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腦膜瘤症狀表現有什麼
腦瘤的早期症狀:顱內壓增高:症狀包括「三主征」,即頭痛、嘔吐及視盤水腫。局灶性症狀:表現為肢體的乏力、癱瘓及麻木,抽搐或癲癇發作,視力障礙、視野缺損,嗅覺障礙,神經性耳聾,語言障礙,平衡失調,智能衰退,精神症狀及內分泌失調、發育異常等。
意見建議:顱內手術很復雜,如做的不好,容易導致癌細胞擴散和轉移。因此不建議手術;也不建議放化療,年老體弱免疫低下患者怕吃不消,反而會加重病情。建議先採用聯合治療的方法以消滅癌組織提高免疫抗癌力為最,這個力量要是上去了,病情可進入良性循環。再輔以中醫治療,我國中醫源源流長,博大精深,可治本;另外心態很重要,不要害怕和著急,否則只會加重病情。如能做到,可以顯著的延長患者的壽命,早期的治療明顯有效,可以恢復正常人的生活;意志堅強的話,中晚期轉移患者能夠提高5-20年等不同的壽命,甚至更長。關鍵不用手術,不用放化療,所以費用不高。
2、腦膜瘤必須手術嗎?
何為腦膜瘤?
腦膜瘤是來源於蛛網膜帽狀細胞的原發性顱內腫瘤,好發於大腦半球的凸面、顱底和鞍旁區域等部位,大多數為良性。並且腦膜瘤生長緩慢,症狀輕微。
因此,對於腦膜瘤不一定需要及時治療。
腦膜瘤小於2cm且無症狀,可暫時密切觀察,不做處理。這種一般是通過體檢等方式以外發現的。
腦膜瘤未達到手術指征的,主要是對症處理。比如頭痛可給予止痛治療。
外科手術治療是腦膜瘤的治療方式中較好的,絕大多數腦膜瘤是可以治癒的。但是外科手術治療的前提是腫瘤壓迫腦組織,出現明顯壓迫症狀才會選擇手術治療,畢竟外科手術是有一定的創傷。
治療腦膜瘤的方式還有激素治療、化療及伽瑪刀治療。
3、惡性腦膜瘤有哪幾種類型?
常在腦表面,與腦膜有粘連,也可在腦實質內。因腫瘤所在部位不同,故其臨床表現也不一樣,從精神症狀到運動障礙、感覺障礙、視野缺損均可出現,癲癇發生率較高,並常為首發症狀,也可有顱內壓增高的症狀與體征。矢狀竇旁腦膜瘤頭顱外表有時可發現局部逐漸隆起,甚至有壓痛,頭顱平片可見到骨質增生或骨質破壞、腦膜血管溝增寬等改變。當腫瘤位於矢狀竇前1/3時,可有長時間的頭痛、視力減退、顱內壓增高等症狀,並有精神症狀(如記憶力減退、懶散、易疲勞等)和癲癇發作,部分病人可出現對側中樞性面神經癱瘓或肢體運動障礙。骨嵴腦膜瘤此部位的惡性腦膜瘤常易產生蝶骨小翼或蝶骨嵴的骨質增生,造成眶壁增厚;眶內容積變小,形成單側眼球突出,並可出現眼瞼及球結膜充血、水腫。這種單眼突出既不感疼痛也不感搏動。臨床常依解剖位置將蝶骨嵴腦膜瘤分為3部分,即內側部或深部或床突部(內1/3)腫瘤、中部(中1/3)或小翼部腫瘤及外部(1/3)或大翼部腫瘤。惡性腦膜瘤的分類就是如此,這些惡性腦膜瘤的治療和良性腦膜瘤的治療區別很大,不可認為同為腦膜瘤就要使用同一種治療方式,具體情況需要咨詢主治醫生。如要進行良惡性腦膜瘤的鑒別,可考慮PET-CT檢查,這樣的檢查解決良惡性鑒別的問題非常方便。【確診腦膜瘤要考慮四種檢查】
