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麼是骨刺
骨刺,學術名詞為骨疣 ( Bone Spur ),不是一個醫學上確當的名詞,因為它既非完全由骨構成,也不尖銳如刺。醫學上的正確名稱應該是骨疣。骨刺是關節因種種原因造成軟骨的磨損、破壞,並促成骨頭本身的修補、硬化與增生,是一種自然的老化現象,一般長骨刺就表示此人的脊椎進入老化階段。然而, 骨刺並非老人家的專利,由於工作型態改變,許多人必須久坐、久站,若是加上姿勢不正確,很容易年紀輕輕就使脊椎提早發生退化現象,而誘發骨刺的發生
骨刺病理
骨疣是脊椎退化過程中所伴隨的一種現象,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的脊椎構造也會跟著退化,當骨頭與軟組織接壤的地方因長期承受壓力、拉力、損傷,造成脊椎與 脊椎間的軟骨漸漸失去水分與彈性,致使骨骼出現退化性改變,這種骨骼退化性改變就會導致骨質增生,而形 成骨疣。另外,反復活動或不適當的運動,也常會使關節部位的骨骼及軟組織過度磨損,而長出骨刺。
骨刺症狀
骨刺的基本症狀
骨疣不見得一定會產生症狀,要看是否有壓迫到神經根或是脊椎,如果沒有的話就不會有什麼讓人不適的症狀產生。相反的,如果骨刺剛好壓迫到附近的神經根或是壓迫到脊椎,就可能會有身體僵硬不能靈活彎身、疼痛、紅腫、麻痹、關節變形、肌肉無力等症狀。
人體脊椎在長時間反復使用下很容易發生退化情形,由於年紀的關系,中老年人較一般年輕人容易長骨刺。不過,隨著生活工作型態改變,像一些必須久坐、久站,長時間維持同一個姿勢或是姿勢不正確及反復使用某個關節的工作族群,如家庭主婦、老師、金融工作者、計算機族、工廠作業員等等,都可能因為過度使用及使用不 當,造成關節部位的骨骼與軟組織過度磨損。因此,骨刺可以說是每個人都可能發生。
人體的關節活動久了也容易發生病變。骨疣一般好發於活動較頻仍的關節,由於這些關節長時間反復使用,因此很容易發生磨損與退化的現象。而身體容易誘發骨刺生長的地方包括頸椎、腰椎、膝關節、腳跟,另外,手指跟手肘也是骨刺容易發生的部位。
骨疣會引起坐骨神經痛、椎間盤突出、腰椎管狹窄症、退化性膝關節炎等並發症,這些並發症會導致患者生活上的不適,甚至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輕微的並發症狀,可以休息或是遵循復健師的建議,做一些物理治療來緩解症狀。不過,當並發症嚴重時,就需要進一步接受手術治療。
常見症狀
骨刺多發於中年以上。一般認為由於中年以後體質虛弱及退行性變;長期站立或行走及長時間的持於某種姿勢,由於肌肉的牽拉或撕脫、出血,血腫機化,形成刺狀或唇樣的骨質增生;骨刺對軟組織產生機械性的刺激和外傷後軟組織損傷、出血、腫脹而致。
1、頸椎骨刺的症狀
臨床表現:頸項部有強硬的感覺、活動受限、頸部活動有彈響聲,疼痛常向肩部和上肢放射,手和手指有麻木、觸電樣感覺,可因頸部活動而加重。不同的病變累及不同部位,就出現不同的症狀,晚期可導致癱瘓。頸椎骨質增生嚴重者還會引起頸椎病性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胃炎、心絞痛、吞咽困難等。
2、腰椎骨刺的症狀
