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麼樣的是骨刺呀?
一、理療法:
理療法是物理療法的簡稱。就是應用自然界和人工的各種物理因子,如聲、光、電、熱、磁等作用於人體,以達到治療和預防疾病的目的。 [4]
二、直流電葯物離子導入法:
國內主要利用葯物導入熱療儀,把液體的葯物離子主要利用機器產生的中頻電流和同步產生的熱療效應,把葯液離子經皮膚汗腺導管口毛孔穿過皮下粘膜、上皮細胞間隙直接進入患處骨組織,直達患處,其生理治療作用除結合了理療中的電和熱的模式,同時更好的發揮了葯物治療的效果,治療效率更高,且不刺激腸胃。患者更容易接受。直流電葯物離子導入法充分發揮高效的了葯物的作用。治療方便,且可以作為家庭,門診長期的治療選擇。
三、按摩與牽引:
按摩有助於改善局部血液循環,起到消炎止痛用作;牽引可減輕骨刺對局部神經、組織的壓迫而起到暫時緩解疼痛的作用。適用於頸、腰椎骨質增生症。按摩與牽引完全靠外力的作用,只對局部進行治療卻忽視了對人體內整體地調節,因此,只能起到暫時的止痛作用,而不能達到治療的目的。
四、針灸:
針灸可通經活血並有止痛作用。可消除局部的水腫和炎症,但對骨質增生來說,針灸只能起輔助作用。 [5]
五、葯物治療:
一般來說葯物治療絕大多數都是服用止痛葯來緩解膝關節骨質增生引起的疼痛,但是因為骨質層比較深,口服葯物經過腸胃進入血液循環,最後到達患處,效率大打折扣。而且這是治標不治本,並不能從根本上阻止骨質繼續增生。
六、手術切除:
這是比較傳統的治療骨質增生的一種方法,就是通過手術的方法將增生的骨質去除,隨著時間的推移出現的退行性變還是會導致增生的骨質繼續增長,因此這並不是徹底治癒的方法。
2、骨質增生是由於什麼原因導致的?
骨質增生症屬中醫的"痹證"范疇,亦稱"骨痹"。中醫認為本病與外傷、勞損、瘀血阻絡、感受風寒濕邪、痰濕內阻、肝腎虧虛 等有關。
1. 病理學:不規則的軟骨損害,在負重區域的軟骨下骨硬化、囊腫,邊緣骨贅增生,干骺端血流增加及不同程度的滑膜炎。
2. 組織學:早期軟骨表面碎裂、軟骨細胞增生、軟骨面縱向裂開、結晶沉積,同時存在著軟骨修復、骨贅增生;晚期出現軟骨的徹底破壞,表現為軟骨硬化、軟骨消失及軟骨下局灶性骨壞死。
3. 生物力學:關節軟骨的可伸張性、抗壓力、抗剪切力及軟骨通透性降低。軟骨水分增加,過度腫脹,軟骨下骨硬化。
4. 生化改變:蛋白聚糖的含量(濃度)下降,其分子大小和聚集度改變,膠原纖維的大小、排列以及基質大分子的合成和降解均出現異常改變。
5.營養學:骨質增生的根本原因是缺鈣。是應力反應的結果。
(2)腳背跖趾關節骨質增生擴展資料
骨質增生主要表現為關節邊緣增生和關節面的硬化,並伴有滑膜組織炎性改變,患者關節會出現痛脹、活動受限等症狀。
在早期,關節局部炎症較明顯,如果做關節的劇烈活動,則局部充血、腫脹更明顯,會加重炎症病變。
