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頸椎增生能否導致反應遲鈍
參考資料:
頸椎骨質增生有哪些臨床表現?
頸椎骨質增生和頸椎病不是一回事。頸椎骨質增生是一種狀態,而頸椎病屬於疾病;頸椎在長期慢性損傷的情況下,可出現頸椎間盤病變,韌帶損傷,小關節紊亂,骨質增生等,從而產生一系列臨床表現才能稱為頸椎病。根據增生的頸椎對頸部神經、血管壓迫的程度和部位,可分為5種類型:
(1)神經根型:由於增生的骨質壓迫了頸神經根導致了相應的表現。發病率占頸椎病的60%。診斷要點:①年齡多在40~60歲之間,男性多於女性。②具有較典型的根性症狀:如頸、肩、臂部疼痛、麻木及腕部、手指放射痛,且其范圍與頸脊神經所支配的區域相一致。③頸部活動動能障礙,尤其是後伸及旋轉功能受限。④患椎棘突壓痛、椎間孔壓迫試驗及臂叢神經牽拉試驗陽性。⑤頸椎X線片顯示椎體後緣及鉤椎關節部骨質增生。
(2)椎動脈型:增生的骨質壓迫或刺激椎動脈引起椎-基底動脈痙攣和供血不足。發病率約占頸椎病的10%~15%。診斷要點:①中年以上患者常由於頭頸部位改變而出現眩暈、偏頭痛、視力障礙、發音障礙、耳鳴、耳聾和猝倒者。②發病時病人頸部活動常受限,旋頸誘發試驗陽性。③ 頸椎正側位及斜位X線片顯示鉤椎關節骨質增生及患椎病理性移位。
(3)脊髓型:多為增生的骨質及頸部椎間盤退行性變突入椎管內壓迫脊髓而引起,約佔10%~50%。診斷要點:①中年以上患者,有四肢麻木、酸脹、燒灼、疼痛、行走時有「踩棉花感覺」,身體重心不穩定,易摔倒。②肢體肌張力增高,肌力減弱,腱反射亢進,膝反射減弱,出現病理反射。③頸椎X線片顯示椎體後緣骨質增生,頸椎椎管狹窄,造影檢查有梗阻現象。
(4)食管型:由於頸椎前緣增生的骨質壓迫了食管後壁所致。此型較少見。診斷要點:①中年以上年齡。②病人有咽喉不適、異物感、吞咽困難等症。③X線片顯示有椎體前緣骨質增生。
(5)交感神經型:增生的骨質壓迫了頸椎兩旁的交感神經。此型也較少見。診斷要點:①中年以上年齡。②眼裂一側大一側小,瞳孔不等大,有時視物不清。半邊顏面部乾燥,出汗少等。③X線片顯示頸椎骨質增生樣改變。
如何預防和治療頸椎骨質增生?
(1)預防:由於骨質增生與增齡、性別、種族、職業、工種、體質、姿勢不良等因素有關。所謂的預防就是指人類針對可以干預的因素所採取的措施。如盡可能避免長時間低頭、仰頭、歪頭等動作。在工作之餘應適當地作頸部活動,動作要慢,幅度不要太大。作頸部的自我按摩。體育鍛煉、控制體重。
(2)治療:理療、頸椎牽引包括頸椎托和牽引架。葯物治療:在配合理療和牽引的同時,適當服用一些非甾體抗炎葯。
(3)介紹一種保健頸頭枕:通過對骨質增生和骨關節炎疾病的介紹,使患者對該病有一定的了解。我們對增齡、遺傳、性別等因素無法改變,但可以對後天性因素如職業、體質、姿勢不良等因素進行重點防範。我們的一生大約1/3在床上度過,與頸部密切為伴的是枕頭,但有多少人注意到了枕頭對頸椎的影響呢?目前的枕頭很多不符合頸椎的生理要求,使頸椎長期處在一種懸空和不正常的受力狀態下,導致了頸椎的慢性損傷。有人經過多年的研製並獲得了國家專利的保健頸頭枕(專利號942174-437),它的特點如下:①由於設置有與頸部曲面相吻合的弧形面結構,改變了傳統枕頭使頸部長期受到不符合生物力學特點的外力損傷。 ②內裝有一定療效的中葯枕芯,具有養神健腦、芳香開竅、活血通脈、鎮靜安神等功用。令人在睡眠之中,就起到了一定程度的防治疾病的作用。當然它的預防功能超過治療功能。
中醫對頸椎骨質增生如何辨證論治?
