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葯王孫思邈的醫術到底有多厲害?他是如何把長孫皇後治療好的呢?
葯王孫思邈簡介
孫思邈,京兆華原人,唐代醫葯學家、道士,被後人尊稱為“葯王”。孫思邈十分重視民間的醫療經驗,不斷積累走訪,及時記錄下來,終於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後,孫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請,與政府合作開展醫學活動。
唐高宗顯慶四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國家葯典《唐新本草》。唐高宗上元元年,孫思邈年高有病,懇請返回故里。永淳元年,與世長辭。
葯王孫思邈的醫術到底有多厲害?他是如何把長孫皇後治療好的呢?
貞觀年間,唐太宗李世民的長孫皇後已經懷胎十個多月了,按理說平常的孕婦早就生下了孩子,但是長孫皇後不但不能分娩,反而還得了一種怪病,只能終日卧床不起。太宗很愛長孫皇後,可宮中的太醫都看過長孫皇後的病,他們全都搖頭,稱長孫皇後沒救了,他們也沒辦法。
太宗見長孫皇後的病情一日比一日嚴重,就問徐茂公:“皇後患病多日,太醫不斷診治卻毫無效果,愛卿可知道民間有哪些名醫,朕好請他們來給皇後治療。”徐茂公當即就將民間大夫孫思邈推薦給了太宗,太宗當即下旨召孫思邈進宮為皇後看診。
太宗派去的人在華原縣找到了孫思邈,孫思邈到皇宮以後,太宗非常激動的對他說:“聽聞孫大夫醫術過人,有起死回生的能力,皇後已病了多日,今日特意請來孫大夫,還請孫大夫救救皇後和腹中胎兒,治好了,朕定有重賞!”
都說看病講究四個字“望、聞、問、切”,既然要給長孫皇後看病,那孫思邈總得先見一見這病人吧。可是,皇宮森嚴,規矩甚多,男女又授受不親,更何況孫思邈還是一介草民,更加不能接近長孫皇後,見不到長孫皇後,孫思邈怎麼看病孫思邈的醫術有多厲害?最後,孫思邈也和宮中太醫一樣,只能問長孫皇後身邊的宮女和太監,從他們這里了解長孫皇後的病症。
太宗全部按照孫思邈所說的去做,他把長孫皇後身邊的宮女太監召來,讓他們細說皇後的病情,孫思邈了解之後,拿出一條紅線,請太宗派人將這條紅線綁在皇後的右手腕上,他就坐在簾子外,捏著紅線的另一端,就這樣替長孫皇後“懸絲診脈”。
過了一會兒,孫思邈收起紅線,他對太宗說:“陛下,民醫已經看完了,皇後胎位不順所以難產,這才得了重病。”太宗緊張的問:“有什麼辦法可以醫治?”孫思邈說:“只需要吩咐宮女將皇後的左手扶住,民醫替皇後扎中指就可以了。”
太宗覺得太簡單了,但還是相信孫思邈,他按照孫思邈的話,讓宮女將皇後的左手扶近竹簾,孫思邈找到穴位便扎針,過了一會兒,皇後就開始生產,最後生下了一位皇子。
太宗大喜,忙對孫思邈說:“孫大夫醫術竟然如此高明,今日你治好皇後,令皇後順利誕下皇子,算是一件奇功,朕希望你留在朝廷掌管太醫院,你願意嗎?”
孫思邈無心功名利祿,他的志向是游歷各地,為廣大百姓舍葯治病,將來寫一本《千金方》,讓更多的人得救,所以拒絕了太宗的賜官。太宗知道無法留住孫思邈,雖然覺得可惜,但還是非常感激孫思邈救了長孫皇後母子。最後,太宗賞賜了一頂“沖天冠”,一件“赫黃袍”,一面金牌,一匹良馬和千兩黃金、綢緞百尺。
孫思邈不在意這些錢財,他拒絕了太宗所賞賜的黃金綢緞,太宗非常欣賞他。後來,太宗還親自到華原縣的五台山去拜訪孫思邈呢!
