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頸骨質增生【頸骨質增生】
你好!請問四肢有無症狀?請將頸椎核磁片子網上傳發過來,幫你看一下,也攜帶片子可直接來我門診面診(周五上下午)。
(南京軍區總醫院毛廣平大夫鄭重提醒:因不能面診患者,無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議僅供參考,具體診療請一定到醫院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2、中葯房 都有什麼葯
呵呵,,你想問的什麼?可以去看看啊。。
中成葯,單位葯都有,,有些葯自己可以買比如菊花枸杞山楂大棗等,,有些毒性的就需要醫生開方才能買,,就像西葯的處方葯和非處方葯
3、巴豆圖片
巴豆圖片:
灌木或小喬木,高3-6米;嫩枝被稀疏星狀柔毛,枝條無毛。
葉紙質,卵形,稀橢圓形,長7-12厘米,寬3-7厘米,頂端短尖,稀漸尖,有時長漸尖,基部闊楔形至近圓形,稀微心形,邊緣有細鋸齒,有時近全緣,成長葉無毛或近無毛,干後淡黃色至淡褐色。
總狀花序,頂生,長8-20厘米,苞片鑽狀,長約2毫米;雄花:花蕾近球形,疏生星狀毛或幾無毛;雌花:萼片長圓狀披針形,長約2.5毫米,幾無毛;子房密被星狀柔毛,花柱2深裂。
蒴果橢圓狀,長約2厘米,直徑1.4-2厘米,被疏生短星狀毛或近無毛;種子橢圓狀,長約1厘米,直徑6-7毫米花期4-6月。
(3)巴豆樹根治療骨質增生擴展資料
巴豆生於村旁或山地疏林中,或僅見栽培。
喜溫暖濕潤氣候,不耐寒,怕霜凍。喜陽光,在氣溫17-19℃、年雨量1000mm、全年日照1000h、無霜期300d以上的地區適宜栽培,當溫度低於3℃時幼苗葉全部枯死。以陽光充足、土層深厚、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質壤上栽培為宜。
產於浙江南部、福建、江西、湖南、廣東、海南、廣西、貴州、四川和雲南等省區。
4、巴豆根泡酒治什麼病
?
5、古代所說的巴豆到底是什麼東西阿?
【漢語拼音】Badou
【來源】為大戟科巴豆屬植物巴豆樹的乾燥成熟果實,其根及葉亦供葯用。
【葯材性狀】 巴豆為常綠喬木,高6~10米。幼枝綠色,被稀疏星狀柔毛或幾無毛;二年生枝灰綠色,有不明顯黃色細縱裂紋。葉互生;葉柄長2~6厘米;葉片卵形或長圓狀卵形,長5~13厘米,寬2.5~6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圓形或闊楔形,近葉柄處有2腺體,葉緣有疏淺鋸齒,兩面均有稀疏星狀毛,主脈3出;托葉早落。花單性,雌雄同株;總狀花序頂生,上部著生雄花,下部著生雌花,亦有全為雄花者;花梗細而短,有星狀毛;雄花綠色,較小,花萼5裂,疏生細微的星狀毛,萼片卵形,花瓣5,反卷,內面密生細的綿狀毛,雄蕊15~20,著生於花盤邊緣上,花盤盤狀;雌花花萼5裂,無花瓣,子房圓形,3室,密被短粗的星狀毛,花柱3枚,細長,每枚再2深裂。蒴果長圓形至倒卵形,有3鈍角。種子長卵形,3枚,淡黃褐色。花期3~5月。果期6~7月。
多為栽培植物;野生於山谷、溪邊、曠野,有時亦見於密林中。分布四川、湖南、湖北、雲南、貴州、廣西、廣東、福建、台灣、浙江、江蘇。
本植物的根(巴豆樹根)、葉(巴豆葉)、種皮(巴豆殼)以及種仁之脂肪油(巴豆油)亦供葯用,各詳專條。
乾燥種子呈橢圓形或卵形,略扁,長約1~1.5廈米,直徑約6~9毫米,厚約4~7毫米,表麵灰棕色至棕色,平滑而少光澤。種阜在種臍的-端,為一細小突起,易脫落。合點在另一端,合點與種阜間有種脊,為一略隆起的縱棱線。橫斷面略呈方形,種皮薄而堅脆,剝去後,可見種仁,外包膜狀銀白色的外胚乳。內胚乳肥厚,淡黃色,油質。中央有菲薄的子葉2枚。胚根細小,朝向種阜的一端。氣無,味微澀,而後有持久辛辣感。以個大、飽滿、種仁色白者佳。粒較空、種仁泛油變色者質次。
卵圓形,一般具三棱。表麵灰黃色或稍深,粗糙,有縱線6條,頂端平截,基部有果梗痕。破開果殼,可見3室,每室含種子1粒。種子呈略扁的橢圓形,表面棕色或灰棕色,一端有小點狀的種臍及種阜的疤痕,另端有微凹的合點,其間有隆起的種脊;外種皮薄而脆,內種皮呈白色薄膜;種仁黃白色,油質。無臭,味辛辣
6、請問引入腎經的葯引有哪些?
