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骨質增生 > 植骨骨質增生

植骨骨質增生

發布時間:2020-09-01 14:12:33

1、得了怪病,求醫,急!

1 非手術治療

以往,對有症狀的腰椎管狹窄多主張行早期手術治療,因為認為該病總是進展性的,然而,近年來的研究結果表明,應先行一階段保守治療後再確定是否需行手術治療〔1〕
非手術治療的方法包括:用葯、改變活動方式、應用支具和硬膜外激素封閉。哪一種方法也未能證實肯定有效。非類固醇抗炎葯除減輕神經受壓所致的炎性反應外,還具有止痛效果。這類葯物應用較多,但尚未見到治療腰椎管狹窄獲得確切療效的研究。撲熱息痛影響肝腎功能,非類固醇抗炎葯可致胃及十二指腸潰瘍,也影響肝腎功能,用葯時應注意。經雙盲交叉對比研究結果表明,肌注降鈣素(Calcitonin)可減輕疼痛,增加行走的距離〔1.2.4〕。
治療腰椎管狹窄較有效的理療方法是拉力(stretching)療法、腰肌強度鍛練和無氧健康訓練。騎靜止的自行車對有些病人很有效,這種鍛練腰呈屈曲位,多數病人能耐受。用馬具設計的踏車行走鍛練,因腰椎不受力,故對腰椎管狹窄的病人也很有用。用於軟組織理療的方法較多,包括:熱療、冰療、超聲、按摩、電刺激和牽引等方法,雖較常用,但對腰椎疾患的療效尚未得到證實。然而,對輔助腰椎活動和進行更強的理療做准備還是有益的,鍛練和理療較安全,可延遲手術治療,鍛練可改善病人全身情況,即使不減輕症狀,也有利於更好地接受手術治療〔1-3〕
腰圍保護可增加腰椎的穩定性,以減輕疼痛,但應短期應用,以免發生腰肌萎縮。
硬膜外激素封閉治療腰椎管狹窄的方法仍有爭議,一般認為,用於治療根性痛的療效較差。Cuckler等人前瞻性研究了一組病人,用於減輕根性疼痛,經雙盲交叉對比研究結果表明,在對照組(硬膜外注射生理鹽水)與實驗組(硬膜外注射激素)之間沒有顯著性差異。Rosen等 人回顧性研究了一組應用硬膜外激素治療的病人,60%疼痛症狀短期有減輕,僅有25%疼痛症狀長期有減輕。
Derby等人研究的結果表明,對硬膜外激素封閉治療反應好,其手術治療也取得滿意的效果,對硬膜外激素封閉治療反應差,其手術治療也未取得滿意的效果,對根性痛<1年者,應用激素封閉治療不能預測手術效果。Rosen等人回顧性研究了一組應用硬膜外激素治療的病人(40例),24例(60%)疼痛症狀短期有減輕,10例(25%)疼痛症狀長期有減輕。Ciocon等人對30例腰椎管狹窄患者進行硬膜外激素封閉治療,每周1次,連續3次,疼痛減輕長達10個月。硬膜外激素封閉療法治療腰椎管狹窄雖有硬膜外血腫、感染和化學性腦膜炎等並發症,但在非手術治療中,仍是一種重要的治療方法。不少作者認為,具有相對安全,副作用小,病人易於接受等 優點〔1.2〕。

2 手術治療

2.1 手術指證 當病人生活質量降低和因疼痛不可耐受且經保守治療無效時,應考慮手術治療,同時症狀和體征應與影像學檢查結果相一致。單純影像學改變絕不能作為手術適應證。必須強調:手術治療目的是減輕下肢適應症狀,而不是減輕腰痛,雖然術後腰痛也有減輕,手術目的是減輕症狀而不是治癒。術後遠期隨訪中,仍有增生再長入減壓區的可能,使神經受壓症狀復發。手術也不可能使已經發生退行性改變的椎間盤和小關節恢復正常。也不能中止脊椎退行性改變的自然發展過程〔1〕。
腰椎管狹窄減壓術式文獻報告很多,基本上分為廣泛椎板切除減壓和有限減壓兩類。
2.2 標準的廣泛椎板切除減壓方法 在所有受累的脊柱橫向平面,由側隱窩的外界去除椎板和黃韌帶,受累神經根在直視下從硬膜起始部至神經孔出口的整個行程行徹底減壓,所有嵌壓神經根的側隱窩行減壓,盡管臨床症狀提示僅為單平面狹窄,單側神經根受壓。理由是椎管狹窄是一種多平面疾病,單平面減壓遠期效果不理想〔1.2〕
2.3 有限減壓方法 理由是退變性椎管狹窄多為階段性,主要為黃韌帶打折、增生性肥厚、小關節和關節囊的增生以及纖維環膨出所致。在矢狀面骨性椎管常常不狹窄。因而應行選擇性的有限減壓,以保留較多的後部骨和韌帶結構,從理論上講,可減少術後發生脊椎不穩定。該操作斜行椎板切除,是將椎板外側前部斜行切除,選擇性的行單側或雙側以及平面部分椎板切除或椎板成形術。McCulloch〔5、6〕介紹的方法:後正中皮膚切口(單平面5cm),向兩側游離後,分別作雙側減壓,一般先行左側。距中線1cm弧形切開腰背筋膜,避免損傷棘上和棘間韌帶,順棘間韌帶和椎間隙向側方剝分離椎旁肌,單側椎板切除范圍:向上達黃韌帶起點處,向下至黃韌帶止點(連帶下位椎體上1/4椎板)。內側小關節切除至椎弓內界,以保證達到關節突下徹底減壓,對Ⅰ。滑脫同時行橫突間植骨。然後,在另一側行類似手術。這種保留棘上、棘突和棘間韌帶的技術稱之為減壓術(Microdecompression)〔6〕。
多平面椎板切除減壓方法與標準的廣泛椎板切除減壓方法,相比較的前瞻性與隨機分組研究的結果已有報告。這兩種方法平均隨訪3.7年,其臨床結果相似。多平面椎板切除減壓手術時間較長,發生神經損傷為12%。多平面椎板切除減壓中26%因術中減壓不理想,不得已又改為標準的廣泛椎板切除減壓的術式。
近年來,人們主張對雙平面狹窄的患者行選擇性椎板切除,應通過神經學檢查選擇其中之一為引起症狀的平面(責任椎),可行走路前後檢查或選擇性神經阻滯。某一神經根阻滯後症狀消失,即表明該神經根受壓。一組報告中,28 例兩平面解剖性椎管狹窄中,23例(82%)認為是一平面引起症狀,5例(18%)認為是兩平面引起症狀,減壓手術僅在認為引起症狀的1~2個平面進行。雖是兩平面狹窄,但僅行一平面減壓手術,術後效果與兩平面狹窄者相似〔6〕。
2.4 植骨融合問題 近年來,對腰椎管狹窄減壓術後行融合的作用討論較多。減壓後沒有同時行植骨融合術,已有並發腰椎滑脫的報告,減壓同時行小關節全切,術後腰椎滑脫多達2倍,是術後效果不好的原因之一。但同時行植骨融合術,使手術復雜化,延長了手術時間,增加了失血量,術後並發症增多,康復時間延長,一般認為同時行脊椎融合術對患者康復無益〔1〕。下列因素應考慮需同時行植骨融合術〔1、2、6~11〕
2.4.1 伴有退行性椎體滑脫 Laus等人報告單純減壓取得成功。這表明由於椎間隙變窄和增生性骨刺的作用,該階段可獲得自然穩定。然而,另有資料表明, 同時行滑脫階段融合,有利於改善臨床症狀。Postachini等人報告16例術前有滑脫,術後隨訪8.6年的結果,其中6例單純減壓,另10例同時行融合術,發現未行融合者骨質長入椎管較多,臨床效果不及同時行融合者。近年來的文獻分析資料表明,若同時行滑脫階段融合,可獲得更滿意的手術效果〔1.5〕。Postacchinit 和Cinotti等人發現,術後骨質增生在腰椎單純減壓未同時滑脫階段融合者較常見。
2.4.2 伴有脊柱側凸或後凸 對腰椎管狹窄合並退行性腰椎側凸行廣泛減壓,有造成脊柱失穩或畸形加重的可能。很有必要同時行關節融合術。但並不是所有椎管狹窄伴側凸後凸者均行融合術,是否同時行融合術,取決於4個方面:①應考慮彎曲的柔韌性。如果在側屈位X線片顯示彎曲可部分糾正,單純減壓有彎曲發展的危險。②彎曲是否為進展性,若有進展就有融合的指證。③伴有椎體側方滑脫,表明該階段不穩定,單純減壓會加重不穩定。④側凸凹側有明顯的神經受壓時,行凹側椎板和部分小關節切除,難以達到凹側神經充分減壓,擴大減壓需考慮融合術〔1〕。
2.4.3 同一平面復發性椎管狹窄 當確定再次行手術治療時,應考慮同時行關節融合術。因再次手術需增加小關節的切除,以擴大側隱窩和中央椎管,小關節切 除超過50%會導致階段性不穩,特別是小關節向矢狀面傾斜時。復發性椎管狹窄伴有醫源性滑脫時,再次手術必然要考慮植骨融合,以增加脊柱的穩定性。
2.4.4 小關節去除過多 由於手術時小關節切除或切除>50%會引起不穩定,應同時行脊椎融合術,以防術後脊椎不穩或疼痛。如果至少有一側小關節的完整性保留,脊椎的穩定性就能維持。但是,生物力學研究表明,單側小關節切除後(表明節階活動性明顯增加),即使另一側完整性良好,也將會發生不穩定,單側或雙側小關節內側部分切除(<50%),對脊椎的穩定性影響甚微〔13.14〕。
2.5 脊柱內固定 植骨融合是否同時應用內固定器械爭議較多。內固定的目的是:①糾正脊柱畸形;②穩定脊柱;③保護神經組織;④降低融合失敗或提高融合率;⑤縮短術後康復時間。因而其適應證為:①穩定或糾正側凸或後凸畸形;②2個或2個以上平面行較為廣泛的椎板切除;③復發性椎管狹窄且伴有醫源性椎體滑脫;④屈伸位X線片顯示,椎體平移超過4mm,成角大於10°時。內固定方法的選擇應以短階段固定為主,根據術者掌握的熟練程度和病人的實際情況靈活應用。越來越多的資料表明,滑脫行融合術時,同時行內固定是有益的〔15~17〕。
2.6 手術療效 腰椎管狹窄行手術減壓的療效普遍認為較好〔1.5.12〕。文獻中取得療效滿意的差異較大(26%~100%),不少作者的結果表明,術後臨床症狀改善隨時間推移又有加重的趨勢。在一組研究中,20%術後獲得短期滿意療效,平均8.2年症狀又復發。另有一組,27%術後初期療效尚好,5年後症狀又加重。Katz等人發現,不論減壓融合與否,75%效果滿意持續7~10年後,23%需再手術。術後遠期療效差的易患因素包括:全身一般情況差和曾行單平面椎板減壓。症狀復發可以是原手術部位狹窄復發、鄰近平面狹窄有發展和腰痛伴腰椎不穩。相反,也有作者報告一組病例,術後平均13年的臨床結果滿意優於平均7年者〔18~20〕。
2.7 影響手術效果的因素
2.7.1 糖尿病對腰椎管狹窄手術減壓後的療效影響,文獻所報告的差異較大。在一組報告中,糖尿病術後療效差的比例較大,易發生術後傷口並發症。優良率僅為42%,而無該病者為91%。另有一組報告卻取得較滿意的臨床效果(72%),無該病者為80%。有資料表明:術後減輕與活動有關症狀的療效與無該病者相似,但對減輕下肢持續疼痛與感覺異常的療效不肯定。這是因為糖尿病性神經病變本身殘留神經症狀〔1〕。
2.7.2 其他因素 滿意的手術效果取決於:①病人選擇適當;②術式確定正確;③術中操作精細。Katz等人報告194例手術結果,其中40例療效不滿意,認為主要原因為:①術前全身情況差;②存在多種疾患;③背部症狀較下肢症狀突出。④以往腰椎有手術史者,腰管狹窄術後的療效受影響。已有資料表明,在腰椎手術中發生小關節骨折是發生晚期腰痛的一種潛在因素。

