一的軟骨細胞和少數粘液樣細胞。上述兩種細胞,廣泛散在於成軟骨組織的基質中。部分軟骨有不規則的鈣化或骨化現象。但腫瘤軟骨細胞的切片組織象很不一致。部分軟骨細胞可能比較良性而有規律,另一部分則呈相當惡性狀態,細胞排列緊密,胞核多至2~4個,核分裂甚多,細胞間基質稀少。故必須注意,對任何軟骨腫瘤不應僅憑顯微鏡下的組織象而確定其性質和惡性的程度,應同時參考臨床和x線檢查所見。

指、掌、趾、跖骨軟骨瘤,根據在顯微鏡下的組織象,其惡性程度可能十分顯著,但根據臨床經驗,此種腫瘤很少有惡性發展者。反之,扁平骨或長骨的軟骨瘤,雖在顯微鏡下其組織表現為良性,而發展為惡性腫瘤者亦甚多。尚有長骨的骨軟骨瘤或軟骨瘤,根據臨床表現,確已轉變為軟骨肉瘤,且已有肺部轉移,但在顯微鏡下的組織象仍保持其良性徵象。這說明對繼發軟骨肉瘤的診斷,應以病史和臨床以及x線徵象為主要依據。總的來說,軟骨肉瘤的主要組織成分是腫瘤性軟骨細胞、鈣化軟骨和軟骨化骨。但在主要腫瘤組織中;偶爾可見到少量的骨肉瘤樣的骨樣組織或腫瘤骨的小島。軟骨肉瘤分葉周圍出現肉瘤樣的纖維組織更為常見,學者一致認為它是產生腫瘤性成軟骨細胞的母組織。此外,因血運不暢,組織退化,大片腫瘤組織可能發生粘液樣變。上述與軟骨肉瘤不同的組織的出現,有的僅代表腫瘤發展過程的一個階段,有的是繼發病變的結果,都不能左右軟骨肉瘤的基本性質,故無另立名目(如粘液軟骨肉瘤或纖維軟骨肉瘤等)的必要。

(三)骨纖維肉瘤

骨纖維肉瘤發病率最低,約占骨生肉瘤的1/5弱。原發性骨纖維肉瘤可分為中心與周圍兩個類型。中心型由骨內膜發生,周圍型由骨外膜發生,周圍型腫瘤有時不易與軟組織的纖維內瘤相鑒別。另有一部分腫瘤繼發於骨巨細胞瘤、畸形性骨炎、骨纖維異樣增殖症。這一類繼發骨纖維肉瘤應與原發骨纖維肉瘤鑒別。因前者發展慢,預後較好,因此二者的治療亦應有所不同。

骨纖維肉瘤發生於骨外膜者軟組織腫瘤較大,骨組織的破壞較晚、較少。發生於骨內膜者,因其向髓腔上下和周圍平均發展,故所造成的骨缺損較早而廣泛,惟軟組織腫瘤往往不甚顯著。長骨幹骺端或骨幹部均可發生骨纖維肉瘤。顱骨、頜骨和脊椎的纖維肉瘤亦不少見,當顱骨發生腫瘤時,可能有畸形性骨炎轉變。肉眼觀察可見腫瘤有一假纖維包囊,切面為白色發亮的堅硬組織,部分腫瘤可能發生鈣化或壞死而呈灰白色或黃色或假囊腫樣。顯微鏡下可見其土要組織成分為肥大的核染色深的梭形細胞,次要成分為敞在性圓形或星狀細胞,部分腫瘤組織可呈透明變性或粘液樣變性、壞死和鈣化現象。極少量的反應性新骨偶爾可在切片中發現,但絕無腫瘤骨存在。有一小部分腫瘤的主要組織為形狀、大小、染色一致,排列緊密的小棱形細胞所構成,核分裂少,有名為梭形細胞肉瘤者,實系骨纖維肉瘤的一種,無另立名稱的必要。總的來說,骨纖維肉瘤的主要條件是;它發生在骨的髓腔或骨外膜,必須除外由軟組織侵入或侵犯骨組織的纖維肉瘤。它的主要成分與一般軟組織的纖維肉瘤完全一樣。

(四)骨巨細胞瘤

骨巨細胞瘤常稱良性骨巨細胞瘤或破骨細胞瘤。它是比較多見的原發骨組織腫瘤之一。其主要組織成分為類似破骨細胞的巨細胞和比較瘦小的梭形或圓形的基質細胞。近十數年來對它的認識更深入了一步。它是一種局部破壞性較大、生長活躍的腫瘤,經過搔刮治療以後,有相當數量的病例可能復發,甚而惡變,並發生遠處轉移。部分病例因局部感染、外傷或經久不治而發生惡變,另有一小部分病例,其組織形態一開始就有趨向惡性的徵象,或基本上是一種含有多量巨細胞的惡性巨細胞瘤。因此,把它們一律稱為良性骨巨細胞瘤不符實際,而且給大以不應有的假安全感。

骨巨細胞瘤好發於長管狀骨的骨端,其好發部位順次為股骨下端、橈骨下端、股骨上端和脛骨上端。但任何由軟骨化骨所形成的骨胳均有發生骨巨細胞瘤的可能,故骨盆、脊椎、肱骨、跖骨、跟骨、距骨以及上下頜骨所產生的骨巨細胞瘤,亦不在少數。

