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骨質增生 > 傷寒論骨質增生

傷寒論骨質增生

發布時間:2021-02-06 01:30:32

1、龔志賢的臨證

我在臨床實習之初,用古人成方往往收效甚微,請教李老師,他指出:「治病必求其本。要了解病因,明白葯性,從『四診』、『八綱』辨疾病的寒、熱、虛,實,在表在里,屬陰屬陽,從而將方劑化裁靈活運用,才可能取得較好的療效。若以方套病,勢必混入。」我從此即在理、法、方、葯上下苦工夫,臨證治病療效較好,自己感到有一定的收獲。切脈一事,明於書未必明於心,明於心未必明於手,所謂「胸中了了,指下難明」。我雖然學習了明代李時珍的《瀕湖脈學》、清代周學霆的《三指禪》等論著,但結合臨床.仍感到茫然。李老師指出:「脈象除十怪脈為危重病象而外,至多不過二十餘種,而疾病的治法,或治三陰,或治三陽,或治五臟,或治六腑。病因於內者,先洽其內,後冶其外;病因於外者,先治其外,後治其內;病在表者汗之,病在里者清之。總之,病有虛有實,當補當瀉j病有寒有熱,當溫當清,病有表有里,當汗當利。治療法則如此多種,不一而足。病之類別,有風、寒、濕、燥、火、熱六淫為病;有皮、肉、筋、骨、脈五體為病,或病形,或病氣,或病營,或病衛,或屬新病,或屬痼疾,人身疾病如此之多,候病的脈象如此之少,豈能只憑脈診包羅萬象。因此,必須甩望、聞、問、切四診綜合分析,辯明諸病,用表、里、寒,熱、虛、實、陰、陽八綱辨證施治。《內經》說:『聞見而知之,按而得之,問而極之,此亦本末根葉之候也。故曰知一剛為工,知二則為神,知三剛為棒且明矣。』這說明以『四診』聯合為一體的診察方法極為重要,絕不可截然分割,必如是,則病之在經、在絡、在臟、在腑、在上、在下、在中、在前、在後、在左、在右、在氣、在形,或症或瘕,或虛或實,或表或里,或寒或熱,或陰或陽,均有色可見,有音可闡,詳詢病情,參考脈象,從而診斷,辨證施治,或可較為正確,較少差誤。」李老師對切脈的精闢論述,使我對於切脈有了進一步的了解。總之,切脈一途,要在陰陽二字上用工夫,要訣不出浮、沉、遲、數,有力與無力等。四總脈以浮、沉、遲、數為綱,再以四脈的有力無力分出虛、實、洪、弱等脈象。這樣以綱帶目、從簡到繁、先易後難的切脈方法,初學的人容易掌握。在東溫泉古佛洞學醫的地方,有一大片夜合樹。早上旭日東升的時候,使合樹向東面的枝葉全部張開,其餘樹葉則仍閉台}在太陽正午的時候,使台樹的枝葉全部張開;在夕陽西下的時候,夜合樹的枝葉則又完全閉台。根據這一啟示,我們師徒三人對少陽為樞、太陽為開、陽明為閹,進行了討論。開、蠲、樞三者是隨天之陰陽而變化的。少陽旺於寅卯辰,太陽旺於已午未,陽明旺於申酉戊。少陽為一陽,太陽為三陽,陽明為二陽。少陽之時,陽漸旺,陽氣由少到多,由少陽到太陽則三陽開泰。少陽主半表半里,太陽主表,由里達表,故少陽為樞,太陽為開也,陽明為二陽,陽氣衰,陰氣盛,陽明主里,由m轉陰,故為闥也。天地之陰陽,人亦應之,萬物亦應之,從夜台樹枝葉之開蠲,隨陰陽之升降而變化,體會到人體三陰三陽開、圈、樞的道理。當時這一番探討,至今思之,還未墮入玄學,故錄此就正高明I重慶開業行醫。
