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骨質增生 > 骨質增生發生率

骨質增生發生率

發布時間:2020-12-31 03:39:35

1、類風濕,痛風,風濕性關節炎肩周炎,骨質曾生,頸椎病的發病率是多少?

類風濕性關節炎在我國人中患病率為 0.3% ,是造成我國人群喪失勞動力與致殘的主要病因之一。本病可見於任何年齡,發病一般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發病的高峰年齡 20-40 ,而女性則在 40-60 歲,類風濕關節炎以女性多發,女性患者是男性患者的 2-3 倍

痛風在我國過去認為少見,近年來發病率有上升趨勢。在西方成年人中為0.5~1%。因關節炎就診者5%為痛風,而特發性高尿酸血症為5~20%。男性多見,好發年齡30~40歲,約50%有遺傳家族史。國內浙江醫院報告40例中39例(97.5%)發病於50歲以後。多見於肥胖、腦力勞動者。發病似與啫酒、盛餐、過敏體質有關。女性痛風僅佔5%,多數在更年期後發病。

肩周炎:有研究表明,有40%的肩周炎患者患病5~7年後,對側也會發生肩周炎;約12%的患者,會發生雙側肩周炎。

骨質增生:老年人患病率較高。男女發病率基本相同,幾乎所有的脊椎動物如魚、兩棲類和鳥都可發生骨質增生。膝關節骨質增生其主要病變是膝關節軟骨的退行性改變和骨贅。

頸椎病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好發於40-60歲之間的成人,男性多於女性。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病率也逐年增加。據統計,我國頸椎病的發病率約為3.8-17.6%,且近年來有明顯上升趨勢。上海市的調查表明,在骨科門診中,頸椎病患者明顯增加,成為骨科第一疾病。在頸椎病患者中,30歲以下的約佔4%;31-40歲約佔20%;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則佔75%以上。有資料表明,50歲左右人群中的患病率約為25%;60歲左右人群中的患病率高達50%;70歲以後則幾乎達到100%。在各類型頸椎病中,以神經根型頸椎病最為多見,約佔60%,其他依次為頸型頸椎病、脊髓型頸椎病、椎動脈型頸椎病和交感神經型頸椎病等。

2、中年人走路就腳後跟疼,這是怎麼回事呢?

不少中老年人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行走運動後,有的人甚至沒有進行大量活動,就出現了足跟痛,不紅不腫,就是一走就疼痛難忍。尤其是在早上剛下床或久坐後站立的時候,更是鑽心的疼,活動一會兒反而會好一些。這就是所謂的「跟痛症」。

什麼是跟痛症

跟痛症以中老年人及體重較胖者多見,是足底筋膜受到長期、持續、過大地牽拉而在足跟處發生慢性勞損,導致的慢性無菌性炎症;足底脂肪墊較厚,缺乏肌肉組織,脂肪墊作為脂肪組織,一旦損傷,就非常難修復。

簡單說來就是,足底常年累月的受到壓迫,而且體重較重的人受壓更甚,足跟沒有壯碩的肌肉進行保護,只有一層懶洋洋的脂肪,久而久之便受到了損傷。

跟痛症的特點是起病緩慢,行走之初局部疼痛,行走困難,堅持短距離行走數分鍾後疼痛緩解,長距離行走後疼痛加重。可一側或兩側發病,可分為跟內痛、跟後痛、跟下痛,以跟下痛最常見。

劃重點:

1,起病緩慢

2,剛剛開始走的時候足跟疼痛

3,行走困難

4,走幾分鍾後疼痛稍微緩解

5,長時間行走疼痛加重

跟骨側位X線片可能看見跟骨底面結節前緣有大小不等骨質增生,這就是骨刺。骨刺是一種自然的老化現象。這里所說的「跟骨骨刺」是中老年人的多發病。

多數人的足跟痛都是因為腳後跟長骨刺,引起滑囊無菌性炎症造成的。對於這種情況,最好的治療方法就是不論勞動還是休閑娛樂,要想著經常變換姿勢,避免固定姿勢對局部造成壓迫。

然而,只要是足跟痛,就是因為長骨刺嗎?不一定哦!