骨巨細胞窘由軟而脆且易出血的肉芽樣組織所構成,無纖維包囊。由於瘤組織易出血和壞死,故可出現多種多樣的病變。因血紅蛋白的變化,可使腫,自呈紅棕色或綠色。血腫的纖維化可使腫瘤呈灰白色。瘤組織壞死,可使腫瘤呈黃色或形成假囊腫,囊內可能含有膠狀或棕色液體。骨質因腫瘤擴張壓迫而萎縮。當骨膜下的皮質骨萎縮消失後,骨膜即產生新生骨,在腫瘤進展中新骨消失和再生繼續反復,以致在x線照片上皮質骨似乎有被腫瘤由內向外擴張而變薄的錯覺。在顯微鏡下可見骨巨細胞瘤的主要組織為多核巨細胞和梭形或圓形基質細胞。此種多核巨細胞為巨細胞中最大者,含胞核數目最多,可多達200個,普通在50個左右, 均集中於細胞中心部位。胞核形狀與基質細胞的胞核同,故多數學者認為此種巨細胞系由基質細胞融合而成。基質細胞的形狀、分布和排列,對骨巨細胞瘤的性質有極重要的意義。一個比較良性的典型骨巨細胞瘤(又稱一級骨巨細胞瘤),所含的巨組胞體積大,數目多, 分布均勻;胞核數目一般在50個以上,形狀、染色均與基質細胞核相同;基質細胞以梭形為多,圓形次之,胞漿少,胞膜不清,大小一致,染色淺,分布比較疏鬆,不成束條或漩渦狀。有惡性傾向的骨巨細胞瘤(又稱二級骨巨細胞瘤),其基質細胞分布緊密,成束條或漩渦狀,胞核大,形狀不一,染色深,巨細胞數目較少,體積減小,分布不勻,胞核少,體形增大,染色加深。具有十足惡性的骨巨細胞瘤(又稱三級骨巨細胞瘤),基質細胞排列緊密紊亂,胞漿多,形狀不一,胞核增大增多,染色深,核分裂多,,巨細胞體積小,數目少,分布不勻,胞核增大,數目稀少,染色深。

骨附屬組織腫瘤(惡性):

(一)未分化網織細胞瘤

本病是一種原發於骨附屬組織的惡性腫瘤,由骨髓內向骨皮質發展,其生長迅速,惡性程度較骨肉瘤為大。

在肉眼下,切面有的堅硬,有的軟脆如肉芽。各部分顏色不同,有灰白色者,亦有紅色或棕色者。部分田壞死而形成假囊腫。在顯微鏡下可見其主要成分為排列均勻、緊密的單純圓形或橢圓形細胞。胞核染色深,邊緣清晰,胞漿稀少,胞膜不清,核分裂極少,密集擁擠處細胞呈多邊形;部分細胞聚集於小血管的周圍,甚至少數血管或血竇的內壁完全由腫瘤細胞所構成。腔中往往發現瘤細胞栓子。部分細胞的排列呈假玫瑰花形,與成神經細胞瘤相似。細胞聚集之間隙中有少量纖維組織。在此組織中可能有少量的淋巴細胞和中性核細胞浸潤。用特殊染色不能發現網狀纖維。

(二)骨網狀細胞肉瘤

骨網狀細胞肉瘤系指骨髓內網狀細胞所產生的原發肉窟,為單發性,發展較緩,如果治療,及時,預後尚佳。因此,有必要把骨網狀細胞肉瘤與由外部侵入骨質的軟組織網狀細胞肉瘤加以區別,後者一開始就分布很廣泛,預後差。

骨網狀細胞肉瘤的形狀和未分化網狀細胞肉瘤相同。在顯微鏡下,其腫瘤細胞較未分化網狀細胞肉瘤細胞為大,且其形狀不如該瘤單純,有圓形、星形和其他不拘形狀者。胞漿甚多,略嗜酸性, 胞核染色不深, 形狀不一, 有的為圓形, 有的為腎形,有的為彎曲形。用特殊染色方法,細胞間可以發現多數網狀纖維。

(三)骨髓瘤

骨髓瘤系指骨髓內發生的漿細胞肉瘤,為多發性,偶爾可以見到單發者。

腫瘤為圓而脆軟的實質新生物,切面有時為深紅色或深灰色,血管豐富。在顯微鏡下可見其主要成分為圓形或橢圓形細胞,排列緊密。細胞間隙缺乏有支架作用的纖維間質。細胞的形狀和構造,和血液中的漿細胞完全無異。胞核位於偏心,核膜清晰,核構造呈車輪狀。胞漿豐富, 染色嗜酸性, 胞壁整齊清晰,有少數細胞有兩個胞核。