一九三二年,重慶設立了針灸講習所,我認為中醫不熟悉經絡,不幢針灸,是不夠全面的。於是離開「三友醫社」,辭別老師和長兄到重慶考入針灸講習所,學習針』灸六個月。結業後與針灸同學唐世丞、曾義宇在重慶正陽街成立針灸科學研究所,因業務清淡,後來垮台了。我又到中醫張樂天辦的國粹醫館行醫,也沒有什麼業務,干兩年就離開了。一九三五年霞慶名醫吳榷仙開辦國醫葯館,薈萃名中醫多人,我亦參加在國醫葯館執行中醫業務。這是我向許多老師學醫的好機會。吳擢仙對《內經》和《傷寒論》有較深的研究,能全部背誦原文,我在診余時請他解惑析疑,受益不少。同時還向唐陽春、周湘船、文仲宣等幾位臨床經驗豐富的中醫師請教。我用番木鱉三十克、枳殼九十克、白術一百八十克為蜜丸,每丸重三克,早晚飯後各服一丸,溫開水吞下,治療臟器下垂和骨質增生有較好的療效,特別對胃下垂療效更為滿意,這是向唐陽春中醫師學來的。周湘船中醫師對「陰陽五行」、「五運六氣」有較深的研究,臨床上善於應用仲景的方劑。我用烏梅丸治療上熱下寒、肝風掉眩的眩暈證(多屬現代醫學的美尼爾氏綜合征),有較好的療效,這是我向周湘船中醫師學來的。我用四逆散(傷寒論方)加味治療腸癰(闌尾炎)取得較好的療效,是向文仲宣中醫師學來的。腸癰的病因是由於寒溫不適、飲食不節、飽食後急走等原因引致太腸運化痞塞、氣血瘀滯以致濕熱內生積於腸中而發病。用四逆散加味,理氣活血,清熱解濕,無論熱重、濕重、氣滯三者皆可用之。處方:柴胡二十克』白芍三十克,炒枳殼二十克,甘草六克,廣木香十克,黃連六克,炒川楝十克。此方治腸癰無論急性慢性均可服。急性服三五劑即可治癒,慢性服三五劑可見顯敬,但難以根除。愈後復發時,仍可再服此方。
唐代文學家韓愈說:「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我在重慶行醫時,凡能對我傳醫學之道、授岐黃之業、解疾病疑難之惑的人,無不尊敬為師。不蝕向同道學習,還要向病人學習,「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治好了病,要問一個為什麼,治不好病,也要問一個為什麼,不能囫圍吞棗。尤其要接受病人的意見,特別治壞了病,要在錯誤中提高認識,吸取教訓。拜人為師也不是輕而易舉的事。在1日社會往往「文人相輕」,當時中醫又是被國民黨反動政府歧視的對象,多數醫生業務清淡,生活困難,只有少數名醫診務好,收入多。醫界中有傳予不傳女的嚴重保守思想,為了爭飯碗,打擊別人,提高自己的現象屢見不鮮。拜名醫為師,名醫診務忙,對病家應接不暇,門診出診之後,已感到精疲力竭,欲求請其傳道授業解惑,即使他思想不保守,也已心有餘而力不足了。我向名醫吳擢仙學習,他的診務忙,我的診務清淡,我就給他抄方,便中請教,因此,受益不淺。記得當時有一位草醫,善於甩外洗葯治療皮膚濕疹,但很保守,凡對求治的皮膚濕疹病人,他只紿葯不給處方,把葯切成細末混雜在一起交與病家。我請教他多次,他都推諉。當時草醫不為醫界所重視,但我很尊敬他,親近他,虛心向他請教,必要時還在經濟上給他一些幫助,他終於向我公開了秘方。處方是:苦參六十克,蛇床子三十克,百部三十克,益母草三十克。用法:煎水洗滌濕疹,如患全身濕疹,可用葯水洗澡。每劑葯可煎洗二、三次。我配合內服清熱解毒的中草葯,更提高了療效。
一九五一年春,我參加了西南衛生部工作,任中醫科副科長。一九五四年太區撤裁,我被翻北京中央衛生部中醫司工作。當時,中醫司下設三科,四川名醫李重人任教育科科長,北京名中醫汪逢春的弟子魏龍驤任科技科科長,我任管理科科長。李重人、魏龍驤是精通中醫理論和有豐富臨床實踐經驗的高水平的中醫,我們朝夕相處,經常「執經問准』,獲益非淺。三人還在辦公之餘會診和出診,對冠心病的治療,用了宣痹通陽、活血化瘀的冶療法則,當時曾選用了紅參、三七、丹參等葯物,要求患者較長時間服用,取得了較好的療效。在這期間還廣泛閱讀了各省來的大量中醫科技材料,開拓了眼界,增長了知識。

2、牙齦(牙床)外側為什麼會長出類似骨質增生樣的白色突起?