4、確診腦膜瘤需要做哪些檢查
1、 頭顱平片:腦膜瘤異常表現包括顱內壓增高、松果體鈣化斑移位、骨質改變、腫瘤鈣化和血管壓跡改變。單純顱內壓增高無定位、定性價值,松果體鈣化斑移位診斷價值也有限,其餘徵象則有定位和(或)定性診斷價值。
2、 CT檢查:平掃腫塊呈等或略高密度,常見斑點狀鈣化。多以廣基底與硬膜相連,類圓形,邊界清楚,瘤周水腫輕或無,靜脈或靜脈竇受壓時可出現中或重度水腫。顱板侵犯引起骨質增生或破壞。增強掃描呈均勻性顯著強化。
3、 MRI檢查:T1WI呈等或稍高信號,T2WI呈等或高信號,均一性強化,鄰近腦膜強化稱為「腦膜尾征」,具有一定特徵。MRA能明確腫瘤對靜脈(竇)的壓迫程度及靜脈(竇)內有無血栓。
4、 腦血管造影:利用數字減影技術(DSA)的腦血管影像,可以顯示腫瘤血液循環不同時相的血管影像,對於了解腫瘤對靜脈竇的影響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5、腦瘤3到4CM該怎麼治療啊???
腦膜瘤的臨床特點是發病緩、病程長。不同部位腦膜瘤可有不同的,臨床表現,因成年人發病較多,故凡成年人有慢性頭痛、精神改變、癲癇,一側或兩側視力減退甚至失明、共濟失調或有局限性顱骨包塊等,特別是伴有進行性加重的顱內壓增高症狀時,要考慮腦膜瘤的可能性。眼底檢查常發現慢性視神經乳頭水腫或已呈繼發性萎縮。 腫瘤的確診還需依靠輔助性診斷檢查。診斷腦膜瘤,其有重要參考價值的檢查包括顱骨平片,CT掃描和腦血管造影。不僅可以達到定位,還可以了解腫瘤大小和定性。 1.顱骨平片:顱內腦膜瘤需要常規攝顱骨平片,約有75%病例在平片上可以顯示出顱內腫瘤的徵象,而30%~60%的病例可根據平片的徵象作出腦膜瘤的診斷。X線顱骨平片的徵象,一部分屬於顱內腫瘤,顱內壓增高的間接徵象,如蝶鞍骨質侵蝕與擴大,腦回壓跡明顯與松果體鈣化斑移位,少數情況下,顱縫分離。另一部分是腦膜瘤直接引起的徵象,包括腫瘤局部骨質增生與破壞,腫瘤血運增加引起的腦膜動脈溝變寬與增多,腫瘤鈣化,局部骨質變薄等,這幾點常是腦膜瘤可靠的診斷依據。 2.CT掃描:在腦膜瘤的診斷上,CT掃描已取代同位素腦掃描、氣腦和腦室造影、腦膜瘤多為實質性且富於血運,最適合於CT檢查,其准確性能夠達到發現1cm大小的腦膜瘤。在CT掃描圖像上,腦膜瘤有其特殊徵象,在顱內顯示出局限性圓形密度均勻一致的造影劑增強影像,可並有骨質增生,腫瘤周邊出現密度減低的腦水腫帶,相應的腦移位,以及腦脊液循環梗阻引起的腦積水徵象。 3.腦血管造影:對某些腦膜瘤,腦血管造影仍是必要的。尤其是深部腦膜瘤,它的血液供應是多渠道的,只有通過腦血管造影,才能夠了解腫瘤的供應來源,與腫瘤的血運程度和鄰近的血管分布情況,這些對制定手術計劃,研究手術入路與手術方法都有重要價值。如果能作選擇性的頸外動脈、頸內動脈及椎動脈造影,特別採用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技術,則血管改變徵象更為清晰而明確。 此外腰椎穿刺可反映顱內壓增高,腦脊液蛋白含量增高的情況,在診斷與鑒別診斷上仍有一定參考意義。