引入腎經的葯引有附子,阿膠,八角楓根,楓葉,茴香,八仙草,巴豆樹根,白草莓等。
7、問個葯材
處方用名】巴豆,巴豆霜,巴霜,焦巴豆。 【異名】巴菽(《本經》),剛子(《雷公炮炙論》),江子(《瑞竹堂經驗方》),老陽子(《綱目》),雙眼龍(《嶺南采葯錄》),猛子仁(《中國葯植志》),巴果(《中葯形性經驗鑒別法》),巴米(《葯材資料匯編》),雙眼蝦、紅子仁、豆貢(《南寧市葯物志》),毒魚子、鑾豆、貢仔(《中葯志》),八百力(《廣西中葯志》),大葉雙眼龍、巴仁、芒子(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葯手冊》)。
【 來 源 】為大戟科巴豆屬植物巴豆樹的乾燥成熟果實,其根及葉亦供葯用。
【商品規格】本品自古沿用至今,全國各地慣用,為巴豆的正品。以粒大、飽滿、種仁黃白色者為佳。粒較空、種仁泛油變色者質次。
【化學成分】種仁含脂肪油Crothon oil 約40-60%,油中含巴豆樹脂,系巴豆醇、甲酸、丁酸及巴豆油酸結合而成的酯,有強烈的致瀉作用。此外,含蛋白質約18%,其中包括一種毒性球蛋白,稱巴豆毒素。另含有巴豆甙1-3.8%、精氨酸、賴氨酸、解脂酶及一種類似蓖麻鹼的生物鹼。巴豆油中含有輔致癌物。為無色樹脂狀物,經水解後產生輔致癌物A3及致癌物B2。
【抗癌葯理】抗腫瘤作用:巴豆提取物對小鼠肉瘤S-180實體型和S-180腹水型,小鼠宮頸癌U-14實體型和U-14腹水癌,以及艾氏腹水癌皆有抑製作用。給大鼠移植性皮膚癌內注射巴豆油乳劑,能引起瘤體退化。並延緩皮膚癌的發展。巴豆油注射液在試管內有殺癌細胞作用。巴豆醇二酯對小鼠淋巴細胞性白血病P-388有一定的抑製作用。
【性味歸經】辛,熱,有毒。入胃、大腸經。
【功能主治】瀉寒積,通關竅,逐痰,行水,殺蟲。治多種癌腫。
【用法用量】內服:入丸、散,0.1g-0.3g。外用:適量。綿裹塞耳鼻,搗膏塗或以絹包擦患處。
【 選 方 】
1、治宮頸癌痛:水紅花子60g,麝香15g,阿魏15g,急性子15g,甘遂9g,大黃15g,巴豆10粒,白酒500g,各葯搗碎,合在一起,納入豬膀胱內,外敷痛處,痛止停葯。
2、治喉癌:
(1)巴豆2粒研末,大棗肉3枚,蔥白2根,共搗如泥,梨1個,在1/4與3/4處交界處切開,下3/4中心挖空,裝入葯泥後蓋好,上1/4置碗內蒸熟,去葯嚼梨,喝湯。
(2)蜈蚣5條,全蠍、白僵蠶、 蟲各30g,新瓦焙乾研細末,分成40包,每包倒入雞蛋內,搗勻,麵糊封口,置碗內蒸熟吃,早晚各1枚,24包為一療程。
3、治鼻咽癌:巴豆7.5g,雄黃18g,鬱金9g,每次3丸,2小時1次濃湯送下,服至吐瀉停止。
巴豆
(《本經》)
【異名】巴菽(《本經》),剛子(《雷公炮炙論》),江子(《瑞竹堂經驗方》),老陽子(《綱目》),雙眼龍(《嶺南采葯錄》),猛子仁(《中國葯植志》),巴果(《中葯形性經驗鑒別法》),巴米(《葯材資料匯編》),雙眼蝦、紅子仁、豆貢(《南寧市葯物志》),毒魚子、鑾豆、貢仔(《中葯志》),八百力(《廣西中葯志》),大葉雙眼龍、巴仁、芒子(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葯手冊》)。
【來源】為大戟科植物巴豆的種子。