臨床觀察發現,跟痛症疼痛的程度與跟骨骨刺大小並不成正比。有症狀者可無骨刺,有骨刺者可無症狀。現在普遍認為,跟骨骨刺只是跟痛症的可能原因,兩者之間不存在必然關系,不能簡單地認為跟骨骨刺等同於跟痛症。

但是跟骨骨刺一旦形成,勢必對周圍腱膜、足底跟部脂肪墊形成潛在刺激,累積性刺激造成跟骨骨刺周圍組織水腫增生增厚並發生無菌性炎症,成為跟痛症潛在致病因素。治療跟骨骨刺的關鍵不是消除骨刺,而是在於消除骨刺周圍的無菌性炎症。也就是說,只要有了骨刺,就很有可能發展成跟痛症,只是時間問題。消除炎症很重要!

跟痛症的治療

(1) 進行肢體鍛煉:主要包括足底筋膜和跟腱牽拉鍛煉,足底筋膜牽拉有助於炎症的消退。每天反復牽拉跟腱和足底筋膜是減輕跟痛症患者疼痛的非常有效的方法之一。

(2) 使用足底墊、跟骨墊:能減少或分散跟骨撞擊的應力,緩沖和支撐跟下的纖維脂肪組織,從而起到治療跟痛的效果。

(3) 進行肢體固定:疼痛嚴重時,可用夜間夾板或石膏托固定踝關節背伸5~10°,以免使足底筋膜在夜間痙攣,晨起活動時引起疼痛。

(4) 採用體外震波(沖擊波)治療:此療法可促進足跟處局部血液循環,加快了局部炎症的減退,是治療此病的有效方法之一,也是最近較為熱門的治療方法。

(5) 服用消炎鎮痛葯物:主要是非甾體消炎葯,具有良好的鎮痛效果,對大多數跟痛症的急性疼痛發作和長期疼痛是有效的。但是此類葯物胃腸道反應比較強烈,既往有消化疾病病史患者慎用。

(6) 採用局部封閉:當大多數保守療法失敗時,許多臨床醫生會藉助此療法。本療法短期內的療效是肯定的,多次頻繁使用可能會引起足底腱膜、跟腱斷裂及足跟脂肪墊的退化,所以需控制使用次數及頻率。

(7) 採用手術療法,極少數患者經過6個月以上的非手術治療無效時,可採用手術治療,目前手術方法主要有軟組織松解、跟骨骨刺切除。切除骨刺雖不是手術治療的首要目的,但是在做軟組織松解手術同時將跟骨骨刺一並切除還是有必要的。

3、除了脖子痛,頸椎病還有其他的表現嗎?

頸椎病是大家較為熟知的一種病,因為得頸椎病的人越來越多,以前只是中老年人比較容易得頸椎病,但是現如今頸椎病的年輕化趨勢越來越厲害,年輕人也成了頸椎病的主力大軍。很多人認為得頸椎病僅僅是脖子疼,其實還有其他的一些症狀,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頸椎病有哪些症狀呢?

1、脖子疼

頸椎病一個最為基本的症狀就是疼痛,所有類型的頸椎病在早期或者在病程的全部都有非常明顯的疼痛的症狀,以脖子疼為主。研究表明,大約有92%的頸椎病患者有脖子疼這種症狀。

2、肌肉僵硬

得了頸椎病之後,頸椎運動的范圍是小於正常時候的,頸椎病會導致頸部肩部以及背部的肌肉出現僵硬的情況,這樣就會造成脖子轉動很是困難。即使有時是非常輕輕的轉動脖子,也會出現巨大的疼痛,像是以前那麼靈活的轉動脖子是不會存在的了。聳肩運動也變得很困難,都是因為頸椎病導致肌肉僵硬引起的。

3、四肢疼痛

當頸椎出現問題的時候,也會使這種疼痛放射到四肢,從頸部後部向手臂和腿部放射。當出現四肢疼痛的時候,說明頸椎病已經非常嚴重了,患者會感到夜間情況加重,無法入睡,甚至連深呼吸的時候都感覺到四肢的疼痛。雖然四肢很是疼痛,但是服用止痛葯物的時候止疼效果會不會很明顯,只能生生忍受。