生命健康在線--腫瘤/癌症
發生在頭顱內的腫瘤稱為腦腫瘤。腦腫瘤分為良性與惡件兩種,約各佔一半,根據腫瘤的來源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大類。原發性腦腫瘤中以神經膠質瘤最為常見,約佔40%以上;繼發性腦腫瘤多由鼻咽部、肺臟、乳房、肝、腎等原發癌轉移而來。腦腫瘤可發生在任何年齡。10歲左右及30—40歲為兩個發病高峰,性別差異並不大。成人腦腫瘤大約70%發生在大腦半球、側腦室和腦垂體。小兒則70%發生在小腦、四腦室和腦干。腦腫瘤發生的部位不同其症狀和體征也有區別。由於顱殼沒有彈性,顱內腫瘤生長和擴展引起的佔位,必然會壓迫鄰近的正常組織,擾亂其功能而產生相應的症狀。因此,無論是良性還是惡性,原發還是繼發,若不及時處理,都會嚴重威脅生命。
腦腫瘤依其表現出的症狀,在臨床上可分為五個時期:(1)無症狀;(2)僅有局部症狀;(3)顱內壓增高;(4)意識障礙;(5)昏睡症狀。在這五個時期內,無症狀期和僅有局部症狀期都很容易忽略,只有出現顱內壓增高時,才很容易想到腦腫瘤的發生。
腦腫瘤都有什麼症狀?
1、顱內壓增高症狀 因為腦腫瘤的生長使顱內壓增高,出現三個主要症狀:其一,頭痛,是腦腫瘤最常見的症狀,早期常間歇性發作,進一步發展為持久性、進行性疼痛,性質可為搏動性鈍痛、脹痛或壓迫痛、裂開樣痛。頭痛部位多在前額部、雙顳部或後枕部,疼痛的部位與腫瘤的部位並不一致。其二,嘔吐,多因迷走神經受刺激,加上佔位性病變使顱內壓增高而引起。嘔吐常在早晨發生,或在頭痛劇烈時發生,嘔吐呈噴射性,無惡心感,與飲食無關。其三,視覺障礙,因顱內壓增高引起視乳頭水腫所致。用眼底鏡可查出視乳頭水腫。病人可表現為視力下降,看東西模糊,可有復視、偏盲或失明。
2、精神症狀病人記憶力明顯減退.,自己或家屬發現經常「丟三落四」,或反應遲鈍,思維能力、理解能力、定向能力下降。嚴重者出現痴呆、嗜睡甚至昏迷。
3、抽搐和癲癇 多由於慢性生長的大腦腫瘤引起。病人可出現突然昏倒,口、眼、面、四肢抽動,口吐白沫、小便失禁,幾分鍾後可逐漸清醒。部分病人可表現為一個肢體或一側上下肢體抽動。
4、其他表現 病人常可出現頭暈,走路不穩,耳鳴,聽力下降,面部麻木,失語,月經不調,肢體麻痹,偏癱,及內分泌失調等表現。
當病人自我發現有腦瘤的徵兆時,應立即到醫院找顱腦外科或神經科醫師進行檢查。神經系統檢查包括:顱神經、運動功能、感覺、反射和病理反射等。同時可選擇性進行X線檢查、各種造影檢查、超聲波檢查、腦電圖檢查、放射性同位素檢查、CT檢查、核磁共振檢查等。爭取早期明確診斷,早期治療。