胸椎疼痛是不可能的,,骨頭上並沒有神經,,准確說法是胸椎部位疼痛,,如果骨頭沒有病變表現(骨折,骨質疏鬆),,應該就是附近的肌肉有問題,x片當然是看不出來的,,風濕類風濕可能性不大,風濕類疾病多侵蝕小關節。。如果可能詳細說明部位,,或者先熱敷一下看看。。強制性脊柱炎可能性也不大,,不用怕。很有可能性是放射痛。。胸椎後邊有食管,心臟病有時也會放射痛.請問有沒有其他症狀.檢查么..有錢就作個螺旋ct好了..沒錢就再詳細說明一下
5年。。。時間好久啊。還請具體描述,比方說。什麼時候疼,還是一直疼,,什麼時候什麼情況下緩解,或者沒有緩解。疼痛的性質:刺痛,悶痛,絞痛?有沒有受過傷?6樓的建議也值得參考。當然適當的鍛煉不論什麼病都有好處的,能進行鍛煉就不要不進行

2、這種病該如何辦?

1 非手術治療

以往,對有症狀的腰椎管狹窄多主張行早期手術治療,因為認為該病總是進展性的,然而,近年來的研究結果表明,應先行一階段保守治療後再確定是否需行手術治療〔1〕
非手術治療的方法包括:用葯、改變活動方式、應用支具和硬膜外激素封閉。哪一種方法也未能證實肯定有效。非類固醇抗炎葯除減輕神經受壓所致的炎性反應外,還具有止痛效果。這類葯物應用較多,但尚未見到治療腰椎管狹窄獲得確切療效的研究。撲熱息痛影響肝腎功能,非類固醇抗炎葯可致胃及十二指腸潰瘍,也影響肝腎功能,用葯時應注意。經雙盲交叉對比研究結果表明,肌注降鈣素(Calcitonin)可減輕疼痛,增加行走的距離〔1.2.4〕。
治療腰椎管狹窄較有效的理療方法是拉力(stretching)療法、腰肌強度鍛練和無氧健康訓練。騎靜止的自行車對有些病人很有效,這種鍛練腰呈屈曲位,多數病人能耐受。用馬具設計的踏車行走鍛練,因腰椎不受力,故對腰椎管狹窄的病人也很有用。用於軟組織理療的方法較多,包括:熱療、冰療、超聲、按摩、電刺激和牽引等方法,雖較常用,但對腰椎疾患的療效尚未得到證實。然而,對輔助腰椎活動和進行更強的理療做准備還是有益的,鍛練和理療較安全,可延遲手術治療,鍛練可改善病人全身情況,即使不減輕症狀,也有利於更好地接受手術治療〔1-3〕
腰圍保護可增加腰椎的穩定性,以減輕疼痛,但應短期應用,以免發生腰肌萎縮。
硬膜外激素封閉治療腰椎管狹窄的方法仍有爭議,一般認為,用於治療根性痛的療效較差。Cuckler等人前瞻性研究了一組病人,用於減輕根性疼痛,經雙盲交叉對比研究結果表明,在對照組(硬膜外注射生理鹽水)與實驗組(硬膜外注射激素)之間沒有顯著性差異。Rosen等 人回顧性研究了一組應用硬膜外激素治療的病人,60%疼痛症狀短期有減輕,僅有25%疼痛症狀長期有減輕。
Derby等人研究的結果表明,對硬膜外激素封閉治療反應好,其手術治療也取得滿意的效果,對硬膜外激素封閉治療反應差,其手術治療也未取得滿意的效果,對根性痛<1年者,應用激素封閉治療不能預測手術效果。Rosen等人回顧性研究了一組應用硬膜外激素治療的病人(40例),24例(60%)疼痛症狀短期有減輕,10例(25%)疼痛症狀長期有減輕。Ciocon等人對30例腰椎管狹窄患者進行硬膜外激素封閉治療,每周1次,連續3次,疼痛減輕長達10個月。硬膜外激素封閉療法治療腰椎管狹窄雖有硬膜外血腫、感染和化學性腦膜炎等並發症,但在非手術治療中,仍是一種重要的治療方法。不少作者認為,具有相對安全,副作用小,病人易於接受等 優點〔1.2〕。

