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骨質增生 > 硬齶骨質增生

硬齶骨質增生

發布時間:2020-08-11 04:41:01

1、硬齶上的突出物

應該是林巴結,你說的位置都是人體常見的生長淋巴結的地方.主要有腹股溝,下顎,脖頸處,腋下,耳垂,基本上人人都有.
不要刺激它.淋巴結一般不疼不癢,有點疼痛是淋巴結發炎,避免刺激,幾天後可以自愈。需要注意的是淋巴結異常增大,或增多,發熱,食慾減退,這時就要引起注意了。有時皮膚感染也可使淋巴腫大。

2、骨纖維增生 緊急!!!

骨纖維異常增殖症(Fibrous dysplasia)是一種病因不明、緩慢進展的自限性良性骨纖維組織疾病。正常骨組織被吸收,而代之以均質梭形細胞的纖維組織和發育不良的網狀骨骨小梁,可能系網狀骨未成熟期骨成熟停滯,開出生後網狀骨支持紊亂,或構成骨的間質分化不良所致。本病臨床並非罕見,約佔全部骨新生物的25%,佔全部良性骨腫瘤的7%。單骨型約佔70%,多骨型不伴內分泌紊亂者約佔30%,多骨型伴內分泌素亂者約佔3%。

【診斷】

本病除單骨型早期不易發現外,一般結合病史、部位、體征及影象學檢查,多勿須組織學證據即可確診。

【治療措施】

本病尤其是單骨型,主要以手術切除為主,因放療有誘發惡變可能。鑒於本病臨床進展緩慢,對病變較小或無症狀者,可暫不手術,但應密切隨訪觀察。病變發展較快者,伴有明顯畸形和功能障礙者,應視為手術指征。根治性切除雖為最佳治療方法,但有導致功能障礙與美容缺陷之弊。保守的部分切除易於復發,其中單骨型為21%,多骨型可高達36%。手術方法和進路選擇,應根據原發部位、侵犯范圍和功能損害程度靈活掌握,原則上是盡可能徹底清除病變組織,又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器官生理功能和美容效果。

手術中,對兒童及病變廣泛者,宜採用經口插管全麻。病變局限者亦可在局麻下切除。

手術切口有多種,可以根據病變情況選擇應用。①Caldwell-Luc法:適用於病變廣泛累及上頜骨、鼻腔、眶下壁、篩竇和蝶竇者;②Weber-Fergusson法:適用於上頜骨、眶下壁、顴骨、硬齶及蝶篩竇廣泛受侵的病人。③顱—面聯合進路:包括雙額瓣或單額瓣+Weber—Fergusson切口,適用於原發於顱前窩底或鼻竇、眶壁並互為侵犯的廣泛病變。④Fish法:適用於病變原發於顳骨,外耳道、中耳、內耳、岩骨及顱中窩底受累者。

手術以平鑿、圓鑿或大刮匙分次切除為好。創面滲血較多,術中宜使用骨蠟止血和給予必要的輸血,尤其是兒童更應注意。

本病手術切除預後良好,故術中對鄰接顱底及顱內的重要神經、血管部位病變,不要過份切除,以免發生意外。

【病因學】

不明。可能與外傷、感染、內分泌功能紊亂或某些原因導致局部血液循環障礙有關,但均未證實。目前普遍認為本病不是真性腫瘤。

【病理改變】

血管供應變異較大,病變組織大體呈白色、灰白色或蒼黃色,比正常骨組織稍軟,切割時有含砂感或彈性感,巨大骨損害多從骨髓向外侵蝕和擴展,管狀骨和扁平骨的骨皮質僅留兩層薄殼,去除外殼如去包膜。鏡下見:網狀骨骨小梁的大小、形狀和分布不一,無規律地包埋於質地疏鬆或緻密的富含細胞和血管的結締組織中。此組織類似結締組織化生的結果。骨小梁形態變異較大,多呈球形,在橫切面呈曲線形、C形或弓形,邊緣不規則,骨細胞腔隙寬闊。骨小梁緊密排列,形成骨網。骨小梁由粗纖維的原骨構成,在偏振光鏡下呈網狀而非板狀。偶見網狀骨板狀變形,有時見弓狀骨小梁環繞一中心血管。多數骨小梁缺乏成骨細胞構成的輪廓。這可與骨化纖維瘤鑒別。

【臨床表現】

臨床分類 多數作者同意Beleval和Schneider(1954)提出的分類法,即將本病分為三型:①單骨型:單個或多個損害累及一塊骨,其中上頜骨發病最多,為64%,下頜骨為36%,顱面骨為10%。②多骨型但不伴內分泌紊亂:多個損害累及一塊以上骨骼。在中等度骨骼受累的多骨型中,顱面骨受累的發生率為5%,在骨骼廣泛受累的多骨型中,顱面骨受累的發生率為100%。Van Tilburg在復習文獻報道的144例病人後發現,單骨型與多骨型在顱面骨中以額骨和蝶骨受累者最多,且常同時受累,其次為篩骨和顳骨。可單側或雙側同時發病。③多骨型伴有內分泌紊亂:此型與單骨型比例為30∶1。損害散布於多個骨骼,常為單側分布,伴有較大皮膚色素斑。多見於女性,表現第二性徵早熟。

臨床表現 本病約60%發生於20歲以前,偶見於嬰兒和70歲以上老年人。男女發病為1∶2。80%以上表現為病骨區畸形腫脹,發生於面部者表現兩側不對稱,眼球移位、突出,鼻腔狹窄,牙齒松動,齒槽嵴畸形,流淚,齶部隆起。隨著病變發展可出現頭痛和偶爾發生鼻衄。由於原發部位和累及的范圍不同,可表現出相應的臨床症狀。如發生於顳骨,常表現顳骨體積膨大變形,外耳道狹窄,傳導性耳聾。有外耳道狹窄者,約16%並發膽脂瘤。有膽脂瘤者,常導致顳頜關節炎、面癱、迷路炎或顱內並發症,病變累及耳蝸及內聽道可產生感音性耳聾。岩骨受侵,易出現顱中窩或顱後窩受累症狀。此病可廣泛侵入鼻竇、眼眶及顱前窩底,臨床呈惡性生長傾向,表現為鼻塞、嗅覺減退、面部不對稱、眼球突出、移位、復視、視力障礙和張口困難等。蝶骨和蝶竇區骨纖維異常增殖,多有較嚴重的額頂或枕區疼痛。由於蝶竇壁菲薄,病損易向周圍結構擴展,累及Ⅱ、Ⅲ、Ⅳ、Ⅴ、Ⅵ等顱神而產生顱神經受損症狀與體征。病變較大者可致腦萎縮或產生高顱壓症。