中醫在辨證分型上,一般主張分為虛實兩大類,虛包括肝腎陰虛和氣血虛弱型,實包括風濕寒邪侵襲,痰濕內阻和氣滯血瘀型。
(1)外邪痹阻
中年以後,肝腎不足,氣血漸虛,衛外不固,風濕寒邪乘虛入侵,導致氣血瘀滯,搏結於頸項筋骨,經脈不通,筋骨肌肉失於氣血的溫煦和濡養而致。
症見:頭頸肩背和四肢疼痛,痛有定處,喜熱惡寒,頸部僵硬,活動受限,後頸部可觸及到條索狀物和壓痛點,上肢沉重無力,伴有頭沉、胸悶、納獃等症狀,舌質正常或發黯,舌體肥胖或有齒痕,脈沉遲或弦滑。
治法:祛風散寒、舒經通絡除痹。
方葯:蠲痹湯加減。羌活15g,防風12g,當歸12g,炙甘草6g,赤白芍各12g,炙黃芪15g,片姜黃12g,生薑6g,蘇木10g。
本方益氣和營,祛風利濕,為風邪偏勝,麻木較重者而設。若疼痛劇烈、寒邪較盛者,加制川烏、附子、細辛、桂枝以散寒止痛;若濕邪偏勝者,可加海桐皮、
2、頸椎壓迫喉嚨長的不骨刺那是什麼?
病人出現頸椎壓迫咽喉的情況,多由於頸椎前緣骨質增生導致,這種情況屬於食管型頸椎病。會導致增生的骨質刺激食管及咽喉部位,出現咽喉部位有明顯的疼痛,並且會導致吞咽時疼痛加重的情況。並且病人在吞咽時能夠感覺到有明顯的阻擋感,所以這種情況出現以後一定要與食管部位的疾病相鑒別。對於頸椎病導致的咽喉、食管的壓迫,在拍片時會看到有明顯的頸椎前緣骨質增生的情況出現。食管鏡檢查時,食管部位會有明顯的充血,但是不會出現有明顯的腫物情況。頸椎病壓迫咽喉出現明顯的疼痛和吞咽有阻擋、疼痛加重的情況,治療主要以手術治療為主,切除增生的骨質以解除咽喉和食管的壓迫。
3、導致頸椎增生的因素有哪些?
頸椎骨質增生有哪些臨床表現?
頸椎骨質增生和頸椎病不是一回事。頸椎骨質增生是一種狀態,而頸椎病屬於疾病;頸椎在長期慢性損傷的情況下,可出現頸椎間盤病變,韌帶損傷,小關節紊亂,骨質增生等,從而產生一系列臨床表現才能稱為頸椎病。根據增生的頸椎對頸部神經、血管壓迫的程度和部位,可分為5種類型:
(1)神經根型:由於增生的骨質壓迫了頸神經根導致了相應的表現。發病率占頸椎病的60%。診斷要點:①年齡多在40~60歲之間,男性多於女性。②具有較典型的根性症狀:如頸、肩、臂部疼痛、麻木及腕部、手指放射痛,且其范圍與頸脊神經所支配的區域相一致。③頸部活動動能障礙,尤其是後伸及旋轉功能受限。④患椎棘突壓痛、椎間孔壓迫試驗及臂叢神經牽拉試驗陽性。⑤頸椎X線片顯示椎體後緣及鉤椎關節部骨質增生。
(2)椎動脈型:增生的骨質壓迫或刺激椎動脈引起椎-基底動脈痙攣和供血不足。發病率約占頸椎病的10%~15%。診斷要點:①中年以上患者常由於頭頸部位改變而出現眩暈、偏頭痛、視力障礙、發音障礙、耳鳴、耳聾和猝倒者。②發病時病人頸部活動常受限,旋頸誘發試驗陽性。③ 頸椎正側位及斜位X線片顯示鉤椎關節骨質增生及患椎病理性移位。
(3)脊髓型:多為增生的骨質及頸部椎間盤退行性變突入椎管內壓迫脊髓而引起,約佔10%~50%。診斷要點:①中年以上患者,有四肢麻木、酸脹、燒灼、疼痛、行走時有「踩棉花感覺」,身體重心不穩定,易摔倒。②肢體肌張力增高,肌力減弱,腱反射亢進,膝反射減弱,出現病理反射。③頸椎X線片顯示椎體後緣骨質增生,頸椎椎管狹窄,造影檢查有梗阻現象。
(4)食管型:由於頸椎前緣增生的骨質壓迫了食管後壁所致。此型較少見。診斷要點:①中年以上年齡。②病人有咽喉不適、異物感、吞咽困難等症。③X線片顯示有椎體前緣骨質增生。
(5)交感神經型:增生的骨質壓迫了頸椎兩旁的交感神經。此型也較少見。診斷要點:①中年以上年齡。②眼裂一側大一側小,瞳孔不等大,有時視物不清。半邊顏面部乾燥,出汗少等。③X線片顯示頸椎骨質增生樣改變。
4、頸椎骨質增生。能治好嗎?
