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骨質增生會無限制的發展嗎?
您好
1、骨質增生是骨骼的衰老和退行性改變導致的一種生理現象,而生理變化往往會激發人體的自我保護機制,將這種變化控制在一定的范圍之內,從而建立一種新的平衡,因此骨質增生發展到一定程度後會自然停止。
2、軟骨增生也是有度的,不會無限制的發展。因為軟骨需要從關節液中汲取營養,當關節液提供的營養滿足不了增生軟骨的需求時,軟骨就會出現壞死、萎縮、脫落,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軟骨增生。
3、脊椎部骨質增生不會無限制的發展,因為骨質增生後骨骼局部表面積增大、壓強下降,而脊柱周圍肌肉、韌帶牽拉骨骼導致局部壓強增高,兩者相互制約,由於肌肉、韌帶本身固有的特性決定局部壓強增高是有一定限度的,為了保持平衡,骨質增生也不會無限制地發展。
4、關節專內的骨質增生更不會屬無限發展,因為需要受到關節腔大小和關節活動的限制。
5、骨折後的骨質增生也不會無限制的發展,骨折後的骨質增生(骨痂)是為了修復的需要,隨著骨折癒合的完成自然就停止了。
2、請問骨質增生嚴重了會怎樣呀?在早期有什麼症狀表現嗎?
不同部位的增生引起的症狀不一樣,頸椎骨質增生臨床表現;腰椎骨質增生臨床表現;膝關節骨質增生臨床表現;指端骨質增生臨床表現;跟骨骨質增生臨床表現。頸項部有強硬的感覺、活動受限、頸部活動有彈響聲,疼痛常向肩部和上肢放射,手和手指有麻木、觸電樣感覺,可因頸部活動而加重。頸椎骨質增生臨床表現 頸項部有強硬的感覺、活動受限、頸部活動有彈響聲,疼痛常向肩部和上肢放射,手和手指有麻木、觸電樣感覺,可因頸部活動而加重。不同的病變累及不同部位,就出現不同的症狀,晚期可導致癱瘓。頸椎骨質增生嚴重者還會引起頸椎病性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胃炎、心絞痛、吞咽困難等。腰椎骨質增生臨床表現腰椎骨質增生發病緩慢,早期症狀輕微不易引起重視,僅表現為腰腿酸痛,時輕時重,尤以久坐、勞累後或晨起時疼痛明顯,適當活動或休息後減輕。當椎間盤退變後,椎體變形,相鄰椎體間鬆弛不穩,活動時自覺腰部僵硬,疼痛無力。退變後形成的骨贅刺激,可使腰部僵硬感更加明顯,休息時重,稍事活動後減輕,過勞則加劇。一旦增生使脊神經受壓,可引起腰部的放射痛,也可以出現腰腿痛及下肢麻木。若椎體的後緣增生而導致椎管狹窄,壓迫馬尾神經,出現馬尾神經受壓綜合症,臨床有間歇性跛行症狀。椎體前緣增生及側方增生時,可壓迫刺激附近的血管及植物神經產生機能障礙。膝關節骨質增生臨床表現初期,起病緩慢者膝關節疼痛不嚴重,有可持續性隱痛,氣溫降低時疼痛加重,與氣候變化有關,晨起後開始活動,長時間行走,劇烈運動或久坐起立開始走時膝關節疼痛僵硬,稍活動後好轉,上、下樓困難,下樓時膝關節發軟,易摔倒。蹲起時疼痛,僵硬,嚴重時,關節酸痛脹痛,跛行走,合並風濕病者關節紅腫,畸形,功能受限,伸屈活動有彈響聲,部分患者可見關節積液,局部有明顯腫脹、壓縮現象。指端骨質增生臨床表現多發生於端指間關節,關節背側出現結節,局部關節有輕度屈曲畸形,關節酸脹疼痛,活動受限,有摩擦音和關節腫脹,常誤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跟骨骨質增生臨床表現骨質增生一般在在有腱膜炎基礎上形成,發病較慢,主要症狀為足根底部疼痛。晨起、休息後、走動時加重,下床無法踩地,活動幾下,症狀減輕,走長路又可加重。疼點位於跟骨內側面及跟骨下方和跟後面,X線的側面投影,實質是骨質增生。
3、骨質增生有年齡區別嗎?