2、葯王孫思邈,醫術造詣國人,為何臨死前也要毀掉葯方?
古代人的平均壽命一般只有四五十歲,可是葯王孫思邈卻活到了一百四十二歲,算是回中國古代史答上最長壽的人之一了,孫思邈一生都獻身於中葯醫學的研究,他親自上山採集草葯用來研究葯物學用畢生精力寫成了醫學著作《千金方》,這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醫學百科全書,被譽為「東方醫學聖典」。
古代人的平均壽命一般只有四五十歲,可是葯王孫思邈卻活到了一百四十二歲,算是中國古代史上最長壽的人之一了,孫思邈一生都獻身於中葯醫學的研究,他親自上山採集草葯用來研究葯物學用畢生精力寫成了醫學著作《千金方》,這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醫學百科全書,被譽為「東方醫學聖典」。
古代人的平均壽命一般只有四五十歲,可是葯王孫思邈卻活到了一百四十二歲,算是中國古代史上最長壽的人之一了,孫思邈一生都獻身於中葯醫學的研究,他親自上山採集草葯用來研究葯物學用畢生精力寫成了醫學著作《千金方》,這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醫學百科全書,被譽為「東方醫學聖典」。
3、葯王孫思邈臨終前,為何要毀掉「五石散」這一葯方呢?
葯王孫思邈在臨終之前之所以要毀掉五石散這一葯方。是因為在孫思邈的眼裡,五石散雖能救人,但是也能害人,而且很多人已經深受其害,所以孫思邈在臨終之前一再的囑咐弟子,一定要把五石散毀滅。
在我國歷史上,出現很多位醫學方面的天才,就比如說華佗,扁鵲,李時珍,還有孫思邈等人,孫思邈被稱為葯王,而且他還是歷史上少有的長壽之人,他活了142歲高齡,也正是因為對葯深有研究,所以他也很懂得用葯養生,留下了很多造福社會的葯方,為醫術做出了很大的貢獻,然而孫思邈在臨終之前,曾經囑咐過他的弟子,讓他毀掉一個葯方,但是最後卻沒有成功。直到現在,這個葯方很多人都知道,那就是五石散葯方,它是由醫聖張仲景研究出來的,它主要是用於治療傷寒的,在古代的時候,醫療條件比較落後,一個簡簡單單的傷寒,就有可能要了人的命,所以能夠治療傷寒的五石散也是一劑良葯。
而之所以孫思邈非得要毀掉五石散,就是因為五石散雖然是好葯,但是過量的服用會產生不好的效果,如果被心思不正的人利用的話,後果也是不堪設想。因為它會讓人“思春”,在那個時候,服用五石散已經成為了上流社會的一種風氣,而很多的少女都深受其害。
除此之外,過量的服用五石散會讓人上癮,就像鴉片一樣,對身體的危害是非常大的,所以孫思邈組織了很多次毀滅五石散的活動。甚至還希望能夠和政府合作,但是最後,成效並不是很理想,直到孫思邈去世之前,他的這個夙願一直沒有完成,所以他囑咐他的弟子,一定要繼承他的遺志,毀滅五石散。
4、葯王孫思邈活了141歲,臨終前為何告誡弟子,這個葯方必須銷毀?
