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骨腫瘤 > 骨腫瘤mr

骨腫瘤mr

發布時間:2020-07-30 20:01:53

1、骨軟骨瘤的影像診斷要點?

影像學表現

(1)X 線表現

①好發於長管狀骨的干骺端;

②骨性基底自母骨骨皮質向外延伸的骨性贅生物,背離關節生長,內可見骨小梁,且與正常的母骨結構相連續;

③頂端略膨大,呈菜花狀或丘狀隆起;

④軟骨蓋帽在 X 線片上不顯影,當軟骨帽鈣化,呈點狀、環形或半環形緻密影。

(2)CT 表現

①骨性基底的骨皮質和骨松質均為母體骨相延續,表面有軟骨覆蓋;

②軟骨帽邊緣多光整,其內可見點狀或環狀鈣化;

③增強掃描病灶無明顯強化。

2、MR(核磁共振)對人體有哪些傷害

核磁共振成像是利用電子計算機對人體斷面進行圖像分析診斷的檢查方法,它不用X線,而是磁場,其基本原理是人體所含氫原子在強磁場下給予特定的高波後會發生共振現象,產生一種高波數的電磁波。核磁共振正是利用這個性質,採用電子計算機對磁場的變化收集處理並圖形化。核磁共振成像可以顯示脂肪、全身臟器、肌肉、快速流動的血液、骨骼和空氣等。對臟器內部結構也能清楚顯示。醫生可以很好的識別病人體內的腫瘤、炎症、壞死病灶、異常物質沉著、功能阻礙、血液循環阻礙等病變。對於神經系統、胸部、腹部及四肢各種疾病的診斷提供了很大的幫助。由於核磁共振是磁場成像,而不是X射線,沒有放射性,所以對人體無害,是非常安全的。

3、MRI的基礎知識

一、什麼是MRI?

MRI是英文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的縮寫,即核磁共振成像。是近年來一種新型的高科技影像學檢查方法,是80年代初才應用於臨床的醫學影像診斷新技術。它具有無電離輻射性(放射線)損害;無骨性偽影;能多方向(橫斷、冠狀、矢狀切面等)和多參數成像;高度的軟組織分辨能力;無需使用對比劑即可顯示血管結構等獨特的優點。因而被譽為醫學影像領域中繼X線和CT後的又一重大發展。

二、什麼是T1和T2?

T1和12是組織在一定時間間隔內接受一系列脈沖後的物理變化特性,不同組織有不同的T1和T2,它取決於組織內氫質子對磁場施加的射頻脈沖的反應。通過設定MRI的成像參數(TR和TE),TR是重復時間即射頻脈沖的間隔時間,TE是回波時間即從施加射頻脈沖到接受到信號問的時間,TR和TE的單位均為毫秒(ms),可以做出分別代表組織Tl或T2特性的圖像(T1加權像或T2加權像;通過成像參數的設定也可以做出既有Tl特性又有T2特性的圖像,稱為質子密度加權像。