到晚期增生的骨質可影響關節的活動,造成不同程度的關節活動障礙,甚至關節畸形。若還強行做關節的劇烈活動,會造成人為的損傷,使病情更加復雜。
3、關於骨質增生
骨質增生,又稱增生性關節炎,中醫稱「骨痹」百、「骨痛」,是常見的慢性關節病。
發生本病的外因度多為跌打骨折,整復不良或膝足畸形,脊柱側彎等因素。內因是風寒濕邪,阻塞經絡,肝腎虧知虛,氣滯血瘀所致。
骨質增生不危及生命,但病程道甚長,痛苦連綿,民間不乏治癒良方。
1:葯物療法
處方:白芨12克,炮山甲、土鱉版蟲各5克,紅花3克,蜂蜜、米醋各15克
用法:葯研細末,密醋調和、外敷患處、塑料紙覆蓋,膠布固權定,3天換葯1次,敷葯5次間歇7天
療效:敷葯5次見
4、跪謝:骨質增生
一、理療法:
理療法是物理療法的簡稱。就是應用自然界和人工的各種物理因子,如聲、光、電、熱、磁等作用於人體,以達到治療和預防疾病的目的。 [4]
二、直流電葯物離子導入法:
國內主要利用葯物導入熱療儀,把液體的葯物離子主要利用機器產生的中頻電流和同步產生的熱療效應,把葯液離子經皮膚汗腺導管口毛孔穿過皮下粘膜、上皮細胞間隙直接進入患處骨組織,直達患處,其生理治療作用除結合了理療中的電和熱的模式,同時更好的發揮了葯物治療的效果,治療效率更高,且不刺激腸胃。患者更容易接受。直流電葯物離子導入法充分發揮高效的了葯物的作用。治療方便,且可以作為家庭,門診長期的治療選擇。
三、按摩與牽引:
按摩有助於改善局部血液循環,起到消炎止痛用作;牽引可減輕骨刺對局部神經、組織的壓迫而起到暫時緩解疼痛的作用。適用於頸、腰椎骨質增生症。按摩與牽引完全靠外力的作用,只對局部進行治療卻忽視了對人體內整體地調節,因此,只能起到暫時的止痛作用,而不能達到治療的目的。
四、針灸:
針灸可通經活血並有止痛作用。可消除局部的水腫和炎症,但對骨質增生來說,針灸只能起輔助作用。 [5]
五、葯物治療:
一般來說葯物治療絕大多數都是服用止痛葯來緩解膝關節骨質增生引起的疼痛,但是因為骨質層比較深,口服葯物經過腸胃進入血液循環,最後到達患處,效率大打折扣。而且這是治標不治本,並不能從根本上阻止骨質繼續增生。
六、手術切除:
這是比較傳統的治療骨質增生的一種方法,就是通過手術的方法將增生的骨質去除,隨著時間的推移出現的退行性變還是會導致增生的骨質繼續增長,因此這並不是徹底治癒的方法。
5、踝關節骨質增生怎麼治療
骨質增生,又稱增生性關節炎,中醫稱「骨痹」、「骨痛」,是常見的慢性關節病。
骨質增生不危及生命,但病程甚長,痛苦連綿,民間不乏治癒良方。
1:葯物療法
處方:白芨12克,炮山甲、土鱉蟲各5克,紅花3克,蜂蜜、米醋各15克
用法:葯研細末,密醋調和、外敷患處、塑料紙覆蓋,膠布固定,3天換葯1次,敷葯5次間歇7天
療效:敷葯5次見效