他要求弟子銷毀的葯方其實就是古代著名的毒品,五石散,而不是什麼長生不老葯。孫思邈是唐代著名的葯學家,同時也是個道士。就像古代大多數成功者一樣,他也是自小聰明伶俐、勤奮好學且過目不忘。據說很小的時候便可以每天都背下千字的文章,北魏時期的一個大臣獨孤信稱他為「聖童」。
但是就像那句話說的,天資聰穎的人多磨難。孫思邈就是如此,他自小體弱多病,家裡為了給他治病花了很多的錢,幾乎都要傾家盪產了。孫思邈見此情景就勵志開始學醫,以至於後期楊堅請他去做官,他都不願意去。再後來,因為見世間因為戰爭而多變,於是他隱居長白山,開始修道,並且更加深入的鑽研醫術。他自己採集葯材並為周邊百姓治病,最後著成《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這兩部醫學著作。
這么一位德高望重的醫者,其實一生都在為這個五石散奔波。五石散據傳是張仲景發明的,最初是用來治療風寒的,有奇效。到了魏晉時期,何晏開始大力倡導服用五石散,從那個時候開始,五石散成了文人最喜愛的葯物。魏晉時期所謂的魏晉風度其實就是這個五石散造成的。
因為五石散是由白石英、紫石英、石鍾乳、赤石脂和石硫黃這五種石類中葯材製成,它極其燥熱,服用後稍有不慎就會死亡。孫思邈研究過這個葯方,雖然發現它對於傷寒等病症有著神奇的效果,但是考慮到它的危害太大,所以在臨終之前吩咐弟子要將這個葯方銷毀,免得不明事理的人服用它禍害身體、危害世人。
5、歷史上的名醫孫思邈,到底是主治什麼病症的?
<
6、孫思邈醫術高明, 能讓人「起死回生」,有哪些案例可以佐證?
在孫思邈的一生當中這種救死扶傷的案例太多了,在這里我就隨便列幾個,就比如說孫思邈還在當學徒的時候,有一次他看到一個老婦人抱著一個5歲的兒子,從自己的身邊匆匆的走過,但是不知道什麼東西絆了老婦人一下,於是便跌了狠狠的一跤。
孫思邈走過去把老夫人和孩子扶起的時候,發現這個孩子臉色非常的蒼白,並且用手在他的鼻子下面試探了一下,只可以感覺到那種微弱的氣息,然後給這個孩子把了脈,沒過多久便知道病因所在,但是他這個時候手裡面並沒有葯材,正不知道怎麼辦的時候,突然發現旁邊有一個檀香木,然後他順手把這個檀香木拿過來給了這個老婦人。
並且告訴她,你回家以後把這個檀香木鋸成粉末,和生薑在一起熬成湯給他服下,便可以治癒他,剛開始這個老婦人是有點懷疑的,但她也沒有更好的辦法,於是就採納了孫思邈的建議,神奇的是這個孩子服了這個湯葯之後,便逐漸的好轉了起來。
再比如說孫思邈成名的時候,這個時候有一個病人來找他看病,然後告訴孫思邈,他現在完全不能夠解小便,並且也找了很多郎中看,但就是沒有治好,當孫思邈看到他那張鼓鼓的肚子邊便知道他的病因所在,於是讓他的大徒弟去外面的菜園子裡面拔了幾根蔥回來,便把蔥個插到了病人的尿道裡面,不一會尿便流了出來,像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在這里我就不一一列舉了。
7、如果華佗、孫思邈、李時珍、張仲景遇上新冠肺炎,有辦法治好嗎?