(四)脊索瘤

脊索瘤少見,多數學者認為是由遺留或迷走的脊索組織所產生。好發於骶尾椎和顱底蝶枕骨部位。腫瘤發展慢,不轉移、但局部擴張和侵犯性大。

腫瘤有纖維假包膜,內含灰白或淺黃色膠狀物。因出血或壞死大體標本中可發現暗紅色出血區、含液質的假囊腔以及肉芽樣組織。鏡下的組織形態易與軟組織或膠狀癌混淆。其主要成分為形狀大小不一、排列成束或成片的上皮樣細胞。有的細胞膨脹得很大,胞漿透明,含多量空泡。細胞間為粘液基質。

(五)造釉細胞瘤

造釉細胞瘤系牙釉質上皮細胞畸形發展的結果,可能為囊性、實質性或二者俱有的新生物。在顯微鏡下可見其主要成分為上皮細胞。此種細胞向成釉質細胞或鱗狀上皮細胞兩方面分化;兩種細胞數量的比例隨腫瘤而異,細胞的排列有的為柱狀,有的為腺泡狀。腺泡中心可能有排列不正的星狀細胞。柱狀和腺泡狀上皮細胞間充滿纖維間質。

(六)惡性血管內皮瘤

骨原發性惡性血管內皮瘤又稱血管肉瘤或血管內皮肉瘤,極為少見。最早是Kokodny於1926年報道,至1971年國外文獻僅達百例,國內少見報道。Huvos提出的定義是指「於腫瘤中形成不規則但互相吻合的管腔,以一層或數層不典型內皮細胞為邊界,具有間變不成熟表現的腫瘤細胞」。Spjut提出:「血管內皮肉瘤系少見的惡性腫瘤,起源於骨的血管系統細胞或其前體細胞,內皮細胞具有明顯的腫瘤細胞表現,並有形成彎曲而互相吻合的血管傾向」。本病占骨腫瘤的0.1%~0.4%,占惡性骨腫瘤的0.5%~1%,占原發性脊柱腫瘤的4.2%。男性多於女性,發病年齡以10~40歲者佔70%。此病多為單發,偶有多發。好發部位為四肢長骨。脊柱少見,主要位於胸、腰椎及骶椎,頸椎偶見個案報道。腫瘤由骨血管內皮細胞或向內皮分化的間葉細胞所組成。惡性程度高,生長迅速,常較早發生肺轉移。

三、症狀

1.在骨的表面可及一個硬的腫塊,痛或不痛。
2.骨和關節疼痛或腫脹,經常在夜間更重,且不一定與活動有關;疼痛可以是持續鈍痛,或只在受壓時感到疼痛。
3.自發性骨折
4.發熱、體重下降、疲勞和活動能力下降,有時發生於晚期骨癌。良性骨癌通常無疼痛。出現以下情況應去就醫
5.具有上述的任何症狀,尤其是在骨上的不能解釋的腫塊或骨或關節的慢性疼痛。應該被檢查有無骨癌。
6.有持續不好解釋的背痛。可能只是患背部疾病或背痛;但如果治療對疼痛無效,應讓醫生檢查你的脊柱有無腫瘤。
7.有一處或多處骨折,無明顯原因。在骨折被治療後應讓醫生為你檢查有無骨肉瘤或骨質疏鬆症。

四、常見治療方法

一般有手術治療、放療和化療等。

五、擴散與轉移

任何癌腫都可轉移到骨,但從上皮癌(carcinoma)轉移來的最多見,特別是乳腺,肺,前列腺,腎和甲狀腺癌.任何骨均可受累,膝及肘遠端的轉移性骨瘤不常見.正接受抗癌治療或已知患癌的病人,出現有關骨的症狀時,應進行骨X線檢查,以排除腫瘤轉移的可能.轉移癌在X線表現明朗以前,全身骨的同位素閃爍掃描有時可以檢出.原發灶可能不清楚,但活檢可提供原發腫瘤部位的線索.骨轉移的症狀偶可發生在原發性腫瘤被疑及之前。

六、預後

骨癌治療結果與細胞型態、分化,與每一種腫瘤的宿主效應等因素有關。如果骨癌長在四肢骨,由於較易發現,轉移較慢及易於治療,治療效果應比長在軀干骨者好。

由於醫學的進步,病人、外科、放射科與病理科醫師等四方面之通力合作,已經使惡性骨癌經治療有五年以上存活率由15~20%提高到60~70%。

對於不能解釋之骨痛,應盡速查明可能原因,不要忽略骨癌的可能性。如果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因截肢而失掉手或腿並非可惜的事,失去寶貴生命才是令人惋惜,何況義肢與復健的科技日益發達,義肢一樣會陪著你過快樂的人生。

2、腫瘤患者應該吃什麼?

3、股骨病理性骨折的原因???

運氣的原因,真的
遇上了就坦然面對就是了
補充:骨質疏鬆一般是全身性的,而你弟弟的病理性骨折是某個地方的骨頭遭到了破壞侵蝕,比一般正常骨折要難治,最重要掏掉病灶植骨,加強營養護理,燒香拜佛希望骨頭長起來

4、中性粒細胞偏高怎麼辦?

中性粒細胞增高一般表示有炎症,如果是高出很多並有晚幼粒,中幼粒甚至早幼粒則要考慮粒細胞性白血病.由於白細胞分類計數是採用百分比的方法,中性粒細胞增多,占的比例高了,居第二位的淋巴細胞自然會偏低.