三、MRI在臨床的應用表現在哪些方面?
磁共振成像的圖像與CT圖像非常相似,二者都是「數字圖像」,並以不同灰度顯示不同結構的解剖和病理的斷面圖像。與CT一樣,磁共振成像也幾乎適用於全身各系統的不同疾病,例如腫瘤、炎症、創傷、退行性病變,以及各種先天性疾病等的檢查。
磁共振成像無骨性偽影,可隨意作直接的多方向(橫斷、冠狀、矢狀或任何角度)切層,對顱腦、脊柱和脊髓等的解剖和病變的顯示,尤優於CT,磁共振成象借其「流空效應」,可不用血管造影劑,顯示血管結構,故在「無損傷」地顯示血管(微小血管除外),以及對腫塊、淋巴結和血管結構之間的相互鑒別方面,有獨到之處。磁共振成像有高於CT數倍的軟組織分辨能力,它能敏感地檢出組織成分中水含量的變化,故常可比CT更有效和早期地發現病變。近年來,磁共振血流成像技術的研究,使在活體上測定血流量和血流速度已成為可能;心電門控的使用,使磁共振成像能清楚地、全面地顯示心臟、心肌、心包以及心內的其他細小結構,為無損地檢查和診斷各種獲得性與先天性心臟疾患(包括冠心病等),以及心臟功能的檢查,提供了可靠的方法。隨著各種不同的快速掃描序列和三維取樣掃描技術的研究和成功地應用於臨床,磁共振血管造影和電影攝影新技術已步入臨床,且日臻完善。最近又實現了磁共振成像和局部頻譜學的結合(即MRI與MRS的結合),以及除氫質子以外的其他原子核如氟、鈉、磷等的磁共振成像,這些成就將能更有效地提高磁共振成像診斷的特異性,也開闊了它的臨床用途。
磁共振成像術的主要不足,在於它掃描所需的時間較長,因而對一些不配合的病人的檢查常感困難,對運動性器官,例如胃腸道因缺乏合適的對比劑,常常顯示不清楚;對於肺部,由於呼吸運動以及肺泡內氫質子密度很低等原因,成像效果也不滿意。磁共振成像對鈣化灶和骨骼病灶的顯示,也不如CT准確和敏感。磁共振成像術的空間分辨室,也有待進一步提高。
(一)顱腦與脊髓 MRI對腦腫瘤、腦炎性病變、腦白質病變、腦梗塞、腦先天性異常等的診斷比CT更為敏感,可發現早期病變,定位也更加准確。對顱底及腦乾的病變因無偽影可顯示得更清楚。MRI可不用造影劑顯示腦血管,發現有無動脈瘤和動靜脈畸形。MRI還可直接顯示一些顱神經,可發現發生在這些神經上的早期病變。MRI可直接顯示脊髓的全貌,因而對脊髓腫瘤或椎管內腫瘤、脊髓白質病變、脊髓空洞、脊髓損傷等有重要的診斷價值。對椎間盤病變,MRI可顯示其變性、突出或膨出。顯示椎管狹窄也較好。對於頸、胸椎,CT常顯示不滿意,而MRI顯示清楚。另外,MRI對顯示椎體轉移性腫瘤也十分敏感。
(二)頭頸部 MRI對眼耳鼻咽喉部的腫瘤性病變顯示好,如鼻咽癌對顱底、顱神經的侵犯,MRI顯示比CT更清晰更准確。MRI還可做頸部的血管造影,顯示血管異常。對頸部的腫塊,MRI也可顯示其范圍及其特徵,以幫助定性。
(三)胸部 MRI可直接顯示心肌和左右心室腔(用心電門控),可了解心肌損害的情況並可測定心臟功能。對縱隔內大血管的情況可清楚顯示。對縱隔腫瘤的定位定性也極有幫助。還可顯示肺水腫、肺栓塞、肺腫瘤的情況。可區別胸腔積液的性質,區別血管斷面還是淋巴結。
(四)腹部 MRI對肝、腎、胰、脾、腎上腺等實質性臟器疾病的診斷可提供十分有價值的信息,有助於確診。對小病變也較易顯示,因而能發現早期病變。MR胰膽道造影(MRCP)可顯示膽道和胰管,可替代ERCP。MR尿路造影(MRU)可顯示擴張的輸尿管和腎盂腎盞,對腎功能差、IVU不顯影的病人尤為適用。
(五)盆腔 MRI可顯示子宮、卵巢、膀胱、前列腺、精囊等器官的病變。可直接看到子宮內膜、肌層,對早期診斷子宮腫瘤性病變有很大的幫助。對卵巢、膀胱、前列腺等處病變的定位定性診斷也有很大價值。
(六)後腹膜 MRI對顯示後腹膜的腫瘤以及與周圍臟器的關系有很大價值。還可顯示腹主動脈或其他大血管的病變,如腹主動脈瘤、布—查綜合征、腎動脈狹窄等。
(七)肌肉骨骼系統 MRI對關節內的軟骨盤、肌腱韌帶的損傷,顯示率比CT高。由於對骨髓的變化較敏感,能早期發現骨轉移、骨髓炎、無菌性壞死、白血病骨髓浸潤等。對骨腫瘤的軟組織塊顯示清楚。對軟組織損傷也有一定的診斷價值。
四、MRI在什麼方面優於CT?