【輔助檢查】

檢查 影象學檢查對本病診斷有特殊意義。根據X線表現,本病分為三型:①變形性骨炎型:常為多骨型病變表現,其特點是顱骨增厚,顱骨外板和頂骨呈單側泡狀膨大,骨內板向板障和顱腔膨入,增厚的顱骨中常見局限和彌漫的射線透明區和濃密區並存,這種骨吸收與硬化並存極似Paget變形性骨炎的表現。顱骨擴大和硬化,可從額骨擴大到枕骨。面部受累可導致眶和鼻腔狹窄及鼻竇腔消失,此型約佔56%。②硬化型:此型多見上頜肥厚,可致牙齒排列不整,鼻腔、鼻竇受壓變小。上頜骨受累多於下頜骨,且多為單骨型。損害呈硬化或毛玻璃樣外觀。相反,下頜骨損害多見於多骨型,表現為孤立的骨壁光滑且可透過射線。此型約佔23%。③囊型:顱骨呈孤立或多發的環形或玫瑰花形缺損,缺損從菲薄的硬化緣開始,其直徑可達數厘米。孤立的損害有似嗜酸性肉芽腫,多發的缺損可誤認為Hand Schüller Christian病,偶有數種X線類型出現於同一個體上。此型約佔21%。應用CT或MRI檢查,能明確病變的位置和范圍,且能顯示與軟組織的聯系。定期檢查可動態觀察病變的發展程度,對選擇術式進路、減少並發症和估計預後甚為重要。

【鑒別診斷】

在診斷過程中應注意與下列疾病鑒別:

1.骨化纖維瘤 近年已明確該病與骨纖維異常增殖症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疾病。前者臨床呈緩慢生長,為孤立的損害,侵犯下頜骨多於上頜骨,偶見於額骨和篩骨。女多於男,好發於15~26歲,X線呈輪廓清晰而膨大透明的外觀,其中心部呈斑點狀或不透明。鏡下,以纖維骨的纖維成分為主,不規則的骨小梁雜亂地分布於纖維基質中,並構成網狀骨的中心,但在板狀骨的外圍與咬合緣有成骨細胞。

2.嗜酸性肉芽腫 為一良性孤立的非腫瘤性溶骨損害,起源於網狀內皮系統。常見於額骨、頂骨和下頜骨。多發於30歲以前,男性居多。在組織學上,由濃密的泡沫組織細胞組成,伴有不同數量的嗜伊紅細胞和多核巨細胞。組織細胞核含有小囊,嗜伊紅細胞含有細小的空泡,巨細胞為郎罕型和異物型。這些細胞呈灶性集聚。

3.Gardner綜合征 此綜合征為侵犯上下頜骨、顱骨和偶見於長骨的多發性骨瘤,伴有腸息肉、皮樣囊腫、纖維瘤和長骨局灶性波紋狀骨皮質增厚。

4.巨型牙骨質瘤 通常累及下頜骨全部,可致骨皮質膨大,X線檢查表現為濃密的塊狀堆積體。常起於遺傳,在組織學上未發現感染源。

5.外生性骨瘤 副鼻竇惡性腫瘤及囊腫等,均應注意鑒別,以防誤診。

6.多骨型骨纖維異常增殖症,還應與甲狀腺功能亢進、paget病、神經纖維瘤病及頜骨肥大症等相鑒別。

3、軟硬齶交界處骨質增生

你說的這個地方了?沒有骨質增生,這個是一個,連接的地方,現在有什麼不舒服的症狀嗎?你想問的是什麼問題呢。

4、請問頭老是情不自禁的搖晃是什麼病啊?