醫生說那就是骨質增生,一般不會有什麼影響,我也有,有幾個,但是不痛不癢的,就沒管它們

3、請問:石生薑可以治骨質增生嗎?

【葯用部位】
為姜科植物姜的鮮根莖。
【功能主治】
發表,散寒,止嘔,開痰。治感冒風寒,嘔吐,痰飲,喘咳,脹滿,泄瀉;解半夏、天南星及魚蟹、鳥獸肉毒。
①《本經》:"去臭氣,通神明。"
②《別錄》:"主傷寒頭痛鼻塞,咳逆上氣。"
③陶弘景:"歸五臟,去痰下氣,止嘔吐,除風濕寒熱。"
④《葯性論》:"主痰水氣滿,下氣;生與干並治嗽,療時疾,止嘔吐不下食。生和半夏主心下急痛;若中熱不能食,搗汁和蜜服之。又汁和杏仁作煎,下一切結氣實,心胸擁隔,冷熱氣。"
⑤《千金·食治》:"通汗,去膈上臭氣。"
⑥《食療本草》:"除壯熱,治轉筋、心滿。""止逆,散煩悶,開胃氣。"
⑦《本草拾遺》:"汁解毒葯,破血調中,去冷除痰,開胃。"
⑧《珍珠囊》:"益脾胃,散風寒。"
⑨《醫學啟源》:"溫中去濕。制厚朴、半夏毒。"
⑩《日用本草》:"治傷寒、傷風、頭痛、九竅不利。入肺開胃,去腹中寒氣,解臭穢。"解菌蕈諸物毒。"
⑾《綱目》:"生用發散,熟用和中,解食野禽中毒成喉痹;浸汁點赤眼;搗汁和黃明膠熬,貼風濕痛。"
⑿《本草從新》:"薑汁,開痰,治噎膈反胃,救暴卒,療狐臭,搽凍耳。煨姜,和中止嘔。"
⒀《會約醫鏡》:"煨姜,治胃寒,泄瀉,吞酸。"
⒁《現代實用中葯》:"治腸疝痛有效。"
【用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1~3錢;或搗汁。外用:搗敷,擦患處或炒熱熨。
【選方】
①治感冒風寒:生薑五片,紫蘇葉一兩。水煎服。(《本草匯言》)
②治嘔吐,百葯不差:生薑一兩,切如綠豆大,以醋漿七合,於銀器煎取四合,空腹和滓旋呷之。(《食醫心鏡》)
③治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心中憤憤然無奈者:半夏半升,生薑汁一升。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內生薑汁,煮取一升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服,止,停後服。(《金匱要賂》生薑半夏湯)
④治冷痰嗽:生薑二兩,餳糖一兩。水三碗,煎至半碗,溫和徐徐飲。(《本草匯言》)
⑤治三十年咳嗽:白蜜一斤,生薑二斤(取汁)。上二味,先秤銅銚知斤兩訖,內蜜復秤知數,次內薑汁以微火煎,令薑汁盡,惟有蜜斤兩在,止。旦服如棗犬,含一丸,日三服。禁一切雜食。(《千金方》)
⑥治勞嗽:蜂蜜、薑汁各四兩,白蘿卜汁、梨汁、人乳各一碗。共熬成膏,早晚滾湯服數匙。(《經驗廣集》五汁膏)
⑦治傷寒汗出,解之後,胃中不和,心下痞梗,干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薑(切)四兩,甘草(炙)三兩,人參三兩,乾薑一兩,黃芩三兩,半夏(洗)半升,黃連一兩,大棗(擘)十二枚。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傷寒論》生薑瀉心湯)