5、mpn-u是什麼疾病的縮寫,mpn我知道是骨髓增殖性腫瘤,但是mpn-u是什麼意思呢?

您好,很高興為復您解答,MPN是骨制髓增殖性腫瘤,WHO2008年把之前定義的MPD(骨髓增殖性疾病)修正為MPN(骨髓增殖性腫瘤)。
骨髓增殖性腫瘤(MPN)包括九種疾病:
(1)慢性髓性白血病(CML)BCR-ABL陽性;
(2)真性紅細胞增多症(PV);
(3)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ET);
(4)原發性骨髓纖維化(PMF);
(5)慢性中性粒細胞白血病(CNL);
(6)慢性嗜酸細胞性白血病沒有另外分類(CEL,NOS);
(7)高嗜酸性粒細胞綜合征(HES);
(8)肥大細胞病(MC);
(9)骨髓增殖性腫瘤,不能分型(MPN,U)。
你說的MPN—U就是第9種,不能分型的這一種。一般MPN所指為真性紅細胞增多症(PV)、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ET)和原發性骨髓纖維化(PMF)。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助你,如需咨詢血液病相關,可以戳我的名片後,點擊下方的【官方網站】獲取幫助。

6、多發性骨髓瘤晚期症狀有哪些?

多發性骨髓瘤也是臨床上常見的腫瘤疾病,專家說很多患者起病都是比較緩慢的,長期沒有任何症狀,但是如果發現了症狀之後,平均只有三年存活期,嚴重危害人類身體健康。那麼多發性骨髓瘤晚期症狀怎麼樣的呢?多發性骨髓瘤晚期症狀有哪些?多發性骨髓瘤晚期症狀一:高血鈣廣泛的溶骨性病變,可引起血鈣和尿鈣增高,表現為厭食、惡心、多尿、煩渴、煩躁、心律失常,甚至昏迷。多發性骨髓瘤晚期症狀二:骨骼病變骨髓瘤細胞浸潤,並分泌破骨細胞激活因子,可導致溶骨性損害,2/3以上患者,以骨痛為主要的首發症狀,常見於胸部及腰背部,隨活動而加重。受累的骨骼局部可隆起,按之有彈性或聲響,易發生病理性骨折,引起神經根或脊髓壓迫。多發性骨髓瘤晚期症狀三:腎臟損害由於大量單克隆免疫球蛋白輕鏈沉積於腎小管內、高粘滯血症、澱粉樣變性、骨髓瘤細胞浸潤以及合並腎盂腎炎等因素,50%患者在診斷時已存在「骨髓瘤腎病」,可表現為蛋白尿、腎病綜合症,但多不伴高血壓。骨髓瘤腎病和高血鈣,是造成腎功能不全和尿毒症的主要原因,脫水可加劇腎功能損害。多發性骨髓瘤晚期症狀四:貧血和出血骨髓內骨髓瘤細胞增殖,正常造血功能被抑制,可導致全血細胞減少。同時,由於腎功能不全、促紅細胞生成素減少、繼發感染、M-蛋白引起高粘血症所致血漿容量增加等多種因素,幾乎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貧血。血小板生成減少、M-蛋白對血小板與凝血系統功能的干擾、血管壁澱粉樣變等均可能是出血的重要原因,患者多表現為粘膜和皮下出血,晚期可有內臟和顱內出血。多發性骨髓瘤晚期症狀五:感染M-蛋白不具有正常的免疫活性,故正常免疫球蛋白減少,加之中性粒細胞生成減少,患者易發生感染。多發性骨髓瘤晚期的症狀常見肺炎球菌及其它化膿菌感染,晚期革蘭氏陰性桿菌也較常見。呼吸道、尿路感染和敗血症常較頑固,而且不易控制。多發性骨髓瘤晚期症狀六:澱粉樣變約10%患者有澱粉樣變,表現為心臟擴大和心功能不全、腎病、周圍神經炎、肝、脾、淋巴結腫大和巨舌等。直腸活組織剛果紅染色陽性可證實診斷。多發性骨髓瘤晚期症狀七:高粘滯血症由於M-蛋白增多,可引起血液粘滯度增高,微循環障礙,視網膜、腦、腎最易受累。可表現為頭昏、視力障礙、手足麻木、腎功能不全等,嚴重者可發生昏迷。多發性骨髓瘤晚期症狀八:其它局部腫塊多為骨骼病變,如顱骨、肋骨的浸潤病變擴展,從而侵及鄰近組織而成,部分為髓外漿細胞瘤。少數患者,可有雷諾現象和循環障礙。相關文章列表最好的骨腫瘤科醫院》》》骨癌的症狀有哪些?》》》骨癌的症狀表現有哪些?》》》前列腺癌發病頻率高的原因有哪些》》》什麼是卵巢癌及卵巢癌的症狀表現》》》權威講解卵巢癌的各期症狀表現》》》食道癌遺傳嗎?》》》

7、血常規檢查結果,請教

正常值

臨床常規檢驗項目:

一:紅細胞記數RBC:

臨床意義:診斷各種貧血和紅細胞增多症
正常參考值:男(4.0-5.5)T/L
女(3.5-5.0)T/L

二:血紅蛋白HGB

臨床意義:同上
正常參考值:110-160g/L

三:紅細胞比積HCT

臨床意義:同上
正常參考值:0.37-0.49

四:平均紅細胞體積MCV

臨床意義:判斷貧血的類型
正常參考值:82-92fl

五: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MCH

臨床意義:判斷貧血的類型和輕重程度
正常參考值:27-31pg

六: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MCHC

臨床意義:判斷貧血的類型和輕重程度
正常參考值:320-360g/L

七: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RDW

臨床意義:RDW增加可見於營養缺乏性貧血
正常參考值:11.6-14.8

八:白細胞記數WBC

臨床意義:增高見於感染、組織損傷、白血病;降低見於血液病、自身免疫病、脾功能亢進等
正常參考值:4-10G/L

九:白細胞分類DC

臨床意義:用於血液病等疾病的診斷和判斷感染輕重程度。中性粒細胞增高見於感染、白血病;降低見於某些感染、自身免疫疾病、脾亢等
嗜酸性粒細胞(EOS)增高見於過敏性疾病、某些皮膚病及傳染病的早期;降低見於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後等。
正常參考值:分葉核粒細胞 GRAN 50-70%
嗜酸性粒細胞 EOS50-300G/L(G=106)
淋巴細胞 LYM 20-40%
單核細胞 MID 3-8%

十:血小板記數 PLT

臨床意義:檢測凝血系統的功能
正常參考值:100-300G/L

十一:平均血小板體積 MPV

臨床意義:判斷血小板減少的原因
正常參考值:6.8-13.5fl

十二:血小板壓積 PCT

臨床意義:同PLT
正常參考值:0.1-0.3%

十三:血小板分布寬度 PDW

臨床意義:PDW增加見於血小板降低
正常參考值:15.5-18.0%

十四:網織紅細胞記數 RC

臨床意義:判斷骨髓增生情況,評價療效
正常參考值:0.5-1.5%

十五:血沉 ESR

臨床意義:增高見於炎症、惡性腫瘤、貧血、高膽固醇及高球蛋白血症
正常參考值:男 0-15mm/h
女 0-20mm/h

十六:尿比重 SG

臨床意義:降低:尿崩症、腎功能不全
增高:腎小球腎炎、心功能不全、糖尿病
正常參考值:1.010-1.030

十七:尿酸鹼度 PH

臨床意義:酸性尿:尿酸鹽結石、酸中毒
鹼性尿:草酸鹽結石、泌尿系統感染等
正常參考值:5-8

十八:尿沉渣鏡檢

臨床意義:紅細胞:腎炎、腫瘤可增加
白細胞:泌尿系統感染
上皮細胞:尿路感染、腎盂腎炎增加
管型:各類腎炎腎病
正常參考值:OBL:neg 0-5(±) 2-6(+) 8-15(++) 20-30(+++) >40(++++)
LEU:neg 0-5(-) 5-10(+) 10-15(++) 20-40(+++) >50(++++)
上皮細胞:少量扁平及圓形上皮
管型:偶見透明管型

十九:本周氏蛋白

臨床意義:陰性監獄多發性骨髓瘤
正常參考值:陰性

二十:尿膽紅素 U-BiL

臨床意義:陽性見於黃疸
正常參考值:陰性 1(SCHWACH) 3(MAESSIG) 6(STARK)

二十一:尿膽原 URO(UBG)

臨床意義:陽性見於黃疸及肝病
正常參考值:0.2 2(+) 4(++) 8(+++) 12(++++)

二十二:尿酮體 U-Ket

臨床意義:陽性見於糖尿病酮症、腹瀉
正常參考值:neg 5(±) 15(+) 50(++) 150(+++)

二十三:尿糖 U-Glu

臨床意義:糖尿病、腎性糖尿時增高
正常參考值:陰性

二十四:尿蛋白 U-Pro

臨床意義:增高見於腎炎、腎病泌尿系統感染
正常參考值:neg 25(+) 75(++) 150(+++) 500(++++)

二十五:尿亞硝酸鹽 NIT

臨床意義:陰性見於膀胱炎、腎盂腎炎
正常參考值:陰性

二十六:便潛血 OB

臨床意義:陽性見於消化道出血性疾病
正常參考值:陰性

二十七:精液常規 RT

臨床意義:鑒別診斷前列腺炎與前列腺癌;精囊炎與精囊結核
正常參考值:1-1.5億/ml

二十八:腦脊液常規 CSF Tt

臨床意義:陽性見於腦脊液、腦腫瘤、腦出血等
正常參考值:顏色:無色水樣液體
透明度:清晰
蛋白:陰性
紅細胞記數:成人(0-8)×106/L

臨床生化檢測項目

一. 血清丙氨酸氨基轉移酶測定 ALT(GPT)

臨床意義:升高見於急慢性肝炎、脂肪肝、肝硬化、心梗等
正常參考值:3-40U/L

二. 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測定 AST(GOT)

臨床意義:升高見於心梗發病期、急慢性肝炎、心功能不全等
正常參考值:3-40U/L

三. 血清r-谷氨醯基轉移酶 GGT

臨床意義:升高見於肝癌、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動期、肝硬化等
正常參考值:7-50U/L