頸椎

6月2日 10:43 頸椎病的診斷治療和預防保健

頸椎病是由於頸椎間盤退行性變、頸椎骨質增生所引起的一系列包括頸椎椎間盤、頸椎骨關節、軟骨、韌帶、肌肉、筋膜等所發生的退行性變及其繼發改變。其可使脊髓、神經、血管等組織受損害而引起一系列臨床症狀,輕者頭、頸、臂、手、上胸背、心前區疼痛或麻木;重者可出現四肢癱瘓、截癱、偏癱、大小便失禁。此外,還可有頭昏、頭暈、耳鳴、耳聾、視物不清、霍納氏征、發作性粹倒、聲音嘶啞、咽部異物感、吞咽障礙及嘆息樣呼吸等,又稱為頸椎綜合征。由於因頸椎退行性變引起頸椎管或椎間孔變形、狹窄,從而刺激、壓迫頸部脊髓、神經根、交感神經造成其結構或功能性損害,多見於年齡偏大者。檢查方法:X線、磁共振(MRI)、CT、肌電圖、體感誘發電位(SEP)等。根據病理變化,頸椎病可分為五型:(1)脊髓型,此類型病人進行手術比例較高。(2)神經根型,98%以上病人可以通過牽引療法等非手術治療治癒或明顯好轉。(3)椎動脈型,大多數病例都可以通過牽引及頸部制動等非手術療法治癒或明顯好轉。(4)交感神經型,絕大多非手術可治癒。(5)混合型,針對具體情況,多數的病人都可以經過非手術療法治癒、自愈或明顯好轉。
頸椎病的病因:(1)先天因素,如先天性頸椎管狹窄、先天性頸椎畸形等;(2)慢性勞損和退化;(3)急性損傷。而以慢性勞損為最常見原因,從這一點來說,頸椎病是可以預防的。
急性的頸椎外傷,如外力等造成頸椎輕度骨折,使頸椎產生輕度移動及頸部嚴重挫傷,可造成頸椎間盤的損害、局部軟組織受損產生水腫、刺激或壓迫神經根而產生頸椎病症狀。
慢性勞損和退化與長期從事某種職業及不良的生理姿勢有關。如刺綉、縫紉、謄寫等需長久低頭的工作,或睡眠時枕頭高度不合適等,可引起頸部關節囊、韌帶等鬆弛乏力,從而加速頸椎的退變而逐步發生頸椎病症狀。
頸椎病的病理生理過程相當復雜.其發病因素多種多樣。但下列因素在頸椎病的產生和復發中起著重要作用:
1.年齡因素:就像一台機器一樣,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各部件的磨損也日益增加,頸椎同樣會產生各種退行性變化,而椎間盤的退行性變化是頸椎病發生發展中最基本和最關鍵的基礎。另外,小關節和各種韌帶的退變也有重要的作用。
2.慢性勞損:是指各種超過正常范圍的過度活動帶來的損傷,如不良的睡眠、枕頭的高度不當或墊的部位不妥,反復落枕者患病率也較高。另外,工作姿勢不當,尤其是長期低頭工作者頸椎病發病率特高。再者,有些不適當的體育鍛煉也會增加發病率,如不得法的倒立、翻筋斗等。
3.外傷:在頸椎退變、失穩的基礎上,頭頸部的外傷更易誘發頸椎病的產生與復發。病人往往在輕微外傷後突然發病,而且症狀往往較重,合並骨折、脫位者則給治療增加困難。
4.咽喉部炎症:當咽喉部或頸部有急性或慢性炎症時.因周圍組織的炎性水腫,很容易誘發頸椎病症狀出現.或使病情加重。
5.發育性椎管狹窄:椎管狹窄者更易於發生頸椎病,而且預後也相對較差。
6.頸椎的先天性畸形:各種先天性畸形,如先天性椎體融合、顱底凹陷等情況都易於誘導頸椎病的發生。
7.代謝因素:由於各種原因所造成人體代謝失常者,特別是鈣、磷代謝和激素代謝失調者,往往容易產生頸椎病。
8.精神因素:從臨床實踐中發現,情緒不好往往使頸椎病加重,而頸椎病加重或發作時,病人的情緒往往更不好,很容易激動和發脾氣,頸椎病的症狀也更為嚴重。
病理變化:可有頸椎間盤退行性變,纖維環彈力減退而向四周膨出或髓核疝出,可壓迫神經根、脊髓、椎動脈;椎間隙狹窄,椎體邊緣骨質增生,黃韌帶肥厚、變性,使神經根管及椎管容積變小,小關節及鉤突關節退行性變致小關節脫位可造成頸椎退行性滑脫。後一種情況最常見。