2 手術治療

2.1 手術指證 當病人生活質量降低和因疼痛不可耐受且經保守治療無效時,應考慮手術治療,同時症狀和體征應與影像學檢查結果相一致。單純影像學改變絕不能作為手術適應證。必須強調:手術治療目的是減輕下肢適應症狀,而不是減輕腰痛,雖然術後腰痛也有減輕,手術目的是減輕症狀而不是治癒。術後遠期隨訪中,仍有增生再長入減壓區的可能,使神經受壓症狀復發。手術也不可能使已經發生退行性改變的椎間盤和小關節恢復正常。也不能中止脊椎退行性改變的自然發展過程〔1〕。
腰椎管狹窄減壓術式文獻報告很多,基本上分為廣泛椎板切除減壓和有限減壓兩類。
2.2 標準的廣泛椎板切除減壓方法 在所有受累的脊柱橫向平面,由側隱窩的外界去除椎板和黃韌帶,受累神經根在直視下從硬膜起始部至神經孔出口的整個行程行徹底減壓,所有嵌壓神經根的側隱窩行減壓,盡管臨床症狀提示僅為單平面狹窄,單側神經根受壓。理由是椎管狹窄是一種多平面疾病,單平面減壓遠期效果不理想〔1.2〕
2.3 有限減壓方法 理由是退變性椎管狹窄多為階段性,主要為黃韌帶打折、增生性肥厚、小關節和關節囊的增生以及纖維環膨出所致。在矢狀面骨性椎管常常不狹窄。因而應行選擇性的有限減壓,以保留較多的後部骨和韌帶結構,從理論上講,可減少術後發生脊椎不穩定。該操作斜行椎板切除,是將椎板外側前部斜行切除,選擇性的行單側或雙側以及平面部分椎板切除或椎板成形術。McCulloch〔5、6〕介紹的方法:後正中皮膚切口(單平面5cm),向兩側游離後,分別作雙側減壓,一般先行左側。距中線1cm弧形切開腰背筋膜,避免損傷棘上和棘間韌帶,順棘間韌帶和椎間隙向側方剝分離椎旁肌,單側椎板切除范圍:向上達黃韌帶起點處,向下至黃韌帶止點(連帶下位椎體上1/4椎板)。內側小關節切除至椎弓內界,以保證達到關節突下徹底減壓,對Ⅰ。滑脫同時行橫突間植骨。然後,在另一側行類似手術。這種保留棘上、棘突和棘間韌帶的技術稱之為減壓術(Microdecompression)〔6〕。
多平面椎板切除減壓方法與標準的廣泛椎板切除減壓方法,相比較的前瞻性與隨機分組研究的結果已有報告。這兩種方法平均隨訪3.7年,其臨床結果相似。多平面椎板切除減壓手術時間較長,發生神經損傷為12%。多平面椎板切除減壓中26%因術中減壓不理想,不得已又改為標準的廣泛椎板切除減壓的術式。
近年來,人們主張對雙平面狹窄的患者行選擇性椎板切除,應通過神經學檢查選擇其中之一為引起症狀的平面(責任椎),可行走路前後檢查或選擇性神經阻滯。某一神經根阻滯後症狀消失,即表明該神經根受壓。一組報告中,28 例兩平面解剖性椎管狹窄中,23例(82%)認為是一平面引起症狀,5例(18%)認為是兩平面引起症狀,減壓手術僅在認為引起症狀的1~2個平面進行。雖是兩平面狹窄,但僅行一平面減壓手術,術後效果與兩平面狹窄者相似〔6〕。
2.4 植骨融合問題 近年來,對腰椎管狹窄減壓術後行融合的作用討論較多。減壓後沒有同時行植骨融合術,已有並發腰椎滑脫的報告,減壓同時行小關節全切,術後腰椎滑脫多達2倍,是術後效果不好的原因之一。但同時行植骨融合術,使手術復雜化,延長了手術時間,增加了失血量,術後並發症增多,康復時間延長,一般認為同時行脊椎融合術對患者康復無益〔1〕。下列因素應考慮需同時行植骨融合術〔1、2、6~11〕
2.4.1 伴有退行性椎體滑脫 Laus等人報告單純減壓取得成功。這表明由於椎間隙變窄和增生性骨刺的作用,該階段可獲得自然穩定。然而,另有資料表明, 同時行滑脫階段融合,有利於改善臨床症狀。Postachini等人報告16例術前有滑脫,術後隨訪8.6年的結果,其中6例單純減壓,另10例同時行融合術,發現未行融合者骨質長入椎管較多,臨床效果不及同時行融合者。近年來的文獻分析資料表明,若同時行滑脫階段融合,可獲得更滿意的手術效果〔1.5〕。Postacchinit 和Cinotti等人發現,術後骨質增生在腰椎單純減壓未同時滑脫階段融合者較常見。
2.4.2 伴有脊柱側凸或後凸 對腰椎管狹窄合並退行性腰椎側凸行廣泛減壓,有造成脊柱失穩或畸形加重的可能。很有必要同時行關節融合術。但並不是所有椎管狹窄伴側凸後凸者均行融合術,是否同時行融合術,取決於4個方面:①應考慮彎曲的柔韌性。如果在側屈位X線片顯示彎曲可部分糾正,單純減壓有彎曲發展的危險。②彎曲是否為進展性,若有進展就有融合的指證。③伴有椎體側方滑脫,表明該階段不穩定,單純減壓會加重不穩定。④側凸凹側有明顯的神經受壓時,行凹側椎板和部分小關節切除,難以達到凹側神經充分減壓,擴大減壓需考慮融合術〔1〕。
2.4.3 同一平面復發性椎管狹窄 當確定再次行手術治療時,應考慮同時行關節融合術。因再次手術需增加小關節的切除,以擴大側隱窩和中央椎管,小關節切 除超過50%會導致階段性不穩,特別是小關節向矢狀面傾斜時。復發性椎管狹窄伴有醫源性滑脫時,再次手術必然要考慮植骨融合,以增加脊柱的穩定性。
2.4.4 小關節去除過多 由於手術時小關節切除或切除>50%會引起不穩定,應同時行脊椎融合術,以防術後脊椎不穩或疼痛。如果至少有一側小關節的完整性保留,脊椎的穩定性就能維持。但是,生物力學研究表明,單側小關節切除後(表明節階活動性明顯增加),即使另一側完整性良好,也將會發生不穩定,單側或雙側小關節內側部分切除(<50%),對脊椎的穩定性影響甚微〔13.14〕。
2.5 脊柱內固定 植骨融合是否同時應用內固定器械爭議較多。內固定的目的是:①糾正脊柱畸形;②穩定脊柱;③保護神經組織;④降低融合失敗或提高融合率;⑤縮短術後康復時間。因而其適應證為:①穩定或糾正側凸或後凸畸形;②2個或2個以上平面行較為廣泛的椎板切除;③復發性椎管狹窄且伴有醫源性椎體滑脫;④屈伸位X線片顯示,椎體平移超過4mm,成角大於10°時。內固定方法的選擇應以短階段固定為主,根據術者掌握的熟練程度和病人的實際情況靈活應用。越來越多的資料表明,滑脫行融合術時,同時行內固定是有益的〔15~17〕。
2.6 手術療效 腰椎管狹窄行手術減壓的療效普遍認為較好〔1.5.12〕。文獻中取得療效滿意的差異較大(26%~100%),不少作者的結果表明,術後臨床症狀改善隨時間推移又有加重的趨勢。在一組研究中,20%術後獲得短期滿意療效,平均8.2年症狀又復發。另有一組,27%術後初期療效尚好,5年後症狀又加重。Katz等人發現,不論減壓融合與否,75%效果滿意持續7~10年後,23%需再手術。術後遠期療效差的易患因素包括:全身一般情況差和曾行單平面椎板減壓。症狀復發可以是原手術部位狹窄復發、鄰近平面狹窄有發展和腰痛伴腰椎不穩。相反,也有作者報告一組病例,術後平均13年的臨床結果滿意優於平均7年者〔18~20〕。
2.7 影響手術效果的因素
2.7.1 糖尿病對腰椎管狹窄手術減壓後的療效影響,文獻所報告的差異較大。在一組報告中,糖尿病術後療效差的比例較大,易發生術後傷口並發症。優良率僅為42%,而無該病者為91%。另有一組報告卻取得較滿意的臨床效果(72%),無該病者為80%。有資料表明:術後減輕與活動有關症狀的療效與無該病者相似,但對減輕下肢持續疼痛與感覺異常的療效不肯定。這是因為糖尿病性神經病變本身殘留神經症狀〔1〕。
2.7.2 其他因素 滿意的手術效果取決於:①病人選擇適當;②術式確定正確;③術中操作精細。Katz等人報告194例手術結果,其中40例療效不滿意,認為主要原因為:①術前全身情況差;②存在多種疾患;③背部症狀較下肢症狀突出。④以往腰椎有手術史者,腰管狹窄術後的療效受影響。已有資料表明,在腰椎手術中發生小關節骨折是發生晚期腰痛的一種潛在因素。

3、醫學問題

1、骨質緣何會增生?

骨質增生症是一組好發於中老年人的疑難雜症,如頸椎病、腰椎病、增生性關節炎、坐骨神經痛等,尤其是肥胖的女性居多,50歲以上的老年人骨增生發生率為98%,主要表現為負重的關節(如頸椎、腰椎、膝關節、跟骨)疼痛、僵硬、酸脹,屈伸不利。關節疼痛可因風寒、久立、遠行、爬樓、上坡而誘發或加劇,休息後能緩解,但易復發。增生的骨刺壓迫血管神經,可導致頭暈、頭痛、下肢劇痛、行走困難、甚至癱瘓。骨質增生症已成為影響老年生活質量的疑難雜症之一。

隨著年齡的增長,關節軟骨的化學成分也在發生變化,其滑動性和承受壓力的能力下降,軟骨面出現軟化或破裂,軟骨變薄或部分脫落,軟骨面邊緣出現增生,慢慢地骨化形成骨刺,壓迫周圍的組織器官而出現一系列症狀。

現代醫學對骨質增生症的治療仍局限於手術治療為主,由於手術費用高,療效又難以保證,患者多年老體弱多病,增加了手術的危險性,一般人不願接受,而以激素、消炎痛為主的保守治療只能一時緩解疼痛而已,停葯即發。

祖國傳統醫葯獨辟蹊徑治療骨質增生症,效果顯著。中醫認為骨質增生是由於年老體衰,臟腑功能減退,尤其是腎精虧虛,肝血不足,骨失所養而發生退行性變。在骨質增生的發生過程中,不僅骨胳本身在變化,其周圍軟組織亦同時進行代償性改變,這種改變不斷調整因骨質增生而帶來的不平衡狀態,使被刺激的神經血管、脊髓有可能爭取到一定時間代償修復,並改善其功能。

骨質增生的速度是緩慢的,而軟組織的恢復能力是很快的,中醫學就是通過補腎滋肝、舒筋活血、消炎止痛來進一步縮短代償過程,這樣即使骨質增生仍在發展的情況下,亦可能獲得臨床症狀的治癒。而關節腔有積液的患者不可使用熱敷,因熱敷會加重滑膜的炎症。現代醫學早已證實,關節腔內溫度上升可引起滑膜膠元酶致關節軟骨分解,使症狀加重。

減少關節活動量,可有效地減少復發,患者應避免強力勞動,臨床治癒後應堅持服用六味地黃丸等滋肝補腎葯物,常收到滿意效果。

2、骨質增生與體育鍛煉

骨質增生,醫學上稱為骨質退行性病變,俗稱長"骨刺"。中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骨發生老化,最常見的疾病是腰椎長骨刺,醫學上稱為肥大性脊椎炎或腰椎骨關節病,於是中老年人常出現程度不同的慢性腰痛。此外有的患者還伴有一側或雙側臀部大小腿後外側明顯的麻木,走一段路,疼痛明顯加重,休息後症狀好轉。還有中老年人的頸背與頸臂疼痛,有時疼痛沿上肢一側向手指放射。或小指發麻如觸電感,當頭轉動到某一部位時,疼痛會明顯的加重,而離開此位置時,疼痛會明顯緩解,有時病人訴說有"長期落枕感",這也是由頸椎的骨質增生所致的。

中年以後,骨質逐漸退化,首先是軟骨軟化,加上骨長期承擔重力和活動,椎骨的邊緣呈現出乳頭狀突起以及發生椎骨變扁平、椎間盤失去水分而萎縮等變化。椎骨邊緣的乳頭性突起即為"骨刺"。這些骨刺若刺激椎間孔內的脊神經根就產生上述骨質增生的臨床症狀。一般來講,人在30歲以後開始就有骨質增生這種變化,當超過50歲,這種變化就已很明顯。但也有很多人是沒有任何症狀的,這大多數人是與經常運動和體育鍛煉有關。

運動系統的活動對人體的其它各系統如消化、呼吸、循環、神經系統的活動都有促進作用。因此,經常參加生產勞動和鍛煉可以增強體質。不運動的人,肌肉血液供血不足,往往造成肌肉營養缺乏而萎縮,力量減退,肌內的彈性下降,而且容易發生損傷。經常運動和參加體育鍛煉的人能使骨變得粗壯,而癱瘓和長期卧床的病人,骨質變得蔬松,肌肉無力而萎縮。

運動和體育鍛煉對關節肌肉有明顯的好處:1、經常運動,可以改善血液循環功能,能使機體各部獲得充足的營養。2、經常運動使各關節保持較大的活動范圍,關節軟骨受力而均勻,不致於軟化。相反不堅持運動的人,關節軟骨受力局限而加重破壞,易造成關節炎。3、經常堅持運動,使肌肉、韌帶強而有力,可以穩固關節,加強骨的堅固性。4、經常運動,可以使關節內不斷分泌滑液,滑液對關節有營養作用,可以推遲其老化。

此外,經常運動,不僅有利於改善運動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的功能,而且對精神有良好作用,還可以控制體重。

3、骨質增生都需治療嗎?