【植物形態】巴豆
常綠喬木,高6~10米。幼枝綠色,被稀疏星狀柔毛或幾無毛;二年生枝灰綠色,有不明顯黃色細縱裂紋。葉互生;葉柄長2~6厘米;葉片卵形或長圓狀卵形,長5~13厘米,寬2.5~6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圓形或闊楔形,近葉柄處有2腺體,葉緣有疏淺鋸齒,兩面均有稀疏星狀毛,主脈3出;托葉早落。花單性,雌雄同株;總狀花序頂生,上部著生雄花,下部著生雌花,亦有全為雄花者;花梗細而短,有星狀毛;雄花綠色,較小,花萼5裂,疏生細微的星狀毛,萼片卵形,花瓣5,反卷,內面密生細的綿狀毛,雄蕊15~20,著生於花盤邊緣上,花盤盤狀;雌花花萼5裂,無花瓣,子房圓形,3室,密被短粗的星狀毛,花柱3枚,細長,每枚再2深裂。蒴果長圓形至倒卵形,有3鈍角。種子長卵形,3枚,淡黃褐色。花期3~5月。果期6~7月。
多為栽培植物;野生於山谷、溪邊、曠野,有時亦見於密林中。分布四川、湖南、湖北、雲南、貴州、廣西、廣東、福建、台灣、浙江、江蘇。
本植物的根(巴豆樹根)、葉(巴豆葉)、種皮(巴豆殼)以及種仁之脂肪油(巴豆油)亦供葯用,各詳專條。
【採集】8~9月果實成熟時採收,曬干後,除去果殼,收集種子,曬干。
【葯材】乾燥種子呈橢圓形或卵形,略扁,長約1~1.5廈米,直徑約6~9毫米,厚約4~7毫米,表麵灰棕色至棕色,平滑而少光澤。種阜在種臍的-端,為一細小突起,易脫落。合點在另一端,合點與種阜間有種脊,為一略隆起的縱棱線。橫斷面略呈方形,種皮薄而堅脆,剝去後,可見種仁,外包膜狀銀白色的外胚乳。內胚乳肥厚,淡黃色,油質。中央有菲薄的子葉2枚。胚根細小,朝向種阜的一端。氣無,味微澀,而後有持久辛辣感。以個大、飽滿、種仁色白者佳。粒較空、種仁泛油變色者質次。
主產四川、廣西、雲南、貴州。以四川產量最大,質量較佳。此外,廣東、福建等地亦產。
【化學成分】含巴豆油,其中有油酸、亞油酸、巴豆油酸、順芷酸等的甘油酯;尚含巴豆甙。
【炮製】巴豆仁:揀凈雜質,用粘稠的米湯或面湯浸拌,置日光下曝曬或烘裂,搓去皮,簸取凈仁。巴豆霜:取凈巴豆仁,碾碎,用多層吸油紙包裹,加熱微炕,壓榨去油,每隔2天取出復研和換紙1次,如上法壓榨六、七次至油盡為度,取出,碾細,過篩。
《霍公炮炙論》:"凡修事巴豆,敲碎,以麻油並酒等煮巴豆了,研膏後用。每修事一兩,以酒、麻油各七合,盡為度。"
【性味】辛,熱,有毒。
①《本經》:"味辛,溫。"
②《吳普本草》:"神農、歧伯、桐君:辛,有毒。黃帝:甘,有毒。"
③《醫學啟源》:"性熱,味苦。"
④《醫林纂要》:"辛咸,熱,毒。"
【歸經】入胃、大腸經。
①《雷公炮製葯性解》:"入脾、胃、大腸三經。"
②《本草再新》:"入肝、腎二經。"
【功用主治】瀉寒積,通關竅,逐痰,行水,殺蟲。治冷積凝滯,胸腹脹滿急痛,血瘕,痰癖,瀉痢,水腫,外用治喉風,喉痹,惡瘡疥癬。
①《本經》:"主傷寒溫瘧寒熱,破症瘕結聚堅積,留飲痰癖,大腹水腫。盪練五臟六腑,開通閉塞,利水穀道。去惡肉。"
②《別錄》:"療女子月閉,爛胎,金瘡膿血不利,丈夫陰頹,殺斑螫毒。"
③《葯性論》:"主破心腹積聚結氣,治十種水腫,痿痹,大腹。"