其中,椎動脈型頸椎病發病普遍且年齡較高,多在50-80歲,症狀隨年齡增加而加重。患者常以位置性眩暈或體位摔倒、頭痛、 惡心嘔吐,或耳鳴、耳聾、視物不清、舌活動障礙、血壓異常、肢體麻木、感覺異常、持物落地等症狀就診。臨床上常伴有神經性型頸椎病症狀。其發病率約占頸椎病的9.44%。 椎動脈型頸椎病的主要病理改變為第6頸椎以上的頸椎。常因外傷、勞累等使頸4~5和頸5~6椎水平的鉤椎關節出現向側方增生的骨刺,或後伸性椎體半脫位使上關節突向前滑脫,或關節突骨刺,或後側型頸椎間盤脫出等。這些病理改變不僅可引起頸周圍軟組織痙攣、炎症刺激或壓迫椎動脈而使供血受阻,導致交感神經叢甚至椎一基底動脈系統的血管發生痙攣,而且還可直接壓迫椎動脈,引起椎一基底動脈供血不足,進一步導致腦內微循環障礙而致病。引起微循環障礙的原因有:①血管痙攣, 管腔變窄;②先天性血管變異,管腔狹窄;③管壁炎性變增厚,內膜損傷;④血液瘀滯,血栓形成或血液粘滯度增加;⑤血管退變或硬化等。
部分病人有椎動脈畸形,如椎動脈在鎖骨下動脈的起始部偏向外側,前斜角肌發生痙攣時即可受壓而狹窄;或者一側的椎動脈管徑很小,對側椎動脈出現痙攣或壓迫時則引起供血不足;環樞椎也是本病的好發部位,因為環樞椎的椎動脈有四個彎曲,其本身血流不暢,而局部受炎症刺激或壓迫則影響血液循環;此外,動脈粥樣硬化症亦可累及椎動脈,成為直接或間接的致病因素。
位於腦橋的前庭神經核以及內耳的迷路器官,其營養動脈皆由椎一基底動脈系的分支支配。如引起椎動脈痙攣,可導致前庭中樞性損害,包括前庭神經顱內部分、前庭神經核及其中樞傳導通路,出現:①眩暈較輕,或呈假性眩暈的症狀,起病較緩慢,症狀亦較持續。②分離性偏斜的客觀體征,即眼震慢相、Ronberg征的偏斜方向,指誤試驗方向和星跡試驗方向一致。③不一定有耳蝸症狀,如果有,一定也會有其它顱神經核或傳導束受損害的症狀,從而出現相應的神經系統的其它體征。
竇椎神經是脊神經和交感率纖維的混合支,屬感覺性及血管運動性神經支,由各脊神經分出,通過椎間孔返回椎管。其受到機械壓迫或炎症刺激,可出現頸部疼痛,椎間盤性疼痛或韌帶組織的炎性疼痛,而刺激頸交感神經節後纖維,發生瞳孔散大、體位失穩、聽覺障礙及頭痛等後頸交感神經綜合征。
中醫認為頸椎部是經絡聯系人體臟腑器官和氣血流通的一個樞紐,頸椎病與足太陽膀胱經、督脈、足少陽膽經和手少陽三焦經關系最為密切。而頸部操作受累,感受風寒濕邪,老年退行性變的關節增生,血氣兩虛,炎症刺激,均可導致這些經脈失調,進一步影響臟腑功能,發生陰虛肝風內動,血少腦失所養,精虧髓海不足的眩暈。其次,痰濁壅遏,或化火上蒙,亦可形成眩暈。
一、椎動脈型頸椎病臨床表現如下。
頭痛:系由於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致使側支循環血管擴張而引起的一種血管性頭痛。常發作性出現,可持續數分鍾、數小時或更長些,在發作期陣發性加劇。晨起、轉動頭頸部及乘車時症狀加重。疼痛多為一側,在右頸枕部或枕頂部,呈跳痛、灼痛或酸脹痛,常由頸後部開始,向耳後及枕頂部擴展,或向眼眶和鼻根部放射,可有眼前一過性發黑、閃光視等先兆。常伴有惡心、嘔吐、出汗、流誕以及心慌、憋氣、血壓異常,或面部、硬齶、舌咽部疼痛、麻木、刺癢及異物感等。
枕大神經病變是引起頭痛的常見病因。椎動脈分支枕動脈支配枕大神經,臨床上椎動脈痙攣缺血引起枕大神經缺血時,可出現枕大神經支配區的頭痛症狀,疼痛性質為間歇性跳痛;從一側後頸部向枕部及半側頭部放射,可伴灼熱感,少數患者患部呈現痛覺過敏,觸及患部頭皮時疼痛難忍,甚至觸碰頭發即感劇痛。斜方肌由副神經周圍支支配,該神經起於上5~6個頸節,其根性病變或該肌外傷後可引起斜方肌痙攣,從附麗於枕骨鱗部的斜方肌腱膜中穿出的枕大神經支,由於受到擠壓而出現症狀。環椎或樞椎發生旋轉移位時可使從其椎弓間穿出的枕大神經受到損傷或刺激而出現頭痛,該神經局部有壓痛。
眩暈:椎動脈型頸椎病最常見的症狀。眩暈有:①自身或周圍景物在一起方向旋轉的幻覺;②身體站立不穩,搖晃自感地面移動;③物體傾斜、下陷等。往往在變換體位、頭部過度旋轉或伸屈時誘發或加劇。發作時間長短不一,可極短暫,也可持續數小時或更久。可伴有耳鳴、聽覺減退或漸進性耳聾等。極少發生眼球震顫。有的患者在轉動頸部時忽感下肢發軟而突然摔倒,發病時多無意識障礙,在短時間內病人能自己起立行走。這是臨床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發病時的一個特點,可和其它腦血管病變相鑒別。
視覺症狀:主要為大腦後動脈缺血所致。由於頸椎病變引起椎一基底動脈系痙攣,繼發大腦枕葉視覺中樞缺血性病損所致視覺障礙,輕者視物模糊不清或有復視症狀,常為發作性視力減退,眼前閃光、暗點、視野缺損或失明、幻視等。因為椎動脈借後交通動脈與頸內動脈系統相連,亦可出現反射性視網膜動脈痙攣,引起眼痛、眼底血管張力變化,如眼底靜脈擴張和動脈變細,頸過伸時尤為明顯,或血管痙攣性視網膜炎等。某些頸椎病患者,可伴發眼瞼痙攣、結膜充血、角膜感覺減退甚至形成潰瘍、淚腺分泌障礙、球後視神經炎、突眼及青光眼等。
神經根型症狀:由於局部解剖關系,臨床上常見椎動脈型頸椎病的患者,可合並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症狀,或交感型頸椎病變的症狀,出現更復雜的病理變化,應認真進行鑒別診斷。
其它症狀:少數病例可有發作性意識障礙症狀,如在某次頸部過度旋轉或伸屈時,突然感到頭暈眼花和劇烈頭痛,並很快發生暈厥乃至昏迷。數分鍾即好轉,其發作後可有嗜睡及精神改變。少數患者可突然四肢麻木、無力而跌倒,但神志正常,跌倒後可很快爬起繼續行走,或過度轉動、猛然回頭等出現摔倒。偶有發作性咽部痛,並伴蟻行、刺癢及異物感,甚至出現乾咳、聲音嘶啞、吞咽困難、發嗆及咽反射減弱等症狀。
體征方面,發病時頸部活動受限,作頸部旋轉或後伸活動時可引起眩暈、惡心、嘔吐、心慌等症狀。部分患者在患側鎖骨上聽診檢查可聽到椎動脈由於扭曲、血流受阻引起的雜音。後頸部拇指觸診常查到患椎向一側旋轉移位,棘突及移位的關節突關節壓痛明顯。
二、椎動脈型頸椎病診斷依據
1.頸部有慢性勞損或有外傷史,在患者後頸部觸診檢查,可發現部分患者上頸椎或其它患椎移位,相應的關節囊部腫脹、壓痛。部分病人在患側鎖骨上部可聽到椎動脈血流受阻的雜音。發病時頸部功能活動受限。
2.中年以上的病人,常由於頭頸部體位改變引起眩暈、惡心、頭痛,或視力減退、耳鳴、耳聾、舌活動障礙、血壓異常。如長期供血不足,可出現小腦及大腦枕葉損害的症狀(腦性輕癱、共濟失調、眼球震顫等復雜的中樞神經損害症狀)。
3.位置性眩暈或體位性摔倒 患者作頸部幅度較大的旋轉、後伸活動時,可引起眩暈或體位性摔倒;壓頭試驗陽性。
4.頸椎正側斜位X線片顯示,患椎可有病理性變化或旋轉性移位。排除骨折、脫位、結核、腫瘤等疾病。
5.其它檢查 如腦血流圖、肌電圖、心電圖、血脂、眼底、尿等檢查,必要時作椎動脈造影。
鑒別診斷
(-)內耳綜合征(美尼爾綜合征) ①常突然發作,為四周景物或自身在旋轉或搖晃的錯覺,發作刺激性(如光線、情緒波、動等)加重;②嚴重時常伴有惡心嘔吐、面色蒼白、出汗多等迷走神經症狀;③發作時間持續,多在l~3天內逐漸緩解,為反復發作,間歇期一般無症狀。
(二)良性陣發性眩暈 常為外傷、耳病、年老、噪音性損傷及使用鏈黴素過敏,使內耳橢圓囊的耳石變性、移位(地心引力作用)所致。鑒別:①常見50~60歲婦女;②睜眼作體位查出位置性(3~6秒鍾後出現)眼球震顫;③病檢為良性,可有復發。
椎動脈型頸椎病康復治療
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方法很多,可根據病情輕重、病期長短以及患者的健康狀況選擇應用如下方法:
(一)手法康復治療 患椎移位、關節囊腫脹、頸椎失穩、頸肌緊張、頸椎內外平衡失調及其它軟組織的炎性變是引起病人眩暈等症狀的重要病因。關節囊炎性腫脹和頸肌緊張疼痛,頸功能活動受限,常由於患椎移位,頸椎內外平衡應力失調引起,需要及時進行手法復位,糾正頸椎正常解剖關系。手法可松解頸部軟組織,解除患部肌肉痙攣,緩解疼痛,恢復頸部功能正常及頸肌肌應力平衡,解除椎動脈受壓,是康復頸椎內外平衡應力的有效治療方法之一。臨床上常用的手法有頸椎點推旋轉復位法、頸椎點推斜搬旋轉復位法、頸椎點推側搬旋轉復位法、頸椎點推提搬復位法、仰卧手法牽頸點推旋轉復位法和自體手法頸椎點推旋轉復位法,應注意辨證選用。
(二)頸椎牽引康復治療 頸椎牽引能糾正頸椎失穩、頸椎骨關節移位、頸椎間隙及椎間孔狹窄,解除頸部肌肉緊張或痙攣,平衡頸部肌應力,康復頸部神經血管,是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一種好方法。臨床上常用布兜頜枕頸椎牽引,頸椎生理弧度變直或後凸者,應仰卧加頸枕牽引;頸椎生理弧度正常可端坐位牽引。牽引重量脾湯加減。每日1劑,水煎分早晚服。
經3次手法復位後症狀消失,30天後照斜位片,椎間孔正常。隨訪1年零8個月、無復發。
討論:該病例為創傷引起,由於長期無對症治療而發生椎動脈型頸椎病,根據眩暈、頸肩部疼痛症狀、神經根刺激征、頸3棘突移位、X線片檢查所示及椎動脈造影檢查可確診。頸3移位較常見,部分病例頭部症狀可由於上頸段頸椎移位所致。頸3棘突位置較深,應注意樞椎棘突下後緣的指診檢查,需作雙側對比,有時移向一側的棘突部張力較高。而頸3棘突移位,其關節突後緣呈雙邊影,棘突稍上移,是頸3有旋轉移位,經對症手法治療及結合中醫辨證治療後症狀消失。