骨質增生就是指正常骨、關節的邊緣多長了些骨頭,俗稱骨刺,多見於45歲以後的中老年人,好發於負重的、活動度較大的部位,如脊柱的頸椎和腰椎,下肢的髂關節和膝關節等。

產生骨質增生的原因,一般認為:在脊柱是因為椎間盤變性成遭受慢性勞損,造成椎體間的不穩定,椎間的韌帶反復牽拉,使其在椎骨的附著部出血、形成血腫並逐漸機化鈣化而形成骨刺;在四肢關節則是由於反復的慢性損傷、關節退行變化,關節邊緣韌帶附著部的牽拉、出血,逐漸機化骨化而成為骨刺。

骨質增生的形成存在著對人體有利的一面,即能增加脊柱和關節的穩定性,限制了某些方向的活動,使局部的應力得到平衡,有利於防止進一步的損傷。當然也有不利的一面,這要看骨刺生長的部位而定,如果骨質增生壓迫了脊髓和神經或者造成管道的狹窄,即可產生一系列症狀,如疼痛、麻木、跛行,以致嚴重的還可以引起癱瘓。

如何正確對待骨質增生,什麼情況下要進行治理,這是許多中老年人所關心的一個問題。有些人在照X光片後發現有骨質增生後,心理負擔很重,心情十分緊張,這實在是沒有必要的。首先,骨質增生是一個骨關節生理退行性變化的過程。隨著年齡增長,每個中老年都會出現,猶如人老了眼睛會"老花"一樣,不能一概認為是一種疾患;其次,就大多數人而言,有骨質增生不等於有病,沒有症狀就不需要進行治療;第三,骨質增生產壓迫症狀輕的可以進行適當休息、理療、封閉及服葯來緩解。有些葯物,如骨刺消痛液、骨刺片、醋療等,些並不能消除骨刺,而是通過舒筋活絡,行氣止痛、驅風祛濕的葯理作用而消除症狀的。只有骨質增生產生壓迫症狀重的極少數病人,才需要通過醫生的認真診斷,選擇適當的手術方法來進行治療。

4、"骨刺"能否被"消化"

在門診或病房,經常有病人拿著X光片詢問醫生,有無能消去"骨刺"的良葯秘方。

首先要弄清楚什麼是"骨刺"。堅硬的骨骼,是充滿生命的力的骨組織,不斷進行著新陳代謝,一邊不停地老化,一邊不停地生長,處於動態平衡之中。進入老年期,這種代謝平衡發生變化,老化的速度大於生長的速度。因此,老年人常有不同程度的骨質疏鬆,骨骼的硬度和強度下降。顯而易見,這對支撐、負重和活動等功能不利。為此,機體便自動進行代償,以數量的增多來彌補質量的下降,在靠近關節處有少量骨質增生。同時,由於長期磨損,光滑的關節軟骨逐漸退化,發生龜裂,甚至剝落。軟骨受到破壞後,其骨質也會自動進行增生以圖修復。因此,一些負重關節如頸椎、腰椎、髖關節、膝關節附近的骨質增生比較明顯。

增生的骨贅通常在骨骼的兩端四周同時存在,但投影在平面的X光片,可能表現為基底寬、尖端細的粗刺形狀。為了描述方便,即稱為"骨刺"。許多專家指出,這個名稱還不夠妥當,不能反映實際情況,容易引起病人的誤解,似乎骨端有象鋼釘、竹刺之類的東西,引起了疼痛的症狀。

骨質疏鬆和骨質增生在老年人是普遍現象。但在少數人身上,還存在疼痛症狀,有的引起活動受限,甚至關節積液、腫脹。頸、腰椎的骨質增長和韌帶退變增厚,可能造成神經受壓,是頸椎病、腰椎退變性關節炎、腰椎管狹窄症的主要原因。但經長期觀察,骨質增生和各種症狀之間沒有確定的關系。

既然少數骨質增生的確能引起症狀,就需要治療。於是,各種葯片、針劑和治療儀器便應運而生。但是,目前尚未發現它們能夠將增生的骨質(即X光片上表現出來的"骨刺")消掉。原因很簡單,經化驗測定,增生的骨質和人體原有的骨骼結構相似,成份相同。如果真能將增生的骨贅"消"去或"化"掉,那麼,人體所有骨骼豈不是同時也"消化"掉了。

不過,在這里有必要指出,那些葯物和治療儀器雖不能將增生的骨贅消去,卻並非毫無作用。這是由於其中活血化瘀、行痹通絡、抗炎鎮痛等葯物抑制了骨質增生,同時伴有的骨關節炎病理過程。有的葯物還能延緩、遏制骨質增生的發展。對於那些骨質增生很厲害,造成神經受壓、關節活動不良等嚴重症狀的,可以施行手術治療。

5、足跟痛就是長骨刺了嗎?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見到一些足跟痛的病人,由於沒有明顯外傷,特別是中老年人,自認為是骨質增生,長了骨刺很是擔心。

那麼,足跟痛是不是長了骨刺呢?在從足部一側拍攝的X線片上,足後側跟骨下面的骨面基本上是圓鈍光滑的,如出現有突向前側的尖骨影,稱為跟骨骨刺。跟骨骨刺的形成是由於附著於跟骨下面的腱膜與肌肉長期收縮刺激,引起局部骨質增生。有骨刺的人不一定足跟痛,足跟痛的人也不一定有骨刺,疼痛的程度與骨刺的大小也不成正比。跟骨骨刺僅僅是X線上所見,因為對有跟骨骨刺的足跟痛,切除骨刺後只有少數人足跟痛消失,大部分人仍遺留足跟痛,另外,有時手術後,骨刺重新生長,甚至原狀復發。所以,絕大數跟骨骨刺並無疼痛,極少數骨刺可以引起疼痛,這可能由於骨刺生長的方向斜向前下方,長時間行走、站立時,足跟擠壓骨刺,刺激周圍組織形成滑囊,滑囊發炎可致疼痛。

足跟痛又稱跟骨痛或跟痛症,是由多種慢性疾病所致,多發生於中年以後的男性肥胖者,一側或兩側同時發病,常見的病因有:足跟脂肪墊炎或萎縮,跖筋膜炎、跟骨滑囊炎,跟骨高壓症等,跟骨骨刺不是足跟痛的常見原因。因此,只有找出足跟痛的原因,對因治療,才能取得理想的療效。

6、老年人為何易長骨刺

隔別鄰居王大伯今年68歲,身體挺結實的,走起路來像小旋風一樣,可最近卻常感到足後跟疼痛。前天,他在兒子的陪同下到醫院作了X線拍片檢查,結果發現患有跟骨刺。那麼,什麼叫骨刺?人老了為何易長骨刺呢?

骨刺在醫學上稱為骨質增生,多發生在腰椎、頸椎、膝關節、跟骨等活動及磨損較多的部位。骨刺發生後多數人可無任何症狀,但若壓迫了周圍的組織,如神經、脊髓、肌腱、肌肉時,常出現局部酸痛、關節活動受限、肢體疼痛麻木、無力等症狀。有些患者則表現為頭痛、頭昏、脖子發硬、視物不清、大小便異常等。這種病多發生於老年人,有人統計,45—60歲的人發生率為74%,80歲以上者發生率為90%,由此可見,年齡越大,發生率越高。

人老了為何易長骨刺呢?這是因為人體在活動時往往會過分牽拉附著在椎體骨邊緣上的韌帶和小關節突上的關節囊,由於經常不斷地牽拉,反復刺激那裡的骨膜,就會引起椎體邊緣及小關節骨質增生。這種增生是椎骨在韌帶、關節囊附著的地方形成的一突起,在X線片上顯示其外形尖銳,有點像"刺"。而且這種骨刺的形狀又有點像凸起的嘴唇,比原來的椎體肥大,所以也叫唇樣增生或脊椎肥大。當骨刺長在頸椎壓迫了鄰近的神經,脊髓或椎動脈等組織,引起頸項、上肢以至全身的種種症狀,我們就稱之為頸椎病。長在跟骨上的骨刺,為跟骨刺。

長了骨刺怎麼辦呢?對於骨刺的治療,一般認為除極少數骨刺壓迫神經、血管或重要臟器需要手術切除外,絕大多數病人都應採取非手術治療。首先要避免和減輕病變部位的過度勞累。可經常進行緩性而柔和的肌肉伸屈鍛煉,以增強肌肉的彈性使酸痛麻木等不適感覺減輕或消失。其次,在症狀發作時要適當休息,同時進行熱療、推拿、按摩或局部疼點封閉等治療,以減輕疼痛。中葯離子導入療法可舒筋活血,消腫止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用於治療骨刺有一定療效。第三,在整個康復治療措施中,葯物治療也是一種不可忽視的手段。常用的葯物有骨刺片、硫酸軟骨素A、復方軟骨素片、復方丹參片、維生素E等。對疼痛症狀明顯者,可給予止痛鎮靜葯,如芬必得、安定等。有麻木症狀者,可選擇維生素B1,維生素B2,以及ATP等營養神經的葯物輔助治療。

7、腰椎骨質增生是病嗎?