④《本草拾遺》:"主症癖,痃氣,痞滿,腹內積聚,冷氣血塊,宿食不消,痰飲吐水。'
⑤《日華子本草》:"通宣一切病,泄壅滯,除風補勞,健脾開胃,消痰破血,排膿消腫毒,殺腹藏蟲。治惡瘡息肉及疥癩疔腫。"
⑥《醫學啟源》:"導氣消積,去臟腑停寒,消化寒涼及生冷硬物所傷,去胃中寒濕。"
⑦《湯液本草》:"可以通腸,可以止泄。"
⑧《綱目》:"治瀉痢,驚癇,心腹痛,疝氣,風歪,耳聾,喉痹,牙痛,通利關竅。"
【用法與用量】內服:入丸、散,0.5~1分(用巴豆霜)。外用:綿裹塞耳鼻,搗膏塗或以絹包擦患處。
【宜忌】無寒實積滯、孕婦及體弱者忌服。
①《本草經集注》:"芫花為之使。惡蘘草。畏大黃、黃連、藜蘆。"
②《葯對》:"畏蘆筍、菰筍、醬鼓、冷水。得火良。與牽牛相反。"
③《葯性論》:"能落胎。"
④《本草衍義補遺》:"無寒積者忌之。"
【選方】①治寒實結胸,無熱症者:桔梗三分,巴豆一分(去心皮,熬黑,研如脂),貝母三分。三味為散,以白飲和服,強人半錢匕,羸者減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進熱粥一杯,利過不止,進冷粥一杯。(《傷寒論》白散)
⑤治心腹諸卒暴百病,若中惡客忤,心腹脹滿,卒痛如錐刺,氣急口噤,停屍卒死者:大黃一兩,乾薑一兩,巴豆一兩(去皮心,熬,外研如脂)。上葯各須精新,先搗大黃、乾薑為末,研巴豆納中,合治一千杵,用為散,蜜和丸亦佳。以暖水若酒服大豆許三、四丸,或不下,捧頭起,灌令下咽,須臾當瘥;如未瘥,更與三丸,當腹中鳴,即吐下便瘞;若口噤,亦須折齒灌之。(《金匱要略)三物備急丸)
⑥治寒癖宿食,久飲不消,大便秘:巴豆仁一升,清酒五升。煮三日三夜,研,令大熱,合酒微火煎之,丸如胡豆大,每服一丸,水下,欲吐者服二丸。(《千金方》)
④治痞結症瘕:巴豆肉五粒(紙裹打去油),紅曲三兩(炒),小麥麩皮一兩(炒)。俱研為細末,總和為丸,如黍米大,每空心服十丸,白湯下。(《海上方》)
⑤治陰毒傷寒心結,按之極痛,大小便秘,但出氣稍暖者:巴豆十粒,研,入面一錢,捻作餅,安臍內,以小艾炷灸五壯。氣達即通。(《仁齋直指方》)
⑥治小兒L痰喘:巴豆一粒,杵爛,綿裹塞鼻,痰即自下。(《古今醫鑒》)
⑦治寒痰氣喘:青橘皮一片,展開,入剛子一個,麻扎定,火上燒存性,研末,薑汁和酒一鍾,呷服。(《醫說》)
⑧治夏月水瀉不止:大巴豆一粒(去殼)。上以針刺定,燈上燒存性,研細,化蠟和作一丸,水下,食前服。(《世醫得效方,針頭丸)
⑨治氣痢:巴豆一兩,去皮心,熬,細研,取熱豬肝和丸,空心米飲下,量力加減服之。牛肝尤佳。或以蒸餅丸服。(《經驗方》)
⑩治小兒下痢赤白:巴豆(煨熟,去油)一錢,百草霜二錢(研末),飛羅面煮糊丸,黍米大,量人用之。赤用甘草湯,白用米湯,赤白用姜湯下。(《全幼心鑒》)
⑴治伏暑傷冷,冷熱不調,霍亂吐利,口乾煩渴:巴豆大者二十五枚(去皮膜,研取油盡,如粉),黃丹(炒,研,羅過)取一兩一分。上同研勻,用黃蠟熔作汁,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以水浸少頃,別以新汲水吞下,不拘時候。(《局方》水浸丹)
⑿治腹大動搖水聲,皮膚黑,名曰水臌:巴豆九十枚(去皮心),杏仁六十枚(去皮尖)。並熬令黃,搗和之,服如小豆大一枚,以水下為度,勿飲酒。(《補缺肘後方》)