生命健康在線--腫瘤/癌症
惡性腦腫瘤經常稱為腦癌,為生長迅速的侵襲性腫瘤,它的"根"進入並破壞周圍正常組織,很快威脅病人生命。良性腦腫瘤是由生長緩慢的細胞構成,有清楚的界限,易於手術切除。但若腦腫瘤長在可引起生命威脅的重要部位,這種腫瘤生物學上雖是良性的但臨床過程為惡性。原發性腦腫瘤是指腫瘤原發於腦。如各種膠質瘤、腦膜瘤、垂體瘤等。轉移性腦腫瘤是癌細胞從機體的其他部位轉移至腦形成的轉移瘤。最常見的腦轉移瘤來自:肺癌、乳房癌、結腸癌及皮膚癌(黑色素瘤)等,所有轉移性腫瘤均為惡性腫瘤。根據腫瘤生長的部位以及病理類型,還冠以更為詳細的診斷名稱,如小腦膠質瘤、大腦鐮旁腦膜瘤、垂體瘤、脊髓神經纖維瘤、聽神經瘤等。
腦部惡性腫瘤的常見治療方法:
一、手術
手術治療是腦瘤最主要的治療方法,神經外科醫師將顱骨切開並切除腦瘤,這種手術方式成為「開顱術」。切除腦瘤時,醫師的考慮在於盡可能切除腫瘤,但也要注意不傷害到重要腦組織造成新的神經功能缺損為目的,所以要將腦瘤完全清除是一艱巨挑戰。部份腫瘤切除可減緩症狀及減低腦內壓力,剩餘的腫瘤可用放射線及化學葯物治療。某些腦瘤是無法被切除的,此時醫師只能夠做切片,取下一小塊的腫瘤組織經由病理學醫師在顯微鏡底下去檢查及診斷是何種型態的細胞,這可幫助醫師決定下一歨使用何種治療方式。開顱術是個大手術,手術後的病人多會轉至加護病房觀察,待生命徵象穩定後再轉回一般病房。外科手術有可能傷害到正常的腦部組織或造成腦水腫。另外可能造成抽痙,身體虛弱、協調能力失常、性格改變,及語言思考等障礙。事實上,在手術後的短時間內症狀可能比術前更嚴重,大部份的副作用在手術後會隨著時間而減少或消失。
二、放療
放射線治療所扮演的角色通常為手術無法將腫瘤完全切除時的輔助治療或是無法以外科方式切除,或切除後經常復發的腫瘤,有時亦與化學治療合並治療。放射線治療也可以減輕疼痛症狀。整個放射線治療療程需4-5個星期,照射的也許是全腦也可能是局部,這些得視病人的整體狀況而定。
三、化療
化學治療是使用一種或多種化學葯物來殺死癌細胞的治療方式。目前化學治療給葯途徑有:
1.靜脈注射。
2.脊椎管內注射:由於腦部有腦血管障壁,所以化學葯物可藉由脊椎管內注射,讓葯物通過腦血管障壁達到腦部已消滅癌細胞。
3.腦室內給葯:醫師在腦室植入一個給葯系統(ommaya),藉此路徑將化學葯物直接注射至中樞神經系統。
化療通常是治療一段時間後待病人恢復後再進行下一個新療程。病人不一定需要住院進行治療,依化學葯物種類,決定給葯的途徑,依病人身體狀況可選擇短期之住院治療或門診治療。
治療腦瘤的方法西醫多以 X刀、光子刀聯合放、化療為主,但這些方法的適應症非常局限,且屬創傷性療法,術後多易復發和轉移。化療葯物則很難通過血腦屏障進入腦病灶局部,無法達到治療目的。普通放療多不盡人意,常引起顱神經放射性損傷,放射性腦壞死等副作用。
生命健康在線--腫瘤/癌症
6、腦膜瘤頭痛的時候有什麼特效葯?