(一)沒有電離輻射;
(二)多方位成像(橫斷面、冠狀面、矢狀面和斜面);
(三)解剖結構細節顯示較好;
(四)對組織結構的細微病理變化更敏感(如骨髓的浸潤,腦水腫);
(五)由信號強度可以確定組織的類型(如脂肪,血液和水);
(六)組織對比優於CT。

五、MRI造影劑的種類及適應症有哪些?

(一)種類
1、順磁性陽性造影劑。常用的有Gd-DTPA(馬根維顯;磁顯葡胺)、Mn-DPDP等。其作用主要使T1縮短,在T1加權像上呈高信號。
2、超順磁性物質。常用的有超順磁性氧化鐵顆粒(SPIO),有AMI-25和Resovist等。其作用主要使T2縮短,在T2加權像上是低信號。

(二)適應症
1、某些腫瘤的鑒別診斷。
2、確定血腦屏障是否被破壞。
3、提高病變的發現率。

4、肩胛骨附近長了一個腫瘤

這個沒辦法確定,做個CT或是MR看看腫瘤跟骨的關系!

至於能不能癌變?這個我想誰也說不好。您怎麼知道現在的就不是惡性的?

強烈建議 符合手術條件的話,盡快切掉,然後做個病理,看看病理分型,了解下惡性度。

5、醫院做MRT檢查能全面檢查骨質增生嗎?比CT效果好嗎?

疼的那個地方,是長骨腫瘤的地方。腫瘤MR比CT看的好。排除一下看看,別漏了

6、得了骨癌怎麼辦?

骨骼是人體的支架,產生人類牽扯行動之重要組織。雖然骨頭佔了身體重要部份,每張X光片上幾乎都可見到骨頭,但很少骨癌會在無意中發現。

骨骼系統與其他器官一樣會罹患來自任何組織成份的腫瘤或來自其他器官的轉移性病變。侵犯骨骼的腫瘤,可發生於骨細胞、骨骼的造血成份,軟骨以及纖維性或滑膜成份。其他的腫瘤可來自骨骼的肌肉神經、血管與脂肪組織等。

骨瘤可分良性骨瘤、低度惡性骨瘤與高度惡性骨瘤三種。良性骨瘤是不會對人體發生致命的,惡性骨瘤它的組織有不正常癌細胞會對人體致命,並轉移到其他組織器官。良性骨瘤有時會轉變為惡性骨癌。

骨癌發生真正原因,現仍不很清楚,但可能與骨的過度生長、慢性炎症刺激、代謝的毛病及放射線等因素有關。骨癌的病理種類包括多發性骨髓瘤、骨性肉瘤、軟性肉瘤、纖維肉瘤等,最常見的惡性骨癌病兆卻是癌轉移至骨頭,尤其在脊椎骨及骨盆骨最常見。

診斷骨瘤最主要是要鑒別其為良性、低度惡性與高度惡性,這與發生的年齡、性別與發生部位有極密切的關連。所以這要靠病人、骨科醫師、放射線科醫師與病理科醫師等四方面通力合作才能做早期最正確的診斷與最佳的治療效果。

發生原因

可能與骨骼過度生長、慢性炎症刺激、遺傳因素、特殊病毒的感染,骨內血液迴流不順暢及放射線照射等因素有關。

病人之年齡、性別與發生部位,對骨瘤之良性與惡性之鑒別診斷很有幫忙。骨癌易發生在12~20歲左右的年輕人,以原發性骨瘤為常見,次為50~60歲者,則以轉移性骨癌及多發性骨髓瘤轉移較多。