近一、二十年來,隨著X線檢查方法的普通應用,發現腰椎骨質增生的情況也就越來越多,尤其是有的老年同志,本來就經常出現腰痛,被診斷為腰椎骨質增生,便認為是患了"不治之症",為此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甚至擔心治不好會引起癱瘓,還有的四處求醫問葯,希望能找到根治消除腰椎骨質增生的辦法。

我們知道,脊柱在整個運動系統中佔十分重要的位置。人體的任何活動和姿勢的完成,都與脊柱有關,而腰椎在整個脊柱中活動度最大,伸屈和側彎都較自如,腰椎的負重能力也較大,活動和負重產生的應力長期反復作用於腰椎,則可出現腰椎骨的代償機能的自然反應——腰椎骨質增生(骨刺)。其解剖組織學變化是腰椎椎體骨關節邊緣關節面及骨突出處部位骨小梁數量增多,骨密度增高,並無任何病理改變。實質增大了關節的負重面,腰椎間骨關節穩定性得以加強,可起到減輕或避免腰椎遭受新的損傷的作用。

大量的臨床資料表明,大多數腰椎骨質增生與病人臨床症狀之間沒有必然聯系,腰痛輕重與增生程度不成正比。有的人增生明顯卻毫無腰痛,而另一些人骨質增生不多,但腰痛症狀卻很突出,許多"腰椎骨質增生"病人經治療後腰痛消失,但復查X線仍可見到骨刺依然存在。只有極少數病人因骨質增生位置特殊,造成對周圍神經、血管的壓迫或造成椎管狹窄並引起臨床上相應的症狀,在此特定條件下腰椎骨質增生才屬於病理性的,一般需手術治療。

實際上,中老年人腰痛原因較為復雜,且因人而異,尤其是那些被診斷為"腰椎骨質增生",又較長時間治療無效的病人,更是應該到醫院去,通過醫生用現代先進的理化檢查,找到腰痛真正原因,才能"根治"腰痛。假如把臨床上表現出來的症狀都輕意歸屬於腰椎骨質增生,並以此定論,就會使自己長時間遭受病痛的拆磨,除多付出經濟代價外,有時還會失去早期發現其它疾病或失去有效治療的良好的機會。

8、骨刺能否通過不斷活動磨小磨沒?

當一個人患了骨質增生發生了"骨刺"時,總有些人告訴他,你多活動骨刺就磨沒了!甚至患者說,某大醫院一位骨科醫生也告誡他:"骨刺別怕,你只要每天不斷活動骨刺就沒了!"這種提法顯然是錯誤的,正是這種荒謬的認識,延誤和加劇了許多患者的病情。

為什麼說這種觀點不正確呢?因為骨關節某部位如果受力超出骨、軟骨所能承受的適應強度,則引起骨質增生而形成骨刺。其實骨質增生是人體對超過骨關節承受能力的力並使之均勻分布,降低受力強度的一種反應方式,骨關節受力超出可適應強度越大,骨質增生就越快越嚴重。所以根據"骨刺"的形成這一機理可知,想通過增加活動強度磨去"骨刺"的想法,必將事與願違,只能增加已經超過骨關節所能承受作用的強度,勢必促進其增大發展,而不會磨去"骨刺",尤其在下肢關節更是如此。一般來說,當骨關節承受力已超過適應強度形成"骨刺"時,倘若設法使其受力強度降至適應強度之下的話,卻可起到使"骨刺"發生疏鬆、增生停止,症狀減輕的作用。

那麼,骨質增生的患者就不能活動了嗎?事實也並非如此。骨質增生患者除了進行相應的治療,為了防止肌肉發生廢用性萎縮和關節的強硬,也需要進行不使關節增加負重和受力的輕柔活動。這種活動純屬在不增加骨關節負重和作用力下,來鍛煉肌肉和保持增進關節運動功能。因此,這種運動是一種特殊方式下的輕柔肌肉收縮性關節運動。

9、骨質增生與骨質疏鬆

骨質增生與骨質疏鬆是中老人的骨與關節衰老的一種表現,但骨質增生決非由骨質疏鬆所致。而是由於人體的骨與關節特別是負重大、活動多的膝和脊柱等部位,經過常年累月的磨損,關節軟骨失去了正常的光滑性而變得粗糙,同時關節周圍的關節囊、韌帶、肌腱也因勞損而出血。機體對這種慢性磨損要進行修復,其修復的方式就是增生即骨刺。

骨質疏鬆的本質是指骨量減少而言。它是由於遺傳、激素和營養等因素相互影響下的復雜結果。鈣和維生素D缺乏、甲狀腺功能亢進、不適當地服用糖皮質激素(即強的松等)、吸煙、酗酒以及長期卧床等都可引起骨質疏鬆。所以說,骨質疏鬆不是一種單一疾病,而是由幾種不同原因造成的。比如性激素是人體骨的合成的重要因素。因此,當女性在絕經以後,由於女性激素分泌減少了或停止,則嚴重地影響了骨的合成。實際人類骨量的減少或丟失,從30—40歲就開始了,中老年人丟失的更快。

盡管骨質增生和骨質疏鬆是中老年人不可避免的一種骨質老化現象。但絕非發生於所有中老年人,而是與不同的種族、不同的社會環境、社會經歷以及個人的生活方式、飲食習慣有關。比如經常參加體力勞動、戶外活動多或以新鮮素食為主的中老年人發生骨質增生和骨質疏鬆就少。而經常吸煙、酗酒或長期卧床不起或較少參加戶外活動者發生率就高。

體內的骨是一種有生命的活體組織,隨著生命的存在,始終進行著新陳代謝活動。而鈣和磷又是骨的主要成份。一般情況下以骨鹽的形式集中於骨骼和牙齒中,從而維持了骨和牙齒中的硬度。鈣和磷的極小一部分存在於血液和肌肉等軟組織中,其含量保持一個適當的比值,從而維持了骨的健康。對於中老年人來說,由於其各臟器也和骨關節一樣發生老化,尤其是胃酸、胃蛋白酶和唾液腺分泌減少以及消化酶的活性降低,使其對鈣的攝取、消化和吸收受到嚴重的影響,這時骨骼中的鈣就會釋放出來,以保持鈣的正平衡狀態。因此可以這樣講,骨質疏鬆的實質是指骨內鈣的游離和減少。所以適量補鈣對防治中老年人的骨質疏鬆是有益的,補鈣不能治療骨質增生。

在日常膳食中,富含鈣的食品有:乳類,蝦皮、海帶、豆製品以及綠色疏菜等。但在選用疏菜時要採取適當措施除去妨礙鈣吸收利用的草酸等因素。例如菠菜,可先用開水焯後,使部分草酸先溶於水再炒。

對於老年人,許多學者認為每日應攝入鈣1000毫無,絕經後的婦女每日應攝入1200—1400毫克鈣,才能滿足身體對鈣的需要。若膳食中的鈣仍不能滿足需要時,可考慮補充之。目前臨床上常用的鈣劑有乳酸鈣、碳酸鈣、葡萄糖酸鈣以及活性鈣等,每日量為500毫克至1500毫克。

盡管引起中老年人的骨質疏鬆的原因較多,但結果卻是一樣的。祖國醫學認為"腎主骨、生髓。腎精足,則骨骼生化有源。骨骼得到髓的充分滋養而緊固有力",所以對中老年人要以"補腎",以治本才能達到健骨的目的。常用的中草葯有女貞子、枸杞、山葯、補骨脂、黃芪、茯苓等。中成葯有六味地黃丸、虎潛丸、壯腰健腎丸等,常服可取得一定的效果。

10、骨質增生都需治療嗎?