療效觀察
廣西桂平市中醫院骨傷科頸椎病研究室,1989年以來,辯證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213例,治療效果較為滿意,現總結報告如下。
(-)臨床資料 在213例中,男92例,女121例。35~49歲22例,佔10.33%;50~8l歲191例,佔89.67%。環樞椎關節半脫位20例,樞椎橫突旋轉偏移18例,頸3移位60例,頸4移位81例,頸5移位17例,頸6移位10例,頸7移位7例。其中頸椎移位較多在頸3、頸4共141例,佔66.73%。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頸椎骨質增生及頸曲度改變。病程最短1個月,最長6年2個月,平均21.5個月。患椎手法復位治療1~5次者112例;佔52.58%,6~10次101例,佔47.42%。治療時間在6~10天者66例,佔30.99%;11天~25天132例,佔61.97%;26~40天15例,佔7.04 %。
(二)療效評定標准
優:病人眩暈症狀消失或基本消失,康復正常工作。
良:病人眩暈症狀明顯減輕,勞累時有輕度症狀,不影響一般工作,平時無明顯症狀。
有效:病人眩暈症狀減輕,可做家務勞動。
差:病人臨床症狀不減輕或稍減輕。
(三)治療方法
(四)治療效果 優184例,佔86.38%;良20例,佔9.38%;有效5例,佔2.36%;無效4例,佔1.88%。優良204例,佔95.76%;有效209例,佔98.12%。
(五)討論 椎動脈型頸椎病,在急性發作期或患椎椎管明顯狹窄時,應手法點穴止痛及松解頸部軟組織後,進行手法整復患椎,然後作頸椎牽引治療或結合穴位注射及痛點封閉治療。對老年患者應在辯證的基礎上局部和整體兼顧,中西醫結合治療,並結合康復治療的其它方法,對症選擇應用與積極作頸肩操等功能鍛煉效果較為滿意,本組病例優良率為95.76%,總有效率為98.12%。
椎動脈型頸椎病引起的眩暈症狀為一種平衡感覺障礙所致。 通過平衡儀檢查,可反映人體重心偏移的形態和程度。患椎手法復位前後作此種對比檢查,可作為病人療效觀察的驗證。
臨床應用倪文才的方法,用北京青運儀器廠生產的PHY-I型人體平衡儀對100例椎動脈型頸椎病臨床病例進行檢查,結果如下:
1.睜目雙足站立,患椎手法復位治療前人體重心偏移度平均值為11.42士10.68厘米,復位後降為9.82士 8.86厘米,說用偏移程度好轉。
2.閉目雙足站立,患椎手法復位治療前人體重心偏移度平均值為16.98±10.41厘米,復位後降為13.26t8.21厘米,說明偏移度明顯好轉。這個試驗與倪文才的試驗數值基本相同。
對100例有臨床症狀的病人,在手法復位患椎前後作甲皺微循環檢查對照,復位治療後全部病人的血管徑增粗或毛細血管內紅細胞流速增快;用500倍顯微鏡在患椎手法復位前後作甲皺微循環流速檢查對照,結果復位治療後98例的血流速度增快而症狀減輕,2例血流速度稍快而症狀稍減輕,驗證了患椎移位引致的腦干或迷路供血不全是造成前庭系功能障礙的因素。
以上驗證,說明頸椎移位及軟組織損傷、退變是引起發病的重要病因,而中醫對椎動脈型頸椎病的治療方法有其獨特之處,可獲得較滿意的療效。

