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症狀暫時不需要治療,有症狀可牽引,按摩,復位治療。堅持頸椎保健操,加強頸背肌肉鍛煉,增強肌肉強度與韌性。減少和預防發病。
2、頸椎變形壓迫骨髓怎麼治療?
頸椎病由於椎間盤的突出、骨質增生,會對神經根造成壓迫,往往會造成頸椎疼痛、肩部酸困、上部疼痛,特別是第五對、第六對、第七對、第八對神經受壓,往往會造成上肢疼痛、麻木。治療中由於是椎間盤的突出或骨質增生刺激或壓迫神經造成的症狀,要對頸椎進行角度牽引,從而拉開椎間隙,擴大神經根的通路,減輕症狀。同時要配合鎮痛類的葯物,VAS評分如果大於4分,一定要對病人進行葯物牽引治療。在臨床中還要配合針灸,因為針灸自身有很強的通絡鎮痛的作用,在臨床中運用的比較多。首先在上肢選鎮痛的穴位,在夾脊穴進行針刺,配合牽引、熏蒸,效果還是非常好的。
3、為什麼頸椎病患者摔一跤就全身癱瘓
對於頸椎病來說,傳統的治療方法,諸如葯物、推拿按摩、針灸、牽引和理療等統統屬於被動的治療方法,這些治療方法不能夠提高患者頸椎周圍的肌肉力量和耐力,因此,這些治療方法只能緩解症狀,不能根治疾病。正如同我們肚子餓了必須自己吃飯才可以補充能量一樣,要想提高頸椎周圍的肌肉力量和耐力,就必須讓患者自己進行主動的抗阻運動鍛煉。我們把這一治療方法稱作「主動抗阻運動療法」。■從一個不幸的故事說起30年前,王老師大學畢業,懷著滿腔工作熱忱,開始了自己的教師生涯。他愛崗敬業,每天連續伏案工作數小時備課已經成為習慣,很快就成了學生們崇拜的偶像,教師們學習的榜樣。工作勞累,他逐漸出現了脖子酸困疼痛的症狀,病情時輕時重,嚴重時竟徹夜難眠。為了不影響工作,他沒有捨得花時間去醫院看病。3年後的某一天,王老師感覺到頭有些暈,尤其是起床、卧床的時候眩暈加重。這才不得不去醫院就診。經檢查,醫生診斷為椎動脈型頸椎病。經過應用頸圍領固定、卧床休息之後,他眩暈的症狀減輕了,就又走上了心愛的講台。然而,頭暈的毛病卻始終沒有完全消失。10年後的一天,王老師感覺到左手麻木,無力,在妻子的反復勸說下,他才又一次踏進醫院的大門。經過骨科醫生的檢查、拍片,發現頸椎骨質增生,診斷為神經根型頸椎病,於是便開始了頸椎牽引治療,妻子還到中醫診所為丈夫買了消除骨刺的中葯。王老師的手麻症狀逐漸減輕了。25年後的一天,王老師發現自己小便無力,走路時足底有踩棉花的感覺,頭重腳輕,整個人輕飄飄的。在妻子、女兒的一再催促下,王老師才再一次去看醫生。然而,這一次就診使他驚呆了,醫生的診斷是脊髓型頸椎病。檢查證明,王老師的頸椎椎管內有大量的骨質增生和韌帶鈣化,椎管嚴重狹窄,脊髓已經受壓變形,如糖葫蘆狀。醫生建議他盡早手術治療。然而,由於擔心手術風險大,他拒絕了手術治療,重新回到了講台。30年後的一天,終於發生了開頭那個不幸的故事。醫生雖然為他及時做了手術,但是,由於脊髓已經發生了損傷壞死,半年來,他的四肢感覺和運動功能仍然沒有得到良好的恢復,大小便依然失禁。王老師的癱瘓是一種必然。因為與大多數人一樣,對於該病,他從來不做預防;因為在患了輕度類型的頸椎病之後,他始終沒有堅持科學、規范和系統的治療;加上傳統的頸椎病治療方法本身就存在著致命的弱點,他與許多患者甚至一些醫生一樣,從預防、治療到康復的每一個環節,都存在著許許多多的誤區。