臨床表現:好發部位,以腰三、腰四最為常見。臨床上常出現腰椎及腰部軟組織酸痛、脹痛、僵硬與疲乏感,甚至彎腰受限。如鄰近的神經根受壓,可引起相應的症狀,出現局部疼痛、發僵、後根神經痛、麻木等。如壓迫坐骨神經可引起坐骨神經炎,出現患肢劇烈麻痛、灼痛、抽痛、串痛、向整個下肢放射。
3、膝關節骨質增生的症狀
臨床表現:初期,起病緩慢者膝關節疼痛不嚴重,有可持續性隱痛,氣溫降低時疼痛加重,與氣候變化有關,晨起後開始活動,長時間行走,劇烈運動或久坐起立開始走時膝關節疼痛僵硬,稍活動後好轉,上、下樓困難,下樓時膝關節發軟,易摔倒。蹲起時疼痛,僵硬,嚴重時,關節酸痛脹痛,跛行走,合並風濕病者關節紅腫,畸形,功能受限,伸屈活動有彈響聲,部分患者可見關節積液,局部有明顯腫脹、壓縮現象。
骨刺原因
骨刺屬中醫的"痹證"范疇,亦稱"骨痹"。中醫認為本病與外傷、勞損、瘀血阻絡、感受風寒濕邪、痰濕內阻、肝腎虧虛 骨質增生病因等有關。
1. 病理學:不規則的軟骨損害,在負重區域的軟骨下骨硬化、囊腫,邊緣骨贅增生,干骺端血流增加及不同程度的滑膜炎。
2. 組織學:早期軟骨表面碎裂、軟骨細胞增生、軟骨面縱向裂開、結晶沉積,同時存在著軟骨修復、骨贅增生;晚期出現軟骨的徹底破壞,表現為軟骨硬化、軟骨消失及軟骨下局灶性骨壞死。
3. 生物力學:關節軟骨的可伸張性、抗壓力、抗剪切力及軟骨通透性降低。軟骨水分增加,過度腫脹,軟骨下骨硬化。
4. 生化改變:蛋白聚糖的含量(濃度)下降,其分子大小和聚集度改變,膠原纖維的大小、排列以及基質大分子的合成和降解均出現異常改變。
5.營養學:骨刺的根本原因是缺鈣。是應力反應的結果。
骨刺預防
預防原則
患有骨刺的老年人最關心的一個問題就是:得了這種病以後還能否運動, 怎樣運動。
肯定而負責任地回答: 骨刺患者也需要運動, 但這種運動必須「適量」, 不能過於劇烈。從實踐上看, 骨刺患者中有很多人是沒有任何症狀的, 這多與他們經常勞動、運動有關。經常運動和參加體育鍛煉的人能使骨變得粗壯, 而且即使患有骨刺其疼痛感也差得多。不運動的人, 肌肉血液供血不足, 往往造成肌肉營養缺乏而萎縮,肌內的彈性下降, 特別容易患骨刺,而且一旦染患, 其疼痛感強烈。
但是患有骨刺的人在運動中必須注意以下三點。
1. 避免長期劇烈運動
長期劇烈的運動可使骨骼及周圍軟組織受力不均、負荷過重, 是誘發骨刺的原因之一, 也容易加重骨刺病情。
2. 把握運動的強度
在骨刺急性期, 疼痛加重, 要盡量減少受累關節的活動量, 患者可適當卧床休息, 通過休息來減少受累關節的機械性刺激, 這不僅有效防止症狀進一步加重, 而且還能為炎症的消散創造一個良好的條件。
3. 注意防寒
病情在恢復期間, 要避免受潮、受寒冷等環境因素刺激, 因這些不良的環境因素對關節、肌肉、神經等組織可誘發炎症的產生。如長期固定某一姿勢工作的患者, 應注意在工間休息時變換一下姿勢。
骨刺治療
治療方法概述
內服葯物通過腸胃吸收、消化、分解,最後通過血液循環,才可將葯物輸入送給局部,整個過程需要通過層層屏障才能到達病灶部位,然葯效已所剩無幾,因此效果極為緩慢且低效,且臨床應用這些方法只能緩解疼痛症狀,功能康復是無法逆轉的,骨質修復更是無從談起,而且口服葯對肝、腎、胃腸損傷極大,使用黃氏外用中葯粉包,效果會更好,從外皮滲透,葯物滲入骨質,也沒有副作用,能徹底解決骨刺的痛苦。
中醫臨床辨證論治經驗方
1. 骨刺的早期:
中醫認為多為瘀邪交結、凝而不散,治療應化瘀驅邪、舒筋通絡。可服中葯方葯:桃仁10克、紅花5克、當歸15克、生地黃15克、川芎5克、赤芍10克、三棱10克、莪術10克、雞血藤15克、丹參15克、威靈仙15克、地龍10克、土鱉蟲5克、烏梢蛇10克、生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1劑。急性發作而疼痛較甚者,加乳香5克、沒葯5克、鉤藤10克、絲瓜絡6克。氣血虛弱者,加黃芪15克、何首烏30克。另用白花蛇2條、蠍子、蜈蚣各5克研末,每晚服2克。連服1月,病情明顯好轉。
2. 骨刺的後期:
中醫認為則多系肝腎不足、虛中夾實。不足者有陰虛、陽虛之分,夾實者有瘀結、濕熱之別,病情比較復砸。陰虛者表現為口燥便堅,形瘦眩暈;陽虛者肢體畏寒,小便清長,陽痿滑泄;濕熱者多有關節腫脹,關節內有積液,按之波動,屈伸不利。中醫治療以補腎軟堅為主,可用下列方葯:熟地15克、山萸肉10克、淮山葯10克、丹參30克、皂角刺10克、穿山甲10克、威靈仙、淫羊藿、巴戟天、杜仲各15克、生甘草5克。陰虛者加知母10克,龜板、鱉甲各12克;陽虛者加乾薑10克、附片15克;瘀結者加桃仁10克、紅花5克;濕熱者加蒼術10克、黃柏10克。
中醫膏葯治療
膏葯是祖國醫學的一朵奇葩,古有「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葯即內治之葯,所異者,法耳」、「膏葯能治病,無殊湯葯,用之得法,其響立應」等說法。由於膏葯具有較高的稠度,故而其具備有效成分含量高、析出速度緩慢、作用長期持久、局部療效切實等一系列優點。清代著名醫學家說:「今所用之膏葯,古人謂之薄貼…… 治里者,或驅風寒,或和氣血,或消痰痞,或壯筋骨,其方甚靈,葯亦隨病加減,其膏宜重厚久貼。
中醫膏葯具有「驅風寒」、「和氣血」、「壯筋骨」,利用傳統膏葯這三大特點,中醫將其運用於治療骨質增生等骨科疾病,臨床結果表明,膏葯治療骨質增生,在中醫治病求本、整體施治用葯原則的指導下,往往獲得令人吃驚的神奇效果。
傳統黑膏葯,以由川烏、草烏、細辛、杜仲、一枝蒿、乳香、沒葯、大黃、血竭、樟腦、冰片、老蒜、蔥白、生薑等多味名貴中葯經古法熬制而成,是遵循中葯歸經原則,運用葯物互相協調為用的效能,組成的多味葯物大組方,以發揮葯材的良好功效。而傳統膏葯為代表,用於肌表薄貼,所以取芳香透達之葯物,並加以引葯率領群葯,開結行滯直達病所。因此可透入皮膚產生活血,止痛,化淤,通經走絡,開竅透骨,祛風散寒等效果,並通過葯物的歸經作用而調理機體陰陽平衡,扶正固本、改善體質,從根本上、全方位針對骨質增生病機特點而發揮療效,從而達到徹底治癒該病的目的。
基本治療方法
一、直流電葯物離子導入法。直流電葯物離子導入法充分發揮了葯物的作用,但因導入葯物為液體,易揮發,葯效不持久,限制了該方法的治療效果。
二、紫外線療法:其治療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殺菌作用;(2)消炎作用;(3)止痛作用;(4)促進傷口癒合作用;(5)脫敏作用;(6)促進維生素D3的形成;(7)調解機體免疫功能等。
三、按摩與牽引。適用於頸、腰椎骨刺症。按摩與牽引完全靠外力的作用,只對局部進行治療卻忽視了對人體內整體地調節,因此,只能起到暫時的止痛作用,而不能達到治療的目的。
四、針灸:針灸可通經活血並有止痛作用。可消除局部的水腫和炎症,但對骨刺來說,針灸只能起輔助作用。
