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骨質增生 > 白芥子外傲冶骨質增生

白芥子外傲冶骨質增生

發布時間:2020-09-21 14:25:22

1、骨質增生偏方有什麼?

骨質增生偏方:
1、熟地45g,鹿含草、骨碎補、雞血藤各30g,淫羊藿 15g,肉蓯蓉15g,萊菔子6至9g,煎煮3次,得葯汁共450毫升,分3次服,每日1劑。
2、海桐皮30g,西秦艽18g,大獨活、川續斷、懷牛膝各15g,巴戟天12g,川杜仲、威靈仙、全當歸、廣地龍各10g,金狗脊、骨碎補、生甘草各9g。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3、處方:山楂 25克,五味子 25克,川椒 25克,赤芍 15克,紅花15克,生川烏10克,生草烏10克,甘遂10克,芫花10克,透骨草20克,蒼術 15克,老陳醋500克。
用法:上葯共切碎,以紗布包裹,放入2000毫升水中,浸泡20分鍾,煮沸25分鍾,納入陳醋。待溫度適宜時洗浴患處。每次45分鍾,每日2次。
本方具有舒筋活絡,祛淤止痛,軟堅散結,除濕散寒之功效,對於骨質增生症控制症狀繼續發展有較好效果。
4、患者也可以直接使用& 趙氏 養生骨 質增 生貼 &進行調理!

2、骨質增生外敷靈在貴陽有賣嗎?(在哪兒?)

「骨質增生外敷靈」是由河南著名民間老中醫王衛生大夫經過數十年心血數百次試驗改組研製而成,1998年獲國家發明專利。由濮陽仲億葯業公司獨家生產。 「骨質增生外敷靈」主要由制川烏、皂刺、麥皮、白芥子等中草葯材加工而成。 「骨質增生外敷靈」專治由骨質增生引起的各類無菌性炎症。它秉承「阻流」學說的思想,認為熱則行,冷則凝,溫通經絡,氣血暢通,通則愈也。 因此,骨質增生外敷靈立足治本,標本兼宜,經過全國幾十萬患者的臨床檢驗,證明該葯對治療各種骨關節的無菌性炎症,效果顯著,獲得了良好的口碑。 骨質增生外敷靈主要適用於頸、膝、足、腰椎骨質增生、腰椎間盤突出、腰肌勞損、風濕關節炎肩周炎、局部神經麻痹等無菌性炎症。 「頸腰腿痛貼」由上海仁傑生物科技公司近年來協同中醫葯學界專家總結己應用的各種外敷中葯散劑(骨質增生外敷靈、痛痹外敷散)的基礎上最新研製改進的。由安陽市今來生物製品公司出品。 《頸腰腿痛貼》是由:威靈仙、防風、制川烏、白芥子、透骨草、穿山甲為原料加工而成。 「頸腰腿痛貼」新型改進型配方與傳統品牌「骨質增生外敷靈」以及其它外敷散劑相比價有如下優點:一 :葯力緩和、均勻滲透、對皮膚刺激性減小,患者皮膚易於接受。二:過敏機會大幅降低,起泡概率起乎為零。三:療效顯著提高,使用周期(時間)明顯縮短。四:適用病症范圍增加。 你好 你可以去噴水池的一樹葯房 還有師大也有 或者去都市路的芝林大葯房看看

採納哦

3、月子沒坐好,脖子有骨質增生,肩膀,頭疼的厲害,請問白芥子配哪些東西能治好,放多少量,才不會起泡?

這個你要去看中醫,中醫有三伏貼,效果更好,月子病不同別的病不好看,只有中才能除根。

4、想問一下 骨質增生可以服用什麼緩解疼痛?

骨質增生是常見病,絕大部分不需要葯物百或手術治療,找個正骨大度夫,他們手法專治這類病,通常治療知一到兩次,就是治的時候會有點皮肉道痛,休息一下就好,治療時間不超過十分鍾,不再壓迫神經,相應的專症狀屬自然就消失了,通常百八十塊錢的病