骨質增生就是指正常骨、關節的邊緣多長了些骨頭,俗稱骨刺,多見於45歲以後的中老年人,好發於負重的、活動度較大的部位,如脊柱的頸椎和腰椎,下肢的髂關節和膝關節等。

產生骨質增生的原因,一般認為:在脊柱是因為椎間盤變性或遭受慢性勞損,造成椎體間的不穩定,椎間的韌帶反復牽拉,使其在椎骨的附著部出血、形成血腫並逐漸機化、鈣化而形成骨刺;在四肢關節則是由於反復的慢性損傷、關節退行變化,關節邊緣韌帶附著部的牽拉、出血,逐漸機化、骨化而成為骨刺。

骨質增生的形成存在著對人體有利的一面,即能增加脊柱和關節的穩定性,限制了某些方向的活動,使局部的應力得到平衡,有利於防止進一步的損傷。當然也有不利的一面,這要看骨刺生長的部位而定,如果骨質增生壓迫了脊髓和神經或者造成管道的狹窄,即可產生一系列症狀,如疼痛、麻木、跛行,以致嚴重的還可以引起癱瘓。

如何正確對待骨質增生,什麼情況下要進行治理,這是許多中老年人所關心的一個問題。有些人在照X光片後發現有骨質增生後,心理負擔很重,心情十分緊張,這實在是沒有必要的。首先,骨質增生是一個骨關節生理退行性變化的過程。隨著年齡增長,每個中老年都會出現,猶如人老了眼睛會"老花"一樣,不能一概認為是一種疾患;其次,就大多數人而言,有骨質增生不等於有病,沒有症狀就不需要進行治療;第三,骨質增生產生壓迫症狀輕的可以進行適當休息、理療、封閉及服葯來緩解。有些葯物,如骨刺消痛液、骨刺片、醋療等,並不能消除骨刺,而是通過舒筋活絡,行氣止痛、驅風祛濕的葯理作用而消除症狀的。只有骨質增生產生壓迫症狀重的極少數病人,才需要通過醫生的認真診斷,選擇適當的手術方法來進行治療。

11、慢性腰腿痛與腰椎骨質增生

憗拫人到中年容易患慢性腰腿痛,接受X線檢查後往往都發現有腰椎骨質增生,於是乎"腰椎骨質增生"成了人們統稱腰痛的一種病名,其實從醫學的角度講,這是欠准確的。

"骨質增生"並不是一種病的名稱,而是很多種退變性疾病中的一種病理變化,它的病理學意義是表示人體骨組織開始退變、老化。這種病理變化有時會造成壓迫症狀,但更多的是並不直接引起症狀(如單純的椎體前緣唇樣增生),有的病人甚至是從健康體檢中發現的,實際上中老年人或多或少都存在程度不的一腰椎骨質增生,這主要是由於椎間盤、關節囊、韌帶等軟組織增生退變和神經受壓所致。當然,骨質增生也是我們診斷疾病的重要觀察指標,如小關節突的骨質增生會發生腰椎骨關節病,腰椎後緣的骨質增生會發生椎管狹窄等等。

那麼,引起慢性腰腿痛症狀的疾病有哪些呢?常見的有如下幾種:

椎間盤突出症 椎間盤變性、破裂突出後壓迫神經根,引起患側的腰痛且向同側下肢放射至小腿,輕則下肢活動受限,重則會引起大小便失禁等症狀。CT及磁共振檢查可明確突出部位和程度,該病多見於中青年男性,發病後必須接受嚴格、規范的保守治療,若效果不佳則應行手術摘除。

椎管狹窄症 本病好發於四十至五十歲的男性。因脊柱退行性改變,如椎間盤膨出、椎板及黃韌帶增生變厚、硬膜外脂肪變性等使椎管前後徑及側陷窩變窄,壓迫馬尾及神經根產生症狀,主要表現為慢性腰腿痛,尤其在行走時加劇,略蹲或稍坐後緩解(即間歇性跛行)。初發及症狀較輕時可以行卧床、牽引、按摩、理療及葯物等治療,經保守治療無效而症狀嚴重者宜行手術治療。

椎弓根崩解與脊柱滑脫 由於脊柱在發育過程中的缺陷,使椎弓根峽部形成先天性骨不連。因椎體與椎板失去骨性聯系,相鄰椎體僅靠軟組織維持解剖結構,故可出現脊柱滑脫,即椎體骨之間發生移位,此時可壓迫神經,周圍軟組織亦容易發生勞損,此症多見於第五腰椎,左右斜位的X光片可確診。臨床主要表現為慢性腰腿痛,勞累時加重,卧床休息後減輕。當滑脫嚴重,產生神經根和馬尾受壓時,應行手術減壓植骨或行內固定術。

此外,引起慢性腰腿痛較常見的疾病還有強直性脊柱炎、腰椎骶化或骶椎腰化水平骶骨等。總之,有慢性腰腿痛的患者應該到醫院接受檢查及治療,同時學習一點健康衛生知識,增加對疾病的認識,以利於疾病的自我保健、預防及治療。

4、請問您。如果胸椎長骨刺怎麼治療?怎麼預防呢?

骨刺吃些氨基葡萄糖,如果嚴重吃美洛昔康片。應多卧床休息,避免勞累有助於減少胸椎蛻變。

5、腰椎手術(內固定加植骨)術後【腰椎盤突出手術後】

腰椎術後腰部疼痛、僵硬、不適,又稱為腰椎術後綜合症,不同患者都會有有一些。
術後3個月開始腰背肌功能鍛煉有點晚,一般術後3天就該進行,若疼痛厲害,可應用扶他林及芬那露,同時進行腰背肌功能鍛煉。內固定連桿有些長,建議做腰椎CT檢查,若植骨融合,可將內固定取出。
很多人數後腰椎會有一定疼痛,手術已經做了,就沒必要想後悔之類,積極應對,才是應有的態度。

(309醫院薛海濱大夫鄭重提醒:因不能面診患者,無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議僅供參考,具體診療請一定到醫院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6、腰間盤突出和骨質增生

骨質增生是骨關復節退行性改變的一種表現,是中老年人常見的慢性關節炎,表現為關節邊緣骨質增生。制
疼痛;休息、熱敷等治療後疼痛緩解,天氣濕冷症狀加重。
若出現疼痛可用骨質骨坊世帖。百
在飲食上:骨質增生患者應多吃一些含鈣量高的食物,如牛奶,奶製品,蝦皮、海帶、芝麻醬、豆製品也含有豐富的鈣,經常吃,也有利度於鈣的補充,注意營養結構。

7、請問有腰椎間盤突出症,骨質增生,腰椎管狹窄有什麼好的治療方案!

★一、腰椎間盤突出症的牽引治療
腰椎間盤突出症的牽引療法是應用力學中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之間的關系,通過特殊的牽引裝置來達到治療目的的一種方法。
主要作用:
(1)起腰部的固定和制動作用:牽引時,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平衡狀態下,受牽拉的腰部處於一個相對固定的正常列線狀態,腰部的運動范圍及幅度較卧床休息和佩帶腰圍時更進一步得以限制,以便於減輕或消除局部的充血、滲出、水腫等炎性反應。
(2)鬆弛腰背部肌肉:腰椎間盤突出症,由於脊神經的受壓或受刺激,多伴有腰背部肌肉痙攣,這樣不僅導致了腰部的疼痛症狀,而且還會構成腰椎的列線不正。牽引療法,可以逐漸使腰背肌放鬆,解除肌肉痙攣。
(3)恢復腰椎的正常列線:在牽引時,若將患者腰椎放置在生理曲線狀,隨著牽引時間 的延長,列線不正的現象可以逐步恢復至正常。
(4)改善突出物與神經之間的關系:對於腰椎間盤突出症輕型或早期的患者,牽引療法可使椎間隙逐漸被牽開,而有利於突出物的還納。對於病程相對較長的患者,牽引可合粘連組織和攣縮的韌帶、關節囊牽開使椎管間隙相應增寬,兩側狹窄的椎間孔也可同時被牽開,從而緩解或消除了對神經根的壓迫與刺激,對減輕下肢麻木和疼痛有較好效果
二、腰椎間盤突出症急性期的物理療法
急性期常用的物理療法有:
(1)短波、超短波療法:在起病的初期,為了改善患部的血液循環,消除可能產生的滲出、水腫等炎性反應,減輕因壓迫或刺激神經根而引起的疼痛,一般多採用短波、超短波電療法。治療時二個極板可在腰骶部對置或在腰骶部、患腿後側並置。溫熱量,每日1次,每次20-40分鍾。15-20次為1療程 。
(2)間動電療闔:可用小圓形電極,於腰骶部及沿坐骨宰經走行區逐點治療,密波2-5分鍾;疏刻波5分鍾;間升波5 分鍾。每日1-2次,15-20次為1療程。
(3)超刺激電流療法:可用兩個8*12平方厘業大小的電極,一個橫置於骶部,另一個豎放於腰部,接通電源後,盡快把電量調至8-12毫安,待強烈的通電感消失後,在2-7分鍾內把電量再增加到18-23毫安。每次治療時間共15分鍾。每日或隔日1次,如有效,可繼續治療至6-12次。 三、腰椎間盤突出症的西式手法治療
這種手法治療是一種通過操作者的雙手,在患者骨關節部位進行推動、牽拉、旋轉等被動活動的一種治療方法。它以骨關節的功能解剖為治療基礎,以骨關節活動的生物力學原理為指導,採取相應的手法技術,以達到改善患 者骨關節功能、緩解臨床症狀的目的。
針對腰椎間盤突出症,西式手法採用不同的輔助運動或被動生理運動,進行腰椎棘突或關節側的推壓、震動以及腰椎的旋轉、牽拉等手法,操作時可同進採用幾種手法,並根據患 者病情應用1、2、3、4四級力度。其中對腰椎間盤突出症急性期 、疼痛劇烈、應激性高的患者可用輕手法;慢性或關節活動功能有所障礙的患者用重手法。時間一般以每秒1-2次的頻率持續45秒、60秒或90秒。強度和時間可酌情選用。每一療程5-10次,2個療程之間休息10-20天。
四、腰椎間盤突出症的葯物治療
腰椎間盤突出症的葯物治療一般僅作為以緩解症狀為主要目的的一種輔助性治療手段。
(1)對於疼痛症狀難以忍受、不能平卧、不能入睡的患 者可適當給予抗炎和止痛葯物口服; 或者可用解痙鎮痛酊外塗,以緩解局部疼痛。盡量減輕患者的痛苦,有利於施行其它康復治療方法。
(2)在腰椎間盤突出症急性期,脊神經根袖處水腫較為明顯,這不僅是引起劇烈 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也可由此引起繼發性蛛網膜粘連。為了消除局部的反應性水腫,可靜脈滴注類固醇類葯物,服服雙氫克尿塞等利尿劑,靜脈加壓滴注甘露醇等脫水劑。
(3)對於在退行性改變基礎上發生的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特別是老年患者,可以服用硫酸軟骨素A(康得靈),每日3次,每次8-12片,連服1個月左右;或者可用復方軟骨素片,其中主要成分為硫酸軟骨素A75毫克、制附子浸膏(相當於生葯250毫克)、白芍浸膏(相當於生葯40毫克)、甘草浸膏20毫克。用法用量與硫酸軟骨素A 相同。若患者患腰椎間盤突出症後已有不同程度的肌肉萎縮,可用維生素E,每日口服300毫克,分1次或3 次口服。
五、腰椎間盤突出症的局部封閉療法
腰椎間盤突出症的局部封閉療法有穴位封閉和局部區域性封閉兩種。
(1)穴位封閉:兼有針灸及葯物的綜合治療作用,因此,比單純的針灸或單純的葯物治療有更明顯的止痛效果。常用的封閉穴位有三焦俞、腎俞、大腸俞、志室、足三里、環跳、委中、承山等穴位。常用的方法:1、2%鹽酸魯卡因注射液4毫升 ,加醋酸強的松龍1毫升,混勻後,分注於上述穴位中的3-4個每5-7日封閉1次。3-5次為1療程。2、維生素B12注射液1-3毫升,分注於上述穴位中的3-4個。每日封閉1次。10次為1療程。3、5%葡萄糖或30%丹參液2-4毫升,分注於上述穴位中的3-4個,每日或隔日封閉1次。10-15次為1療程。此外,還有用維生素B1及復方當歸液等作為封閉液進行腰椎間盤突出症的穴位封閉。
(2)局部區域性封閉:可分淺部和深部封閉:1、淺部封閉:封閉范圍包括腰背筋膜、腰肌起止點及棘上韌帶、棘間韌帶。一般要求結合壓痛點及精確的解剖部位進行。