五、西葯治療。目前西醫對本症尚無有效的治療葯物,常採用對症處理,如疼痛時可服一些解熱鎮痛的葯;麻木者可選用B族維生素類葯物;關節腫脹有積液者可給予局部抽取積液或局部封閉等療法。但實踐證明這些治療方法均不理想,只是治標而不治本,病情易復發。
六、中葯治療。中葯治療骨刺,較之西葯的最大的優點在於,從病理上進行根治。缺點在於,起效較慢或效果顯著但流於秘方不為人所知。
七、黃氏外用中葯粉包。目前老百姓比較認可的黃氏外用中葯粉包,效果很理想,沒有副作用,能徹底解決骨刺的痛苦。
骨刺的家庭療法
一、選擇軟底鞋
選擇橡皮底的鞋子對足部較好(勝過皮製的)。穿得舒適比穿得好看重要。慢跑鞋是不錯的選擇。避免走在堅硬的表面上,例如水泥地、木板、或無地毯的地板。可在腳跟處加護墊,以減輕疼痛。
二、墊上泡沫軟墊
軟墊可減輕骨刺對周圍的壓迫,可以在軟墊骨刺相應的部位挖一個洞。
三、熱敷
如果疼痛的比較厲害,可用亞麻仁敷袋熱敷。
四、泡腳
輪流用熱水及冷水泡腳,對減輕症狀大有好處,用冰按摩腳底也有幫助。
五、有選擇的鍛煉
你可以用騎腳踏車或游泳取代走路或慢跑,既達到了鍛煉的目的,又不會傷及病腳。
六、減肥
偏胖是引發骨刺的原因之一,因此減肥也是刻不容緩。
營養與飲食療法
合理搭配,不可單一偏食。飲食有度,不要做到飢飽失常。應戒煙、酒。
加強鈣的攝取量,應進食高鈣食品,如多食牛奶、蛋類、豆製品、蔬菜和水果,必要進要補充鈣劑。還要增加多種維生素的攝入,如維生素A和D等。
●應避免的食物
勿吃任何柳橙類水果,尤其是橘子、橙子。也避免糖、酒、咖啡。這些物質將阻撓復原過程,並擾亂體內的礦物質平衡。
避免長期劇烈運動
長期、過度、劇烈的運動或活動是誘發骨刺的基本原因之一。尤其對於持重關節(如膝關節、髖關節),過度的運動使關節面受力加大,磨損加劇。長期劇烈運動還可使骨骼及周圍軟組織過度地受力及牽拉,造成局部軟組織的損傷和骨髂上受力不均,從而導致骨刺。
骨刺的危害
膝關節的骨質增生影響人體的活動,不利於平時的鍛煉,因此,容易造成體重的不斷增加; 反過來,體重的增加又加重關節的負擔,加重骨質增生,進一步影響活動。大家知道,很多情況下適量的活動有利於內科疾病的控制,例如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骨質疏鬆等等。
編輯本段
七大誘發因素
骨質增生症是中老年的常見病、多發病,關於本症的命名,國內外尚未統一。多發生於45歲以上的中年人或老年人,男性多於女性, 常用腰部活動的重體力勞動者及運動員易患此病,最常見於膝、髖、腰椎、頸椎、肘等關節。
1.增齡
增齡是骨關節炎發病最強的危險因素。據屍檢資料顯示,從20歲開始約5%的人關節就有退行性改變,40歲時,幾乎90%的負重關節都有或多或少的骨質增生改變。張乃錚教授等人對北京郊區2063名成人進行膝骨關節炎的流行病學調查發現:16~30歲、31~40歲、41~50歲、51~60歲、大於60歲年齡組有膝痛者中,骨贅陽性率分別為10.6%、14.8%、29 .1%、5 1.8%、78.5%,隨年齡增長而陽性率增高。
2.性別
從資料分析在50歲以前女性比男性的發病率高2倍,但50歲以後兩性之間基本相等。
3.職業
