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年齡60 , 腰間盤突出症狀8年多, 在三 四節椎骨 椎管狹窄 還有骨質增生 現在不能站立起來
腰椎間盤突出主要是髓核破裂,硬膜外受壓壓迫神經引起腰腿痛表現,建議舒筋活血,可以中葯調理,如獨活寄生湯加減,配合針灸,紅外線理療,保持心情舒暢.
2、本人職業初中教師,因膝蓋內骨質增生長期疼痛,上課站立更痛苦又不得不板書,不知該怎麼辦?能否申請病退
骨質增生分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骨質增生患者應多吃一些含鈣量高的食物,
如牛奶,奶製品,蝦皮、海帶、芝麻醬、豆製品也含有豐富的鈣,經常吃,也有利於鈣的補充,注意營養結構。避免在潮濕處睡卧,不要汗出當風,
3、本來有多段椎間盤突出,頸椎骨質增生,半年前暴力正骨按摩,導致站立搖晃感、行走不穩半年,想讓您看看。
請問還有別的症狀嗎?原來有沒有「站立搖晃感、行走不穩半年」的症狀?我認為不一定完全是正骨不當造成的。這種症狀是頸椎生理曲度變直特有的症狀之一。說明你日常生活當中不注意糾正低頭一類的習慣使病情稍微有點變化而已。如果再不注意糾正這些習慣還會出現更加嚴重的症狀。請說。
4、膝蓋骨質增生平時站著好還是坐著好
估計醫生已經向你介紹過,通常的醫院用葯還只是以緩解疼痛為主要目的,所以假如疼痛劇烈時,可以吃一些醫院開的止疼片,但是如果疼痛可以忍受,建議你少吃葯,畢竟葯物只能緩解疼痛而且還有副作用,這是沒有辦法的。另外,平時應該多做專業的關節康復體操,注意攝取對關節有益的東西。至於
家庭器械、拔罐、電療、按摩等方法屬於理療手法,基本作用於肌肉部分,也可以暫時緩解不適,但是對於損傷的關節內部是沒有什麼效果的。畢竟退行性關節炎的真正原因不是肌肉,而是內部軟骨的磨損退化,導致骨質增生,所以軟骨一日不恢復,關節炎則一日無法根本解除。
對患者來說,得了退行性關節炎後,彎曲不便,行動受阻,生活諸多不便!嚴重者關節變形,甚至卧床不起,給他們帶來巨大痛苦。 也有人一部分後期患者,實在無法忍受痛苦,不得不採用關節置換手術。但是人工關節除了價格昂貴外,並不能完全消除疼痛,更重要的是它終究是「身外之物」,運動不靈活自不必說了,稍有撞擊又容易出現脫臼,誤傷等意外,此外它也有使用壽命,幾年過後還要再手術。
鑒於這種情況,目前在世界上許多發達國家,逐漸擯棄既有的關節療法,普遍採用純天然鋸峰齒鮫軟骨粉用於臨床治療,並且取得了臨床上的關節軟骨再生的驗證。它為人們徹底克服退行性關節炎帶來明亮的曙光。現在,在歐美日等為中心的國家中,已經形成了世界性的關節代替療法的巨大潮流,在歐洲一些國家,已把純天然鋸峰齒鮫軟骨粉萃取物認定為葯品,日本也選定了專門企業提供臨床之用。 但是,因為選材困難,加工講究,而價格稍微昂貴。 你可以查查看,然後根據自己的病情和經濟條件調整用量,一段時間後再到醫院確認恢復的情況,希望徹底痊癒,早日康復!
5、腰部骨質增生 暴躁如雷
★碰到這個問題不必驚慌。骨質增生症多發於中年以上。一般認為由於中年以後體質虛弱及退行性變;長期站立或行走及長時間的持於某種姿勢,由於肌肉的牽拉或撕脫、出血,血腫機化,形成刺狀或唇樣的骨質增生;骨刺對軟組織產生機械性的刺激和外傷後軟組織損傷、出血、腫脹而致。關節損傷包括軟組織損傷和骨損傷。關節的骨質增生經常與關節內骨折有直接關系。由於骨折復位不完全,造成關節軟骨面不平整,從而產生創傷性關節炎。對於關節內骨折的患者,如果能夠及時冶療,作到解剖復位,完全可以避免創傷性關節炎和關節骨質增生的發生。當然還有一個好點的辦法可以試試,日本疏鋖漮為日本地區廣泛流傳的良方在外國還是很流行的。、缺點是,偏貴了些。
6、骨質增生的鍛煉方法是什麼,謝謝
骨質增生的發病原因包括外因和內因兩大因素,外因如跌打骨折、整復不良或膝足畸形、脊柱側彎等等,內因主要是風寒濕邪、阻塞經絡、肝腎虧虛、氣滯血淤等。患者也可以使用*趙氏養生骨.質增生.帖*進行調理!
骨質增生鍛煉體操:
一、站立體位操
雙手叉腰站立,左腿伸直盡量向前抬起,然後換右腿,兩側交替進行,重復20次,接著兩腿盡量分開站立,左膝關節彎曲,使身體呈弓形下蹲,使未屈曲的右下肢受到牽引和拉伸,然後直立換右側,兩側交替進行,重復20次。
二、坐位體操
坐於床沿或者椅子上,雙腿垂地,足跟著地,足尖蹺起,雙手沿身體前面緩緩下移,直到背部感覺到緊張為止,停留數秒,恢復坐姿,然後重復鍛煉,開始時雙手可能僅能達到小腿部,早晚堅持鍛煉,雙手能達到足背和足尖。
三、卧位體操
仰卧體操:以頭、雙肘及雙足為著力點,用力將軀乾和下肢離開床面做過伸鍛煉,依照循序漸進原則,鍛煉一段時間以後可以以頭和雙足為著力點,用力將軀乾和大腿離開床面,而後以雙手、雙足為著力點支撐,用力將頭、胸、大腿離開床面。
俯卧體操:兩下肢交替做後伸上舉動作,而後兩上肢盡力向後伸,兩下肢及胸部同時離床,做背伸運動,持續數秒後,卧位休息,然後同法重復繼續鍛煉。鍛煉強度和時間應根據自身的情況而定,不可強求也不能過於心急。
祝早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