⒀治肝硬化腹水:巴豆霜一錢;輕粉五分。放於四、五層紗布上,貼在肚臍上,表面再蓋二層紗布。經一至二小時後感到刺癢時即可取下,待水瀉。若不瀉則再敷。(內蒙古《中草葯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⒁治喉痹:白礬二兩(搗碎),巴豆半兩(略捶破)。同於銚器內炒,侯礬枯,去巴豆不用,碾礬為細末,遇病以水調灌,或干吹入咽喉中。(《百一選方》)
⒂治白喉:巴豆仁、硃砂等分,各研成細末,混和,每用3~5分,置膏葯上,貼於眉間的上方(勿使葯末掉入眼中)。約經8~12小時,局部皮膚發生大小不等的水泡時,便可揭去膏葯,擦掉葯末,塗上1%龍膽紫液,以防感染。(《江蘇中醫》(11):23,1959巴豆硃砂膏)
⒃治耳卒聾:巴豆一粒,蠟裹,針刺令通透,用塞耳中。(《經驗方》)
⒄治風蟲牙痛:一巴豆一粒,研,綿裹咬之。二針刺巴豆,燈上燒令煙出,熏痛處。(《經驗方》)
⒅治一切惡瘡:巴豆三十粒,麻油煎黑,去豆,以油調雄黃、輕粉末,頻塗取效。(《普濟方》)
⒆治一切瘡毒及腐化瘀肉:巴豆去殼,炒焦,研膏,點腫處則解毒,塗瘀肉則自腐化。(《癰疽神秘驗方》烏金膏)
⒇治荷錢癬瘡:巴豆仁三個,連油杵泥,以生絹包擦,日一、二次。(《秘傳經驗方》)
【臨床應用】①防治白喉
對白喉密切接觸者,病人家屬、白喉恢復期患者、健康帶菌者,以及輕症白喉病例,均可採用巴豆泥局部貼敷的方法加以防治。方法:將除去內外殼的生巴豆仁0.5克在消毒乳缽中研成泥狀(或加硃砂0.5克共研),挑取綠豆大的膏點,置於約1.5厘米平方的膠布上。貼於兩眉間印堂穴,或頸部扶突穴,經6~8小時(最長12小時)揭去,可見局部出現一小水泡,即用消毒針尖刺破,以消毒棉球拭乾滲液,再塗龍膽紫液。對白喉密切接觸者及病人家屬,貼巴豆硃砂膏後,經對照觀察,能降低發病率;對白喉恢復期患者或健康帶菌者,用巴豆泥外敷後,可使90%以上病例於8~24小時內帶菌現象消失;對輕症白喉可配合青黴素及其他對症治療。
②治療喉梗阻
因白喉及麻疹後喉炎引起的喉梗阻,可用生熟巴豆散約0.5~O.7分,用噴粉器吹入咽部,觀察2~3小時,如無嘔吐、腹瀉或嘔吐腹瀉次數不多,而梗阻症狀尚未明顯好轉的,可再行第2、3次噴咽,1天內噴咽不超過3次,必要時可連續噴2~3天。如嘔吐腹瀉較著者,應立即停止。對體質虛弱、心力衰竭及並發心肌炎病變者慎用。多敷病例在噴咽後半小時至3~4小時,可見吸氣性陷沒、呼吸促迫及喘鳴等症狀明顯好轉,數小時至1~2天內梗阻解除。治療過程中應同時使用白喉抗毒素及磺胺類、抗菌素。對氣管下位梗阻無效。嘔吐泄瀉為常見反應,但梗阻症狀多在腹瀉咸嘔吐後得到明顯改善。生熟巴豆散系用3粒生、4粒熟的巴豆研末去油製成。製法:取七倍數的巴豆若干粒去殼去衣,將其中4/7炒至黃色,與其餘3/7的生巴豆共研成粉末。把它夾在數層能吸收油分的紙內,用力擠壓去油,再換紙用溫熱熨斗在紙上熨壓,去凈殘留油分,然後再研成細末備用。
③治療支氣管哮喘及哮喘性支氣管炎
取蘋果1隻洗凈,用小刀挖1個三角形小洞,另用巴豆仁1粒放入小洞,仍將蘋果蓋嚴,隔湯蒸30~60分鍾。放涼,取出巴豆仁,吃蘋果,喝蘋果湯。成人每日吃1個,重症早晚各吃1個,夜間喘息者臨睡前吃。8歲以下小兒酌減。可連續服用數周。服後具有止喘、祛痰作用;個別病例可能出現輕微腹瀉。