四:血清鹼性磷酸酶 ALT(AKP)

臨床意義:升高見於肝癌、肝硬化、骨細胞瘤、骨轉移癌等
正常參考值:30-110U/L

五:血清肌酸激酶測定 CK

臨床意義:升高見於心梗、心肌炎、肌損傷、心臟手術等
正常參考值:25-200U/L

六:血清乳酸脫氫酶 LDH

臨床意義:升高見於急性心梗、肝臟疾病、惡性腫瘤等
正常參考值:109-245U/L

七:血清a-羥丁酸脫氫酶 HBDH

臨床意義:升高作為急性心梗診斷標志
正常參考值:80-220U

八:血清澱粉酶 AMY

臨床意義:升高見於胰腺炎、胰腺癌、膽道疾病、胃穿孔等,降低見於肝臟疾病
正常參考值:0-220U/L

九:血清總膽固醇 TC(CHOL)

臨床意義:高脂蛋白血症與異常血蛋白血症的診斷和分類;心腦血管病的危險因素的判定
正常參考值:80-220U/L

十:血清甘油三脂 TG

臨床意義:升高見於糖尿病、腎病等,降低見於甲亢、腎上腺皮質功能低下、肝實質病變等
正常參考值:30-150MG/DL

十一:血清總膽汁酸 TBA

臨床意義:作為肝功能檢測指標、肝炎、肝硬化、肝損害等
正常參考值:0-10umol/L

十二:血清肌酐測定 CRE

臨床意義:升高見於嚴重腎功不全、各種腎障礙、肢端肥大症等;降低見於肌肉量減少、多尿。
正常參考值:0.5-1.5MG/DL

十三:血清總膽紅質 TBIL

臨床意義:升高見於肝臟疾病、黃疸、胰頭癌、膽石症等
正常參考值:0.1-1.0MG/DL

十四:血清直接膽紅質 DBIL

臨床意義:升高見於阻塞性黃疸、肝癌、胰頭癌、膽石症等
正常參考值:0-0.25MG/DL

十五:血清尿酸 UA

臨床意義:升高見於痛風、白血病、骨髓瘤、重症肝病;降低見於惡性貧血、乳糜瀉及腎上腺皮質激素等葯物治療後
正常參考值:2.4-7.0MG/DL

十六:血清尿素氮 BUN

臨床意義:升高見於骨髓瘤、膀胱腫瘤、尿毒症等
正常參考值:6-22MG/DL

十七:血清總蛋白 TP

臨床意義:升高見於骨髓瘤、高度脫水症;降低見於惡性腫瘤、肝硬化、腎病綜合症、營養及吸收障礙等
正常參考值:6.6-8.7G/DL

十八:血清白蛋白 ALB

臨床意義:升高見於嚴重失水;降低見於肝臟、腎臟疾病
正常參考值:3.5-5.5-0G/DL

十九:血清球蛋白 GLB

臨床意義:升高見於肝硬化、骨髓瘤、淋巴瘤。硬皮病等;降低見於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免疫缺陷等
正常參考值:2.0-3.0G/DL

二十:血清白/球蛋白比值 A/G

臨床意義:A/G<1時常見於腎病綜合症、肝硬化、慢性肝炎等
正常參考值:1.5-2.5

二十一:血清肌酸 CRN

臨床意義:升高見於皮肌炎、肌損傷、甲亢、嚴重腎病;降低見於甲低、肝硬化等
正常參考值:0.5-1.5MG/DL

二十二:血清葡萄糖 GLU

臨床意義:升高見於糖尿病、慢性胰腺炎、某些內分泌疾病;降低見於糖代謝異常、胰島細胞癌、胰腺瘤等
正常參考值:3.9-6.1mmol/l
70-110mg/dl

二十三:血清鈣 Ca

臨床意義:升高見於骨腫瘤、甲狀旁腺功能亢進、急性骨萎縮;降低見於軟骨病、VD缺乏、尿毒症等
正常參考值:2.1-2.8mmol/L
8.5-11mg/dl

二十四:血清磷 PHOS

臨床意義:升高見於甲狀旁腺功能減退、腎功能不全、尿毒症、骨髓瘤;降低見於甲亢、代酸中毒、腎功衰竭等
正常參考值:0.8-1.6mmol/L
2.5-5.0mg/dl

二十五:血清鎂 Mg

臨床意義:升高見於腎功不全、骨髓瘤、嚴重脫水;降低見於先天性家族性鎂血症、甲亢、腹瀉、皮質激素治療後等
正常參考值:0.8-1.2mmol/L
1.6-2.4mg/dl

二十六:凝血酶原時間 PT(s) 活動度PT(a) 比值PT(%)

臨床意義:反映血漿中凝血酶原因子5、因子7、因子10及纖維蛋白原水平
正常參考值:PT:11.5-15 s
PT(a)80-120%
PT 0.9-1.15

二十七:纖維蛋白原 FIB

臨床意義:減少見於嚴重肝病、DIC、大量失血;增高見於感染、惡性腫瘤、手術放療後
正常參考值:2.0-4.0g/l

二十八:部分凝血活酶時間 APTT

臨床意義:是內源性凝血系統的過篩試驗
正常參考值:APTT 29-37 s
APTT比值0.9-1.15

二十九:血清鉀 K

臨床意義:增高見於嚴重感染、溶血、組織缺氧、腎功衰竭;降低見於鹼中毒、使用胰島素後、消化道鉀丟失等
正常參考值:成人3.5-5.0mmol/L
3.5-5.5mEq/L