腦膜瘤頭痛的特效葯有這幾種:
1.手術
腦膜瘤是一種潛在可治癒性腫瘤,外科手術可治癒大多數腦膜瘤。影響手術類型的因素包括部位、術前顱神經損傷情況(後顱凹腦膜瘤)、血管結構、侵襲靜脈竇和包裹動脈情況。如患者無症狀且全部腫瘤切除有產生難以接受的功能
喪失的危險,應選擇部分切除。對大腦凸面的腦膜瘤,力爭全切腫瘤並要切除受累硬膜以減少復發機會。蝶骨翼內側、
眶、矢狀竇、腦室、腦橋小腦角、視神經鞘或斜坡的腦膜瘤可能難以完全切除。對海綿竇腦膜瘤,要考慮到有損傷顱神經和頸內動脈的風險,因此外科手術治療要求甚高。手術能逆轉大多數神經系統體征,腦膜瘤治療趁早。
2.立體定向放射外科
包括伽瑪刀、X線刀和粒子刀。適用於術後腫瘤殘留或復發、顱底和海綿竇內腫瘤,以腫瘤較大直徑≤3cm為宜。伽瑪刀治療後4年腫瘤控制率為89%。本法安全、無手術的風險是其優點,但是長期療效還有待觀察。
3.栓塞療法
包括物理性栓塞和化學性栓塞兩種,前者阻塞腫瘤供血動脈和促使血栓形成,後者則作用於血管壁內皮細胞,誘發血栓形成,從而達到減少腦膜瘤血供的目的。兩法均作為術前的輔助療法,且只限於頸外動脈供血為主的腦膜瘤。
4.放射治療
可作為血供豐富腦膜瘤術前的輔助治療,適用於:①腫瘤的供血動脈分支不呈放射狀,而是在瘤內有許多小螺旋狀
或粗糙的不規則的分支形成;②腫瘤以腦實質動脈供血為主;③腫瘤局部骨質破壞而無骨質增生。術前放射劑量一般
40Gy1個療程,手術在照射對頭皮的影響消退後即可施行;④惡性腦膜瘤和非典型腦膜瘤術後的輔助治療,可延緩復發。
總而言之,患有腦膜瘤在出現症狀時,如頭痛、視力下降、嘔吐等;盡快到醫院就診,做身體評估,看適合哪種治療方式,出現症狀說明要麼是腫瘤比較大,要麼是腫瘤的位置比較特殊,如壓迫神經或血管等。
一旦腦膜瘤出現症狀,如只是用葯物來緩解疼痛的話,只會是一時的,並且控制效果會越來越短。
7、腦膜瘤切除了80%,怎麼辦?
腦膜瘤 (Meningiomas)很常見,是起源於腦膜及腦膜間隙的衍生物,發病率占顱內腫瘤的19.2%,居第2位,僅次於膠質瘤。成年較多,發病高峰年齡在45歲,女性:男性為2:1。 腦膜瘤 原發於蛛網膜內皮細胞,凡屬顱內富於蛛網膜顆粒與蛛網膜絨毛之處皆是 腦膜瘤 的好發部位。矢狀竇旁,大腦凸面,大腦鐮旁者多見,其次為蝶骨嵴、鞍結節、溴溝、小腦橋腦角與小腦幕等部位,生長在腦室內者很少,也有異位的 腦膜瘤 ,偶見於顱骨板障、額竇、鼻腔頭皮下或頸部,系來自異位的蛛網膜組織,並非轉移, 腦膜瘤 有多發性,約佔1%~2%,幕上 腦膜瘤 遠多於幕下。病因: 腦膜瘤 的發生可能與一定的內環境改變和基因變異有關,並非單一因素造成。好發部位:依次為①矢狀竇旁,大腦凸面約佔50%②鞍結節③篩竇④海綿竇⑤橋小腦角⑥小腦幕等。分類:按病理學特點分為:內皮型或纖維型、血管型、砂粒型、混合型或移行性、惡性 腦膜瘤 、腦膜肉瘤。一般將前5種歸類於良性腦膜瘤的范疇,以血管型腦膜瘤最常發生惡變,多次復發者亦應考慮惡變可能。 