5、骨質增生吃哪些中葯可以有效?拜託各位了 3Q

說到骨質增生,首先得弄清楚什麼是骨質增生?怎麼得的?這樣才能更准確的找准葯,下對葯,骨質增生症又稱為增生性骨關節炎、骨性關節炎(OA)、退變性關節病、老年性關節炎、肥大性關節炎,是由於構成關節的軟骨、椎間盤、韌帶軟組織變性、退化,關節邊緣形成骨刺,滑膜肥厚等變化,而出現骨破壞,引起繼發性的骨質增生,導致關節變形,當受到異常載荷時,引起關節疼痛,活動受限等症狀的一種疾病。分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從中醫看:在辨證分型上,一般主張分為虛實兩大類,虛包括肝腎陰虛和氣血虛弱型,實包括風濕寒邪侵襲,痰濕內阻和氣滯血瘀型。 外邪痹阻 中年以後,肝腎不足,氣血漸虛,衛外不固,風濕寒邪乘虛入侵,導致氣血瘀滯,搏結於頸項筋骨,經脈不通,筋骨肌肉失於氣血的溫煦和濡養而致。 症見:頭頸肩背和四肢疼痛,痛有定處,喜熱惡寒,頸部僵硬,活動受限,後頸部可觸及到條索狀物和壓痛點,上肢沉重無力,伴有頭沉、胸悶、納獃等症狀,舌質正常或發黯,舌體或有齒痕,脈沉遲或弦滑。 治法:祛風散寒、舒經通絡除痹。 方葯:蠲痹湯加減。羌活15g,防風12g,當歸12g,炙甘草6g,赤白芍各12g,炙黃芪15g,片姜黃12g,生薑6g,蘇木10g。 本方益氣和營,祛風利濕,為風邪偏勝,麻木較重者而設。若疼痛劇烈、寒邪較盛者,加制川烏、附子、細辛、桂枝以散寒止痛;若濕邪偏勝者,可加海桐皮、 薟草、路路通祛風除濕,通經活絡。 痰濕阻滯 中年以後腎氣漸虛,氣化無力,水不得化氣,即停蓄而為痰飲;且體虛易招風邪侵入,風痰相搏,阻滯頸部經絡而發病。 症見:頭項強痛,肩臂酸脹不適,肢體沉重,伴有頭重腦脹,胸脘滿悶,少食多寐,苔白膩,脈沉滑。 治法:燥濕化痰,理氣通絡。 方葯:指迷茯苓丸加味。茯苓12g,黃芩10g,陳皮12g,五味子10g,桔梗6g,姜半夏9g,白芥子10g,地龍12g,膽南星10g。 本方燥濕化痰,理氣通絡。若兼見瘀阻經絡者,可酌加三七、穿山甲、地龍以助其活血化瘀,通絡止痛之力;若兼見有風寒者,可酌加桂枝、羌活、靈仙等以祛風濕,止痹痛;若兼見眩暈者,加天麻、白術;兼見胸痹者,加丹參、瓜蔞、鬱金。 氣滯血瘀 由於外傷和勞損,使椎體緣組織間隙出血而成瘀,瘀血阻滯經絡發為本病。 症見:頭頸肩背及四肢麻木、刺痛、痛有定處,拒按,夜間加重,伴有頭暈眼花,視物模糊,失眠健忘,驚惕不安,胸悶胸痛,煩躁,面色不華,舌質紫黯,或有瘀斑,脈多細澀和弦澀。 治法:活血化瘀,疏通經絡。 方葯:化瘀通痹湯加味。當歸18g,丹參30g,雞血藤21g,制乳沒各9g,元胡12g,葛根18g ,透骨草21g,姜黃12g,穿山甲10g,地龍12g。 本方活血化瘀、行氣止痛。偏寒者,加桂枝、制川草烏、細辛;偏熱者加敗醬草、丹皮。若氣虛者加黃芪;若兼見痰濕者,加白芥子、膽南星;若兼有胸痹者加薤白、鬱金、瓜蔞、半夏。 氣血虛弱 年老體弱,氣血衰少,氣虛則腠理不密,風濕寒邪乘虛侵襲,經脈閉阻,氣血運行不暢,血虛筋骨失去濡養皆可致病。 