④治療急、慢性腸炎及慢性痢疾
取巴豆適量去內外殼,取仁,不去油,放入銅(或鐵)勺中置炭火上炒焦,至巴豆內外黑透為度,待冷,秤准2錢,研成泥狀備用。另將蜂蠟2錢溶化,與巴豆泥攪拌均勻,候稍冷,搓條制丸,約製成80丸,每丸重0.15克,內含巴豆O.075克。成人每次0.6克(4丸),日服3次,空腹時服用;8~15歲,每服2丸;5~7歲,每服1丸;1~4歲,每服半丸;6個月以上,每服1/3丸;6個月以下,每服1/4丸;未滿1月嬰兒忌服。服後未見腹痛、腹瀉、嘔吐等副作用。凡兼有發熱及其他合並症者忌服。經治療急性腹胃13例,慢性腹瀉4例,慢性下痢4例,均治癒。本葯對體虛老人的慢性泄瀉亦有效。
⑤治療急性闌尾炎
將巴豆、硃砂各0.5~1.5克研細混勻,置6x6厘米大小的膏葯或膠布上,貼於闌尾穴,外用綳帶固定。24~36小時檢查所貼部位,皮膚應發紅或起小水泡,若無此現象,可重新更換新葯。共治療99例,其中急性單純性闌尾炎17例,伴有不同程度的並發症者82例。最少的貼1次,最多的貼3次。效果:治癒85例,無效14例(仍用手術治療)。
⑥治療神經性皮炎
取巴豆去殼1兩,雄黃1錢,磨碎後用3~4層紗布包裹,每天擦患處3~4次,每次1~2分鍾,直至癢感消失,皮損消退為止。
8、巴豆長什麼樣子哇,?
巴豆為常綠喬木,高6~10米。幼枝綠色,被稀疏星狀柔毛或幾無毛;二年生枝灰綠色,有不明顯黃色細縱裂紋。葉互生;葉柄長2~6厘米;葉片卵形或長圓狀卵形,長5~13厘米,寬2.5~6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圓形或闊楔形,近葉柄處有2腺體,葉緣有疏淺鋸齒,兩面均有稀疏星狀毛,主脈3出;托葉早落。花單性,雌雄同株;總狀花序頂生,上部著生雄花,下部著生雌花,亦有全為雄花者;花梗細而短,有星狀毛;雄花綠色,較小,花萼5裂,疏生細微的星狀毛,萼片卵形,花瓣5,反卷,內面密生細的綿狀毛,雄蕊15~20,著生於花盤邊緣上,花盤盤狀;雌花花萼5裂,無花瓣,子房圓形,3室,密被短粗的星狀毛,花柱3枚,細長,每枚再2深裂。蒴果長圓形至倒卵形,有3鈍角。種子長卵形,3枚,淡黃褐色。花期3~5月。果期6~7月。
多為栽培植物;野生於山谷、溪邊、曠野,有時亦見於密林中。分布四川、湖南、湖北、雲南、貴州、廣西、廣東、福建、台灣、浙江、江蘇。
本植物的根(巴豆樹根)、葉(巴豆葉)、種皮(巴豆殼)以及種仁之脂肪油(巴豆油)亦供葯用,各詳專條。
乾燥種子呈橢圓形或卵形,略扁,長約1~1.5廈米,直徑約6~9毫米,厚約4~7毫米,表麵灰棕色至棕色,平滑而少光澤。種阜在種臍的-端,為一細小突起,易脫落。合點在另一端,合點與種阜間有種脊,為一略隆起的縱棱線。橫斷面略呈方形,種皮薄而堅脆,剝去後,可見種仁,外包膜狀銀白色的外胚乳。內胚乳肥厚,淡黃色,油質。中央有菲薄的子葉2枚。胚根細小,朝向種阜的一端。氣無,味微澀,而後有持久辛辣感。以個大、飽滿、種仁色白者佳。粒較空、種仁泛油變色者質次。