骨質增生在醫學上稱為骨性關節炎又稱肥大性關節炎或退化性關節炎,主要是由於機械應力分布失衡或負載過度引起軟骨磨損所致。人的關節軟骨每天都承受著各種活動引起的機械力,人到中年後肌肉功能逐漸減退,容易導致關節損傷,軟骨破壞,引起骨性關節炎。所以骨性關節炎在中老年人中很常見。有人報告在45歲以上中老年人中其發病率約為40—50%,是老年人的常見病和多發病,嚴重影響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骨質增生是一種慢性、進展性關節病變,主要累及手的近節和末節指間關節、脊柱和髖、膝、踝關節等,以關節疼痛、變性和活動受限為特點。關節活動尤其是負重時疼痛加劇,休息後減輕或緩解。有時在持物或做開瓶蓋動作時出現手指關節疼痛,可能是由於手的骨性關節引起,行走後髖部疼痛,休息後減輕可能是髖關節骨性關節造成。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主要表現是上下樓梯時出現膝關節疼痛。步行一定距離後引起疼痛而跛行,可能是由於腰椎骨質增生導致腰椎管狹窄。
那麼骨性關節炎應如何治療?目前世界上多應用非甾體類(NSAIDS)葯物進行治療,常見的有雙氯芬酸納、布洛芬、消炎痛等。而全球處方量第一的非甾體葯物是扶他林(雙氯芬酸納制劑),它通過對環氧化酶和脂氧化酶的雙重抑製作用,產生抗炎鎮痛作用,並且對關節軟骨無損傷,由於它較好的療效和良好的安全耐受性而被廣泛應用。
骨質增生是一種全身性的病變,可累及許多部位並產生許多不同的症狀和表現,因此,當出現問題時應及時求助於正規醫院,以便能得到及時的診斷治療。由於骨關節病的病因復雜,晚期治療辦法有限,因此提倡早期預防和治療。
骨質增生、骨關節炎與骨質疏鬆是怎麼回事?
骨質增生是骨骼的一種狀態,表現為骨骼生長、發育及其完成功能的過程中,某些部分失去正常的形態,骨質增生的形式多種多樣,因所在部位不同而有其各自的特點,如膝關節的骨質增生常被稱為「骨刺」,可見關節內游離體和軟骨增生;脊椎骨的骨質增生主要表現為椎體的「唇樣」改變,壓迫神經,產生肢體感覺異常和運動異常。
骨關節炎也稱為骨關節病、退行性關節炎、變性性關節炎、增生性骨關節炎、肥大性骨關節炎,均指一種病。是老年人常見的一種骨關節損害。主要表現為關節疼痛、腫脹、彈響、絞鎖、關節內游離體、關節囊及韌帶的韌化骨化、關節軟骨的破壞以及關節部位骨質疏鬆和骨質增生等現象。
骨質疏鬆是全身骨質減少的一種現象,主要表現為骨骼中基質的含量明顯減少,而骨骼中礦物質(主要是鈣、磷)的成分基本正常。也就是說,骨質疏鬆時,骨骼中蛋白質等有機類物質及水分的含量減少而鈣、磷等礦物質含量相對保持在正常水平。由於骨基質在鈣、磷等礦物質之間起支持和連接作用,所以如果骨基質減少,則礦物質之間的間隙就增大,表現為骨質疏鬆。隨著骨質疏鬆的進展,骨骼中鈣、磷等礦物質也會不斷丟失及減少,從而造成骨骼中骨基質和礦物質都減少的現象。
骨質增生與哪些因素有關?