骨質增生好發於35-70歲的年齡段,從事教師、會計、重體力勞動者和運動員發病率高,這些人共同的特點是運動和勞動多,關節磨損重,使關節產生退行性骨變。
4、骨質增生的症狀,有什麼表現嗎
骨質增生是指在骨關節或脊椎所形成的骨性贅生物,俗稱骨刺,多發於活動度最大、負重最多的頸椎、腰椎、骶椎、膝關節、足跟等部位。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關節軟骨彈性會銳減,軟骨膠原纖維顯露,關節中部活動時極易磨損,其外周軟骨面便代謝性增殞肥厚,最後骨化形成骨刺。職業性持久用力、長期被迫體位不良、慢性或機械性刺激、跌打損傷等是重要的一旦增生的骨刺刺激鄰近組織和壓迫神經根時,就會出現局部或放射性疼痛。主要表現為上肢麻痹、肩背疼痛、頸項僵硬、頭暈、胸悶不舒、心悸心慌、坐骨神經痛、下肢麻痹痛、怕冷、膝關節腫痛、上下樓梯困難、不能下蹲等一系列病理變化。如不及時治療,就會使病情加重,增加治療難度。
骨質增生的注意事項:
1、超體重者宜控制飲食,增加活動,減輕體重,以利於減輕關節負重。
2、骨質增生患者要適當增加戶外活動,盡量避免長期卧床休息。
3、蛋白質的攝入要有限度,食物中過高的蛋白質會促使鈣從體內排出。
4、要增加多種維生素的攝入。
5、治療室內注意保暖,在護理過程中保護好患者暴露部位,避免感受風寒。
6、進食高鈣食品,以確保老年人骨質代謝的正常需要。
7、患者也可以使用^趙氏養生骨質.增.生帖^進行調理!
5、年輕人會的骨質增生嗎?
每個人都有可能得骨質增生的,但一般沒有很大影響;骨質增生是一種症狀,而不能作為一種疾病,它是由於長時間的微小關節移位造成的,輕的不會出現臨床症狀,重的就會有臨床症狀出現,如:疼痛、伸曲障礙、壓迫神經時出現麻木等等。
6、請問嚴重的脊椎病患者(骨刺壓迫到了骨髓)動手術風險大嗎?
1)直流電葯物離子導入法:也稱理療:葯物離子主要經皮膚汗腺導管口毛孔進入皮內或經粘膜、上皮細胞間隙進入粘膜組織,其生理治療作用除電流作用外,主要由導入葯物離子的葯理特性決定,直流電葯物離子導入法充分發揮了葯物的作用,但因導入葯物為液體,易揮發,葯效不持久,限制了該方法的治療效果。
2)紫外線療法:其治療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殺菌作用;(2)消炎作用;(3)止痛作用;(4)促進傷口癒合作用;(5)脫敏作用;(6)促進維生素D3的形成;(7)調解機體免疫功能等。
3)按摩與牽引:按摩有助於改善局部血液循環,起到消炎止痛用作;牽引可減輕骨刺對局部神經、組織的壓迫而起到暫時緩解疼痛的作用。適用於頸、腰椎骨質增生症。按摩與牽引完全靠外力的作用,只對局部進行治療卻忽視了對人體內整體地調節,因此,只能起到暫時的止痛作用,而不能達到治療的目的。
4)針灸:針灸可通經活血並有止痛作用。可消除局部的水腫和炎症,但對骨質增生來說,針灸只能起輔助作用。
5)西葯治療:目前西醫對本症尚無有效的治療葯物,常採用對症處理,如疼痛時可服一些解熱鎮痛的葯;麻木者可選用B族維生素類葯物;關節腫脹有積液者可給予局部抽取積液或局部封閉等療法。但實踐證明這些治療方法均不理想,只是治標而不治本,病情易復發。
6)手術治療:手術治療不是骨質增生的首選療法。當選用保守治療無效且病情較重、嚴重影響患者生活時,可考慮手術治療。
7)中醫中葯治療:由於本症屬於多發病、常見病,而西葯又無較理想治療方法,所以近年來國內大量運用中醫中葯治療本症,方法各異,豐富多彩,取得了很大進展。療法大體可分為兩類:一類屬於內治法,即內服湯葯、丸葯、散劑、酒劑等;另一類屬於外治法,即膏貼、酒類外搽劑、熏洗、外敷等法。不論內治、外治都有一定療法,但見效較慢,需要一定的時間。
骨關節炎概述及其治療
陳順樂,男,71歲,現任亞洲太平洋地區風濕病學會聯盟主席,中華醫學會風濕病分會副主任委員,上海風濕病學會主任委員,上海市風濕病學研究所所長,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附屬仁濟醫院內科教授。臨床免疫風濕病學科主任。