臨床症狀

一般症狀與其他癌症患者一樣有食慾減低、體重減輕、發燒等症狀。
患部疼痛,關節與肢體有局部腫塊及腫脹。
患部之關節與肢體運動受限制。
患部皮膚潰爛。
患部肢體遠端會有麻木感,因壓迫神經血管。
發生病理性骨折或變形。
骨癌最典型的症狀就是骨痛,如果晚上比白天明顯的骨痛時,更需特別注意。

如何診斷

臨床症狀與病史。

常規物理與生化檢查。

放射科檢查:

對患部骨骼作一般X光片攝影、血管攝影、淋巴血管攝影等檢查,可依照片所顯像性質作惡性與良性骨瘤之鑒別診斷,其可靠性有經驗的放射科醫師可達90%,尤其電腦斷層攝影核磁共振攝影,血管攝影及核子醫學骨骼同位素掃描等檢查,其正確性更快更方便。

病理組織切片檢查,其方法可分三種:
【1】針刺取樣檢查,其成功率在80~90%。
【2】患部切開取樣檢查。
【3】切除或刮除病理檢查:組織病理檢查是由病理科醫師依切片組織之病理變
化作最後正確診斷。

怎樣治療

外科手術治療:【1】單純性切除
【2】根除與植骨
【3】截肢

放射線治療:低劑量或高劑量視病人情況而定。

冰凍手術治療:於手術中將患部組織冷卻至20℃。

化學治療:利用葯物來抑制腫瘤之生長,一般與放射線照射與外科手術治療配合
使用。但因毒性大對其他正常細胞亦有破壞之副作用,故須依病人之
情況而定治療方針。

放射線及手術合並治療:效果很好,對放射線較不敏感的骨癌可先用放射線治療
,再行根除性手術或截肢手術。

存活預後

骨癌治療結果與細胞型態、分化,與每一種腫瘤的宿主效應等因素有關。如果骨癌長在四肢骨,由於較易發現,轉移較慢及易於治療,治療效果應比長在軀干骨者好。

由於醫學的進步,病人、外科、放射科與病理科醫師等四方面之通力合作,已經使惡性骨癌經治療有五年以上存活率由15~20%提高到60~70%。

對於不能解釋之骨痛,應盡速查明可能原因,不要忽略骨癌的可能性。如果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因截肢而失掉手或腿並非可惜的事,失去寶貴生命才是令人惋惜,何況義肢與復健的科技日益發達,義肢一樣會陪著你過快樂的人生。

7、這可能是什麼病?

後腦勺痛 頭痛是指以頭部疼痛為主要症狀的一種痛症。是臨床較常見症狀之一。頭痛常常由於過度勞累、緊張、受涼、睡眠少等原因引起。經過休息、充足的睡眠即會消失,不大引起人們的重視。但某些疾病引起的頭痛,是一種信號,經過休息也不能恢復,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頭痛產生的原因十分復雜,有顱內的、顱外的;有頭顱局部的,也有全身性的;也有許多至今仍找不到病因的頭痛。 目前以頭痛為主症者,多見於感染性發熱性疾病、高血壓、鼻炎、三叉神經痛、顱內疾患、神經官能症、腦震盪和偏頭痛等病中皆可見到頭痛的症狀。究其原因多因感受外邪、悄志不和,久病體虛及飲食不節,影響頭部絡脈或腦髓失養所致。 1)臨床診斷 究竟是什麼原因引起的頭痛,只有通過對頭痛的性質、發作時間、伴隨症狀的分析以及詳細的檢查才能做出結論。以下分析幾種引起頭痛的常見疾病: 1. 劇烈頭痛伴嘔吐,說明顱內壓升高,常見於腦出血、腦腫瘤、腦膜炎。 2. 陣發性偏頭痛,每次發作數分鍾,面部電擊樣劇痛,說話、飲食或洗臉可誘發,見於三叉神經痛。 3. 頭痛表現為後枕部痛、跳動感,多見於高血壓病,當血壓正常時頭痛消失。 4. 劇烈頭痛,伴眼眶痛,視力銳減,嘔吐,多為急性青光眼。 5. 頭痛伴鼻塞流膿涕,上午輕下午重,可能為鼻竇炎。 6. 頭痛伴眩暈,可能為頸椎病、小腦出血、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 若是頭皮痛,則屬於頭皮神經緊張所致(休息不好或思慮過度等)。若是裡面痛,則要去醫院檢查病因