4、頭疼頭暈

頸椎病也會使患者出現頭疼頭暈的症狀,有時正常的做一件事,突然天旋地轉,患者產生自己向一件事物旋轉的錯覺,這樣就會使患者站立不穩,是患者容易摔倒。這種頭疼頭暈的情況有時只是短暫性的症狀,但是有時卻能夠持續很長時間,能夠持續數小時甚至更長。頭暈的時候還伴隨著耳鳴、惡心、冷汗等等其他的症狀。

5、吞咽困難

這種症狀一般發生在食道型頸椎病患者,因為頸椎體前緣骨質增生突出刺激壓迫咽喉壁或者食道導致的。患者有吞咽困難、聲音嘶啞、咽喉干痛的症狀,因為容易和慢性咽炎的症狀相混淆,所以也造成了很多誤診。

頸椎病在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幾率越來越高,給人的生活造成很多麻煩。頸椎病以上這幾種症狀希望大家都能夠有所了解,出現的時候能夠考慮到是頸椎病方面的問題。

4、骨質增生是由於什麼原因導致的?

骨質增生症屬中醫的"痹證"范疇,亦稱"骨痹"。中醫認為本病與外傷、勞損、瘀血阻絡、感受風寒濕邪、痰濕內阻、肝腎虧虛 等有關。

1. 病理學:不規則的軟骨損害,在負重區域的軟骨下骨硬化、囊腫,邊緣骨贅增生,干骺端血流增加及不同程度的滑膜炎。

2. 組織學:早期軟骨表面碎裂、軟骨細胞增生、軟骨面縱向裂開、結晶沉積,同時存在著軟骨修復、骨贅增生;晚期出現軟骨的徹底破壞,表現為軟骨硬化、軟骨消失及軟骨下局灶性骨壞死。

3. 生物力學:關節軟骨的可伸張性、抗壓力、抗剪切力及軟骨通透性降低。軟骨水分增加,過度腫脹,軟骨下骨硬化。

4. 生化改變:蛋白聚糖的含量(濃度)下降,其分子大小和聚集度改變,膠原纖維的大小、排列以及基質大分子的合成和降解均出現異常改變。

5.營養學:骨質增生的根本原因是缺鈣。是應力反應的結果。

(4)骨質增生發生率擴展資料

骨質增生主要表現為關節邊緣增生和關節面的硬化,並伴有滑膜組織炎性改變,患者關節會出現痛脹、活動受限等症狀。

在早期,關節局部炎症較明顯,如果做關節的劇烈活動,則局部充血、腫脹更明顯,會加重炎症病變。

到晚期增生的骨質可影響關節的活動,造成不同程度的關節活動障礙,甚至關節畸形。若還強行做關節的劇烈活動,會造成人為的損傷,使病情更加復雜。

5、老人吃白水煮菜,對健康有好處嗎?

如果老人前一餐或頭一天吃了很多大魚大肉,太過油膩,下一餐或第二天可以適當吃些清淡的水煮菜調劑一下,但白水煮菜絕不應該是老年人的主打菜餚。

之所以提出這個問題,想必是受了太多所謂「老年人要少吃肉或不吃肉」等說法的誤導。沒錯,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免疫力和代謝能力的下降,老年人患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概率越來越高,這的確要求在飲食上控制過多脂肪、膽固醇的攝入,以降低各種慢性疾病的發病率。但是,因此就每天以白水煮菜當家,清湯寡水地不見一點油腥,就大錯特錯了。為啥呢?