關節炎表現變化多端
關節炎由炎症、感染、創傷等因素引起,主要表現為受累關節紅、腫、熱、痛和功能障礙,嚴重者還可出現關節畸形及關節活動范圍縮小等。然而,關節炎並不單是局部關節的問題,其背後往往隱藏著更廣泛甚至是全身性的疾病,病程復雜多變,病機深奧莫測。
因此,關節炎病人除了出現一些關節的局部症狀外,還常伴隨千變萬化的其他症狀,如發熱、咽痛、乏力、肌肉酸痛、口眼乾燥、面部紅斑、復發性口腔潰瘍、腹瀉、尿路刺激症狀等,有的甚至伴有腎炎、貧血、神經精神異常等症狀。這些症狀可以單獨出現,也可同時發生,往往被病人忽視,但這些伴隨症狀都是醫生診斷其他疾病的重要線索。如有許多關節炎病人常伴有各種皮膚病變,如面部蝶形紅斑可提示紅斑狼瘡、皮膚銀屑疹可提示銀屑病性關節炎、眼眶周圍水腫性紫紅色斑可提示皮肌炎、皮膚增厚變硬可提示硬皮病、環形紅斑可提示風濕熱等。走出治療的誤區
目前有不少病人錯誤地認為關節炎只是單純的關節發炎,關節疼痛時,吃幾片止痛葯就行了,並未意識到關節以外的全身變化,對關節炎的治療存在著不少誤區。
誤區一隻知關節疾病,不知全身危機。很多關節炎病人不了解關節背後隱藏的可能危機,因而延誤就診,以致失去早期治療的機會。林先生就是這樣一位病人。他反復腰背部酸痛不適已有三年,自以為是腰肌勞損,服一些止痛葯後疼痛有所好轉,未及時到專科醫院就診,近一個月來感到彎腰、下蹲困難,才來醫院風濕科就診。檢查發現,他的腰椎、胸廓活動已經受限,常規 X線片檢查顯示強直性脊柱炎晚期,雙側骶髂關節及髖關節已明顯破壞,病人已失去最佳治療時機,給生活及工作帶來不便,生活質量將大打折扣。還有不少強直性脊柱炎病人,誤以為這些症狀是椎間盤突出或坐骨神經痛所致,沒有及時就診,從而失去早期治療的機會。
因此,對關節炎病人來說,要盡早明確診斷,並對症下葯,合理治療。當出現關節炎症狀時需及時就診,配合醫生做一些必要的檢查,包括血常規、血沉、類風濕因子、抗核抗體、抗雙鏈DNA抗體、X線檢查等。這些檢查對正確診斷疾病。判斷疾病的活動性並指導治療很有幫助。如果還伴有全身性症狀,如發熱、皮疹、胸悶、氣急等,則更要引起警覺,及時就診,以免延誤病情。
誤區二胡亂用葯,錯失良機。有些病人將鎮痛葯作為治療關節炎的法寶。殊不知,這些止痛葯往往只能緩解疼痛症狀,非但不能控制疾病的發展,還可能導致病情加重,甚至出現一些嚴重並發症,嚴重者早期即可出現骨關節的破壞。也有的病人同時服用幾種止痛葯,導致出現胃腸道、肝臟等副作用,甚至出現消化道潰瘍和穿孔,危及生命。
對關節炎病人而言,要取得良好的療效,必須在醫生指導下 進行正規治療,每一種關節炎的治療都應有合理的治療方案。如治療類風濕關節炎,不單是用止痛葯減輕疼痛,還必須聯合應用其他葯物(如氨甲蝶吟、柳氮磺胺吡啶、青黴胺等),並輔以其他綜合療法,才能控制疾病的發展,保護關節和肌肉功能,提高或改善病人的生活質量。
誤區三不遵醫囑,治療不規范。有些病人不按醫囑堅持服葯,也沒有定期到門診隨訪,一旦症狀有所緩解,就自行停葯,導致病情反復。我們知道,很多關節炎疾病,如類風濕關節炎及強直性關節炎等需要長期治療,定期隨訪。醫生一方面需要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不斷調整治療方案,另一方面也可了解病人有無葯物副作用,一旦出現了副作用,可以及時處理,以免發生不良後果。因此,關節炎病人要有打「持久戰」的心理准備,積極配合醫生,定期隨訪。
由於關節炎病人的發病原因及機理不同,臨床表現及治療措施也因人而異。根據現代醫學的觀點,對關節炎病人應該進行綜合性治療,包括飲食、教育、物理治療、葯物、鍛煉、手術等多方面。我們還應大力普及風濕病學等基本知識,使病人了解疾病的病程及預後,理解治療的意義,調動治療的積極性,保持樂觀的精神。