華佗、孫思邈、李時珍、張仲景都是古代的神醫,每個醫治病人的方法各有特長,現在的醫術雖然比古代發達得多,但實際上現代的智慧不如古人。華佗是三國時期的神醫,死於公元208年,是外科醫生的鼻祖,現在醫學動個小手術什麼什麼的,覺得很簡單的,你可想過一千多年的東漢時期,華佗也能動手術,是不是相當震憾,沒錯,華佗擅長於外科手術,尤其精通針炙之術,經他手治過不少當時的沒法解釋的疑難雜症,都是手到病除。
根據《後漢書》的記載,華佗就醫治過發熱病人,當時又沒有體溫計,發熱的是兩個軍吏,大概是軍隊中的小吏,身體發熱,同時還伴隨著頭痛,兩個是相同的症狀,華佗給兩人看過之後,卻開了不同的葯方,一個人用發汗葯,一個人用瀉下葯,兩人不久之後就病好了,因為根據中醫的說法,一個是里症,一個是表症,所以盡管症狀相同,卻用了不同的葯。東漢時期流行瘟疫,而且持續了很多年,這兩個人的發熱症狀就有點像今天的流行性感冒或者病毒性感冒,也有可能是與新冠肺炎差不多的病毒,要知道在當時那樣一個環境中,沒有抗生素,都能治好,況且抗生素也治不了新冠肺炎,所以華佗應該是有辦法治的。
華佗還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麻葯-麻沸散,用來配合做外科手術用的,這可是相當不簡單,一千多前的那種醫療水平,華佗能夠做手術,還保證不被感染,現在的醫生能做到嗎?所以古人的智慧比現在人強,肯定能想到辦法。張仲景與華佗是同時代的人,只是比華佗多活了10年左右,張仲景的特長就是內科,他主要研究的就是傷寒病,傷寒病放到今天來說就是流行感冒和病毒性感冒,東漢時期不是流行瘟疫,赤壁之戰時,曹軍很多人死於瘟疫,這也是曹操在赤壁之戰中失敗的原因之一。
張仲景的家族中人很多人就是死於傷寒,所以張仲景立志學醫終身都在研究傷寒病,史書上沒有記載張仲景具體治病的案例,只知道張仲景遍尋名醫,治好了不少百姓的病,同時張仲景傾盡畢生研究,寫了一名醫學著作叫《傷寒雜病論》,這本書囊括了張仲景所有的研究成果。其實當時的瘟疫就有可能是病毒性感冒,也有可能是病毒性肺炎,當時的人沒有吃的,吃野生動物那是很平常的,染上病毒也是正常的,其實病毒與人類的戰爭一直沒有停止過,從古到今,一直都到。病毒在進化,醫學也在進步,互相成就彼此,別把病毒看得那麼可怕,東漢的瘟疫與今天的新冠肺炎有些相似,當時沒有具體的隔離手段,只能靠人的免疫力,不過古人的免疫力肯定比現在人強。
孫思邈是唐朝醫學家,被人稱為葯王,對內科、婦科、兒科、外科、五官科都有研究,同時對針灸術也有研究,是一個較為全面的醫生,孫思邈有過多項第一,比如他是第一個麻風病專家,第一個提出防治比醫治重要的專家,提倡防止生病,說得通俗點,就是隔離或者防止生病。孫思邈所在時代離現在也有一千多年,以他的思想提出了多項醫學成就,一生寫了很多的醫學著作,比如《千金要方》和《唐新本草》,孫思邈還研究過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在當時的醫學界就是泰斗的位了,醫治好了大批的病人,系統地提出了醫學的方方面面。
李時珍是明代著名醫學家,生活在離現在四百多年的明朝,李時珍曾經當過太醫,給皇親國戚治病,後來辭官遍游天下,參與醫學研究,收集到了民間大量的醫葯標本,歷經數十年時間,完成一部醫學著作《本草綱目》,這本書到現在都是醫學院的教材,而李時珍就憑著個人行醫經驗和游歷經驗,耗費多年的心血寫出。不要以為這些名醫只會寫醫書,華佗、孫思邈、李時珍、張仲景都是在自己醫術實際經驗的基礎上,經過多方面的研究實際,才寫出這樣的醫學著作,別以為寫醫書很簡單,沒有長年的經驗和實際臨床試驗,是根本寫不出來的。
如果華佗、孫思邈、李時珍、張仲景出現在今天,就是四個鍾南山,他們一定會依靠自的醫學知識進行專家會診,運用中醫方法,阻止新冠肺炎的傳染,同時進行治療,一千多年前的古人都有辦法,放到今天當然也有辦法治好新冠肺炎,要相信古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