其他各型頸椎病的症狀及其治療和預防:
1.脊髓型頸椎病表現為四肢無力、僵硬、肌張力高、腱反射亢進,可引出病理反射;2.神經根型頸椎病表現為頸部僵硬、活動受限,上肢放射痛、麻木、淺感覺遲鈍、肌力減退、反射弱;3.椎動脈型頸椎病表現為頭痛、頭暈等腦血管痙攣症狀及眩暈、惡心、耳嗚、視物不清等腦缺血症狀;4.交感神經型頸椎病出現霍納氏綜合症、心動過速或過緩、雙上肢及頭面部血管痙攣或擴張,肢體少汗或多汗;5.混合型頸椎病有上述兩種以上的臨床表現。常見的頸椎病是三種類型即神經根型、椎動脈型和混合型。
頸椎病症狀錯綜復雜,主要是頸肩痛,放射至頭枕部和上肢,少數有眩暈、摔倒,或一側面部發熱、出汗異常,嚴重者雙下肢活動受影響,甚至截癱。具體來說,病人可以有脖子發僵、發硬、疼痛、頸部活動受限、肩背部沉重、肌肉變硬、上肢無力、手指麻木、肢體皮膚感覺減退、手裡握物有時不自覺地落下等表現;有些病人出現下肢僵凝,似乎不聽指揮,或下肢綿軟,有如在棉花上行走;另一些病人甚至可以有頭痛、頭暈、視力減退、耳鳴、惡心等異常感覺;更有少數病人出現大小便失控、性功能障礙,甚至四肢癱瘓。當然不是所有的表現都會在每一個頸椎病病人身上表現出來,往往是僅出現部分症狀,而且大部分病人表現輕微,病程也比較長。所以完全沒有必要聞頸椎病而色變,更不要隨意對號入座。
正因為頸椎病症狀的復雜性、多樣性,加上認識的模糊,本病經常與神經內科、耳鼻喉科或內科疾病相混淆,從而延誤診治。令人欣慰的是,近年來,隨著研究的深入,診斷水平不斷得到提高,治療方法也取得了可喜的進展,尤其是手術療法不斷得到改進與完善。目前除各大醫院外,少數二級醫院也已逐步開展頸椎病手術治療的探索。
頸椎病的診斷:X線攝頸椎正側位像、頸椎CT或MRI檢查是確診頸椎病的重要手段之一。此病應注意與肩周炎、胸廓出口綜合征、椎管內腫瘤、梅尼埃綜合征鑒別。
頸椎病的治療:(1)卧床,減少頸椎負荷;(2)頸椎牽引:主要適用於神經根型頸椎病,其他型慎用;(3)理療按摩;(4)注射醋酸氫化潑尼松等局封,口服有神經、血管功能調解葯物及消炎止痛葯物,中葯有丹參等制劑,西葯有鈣拮抗劑等;頭暈明顯時應用止暈的葯物,如H1受體拮抗劑可應用;(5)手術:適用於反復非手術治療無效及有明確骨髓、神經根、椎動脈、食道受壓者。
續述治療頸椎病時可選用的口服葯:
服用西葯是治療頸椎病的常用方法之一。其主要作用是減輕或解除疼痛,從而使緊張或痙攣的肌肉鬆弛,以減輕肌肉對局部病灶處的牽拉,有利於局部損傷病灶的修復。劇烈的疼痛不但給患者帶來難以忍受的痛苦,影響睡眠和休息,甚至可造成患者某些生理機能的紊亂。因而對這類患者在進行確定性治療之前,也可先服用適當的鎮痛葯物。
(1)阿斯匹林 有解熱、鎮痛、抗風濕等作用,可用於治療頸肩痛。使用比較安全,但常可出現胃腸道反應。
(2)布洛芬 屬於苯丙酸衍生物,有解熱止痛、抗風濕作用,胃腸反應輕,可以代替阿斯匹林。近年來其緩釋膠囊芬必得已廣泛應用於臨床。
(3)氯唑沙宗片 本品為中樞性肌肉鬆弛劑,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的多突觸通道而產生肌肉鬆弛效果。對治療頸肩痛引起的肌肉痙攣有良好的效果。
手術 頸椎病的手術指征:
頸椎病治療可分為非手術治療和手術治療兩大類,需要手術治療的不過10%。說到手術治療,不可輕舉妄動。因為頸部解剖結構復雜,生理作用重要:支撐顱腦;供應大腦的血液由此輸送,不能夠引起血管和神經有任何出格的差錯!

5、鼻甲肥大的危害大致有哪些?

您好,鼻甲肥大的危害:
1、鼻塞較重,多為持續性、常張口呼吸,嗅覺多減退。鼻甲肥大介紹。
2、鼻涕稠厚,多呈粘液性或粘膿性。由於鼻後滴漏,刺激咽喉致有咳嗽、多痰。
3、當肥大的中鼻甲壓迫鼻中隔時,可引起三叉神經眼支所分出的篩前神經受壓或炎症,出現不定期發作性額部疼痛,並向鼻樑和眼眶放射,稱篩前神經痛,又稱篩前神經綜合征。
4、影響面容:小孩子正處於骨骼生長發育形成期,如果長時間不治療,鼻子不通氣,一旦習慣於張嘴呼吸,在氣流的吹動作用下,使得牙向外長,牙硬齶發育得又窄又高。
5、影響工作和學習 成年人會因為鼻炎引起頭痛,腦子不清醒,昏昏沉沉,使工作效率低下。

6、我這是慢性鼻炎嗎 怎麼辦啊

相同或相似的一組症狀持續存在超過兩個月以上,一般就可以診斷為「慢性某某」,據病史和症狀,你這個可以考慮為慢性鼻炎。
與氣候相關的鼻炎症狀多系過敏性的,即寒冷刺激可誘發鼻腔局部的「變態反應性炎症」,從而出現鼻塞、流涕、噴嚏等症狀。
過敏性鼻炎是個人體質因素造就,病本在基因,目前沒有特效根治手段。合理的抗過敏葯物可緩解過敏症狀。中醫葯也可嘗試。
我給你開個中葯方子,主要也是緩解局部症狀的。都是些常用葯物,極少發生副作用:
荊芥12克,防風15克,桂枝6克,白芷10克,辛夷花12克(包煎),蒼耳子9克,炙甘草6克,生薑6克,蔥白6克,桔梗9克
每日一劑水煎服,每次150毫升,一日三次。服葯期間忌生冷。有效,連服六劑。復發時可續用。

7、這是什麼鼻子👃謝謝答案

應該屬於蒜頭鼻,什麼鼻子只要自己喜歡就好!祝你開心快樂每一天!