★骨質增生好發於35-70歲的年齡段,從事教師、會計、重體力勞動者和運動員發病率高,這些人共同的特點是運動和勞動多,關節磨損重,使關節產生退行性骨變。病變程度與年齡大小身體強弱關系密切。人是總要運動的,生命在於運動,沒有運動,沒有新陳代謝,生命就完結了。但是患病的骨關節,就不宜進行過渡運動和活動,以免誘發新的骨質增生。為了保護病重的負重關節,患者要適度運動,不要過度運動。也就是說當你患某一部位骨質增生時,會有這樣和那樣的不適或疼痛,在活動時不至引起患處疼痛的運動稱主動運動;骨質增生了,受傷的部位活動時疼痛,不顧疼痛,拚命地活動,這樣就加快了增生部位的損傷,醫學上稱機械性損傷。生長出的骨刺損傷,進入肌肉和組織內,在醫學上稱為游離死骨,可長期刺激肌肉組織,使上述症狀加重。不良的體位和不均衡磨損,誘發骨質增生,應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注意。腰椎管狹窄造成行走困難、卧床不起,由此導致喪失生活自理能功失去了生活的信心。這些患者一方面要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另一方面要以堅強的意志、樂觀的精神對待,親屬也要通過無微不致的關心、體貼、照顧、使患者增強與疾病斗的信心。
膝關節是由股骨下端,脛骨上端及臏骨所組成,外包以關節囊,內有交叉韌帶及半月板,是人體中最復雜及關節面最大的負重關節。

膝關節骨質增生也稱為增生性退行性關節炎。它並不是關節普通炎症,而是一種軟骨長期退化性病變。

一、膝關節骨質增生的病因:

1、骨折後骨質增生。骨折後甚至碎裂後修復的形式是傷處周圍的骨細胞不斷增生形成骨痂。這種骨質增生對人體有利。

2、周圍軟組織損傷後可發生鈣化、骨化,影響到骨膜,使骨膜生骨。這種增生為病理性,可引起一定的症狀。

3、隨著年齡增長,膝關節諸骨由於長年磨損,周圍韌帶鬆弛,致使關節不穩定,造成病變引起相應部位骨質增生。此種增生是人體衰老的現象。40多歲以後,大多數人都有骨質增生,只是發生部位和增生程度不同,有的有症狀,有的無症狀。

二、臨床表現:

此病多見於中老年人,女性發病高於男性。其表現是一側或雙側關節不適,疼痛腫脹。起初疼痛多在長時間行走或上下樓梯時,但休息或卧床後好轉。隨著病情發展,走平路也疼痛,活動不方便,關節不穩定,走路稍不注意就會疼痛;同時膝關節活動時有像捻頭發時所發出的響聲。重者膝關節還會突然「鎖」在某一位置上,解「鎖」時,伴有明顯的彈響。這說明關節內已經有了游離體。

三、膝關節骨質增生的預防與治療:

早期X光片上僅有輕度骨質增生,晚期關節諸骨骨質增生明顯,甚至可見游離體。要注意預防:

1、避免在潮濕處睡卧,不要汗出當風,不要在出汗後,即洗涼水浴或洗腳,以防風、濕、寒三邪氣對膝關節的侵害。膝關節不過於勞累或負荷過重。

2、早期患者最關鍵的治療是穩定關節,堅持做雙則股四肌等收縮的靜力訓練,即取卧或坐姿,雙下肢伸直,用力綳緊大腿前方肌肉群,持續10~20秒,放鬆5~10秒;重復20~30遍;每日4~5次。做三周有效。每日堅持0.5~1小時步行,自我按摩雙腿。

3、關節腫脹、疼痛加重時應休息。避免深蹲、負重,上下樓梯等活動,同時請醫生配合理療和葯物治療。症狀好轉後停葯,堅持以上訓練為主。

以下情況可考慮手術治療:

1、X光片上可見膝關節內已有游離體(又叫關節鼠)。

2、膝關節骨質增生嚴重,已形成骨贅,嚴重影響其功能。

3、合並半月板損害或出現盤狀軟骨。

4、膝關節過於增生,出現關節腔狹窄,骨破壞明顯或關節畸形,致使行走甚痛,經多個月保守治療無效,年齡在50歲以上者可考慮作全膝關節置換術。

★腰椎管狹窄:

1 非手術治療

以往,對有症狀的腰椎管狹窄多主張行早期手術治療,因為認為該病總是進展性的,然而,近年來的研究結果表明,應先行一階段保守治療後再確定是否需行手術治療〔1〕
非手術治療的方法包括:用葯、改變活動方式、應用支具和硬膜外激素封閉。哪一種方法也未能證實肯定有效。非類固醇抗炎葯除減輕神經受壓所致的炎性反應外,還具有止痛效果。這類葯物應用較多,但尚未見到治療腰椎管狹窄獲得確切療效的研究。撲熱息痛影響肝腎功能,非類固醇抗炎葯可致胃及十二指腸潰瘍,也影響肝腎功能,用葯時應注意。經雙盲交叉對比研究結果表明,肌注降鈣素(Calcitonin)可減輕疼痛,增加行走的距離〔1.2.4〕。
治療腰椎管狹窄較有效的理療方法是拉力(stretching)療法、腰肌強度鍛練和無氧健康訓練。騎靜止的自行車對有些病人很有效,這種鍛練腰呈屈曲位,多數病人能耐受。用馬具設計的踏車行走鍛練,因腰椎不受力,故對腰椎管狹窄的病人也很有用。用於軟組織理療的方法較多,包括:熱療、冰療、超聲、按摩、電刺激和牽引等方法,雖較常用,但對腰椎疾患的療效尚未得到證實。然而,對輔助腰椎活動和進行更強的理療做准備還是有益的,鍛練和理療較安全,可延遲手術治療,鍛練可改善病人全身情況,即使不減輕症狀,也有利於更好地接受手術治療〔1-3〕
腰圍保護可增加腰椎的穩定性,以減輕疼痛,但應短期應用,以免發生腰肌萎縮。
硬膜外激素封閉治療腰椎管狹窄的方法仍有爭議,一般認為,用於治療根性痛的療效較差。Cuckler等人前瞻性研究了一組病人,用於減輕根性疼痛,經雙盲交叉對比研究結果表明,在對照組(硬膜外注射生理鹽水)與實驗組(硬膜外注射激素)之間沒有顯著性差異。Rosen等 人回顧性研究了一組應用硬膜外激素治療的病人,60%疼痛症狀短期有減輕,僅有25%疼痛症狀長期有減輕。
Derby等人研究的結果表明,對硬膜外激素封閉治療反應好,其手術治療也取得滿意的效果,對硬膜外激素封閉治療反應差,其手術治療也未取得滿意的效果,對根性痛<1年者,應用激素封閉治療不能預測手術效果。Rosen等人回顧性研究了一組應用硬膜外激素治療的病人(40例),24例(60%)疼痛症狀短期有減輕,10例(25%)疼痛症狀長期有減輕。Ciocon等人對30例腰椎管狹窄患者進行硬膜外激素封閉治療,每周1次,連續3次,疼痛減輕長達10個月。硬膜外激素封閉療法治療腰椎管狹窄雖有硬膜外血腫、感染和化學性腦膜炎等並發症,但在非手術治療中,仍是一種重要的治療方法。不少作者認為,具有相對安全,副作用小,病人易於接受等 優點〔1.2〕。