⑧治心胸脅下有邪氣結實,硬痛脹滿者:生薑一斤,搗渣,留汁,慢炒待潤;以絹包,於患處款款熨之,冷,再以汁炒,再熨良久,豁然寬快也。(《傷寒六書》)
⑨治霍亂心腹脹痛,煩滿短氣,未得吐下:生薑一斤。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作三服。(《肘後方》)
⑩風濕痹痛:生薑汁和黃明膠熬貼。(《本草從新》)
⑾治中氣昏厥,亦有痰閉者:生薑五錢,半夏、陳皮、木香各一錢五分,甘草八分。水煎,臨服時加童便一盞。(《本草匯言》)
⑿治時行寒瘧:生薑四兩,白術二兩,草果仁一兩。水五大碗,煎至二碗,未發時早飲。(《本草匯言》)
⒀治胃氣虛,風熱,不能食:薑汁半雞子殼,生地黃汁少許,蜜一匙頭。和水三合,頓服。(《食療本草》)
⒁治腹滿不能服葯:煨生薑,綿裹納下部中,冷即易之。(《梅師集驗方》)
⒂治手脫皮:鮮姜一兩。切片,用酒二兩單,浸二十四小時後,塗搽局部,一日二次。(內蒙古《中草葯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⒃治禿頭:生薑搗爛,加溫,敷頭上,約二、三次。(《貴州中醫驗方》)
⒄治諸瘡痔漏,久不結痂:生薑連皮切大片,塗白礬末,炙焦研細,貼之勿動。(《普濟方》)
⒅治發背初起:生薑一塊,炭火炙一層刮一層,為末,以豬膽汁調塗。(《海上方》)
⒆治赤白癜風:生薑頻擦之良。(《易簡方》)
⒇治猘犬咬人,重發:搗姜根汁飲之。(《補缺肘後方》)
(21)治蝮蛇毒:末姜薄之,干復易。(《千金方》)
(22)治跌撲傷損:薑汁和酒調生面貼之。(《易簡方》)
(23)牙齒疼痛,日夜呻吟:老生薑切片,安瓦上,用炭火,卻將白礬摻姜上,候焦為末,擦疼處。(《海上方》赴筵散,又名晉礬散)
(24)治百蟲入耳:薑汁少許滴之。(《易簡方》)
【臨床應用】
①治風濕痛、腰腿痛
用鮮生薑製成5~10%注射液,行痛點或反應結節注射,亦可配合遠端或近端穴位注射,如關節部位則在關節囊周圍注射。每點注入0.5~2毫升,每日或隔日1次,3~5次為一療程,一般可連續注射20~30次。注射後局部常有脹、麻及灼熱感,甚至疼痛加劇,約1~2天便減輕或消失。據觀察,反應愈重效果愈佳。用於風濕痛、慢性腰背痛113例,顯效36例,好轉56例,有效率83%;尤以對風濕痛療效更佳,有效率達92.5%;治療風濕性關節炎38例,治癒14例,顯效15例,有效6例。有效病例用葯後疼痛減輕或消失,關節腫脹消退或好轉,功能恢復或改善。還曾試用於小兒麻痹症,亦有一定效果。此外,用生薑、麻油製成生薑曲注射劑行穴位注射,對風濕痛或腰腿痛也有療效。
②治胃、十二指腸潰瘍
據數十例的觀察,對改善症狀有較好效果:服葯後能使疼痛減輕或消失,隨之反酸、飢餓感也見好轉,便秘及黑糞轉為正常,食慾增加。但多不能根治,常易復發;對一部分患者能遺留下較長的胃部堵塞感。用法:鮮生薑60克,洗凈切碎,加水300毫升,煎30分鍾。每日3次,2日服完。
③治療瘧疾