卵圓形,一般具三棱。表麵灰黃色或稍深,粗糙,有縱線6條,頂端平截,基部有果梗痕。破開果殼,可見3室,每室含種子1粒。種子的合點,其間有隆起的種脊;外種皮薄而脆,內種皮呈白色薄膜;種仁黃白色,油質。無臭,味辛辣
9、巴豆有什麼主要的葯用價值
【葯 名】:巴豆 解毒方法
【拼 音】:BADOU
【英文名】:Croton Seed
【來 源】:為雙子葉植物葯大戟科植物巴豆的種子。
【功 效】:峻下寒積,通關竅,逐痰,行水,殺蟲。
【主 治】:治冷積凝滯,胸腹脹滿急痛,血瘕,痰癖,瀉痢,水腫,喉風,喉痹,惡瘡疥癬。
【性味歸經】:辛,熱,有毒。①《本經》:「味辛,溫。」②《吳普本草》:「神農、歧伯、桐君:辛,有毒。黃帝:甘,有毒。」③《醫學啟源》:「性熱,味苦。」④《醫林纂要》:「辛咸,熱,毒。」
入胃、肺、大腸經。①《雷公炮製葯性解》:「入脾。胃、大腸三經。」②《本草再新》: 「入肝。腎二經。」
【用法用量】:內服:入丸、散,0.5~1分(用巴豆霜)。外用:綿裹塞耳鼻,搗膏塗或以絹包擦患處。
【用葯忌宜】:無寒實積滯、孕婦及體弱者忌服。
【葯物配伍】:①《本草經集注》:「芫花為之使,惡蘘草,畏大黃、黃連、藜蘆。」②《葯對》:「畏蘆筍、菰筍、醬鼓、冷水。得火良。與牽牛相反。」③《葯性論》:「能落胎。」④《本草衍義補遺》:「無寒積者忌之。」中毒巴豆中所含的巴豆油,入腸後與鹼性腸液作用,析出巴豆酸,即具有劇烈的峻瀉作用,可引起惡心、嘔吐與腹痛,服後1~3小時就可以腹瀉。曾報道2 例幼兒因誤食巴豆,即時發生嘔吐、腹瀉,類似急性胃腸炎症狀,經輸液及一般對症處理而愈。巴豆中毒民間常以綠豆湯、豆汁或冷米湯等解救。配杏仁,溫寒逐水;配大黃、乾薑,攻逐寒積;配降礬,逐水殺蟲。
【別 名】:巴菽(《本經》)、剛子(《雷公炮炙論》)、江子(《瑞竹堂經驗方》)、老陽子(《綱目》)、雙眼龍(《嶺南采葯錄》)、猛子仁(《中國葯植志》)、巴果(《中葯形性經驗鑒別法》)、巴米(《葯材資料匯編》)、雙眼蝦、紅子仁、豆貢(《南寧市葯物志》)、毒魚子、鑾豆、貢仔(《中葯志》)、八百力(《廣西中葯志》)、大葉雙眼龍、巴仁、芒子(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葯手冊》)
【處方名】:巴豆、巴豆仁、巴豆肉、大巴豆、肥江子、生巴豆、巴豆霜、炒巴豆仁
處方中寫巴豆、大巴豆、肥江子、巴豆仁、巴豆肉均指炒巴豆仁。為原葯用黏稠米湯浸拌,置陽光下曝曬去皮,取凈仁炒至焦黑入葯者。毒性減小。
生巴豆為凈巴豆仁生用入葯者。有大毒,多外用。
巴豆霜為生巴豆仁碾碎,用多層草紙包裹,壓去油,然後研細過篩入葯者。
【商品名】:川巴豆,為四川產者。一般認為品質最優。
巴豆,各地所產巴豆的統稱。以子粒飽滿、乾燥、胚乳黃白色、不泛油者為佳。
【葯用部位】:木植物的根(巴豆樹根)、葉(巴豆葉)、種皮(巴豆殼)以及種仁之脂肪油(巴豆油)亦供葯用,各詳專條。
【動植物資源分布】:分布四川、湖南、湖北、雲南、貴州、廣西、廣東、福建、台灣、浙江、江蘇。葯材主產四川、廣西、雲南、貴州。以四川產量最大,質量較佳。此外,廣東、福建等地亦產。
【葯材的採收與儲藏】:8~9月果實成熟時採收,曬干後,除去果殼,收集種子,曬干。
【拉丁名】:葯材Semen Crotonis原植物巴豆 Croton tiglium L.