骨關節的致病因素不是單一的,膠原蛋白、蛋白多糖、軟骨細胞、軟骨、滑膜等的變化,均可影響其他成份,因此關節軟骨退行性變的發病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
(1)增齡:增齡是骨關節炎發病最強的危險因素。據屍檢資料顯示,從20歲開始約5%的人關節就有退行性改變,40歲時,幾乎90%的負重關節都有或多或少的骨質增生改變。張乃錚教授等人對北京郊區2063名成人進行膝骨關節炎的流行病學調查發現:16~30歲、31~40歲、 41~50歲、51~60歲、大於60歲年齡組有膝痛者中,骨贅陽性率分別為10.6%、14.8%、29 .1%、5 1.8%、78.5%,隨年齡增長而陽性率增高。
(2)性別:從張乃錚教授等人的資料分析在50歲以前女性比男性的發病率高2倍,但50歲以後兩性之間基本相等。
(3)職業:骨質增生與職業有關。長期反復使用某些關節,可引起這些關節患病率的增加。如鑄造工的肘、肩關節,礦工的脊柱和膝關節,裝卸工的膝踝關節,駕駛員的肩關節,修理工和紡織工的腕關節,芭蕾舞演員的跖趾關節,長期從事刺綉、打字、伏案工作者的頸椎關節,較長時間站位工作如紡織女工、營業員、迎賓小姐、儀仗隊員的跟骨。以上這些部位因長期反復做某一個動作,使該關節經常受到磨損而引起骨質增生。1994年《風濕病年鑒》中指出,通過對年齡在50歲以上患有骨關節炎的109名男女病人與218名無骨關節炎的人相比較,發現每日蹲位或跪位超過30分鍾或每日爬樓梯超過10層的人有明顯的膝關節骨質增生高發病率。
(4)種族遺傳因素:英國人發病率最高而西非人最低,白種人比黑種人發病率高;伴有Heber den結節的骨關節炎婦女,她們的母親和姐妹患本病者分別為普通人群的2~3倍。並且骨關節炎病人的HLA-A1、HLA-B8 的檢出率增高。
(5)體質因素:體重增加使本來已遭磨損的退化的關節再加上重荷,當然就更容易破壞,所以骨質增生多發生於負重較大的髖、膝、跟骨、腰椎等部位。另外由於關節疼痛,患者不自覺地限制了活動而使體重增加,相互影響又加重了關節病變。美國《今日關節炎》發表一份研究資料指出:通過跟蹤觀察30~46歲的1178名男性,發現超過標准體重20磅的人發生骨關節炎的可能性比正常體重者多3.5倍的機會。發生部位多是髖、膝關節。
(6)姿勢不良:如長期伏案工作者、睡眠姿勢不良、枕頭不合適者頸椎骨質增生的發病率特別高。這是由於椎旁肌肉韌帶及關節的平衡失調,張力大的一側易造成不同程度的勞損,並由於頸椎的部分肌肉呈持續緊張狀態,久之這些肌肉發生靜力性損傷,進而使頸椎發生退行性改變而引起骨質增生。也與頸椎關節長期受力不均,使壓力(應力)集中於關節內的某處造成應力過度而損傷關節。
(7)骨內靜脈瘀滯及骨內高壓:以骨內靜脈瘀滯為特徵的骨血流動力異常及由此所致的骨內高壓,使動靜脈壓差縮小、營養血管的血流減少、營養障礙可引起骨小梁壞死,骨細胞壞死可能是誘發關節炎的原因之一。
患者應該怎樣正確對待骨質增生?
在臨床工作中常可看到一些中老年人在健康普查時發現腰椎、膝關節等部位有骨質增生就憂心忡忡,認為骨質增生是不治之症,可以引起癱瘓。實際上骨質增生患者一般不引起功能殘廢,有少數患者終身無症狀,大多數患者症狀局限於關節,表現為疼痛、變形、活動功能受限等一系列症狀體征;只有極少患者因增生的骨質壓迫神經和椎動脈會引起相應肢體的疼痛、感覺障礙和腦缺血症狀;如果處理及時有效,這些症狀都會得到控制。骨質增生患者應該如何正確對待呢?