鮮生薑洗凈拭乾,切碎搗爛,攤於紗布塊上,再包疊成小方塊,敷貼於穴位上,用膠布固定或綳帶包紮。選用穴位計分3組:第1組為雙側膝眼,生薑用2兩分敷兩穴;第2組為大椎加間使(雙側),生薑用1兩分敷3穴;第3組選大椎1穴,生薑用5錢。一般於發作前4~6小時敷貼,經8~12小時即可取下,敷葯兩次即可。觀察40例,除第1、第3兩組各有2例無效外,其餘均控制發作,血檢瘧原蟲陰性。
④治療急性細菌性痢疾
用鮮生薑1.5兩,紅糖1兩,共搗為糊狀,每日3次分服,7天為一療程。據50例觀察,治癒率為70%,好轉率為30%。用葯後腹痛、里急後重平均消失時間分別為5.16天和5.14天,大便外觀及次數恢復正常分別為4.8天和5.2天,大便鏡檢及培養平均轉陰日數分別為4.58天和3.6天。治療中未見明顯副作用。
⑤治療蛔蟲性腸梗阻
取鮮生薑2兩,搗爛取汁,加蜜糖至60毫升;1~4歲30~40毫升,5~6歲50毫升,7~13歲50~60毫升,分2~3次口服。或用生薑1兩搗汁,加入蜂蜜60毫升為1劑;1~2歲服1/4劑,2~4歲服1/3,劑,4~7歲服1/2劑,7~14歲服2/3劑,14歲以上服1劑。服葯後患兒一般即不感腹痛,嘔吐停止,包塊通常於服葯後1~3天消失。包塊消失後即可服驅蛔葯物。如服姜蜜後腹痛仍不止,可用冬眠靈、阿托品等解痙止痛;腹脹明顯者應行胃腸減壓,姜蜜合劑可從胃管注入,注入後夾住胃管2~3小時;嘔吐重者注意糾正水、電解質的紊亂;如有腹脹發熱,須加用抗菌素,並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如腸鳴音消失需及時考慮手術治療;給葯12~24小時後仍未見效者,可用10%鹽水行低位灌腸,或內服中葯。曾按上述方法分別觀察52例和109例,結果除有5例系回盲部蛔蟲團阻塞、闌尾蛔蟲症及並發穿孔改為手術治療外,全部治癒。平均住院時間分別為3.2天和2.4天。
⑥治療急性睾丸炎
取肥大的老生薑,用水洗凈,橫切成約0.2厘米厚的均勻薄片,每次用6~10片外敷於患側陰囊,並蓋上紗布,兜起陰囊,每日或隔日更換1次,直到痊癒為止。據觀察,敷葯後患者都感陰囊表皮灼熱刺疼、發麻發辣,少數發生紅腫,個別發生紅疹。共治24例,敷葯第2天15例自覺墜脹疼痛及觸痛減輕,睾丸腫脹顯著消退;第3天有12例痊癒,自覺症消失,睾丸消腫,觸疼消失;4天後4例痊癒;5例在敷葯後5天痊癒。治癒天數平均為3.9天。對照組4例(兜起陰囊熱敷,服磺胺類葯及注射青黴素),平均治癒天數為8.5天。本法對陰囊局部皮膚有創口或因睾丸炎化膿穿潰者不能應用。
⑦用於中毒急救
對於半夏、烏頭、鬧羊花、木薯、百部等中毒,均可用生薑急救。曾有報道,4例南星中毒患者,用生薑後均獲痊癒。用法:輕者急用生薑汁含漱,並口服5毫升,以後每隔4小時續服5毫升;中毒嚴重神志昏迷者,立即鼻飼25%乾薑湯60毫升,以後每3小時灌入鮮薑汁5毫升。
此外,試用生薑揩擦治療白癜風,生薑浸酒塗擦鵝掌風及甲癬均有一定效果。
【宜忌】
陰虛內熱者忌服。
①《綱目》:"食姜久,積熱患目。凡病痔人多食兼酒,立發甚速。癰瘡人多食則生惡肉。"
②《本草經疏》:"久服損陰傷目,陰虛內熱,陰虛咳嗽吐血,表虛有熱汗出,自汗盜汗,臟毒下血,因熱嘔惡,火熱腹痛,法韭忌之。"
③《隨息居飲食譜》:"內熱陰虛,目赤喉患,血證瘡痛,嘔瀉有火,暑熱時症,熱哮大喘,胎產痧脹及時病後、痧痘後均忌之。