8、嗜酸細胞淋巴肉芽腫

. 一般資料及病史
(一) 常規資料
包括姓名、性別、年齡、民族、職業、出生地等。這些項目對每一個患者都是不可缺少的,它們於疾病的診斷、治療均有密切關系。
1、 年齡:青少年性牙周炎好發於年輕人,而口腔癌多見於老年人。
2、 性別:白斑多見於男性,而播散性紅斑狼瘡主要是女性患者。
3、 民族:由於長期生活環境不同,患者體質及對疾病的感受性也不同,例如藏族的患齲率較漢族低。又如牙骨質瘤常見於黑種人。
4、 職業和勞動條件:有些疾病與職業有關,例如汞中毒、鉛中毒、牙齒酸蝕症等。
5、 出生地、成長地或久居地:某些地區由於飲水及食物種類關系,可以影響牙疾病的發生。
例如飲水中含氟量過高會引起斑釉症;因食物中缺乏維生素C等營養成分,而使牙齦炎或牙周炎特別嚴重。
(二) 主訴
用患者的語言,簡明扼要地記錄。例如:「一周來左上後牙遇冷熱痛」,「左舌緣潰爛已3個月」。
(三) 現病史
包括與主訴有關的自覺症狀與檢查結果。例如:「左舌緣潰爛已3個月,潰瘍逐漸擴大,有自發痛。檢查時潰瘍大小為1.5cmx1cm,邊緣不整,有到懸,低面不平,有無數小結節,表面被覆污穢黃色假膜,基底不硬」等等。在本欄內不要記錄所有的口腔情況,因為這樣不僅浪費時間,而且還容易遺漏。
(四) 既往史
既往史包括的內容見前述章節,在本欄內應將有關的重要部分記錄下來。例如:「一年前患過浸潤性肺結核」,「注射鏈黴素時發生過敏性休克」等。
(五) 家族史
家族中若有類似患者的疾病,應記錄在本欄。
一、 一般體格檢查
1、 皮膚:皮膚表面有無皮疹和皮下脂肪。
2、 淋巴結:重點檢查頭頸部淋巴結,因口腔頜面部惡性腫瘤如發生頭頸部淋巴結轉移,對治療方法的選擇和預後的估計都非常重要。當頜頸部淋巴結腫大,凝為淋巴系統惡性腫瘤或嗜酸性淋巴肉芽腫等與全身淋巴系統有關的疾病時,應對全身各組淋巴結作詳細記錄。
3、 頭部:口腔頜面部與頭顱相鄰。口腔頜面部的損傷、腫瘤或類腫瘤疾病,如骨纖維結構不良、漿細胞瘤等,均可累及頭部。先天性口腔頜面部畸形的病人,要注意有無伴發頭顱的畸形。
4、 眼:包括眼距、眼瞼閉合,眼球運動,結膜,瞳孔大小、形狀,對光反射以及視力等,口腔頜面部的炎症,並發眶周蜂窩組織炎、海綿竇血栓性靜脈炎時,上頜骨高位骨折或頜面部損傷並發顱腦損傷時,翼齶凹區腫瘤並侵犯眶內或球後時,均可導致視力、瞳孔、對光反射和眼球運動等改變。白塞氏綜合征、口眼乾燥綜合征等,眼部病變本身就為其中的一組症狀。
5、 耳:顱中凹骨折,常有腦脊液耳漏、外耳道流血。
6、 鼻:鼻腔有無阻塞、異常分泌物及其性狀(血性、膿性或清亮等),對上頜竇腫瘤、前顱凹損傷和前牙區的頜骨腫瘤等的判斷,有較大的參考價值。
7、 咽喉;對齶裂病人應檢查和記錄扁桃體及增殖體情況。
三、專科檢查
口腔專科檢查,包括頜面部、口腔軟組織、顳頜關節、涎腺、上下班頸部和牙體、牙周組織等內容。應根據主訴,有選擇地、順序地先口外後口內逐項檢查記錄,以免遺漏,盡量做到全面細致。有關鑒別診斷的重要陰性項目亦應記錄。
(一) 頜面部
視診:顏面表情與意識神態。顏面表情變化既是某些口腔疾病的表徵,又是各種全身疾病的反應。頜面部損傷病人,如出現意識和神志變化,常提示合並顱腦損傷。
觀察顏面及上頸部是否對稱,面上、中、下三部的正、側比例是否協調,有無膿腫、腫塊、瘺管、畸形或缺損。如有腫塊或腫脹,應註明准確的部位和所涉及的周圍解剖界限以及與周圍組織器官的關系和對功能影響等。
面頸部皮膚之色澤、皺紋和彈性的改變,對某些疾病的診斷很有幫助,如神秘纖維瘤、血管瘤、惡性黑色素瘤、白斑病、硬皮病等,均可出現皮膚色素及彈性的改變,在檢查及記錄時應加以注意。
觸診:在視診的基礎上進一步對病變區進行檢查,以了解病變區皮膚溫度、硬度和彈性,病變范圍和深度,有無壓痛、波動感等。對口底及頜下區病變應記錄雙手對口內外聯合觸診的情況。如有腫塊,應注意其質地、邊界、腫塊直徑大小、活動度以及與深部組織和皮膚的關系。有無異常搏動及壓縮等。
頜面骨的檢查,應注意其大小、對稱性、有無膨隆或缺損。對於骨腫塊應檢查骨質膨隆或增生的范圍,骨面有無台階狀改變及異常活動等。
探診:頜面部有瘺管、竇道時,應進行探診檢查,了解其深度、方向,是否貫通口腔,能否觸及粗糙骨面或可移動的死骨塊、異物等。必要時楞在瘺管內注入染色劑(如亞藍)或行瘺道造影,以進一步明確其走向。
(二) 口腔軟組織
口腔軟組織的檢查應包括口唇、頰、齶、舌及口底等部位。
唇頰:唇紅的顏色和彈性,有無鱗屑、皸裂,與皮膚的界限是否清楚整齊。兩側口角是否對稱,有無唇部過度緊張或增大。頰部腮腺導管開口處有無紅腫,導管有無條束狀改變。唇頰部黏膜有無色澤異常、表面糜爛及潰瘍。對黏膜潰瘍,應認真檢查記錄其數目、大小、部位、形態、表面假膜的性質,基底部有無浸潤性硬結,有無明顯觸痛,觸之是否易出血等。需要時,應對腮腺導管作探診檢查。