臨床表現良性腦膜瘤生長慢,病程長,其出現早期症狀平均約為2.5年長者可達6年之久,一般來講,腫瘤平均年增長體積為3.6%,腫瘤的膨脹性生長,往往以頭痛和癲癇為首發症狀,依腫瘤部位不同,可以出現視力、視野、嗅覺或聽覺障礙及肢體運動障礙等。老年患者以癲癇為首發症狀者多見。 惡性腦膜瘤 腦膜肉瘤,病情發展快,浸潤性生長,形狀不規則邊界不清,術後迅速發展,可見遠處轉移。 腦膜瘤依據部位不同,其特殊臨床表現亦不同,以下特作略述:大腦凸面腦膜瘤,病史一般較長,主要表現為不同程度的頭痛,精神障礙,肢體動動障礙及視力、視野的改變,約60%患者半年後可出現顱壓增高症狀,部分患者可出現局部癲癇,面及手抽搐,大發作不常見。矢狀竇旁腦膜瘤瘤體生長緩慢,一般患者出現症狀時,瘤體多已很大,癲癇是本病的首發症狀,為局部或大發作,精神障礙表現為痴呆,情感淡漠或欣快,患者出現性格改變,位於枕葉的矢狀竇旁腦膜瘤可出現視野障礙。蝶骨嵴腦膜瘤:腫瘤起源為前床突,可出現視力下降,甚至失明;向眶內或眶上侵犯,可出現眼球突出,眼球運動障礙,瞳孔散大;癲癇,精神症狀、嗅覺障礙等。鞍結節腦膜瘤:80%以上患者以視力障礙為首發症狀;頭痛,少數患者可出現嗜睡,記憶力減退,焦慮等精神症狀;有的患者可出現內分泌功能障礙,如性慾減退、陽痿、閉經等;亦有患者以嗅覺喪失,癲癇、動眼神經麻痹為首發症狀就診。大腦鐮旁腦膜瘤:運動障礙表現為從足部開始,漸至下肢,繼而上肢肌力障礙,最後波及頭面部,如腫瘤向兩側生長,可出現雙側肢體肌力弱並伴有排尿障礙,癲癇,顱內壓增高症狀等。嗅溝腦膜瘤:早期症狀即有嗅覺逐漸喪失,顱內壓增高可引起視力障礙,腫瘤影響額葉功能時可有興奮、幻覺、妄想,遲鈍,精神淡漠,少數患者可有癲癇。橋小腦角腦膜瘤:此部位腫瘤以聽神經瘤多見,佔70-80%腦膜瘤,僅佔6-8%,膽脂瘤4-5%,臨床表現為聽力下降,耳鳴,面部麻木,感覺減退等。損害表現為:走路不穩,粗大水平震顫,患側共濟失調。岩骨—斜坡腦膜瘤;常表現為頭痛,但往往不被引起注意,Ⅲ—X顱神經受損症狀明顯。腦室內腦膜瘤:因在腦室內生長,早期神經系統功能損害不明顯,就診時腫瘤多已較大,常表現為頭痛,視乳頭水腫,癲癇,同向性偏盲,對側肢體偏癱。中顱窩腦膜瘤: 表現為三叉神經痛,眼球活動障礙,眼瞼下垂,復視,視力下降,同向性偏盲等。小腦幕腦膜瘤:患側粗大水平震顫及共濟失調,視野障礙等。海綿竇旁腦膜瘤:表現為頭痛、視力視野改變,眼肌麻痹,三叉神經一二支分布區域疼痛。枕骨大孔腦膜瘤早期表現為頸部疼痛,手和上肢麻木,易被誤診。眼眶及顱眶溝通腦膜瘤:眼球突出,眼球運動障礙,視力下降等。 診斷:腦膜瘤的臨床特點是發病緩、病程長。不同部位腦膜瘤可有不同的,臨床表現,因成年人發病較多,故凡成年人有慢性頭痛、精神改變、癲癇,一側或兩側視力減退甚至失明、共濟失調或有局限性顱骨包塊等,特別是伴有進行性加重的顱內壓增高症狀時,要考慮腦膜瘤的可能性。