進入老年以後,身體中肌肉逐漸減少,脂肪比例逐漸增加,肌肉減少首先要影響關節的穩定,導致骨性關節炎、骨關節退行性病變、骨質增生等疾病的發生,甚至經常骨折。肌肉減少還會使身體虛弱,走路不穩,免疫力進一步下降,代謝降低,反倒患慢性病的風險增加。

咋辦呢?適當地吃些肉、蛋、奶類等「葷腥食物」就可以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各種肉類所含的蛋白質和奶類所含的蛋白質(乳清蛋白)對延緩骨肉衰減格外有效,因為其中的蛋白質能提供更多的「亮氨酸」,它恰好就是肌肉代謝所需要的氨基酸,有了它,老年人的肌肉衰減過程就會減緩,就可以讓老年人更健壯、更硬朗。

另外,肉類還是鐵的最好來源,而缺鐵性貧血是老年人的常見營養缺乏病之一,適當吃些肉類,有助於預防老年人缺鐵性貧血的發生,提高老年人的免疫力。

相反,如果整天吃白水煮菜,由於蔬菜里幾乎沒有蛋白質和脂肪,老人的優質蛋白質、必需脂肪酸以及動物性食物中的鈣、鐵、鋅等營養素嚴重不足,會導致老年人的營養不良,後果是:

1、免疫力下降,更易患病。攝入蛋白質太少,身體出現負氮平衡,免疫功能和抵抗能力均下降,增加了疾病的易感性,急性和慢性傳染病的發病機會增多。

2、骨折率上升。由於缺少足夠的肌肉保護,骨關節很容易受傷,又由於很難從蔬菜中得到足夠的、易吸收的鈣,老年人一旦摔倒,極易發生骨折。

3、長期缺鈣、鐵、B12等重要的維生素和礦物質,老年人更容易發生缺鐵性貧血、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情況。

所以,長期吃白水煮菜對老人健康非常不利。老年人正常的飲食原則是,每天攝入的總卡路里要適當減少,主食、炒菜油可以減量,但蛋白質供應標准不能下降。老年人更要注重魚肉蛋奶製品的充足攝入。大可不必完全遠離紅肉,特別是有缺乏鐵、鋅等微量元素的老人,應當適量吃點肉,每天50-75克的紅肉不至於危害心臟。

6、睡覺的時候不自覺的抽搐是怎麼回事

這是正常現象

一般是缺鈣.,不過神經功能的紊亂也會導致抽動

還是以補鈣為主,同時建議補點維生素B1
你既然沒結婚的話,可以按我說的這樣吃
樂力、21金維他,加六味地黃丸,研究表明能有效促進鈣的吸收,而且能補腎陰!
對你決無壞處,信我的話就試試!!!
一般3天就能見效果,一個星期保證症狀消失!

現代有節奏的工作與生活中,如果你感到容易疲勞、周身不適、乏力與腰酸背痛等,你要警惕這是身體鈣營養缺乏發出的"警告"信號。
說起支撐人體血肉之軀的骨骼,就是由堅硬的鈣鹽等所構築。成人1公斤左右的鈣,99%都積存在骨骼及牙齒中,1%的鈣主要分布在體液及軟組織中,維持著神經肌肉興奮性、心動節律等重要的生理功能。正常情況下,血中的鈣、磷通過甲狀旁腺激素的調節,與骨骼中的鈣、磷不斷交換,骨鈣的沉積與脫鈣不斷進行,維持著動態平衡。倘若食物中的鈣、磷、維生素D長期供給不足或鈣磷比例失調,或小腸吸收不良,骨鈣的沉積就會減弱甚至停滯;而鈣質卻會悄悄地從骨骼中源源不斷"搬遷"到軟組織及血液中。人體從35歲左右開始每天就會丟失30~50毫克的鈣質,到了50歲骨總量竟減輕到0·7公斤左右。人到中老年會個頭變矮,就與脊柱脫鈣變短有關。"人老骨頭脆",如果長期缺鈣,一到老年,一些骨質增生並骨質疏鬆症及牙齒脫落就會接踵而至,骨折也易時常發生。
由於骨鈣的"搬遷",軟組織及血液中的鈣含量增加,就會使人容易疲勞、周身乏力、腰酸背痛。更令人憂心的是,細胞鈣濃度增加,會引起血管平滑肌的收縮,促使動脈管壁粥樣脂質沉著,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並老年痴獃等病都與長期缺鈣有著密切關系。
我國人民的膳食主要以穀物、蔬菜為主,食物結構欠合理,少食富含鈣的乳製品,而植物性食物所含的鈣往往不易被人體吸收,缺鈣威協著人體健康。按1988年中國營養學會將我國成年人鈣供給量定為每天800毫克,絕大多數人是遠未達到這個標準的。1989年北京衛生防疫站調查表明:北京人全部缺鈣!除嬰幼兒、中學生與孕婦缺鈣嚴重外,中老年人缺鈣也較嚴重。
為了消除您的疲勞、乏力、酸痛等症狀及維護健康,請君務必注意鈣營養的補充。