全身疼痛

疼痛的部位分類廣義上講可分為軀體痛、內臟痛、心因痛三大類。然而全身疼痛一般系指四肢與軀干多部位具有軀體痛症狀。這種分部廣泛,程度不一。訴有全身疼痛者,多由於全身性疾病引起,但是局部的病變也不應當忽略。
一)全身肌肉疼痛的原因

1.疲勞性肌痛。

2.病毒性肌痛。

3.急性傳染病性肌痛。

4.類風濕與風濕性肌痛。

5.多發性肌炎、皮肌炎等免疫反應性疾病所致的肌痛。

6.中毒性肌痛。

7.遺傳性肌肉疾患如糖原貯存疾病性肌痛。

8.內分泌功能障礙如糖尿病肌萎縮性肌痛。

9.肌肉痙攣,手足搐溺性肌痛。

(二)全身關節疼痛的原因

1.感染性關節病:如布魯菌病,結核性關節病等,這種感染性關節病可由細菌感染而致病,也可以由支原體感染而導致的支原體關節炎。病毒感染也可產生感染性關節病,如風疹性關節炎,性病關節炎,如梅毒螺旋體毒素的刺激而產生的關節梅毒。

2.感染後關節病:如沙門菌感染後,而產生的多關節疼痛,但不是由於關節有細菌存在而產生關節病變。

3.代謝性關節病:如關節軟骨鈣質沉著症、痛風、血色病等。

4.變態反應與免疫反應性關節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血清性關節炎、葯敏性關節炎等。

5.機械性和變性性關節病:如過度活動綜合征、急性創傷性關節炎、骨性關節炎等。

6.特發性關節痛:如滑膜炎,間歇性關節炎等。

(三)全身骨痛的原因

1.內分泌功能障礙:如絕經期的婦女骨質疏鬆症,甲狀腺及甲狀旁腺的功能亢進,庫欣綜合征等均可導致骨骼的改變,從而產生多處骨痛的症狀。

2.多發性骨髓瘤、多發性骨轉移瘤;均可產生多部位的骨痛症狀。

3.營養代謝功能障礙性疾病:如骨質軟化症、壞血病等。

4.中毒性骨痛;如吐根中毒,維生素A中毒、氟中毒等。

診斷:全身疼痛應該做哪些檢查?

一、全身疼痛的病史

首先要了解全身疼痛出現的時間、疼痛的性質,是否存在誘發因素,因為許多疼痛的出現或疼痛的加重可有明顯的誘發條件和因素。

如功能性疼痛在潮、濕、涼的環境中易發作:韌帶損傷及炎症在某種體位時疼痛明顯加重。在觀察到全身疼痛症狀的同時,注意有否伴隨症狀,每種疼痛性疾病都伴有各種程度不同的伴隨症狀,掌握這些伴隨症狀及程度在診斷中非常重要,它可以使診斷局限到某類疾病或某個疾病。

二、全身疼痛的體格檢查

對於全身疼痛症狀為主的疾病,其體格檢查不能只局限在疼痛部位的檢查、要進行比較全面的檢查。觀察疼痛部位是否有腫脹,皮膚顏色是否有改變、局部血管有無怒張。有無肌肉萎縮、肌肉痙攣等。

三、全身疼痛的實驗室檢查

在疼痛性疾病的診斷中,實驗室檢查是必不可少的。檢查項目要從臨床的實際需要出發,有針對性的選用,避免盲目濫用。

四、全身疼痛的影像學檢查

(一)X線平片

X線平片通常被作為影像診斷的初步檢查手段之一,對大多數骨關節疾患,依據平片表現可做出定性、定量、定位診斷的意見。

(二)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CT)

(三)磁共振(MR)

鑒別診斷:全身疼痛的原因如何相互鑒別?