症見:頭項酸痛不適,肩臂麻木不仁,少寐多夢,自汗盜汗,頭昏目眩,心悸氣短,面色少華,女性患者每於後症狀加重,或經期紊亂,舌淡苔薄白,脈細弱。 治法:益氣養血,通絡行痹。 方葯:黃芪桂枝五物湯加味。黃芪15g,赤白芍各12g,桂枝10g,鹿角粉6g(分吞),雞血藤1 5g,生薑6g,大棗4枚。 本方益氣溫經,和營通痹。若兼風濕者,酌加靈仙、透骨草、葛根、羌活、炒蒼耳子等,以祛風濕、止痹痛;若兼瘀血者,酌加地龍、桃仁、紅花、當歸尾等以助其活血化瘀之力;若兼有腎虛者,酌加淫羊藿、菟絲子、狗脊等,以補腎陽、通督脈。 肝腎虧虛 腎藏精、主髓;肝藏血、主筋。年老體弱,肝腎精血日漸虧少,筋骨失去滋榮而致。 症見:肩頸不舒,頭腦脹痛,眩暈,不可轉側,伴神疲乏力,健忘少寐、腰膝酸軟,舌體瘦、質紅絳、少苔或無苔,脈弦細。 治法:益精補腎,滋陰熄風。 方葯:左歸丸加味。熟地15g,山葯15g,山茱萸12g,枸杞子15g,菟絲子10g,生白芍12g,生石決明15g,當歸9g,炙甘草9g,黃精24g。 本方能滋補肝腎真陰而熄風。若兼有風濕者,加靈仙、 薟草、鹿銜草祛風濕止痹痛。 治療頸椎骨質增生外用膏葯 (1)鸛草膏 葯物組成及製法:老鸛草27g,生虎骨72g,防風27g,紅花18g,木瓜27g,懷牛膝18g,骨碎補27g,青風藤27g,功勞葉18g,當歸27g,麻黃9g,海風藤27g,上葯用香油7500ml炸枯去渣濾凈,煉沸,再入漳丹2700g,攪勻成膏,每膏葯油7500ml兌乳香面、沒葯面各27g,麝香 3.6g攪勻,每大張凈油30ml,小張凈油15ml。 功效:散風活血,化瘀止痛。 主治:頸椎病氣滯血瘀型。 用法:貼患處。 (2)石虎膏 葯物組成及製法:石斛60g,生虎骨120g,赤芍45g,白及30g,川芎30g,羌活45g,桂枝60g ,生杜仲45g,生地120g,川烏30g,白蘞30g,生山甲30g,獨活45g,麻黃30g,透骨草60g ,當歸120g,生草烏30g,紅花30g,大黃30g,防風45g,甘草30g。以上葯料用香油7500ml ,兌肉桂面45g,乳香面30g,沒葯面30g,麝香1.5g,血竭面45g,廣木香面1.5g,公丁香面1.5g。攪勻。每大張凈油30ml,小張凈油15ml。 功效:祛風散寒,舒筋活血止痛。 主治:頸椎病經絡痹阻型。 用法:貼患處。 (3)蜂毒古今貼 葯物組成及製法: 蜂毒、羌活、乳香、紅花、川芎、三棱、冰片、大黃、木鱉子、玄參、生地、金銀藤、、甘草、土貝母、黃芪、當歸、薄荷梗、赤芍、白芷、杏仁、黃柏、僵蠶、生山甲、全蠍、生南星、蟬退、牡蠣、生半夏、羌活、防風、連翹、蒼術、香附、橘皮、五倍子、蓖麻子、川連、細辛、官桂、丁香、頭發、桑枝、槐條、柳條、蒼耳子、老蒜、蔥白、生薑等四十七味中葯經古法熬制而成。 功效:祛風散寒,舒筋活血止痛。 主治: 頸椎病,腰椎肩盤突出、坐骨神經痛、筋骨扭傷、骨質增生、骨刺、風濕及類風濕性關節炎,肩周炎、網球肘、腱鞘炎等一應骨病。 用法:以生薑擦拭皮膚後,將本膏葯直接貼於使用部位或壓痛點。每貼可貼六天,最好以兩貼每三天交互換貼一次,效果更好。希望對你的病有所幫助,若有疑問,請繼續追問,謝謝