骨質增生與職業有關。長期反復使用某些關節,可引起這些關節患病率的增加。如鑄造工的肘、肩關節,礦工的脊柱和膝關節,裝卸工的膝踝關節,駕駛員的肩關節,修理工和紡織工的腕關節,芭蕾舞演員的跖趾關節,長期從事刺綉、打字、伏案工作者的頸椎關節,較長時間站位工作如紡織女工、營業員、迎賓小姐、儀仗隊員的跟骨。以上這些部位因長期反復做某一個動作,使該關節經常受到磨損而引起骨質增生。1994年《風濕病年鑒》中指出,通過對年齡在50歲以上患有骨關節炎的109名男女病人與218名無骨關節炎的人相比較,發現每日蹲位或跪位超過30分鍾或每日爬樓梯超過10層的人有明顯的膝關節骨質增生高發病率。
4.種族遺傳因素
英國人發病率最高而西非人最低,白種人比黑種人發病率高;伴有Heber den結節的骨關節炎婦女,她們的母親和姐妹患本病者分別為普通人群的2~3倍。並且骨關節炎病人的HLA-A1、HLA-B8 的檢出率增高。
5.體質因素
體重增加使本來已遭磨損的退化的關節再加上重荷,當然就更容易破壞,所以骨質增生多發生於負重較大的髖、膝、跟骨、腰椎等部位。另外由於關節疼痛,患者不自覺地限制了活動而使體重增加,相互影響又加重了關節病變。美國《今日關節炎》發表一份研究資料指出:通過跟蹤觀察30~46歲的1178名男性,發現超過標准體重20磅的人發生骨關節炎的可能性比正常體重者多3.5倍的機會。發生部位多是髖、膝關節。
6.姿勢不良
如長期伏案工作者、睡眠姿勢不良、枕頭不合適者頸椎骨質增生的發病率特別高。這是由於椎旁肌肉韌帶及關節的平衡失調,張力大的一側易造成不同程度的勞損,並由於頸椎的部分肌肉呈持續緊張狀態,久之這些肌肉發生靜力性損傷,進而使頸椎發生退行性改變而引起骨質增生。也與頸椎關節長期受力不均,使壓力(應力)集中於關節內的某處造成應力過度而損傷關節。
7.骨內靜脈瘀滯及骨內高壓
以骨內靜脈瘀滯為特徵的骨血流動力異常及由此所致的骨內高壓,使動靜脈壓差縮小、營養血管的血流減少、營養障礙可引起骨小梁壞死,骨細胞壞死可能是誘發關節炎的原因之一。
骨刺的認識誤區
誤區一
關節腫痛是骨刺「刺扎」引起的
一些人望文生義,以為骨刺是骨端如鐵釘、竹刺樣物深深地扎入組織,這是錯誤的。只有當骨質增生長期刺激,在骨刺周圍產生了無菌性炎症,才會引起疼痛等症狀。
誤區二
骨刺越大關節腫痛越厲害
臨床上常可看到有些患者雙膝都長了骨刺,一側骨刺很大,疼痛卻很輕,甚至毫無疼痛;另一側骨刺雖小,卻疼得厲害。這是因為大骨刺並沒有在骨刺周圍引發無菌性炎症,而小骨刺卻引發了。所以骨刺的大小與疼痛的程度並無直接關系。
誤區三
多鍛煉就不長骨刺
這種認識只講對了一半。有實驗表明,長期超負荷運動或勞作,不僅可加重關節面的磨損,而且還對關節產生高應力,刺激骨的再塑形,促使骨刺形成和軟骨下骨硬化加快,加重軟骨的退變。而另一方面,適當、正確的運動和勞動方式卻可以預防或治療骨性關節炎。因此,運動和勞動是一把雙刃劍。
誤區四
特效葯能消除骨刺
骨刺成分和正常骨組織一樣,有些吹噓能溶解或除掉骨刺的所謂特效葯,純屬子虛烏有。骨刺雖無法消除,但炎症卻是可以消退的。只要消除了炎症,也就解除了疼痛。因此,治療骨質增生的關鍵不是消除骨刺,是在於是否「永久」消除由於骨刺引起的炎症。
誤區五
手術治療勝過保守治療
手術雖可切除骨刺,但應僅限於極少數壓迫神經、血管、脊髓,造成嚴重功能障礙,經保守治療無效的骨刺。因為手術本身也是一種外傷,對一些病人會造成無菌性炎症,甚至刺激骨質增生得更快。高達40%的病人,在15年之後會復發骨刺。所以,手術切除並不一定能斷根。
2、威靈仙能治腳跟骨質增生嘛?怎麼用?