■提高肌肉力量和耐力的治療才是根本方法在頸椎病的發病機制方面,傳統的觀念將太多的眼球聚焦在椎間盤之上,認為所有類型的頸椎病都是椎間盤惹的禍,認為只要椎間盤沒有問題,頸椎就沒有問題。而我們認為,頸椎病是一種多因素、多途徑綜合作用的結果,包括肌肉、韌帶、椎間盤、骨關節在內的組織結構都會發生勞損與老化,也就是退行性改變。而且該病的發生和發展也同樣符合由輕到重、循序漸進的規律。因此,將所有的責任都歸咎於椎間盤的觀點是不正確的。在頸椎病的早期,可能有椎間盤的退變發生,但是更重要的責任組織應該是肌肉和韌帶。由於長期伏案、高枕而眠、沉迷於電腦桌前、強大的工作壓力等因素,頸椎周圍的肌肉會發生勞損,使力量和耐力下降,再在致炎致痛機制的作用下導致頸部疼痛的發生,如果疼痛長期不愈,便形成頸型頸椎病。與此同時,韌帶也會發生變性鬆弛,其維系骨關節結構的靜態穩定作用下降,就會出現頸椎生理曲度的消失,甚至會有輕度的椎間不穩發生。因為頸椎周圍肌肉的勞損、肌力下降、耐力的降低是頸型頸椎病的主要發生機制,所以只有提高肌肉力量和耐力的治療方法才是根本的治療方法;如果放任自流,或者治療方法不當,就會使疾病遷延不愈,反復發作,逐漸加重,導致其他類型頸椎病的發生。非常遺憾的是,傳統的治療方法,諸如葯物、推拿按摩、針灸、牽引和理療等統統屬於被動的治療方法,沒有一種治療方法可以提高患者頸椎周圍的肌肉力量和耐力,因此,這些治療方法只能緩解症狀,不能治療根本。正如同我們肚子餓了必須自己吃飯才可以補充能量一樣,要想提高頸椎周圍的肌肉力量和耐力,就必須讓患者自己進行主動的抗阻運動鍛煉。我們把這一治療方法稱作「主動抗阻運動療法」,並發明了專用的器械,並將該方法應用於臨床,取得了滿意的治療效果。我們可以將頸椎病所有的治療方法分為兩大類,一類就是病人被動接受醫生所給予的治療,包括葯物、牽引、按摩、理療等等治療方法,統稱為被動治療;第二類就是讓患者主動鍛煉的治療方法,叫做主動治療。尤其是讓患者對抗一定的阻力進行肌肉功能鍛煉的治療方法叫做「主動抗阻運動療法」,屬於主動治療的范疇。臨床實踐證明:通過長期的主動抗阻運動鍛煉,能夠達到重塑肌肉結構、增強肌肉力量和耐力、提高肌肉運動功能的功效,可以從根本上治療頸椎病,而且該方法操作簡便、易於推廣。主動抗阻運動方法是一種理想的預防頸椎病的方法,也是頸型頸椎病、椎動脈型頸椎病等類型頸椎病的最佳治療方法。頸型頸椎病時期如果得不到合理治療,就會逐漸向椎動脈型頸椎病、神經根型頸椎病、脊髓型頸椎病方向發展惡化。頸型頸椎病時期是最佳的治療時機,在此時期如果加強頸椎周圍肌肉的鍛煉,是完全可以治癒的;如果失去最佳治療時機或者治療不當,頸型頸椎病就會在肌肉無力、耐力下降、韌帶勞損鬆弛、椎間盤變性的基礎上發生頸椎不穩,刺激供應大腦的血管,導致眩暈發生,發展成為椎動脈型頸椎病;如果在肌肉勞損、無力、耐力下降和椎間盤變性的基礎上發生椎間關節松動、韌帶受牽拉損傷鈣化,就會發生骨質增生;如果增生的骨刺占據了神經通道,壓迫神經根,就會產生肢體麻木無力等症狀,這就是神經根型頸椎病;如果骨質增生、韌帶骨化等壓迫脊髓就會產生肢體無力、感覺障礙、大小便功能障礙甚至癱瘓,此時就已經發展到了脊髓型頸椎病了。事實證明,許許多多的頸椎病患者由於自己的疏忽或選擇治療方式不合理,遺憾地失去了最佳治療時機。對於椎動脈型頸椎病來說,最容易被誤診為高血壓、美尼爾氏綜合征等疾病。