6、骨質增生吃哪些中葯可以有效?

說到骨質增生,首先得弄清楚什麼是骨質增生?怎麼得的?這樣才能更准確的找准葯,下對葯,骨質增生症又稱為增生性骨關節炎、骨性關節炎(OA)、退變性關節病、老年性關節炎、肥大性關節炎,是由於構成關節的軟骨、椎間盤、韌帶等軟組織變性、退化,關節邊緣形成骨刺,滑膜肥厚等變化,而出現骨破壞,引起繼發性的骨質增生,導致關節變形,當受到異常載荷時,引起關節疼痛,活動受限等症狀的一種疾病。分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從中醫看:在辨證分型上,一般主張分為虛實兩大類,虛包括肝腎陰虛和氣血虛弱型,實包括風濕寒邪侵襲,痰濕內阻和氣滯血瘀型。 外邪痹阻 中年以後,肝腎不足,氣血漸虛,衛外不固,風濕寒邪乘虛入侵,導致氣血瘀滯,搏結於頸項筋骨,經脈不通,筋骨肌肉失於氣血的溫煦和濡養而致。 症見:頭頸肩背和四肢疼痛,痛有定處,喜熱惡寒,頸部僵硬,活動受限,後頸部可觸及到條索狀物和壓痛點,上肢沉重無力,伴有頭沉、胸悶、納獃等症狀,舌質正常或發黯,舌體或有齒痕,脈沉遲或弦滑。 治法:祛風散寒、舒經通絡除痹。 方葯:蠲痹湯加減。羌活15g,防風12g,當歸12g,炙甘草6g,赤白芍各12g,炙黃芪15g,片姜黃12g,生薑6g,蘇木10g。 本方益氣和營,祛風利濕,為風邪偏勝,麻木較重者而設。若疼痛劇烈、寒邪較盛者,加制川烏、附子、細辛、桂枝以散寒止痛;若濕邪偏勝者,可加海桐皮、 薟草、路路通祛風除濕,通經活絡。 痰濕阻滯 中年以後腎氣漸虛,氣化無力,水不得化氣,即停蓄而為痰飲;且體虛易招風邪侵入,風痰相搏,阻滯頸部經絡而發病。 症見:頭項強痛,肩臂酸脹不適,肢體沉重,伴有頭重腦脹,胸脘滿悶,少食多寐,苔白膩,脈沉滑。 治法:燥濕化痰,理氣通絡。 方葯:指迷茯苓丸加味。茯苓12g,黃芩10g,陳皮12g,五味子10g,桔梗6g,姜半夏9g,白芥子10g,地龍12g,膽南星10g。 本方燥濕化痰,理氣通絡。若兼見瘀阻經絡者,可酌加三七、穿山甲、地龍以助其活血化瘀,通絡止痛之力;若兼見有風寒者,可酌加桂枝、羌活、靈仙等以祛風濕,止痹痛;若兼見眩暈者,加天麻、白術;兼見胸痹者,加丹參、瓜蔞、鬱金。 氣滯血瘀 由於外傷和勞損,使椎體緣組織間隙出血而成瘀,瘀血阻滯經絡發為本病。 症見:頭頸肩背及四肢麻木、刺痛、痛有定處,拒按,夜間加重,伴有頭暈眼花,視物模糊,失眠健忘,驚惕不安,胸悶胸痛,煩躁,面色不華,舌質紫黯,或有瘀斑,脈多細澀和弦澀。 治法:活血化瘀,疏通經絡。 方葯:化瘀通痹湯加味。當歸18g,丹參30g,雞血藤21g,制乳沒各9g,元胡12g,葛根18g ,透骨草21g,姜黃12g,穿山甲10g,地龍12g。 本方活血化瘀、行氣止痛。偏寒者,加桂枝、制川草烏、細辛;偏熱者加敗醬草、丹皮。若氣虛者加黃芪;若兼見痰濕者,加白芥子、膽南星;若兼有胸痹者加薤白、鬱金、瓜蔞、半夏。 氣血虛弱 年老體弱,氣血衰少,氣虛則腠理不密,風濕寒邪乘虛侵襲,經脈閉阻,氣血運行不暢,血虛筋骨失去濡養皆可致病。 症見:頭項酸痛不適,肩臂麻木不仁,少寐多夢,自汗盜汗,頭昏目眩,心悸氣短,面色少華,女性患者每於後症狀加重,或經期紊亂,舌淡苔薄白,脈細弱。 治法:益氣養血,通絡行痹。 方葯:黃芪桂枝五物湯加味。黃芪15g,赤白芍各12g,桂枝10g,鹿角粉6g(分吞),雞血藤1 5g,生薑6g,大棗4枚。 本方益氣溫經,和營通痹。若兼風濕者,酌加靈仙、透骨草、葛根、羌活、炒蒼耳子等,以祛風濕、止痹痛;若兼瘀血者,酌加地龍、桃仁、紅花、當歸尾等以助其活血化瘀之力;若兼有腎虛者,酌加淫羊藿、菟絲子、狗脊等,以補腎陽、通督脈。 肝腎虧虛 腎藏精、主髓;肝藏血、主筋。