三十:血清鈉 Na

臨床意義:增高見於高鈉血症、呼鹼中毒、高滲脫水;降低見於低鈉血症、腹瀉、腎功減退等
正常參考值:96--108 mmol/L

三十二:陰離子隙 Gap

臨床意義:反映代謝性酸鹼中毒
正常參考值:7--16 mmol/L
7--16 mEq/L

三十三:血清二氧化碳總量 TCO2

臨床意義:增高見於呼酸、代鹼;降低見於代酸、呼鹼
正常參考值:成人22--32 mmol/L

三十四:血滲透壓 Osm

臨床意義:降低見於腎炎、尿酸性腎病、多囊腎、阻塞性腎病等
正常參考值:約為3000mOsm/KgH2O

乙型肝炎五項意義

HbsA

g
HBsA

b
HbeA

g
HbeA

b
HbcA

g
意義






大三陽.病毒不斷復制,有較強傳染性;見於患者或病毒攜帶者






小三陽,病毒復制基本停止或者有一定程度復制的患者或攜帶者,傳染性小






非典型性或亞臨床型乙肝病毒感染






既往感染過乙肝病毒






曾感染過或注射過乙肝疫苗,已有免疫力






急慢性乙肝感染趨向恢復






未感染過,也未接種過乙肝疫苗,對乙肝無免疫力

血液生化檢驗參考正常值

ALT 谷丙轉氨酶 <40

GLU 血糖 3.6~6.2mmol/L

CHO 總膽固醇 2.3~6.0mmol/L

TG 甘油三酯 O.2~1.7mmol/L

尿常規參考正常值

PRO 蛋白質 neg(陰性)

GLU 葡萄糖 norm(正常)

KET 酮體 neg

UBG尿膽原 norm

BIL 膽紅素 neg

NIT 亞硝酸鹽neg

LEU 白細胞 neg

ERY 紅細胞 neg

SG 比重 1.003~1.030

PH 酸鹼度 4.5~9.O

VTC 維生素C <0.6mmol/d

ERY 紅細胞 陰性(鏡檢0~3)個/H

LEU 白細胞 鏡檢0~3個/HP

脈搏參考正常值

60--100下/每分鍾

血壓參考正常值

140/90(成年女性往往略低),脈壓差為30--40

骨密度參考正常值

T值-1~+1之
(五)免疫學、血糖、體液及排泄物檢查

項 目
標 本
正 常 值

葡萄糖氧化酶COD法測定
血清
空腹血糖3.89-6.0 mmol/L

葡萄糖乙糖激酶HK法測定
血清
空腹血糖3.89-6.11 mmol/L

(70---110mp/dl)

葡萄糖耐量試驗
血清
1小時的血糖質在7.78-8.89 mmol/L

潘式(ban dy)球蛋白定性試驗
腦脊液
---陰性

腦脊液細胞計數
腦脊液
無紅細胞,僅有少量白細胞, 偶見內皮細胞

成人:0-8×106/L

兒童:0-15×106/L

精子計數
精液
100×150×109/L

前列腺液檢查
前列腺液
正常人卵磷脂小體為滿視野75%以上白細胞<5HP, 紅細胞極少

乳酸脫氫酶LDH
血清
20-240u/L

膽鹼酯酶CHE
血清
4000-10000u/L

鹼性磷酸酶ALP
血清
成人:15-115u/L

兒童:100-200u/L

酸性磷酸酶ACP
血清
0.5-6.0u/L

穀草轉氨酶AST
血清
2-40u/L

總蛋白TP
血清
60-85g/L

白蛋白Alb
血清
35-55g/L

惡性腫瘤特異抗原TSGF
血清
64-71u/L

愛滋病毒抗體
血清
陰性

r谷氨醯轉肽酶GGT
血清
成人: 3-60u/L

肌酸激酶CK
血清
25-190u/L

單胺氧化酶MAO
血清
12-40單位

總膽固酶chol
血清
310-5.7mmol/L

甘油三脂TG
血清
0.56-1.70mmol/L

B脂蛋白 B-LP
血清
5.31±5.1%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
血清
40歲男0.78-1.53mmol/L

40歲女0.36-2.00mmol/L

谷丙轉氨酶
血清
40歲以下

總膽紅素T-Bil
血清
7.1-17.1umol/L

5.1-17umol/L

直接膽紅素D-Bil
血清
0-6umol/L

免疫球蛋白A

免疫球蛋白G

免疫球蛋白M

補體C3

補體C4

梅毒抗體
血清
0.7-3.3g/L

8-16g/L

0.5-2.2g/L

0.9-1.5g/L

0.2-0.4g/L

陰性

放射免疫檢查正常值(常規)

項 目
標 本
正 常 值

甲型肝炎抗體LgG
血清
陰性(0)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
血清
陰性(0)