(1)骨質增生是人體衰老的自然現象:人體隨年齡的增長,一般到35歲以後椎體間的椎間盤就退化變薄,椎體周圍原有的肌肉、韌帶、關節囊的生理平衡遭到破壞。機體為了適應這些變化,重新建立新的平衡,就在椎體的邊緣生長出了新的骨骼以增加骨關節的穩定性。這種現象就是骨質增生,它可以增加骨關節的接觸面積,減少單位面積受到的壓力,從某種意義來講骨質增生是機體的保護性反應,是人體的一種代償性反應,屬正常的生理退變現象。
醫生的任務是治療因骨質增生引起的局部組織充血、水腫、炎症和粘連以及因此而壓迫神經和血管引起的一系列症狀和體征。目前所有的治療措施如內服、外敷、理療、膏葯等方法,只能改善症狀,消除疼痛、麻木和酸困不適。那種試圖把增生的骨質消除掉的想法和做法是不切實際的。那種宣稱能將增生的骨質(骨刺)化掉的說法是荒唐可笑和愚昧無知的。
(2)骨質增生與臨床症狀的關系:有人對200例頸痛及手麻的病人和300例腰痛病人研究發現,在200例頸痛和手麻的病例中,有骨質增生者佔67%(134例);在300例腰痛患者中,有骨質增生者佔60%(181例)。
人們又進一步分析臨床檢查壓痛點的部位和骨質增生部位的關系,發現有三種有趣的現象:
①有骨質增生而無壓痛點,在頸部30%(60例)、腰部12%(36例)。②骨質增生部位與壓痛點二者部位不吻合者,在頸部60%(120例),在腰部38.6%(116例)。③骨質增生與壓痛點二者位置相吻合,在頸部7%(14例),在腰部為4%(12例)。
(3)增生的骨質只有在特殊的情況下才能引起臨床症狀:①骨性關節炎和退行性脊柱炎:骨關節炎是產生骨質增生的原因,但不是唯一的原因,骨質增生是骨關節炎的表現形式之一。當發生骨質增生時,雖增加了骨的負重能力和穩定性,但影響了關節的靈活性和活動性,導致了關節不平滑和摩擦力加大。當關節活動過度或不協調時,關節內滑膜極易受到自體損傷引起滑膜炎,韌帶和關節囊被拉傷,導致一系列的臨床症狀。②增生的骨質位置較特殊和較大時如:膝關節骨質增生可使滑膜受損,周圍關節邊緣骨質增生較大時,可阻礙肌腱的滑動或壓迫鄰近神經;頸椎鉤椎關節增生過大時,可壓迫椎動脈;脊椎骨質增生時,可致脊椎管腔狹窄而引起症狀。
因此,骨質增生時不必過於緊張,只有出現症狀且症狀與增生的骨質相對應時,再考慮對症治療,而不必勞神費力耗財去「根治」。
6、誰說倒走能治療骨質增生,還減肥
倒走的真實功效
倒走雖然不能治療病變的腰椎,但對腰背肌肉、下肢力量、膝關節保健和身體協調性卻有些神奇的「療效」。
1.緩解腰背酸痛
倒走起源於20世紀70年代,田徑運動員受傷後,通過這種方法進行恢復訓練。
由於與正走時脊柱微微向前屈的姿勢相反,所以倒走時會使脊椎和腰背肌承受比平時更大的運動量,得到更多的鍛煉。
2.增強平衡能力
和閉眼「金雞獨立」類似,人在倒退運動時因缺少視覺刺激,身體會開啟更多的平衡感知,這樣就能提高平衡能力。
3.強健膝關節
膝關節的傷損健康與股四頭肌(大腿前側肌群)和腘繩肌(大腿後側肌肉)有很大關系。倒走時,腘繩肌會得到充分鍛煉,這對維持膝關節穩定、減少扭傷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4.比正走燃脂效果好
日本有研究發現,同速同條件時,倒走鍛煉能更大限度地調動肌肉工作,使下肢能量消耗大於正走。
● 倒走雖好,但4類人不適用!