年老體弱,肝腎精血日漸虧少,筋骨失去滋榮而致。 症見:肩頸不舒,頭腦脹痛,眩暈,不可轉側,伴神疲乏力,健忘少寐、腰膝酸軟,舌體瘦、質紅絳、少苔或無苔,脈弦細。 治法:益精補腎,滋陰熄風。 方葯:左歸丸加味。熟地15g,山葯15g,山茱萸12g,枸杞子15g,菟絲子10g,生白芍12g,生石決明15g,當歸9g,炙甘草9g,黃精24g。 本方能滋補肝腎真陰而熄風。若兼有風濕者,加靈仙、 薟草、鹿銜草祛風濕止痹痛。 治療頸椎骨質增生外用膏葯 (1)鸛草膏 葯物組成及製法:老鸛草27g,生虎骨72g,防風27g,紅花18g,木瓜27g,懷牛膝18g,骨碎補27g,青風藤27g,功勞葉18g,當歸27g,麻黃9g,海風藤27g,上葯用香油7500ml炸枯去渣濾凈,煉沸,再入漳丹2700g,攪勻成膏,每膏葯油7500ml兌乳香面、沒葯面各27g,麝香 3.6g攪勻,每大張凈油30ml,小張凈油15ml。 功效:散風活血,化瘀止痛。 主治:頸椎病氣滯血瘀型。 用法:貼患處。 (2)石虎膏 葯物組成及製法:石斛60g,生虎骨120g,赤芍45g,白及30g,川芎30g,羌活45g,桂枝60g ,生杜仲45g,生地120g,川烏30g,白蘞30g,生山甲30g,獨活45g,麻黃30g,透骨草60g ,當歸120g,生草烏30g,紅花30g,大黃30g,防風45g,甘草30g。以上葯料用香油7500ml ,兌肉桂面45g,乳香面30g,沒葯面30g,麝香1.5g,血竭面45g,廣木香面1.5g,公丁香面1.5g。攪勻。每大張凈油30ml,小張凈油15ml。 功效:祛風散寒,舒筋活血止痛。 主治:頸椎病經絡痹阻型。 用法:貼患處。 (3)蜂毒古今貼 葯物組成及製法: 蜂毒、羌活、乳香、紅花、川芎、三棱、冰片、大黃、木鱉子、玄參、生地、金銀藤、、甘草、土貝母、黃芪、當歸、薄荷梗、赤芍、白芷、杏仁、黃柏、僵蠶、生山甲、全蠍、生南星、蟬退、牡蠣、生半夏、羌活、防風、連翹、蒼術、香附、橘皮、五倍子、蓖麻子、川連、細辛、官桂、丁香、頭發、桑枝、槐條、柳條、蒼耳子、老蒜、蔥白、生薑等四十七味中葯經古法熬制而成。 功效:祛風散寒,舒筋活血止痛。 主治: 頸椎病,腰椎肩盤突出、坐骨神經痛、筋骨扭傷、骨質增生、骨刺、風濕及類風濕性關節炎,肩周炎、網球肘、腱鞘炎等一應骨病。 用法:以生薑擦拭皮膚後,將本膏葯直接貼於使用部位或壓痛點。每貼可貼六天,最好以兩貼每三天交互換貼一次,效果更好。希望對你的病有所幫助,若有疑問,請繼續追問,謝謝

希望採納

7、治療骨質增生好方法,採用外敷內服治療法誰知道呢

您好:

根據你的病情推薦比較好的外敷方法:

葯物組成:紅花、桃仁、松香各6g,當歸、生南星、生半夏各12g,生川烏、羌活、獨活各9 g,白芥子、冰片各3g,細辛、牙皂各4.5g,樟腦15g。 功效:活血祛瘀,化痰通絡,散寒止痛。

主治:骨質增生。

用法:上葯共為細末,酒炒,熱熨患處,涼後繼續加熱,每次7~8小時,每天1次
內服治療:
葯物組成:丹參、葛根、黃芪、大棗各18g,桂枝6g,赤芍12g,當歸12g,白芷9g,羌活12g ,地龍9g,炙甘草6g。 功效:益氣養血,活血通絡。

主治:頸椎綜合征,頸椎骨質增生。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劑。

8、白芥子和白醋能治好骨質增生嗎

你好,骨質增生目前沒有有效的治癒方法,只能是多補充鈣質。白芥子和白醋具有溫肺豁痰利氣,乳腺散結通絡止痛。所以並不能治好骨質增生。

與白芥子外傲冶骨質增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