即使在明確診斷之後,傳統的治療方法是應用頸圍領制動。然而,這一被動治療方法往往會導致我們頸椎周圍的肌肉萎縮,會使頸椎更加不穩,使眩暈愈演愈烈。因此,在椎動脈型頸椎病的治療方面,傳統的被動的治療方法存在著致命的缺陷。相反,如果在這一時期充分重視應用主動抗阻運動療法,就可以有效提高患者頸椎周圍的肌肉力量和耐力,使不穩定的頸椎趨於動態穩定,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比較有效地保守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並有效防止疾病進一步的發展。脊髓型頸椎病是一種最嚴重的頸椎病,它是在上述各型頸椎病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此時,脊髓已經受壓損害,必須盡早手術治療,解除危害因素,防止癱瘓發生。當然,手術也屬於被動的治療方法。手術之後,在頸椎病的康復方面,肌肉功能的訓練仍然是一個重要的環節。■大力提倡和推廣主動抗阻運動療法我們在這里強調,現在應該是重新認識頸椎病的發病機制的時候了,不要忽視頸部肌肉這一關鍵和重要的環節,必須認識到被動的治療方法的致命缺陷就在於根本不能提高肌肉的力量和耐力。我們應該大力提倡和推廣能夠提高肌肉力量和耐力的治療方法——主動抗阻運動療法。只有防止肌肉勞損、提高肌肉功能才是預防頸椎病的關鍵。只有加強主動抗阻運動鍛煉,提高肌肉力量和耐力才能夠從根本上治癒頸型頸椎病。只有加強肌肉功能、提高其動態穩定能力,才能使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獲得較為滿意的療效,也才能使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的病情不再復發和加重。總之,在過去的傳統的頸椎病治療方法中,被動治療一直占據著主導地位,而主動運動治療卻一直被忽視。所以我們呼籲,預防、治療和康復頸椎病,必須告別被動治療,重視主動抗阻運動。只有如此,才能將頸椎病消滅在萌芽狀態,降低頸椎病的發生率,提高頸椎病的治癒率,讓頸椎病所導致的癱瘓發生率降至最低。■文/中國康復研究中心北京博愛醫院脊柱脊髓神經功能重建科主任 杜良傑■插圖/周桂蘭
4、頸椎病壓迫脊髓會有肌肉下墜感
?
5、頸椎病 做牽引
這種辦法只能緩解一段時間,牽引只是在椎體縱向上用強力拉長關節間隙,可以有所緩解,但解決不了問題。引發頸椎病根本原因是患部肌張力不平衡所致,肌張力不平衡,長期作用於椎體上,形成一種單方向的張力異常,慢慢引起椎體位移,出現壓迫症狀。牽引只能是強行拉動椎體,讓縱向椎節之間的間隙重新出現。可以緩解,但很難正直有效。椎突是一種肌張力異常現象長期作用的結果。這種異常的肌力促成椎體發生位移,關節間隙變小,出現壓迫症狀。手術治療只能暫時緩解症狀,一段時間後,因為根本問題肌力異常得不到解決,這種力量始終作用在椎體上,不久又將出現突出問題,這也是治療的難點所在。手術治療的復發率相當的高,也是肌力問題解決不了。說白了,這種張力是由於局部細胞的異常離子造成組織細胞出現不正常的電位,形成磁極效應。
紅外線代替熱敷的效果,沒有特別的。微波使用,只是玩概念,能解決肌肉粘連問題????