眼底檢查常發現慢性視神經乳頭水腫或已呈繼發性萎縮。腫瘤的確診還需依靠輔助性診斷檢查。主要CT,MRI掃描加增強。不僅可以達到定位,還可以了解腫瘤大小和定性。腦膜瘤有其特殊徵象,在顱內顯示出局限性圓形密度均勻一致的造影劑增強影像,腦膜尾征。可並有骨質增生,腫瘤周邊出現密度減低的腦水腫帶,相應的腦移位,以及腦脊液循環梗阻引起的腦積水徵象。 對 腦膜瘤的治療 ,以手術切除為主。原則上應爭取完全切除,並切除受腫瘤侵犯的腦膜與骨質,以期根治。腦膜瘤屬實質外生長的腫瘤,大多屬良性,如能早期診斷,在腫瘤尚未使用周圍的腦組織與重要顱神經、血管受到損害之前手術,應能達到全切除的目的。但是有一部分晚期腫瘤,尤其是深部腦膜瘤,腫瘤巨大,與神經、血管、腦干及丘腦下部粘連大緊,或將這些神經、血管包圍不易分離,這種情況下,不可勉強從事全切除術,以免加重腦和顱神經損傷以及引起術中大出血的危險,甚至招致病入死亡或嚴重殘廢。宜限於腫瘤次全切除,縮小腫瘤體積,輔以減壓性手術,以減少腫瘤對腦的壓迫作用,緩解顱內壓力,保護視力。惡性者可輔以放療。腦瘤專家苗振江老 中醫治療:抗瘤正腦純中葯系列方葯的配伍應用,結合患者體質辨證施治。適用於未行手術或手術部分切除,術後復發, X- 刀、 γ- 刀,放化療後患者。用葯 20 天左右可消除或緩解症狀,繼續用葯可控制不再生長直至使瘤體縮小、鈣化或消失,消除術後殘留,預防復發,臨床應用多年來療效確切。
8、腦膜瘤患者可以吃谷維素和胞磷膽鹼鈉片嗎
不同部位腦膜瘤有不同的臨床表現,腫瘤的確診還需依靠輔助性診斷檢查。診斷腦膜瘤,其有重要參考價值的檢查包括顱骨平片,CT掃描和腦血管造影。不僅可以達到定位,還可以了解腫瘤大小和定性。
1.顱骨平片:顱內腦膜瘤需要常規攝顱骨平片,約有75%病例在平片上可以顯示出顱內腫瘤的徵象,而30%~60%的病例可根據平片的徵象作出腦膜瘤的診斷。X線顱骨平片的徵象,一部分屬於顱內腫瘤,顱內壓增高的間接徵象,如蝶鞍骨質侵蝕與擴大,腦回壓跡明顯與松果體鈣化斑移位,少數情況下,顱縫分離。另一部分是腦膜瘤直接引起的徵象,包括腫瘤局部骨質增生與破壞,腫瘤血運增加引起的腦膜動脈溝變寬與增多,腫瘤鈣化,局部骨質變薄等,這幾點常是腦膜瘤可靠的診斷依據。
2.CT掃描:在腦膜瘤的診斷上,CT掃描已取代同位素腦掃描、氣腦和腦室造影、腦膜瘤多為實質性且富於血運,最適合於CT檢查,其准確性能夠達到發現1cm大小的腦膜瘤。在CT掃描圖像上,腦膜瘤有其特殊徵象,在顱內顯示出局限性圓形密度均勻一致的造影劑增強影像,可並有骨質增生,腫瘤周邊出現密度減低的腦水腫帶,相應的腦移位,以及腦脊液循環梗阻引起的腦積水徵象。
3.腦血管造影:對某些腦膜瘤,腦血管造影仍是必要的。尤其是深部腦膜瘤,它的血液供應是多渠道的,只有通過腦血管造影,才能夠了解腫瘤的供應來源,與腫瘤的血運程度和鄰近的血管分布情況,這些對制定手術計劃,研究手術入路與手術方法都有重要價值。如果能作選擇性的頸外動脈、頸內動脈及椎動脈造影,特別採用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技術,則血管改變徵象更為清晰而明確。