·奶品是嬰兒最好的補鈣來源,就鈣容易吸收的程度來看,母乳最佳,次之是配方奶,最後是鮮奶;

·補鈣時一定要同時補充維生素D,促進鈣在腸道的吸收和利用,理想的補鈣方法是分別服用維生素D和鈣劑;

·嬰兒胃酸濃度低,最好選擇葡萄酸鈣、乳酸鈣等有機酸鈣;2-3歲後胃酸濃度逐漸增高,可選擇含鈣量較豐富的無機鈣,如碳酸鈣;

·冬季,不要因為天冷,就帶著寶寶在屋內隔著玻璃窗曬太陽。這樣的做法時錯誤的,因為陽光中的紫外線很少能穿透玻璃窗。而且,要盡量多露出皮膚,增加皮膚對維生素D的合成;

·吃綠色蔬菜前,最好先焯一下好,待去草酸後,再和豆腐一起炒,以免影響本身及其他食物中的鈣吸收;

·避免把鈣劑放到牛奶、米湯或稀粥等食物中,食物中的植酸會影響鈣吸收,導致體內鈣吸收下降;

·烹調魚或排骨放些醋,用小火長久焐燜,使魚骨、排骨中的鈣充分溶出,鈣與蛋白質在一起也最容易被吸收;

·大米和白面中含有很多植酸,影響鈣的吸收。製作前,最好先將麵粉發酵或把大米放在溫水裡浸泡一下;

·黃豆中植酸含量很高,可採用發芽方法去掉,以促進鈣的吸收和利用;

·把豆腐和魚一起燉,魚肉中含有的維生素D促進豆腐中的鈣吸收;

·少吃高鹽、高油、高蛋白飲食,如漢堡、炸雞、洋芋片、蝦味鮮、蠶豆酥等;少吃高磷食品,如汽水、可樂等。前者增加鈣的排出,後者妨礙鈣的吸收;

·鈣劑最好在兩餐之間服用,這樣可使鈣被體內更好利用,進餐時服用容易影響鈣的吸收率。

7、五十歲以後想要長壽,什麼疾病坎需要注意?

常言道:「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以前在農村常會聽老人說人到了五十歲以後都會遇到人生的一個大坎,邁過去了就可以長命百歲。

當然這是迷信的說法,但是到了天命之年,即使人生沒有坎,身體也難免會出現「疾病坎」,想要長壽的話,就要注意以下幾個疾病。

五十歲以後,注意這3大「疾病坎」

1.高血壓病

近年來我國高血壓病的發病率不斷增高,據最新調查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高血壓的患病率為27.9%,且隨著年齡的增加而顯著增長。這主要是由於生活方式改變所帶來的,現代人工作生活節奏加快,飲食過咸和過於油膩,作息時間不規律,以及缺乏運動等,都是導致高血壓病發生的危險因素。而且患高血壓以後,對心臟、腦、腎等重要器官都會產生極大的影響,血壓控制不佳甚至會影響壽命。


2.糖尿病

據統計顯示,1994-1995年我國25-64歲的糖尿病患病率為2.28%,但到了2013年我國18歲以上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達到了10.4%,而且在中老年人多見。這個增長與我國的城市化、人口老齡化、肥胖或超重人群增加以及國人體質的遺傳易感性密不可分。糖尿病給身體帶來的危害不亞於高血壓,同樣會對身體多個器官造成損害,影響壽命。

3.惡性腫瘤

由長期不當飲食、不良生活習慣、環境污染以及遺傳等因素都會增加惡性腫瘤的發生,年齡越大發生率也越高。雖然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在一些惡性腫瘤如乳腺癌、直腸癌等的治療上已經能夠較大地延長患者生存時間,但仍有部分人會因此不幸被奪去生命,所以50歲以後這個「疾病坎」是一定要注意的。