2 手術治療

2.1 手術指證 當病人生活質量降低和因疼痛不可耐受且經保守治療無效時,應考慮手術治療,同時症狀和體征應與影像學檢查結果相一致。單純影像學改變絕不能作為手術適應證。必須強調:手術治療目的是減輕下肢適應症狀,而不是減輕腰痛,雖然術後腰痛也有減輕,手術目的是減輕症狀而不是治癒。術後遠期隨訪中,仍有增生再長入減壓區的可能,使神經受壓症狀復發。手術也不可能使已經發生退行性改變的椎間盤和小關節恢復正常。也不能中止脊椎退行性改變的自然發展過程〔1〕。
腰椎管狹窄減壓術式文獻報告很多,基本上分為廣泛椎板切除減壓和有限減壓兩類。
2.2 標準的廣泛椎板切除減壓方法 在所有受累的脊柱橫向平面,由側隱窩的外界去除椎板和黃韌帶,受累神經根在直視下從硬膜起始部至神經孔出口的整個行程行徹底減壓,所有嵌壓神經根的側隱窩行減壓,盡管臨床症狀提示僅為單平面狹窄,單側神經根受壓。理由是椎管狹窄是一種多平面疾病,單平面減壓遠期效果不理想〔1.2〕
2.3 有限減壓方法 理由是退變性椎管狹窄多為階段性,主要為黃韌帶打折、增生性肥厚、小關節和關節囊的增生以及纖維環膨出所致。在矢狀面骨性椎管常常不狹窄。因而應行選擇性的有限減壓,以保留較多的後部骨和韌帶結構,從理論上講,可減少術後發生脊椎不穩定。該操作斜行椎板切除,是將椎板外側前部斜行切除,選擇性的行單側或雙側以及平面部分椎板切除或椎板成形術。McCulloch〔5、6〕介紹的方法:後正中皮膚切口(單平面5cm),向兩側游離後,分別作雙側減壓,一般先行左側。距中線1cm弧形切開腰背筋膜,避免損傷棘上和棘間韌帶,順棘間韌帶和椎間隙向側方剝分離椎旁肌,單側椎板切除范圍:向上達黃韌帶起點處,向下至黃韌帶止點(連帶下位椎體上1/4椎板)。內側小關節切除至椎弓內界,以保證達到關節突下徹底減壓,對Ⅰ。滑脫同時行橫突間植骨。然後,在另一側行類似手術。這種保留棘上、棘突和棘間韌帶的技術稱之為減壓術(Microdecompression)〔6〕。
多平面椎板切除減壓方法與標準的廣泛椎板切除減壓方法,相比較的前瞻性與隨機分組研究的結果已有報告。這兩種方法平均隨訪3.7年,其臨床結果相似。多平面椎板切除減壓手術時間較長,發生神經損傷為12%。多平面椎板切除減壓中26%因術中減壓不理想,不得已又改為標準的廣泛椎板切除減壓的術式。
近年來,人們主張對雙平面狹窄的患者行選擇性椎板切除,應通過神經學檢查選擇其中之一為引起症狀的平面(責任椎),可行走路前後檢查或選擇性神經阻滯。某一神經根阻滯後症狀消失,即表明該神經根受壓。一組報告中,28 例兩平面解剖性椎管狹窄中,23例(82%)認為是一平面引起症狀,5例(18%)認為是兩平面引起症狀,減壓手術僅在認為引起症狀的1~2個平面進行。雖是兩平面狹窄,但僅行一平面減壓手術,術後效果與兩平面狹窄者相似〔6〕。
2.4 植骨融合問題 近年來,對腰椎管狹窄減壓術後行融合的作用討論較多。減壓後沒有同時行植骨融合術,已有並發腰椎滑脫的報告,減壓同時行小關節全切,術後腰椎滑脫多達2倍,是術後效果不好的原因之一。但同時行植骨融合術,使手術復雜化,延長了手術時間,增加了失血量,術後並發症增多,康復時間延長,一般認為同時行脊椎融合術對患者康復無益〔1〕。下列因素應考慮需同時行植骨融合術〔1、2、6~11〕
2.4.1 伴有退行性椎體滑脫 Laus等人報告單純減壓取得成功。這表明由於椎間隙變窄和增生性骨刺的作用,該階段可獲得自然穩定。然而,另有資料表明, 同時行滑脫階段融合,有利於改善臨床症狀。Postachini等人報告16例術前有滑脫,術後隨訪8.6年的結果,其中6例單純減壓,另10例同時行融合術,發現未行融合者骨質長入椎管較多,臨床效果不及同時行融合者。近年來的文獻分析資料表明,若同時行滑脫階段融合,可獲得更滿意的手術效果〔1.5〕。Postacchinit 和Cinotti等人發現,術後骨質增生在腰椎單純減壓未同時滑脫階段融合者較常見。
2.4.2 伴有脊柱側凸或後凸 對腰椎管狹窄合並退行性腰椎側凸行廣泛減壓,有造成脊柱失穩或畸形加重的可能。很有必要同時行關節融合術。但並不是所有椎管狹窄伴側凸後凸者均行融合術,是否同時行融合術,取決於4個方面:①應考慮彎曲的柔韌性。如果在側屈位X線片顯示彎曲可部分糾正,單純減壓有彎曲發展的危險。②彎曲是否為進展性,若有進展就有融合的指證。③伴有椎體側方滑脫,表明該階段不穩定,單純減壓會加重不穩定。④側凸凹側有明顯的神經受壓時,行凹側椎板和部分小關節切除,難以達到凹側神經充分減壓,擴大減壓需考慮融合術〔1〕。
2.4.3 同一平面復發性椎管狹窄 當確定再次行手術治療時,應考慮同時行關節融合術。因再次手術需增加小關節的切除,以擴大側隱窩和中央椎管,小關節切 除超過50%會導致階段性不穩,特別是小關節向矢狀面傾斜時。復發性椎管狹窄伴有醫源性滑脫時,再次手術必然要考慮植骨融合,以增加脊柱的穩定性。
2.4.4 小關節去除過多 由於手術時小關節切除或切除>50%會引起不穩定,應同時行脊椎融合術,以防術後脊椎不穩或疼痛。如果至少有一側小關節的完整性保留,脊椎的穩定性就能維持。但是,生物力學研究表明,單側小關節切除後(表明節階活動性明顯增加),即使另一側完整性良好,也將會發生不穩定,單側或雙側小關節內側部分切除(<50%),對脊椎的穩定性影響甚微〔13.14〕。
2.5 脊柱內固定 植骨融合是否同時應用內固定器械爭議較多。內固定的目的是:①糾正脊柱畸形;②穩定脊柱;③保護神經組織;④降低融合失敗或提高融合率;⑤縮短術後康復時間。因而其適應證為:①穩定或糾正側凸或後凸畸形;②2個或2個以上平面行較為廣泛的椎板切除;③復發性椎管狹窄且伴有醫源性椎體滑脫;④屈伸位X線片顯示,椎體平移超過4mm,成角大於10°時。內固定方法的選擇應以短階段固定為主,根據術者掌握的熟練程度和病人的實際情況靈活應用。越來越多的資料表明,滑脫行融合術時,同時行內固定是有益的〔15~17〕。
2.6 手術療效 腰椎管狹窄行手術減壓的療效普遍認為較好〔1.5.12〕。文獻中取得療效滿意的差異較大(26%~100%),不少作者的結果表明,術後臨床症狀改善隨時間推移又有加重的趨勢。在一組研究中,20%術後獲得短期滿意療效,平均8.2年症狀又復發。另有一組,27%術後初期療效尚好,5年後症狀又加重。Katz等人發現,不論減壓融合與否,75%效果滿意持續7~10年後,23%需再手術。術後遠期療效差的易患因素包括:全身一般情況差和曾行單平面椎板減壓。症狀復發可以是原手術部位狹窄復發、鄰近平面狹窄有發展和腰痛伴腰椎不穩。相反,也有作者報告一組病例,術後平均13年的臨床結果滿意優於平均7年者〔18~20〕。
2.7 影響手術效果的因素
2.7.1 糖尿病對腰椎管狹窄手術減壓後的療效影響,文獻所報告的差異較大。在一組報告中,糖尿病術後療效差的比例較大,易發生術後傷口並發症。優良率僅為42%,而無該病者為91%。另有一組報告卻取得較滿意的臨床效果(72%),無該病者為80%。有資料表明:術後減輕與活動有關症狀的療效與無該病者相似,但對減輕下肢持續疼痛與感覺異常的療效不肯定。這是因為糖尿病性神經病變本身殘留神經症狀〔1〕。
2.7.2 其他因素 滿意的手術效果取決於:①病人選擇適當;②術式確定正確;③術中操作精細。Katz等人報告194例手術結果,其中40例療效不滿意,認為主要原因為:①術前全身情況差;②存在多種疾患;③背部症狀較下肢症狀突出。④以往腰椎有手術史者,腰管狹窄術後的療效受影響。已有資料表明,在腰椎手術中發生小關節骨折是發生晚期腰痛的一種潛在因素。

8、我夜裡睡覺腰腿痛,CT檢查是L5椎弓崩裂,峽部裂,醫生說要做植骨固定手術,我該如何治療?

看了你的病情介紹很有感觸,不難看出你是一位任勞任怨的普通勞動人民,對於你的病情我建議你早日去三甲醫院做手術治療。根據疼痛源以及鄰近節段椎問盤的性質,可選擇峽部的重建或椎問融合的方法。手術方法豐富多彩,內植物五花八門,這在其他疾病的治療中鮮有所見。
由於重力的作用,當上位椎體向前滑移時,就出現了腰椎滑脫。在進行融合手術的同時是否要復位滑脫?這一爭論岡擾了脊柱外科界幾十年,而且爭論仍在繼續。不同治療方法的倡導者都提出了各自的理由和手術方法,並討論了鄰近節段的相關變化對於手術方法的影響。
在中年人群,椎體滑移是椎間盤退變和同時出現的關節突關節骨關節炎的結果。這稱為退變性腰椎滑脫。這是一種自限性疾病,需要特別關注。對於該疾病治療上也存在挑戰。
手術器械在骨融合的過程中起到內在支撐作用,最新的技術旨在加強這一機制。至於你的治療具體方案需住院進一步檢查後才能出來。祝你早日康復!

9、我媽媽54歲了,一直被骨刺折磨,醫生說要換骨頭,請專家看看是否有其他的辦法?

這個是骨質增生嗎?骨質增生的治療方法多著呢

與植骨骨質增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