生活中常常見到一些足跟痛的病人,尤其是中老年人,許多人都認為是足底長了骨刺,很是擔心。實際上這種情況在醫學上稱之為跟痛症,在跟骨下方偏內側的筋膜附近處骨質增生及壓痛,側位X 射線片顯示跟骨骨刺。但是有骨刺不一定有足跟痛,最常見的原因有跖腱膜炎、足跟脂肪墊炎、跟骨滑囊炎等,其他一些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及運動損傷,也可引起足跟部疼痛。中葯治療外敷法舒筋活血,消腫止痛,活血散淤,祛風散寒,其「足跟痛安.康..膏」不僅能夠溶解鈍化骨刺,而且消除無菌性炎症,較之最大的優點在於,依靠外用直接滲透作用,不用口服,不通過胃吸收,所以傷不到肝、膽、脾、腎等,沒有副作用,從病理上進行根治。 中草葯治療威靈仙酯調取威靈仙適量研成細末,用米醋調成糊狀,塗在紗布上,敷患處固定,每天1次,20天為1療程。對頸椎及足跟骨質增生療效佳。壁虎散外敷取壁虎6個,辰砂6克,上葯焙乾研粉備用。用時取適量葯粉撒於患處,用強力麝香膏固定,隔天換葯,1個月為1療程。休息3—6天後可繼續下1個療程。對頸椎及足跟骨質增生療效佳。川穹散取川穹45克,研成細末,分裝在用薄布縫成的布袋裡,每布袋裝葯末15克。以葯袋放在鞋裡,直接與患處接觸,每次用葯1袋,每天換葯1次,3個葯袋交替使用,換下的葯袋曬干後仍可再用。川烏散外敷取生川烏30克(此為1足跟用量),研末加白酒(以糧食酒為好)調成糊狀,晚上睡覺前用溫水將腳洗凈,把葯平攤在足跟疼痛處,外以塑料紙包好,用葯期間不作劇烈活動。每天一次,一般連續用葯2—3次。病去即止,不可久用。鮮蒼耳葉外敷取鮮蒼耳葉適量搗爛,以小片塑料薄膜包敷患處,干後換葯,不拘次數,如有小泡發生,可按燙傷處理,傷好後繼續敷葯。夏枯草熏洗取夏枯草50克,放入食醋1000毫升內浸泡24小時,然後煮沸15分鍾,先熏洗患處20分鍾,每日1-3次,每劑可用2天。仙人掌外敷取仙人掌適量,將兩面的毛刺用刀颳去,然後剖成二半,用剖開的一面敷於足跟部疼痛處,外用膠布固定,敷12小時後再換另半片。冬天可將剖開的一面放在熱鍋內烘3—4分鍾,待烘熱後敷於患處,一般於晚上貼敷。在治療期間穿布鞋為宜,適當活動,使氣血經脈暢通。臭椿樹葉熏洗取臭椿樹鮮葉250克或干葉100克,加水約1000毫升,煎沸取汁,加醋酸150克,乘熱熏洗患處,每天1—2次,20天為1療程。沒食子皂角散取沒食子40克,皂角20克,二葯研成細末,加米醋調成糊狀,貼敷患處,用膠布固定,每日換葯1次,輕症用葯1次見效,重症用葯10次。
3、皂角末用醋調塗能治骨質增生嗎
?
4、皂角刺和三顆針泡酒能治骨質增生嗎
應該有一定的緩解作用,需要時間
5、皂角能治骨刺嗎,如果能,用什麼部位
不能的,骨質增生是由於感受風寒,或受到外界的挫傷使局部發生無菌性炎症和水腫,從而導致代謝循環系統受阻所引起的。中醫一般稱為痹症。也就是新陳代謝不通暢。從而從開始的局部水腫,積液。到長期沉澱作用下的附著生長。形成增生。其增生是一種骨質化,也就是鈣化物質。和人體骨骼的結構是完全不同的。我建議採取中葯外敷治療。主要採取軟堅通絡的葯物,軟化鈣化的增生部分。使其軟化分解。便於吸收排泄。同時,還有一些消腫消炎的葯物,使患部消除水腫和炎症,緩解局部不適。並且以活血化瘀散寒祛濕的葯物改善新陳代謝,更好的將分解軟化的增生物質排除體外。達到治療目的。
6、骨脊增生有何方法醫治?