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疾病被稱為21世紀威脅人類健康的三大「殺手」,如果到了50歲還沒有患上上述疾病,那麼最好盡量把這個狀態保持下去。想要長壽,要邁過這三大「疾病坎」,首先要從健康的生活方式做起,比如低鹽低脂低糖飲食,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心情愉快,規律運動,戒煙限酒,作息時間規律等,同時還要定期體檢,做到疾病早發現早治療。

8、老人為什麼脾氣越來越差

家人可能只知道老人脾氣越來越差,不講理了……卻意識不到其實他是生病了。

在大多數「原因不明」的脾氣變壞或異常背後,常隱藏著可怕的疾病。

8種病讓你脾氣變壞

1

老年痴呆

90%的老年痴呆症患者會出現一系列行為和心理紊亂的症狀,包括無端發火、喜怒無常、變得很執拗挑剔,通常在發病後的幾年內出現。並不只是大家通常知道的健忘、語言表達出現困難等症狀才算老年痴呆。

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內科潘小平主任醫師解釋,老年人脾氣不會無緣無故變差,如果出現上述症狀,且持續3個月以上,在排除生活事件刺激之後,就很有可能屬於老年痴呆的早期表現,一定要及時到醫院進行檢查。如果能及早就診,通過其他輔助檢查手段確診,那通常都能取得很好的治療效果。

老年痴呆是一種與年齡密切相關的疾病,「只要活得夠老,就有機會得病。」隨著我國人口平均壽命的延長,老齡化社會的到來,老年痴呆症的發病率還有不斷上升的趨勢。

2

老年抑鬱

這是來自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一個老年抑鬱病例。

62歲的鄧阿姨患有高血壓(十幾年)、糖尿病,4個月前無緣無故出現心情差,什麼事情都不想干,心煩意亂,聽到一些響聲或家人看電視即使將音量調到很低,都會覺得很吵,經常發脾氣,常獨自一人長時間發呆。家人剛開始以為老人只是脾氣不好,過一段時間就沒事了,誰知道她的情緒越來越不穩定,還想一死了之,甚至在胸悶、難受時想拿刀割胸部來減輕「疼痛感」

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精神醫學科主任潘集陽教授提醒,與年輕人相比,老年人抑鬱不一定都表現為情緒低落,往往更多表現為易怒、焦慮或身體不適等症狀。

若老人平時脾氣挺好,突然一陣子經常發脾氣,怎麼都不高興,一時說這里痛一時說那裡不舒服,但檢查又無問題,就要警惕是抑鬱等精神疾病「作亂」。特別是子女不在身邊的空巢老人,或常年患病的老人,更容易在個別因素的影響下,誘發抑鬱。

3

老年聾

中老年人患上聽力障礙的比例高達73.58%。

很多社會學研究證實,聽覺障礙必然導致生活質量下降、社會孤立、以及老年抑鬱,從而誘發認知能力的加速下降。這種情況久了,就會造成老人脾氣暴躁,甚至有輕生的念頭。

因此,老年人發現自己聽力減退,別想當然地覺得「年紀大了聽不見很正常,買助聽器或人工耳蝸太浪費錢」,應盡早到正規的門診診斷,選擇佩戴助聽器,如果嚴重,還可以做人工耳蝸治療。

4

甲亢

如果你總是無緣無故地發火,也有可能是由於甲狀腺功能亢進所致。這種內分泌疾病多發於女性,發病率約為1%。

甲亢患者的甲狀腺激素水平增高,除影響人體新陳代謝功能以外,也會影響到神經精神系統,導致患者情緒不穩、易怒易激惹,還包括體重減輕、顫抖和出汗。

5

糖尿病低血糖

糖尿病病人由於服用降糖葯物,常會出現低血糖現象。低血糖會使人在幾分鍾內出現發怒、攻擊性增強、意識混亂、坐立不安和驚恐等情緒。此時,立即飲用含糖的飲料或食物,一般在20分鍾內就能得到緩解。

與骨質增生發生率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