骨質增生多發於中年以上,長期站立或行走及長時間的持於某種姿勢,由於肌肉的牽拉或撕脫、出血,血腫機化,形成刺狀或唇樣的骨質增生,可以外tie。。。。平時注意保暖,頸部不要受涼。
5、頸椎病有什麼症狀大神們幫幫忙
1)頭頸活動受限,閉眼時向左右旋轉頭頸,引起偏頭痛或眩暈。 2)活動時有疼痛。 3)頸部有僵直。 4)伴有手肩臂感覺異常疼痛(皮膚過敏、蟻走感、手指發熱、發冷等)。手指無力。 5)由於顱內供血不促可引起腦後部缺血而表現一系列頭部症狀,如偏頭痛、視力障礙、耳鳴、聽力減退等。 6)有椎管狹窄者可在低頭時突然引起全身麻木,或有過電樣的感覺。 我國學者依據臨床表現將頸椎病分為頸型、神經根型、脊髓型、椎動脈型、交感型和其他型。 頸型:極為常見,是最早期的頸椎病,以頸部症狀為主,以青壯年發病居多,主要表現為局部疼痛,頸部不適感或活動受限等。 神經根型:此型發病率最高,多見於40歲以上的人。先有頸痛及頸部發僵;繼而有肩背痛或上肢疼痛。上肢有沉重感,握力減退,有時持物墜落,手指有麻木感等。 脊髓型:發病率約占頸椎病的10%-15%,以中老年以上人為多,急性發病多為外傷所致,可出現截癱或偏癱。多數發病緩慢,先有上肢症狀,手部發麻或活動不靈;或先有下肢症狀,如發麻及行走不穩,軀干有緊束感等。 椎動脈型:發病率與脊髓型相近。多見頭昏、眩暈、甚至摔倒;有時出現惡心、嘔吐、視物不清、耳鳴、耳聾。當頭頸處於某一位置時,常可誘發上述表現。 交感型:臨床表現較復雜,常見有偏頭痛、枕後痛;或有視物不清,畏光、流淚、眼球發脹、眼瞼下垂;或有耳鳴、聽力障礙、面部發麻等。 其他型:又稱混合型,上述兩種或兩種以上類型症狀同時出現 頸椎病的類型: 1、神經根型:發病率最高,主要症狀為:疼痛向上臂、前臂和手指放射,手指有麻木過敏、異樣感,手指活動不靈、仰頭、咳嗽、噴嚏可加重疼痛,肩胛、上臂、前胸區有疼痛感。 2、交感神經型:表現為頭暈、偏正頭痛、枕部疼痛、眼瞼下垂、視物模糊、瞳孔散大或縮小甚至失明。眼窩腫痛、心跳加快、心動徐緩,心前區疼痛,肢體發冷,肢體、頭頸、面部、發麻疼痛。 3、椎動脈型:表現為椎間隙狹窄,頸椎不穩或頸椎關節骨質增生、手壓迫或刺激,動脈血流暫時受阻,因痙攣而阻塞或梗塞。 4、脊髓型:早期為單側或雙側下肢麻木,以後發展為肌力虛弱,行走困難,大小便功能障礙,或各種類型癱瘓。 5、頸椎病引起的失眠健忘症。 頸椎病發病機理: 1、頸椎退行性改變:隨著年齡的不同階段發展,頸椎及椎間盤可發生不同的改變,在頸椎體發生退行性改變的同時,椎間盤也發生相應改變。 2、外傷因素:在椎間盤退變的基礎上,進行劇烈活動或不協調的運動。 3、慢性勞損:長期處於不良的勞動姿勢,椎間盤受到來自各種方面的牽拉、擠壓或扭轉。 4、寒冷、潮濕:尤其在椎間盤退變的基礎上,受到寒冷、潮濕因素的影響,可造成局部肌肉的張力增加,肌肉痙攣,增加對椎間盤的壓力,引起纖維環損害。 