解決問題要從局部異常肌張力入手,才會有真正的效果。這個醫院騙人太狠,就是做上100次,也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6、請問嚴重的脊椎病患者(骨刺壓迫到了骨髓)動手術風險大嗎?
1)直流電葯物離子導入法:也稱理療:葯物離子主要經皮膚汗腺導管口毛孔進入皮內或經粘膜、上皮細胞間隙進入粘膜組織,其生理治療作用除電流作用外,主要由導入葯物離子的葯理特性決定,直流電葯物離子導入法充分發揮了葯物的作用,但因導入葯物為液體,易揮發,葯效不持久,限制了該方法的治療效果。
2)紫外線療法:其治療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殺菌作用;(2)消炎作用;(3)止痛作用;(4)促進傷口癒合作用;(5)脫敏作用;(6)促進維生素D3的形成;(7)調解機體免疫功能等。
3)按摩與牽引:按摩有助於改善局部血液循環,起到消炎止痛用作;牽引可減輕骨刺對局部神經、組織的壓迫而起到暫時緩解疼痛的作用。適用於頸、腰椎骨質增生症。按摩與牽引完全靠外力的作用,只對局部進行治療卻忽視了對人體內整體地調節,因此,只能起到暫時的止痛作用,而不能達到治療的目的。
4)針灸:針灸可通經活血並有止痛作用。可消除局部的水腫和炎症,但對骨質增生來說,針灸只能起輔助作用。
5)西葯治療:目前西醫對本症尚無有效的治療葯物,常採用對症處理,如疼痛時可服一些解熱鎮痛的葯;麻木者可選用B族維生素類葯物;關節腫脹有積液者可給予局部抽取積液或局部封閉等療法。但實踐證明這些治療方法均不理想,只是治標而不治本,病情易復發。
6)手術治療:手術治療不是骨質增生的首選療法。當選用保守治療無效且病情較重、嚴重影響患者生活時,可考慮手術治療。
7)中醫中葯治療:由於本症屬於多發病、常見病,而西葯又無較理想治療方法,所以近年來國內大量運用中醫中葯治療本症,方法各異,豐富多彩,取得了很大進展。療法大體可分為兩類:一類屬於內治法,即內服湯葯、丸葯、散劑、酒劑等;另一類屬於外治法,即膏貼、酒類外搽劑、熏洗、外敷等法。不論內治、外治都有一定療法,但見效較慢,需要一定的時間。
骨關節炎概述及其治療
陳順樂,男,71歲,現任亞洲太平洋地區風濕病學會聯盟主席,中華醫學會風濕病分會副主任委員,上海風濕病學會主任委員,上海市風濕病學研究所所長,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附屬仁濟醫院內科教授。臨床免疫風濕病學科主任。
關節炎表現變化多端
關節炎由炎症、感染、創傷等因素引起,主要表現為受累關節紅、腫、熱、痛和功能障礙,嚴重者還可出現關節畸形及關節活動范圍縮小等。然而,關節炎並不單是局部關節的問題,其背後往往隱藏著更廣泛甚至是全身性的疾病,病程復雜多變,病機深奧莫測。
因此,關節炎病人除了出現一些關節的局部症狀外,還常伴隨千變萬化的其他症狀,如發熱、咽痛、乏力、肌肉酸痛、口眼乾燥、面部紅斑、復發性口腔潰瘍、腹瀉、尿路刺激症狀等,有的甚至伴有腎炎、貧血、神經精神異常等症狀。這些症狀可以單獨出現,也可同時發生,往往被病人忽視,但這些伴隨症狀都是醫生診斷其他疾病的重要線索。如有許多關節炎病人常伴有各種皮膚病變,如面部蝶形紅斑可提示紅斑狼瘡、皮膚銀屑疹可提示銀屑病性關節炎、眼眶周圍水腫性紫紅色斑可提示皮肌炎、皮膚增厚變硬可提示硬皮病、環形紅斑可提示風濕熱等。走出治療的誤區