4、骨質增生吃什麼葯效果好?

一、理療法:

理療法是物理療法的簡稱。就是應用自然界和人工的各種物理因子,如聲、光、電、熱、磁等作用於人體,以達到治療和預防疾病的目的。 [4]

二、直流電葯物離子導入法:

國內主要利用葯物導入熱療儀,把液體的葯物離子主要利用機器產生的中頻電流和同步產生的熱療效應,把葯液離子經皮膚汗腺導管口毛孔穿過皮下粘膜、上皮細胞間隙直接進入患處骨組織,直達患處,其生理治療作用除結合了理療中的電和熱的模式,同時更好的發揮了葯物治療的效果,治療效率更高,且不刺激腸胃。患者更容易接受。直流電葯物離子導入法充分發揮高效的了葯物的作用。治療方便,且可以作為家庭,門診長期的治療選擇。

三、按摩與牽引:

按摩有助於改善局部血液循環,起到消炎止痛用作;牽引可減輕骨刺對局部神經、組織的壓迫而起到暫時緩解疼痛的作用。適用於頸、腰椎骨質增生症。按摩與牽引完全靠外力的作用,只對局部進行治療卻忽視了對人體內整體地調節,因此,只能起到暫時的止痛作用,而不能達到治療的目的。

四、針灸:

針灸可通經活血並有止痛作用。可消除局部的水腫和炎症,但對骨質增生來說,針灸只能起輔助作用。 [5]

五、葯物治療:

一般來說葯物治療絕大多數都是服用止痛葯來緩解膝關節骨質增生引起的疼痛,但是因為骨質層比較深,口服葯物經過腸胃進入血液循環,最後到達患處,效率大打折扣。而且這是治標不治本,並不能從根本上阻止骨質繼續增生。

六、手術切除:

這是比較傳統的治療骨質增生的一種方法,就是通過手術的方法將增生的骨質去除,隨著時間的推移出現的退行性變還是會導致增生的骨質繼續增長,因此這並不是徹底治癒的方法。 [6]

5、為什麼會得骨質增生 吃抗骨質增生丸需要吃多久

3.對於這骨質增生,一般我們就是考慮對症治療的方法,常用的是理療,紅外線,推拿 按摩治療.應該避免長期保持一個姿勢工作和學習,吃些補腎壯骨的中葯或者使用尋觚風膏也管用。

6、我媽今年59歲了,頭部老是容易出汗,比如我覺得一點不熱她還流汗,這兩天牙痛,一直有個頸椎上的骨質增生

頭汗,指僅頭來面部自汗出而言。《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但頭汗出,劑頸而還。"

[鑒別]
常見證候
濕熱熏蒸頭汗:頭面汗出,小便不利,身目發黃,惡寒發熱,舌苔黃膩,脈濡數。
陽氣不足頭汗:頭面多汗,面色(左白右光)白或蒼白,四肢不溫,氣短,畏寒,神疲乏力,舌淡嫩,脈虛弱。

鑒別分析

7、周蕭陽的周蕭陽對於中醫精神的傳承

天道精神:21cn全人類健康曙光
20年前,以理性的科學精神為核心的西醫發出一遍又一遍的「科學昌明、醫學進步」這一令全人類振奮而期待的口號,當時間老人把年輪再往後拔20年後,醫學界的治療禁區竟在不斷擴大,癌症、痛風、艾滋病、尿毒症、糖尿病、小到牛皮癬、骨質增生……無不令人驚恐戰粟。更甚者,現代科技發達所帶來的現代病如:肥胖、馬桶皮炎、電視腿、高爾夫臂、健身型精神紊亂、瑜伽足、隨身聽型脫發、家庭主婦綜合症、退休丈夫綜合症……侵蝕著更多的人群!女性痛經、提前絕經、容顏早衰……人群越來越多,越來越趨向年輕化,一向以天道自居的西醫沉默了。