1,類風濕關節炎。首發「症狀」多為對稱性小關節疼痛、腫脹及晨僵。常伴有全身不適和乏力。一般從四肢遠端的小關節開始,然後發展到慢性持續性對稱性多個關節炎。常被累及的部位有雙手腕、掌指及近端指間關節,其他關節如肘、肩、膝、踝、腳趾關節等也易被累及。
2,強直性脊柱炎。多在40歲以前發病,男性多於女性。病人一般早期出現下腰部及臀部疼痛,晚期可發生脊柱強直。關節疼痛常始於下肢大關節如髖、膝、踝等,多為非對稱性。骶髂關節病變是其突出的表現之一。
3,骨關節炎。是一種退行性的關節病變,多見於中老年人。發作隱匿,關節疼痛常累及膝、髖、脊柱及雙手遠端指間關節。具有活動後加重,休息後減輕,晨起關節僵硬,鍛煉後能改善的特點。
久痛風性關節炎。多見於男性,以急性單關節炎症為主。發病前一般無症狀,起病急驟,病人多有午夜足痛驚醒史,腳大拇趾(第一跖趾關節)是好發部位,關節局部紅、腫、熱、痛,劇痛難忍。
中老年女性易患膝骨關節炎
門診中,因膝關節疼痛來看醫生的患者越來越多了,且以中老年女性為主。「我是不是得了風濕性關節炎?」「我的膝關節痛會不會變成類風濕關節炎?」「我活動膝關節時,為什麼發出喀嚓、喀嚓的響聲?」……雖然提出的問題不同,但看得出大家都為自己的膝關節疼痛而焦慮不安。
這些患者的症狀大多相似:膝關節酸痛,活動不靈活;清晨起床或久坐後覺關節僵硬疼痛,稍稍活動才能行走;站立或行走過久又覺關節疼痛需坐下休息;上台階費力,下台階腿軟;下蹲困難,有時需要扶持才能站起;膝關節伸屈活動時會聽到「喀嚓,喀嚓」的摩擦音;活動過度膝關節會腫脹疼痛加劇。如果做膝關節 X線攝片檢查,報告往往顯示「骨間隙變狹窄,有骨贅形成(或有骨質增生)」,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長骨刺」了。結合臨床表現和X線攝片結果,醫生會做出「膝骨關節炎」的論斷。
膝骨關節炎是關節軟骨退行性改變致軟骨丟失、破壞,伴有關節周圍骨質增生反應的疾病,又稱骨關節病、退行性關節炎,增生性關節炎、肥大性關節炎、老年性關節炎。女性45歲以後卵巢功能減退,雌激素水平下降,使關節軟骨代謝減弱,容易發生退行性改變。長期慢性關節勞損、膝關節負荷加重是引起該病的又一病因,而需經常站立、行走的職業如紡織工、售貨員等,多為女性,加上中年女性特別在絕經後大都發胖。因此,膝骨關節炎患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女性多於男性且發病年齡比男性早。近年來,膝骨關節炎發病率在退休後熱衷於體育鍛煉的女性中有所增加,這可能與過度的膝關節活動有關。
中醫治療膝骨關節炎是從補肝腎入手。中醫理論認為:腎主骨生髓,肝主筋藏血,肝腎同源,筋骨相連。腎精盛,骨髓充,可供骨之營養使骨堅實;肝藏血,供給筋骨活動所需血液使之屈伸靈活。女子中年以後肝腎精血逐漸虛弱,絕經以後肝腎功能更衰,筋骨失養。 筆者在臨床上以補月於養血柔筋為法。自擬補肝養血柔筋湯治療女性膝骨關節炎:取當歸、川芎、白芍、雞血藤、杜仲、續斷、牛膝等諸葯合用,以養血柔筋,強筋壯骨,舒筋活絡止痛。補肝養血柔筋為治療該病之本,再根據症狀加減,如疼痛甚、遇冷加重者,加附子、烏頭、細辛等;遇熱加重者加白花蛇舌草、忍冬藤、虎杖等;關節腫脹者加防己、蜂房、炒山甲等。水煎服,日一劑,三星期為一療程,一兩個療程後大都取得滿意效果。
中年女性平時可服用一些補腎養肝的中成葯如滋補肝腎丸、益腎堅骨丸等,對膝骨關節炎的防治有益。局部理療或敷一些具有活血祛風止痛作用的膏葯,對緩解疼痛有一定幫助。
有些人患了膝骨關節炎後擔心今後會殘廢,以為必須鍛煉才能保持關節功能;有人認為得這病是因為年紀大了活動減少造成的,只要多活動就能減輕疼痛,越蒲越要活動。於是,他們忍著疼痛反復屈伸膝關節,揉按髕骨,活動膝關節,甚至長途步行1—2小時或去登山、跑步。還有人利用健身器材達到強化膝關節運動的目的。其實,這都是不正確的,因為過度的活動使關節軟骨磨損加重,可誘發滑膜充血引起關節積液。上下台階、跑步都使關節受力加大,這種鍛煉只能使關節疼痛加重。即使是那些本無關節疼痛,僅有X線攝片發現「骨刺」的患者,這樣鍛煉一段時間後也會出現關節疼痛甚至關節積液。因此患了膝骨關節炎需要休息,當然不能走極端,因為完全休息不動,肌肉會因廢用而萎縮。應適當運動以保持關節的活動度及肌力。