此外腰椎穿刺可反映顱內壓增高,腦脊液蛋白含量增高的情況,在診斷與鑒別診斷上仍有一定參考意義。
9、惡性腦膜瘤怎麼分類
惡性腦膜瘤惡性腦膜瘤的分類:1、大腦凸面腦膜瘤常在腦表面,與腦膜有粘連,也可在腦實質內。因腫瘤所在部位不同,故其臨床表現也不一樣,從精神症狀到運動障礙、感覺障礙、視野缺損均可出現,癲癇發生率較高,並常為首發症狀,也可有顱內壓增高的症狀與體征。、矢狀竇旁腦膜瘤頭顱外表有時可發現局部逐漸隆起,甚至有壓痛,頭顱平片可見到骨質增生或骨質破壞、腦膜血管溝增寬等改變。當腫瘤位於矢狀竇前1/3時,可有長時間的頭痛、視力減退、顱內壓增高等症狀,並有精神症狀(如記憶力減退、懶散、易疲勞等)和癲癇發作,部分病人可出現對側中樞性面神經癱瘓或肢體運動障礙。3、蝶骨嵴腦膜瘤此部位的惡性腦膜瘤常易產生蝶骨小翼或蝶骨嵴的骨質增生,造成眶壁增厚;眶內容積變小,形成單側眼球突出,並可出現眼瞼及球結膜充血、水腫。4、嗅溝腦膜瘤常以嗅覺障礙開始,腫瘤向後擠壓視神經交叉則出現視力減退,眼底呈原發性視神經萎縮,視野缺損,眼外肌癱瘓,眼球突出,出現精神症狀,頭顱平片上在嗅溝區可能有骨質增生或骨質破壞。5、引鞍部腦膜瘤腫瘤來自鞍結節或交叉溝,產生視交叉綜合征,即包括兩眼原發性視神經萎縮、雙顳側偏盲等,但蝶鞍大小、形態常正常。另外可能產生丘腦下部機能不足的一系列內分泌症狀。6、後顱凹腦膜瘤本病可發生於腦干腹側基底動脈附近,產生腦干受壓及顱神經受牽扯的症狀。生長在小腦背側凸面或天幕下面,可出現單側小腦損害及顱內壓增高症狀,如頭痛、嘔吐、視力減退、視神經乳頭水腫、眼球震顫、共濟失調等。7、側腦室內腦膜瘤本病少見,常位於左側,一般在三角區,由於腫瘤阻塞室間孔可出現陣發性頭痛,其頭痛部常為一側,並可出現嘔吐、視神經乳頭水腫、對側同向偏盲、感覺或運動輕度障礙及小腦體征等。
10、治療腦膜瘤的方法
腦瘤是各種類型腦部腫瘤的統稱,包括原發性的腦部腫瘤和繼發性的腦部腫瘤,也包括良性腦腫瘤和惡性腦腫瘤。對於引起症狀的各種類型的腦腫瘤,一般均建議先考慮顯微神經外科手術切除腫瘤。對於惡性腦腫瘤在手術切除之後,還需要輔助放療、化療、靶向治療等相關治療,才能使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對於良性腦腫瘤引起症狀者,需要進行手術切除。對於沒有引起症狀的良性腦腫瘤,特別是體積小位於重要功能區,或者並不引起患者任何症狀的良性腦腫瘤,也可在臨床上進行隨診觀察,每年復查一次核磁,了解病變是否有增大,再根據病變發展情況,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