在歐美國家,倒走被廣泛用於韌帶復健、中風康復、步態矯正等訓練中。但這並不是說,倒走就適用於我們所有人。
有4類人群,其實不適合自主進行倒走訓練:
1.足部有問題的人
足部第一跖趾關節有炎症、拇趾外翻(俗稱大骨拐)及扁平足的人,不適合倒走鍛煉,強行倒走只可能導致病情加重。
2.膝蓋已有病痛的人
對於膝關節骨質增生、膝關節炎和有關節陳舊損傷的人,倒走鍛煉可能會加重膝蓋疼痛。
3.頸椎病患者
有的人倒走過程中不斷地回頭看路,頸椎扭轉過大,還有可能誘發頸椎病,出現脖子疼痛、眩暈,甚至猝然摔倒。
4.協調性不佳的人
倒走需要較強的平衡能力和身體協調性。運動協調性不佳的人,可以先從側身走練起。
因為倒走時容易出現身體失衡,輕則偏離路徑,重則後仰摔傷,威脅自身安全。
● 倒走有方法,不對反傷身
倒著走的方向和方式都與正著走不同,如果方法不對反而傷身。
因此,倒走應注意以下三點:
1.倒走前的注意事項
- 不要穿帶跟的鞋;
- 盡量選擇人少、道路平坦的地段;
- 觀察周圍是否有人、障礙物,避免摔倒。
2.倒走時的關鍵點
- 要掌握好重心;
- 步幅大小和快慢根據自身條件而定,時間以15~20分鍾為宜;
- 倒走時,膝蓋盡量不要彎曲,雙手可自然擺動;
- 運動量以心跳加速、微微出汗、自己能和自己對話為度。
3.倒走加慢跑,效果會更好
只是倒走難免單一,也不容易達到正向運動的速度。建議在進行慢跑或快走時,適當穿插倒走作為調劑。
7、骨增增生是什麼病
骨質增生與哪些因素有關?
骨關節的致病因素不是單一的,膠原蛋白、蛋白多糖、軟骨細胞、軟骨、滑膜等的變化,均可影響其他成份,因此關節軟骨退行性變的發病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
(1)增齡:增齡是骨關節炎發病最強的危險因素。據屍檢資料顯示,從20歲開始約5%的人關節就有退行性改變,40歲時,幾乎90%的負重關節都有或多或少的骨質增生改變。張乃錚教授等人對北京郊區2063名成人進行膝骨關節炎的流行病學調查發現:16~30歲、31~40歲、
41~50歲、51~60歲、大於60歲年齡組有膝痛者中,骨贅陽性率分別為10.6%、14.8%、29 .1%、5 1.8%、78.5%,隨年齡增長而陽性率增高。
(2)性別:從張乃錚教授等人的資料分析在50歲以前女性比男性的發病率高2倍,但50歲以後兩性之間基本相等。
(3)職業:骨質增生與職業有關。長期反復使用某些關節,可引起這些關節患病率的增加。如鑄造工的肘、肩關節,礦工的脊柱和膝關節,裝卸工的膝踝關節,駕駛員的肩關節,修理工和紡織工的腕關節,芭蕾舞演員的跖趾關節,長期從事刺綉、打字、伏案工作者的頸椎關節,較長時間站位工作如紡織女工、營業員、迎賓小姐、儀仗隊員的跟骨。以上這些部位因長期反復做某一個動作,使該關節經常受到磨損而引起骨質增生。1994年《風濕病年鑒》中指出,通過對年齡在50歲以上患有骨關節炎的109名男女病人與218名無骨關節炎的人相比較,發現每日蹲位或跪位超過30分鍾或每日爬樓梯超過10層的人有明顯的膝關節骨質增生高發病率。
(4)種族遺傳因素:英國人發病率最高而西非人最低,白種人比黑種人發病率高;伴有Heber
den結節的骨關節炎婦女,她們的母親和姐妹患本病者分別為普通人群的2~3倍。並且骨關節炎病人的HLA-A1、HLA-B8 的檢出率增高。
(5)體質因素:體重增加使本來已遭磨損的退化的關節再加上重荷,當然就更容易破壞,所以骨質增生多發生於負重較大的髖、膝、跟骨、腰椎等部位。另外由於關節疼痛,患者不自覺地限制了活動而使體重增加,相互影響又加重了關節病變。美國《今日關節炎》發表一份研究資料指出:通過跟蹤觀察30~46歲的1178名男性,發現超過標准體重20磅的人發生骨關節炎的可能性比正常體重者多3.5倍的機會。發生部位多是髖、膝關節。
(6)姿勢不良:如長期伏案工作者、睡眠姿勢不良、枕頭不合適者頸椎骨質增生的發病率特別高。這是由於椎旁肌肉韌帶及關節的平衡失調,張力大的一側易造成不同程度的勞損,並由於頸椎的部分肌肉呈持續緊張狀態,久之這些肌肉發生靜力性損傷,進而使頸椎發生退行性改變而引起骨質增生。也與頸椎關節長期受力不均,使壓力(應力)集中於關節內的某處造成應力過度而損傷關節。
(7)骨內靜脈瘀滯及骨內高壓:以骨內靜脈瘀滯為特徵的骨血流動力異常及由此所致的骨內高壓,使動靜脈壓差縮小、營養血管的血流減少、營養障礙可引起骨小梁壞死,骨細胞壞死可能是誘發關節炎的原因之一。
如何預防和治療頸椎骨質增生?