(一)皮肌炎和多發性肌炎引起的全身疼痛

本病主要侵犯肌肉和皮膚。其發病可能與癌腫、感染有關。肌肉發炎、變性、退化為本病的主要症狀。初起症狀,多部位肌肉疼痛,並有觸痛,肌力減退,軟弱無力。患者行動出現動作困難,嚴重者起床,翻身亦成問題。病肌初時柔軟,繼而堅硬,最後呈消瘦萎縮狀態。

(二)風濕性與類風濕性關節炎引起的全身疼痛

1、風濕性關節炎

典型的風濕性關節炎是遊走性多關節炎。由一個關節轉至另一個關節,常對稱累及膝、踝、肩、腕、肘、髓等大關節;局部呈紅、痛、熱的炎症表現。

2、類風濕性關節炎

是一種病因尚未肯定的,具有多關節炎的、慢性全身性疾病。發病者多從一個關節表現疼痛,僵硬開始,隨著病程的進展,受累關節增多,關節腫大,有熱,紅表現。主動或被動活動關節均可引起疼痛。由於關節的腫痛和運動受限,關節附近的肌肉逐漸萎縮。

(三)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全身疼痛

全身疼痛常見於許多急性傳染病和寄生蟲病的前驅期和發熱期以及慢性期。某些細菌性疾病感染後期作為並發症而出現全身疼痛如:細菌性痢疾後關節病、沙門菌後關節炎等。有許多細菌、病毒、寄生蟲感染後所致的疾病,除了具有其獨特的臨床症狀及體征,而全身疼痛的症狀可能存在,甚至比較明顯,對於這些疾病的診斷要全面檢查、綜合分析、最後得出診斷。

1、流行性感冒

臨床特點為起病急,全身症狀以中毒症狀最明顯,伴發熱、全身肌肉酸痛、頭痛、乏力。

2、流行性胸痛

柯薩奇病毒可引起此病。主要表現為發熱和陣發性肌痛,肌痛可累及全身各肌肉,而以胸腹部最為多見。

3、布魯菌病

本病可引起全身肌肉酸痛不適、關節腫脹、關節滲液、可浸及多個關節、其中以膝關節、髓關節、後關節最為多見。

4、流行性出血熱、鉤端螺旋體病、脊髓前角灰質炎、人旋毛蟲病等疾病

均可存有全身疼痛症狀。

(四)骨質疏鬆引起的全身疼痛

骨質疏鬆一個常見的症狀就是全身疼痛,因此在診斷全身疼痛時要想到骨質疏鬆症。

(五)骨質軟化症引起的全身疼痛

骨質軟化症是骨質鈣化不良,骨樣組織增多,從而導致骨質軟化。本症常見的早期症狀為廣泛的骨骼自發性疼痛和壓痛,以腰痛和下肢疼痛最為顯著、全身肌肉無力、少數患者可發生手足抽搐,進人中晚期,由於負重而造成各種壓力畸形。