目前有不少病人錯誤地認為關節炎只是單純的關節發炎,關節疼痛時,吃幾片止痛葯就行了,並未意識到關節以外的全身變化,對關節炎的治療存在著不少誤區。
誤區一隻知關節疾病,不知全身危機。很多關節炎病人不了解關節背後隱藏的可能危機,因而延誤就診,以致失去早期治療的機會。林先生就是這樣一位病人。他反復腰背部酸痛不適已有三年,自以為是腰肌勞損,服一些止痛葯後疼痛有所好轉,未及時到專科醫院就診,近一個月來感到彎腰、下蹲困難,才來醫院風濕科就診。檢查發現,他的腰椎、胸廓活動已經受限,常規 X線片檢查顯示強直性脊柱炎晚期,雙側骶髂關節及髖關節已明顯破壞,病人已失去最佳治療時機,給生活及工作帶來不便,生活質量將大打折扣。還有不少強直性脊柱炎病人,誤以為這些症狀是椎間盤突出或坐骨神經痛所致,沒有及時就診,從而失去早期治療的機會。
因此,對關節炎病人來說,要盡早明確診斷,並對症下葯,合理治療。當出現關節炎症狀時需及時就診,配合醫生做一些必要的檢查,包括血常規、血沉、類風濕因子、抗核抗體、抗雙鏈DNA抗體、X線檢查等。這些檢查對正確診斷疾病。判斷疾病的活動性並指導治療很有幫助。如果還伴有全身性症狀,如發熱、皮疹、胸悶、氣急等,則更要引起警覺,及時就診,以免延誤病情。
誤區二胡亂用葯,錯失良機。有些病人將鎮痛葯作為治療關節炎的法寶。殊不知,這些止痛葯往往只能緩解疼痛症狀,非但不能控制疾病的發展,還可能導致病情加重,甚至出現一些嚴重並發症,嚴重者早期即可出現骨關節的破壞。也有的病人同時服用幾種止痛葯,導致出現胃腸道、肝臟等副作用,甚至出現消化道潰瘍和穿孔,危及生命。
對關節炎病人而言,要取得良好的療效,必須在醫生指導下 進行正規治療,每一種關節炎的治療都應有合理的治療方案。如治療類風濕關節炎,不單是用止痛葯減輕疼痛,還必須聯合應用其他葯物(如氨甲蝶吟、柳氮磺胺吡啶、青黴胺等),並輔以其他綜合療法,才能控制疾病的發展,保護關節和肌肉功能,提高或改善病人的生活質量。
誤區三不遵醫囑,治療不規范。有些病人不按醫囑堅持服葯,也沒有定期到門診隨訪,一旦症狀有所緩解,就自行停葯,導致病情反復。我們知道,很多關節炎疾病,如類風濕關節炎及強直性關節炎等需要長期治療,定期隨訪。醫生一方面需要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不斷調整治療方案,另一方面也可了解病人有無葯物副作用,一旦出現了副作用,可以及時處理,以免發生不良後果。因此,關節炎病人要有打「持久戰」的心理准備,積極配合醫生,定期隨訪。
由於關節炎病人的發病原因及機理不同,臨床表現及治療措施也因人而異。根據現代醫學的觀點,對關節炎病人應該進行綜合性治療,包括飲食、教育、物理治療、葯物、鍛煉、手術等多方面。我們還應大力普及風濕病學等基本知識,使病人了解疾病的病程及預後,理解治療的意義,調動治療的積極性,保持樂觀的精神。
1,類風濕關節炎。首發「症狀」多為對稱性小關節疼痛、腫脹及晨僵。常伴有全身不適和乏力。一般從四肢遠端的小關節開始,然後發展到慢性持續性對稱性多個關節炎。常被累及的部位有雙手腕、掌指及近端指間關節,其他關節如肘、肩、膝、踝、腳趾關節等也易被累及。