【炮製方法】:巴豆仁:揀凈雜質,用粘稠的米湯或面湯浸拌,置日光下曝曬或烘裂,搓去皮,簸取凈仁。巴豆霜:取凈巴豆仁,碾碎,用多層吸油紙包裹,加熱微炕,壓榨去油,每隔2天取出復研和換紙1次,如上法壓榨六、七次至油盡為度,取出,碾細,過篩。《雷公炮炙論》: 「凡修事巴豆,敲碎,以麻油並酒等煮巴豆了,研膏後用。每修事一兩,以酒、麻油各七合,盡為度。」
【考 證】:出自《本草綱目》。
【生葯材鑒定】:乾燥種於呈橢圓形或卵形,略扁,長約1~1.5厘米,直徑約6~9毫米,厚約4~7 毫米,表麵灰棕色至棕色,平滑而少光澤。種阜在種臍的一端,為一細小突起,易脫落。合點在另一端,合點與種阜間有種脊,為一略隆起的縱棱線。橫斷面略呈方形,種皮薄而堅脆,剝去後,可見種仁,外包膜狀銀白色的外胚乳。內胚乳肥厚,淡黃色,油質。中央有菲薄的子葉2枚。胚根細小,朝向種阜的一端。氣無,味微澀,而後有持久辛辣感。以個大、飽滿、種仁色白者佳。粒較空、種仁泛油變色者質次。顯微鑒定: 粉末:深棕色。①種皮厚壁柵狀細胞(內種皮外表皮)1列,棕色或深棕色,斷面觀細長柱形,稍弧狀偏彎,末端平整或鈍圓,長162~432μm,壁極厚,孔溝極細密,胞腔線形。有的充滿深棕色物;表面觀多角形。②種皮薄壁柵狀細胞(外種皮內表皮)1列,斷面觀類長方形,長63~90μm,寬9~36 μm,壁稍厚,徑向壁細波狀彎曲;表面觀類圓形,細胞間隙類三角形,大而明顯。③種皮表皮細胞(外種皮外表皮)淡黃色,表面觀多角形,有不規則紋理,胞腔含有標色物或顆粒狀物;斷面觀類長圓形,外被角質層。此外,內胚乳及子葉細胞充滿糊粉粒,擬晶體及擬球體可見,並含脂肪油滴;有的含草酸鈣簇晶,直徑7~31μm,還有外胚乳頹廢組織等。 本品以個大、飽滿、種仁色黃白者為佳。
【中葯化學成分】:種子含巴豆油(Croton oil)34~57%,其中含巴豆油酸(Crotonic acid)、巴豆酸(Tiglic acid),以及由棕櫚酸、硬脂酸、油酸、巴豆油酸、巴豆酸等所成的甘油酯,巴豆醇一12,13一二酯(其量約占巴豆油的4%),巴豆醇三酯(經酸性轉酯反應可轉變成巴豆醇一12,13一二酯,其量亦約占巴豆油的4%)。巴豆油中的巴豆醇二酯(Phorbol diester)有十多種,都有不同程度的促致癌作用。巴豆醇酯是巴豆樹脂中的主要成分。種子還含一種毒性球蛋白稱巴豆毒素(Crotin),以及巴豆甙(Crotonoside即2一羥基一6 一氨基嘌呤核糖甙)、生物鹼、B一谷甾醇等。種子含巴豆油53%~57%,蛋白質18%。蛋白質中含巴豆毒蛋白(crotin),是一種類似蓖麻子毒蛋白的物質,為巴豆白朊及巴豆球隊朊的混合物;另含巴豆甙(crotonoside)、氨基酸及酶等。巴豆油為油酸(約37%)、亞油酸(約19%)、肉豆蔻酸(約7.45%)、花生酸(約1.5%)、棕櫚酸(約0.9%)、硬脂酸(約0.3%)、月桂酸(約0.05%)、巴豆油酸(crotonic acid)及順芷酸 (巴豆酸,tiglic acid)等的甘油酯;油中尚含強制激性(具瀉下作用)和致癌成分,為親水性的巴豆醇(phorbol)的雙酯化合物,已分離的化合物稱為巴豆油因子(croton oil factor),分A組和B組,A組系巴豆醇結合的脂肪酸在C12上為長鏈,在C12上為短鏈;B 組則相反。此外,尚含疏水性的4-去氧 -4α-巴豆醇(4-deoxy-4α-phornol)的三酯化合物,但其刺激性和致癌性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