頸椎骨增生與頸椎病 頸椎骨增生症是因頸椎增生的骨質壓迫到脊髓,或壓迫引起軟組織無菌性炎症,刺激神經出現頸部疼痛、頭昏、眼花、上肢麻木、聽力減退、睡眠不佳等症狀。頸椎骨增生症實際上就是頸椎病,但頸椎病卻並不都起於骨質增生。 [NextPage] 此類疾病是以退行性病理改變為基礎的,骨質退變與椎間盤及椎管內外軟組織退變幾乎是同步的。但不論何種原因,只要引起軟組織的無菌性炎症,都可導致頸椎病。 從解剖上看,頸椎共有7個小關節組成,第1小關節與顱骨相連接,第7個小關節與胸椎第1小關節相連接。頸椎上至顱骨下至胸椎是全身聯系的樞紐,是人體"最高司令部"與人體各組織有上通下達"橋梁"之稱。有脊髓、神經、血管、食道、等重要器官都從這里通過。患了頸椎骨質增生就可以壓迫這些鄰近的器官、組織,影響機體各系統的生理功能,造成功能障礙。除在頸椎局部病變外,還可以上至頭顱,下達全身發生多種多樣的病理性改變。 頸神經根受壓,可以造成頸神經分布區域的頸部和上肢酸脹、疼痛、麻木等症狀,屬神經根型:頸椎玻上行至頭顱的椎動脈在頸部受壓後,可以導致腦組織供血不足,引起頭暈、頭痛、視力下降,惡心、嘔吐、嚴重時還可以引起腦萎縮。屬椎動脈型:頸椎玻頸部脊髓受壓,可以造成四肢癱瘓、大小便失禁,屬脊髓型:頸椎玻臨床上比較少見的還有,椎體前緣骨質增生壓迫或刺激食道,引起痙攣造成吞咽困難. 頸部的交感神經受壓,造成胃腸、心血管功能障礙,表現為頭痛、眼脹、黑朦、肢體發涼、蒼白、發紺。與心臟有關的心上、心下、心中、三條神經都有來自頸部的神經,頸椎病與冠心病的關系,是醫學界當前探討的熱門話題。如上的幾種頸椎病類型在一位患者身上同時並在,即稱混合型頸椎玻臨床表現症狀就更復雜了。
6、頸椎椎體前緣骨質增生刺激食道周圍軟組織或直接壓迫食管後壁而引起食管狹窄嚴重嗎?應該怎麼治療?
做一個食道吞鋇透視去,頸椎要做CT。胃鏡必要時也查。
食管狹窄一般是佔位表現,增生壓迫的很少。
7、頸椎病懂的來
你好:
頸椎病不會引起持續低燒,可能是頸椎勞損,建議避免長時間保持一種姿勢,適當做頸部體操:(l)仰頭:立姿,兩手拇指頂住下顎,慢慢往後始,使頭部保持仰伸狀態,堅持6~10秒鍾。重復6次。 (2)抱項:立姿,雙手十指交叉抱頭後部,使勁將頸部往前拔,堅持6~10秒鍾。重復6次。 (3)抖肩:立姿,兩手自然下垂,慢慢自然地抖動肩頸部15~20次。
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日常生活中應注意保持頭頸正確的姿勢,睡眠時要選擇合適的枕頭,不宜過高或過低,一般枕頭以10厘米的高度為宜。注意避免頸部的劇烈轉動。 (2)長期低頭伏案工作者,要注意每工作一小時左右就要適當地活動頸部,以消除頸部肌肉、韌帶的疲勞,防止勞損。 (3)平時要注意保暖,防止受寒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