(1)預防:由於骨質增生與增齡、性別、種族、職業、工種、體質、姿勢不良等因素有關。所謂的預防就是指人類針對可以干預的因素所採取的措施。如盡可能避免長時間低頭、仰頭、歪頭等動作。在工作之餘應適當地作頸部活動,動作要慢,幅度不要太大。作頸部的自我按摩。體育鍛煉、控制體重。
(2)治療:理療、頸椎牽引包括頸椎托和牽引架。葯物治療:在配合理療和牽引的同時,適當服用一些非甾體抗炎葯。
(3)介紹一種保健頸頭枕:通過對骨質增生和骨關節炎疾病的介紹,使患者對該病有一定的了解。我們對增齡、遺傳、性別等因素無法改變,但可以對後天性因素如職業、體質、姿勢不良等因素進行重點防範。我們的一生大約1/3在床上度過,與頸部密切為伴的是枕頭,但有多少人注意到了枕頭對頸椎的影響呢?目前的枕頭很多不符合頸椎的生理要求,使頸椎長期處在一種懸空和不正常的受力狀態下,導致了頸椎的慢性損傷。有人經過多年的研製並獲得了國家專利的保健頸頭枕(專利號942174-437),它的特點如下:①由於設置有與頸部曲面相吻合的弧形面結構,改變了傳統枕頭使頸部長期受到不符合生物力學特點的外力損傷。
②內裝有一定療效的中葯枕芯,具有養神健腦、芳香開竅、活血通脈、鎮靜安神等功用。令人在睡眠之中,就起到了一定程度的防治疾病的作用。當然它的預防功能超過治療功能
老年人患骨質增生還需要補鈣嗎?
對於老年人來說,骨質增生現象如同白頭發、皮膚鬆弛等現象一樣,是機體衰老的標志之一。老年人骨質疏鬆,早期可無任何症狀。當發展到骨質變薄,骨小梁變細,數量減少,紋理變細時,就可出現駝背、身體縮短、周身酸痛、乏力等。但由於人們往往過分重視骨質增生的症狀和體征,從而常忽視了骨質疏鬆症的存在。
既然老年人由於脫鈣而發生骨質疏鬆,但為何還會出現骨質增生呢?這是因為進入老年期以後,由於存在血鈣調控激素的改變、營養不足、室外活動減少等因素,使體內血鈣含量下降,血清甲狀旁腺素含量增加,降鈣素的含量也增加,前者可促進骨質溶解,動員骨鈣入血,使血鈣增高,從而加劇骨質疏鬆;後者則促進成骨活動,加速新骨形成。但由於新骨形成常局限在關節部位,而且這種代償性骨質增生遠不能填補骨質的丟失,從而使機體骨質增生和骨質疏鬆共同存在。可見,引起骨質增生與骨質疏鬆的病因是一致的,都是由於機體缺鈣造成的,所以二者治療方法也應當是相同的,都需要補充鈣劑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