21世紀是中國的世界,至少在養生、治人方面能體現出來,中醫的「天人相應」思想將會在全人類慢性疾病,身心調養方面充當積極拯救者。美國癌症患者已有一部份人不再為放化療買單,「生機療法」已讓人類看到生命禁區的曙光,這不就是中醫「天、社會、人、心靈」相應的模式嗎?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中醫把癌症細胞的早期看做是人體的朋友,因氣血低下後來發展成敵人,這是天下無雙的智慧,在一個真正的中醫師眼裡,以上的慢性病只不過是「脾胃+五邪六氣+喜怒恐憂思悲情緒→血氣降低→臟腑衰弱→各種疾病產生」的模式問題,解決起來,易若翻掌;所耗錢財,不過毫釐。
中醫之光,那是一道即將冉冉升起的能照亮全人類的佛愛之光。中醫的天道精神,更是承截了全人類高質量生命、長壽養生夢想的託付!
至簡精神:「生機療法」的核心內法是:自種自耕自食,淡笑於阡陌,把疾病相忘於田壟。一幅東方桃花源田園生活圖景,它竟然是人類最大的殺手--癌的消解模式!
腰腿臀浮腫了3年後,行動不便;5年後,痛經、婦科疾痛嚴重,膽囊有疾;8年後膝關節有炎症,下肢虛弱、枯萎。西醫根本沒有治療思路,中醫認為只是受寒+氣血低→膽經受阻→膀胱經受阻→脾經受阻→風寒聚於關節而發炎症→氣血不能下行而腳早衰,解決辦法若小兒積木簡單。
乳腺炎不是乳房的問題,只不過剛好是肝氣滯郁之地,背後、肝經出痧則好轉,它只不過是婦女受壓抑2年以上的產物!
痛風的根源在於血氣低、心包經積液、脾運轉能力降低→血液里尿酸太多→結晶→發炎,共同的特點是:心包經有積液+肝熱,解決起來並非西醫那麼悲觀。
善用心包經能解決心臟方面一切疾病。
……
中醫不應蒙起厚厚的面紗,中醫不應只是幾個面色疑重的老者,子乎者也的談論;中醫不應該只是殿堂里的供奉!到了該揭開面紗的時候了!到了該走下神壇的時候了,到了下里巴人也能運用一招三式的時候了!
水的精神:「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夫唯不爭,而天下莫能與之爭」
因為有了水,便有了細胞,有了人類,有了人類的昌盛和繁衍;中醫從1萬年前的石砭走到2000年前的《黃帝內經》,走到漢代的《傷寒論》,走到金元的脾土論,走到了今天的現代化,依然象水一樣滋潤這個民族的身體。
現代人與古代人生活方式發生了極大的改變,如:空調、冷氣的使用:令寒氣會更重;交通的發達:千里迢迢,瞬間到達,人活動少了,經絡阻滯加重;反季節食物食用:不辯溫熱寒涼、令寒底積寒;西醫的引導:把各種病因壓在身體內,只是消除了症狀,留下隱患;減肥風潮影響:素食過多,使人氣血越來越低;競爭壓力大:情志紊亂,導致正氣下降,外邪可干;……
當現代化的疾病如雨後春筍一樣涌現出來的時候,西醫來不及思考!中醫早已憑借它幾千年的功力自如化解,做到了「上善若水」。
至誠精神:孫思邈大醫精誠思想: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
今天,我們不妄談懸壺濟世、治病救人,只願天下人能從一條經絡開始,啟開神秘的中醫大門;從做一套護理開始,把自身健康、生命質量看做人生終極追求,我們只希望每一次溝通傳遞著一種親切;每一次觸摸,那是心靈的撫慰;每一次辯證,傳遞著生命的關懷和大愛。莫等到疾病纏身、行動不便、痛苦不堪時才去求醫!中醫的智慧盛宴,你也可以用筷子、用刀叉分享一杯羹;最後引用中里巴人老師的幾句話做為結尾:「我們每個人身上本來就「百葯齊全」「自已才是葯師佛」。
祝天下蒼生安康、和諧!

8、【求助懂中醫的】去醫院檢查後開了中葯。一個方子里有25味葯是不是多了。聽說一個方子一般在12味內。

20種以上中葯在一起熬,而且服用時間超過半個月以上,像這種我們需要高度警惕, 大家自己也可以考證一下,歷史上有名的大醫,知比如張仲景的傷寒論裡面一般有多少味葯,再比如金元道四大名醫李東垣的補中益氣湯,不僅是所用的葯物種類少,而且服用的劑量也不多。其實但凡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名方,所用葯材種類都不多

太多味葯材在一起熬,表面看起來想面面俱到,其實非常容易適得其反,不然的版話歷代的名醫們早就想到了。我非常欣賞中醫裡面的一句話,即「用葯如用兵」,因為葯權材本身有偏性或毒性,太多味的葯材在一起混用,是極容易出問題的

9、請問有誰知道「骨節靈」葯是否禁止用的葯

查過該葯品 ,國家葯品局並未認可它,對它保留意見。該葯品可能含有大量的激素而達回到所謂的「答神奇」效果,長期服用有可能導致骨質疏鬆 骨骼脆弱 ,建議慎用 確實是,這些葯市收起來賣的,葯店一般不擺上架賣的,葯監局要查處。

與傷寒論骨質增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