骨質增生是骨骼的一種退行性變化,也是衰老的徵象之一。腰椎骨質增生常是引起腰腿痛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一種發病率高的常見病。可引起腰部及腿活動受限、疼痛等症狀。抗骨增生飲是治療腰椎骨質增生的良葯。它由獨活、續斷、懷牛夕各15克,海桐皮30克、秦艽18克,杜仲、威靈仙、當歸、地龍各10克、巴戟12克、狗脊、骨碎補及生甘草各9克組成。本方可根據不同病情進行加減,如熱甚加防已、絲瓜絡,寒甚加黑附片及制川烏,溫甚加苡仁及稀薟草,風盛加防風及羌活,便秘加大黃,劇痛加元胡及沒葯,氣血兩虛加黃芪、黨參、熟地及黃精。有溫經散寒、活血化瘀及通絡止痛之功效,一般服7劑即可顯出效果。服用時,水煎分兩次服,早晚各一次,每日一劑,重症每日二劑,10日為一療程,兩療程間休息3至5個月。 另外,人參、杜仲、破故紙、牛夕、續斷各9克、甘草6克,先將人參切碎放少許水蒸熟後,和其它各葯一起浸入55度白酒1斤中,15天後服用,每日3次,每次1盅。效果甚佳,可選用。 另外一種中醫葯方 就因為患者高齡才應該以中葯內服或外敷,再以針灸疏通經絡。腰椎骨質增生之形成,是由於中年後腎氣漸虧,如加風寒濕之邪侵襲,致氣血亦損,氣滯血瘀,痹阻經絡,筋骨肌肉失於氣血濡養而致骨質增生。現代醫學認為:人到中年後,關節軟骨變形,加上骨關節面長期磨損所致;骨質增生與中老年內分泌紊亂有關,因骨骼內靜脈血流受阻,內壓增高,而骨骼內動脈和靜脈壓差變小,導致血液流速緩慢,骨骼沒有血液帶給充足的營養物質,日久就會出現骨質增生。骨質增生又刺激鄰近組織,而致水腫、充血及無菌性炎症,因此患者出現腰痛及腰部活動欠利。祖國醫學認為,腰為腎之府,腰脊屬於腎,外絡於經。腎主骨,主生髓。中葯外敷可用烏梢蛇、細辛各10g,白花蛇、皂角刺、 薟草、透骨草、穿山甲、生乳香、生沒葯、杜仲、威靈仙、仙靈脾各15g,五靈脂20g,生川烏、生草烏各9g。 用法:上葯共研細末,用陳醋或米醋(局部疼痛發涼者可用白酒或黃酒)調成糊狀,以棗核大小葯膏置於膠布上,貼在增生部位及相關穴位上,隔日1次,10次為1療程。 主治:各種骨質增生。 鍛煉治療緩解方法 1)站位,兩足並齊,以意引丹田氣至雙手勞宮穴。兩手掌推壓腎俞穴、臀部外側、臀部後側、大腿後側部、小腿後方,同時彎腰呼氣,恢復原站位姿勢,吸氣。反復8次。 (2)站位,兩足分開與肩同寬,意守丹田片刻。以意引氣到雙氣勞宮穴,兩手掌握托住腰部兩側腎俞穴,向左右各。晃8次。然後頭部與背部均後仰過伸,兩眼向上望天,兩手向前壓腰使腰部盡量後伸,同時吸氣,漸漸恢復站立位,再向前方做輕度屈曲活動,同時呼氣。重復9次。 (3)站位,意守丹田片刻。兩腿緩緩下蹲。同時兩手握拳伸直緩緩向前抬起,下蹲時以兩膝完全屈曲為度,兩上肢高度與肩平,同時呼氣,以意引丹田氣沿督脈上行至百合穴。然後徐徐站立復原,同時吸氣,以意引氣從百會穴下降至丹田。重復9次。 (4)仰卧位,意守丹田片刻,然後雙手置於體側,盡量屈髖,屈膝,踝背伸,同時呼氣。然後足跟用力向斜上方蹬出,同時吸氣,丹田氣沿下肢膀胱經下行至足底。反復9次,最後引氣回丹田。 (5)俯卧位,雙手撐床,將頭抬起,用手支撐上半身,慢慢抬起,使頭盡量後伸使胸挺起,作用的支點在腰部,同時吸氣,恢復卧位,同時呼氣,反復6次。 (6)俯卧位,兩手後伸,以腹部為支點,使上身和兩腿同時後伸抬起成反弓狀,同時呼氣。然後復原,同時呼氣。反復9次。 (7)倒行療法:選擇一條平坦、行人少、空氣好的道路,一步一步地向後倒著行走。每次約20分鍾,每天早晚各一次。雙手叉腰眼睛向後看堅持倒行鍛煉,能使腰部肌肉的血循環加快,改善腰部肌肉的營養供應,是治療腰椎間盤突出、骨質增生引起的腰痛的有效方法。 (8)懸掛療法:雙手抓住架在一定高度的單杠,高度要求能踮起腳,而 使人懸掛即可。每 天懸掛10分鍾左右。經過一段時間的懸掛,腰部緊張的肌肉可以得到放鬆,達到治療腰背痛的目的,睡眠以低枕頭、硬板床為宜,有利放鬆肌肉緊張減少腰背肌勞損的機會。
求採納
7、皂角能治骨質增生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