(六)甲狀旁腺功能亢進引起的全身疼痛

甲狀旁腺功能亢進是常見影響骨骼的內分泌疾患。本症骨骼系統症狀為初期即有多處骨痛,可位於背部,脊柱與四肢,局部並有壓痛,不能支持重量。

(七)多發性骨髓瘤和轉移性骨腫瘤引起的全身疼痛

多處骨骼疼痛是本病最早期和主要症狀。開始可能輕微,短暫而局限,隨之病情發展而逐漸加重,變為持續疼痛而廣泛。最多見部位是腰段脊柱,其次為骨盆和肢體。

8、惡性軟骨瘤會死嗎

惡性的治療起來稍微麻煩些,要看你到哪個程度了,積極治療還是有希望的。建議你做個派特MR確診下詳細病情。

9、為什麼做骨掃描,請先認識SPECT與PET

有些病人患有骨腫瘤或腫瘤轉移可疑,一般得做骨掃描(bone scan),骨掃描是一種全身性骨骼的核醫學影象檢查,它與局部骨骼的X線影象檢查不同之處是檢查前先要注射放射性葯物,等骨骼充分吸收,一般需2~3小時後再用接受放射性的 儀器(如γ照相機、ECT)探測全身骨骼放射性分布情況,若某 一骨骼對放射性的吸收異常增加或減退,即有異常濃集或稀缺現象,就提示該骨有病變存在。另一不同之處是在出現x 線所見的骨結構密度改變之前,一定會有骨代謝的變化,而骨掃描中骨放射性吸收異常正是骨代謝的反映。因此,骨掃描比X線檢查發現的病灶要早,可早達3~6個月。骨掃描可早期發現骨轉移性腫瘤,因此對不明性質腫塊 的患者來說,發現有骨轉移性腫瘤存在,意味著所患腫塊為惡性,即已向骨骼轉移。
ECT包括SPECT與 PET -CT,那麼它們有什麼區別呢?首先,這些它們和CT、MRI一樣,都是斷層成像,與 X-線、CR、DR 不一樣。
通俗的講,CT, MRI是組織影像,看的是身體和器官的組織密度、水分密度等等。物理原理上 CT 成像靠體外 X-線穿透身體被 CT 機器探測到成像,由於骨頭、脂肪、肌肉、肝、腎等組織密度不同,X-線穿過身體以後被不同程度衰減,所以成像可以看到不同的組織。MRI的診斷基本原理是病變組織與周圍正常組織密度不一樣,或者位置、大小不一樣。而 SPECT 和 PET 都是靠注射同位素葯物到身體裡面,被身體某個部位吸收,身體向外發射 gamma 射線,被 SPECT 或者 PET 相機探測到成像。要說明 PET 是發射的是正電子,但是正電子很快就湮滅,轉變為一對 gamma 射線。狹義的ECT,一般指SPECT,即單光子發射型計算機斷層掃描。實際上ECT(發射型計算機斷層)還包括PET(正電子發射型計算機斷層),是SPECT和PET的統稱。
SPECT 和 PET 最重要的原理是「同位素葯物被身體某個部位吸收」。身體內異常的組織會異常吸收葯物,因此圖像可以看出病變。具體為啥葯物會被某些器官吸收,這個學科非常深奧,這里就不說了。那麼 PET 與 SPECT 區別在什麼地方呢? 物理上它們用不同的葯物和同位素,所以針對性也不太一樣。這兩種檢查的最大應用都在腫瘤和心臟,SPECT 還有些其他功能影像如腎、膽、甲狀腺、胃、骨頭病、內出血等等。但是同樣針對腫瘤它們的應用和效果也是不同的。總的來說目前的 PET 全身腫瘤檢查用得多,SPECT 局部病變用得多。如果懷疑腫瘤和遠端轉移 PET-CT 效果好 (當然,也要根據腫瘤類型和階段)。在沒有 PET-CT 之前,SPECT 全身骨掃描起到類似作用,但是針對的只是骨轉移,肺轉移、肝轉移、腦、淋巴等轉移等,骨掃描不會有好的效果。
通俗的說,CT, MR 是組織影像,SPECT 和 PET-CT是功能分子影像;現在雖然有不少 MRI 、CT 和超聲功能影像研究,但是功能影像不是這些設備的主流功能。

與骨腫瘤mr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