乙型肝炎表面抗體(HBs)
血清
陰性或陽性

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
血清
陰性

乙型肝炎核心抗體(抗HBc )
血清
陰性

乙型肝炎核心抗體(LgM)
血清
陰性

乙型肝炎E抗原(HBeAg)
血清
陰性

乙型肝炎E抗體(抗HBe)
血清
陰性

丙型肝炎抗體lgG
血清
陰性

丁型肝炎抗體lgG
血清
陰性

戊型肝炎抗體lgG
血清
陰性

三碘甲腺原氨酸(TT3)
血清
1.2-3.2nmol/L

甲狀腺素TT4
血清
65-156nmol/L

游離T3
血清
3.8-6.8nmol/L

游離T4
血清
8.7-7.8pmol/L

促甲狀腺素(TSH)
血清
<10mU/L

甲狀腺球蛋白(TG)
血清
<15μg/L

甲狀腺球蛋白(TGA)
血清
<30%

甲狀腺微粒抗體(TMA)
血清
<20%

甲胎蛋白(AFP)
血清
<50μg/L

癌胚抗原(CEA)
血清
<10μg/L

鐵蛋白
血清
10-295μg/L

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βMCG)
血清
<3.11U/L

血β2微球蛋白(β2~MG)
血清
1.7-3.6μg/ml

尿β2微球蛋白(β2~MG)
尿
2.5-3.6μg/ml

胰島素
血清
4-16mU/L

胰島素抗體
血清
陰性(0)

C-肽(C-P)
血清
265-1324pmol/L

胰高血糖素
血清
0-37.0nmol/L

人生長激素(hGh)
血清
0-10μg/L

皮質醇
血清
5-8.138-690nmol/L

午夜55-221mmol/L

醛固酮
血清
普食卧位60-194mol/L

普食立體63-296mol/L

人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
血清
<37μU/L

垂體泌乳素(PRL)
血清
男:2.5-11.5μg/L

女:2.5-15μg/L

腫瘤相關抗原
血清
<20μ/mL

高靈敏TSH
血清
0.3-4.5mμ/L

雌二醇(E2)
血清
男童12-24pmol/L

女童29-45 pmol/L

成人 50-128 pmol/L

卵泡期130-278 pmol/L

黃體期583-829 pmol/L

排卵期814-1540 pmol/L

絕經期30-66 pmol/L

睾丸酮(T)
血清
男童:0-1.5nmol/L

成男:9-44 nmol/L

女童:0-1.0 nmol/L

成女:0.1-3.3nmol/L

孕酮(P)
血清
男童:0.2-1.4 nmol/L

成男:1.0-2.0nmol/L

濾泡期:0.3-4.5 nmol/L

黃體期:2-72 nmol/L

絕經期:0-2 nmol/L

促卵細胞激素(FSH)
血清
卵泡期:2-10IU/L

排卵期8-20IU/L

黃體期2-10IU/L

絕經期:30-100IU/L

成男2-7IU/L

促黃體激素(IH)
血清
男童:3-107IU/L

女童:5-10IU/L

成男:5-28IU/L

排卵期:30-120IU/L

卵泡期:2-15IU/L

黃體期:4-10IU/L

絕經期:20-80IU/L

8、尿結石是怎麼形成的?

尿路結石是比較常見的結石,既包括腎結石,也包括膀胱結石,輸尿管結石等等,導致尿路結石的原因比較多,和個人的生活習慣有著重要的關系,比如說不喜歡運動,喜歡飲酒,吸煙等等,另外地區不同,飲水條件不同,也是誘發尿路結石的原因。

另外也有相關的專家解析:尿路結石在腎和膀胱內形成,尿中形成結石晶體的鹽類呈超飽和狀態,尿中抑制晶體形成物質不足和核基質的存在,是形成結石的主要因素。了解了原因,就要積極面對,建議使用中醫可以喝德蒱楡-石蓪茶排出尿道結石。

1、尿路因素

患前列腺肥大患者引起尿路通暢度下降,殘尿量增加,膀胱結石生成機會增大;輸尿管先天狹窄致腎盂積水易成結石,同時結石梗阻尿路又使尿道結石生長加快;尿道結石絕大多數來自膀胱和腎臟的結石。


2、環境因素

自然環境——如地區的差異,氣候條件差異,如炎熱的地區可因出汗多導致尿液濃度升高,水質中鈣質成分的增加使尿道結石更易於形成。社會條件——動物蛋白攝入過高使兒童膀胱結石較多;水果、蔬菜豐富的地區草酸鹽類結石增多;生活物質豐富使上尿道結石增多,非洲少數貧困地區膀胱結石多見。


3、個體因素,遺傳因素

有些常染色體遺傳所致的腎小管功能障礙,先天性酶缺欠等都是與結石形成關系密切的一些遺傳疾病。結石病患者的家族中結石病發病率高於非結石病患者家族。 B、疾病:一些疾病如甲亢,皮質醇增多症,長期卧床,溶骨性骨腫瘤,等等都有誘發尿道結石形成的可能。其它代謝異常,除一些先天性或後天性疾病引起的代謝異常外,還有一些原因不十分清楚的代謝異常,如特發性高尿鈣,特發性高尿酸等。

與中性骨腫瘤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