齶:注意硬齶、軟齶、懸雍垂、舌齶弓等處的黏膜有無病損、畸形缺損或瘺管等。對腫塊或腫脹屬性質的病損,應進行觸診,以判別甚性質和范圍。對有重鼻音者或齶裂語音,而齶部未發現有缺損的患者,應檢查軟齶、舌齶弓、咽齶弓的運動,有無肌肉癱瘓或齶咽閉合不等。對發生於硬齶中央之骨性腫塊,應與齶隆突鑒別。
舌:注意觀察舌體、舌根、舌背及舌腹的黏膜及乳頭形態,舌的大小等,注意舌系帶位置,舌向上、向前運動是否受限或偏向一側。對舌肌病變及潰瘍應行觸診,以了解病變所在的范圍、硬度、浸潤等情況。舌部的惡性腫瘤還應記錄其前後位置及與中線的關系。舌的疾患可分發育性、創傷性、內分泌性和腫瘤性等,在檢查時應注意鑒別。對某些舌病,必需進行舌味覺功能檢查。
口底:指舌腹以下和兩側下頜骨體之間的口腔底部。口底檢查同樣要注意黏膜的色澤、有無糜爛或潰瘍等情況。頜下腺導管開口處有無紅腫及異常分泌物、溢膿。觸診應雙手口內外同時進行,注意口底區有無腫塊或硬結,頜下腺導管有無條束狀改變,是否觸及導管內結石。口底的軟性腫脹,可為囊腫或脈管性腫瘤所致;硬而固定的腫塊,可因舌下腺炎症或腫瘤引起。近期的硬結和腫脹,伴有炎症和觸痛者,要注意牙齒、牙周的感染情況。舌下腺的腫瘤,常以惡性多見,必要時應結合z組織病理學檢查。
(三) 涎腺
涎腺的檢查系指對三對涎腺的檢查,其中以腮腺及頜下腺為主。腮腺大部分位於頜後凹內。注意觀察兩側是否對稱,觸診治時應同時檢查腮腺和頜下腺的導管,注意涎液的分泌情況。對腮腺的觸診,切勿用手指夾住腮腺提拉,以免將腺體誤認為腫塊。如有腫塊,應記錄其大小、質地、活動度、壓痛等情況。必要時應行涎腺分泌功能的檢查。
(四) 顳下頜關節
顳下頜關節之髁狀突頸部為下頜骨的生長發育中心,對顳頜關節檢查時,應注意顏面下1/3左右兩側是否對稱、協調,有無明顯縮短或增長,頦部中點是否居中。必要時應對下頜角、下頜支、下頜體的大小、長度用尺測量,並左右兩側比較。
(1) 顳頜關節的檢查以觸診為主,應注意髁狀突的活動度,有無消失或過度活動、彈響及摩擦感。明確彈響與張閉口的關系。關節區有無壓痛及腫物等。
(2) 咀嚼肌檢查應進行雙側肌肉質地、收縮強度對比與肌肉疼痛、張閉口關系的檢查。
(3) 下頜運動應注意開口型是否正常,前後及側向運動兩側是否對稱、協調。下頜前伸時下前牙中線有無偏斜。下頜運動時有無疼痛,張口有無受限。若張口受限,應記錄其張口度,一般分為三度:
輕度張口受限——上、下切牙切緣間距僅可置入二橫指,約2~3cm。
中度張口受限——上、下切牙切緣間距僅可置入一橫指,約1~2cm。
重度張口受限——上、下切牙切緣間距不到一橫指,約在1cm以內。
在下頜作任何方向運動時,均需注意有無彈響,並觀察其彈響發生的時間、性質、次數。必要時,可輔以聽診器協助。
(五)[補]關系檢查
牙和[補]狀態的異常與顳頜關節疾病有密切關系,顳下頜關節病變,可導致牙、[補]關系異常。對[補]關系的檢查,應注[補]曲線、[補]面有無磨損、是否有創傷等,異常[補]關系情況存在,還應注意牙列缺失及修復情況。對某些頜骨正畸的病人、[補]關系尤其應有準確、仔細的記錄。
(六) 牙齒及牙周檢查
牙齒和牙周的病變,與某些頜面部疾病有著密切的關系。牙源性腫瘤常可伴有牙齒數目的減少。牙髓的病變可引起頜骨的囊腫。而某些口腔軟組織和頜骨的病變,其早期症狀可能是牙齒的松動、移位等。
頜骨損傷的病人,對位於骨折線上的牙齒,如處理不當,可影響頜骨骨折的癒合。因此在牙體牙周的檢查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 牙齒的數目、形態、排列和接觸關系,有無齲壞和變色等到。
(2) 牙齦有無充血、腫脹、增生、糜爛、萎縮和壞死,齦黏膜有無瘺管和潰瘍。
(3) 牙齒齲洞的部位、深淺,有無穿髓、探痛等,可探及牙周袋的深淺。
(4) 患牙有無明顯叩痛,根尖區是否有壓痛。
(5) 牙齒有松動的臨床評估:頰舌向松動為1度,頰舌向及近遠中向松動為2度,頰舌、近遠中向及垂直向松動為3度。
(七) 口腔頜面頸畸形檢查
有口腔頜面頸部先天性或後天性畸形者,除按口腔專科檢查要求外,應參考整形外科病歷書寫要求,進行檢查及記錄。
(八) 頸部檢查
除觀察頸部有無畸形、腫脹或腫塊等外,應對病變區仔細確診,以了解病變的性質、深度及與頸部重要結構的關系。

9、請問,我的口腔上鄂挨近最裡面牙齒的旁邊長了個硬包,包不和牙齒在一條線,在口腔裡面的位置。

骨質增生.

與硬齶骨質增生相關的內容