2,強直性脊柱炎。多在40歲以前發病,男性多於女性。病人一般早期出現下腰部及臀部疼痛,晚期可發生脊柱強直。關節疼痛常始於下肢大關節如髖、膝、踝等,多為非對稱性。骶髂關節病變是其突出的表現之一。
3,骨關節炎。是一種退行性的關節病變,多見於中老年人。發作隱匿,關節疼痛常累及膝、髖、脊柱及雙手遠端指間關節。具有活動後加重,休息後減輕,晨起關節僵硬,鍛煉後能改善的特點。
久痛風性關節炎。多見於男性,以急性單關節炎症為主。發病前一般無症狀,起病急驟,病人多有午夜足痛驚醒史,腳大拇趾(第一跖趾關節)是好發部位,關節局部紅、腫、熱、痛,劇痛難忍。
中老年女性易患膝骨關節炎
門診中,因膝關節疼痛來看醫生的患者越來越多了,且以中老年女性為主。「我是不是得了風濕性關節炎?」「我的膝關節痛會不會變成類風濕關節炎?」「我活動膝關節時,為什麼發出喀嚓、喀嚓的響聲?」……雖然提出的問題不同,但看得出大家都為自己的膝關節疼痛而焦慮不安。
這些患者的症狀大多相似:膝關節酸痛,活動不靈活;清晨起床或久坐後覺關節僵硬疼痛,稍稍活動才能行走;站立或行走過久又覺關節疼痛需坐下休息;上台階費力,下台階腿軟;下蹲困難,有時需要扶持才能站起;膝關節伸屈活動時會聽到「喀嚓,喀嚓」的摩擦音;活動過度膝關節會腫脹疼痛加劇。如果做膝關節 X線攝片檢查,報告往往顯示「骨間隙變狹窄,有骨贅形成(或有骨質增生)」,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長骨刺」了。結合臨床表現和X線攝片結果,醫生會做出「膝骨關節炎」的論斷。
膝骨關節炎是關節軟骨退行性改變致軟骨丟失、破壞,伴有關節周圍骨質增生反應的疾病,又稱骨關節病、退行性關節炎,增生性關節炎、肥大性關節炎、老年性關節炎。女性45歲以後卵巢功能減退,雌激素水平下降,使關節軟骨代謝減弱,容易發生退行性改變。長期慢性關節勞損、膝關節負荷加重是引起該病的又一病因,而需經常站立、行走的職業如紡織工、售貨員等,多為女性,加上中年女性特別在絕經後大都發胖。因此,膝骨關節炎患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女性多於男性且發病年齡比男性早。近年來,膝骨關節炎發病率在退休後熱衷於體育鍛煉的女性中有所增加,這可能與過度的膝關節活動有關。
中醫治療膝骨關節炎是從補肝腎入手。中醫理論認為:腎主骨生髓,肝主筋藏血,肝腎同源,筋骨相連。腎精盛,骨髓充,可供骨之營養使骨堅實;肝藏血,供給筋骨活動所需血液使之屈伸靈活。女子中年以後肝腎精血逐漸虛弱,絕經以後肝腎功能更衰,筋骨失養。 筆者在臨床上以補月於養血柔筋為法。自擬補肝養血柔筋湯治療女性膝骨關節炎:取當歸、川芎、白芍、雞血藤、杜仲、續斷、牛膝等諸葯合用,以養血柔筋,強筋壯骨,舒筋活絡止痛。補肝養血柔筋為治療該病之本,再根據症狀加減,如疼痛甚、遇冷加重者,加附子、烏頭、細辛等;遇熱加重者加白花蛇舌草、忍冬藤、虎杖等;關節腫脹者加防己、蜂房、炒山甲等。水煎服,日一劑,三星期為一療程,一兩個療程後大都取得滿意效果。
中年女性平時可服用一些補腎養肝的中成葯如滋補肝腎丸、益腎堅骨丸等,對膝骨關節炎的防治有益。局部理療或敷一些具有活血祛風止痛作用的膏葯,對緩解疼痛有一定幫助。