正確的做法
多曬太陽,注意防寒濕,保暖,使膝關節得到很好的休息。疼痛緩解後,每日平地慢走一兩次,每次20—30分鍾。盡量減少上下台階、跑步等使膝關節負重的運動,避免、減少關節軟骨的磨損,不得已上下台階時最好扶樓梯或手杖。不要長時間處於一種姿勢,更不要盲目地做反復屈伸膝關節、揉按髕骨、抖晃膝關節等運動。鍛煉股四頭肌功能,讓股四頭肌強壯有力,可減輕膝關節疼痛。適合於中老年人的具體鍛煉方法是:坐位或仰卧位,將膝關節伸直,綳緊大腿肌肉,足向頭部背屈,同時綳緊小腿肌肉,每次堅持三四秒,每分鍾做10次,連續做三四分鍾。每天可做三四遍。
7、骨質增生會無限制的發展嗎?
骨質增生現象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種常見現象。脊柱或關節的骨質增生經常在看病或體檢時被發現。有的人為此憂心忡忡,認為骨質增生會造成癱瘓,是不治之症,因而到處求醫問葯,不但耗費大量的精力,也花費許多錢財。應該怎樣正確對待骨質增生現象呢?我們認為,應該正確認識以下幾個問題:
(1) 骨質增生的本質是什麼?
骨質增生的本質是人體骨骼的一種「衰老」現象,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隨著人的年齡增長,人的脊柱和關節周圍的肌肉、韌帶等組織的會發生退行性改變,使脊柱和關節的平衡遭到破壞,出現脊柱和關節的不穩定。機體為了適應這些變化,恢復新的平衡狀態,就會通過骨質增生的方式增加骨骼的表面積,減少骨骼單位面積上的壓力,使脊柱或關節更加穩定。可以說,骨質增生現象是機體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是機體的一種本能。只是有時骨質增生造成了疼痛、腫脹、肢體功能障礙等症狀,使人感到「不舒服」時,人們才把骨質增生作為疾病來看待。
(2) 骨質增生與臨床症狀有什麼聯系?
絕大多數患者的骨質增生並無臨床表現,患者只是在體檢或就診時偶然發現存在骨質增生。只有當骨質增生發展到一定程度,增生的骨質比較大,增生的骨質累及了神經和血管以及骨質增生造成了局部組織無菌性炎症時,才產生臨床症狀。所以,我們說,骨質增生的存在與臨床症狀的產生不是平行的關系。
(3) 骨質增生會無限制的發展嗎?
雖然骨質增生現象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具體到每一個人的身上,骨質增生的程度是有限度的,不會無限制的發展下去。我們知道,骨質增生是機體恢復新的平衡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當新的平衡建立,脊柱或關節重新恢復到穩定狀態時,骨質增生自然會停止。
(4) 如何對待骨質增生?
由於骨質增生是人體的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是人體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所以,如果無明顯的不適,不用刻意去治療骨質增生。對於骨質增生累及了神經、血管,或引起了關節的損傷,造成了疼痛、腫脹、關節功能障礙等臨床症狀的患者,我們可以針對病因,對症治療。也就是說,我們只是治療骨質增生引起的臨床症狀,而不是骨質增生本身。現在社會上有許多「江湖醫生」,標榜自己有「祖傳秘方」,可以去除骨刺,這都是無稽之談,目的只有一個,就是騙錢。現代醫學的研究證明,目前尚無有效地去除骨刺的方法,醫生和患者能夠作到的是緩解症狀,恢復正常的工作、學習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