有些人患了膝骨關節炎後擔心今後會殘廢,以為必須鍛煉才能保持關節功能;有人認為得這病是因為年紀大了活動減少造成的,只要多活動就能減輕疼痛,越蒲越要活動。於是,他們忍著疼痛反復屈伸膝關節,揉按髕骨,活動膝關節,甚至長途步行1—2小時或去登山、跑步。還有人利用健身器材達到強化膝關節運動的目的。其實,這都是不正確的,因為過度的活動使關節軟骨磨損加重,可誘發滑膜充血引起關節積液。上下台階、跑步都使關節受力加大,這種鍛煉只能使關節疼痛加重。即使是那些本無關節疼痛,僅有X線攝片發現「骨刺」的患者,這樣鍛煉一段時間後也會出現關節疼痛甚至關節積液。因此患了膝骨關節炎需要休息,當然不能走極端,因為完全休息不動,肌肉會因廢用而萎縮。應適當運動以保持關節的活動度及肌力。
正確的做法
多曬太陽,注意防寒濕,保暖,使膝關節得到很好的休息。疼痛緩解後,每日平地慢走一兩次,每次20—30分鍾。盡量減少上下台階、跑步等使膝關節負重的運動,避免、減少關節軟骨的磨損,不得已上下台階時最好扶樓梯或手杖。不要長時間處於一種姿勢,更不要盲目地做反復屈伸膝關節、揉按髕骨、抖晃膝關節等運動。鍛煉股四頭肌功能,讓股四頭肌強壯有力,可減輕膝關節疼痛。適合於中老年人的具體鍛煉方法是:坐位或仰卧位,將膝關節伸直,綳緊大腿肌肉,足向頭部背屈,同時綳緊小腿肌肉,每次堅持三四秒,每分鍾做10次,連續做三四分鍾。每天可做三四遍。
7、我患了脊髓型頸椎病,雙手發麻握東西無力,經常掉下;走路一瘸一瘸的,大小便無力,一天比一天嚴重,專家
你做手術是對的,如果不做大小便會失禁,繼續鍛煉,別聽他的,祝你早日康復
8、頸椎骨質增生
提到骨質增生,我們都會想到頸椎骨質增生。因為頸椎骨質增生是骨質增生中比較常見的一種疾病。那麼,頸椎骨質增生的症狀表現有哪些?這個問題,我們一起跟著權威骨科治療專家來了解下。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對大家有幫助。 骨科的疾病中,骨質增生就是屬於很多見的一種。那麼在生活中很多見的頸椎骨質增生的症狀表現有哪些呢?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從下面的文章中來了解下這方面骨質增生的知識吧。 1、骨質增生的症狀大多數發生在頸椎和腰椎,手指和膝關節處亦可發生,但比較少見。骨質增生的發生在頸椎的增生其症狀在頭部和上肢,又以上肢見多。頸椎本部位沒有明顯的骨質增生的症狀,而上肢症狀明顯。骨質增生的症狀可出現一側從肩關節到上臂、下臂連手指的肌肉內一條線的痛、脹、麻感。 2、當右邊手臂有骨質增生的症狀時,如果頭部向右邊傾斜則此時症狀會加重。肌肉內的症狀與天氣變化無關,只與活動有關。當骨質增生的增生部位在腰部時,其骨質增生的症狀並不在腰部,而是從臀部坐骨神經起,沿坐骨神經反射到腳後跟處,以小腿肌肉內症狀尤為嚴重。這就說明是骨質增生壓迫神經而引起的,基本上可以確診。 以上是關於「頸椎骨質增生的症狀表現有哪些」的具體介紹,現在你了解了嗎?專家表示,頸椎骨質增生患者應該對疾病的知識多了解,這樣才能最好的配合醫生。祝早日康復。
求採納為滿意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